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个神奇的心理现象——认知失调

首先,让我们看一个有趣的小实验

在一个研究中,要求你做一件非常无聊的事情,缠一个小时的毛线。没错,一个小时不要停,什么也不做的就只缠毛线。

缠完之后要求你出门告诉其他等候实验的人:这是一个非常非常有趣的任务哦。

然后分两种奖励情况,一种是高奖励(200块奉上),一种是低奖励(10块打发走)。那么问题来了,请问,你回去睡了一觉,第二天在哪种奖励情况下,你会对缠毛线的态度发生变化(也就是你发自肺腑的认为你爱上了缠毛线这种好有趣的工作)。

答案是低奖励组,有没有出乎你的意料。

结果发现,获得高奖励的人,事后并没有改变自己内心的初衷,虽然嘴上告诉别人这很有趣,但是内心仍然觉得这项任务无聊透顶。

而那些获得低奖励的人,反而改变了最初的态度,开始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地认为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活动。

这种情况如此反逻辑反常识,该如何解释呢?

这个实验其实很好的说明了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一种态度改变理,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

费斯廷格认为一般情况下,个体对于事物的态度和行为间是相互协调的(我做我喜欢的事情) ;当出现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认知不和谐的状态,即认知失调(例如违心夸了不喜欢的人),并会导致心里焦虑(好虚伪的感觉)。个体为了解除焦虑会使用一些方法,比如改变态度(变得喜欢这个人)、改变行为(停止夸奖)或者通过认知合理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来重新恢复平衡。

实验中,你明明对任务不感兴趣,偏偏要求你宣称很感兴趣,撒谎就带了严重的认知失调,而如果撒谎有了充分的外部动机(我是为了得到200元的被试费啊) ,就有足够的理由合理化了自己表里不一的行为,这个时候体验到的认知失调就会大大减少了。

而低奖励组并没有充足的理由解释撒谎行为(为了10块钱出卖自己的灵魂,不能够啊) ,严重的认知失调会使他们调整自己的态度,以便做到表里如一的平衡。

明白了原理,那么我们该如何减少认知失调呢

每个人的心理空间中包含多种多样的认知因素。这些因素是人对外部世界和对自我的种种认识,包括观念、信仰、价值观、态度等许多方面,同时,也可以是某种行为的表象或再现,甚至是对未来事件的期待。随着人当前社会活动的内容不同,各种有关的认知因素会以各种组合方式并存于人的当前意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有3种可能性,即协调、失调和不相关。协调和失调是针对认知因素之间是否在心理上存在相互矛盾而言。

在态度与行为产生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引起个体的心理紧张。为了克服这种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人们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通常有:

(1)减少不协调认知成分

(2)增加协调或一致的认知成分

(3)改变一种不协调的认知成分,使之不再与 另一认知成分相矛盾。

举个例子

《社会性动物》这本书中,阿伦森提到了一个案例,即考试作弊问题。

假设你正在参加一场很重要的考试,虽然考试前你认真做了准备,但由于题目特别难,很多你题目你无法回答,你可能会因为成绩不及格而无法通过考试。恰好,考试现场,你发现旁边的人答题特别流畅,而他的位置刚好让你能看清他的答案。

这时你会不会作弊?

假如你选择不作弊,那么你想取得好成绩以通过考试的认知,与你明明有机会通过作弊取得好成绩,但你放弃了的认知之间,会出现失调。怎么减少这种失调呢?

你可能会想,虽然这次没考好,但我是完全凭自己的能力完成考试的,作弊是种可耻的行为,通过作弊取得的成绩有什么意义呢。你会不自觉的贬低作弊的行为。

假如你最终选择作弊,你一样要经历认知失调,“我是个诚实、正直的人”,与“我考试作弊了,我竟然做了这么让人羞愧的事情”之间会出现失调。

因此考试结束后,你会为自己辩解以减少失调,“就作弊这一次,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上学的时候谁没做过弊呢”。这时,你对作弊的态度变得非常宽容。

本来你对作弊的态度是中立或不置可否的,但是经过挣扎和犹豫,选择不作弊以后,你会对作弊持更严厉的态度,甚至上升到道德批判;而选择作弊以后,你会对作弊更宽容。

我们也应该学会正确地认知心理失调

首先要对自我辩护保持觉察,只有觉察到了问题的存在,你才能更好的应对。

具体的做法就是自我反省。回顾自己一天在哪些事情上体会到了认知失调,又是如何为自己辩解的,把过程写下来。

记录的时候,记住一个规则,多问问自己“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

因为当你问“为什么”这类问题时,很大可能会再一次给自己找理由。而当你问“是什么'时,你会更客观。在反省的基础上,有意识的用反省的结果指导行动,做出更好的选择。

我们永远不可能消除为自我概念进行辩解的内在需要,但通过保持觉察,学会诚实的面对自己,拥抱现实,是自我成长的必经之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戒烟公益广告文案范文3篇
态度如何影响行为
态度形成和转变的心理机制
09下社会心理学学习指导
2019年《心理学》试题 2
从心理学的角度谈谈“明星塌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