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剥洋葱”到“滚雪球”——阅读“阅读”的阅读

用了近一周的时间,读了四本教“阅读”的书,这四本书,其中三本是出自日本作家,一本是奥野宣之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一本是渡边康弘的《高效阅读》,还有一本是斋藤孝的《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这三位日本作家,基本上可以说是学院派的代表,有大学教授,有出版传媒业的资深从业者。相比之下,那本非日本籍的作者出身就比较草根了,是位中国年轻作家,名叫彭小六。作者姓名很接地气,书名《洋葱阅读法》,也很接地气,其实读完这本书后,就能发现其中的内容更接地气。

其实,最初是没有准备用一周的时间都来读阅读方法的书,本来计划是只读一本的,因为是用Ipad里的看书APP看的书,谁知道看完后这个智能的APP就根据我的阅读喜好又推荐一本,然后又一本,又一本,最终看了四本同类型的书。说到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读书APP的智能推荐。记得早几年在网上购物时,那时的购物网站根据客户购物纪录来推荐商品时就是如此,如果买了台手机,就会不断推荐手机,其实就算我是万达公子也不会每天换手机的,即使有钱任性,那也是件很麻烦的事吧!当然,读书APP的推荐是很合理的,因为它的推荐往往是同一作者或同一类型的书籍,这样是有利于成体系阅读的,尤其是,我个人比较喜欢一段时间集中阅读某一位作者的作品,尤其是文学类作品,就像年轻人追星一样,这种推荐其实是节省了我的搜索时间的。其实,读完这四本“阅读”书后,会发现这种推荐机制也是暗合了阅读专家们的某些理论的,不知道这些推荐算法里是不是融合了这些理论。

其实,阅读教授怎样阅读的书,从很早就开始了,断断续续读过很多种了,可能是潜意识里没有太重视,或者是觉得其实不用去专门学习,所以并没有真正在阅读时去运用书中的方法,导致现在无论是读书速度还是质量都和中学时期差不多,稍有不同的可能就是书籍的内容和难度而已。

在讲授阅读方法的书中,有一本非常经典的书,书名也是被译作《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是两位美国人。因为那本书的成书年代相对来说已经有点久远了,而近几年来脑科学的发展,电子技术的飞跃,尤其是智能工具的涌现,都或多或少地对阅读工具和方法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因为我本身就是在用电子阅读器进行阅读,自然也就倾向于能有较新的阅读理念和方法,能适应这种变化。所以,选择的这几本书,虽然算不上是最新著作,但也都是最近几年的新作,其中的观念相对来说较为“新鲜”。另外,在这个信息科技大爆发的时代,各种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一味抱持经典不放难免有点抱残守缺的意味,而我认为,这些愿意写作阅读方法的作者,必定也是通过大量阅读早期的经典著作,学习吸收了其中的精华,并总结升华出更符合现实应用场景的新观念新方法。就如同学习计算机的应用软件,应该优先选择学习较新的软件版本。比如说学习PS技术,目前来说起码应该学习PhotoshopCS6以上的版本,否则可能仍然能完成工作,但是无论工作效率和效能都并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阅读,虽然有着因人而异的个性化的一面,但是,几千年来,人类阅读的基本生理条件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阅读所面对的挑战也没有本质的不同,虽然这次是读了四本不同的介绍阅读方法的书,我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比较几本书的优劣高下,而是希望能从中总结出的内容,更有利于实现以我来说阅读所要达成的目的,也就是更快读完、更全理解、更多吸收书中的精华内容。正是基于这个目的,我不打算按照不同的作者或者不同的书,逐个介绍几本书的内容,而将这几本书的内容按照阅读的几个主要方面进行糅合,希望能将每本书的优点集合起来,更好地提高我的阅读水平。

我个人在阅读过程中,主要面对的是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也是在阅读中最关心的问题:首先是如何选择图书,其次是如何能够快速阅读,第三是如何做阅读笔记,第四是如何能够深度阅读,第五个是如何能够将阅读的内容内化并且输出,说的直白一点也就是如何将阅读内容变现。

