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评价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也就是公元1037年的阳历1月8日,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苏洵也是北宋文学家,父子俩加上苏轼的弟弟苏辙,三个人都因为古文写得优美,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这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大概只有三国时代的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可以相比。苏轼天生聪颖,嘉祐二年(1057年),首次进京和弟弟苏辙一起参加进士考试,因为得到欧阳修的赏识,顺利考中,虽然名次不高,但也足以立即授官。他的弟弟苏辙名次更加靠后,等待守选。但不巧碰上母丧,两人都回家守孝。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又参加制科考试,顺利通过,被授官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这时父亲苏洵又死了,苏轼只好又回家守孝三年。三年还朝后,碰上王安石变法。苏轼反对新法,让王安石不满,他指使御史弹劾苏轼。苏轼于是请求到外地做官,被授为杭州通判。三年后转密州(山东诸城)知州,再转徐州知州、湖州知州,这时他已经42岁。

在湖州知州任上,他给宋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因为在谢表中说了一些隐含对新法不满的话,被反对派抓住把柄,说他讽刺皇帝、包藏祸心,还从苏轼出版的诗集中挑出一些句子,上纲上线,甚至说苏轼本无才华,滥竽充数,考中进士,不过命好,明白请求皇帝把苏轼斩首。其实弹劾苏轼的几位,历史上都籍籍无名,有的甚至人品甚恶,在当时就被人讥笑。而正是这类平庸之辈,惯于嫉贤妒能,小人险恶之心,无时不有。

宋神宗下令将苏轼从湖州知州任上抓捕,押往京师,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神宗皇帝虽然讲苏轼下狱,但他究竟不是昏君,加之喜爱苏轼的才华,命令对苏轼不许虐待,也不肯下决心杀苏轼,加之连当时已经罢相的王安石都给神宗紧急上书,说哪有盛世杀才子的道理?于是在坐牢103天后,苏轼出狱,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其实这是个不管事的闲职,还受到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乐得一身清闲,干脆到处游玩,黄州有个地名叫赤壁,相传是三国时赤壁大战的地方,苏轼多次去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因为薪水微薄,还带领家里垦荒种地,贴补家用。不过他粉丝多,人人都知道苏学士的大名,老有人登门拜访,送酒送肉的,所以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苏轼在黄州呆了五年,才得到诏书,赴汝州就任,但路上幼儿夭折,他自己请求到常州暂住。不久,宋神宗去世。新君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听政,她是个保守派,一上台就废弃新法,苏轼被起用为登州知州(蓬莱),旋即被召回朝廷重用,拜翰林学士、知制诰。但他对朝廷尽废新法也有看法,认为新法中也有一些好的成分,于是又被保守势力不喜,苏轼再次自请调为杭州知州,但很快又被贬为颍州知州、扬州知州、定州知州。不久高太后死,哲宗执政,重用新党,苏轼就更倒霉了,被贬到惠州,到了今天的广东地界。谁知连遥远的广东人也久闻苏学士的大名,听说苏学士要来,箪食壶浆迎接。但这并不算完,几年后,他又被贬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州)。

在当时,那是非常蛮荒的地方,从未有人考取过什么功名。在海南,苏轼继续展示他巨大的人格魅力,有一个叫姜唐佐的琼州人,知道苏轼来了海南,兴奋得不行,早早就来拜访,朝夕在苏轼身边请教。后来苏轼离开海南时,给他写了两句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说只要姜唐佐考中举人,就为他补足为一首。后来姜唐佐去广东参加考试,果然考上了举人,这是破天荒的事,可惜这个时候,苏轼刚刚去世于北归的途中,享年六十五岁。姜唐佐去拜见了苏辙,苏辙含着泪帮他把兄长的两句诗补足。除了姜唐佐之外,十多年后,曾跟随过苏轼求学的儋州人符确还考上了进士,可见苏轼的影响。

苏轼虽然年少进士及第,但其实起先不擅长诗赋,当时进士考试共有四科,诗赋是其一,苏轼这份试卷被主考官打了不及格。如果在唐朝,就肯定落榜。因为唐代实行单科不及格淘汰制,但宋代算总分。因为他的策论科很受主考官欧阳修赏识,给他打了几乎满分。但我们知道,苏轼是个多面手,诗词赋都留下了千古名篇,那些科考名次在他之上的,也许诗赋成绩当时很高,却几乎都湮没在历史之中。苏轼这样的才子,可能并非不擅长诗赋,只是不擅长命题作文而已。

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辽国、高丽等地对他都如雷贯耳。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才华是禁不住的,禁得愈严,流传愈广。像他这样有才华的人,可惜一生命运多蹇。当年他和弟弟苏辙同中进士时,宋仁宗赵祯喜不自禁,说:“我今天有给子孙获得两位太平宰相了。”他万想不到,他的子孙把会把他认定的才子,像赶鸡鸭一样一直赶到海南。宋神宗其实非常爱读苏轼的文章,在宫中读的时候,常常忘记了吃饭,称苏轼为天下奇才,但就因为苏轼不能迎合他的政治观,差点把苏轼砍了头,这简直是叶公好龙了。不过这种状况,是苏轼这样的才子在历史上的共同处境,他的弟弟苏辙说他,见到好人,夸奖不绝口;见到坏人,斥责无顾忌。见义勇为,从来不考虑后果。

《宋史》记载,苏轼年轻时,母亲程氏教他读《后汉书·范滂传》,慨然太息。苏轼问:“如果儿子做范滂,你允许不允许?”母亲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范滂是东汉时期的名士,当时宦官专权,朝廷黑暗,范滂被诬陷结党,被诏书指追捕,接到诏书的县令郭揖要求辞官,和范滂一起逃跑。范滂不肯连累他,坚决主动投案,临走时和母亲诀别,母亲勉励他:“你能和李膺、杜密等大贤齐名,死又何憾?”范滂最终被判死刑,死时三十三岁。苏轼年幼时就能有范滂那样的思想,可知他天性道德感太强,太善良,太刚直,一生郁郁不得志,是必然的。

苏轼为后世创造了很多成语,比如雪泥鸿爪、河东狮吼、胸有成竹、出人头地、水落石出、明日黄花、沧海一粟等等,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苏轼坎坷的一生告诉我们,那些刚直不阿,不肯屈从于流俗的人,往往是最值得珍惜的文化瑰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东坡代表了一种人生态度,他用四首诗告诉我们人生为什么一定要乐观
苏轼的“乌台诗案”到底是咋回事呢?
解读丨苏东坡为何不得不“四海为家”
论苏赋——中国文学网
趣谈苏东坡
身陷文字狱,差点让苏东坡丧命的“乌台诗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