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少年不知诗中意,再读已是诗中人

一个人总要到了一定年龄,才能恍然醒悟许多东西,才能比较清楚明白活着的意义。少年不知诗中意,再读已是诗中人。

人生就像一首诗,当我们年轻的时候,往往读不懂它。只有等我们经历过世间沧桑,经历过和那些诗人相似的经历时,才能真的读懂。

时间不留情面地往前走,总要带走些什么,又留下些什么,童年纯真、少年无忧最正常不过,但中年时期就会出现严重的分水岭,有人功成名就,就会有人踌躇满志却又碌碌无为。辛弃疾一首词作《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道尽了自己的悲苦,也写出了大多数人的辛酸。

《丑奴儿》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是南宋的著名的词人辛弃疾题下的一首词篇。当时词人因受弹劾而被削职,只能闲居博山带湖一带。游览博山时,词人的心情并没有因为眼前的湖光山色有所好转,反而越发沉重起来,这是因为词人一直以来都是忧国忧民忧君的,关心局势,渴望实现恢复中原土地的抱负。但是诗人空有一腔抱负,却得不到重用,甚至被削职只能闲居于此,堪称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内心是无比苦痛的。

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人”,众所周知,可是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他的人生经历。辛弃疾21岁时,大金入侵,汉人国土上处处民不聊生,辛弃疾以一人之力组建两千人的队伍参加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22岁,耿京被叛徒所杀,辛弃疾仅率领五十余人袭击数万人的敌营,将叛徒擒回。辛弃疾凭借他的足智多谋,杀伐果断,25岁被朝廷重用,步入仕途。少年成名的辛弃疾因为“归正人”(北方沦陷区南下投奔之人)的身份,在南宋朝廷中多受排挤,并未得到重用,甚至辗转多年,到41岁时,又受弹劾被罢官,这首《丑奴儿》就是被罢官后的作品。

辛弃疾的一生几乎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愁”:家国兴亡之愁,民族命运之愁,报国无门之愁。 于是才有“识尽愁滋味”。 而这么多这么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 李清照有一句: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辛弃疾与李清照有着差不多的人生遭际,同样是国破家亡。 李清照后半生几乎颠沛流离,而辛弃疾大半生壮志难酬。两人心中都有“闲愁暗恨”,也都只能欲说还休。 这“愁”说不出。 于是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转移话题,说一说秋日天气。“好个秋”,是真的好吗? 其实不然,这里的一个“好”字,道尽了心中的无可奈何,与自我宽慰。

初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还是初中,那时心中不免有些不服。少年哪里不识愁滋味?谁有资格轻易评说年少的愁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学业是愁,春心萌动是愁,老师家长是愁,万般皆是愁,在成人眼中,这剪不断的千丝万缕不过是牵强附会事强说的愁。于是心中终究郁郁:不被承认的愁真是孤单。

长大之后,彻底理解了辛弃疾的这种“欲说还休”。 年少时不识愁滋味,所谓的愁不过是青春焦躁的茫然与无措,我们把这种情绪赋予了愁,强说是愁。 那时候,大笔一挥,无措与茫然溢于纸上,洋洋洒洒。那时候,敢于表达,想要表达。 等到人到中年,历经世事,明白了人生中无可奈何的事情太多,这时候的无能为力才是最真切的。 “欲说还休”,不过是懂得,许多情绪、许多无奈只能自己独自吞咽,独自承受,旁人根本无法感同身受。 于是没有说的必要,也难以说出口。张口半天,却冒出一句“天凉好个秋”,不愿顾及此,而言了其他。 这是不想给别人增添烦恼,也用一个“好”字宽慰了自己。

年少时以为自己懂得了人生的愁苦,侃侃而谈生活的不如意,仿佛自己是一个洞穿世事的智者,能够看清楚生活的真相,面对生活的苦难。

经历了一些事情,受过的一些挫折后,才发现,真正的愁苦是说不出的。有些事情不知道如何说,向谁说,只能自己消化。

张爱玲在《半生缘》里写道:“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人到中年,谁还会包容你的任性、理解你的辛酸?一个又一个睁开眼的夜里,剩下也许只有孤独相伴。有一种孤独,叫做人到中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辛弃疾的《丑奴儿》| 年少不懂词中意,读懂已是词中人
辛弃疾最经典的一首词,浓愁淡写,语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名句/辛弃疾】为赋新词强说愁
美到心碎古诗词,辛弃疾宋词名篇,少年不识
辛棄疾詞《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識愁滋味)
【每日一诗】少年不识愁滋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