首先是选书

现在正处于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一方面大家都面临着知识焦虑的问题,另一方面,面对着铺天盖地有点泛滥之势的图书市场,如何选书,又成为一个现实的难题。现在,是比两千多年前庄子面临的“以有涯随无涯,殆也”更严峻的现实。关于选书的方法,几本书中都有涉及,而且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一是名人大咖的推荐书单,近年来,名人们对于推荐书单也是乐此不疲,对于阅读者来说也是件好事;二是通过书评网站或电子商务的售书平台的书评等信息了解选书;三是通过传统的报纸等传媒广告了解选书,这是《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推崇的选书方法,该书的选书方法比较传统,也倾向于在实体书店选书的操作。

《深阅读》的作者是位大学教授,所以有着浓烈的学院派气息,他在选书的问题上,极力推崇“经典”,一再强调阅读“经典”的重要性,按照他的标准,选书倒也算不上是个难题了,只要是经过了时间筛选和考验的“经典”就是值得一读的,问题是,现阶段“经典”的数量也不是凭个人力量可以穷尽的。

其实,选择书籍,更重要的是要根据个人的兴趣和需求,当前的网络环境如此发达,只要清楚自己的需求和兴趣,总能在网上找到适合自己书单,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书籍即可。

其次是快速阅读

说到快速阅读,一目十行,过目不忘这类表述速读高手的成语总会从我眼前得意洋洋地飘过,我也总会想起《三国演义》中张松过目能背《孟德新书》令曹操一怒焚书的故事,《射雕英雄传》中黄蓉的母亲一夜强记《九阴真经》的故事也令我神往。我也曾读过不少快速阅读、全脑阅读、眼脑直映阅读等教授速读方法的书,但是个人资质太差,都没能学会,更别说应用了。也正因为如此,我对能否快速阅读是有所怀疑的,或者说是怀疑快速阅读只是少数天才的专属技能,我这等的劣等资质是与之无缘的。但是,读完这几本书之后,我发现,可能是我之前对快速阅读是有所误解的,快速阅读并不是我之前理解的一目十行或过目不忘,而应该是更加高效的阅读。

学习快速阅读,我首先想从《高效阅读》这本书中找到方法,方法是找到了,有个非常高级的名称,叫“共振阅读”。这个概念解释起来有点玄学的意味,我的理解就是尽可能让阅读者的身体和阅读目的、阅读兴趣、书籍内容,甚至与书籍作者的写作意图产生同频共振,从而达到快速阅读的目的。之所以说是有点玄,一是因为阅读者同书本的身体感应有点玄妙,二是因为书籍内容的关键词是由阅读者随机扫视随机翻阅得到的。这个玄妙的方法,我只是学习了一下,还没有正式使用,打算熟练掌握以后用一个月的时间用这个方法阅读十本书进行测试,以验证其有效性。

在《深阅读》这本书中,从书名就可以看出,快速阅读并非其主要写作内容,不过书中也给出了几个作者推荐的快速阅读方法,其中让我感觉比较可行的是两个,一是重点抓住对话内容,二是跳读重点场景或感兴趣的场景。当然,这个方法用来对付大部头的小说比较有效,对于其他书籍就无能为力了。

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从副标题可以看出,主要是讲述做阅读笔记的内容,所以完全没有快速阅读的内容,当然也没有快速做读书笔记的方法介绍。

在《洋葱阅读法》这本书中,对快速阅读的讲解比较全面。概括来说就是通过五个关键步骤实现快速阅读的目的。这五个关键步骤是:提问、预习、扫读、切重点、复习。第一个步骤提问,就是问读此书的目的,问有没有曾经读过类似的书。第二个步骤预习,就是通过目录和序言对书籍有个大体上的认识。第三个步骤扫读,就是快速翻阅标注重点或兴趣点。第四个步骤切重点,就是用九宫格笔记或RIA便签来标注重点概念。第五个步骤复习,就是发掘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这本书的作者,比较善于运用各种流行的工具,尤其是各种智能手机中的记录、搜集、整理信息的应用工具,这一点比较适应当前的阅读环境,很值得借鉴和推广。

在《洋葱阅读法》这本书中,对快速阅读有一段叙述也许值得我们思考:“快速阅读的本质,或者说提升阅读速度的目的,就是以主人的心态迅速地让”仆人“——书本告诉我们,它是干什么的,它有什么价值,它值不值得我们为它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我们不能确定某本书到底有没有用,这时快速阅读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也就是说,快速阅读是一种筛选机制,通过快速阅读将不适合阅读的书籍剔除出去,避免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浪费。所以,在作者看来,快递阅读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真正需要阅读的书籍是需要反复仔细阅读的,根本不需要快速阅读。这是个问题,至于是否正确,见仁见智。我个人还是比较赞同的,就我个人来说,只用了很短时间就翻阅完成的书,很少会用到其中的内容,也很少会需要精读,而真正用到的书籍,我会一遍一遍地反复阅读,而不是要快速地“跳过”它。

第三是如何做阅读笔记

除了《高效阅读》这本书,其他三本书对于做读书笔记都有比较详细的介绍讲解。做记号、划重点、贴标签、剪贴、摘抄,这些通用的笔记方法就不需要我在这里赘述了,重点看看各家的独门绝技是怎样的。

首先是《如何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从书名的副标题上看,这本书其实就是讲读书笔记的,所以整本书的核心就是做笔记。而做笔记从列购书清单就开始了,做笔记做到如此细致,我是做不到的,相信绝大多数读者也是和我一样的。做笔记的重要意义都是清楚的,关键是“臣妾做不到”又如之奈何。作者提供了一个叫做“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的方法,因为来源于日本特有饮食所以名称有些怪异,其实理解起来倒是很简单,我理解的就是“摘抄与评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摘抄”的内容是日期、书名、作者名,重点是自己认为重要的文字。而“评论”,主要是自己对摘抄内容的理解和感想。这种笔记方法,倒是特别适合电子书的阅读,加下划线的同时写下评论就成为笔记内容了。如果需要誊抄到笔记本上时,电子书在检索方面强大的优势就有用武之地了。

奇怪的是《深阅读》这本书,一本主题是深度阅读的书,对于做笔记却几乎只字未提,也完全没有教授读书笔记的方法,有点不可理解。更让我意外的是,《高效阅读》这本主打快速阅读的书,其实是建立在一个笔记的基础上的,书中称之为“共振地图”,名字有点玄,方法其实也有点玄。但是这个方法很吸引人,因为在目前这种知识极大丰富的时代,如何快速获取知识是每个有知识焦虑人的主要诉求,如何更快速更高效地获取知识,对所有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而《高效阅读》中的“共振阅读”,声称熟练掌握后能在20分钟读完一本书,而且能够掌握书中的内容,按照作者的说法,他自身实践的结果是一年轻松读完近500本书,而且有大量的英文原版著作。因为目前这个阅读方法我是第一次接触,只是读完了全书,还处在试验性的实践阶段,我准备在经过一个月左右按照所学方法运用后,再做出更加客观的评价。总之,笔记是《高效阅读》的必备技能之一。

需要对《洋葱阅读法》进行较为详细的解读,不只是因为作者是中国人,更理解和贴近我们的阅读习惯,更主要的是因为,作者的草根身份,没有过多学院派的说教,更加倾向于实用主义的阅读方法,非常适应当今的文化、科技和社会环境下的阅读现状,提出的方法和见解都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在读书笔记的运用上,这本书是非常重视的,从快速阅读的介绍开始,就详细讲解了“九宫格笔记法”和“RIA便签法”。值得一提的是,“九宫格笔记法”和奥野宣之的“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有相似之处,也许是读书这件事对人类来说是殊途同归吧!在《洋葱阅读法》中,作者专门开辟了一个章节讲解读书笔记,因为作者认为:“读书笔记本质上是在获得大量信息的过程中,提取其中的精华,并且理解这些内容,之后,这些内容能够被我们更方便地应用。”具体做读书笔记的过程中,主要流程如下:一是做标记,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做各种标记;二是收集,通过碎片化和整体化两种渠道,打开思路,收集要点;三是整理,就是运用各种工具建立个人的私人图书馆;四是输出,就是通过将读书笔记输出,同时产生出自己的独特观点,这样同时可以做各种内容的输出;五是应用,就是通过制作读书笔记,从而提炼出可以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的知识和技能。

对于读书笔记的具体方法,虽然每个作者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但是,大体上也能感受到各种方法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区别只是在细节上,就我个人的阅读和实践来说,这几种方法基本上都可以整合成“康奈尔笔记”法,结合个人的实际和书籍的内容做出更加个性化的笔记也无不可,只要有利于理解、吸收和运用所阅读书籍的笔记就是好的笔记,并没有好坏对错之分。

第四是如何能够深度阅读

其实,就我个人的理解,做好读书笔记,已经是进入了深度阅读的阶段,之所以还要单独将深度阅读进行介绍,是因为几本书对于深度阅读有着不同的见解。首先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并没有专门的章节介绍深度阅读,因为书中的重点是“笔记读书法”,估计作者也是把读书笔记做为深度阅读的主要途径,所以不必要再单独讲解深度阅读,可以理解为深度阅读就是在深度运用读书笔记。

《深阅读》这本书,主题就是深度阅读,但是书中并没有过多地强化深度阅读的内容。作者对于经典的阅读日渐式微很是忿忿不平,一再强调阅读经典的重要性。至于深度阅读,其实我个人感觉书中并没有更多透彻的讲解。

在《高效阅读》这本书中,因为本书强调的是“高效”,感觉上好象是更侧重于阅读速度的提高,实际上读完这本书后,其中确实讲到了很多提高读书效率的方法,至于深度阅读,并不是作者有意忽略,我的理解是,作者认为书中所提供的“高效阅读”方法已经具备了对所读书籍的深度理解。

《洋葱阅读法》这本书中,对于深度阅读有专门的章节进行讲解,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提出了一个“主题阅读”的概念,我个人认为“主题阅读”也是一种深度阅读,因为作者提出的“主题阅读”是对一本书的内容在广度和纵深方向的拓展,深度已经扩展到某一本书以外更深的空间中去了,所以其实是更深的阅读。作者认为深度阅读就是升级我们的视角。如何实现深度阅读,作者给出了三个步骤:首先是寻找联系,将阅读内容和既有经验或相关著作进行关联;其次是探索冰山,也就是探寻概念背后庞大的知识体系,并且追根溯源;第三是多场景应用,也就是在不同场景自如地运用该理论。同时,书中还对于深度阅读的几个误区作了介绍:第一个误区就是把深度阅读简单地理解为从头到尾精读一本书;第二个误区是经典的书都应该进行深度阅读;第三个误区就是认为深度阅读就要记住书中所有的内容。

第五个是如何能够将阅读的内容内化并且输出,说的直白一点也就是如何将阅读内容变现。

我之所以更倾向于阅读和运用《洋葱阅读法》中的内容,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本书不只是单纯地阅读方法的讲解,更重要的是其中还对于阅读与变现进行了专题讲解。

阅读,当然是有助于提升自我价值的,所以,书中没有提及阅读变现方法并不是说就没有变现价值,只是每本书的侧重不同。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这本书,是这四本书中唯一买了纸质书的,因为考虑到这本书主要侧重读书笔记的内容,纸质书比较方便翻阅和标记,但是这本书并没有提及具体的阅读变现内容,但是,现在优秀的读书笔记,本身就是具有价值的,所以这本书中所介绍的各种优秀地做读书笔记的方法也是具有变现能力的。

《深阅读》这本书,由于作者更多的侧重于阅读经典的重要意义,学院派气息浓重的书中,对于阅读变现似乎有些不屑一顾,所以完全没有提及。在我个人看来,这本书对于提高阅读能力,不能说完全没有价值,但是,由于其他书籍的内容更为全面和实用性更强,所以这本书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可以一读。另外,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但是在书中却并没有多少这方面的内容,而更多地是劝诫读者多读经典的内容,其实是有点反信息爆炸时代的。这也是我认为这本书不太适合当今时代阅读现状的一个原因。

《高效阅读》这本书,应该说超出了我的预期,除了具体的快速阅读方法还没有经过实践检验其效果外,书中对于读书变现这回事也做了介绍,但是,遗憾的是书更多地是介绍收入高和阅读量大的关系,而对于具体的实操经验则并没有多少适合我这种急于通过阅读和写作创造财富的内容。但是,如果书中所学能够切实提高阅读速度,那本身自然就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所以,对于书中的理论和方法还是值得继续深究和学习实践的。

《洋葱阅读法》对于阅读变现这件事,非常具体地介绍了方法和经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告诉我们在终身学习时代,通过不断地阅读和学习,依托网络平台和工具,每个人都有机会为他人提供知识产品和服务;其次是具体教授了综合运用快速阅读、主题阅读和深度阅读,将各种工具和方法类书籍结合自身实际,变成可以教授给他人学习的微课;第三是通过在阅读道路上的不断进阶,进入高手行列,将阅读这件事变成我们成长的动力和能力;第四是通过三种个人品牌战略来实现自身价值,这三种战略是:稻草战略、冠军战略和抽签盒战略,所谓稻草战略就是要用一根示例稻草换取更上游的资源;冠军战略就是争取做领域冠军;抽签盒战略就是要不怕失败多做尝试。

综合以上关于阅读的五大方面内容在四本书中的体现,就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说,我更喜欢《洋葱阅读法》这本书,原因我在前面也略有提及,主要是因为这本书的内容更贴合目前的实际阅读场景,并且书籍的内容非常全面,这五个主要方面全部都有涉及,并且都有较为详细地阐述,而且还穿插了部分具体事例,使得书中的内容更易于理解和运用。同时书中的内容针对当前的移动互联和社交网络所带来的时间碎片化,提供了针对性地应对方法,尤其可贵的是书中还对阅读变现进行了方法介绍,虽然并不全面和深入,但是也有很好的参考意义。对于电子阅读中一些先天性的缺陷,比如说多本书对照阅读的问题,这四本书中都没有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也许这个难题会随着技术的革新逐步得到解决。

另外补充一点,最初,看到《洋葱阅读法》这本书时,从书名上理解,我以为作者的意思是阅读就象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逐渐深入,结果,作者在书提到书名的由来是因为,作者用苹果和洋葱分别代表在读书会上表现的好坏。不过我倒是觉得我对书名的理解更能体现这本书的本质。

我个人认为,阅读,一方面是把一本书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解析清楚,同时又像滚雪球一样将书籍的营养越来越多地“滚”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就是把书读薄再读厚的过程。

时代在变,技术在变,书籍的载体也在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剧烈,但是,阅读的本质并没有变化,阅读本身对于人类的重大意义也没有变化,阅读,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是知识获取的重要途径,因此,对于如何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深度,仍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我的阅读主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彭小六《洋葱阅读法》:赌上我剑士的荣誉,传授你快速阅读的方法
《洋葱阅读法》:七个方法,让阅读不再漫无目的
读书方法书单:我读完了50本书,推荐这5本给你
百日读书挑战 (Read 30 Books in 100 Days Challenge)
我用这种阅读法,10天阅读10本书,写了10本书评
只需这四步,让你变身“读书达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