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苏轼家族的10个教育锦囊!
落叶满天 空雨 - 静水禅音


北宋嘉佑二年三月,京城科场揭晓:
来白四川省眉山县的两个苏姓少年
一一苏轼(21岁)、苏辙(19岁)同科进士及第。
 
同时,他们的父亲苏洵
也向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欧阳修,
献上了自己的文章二十篇。
 
欧阳修读后惊叹不已,
认为苏洵的文章大有荀子文风。
其他文人学士亦无不争相传阅。
“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
“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
 
苏洵、苏轼、苏辙——苏门三父子从此名震京师。
苏家两代人,一门三学士。
光辉璀璨的“唐宋八大家”,他们一家子占了仨。


前一段,国粹君写过历史上的曹家三父子,
详见: 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三父子,引领诗坛数千年。三种诗风,三种人生!

曹操、曹丕、曹植
——堪为汉魏间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
父子兄弟的文学见称与“三苏”齐名。
然而,曹丕与曹植却留下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手足相残的千古悲剧。
而“三苏”父子,萃于一门,翰墨诗文,传之千载。
“忠规谠论,挺挺大节”,“依然风雨共名山”。

历史其所以造就前无古、后无今的“三杰一门”,
无疑当归功于三苏”家学高风冠世的传承方式。



苏轼的父亲苏洵,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人。
《三字经》里道: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讲的就是苏轼爸爸苏洵的事儿。
 
苏家,是四川眉州的大家族。
苏洵的两个哥哥苏澹、苏涣都考中了进士。
18岁的时候,
苏洵也参加过进士考试,但没有考中。
从此,苏洵就放弃了学习。


更奇怪的是,苏轼的爷爷苏序
似乎对此也并不在意。
仿佛苏家从祖上开始,
对子孙就是“放养政策”。

爷爷苏序只道“非忧其不学者也。”
我并不忧虑他不学习。
在苏轼爷爷看来,父亲苏洵绝不是一个
死读书、读死书的人。
书本知识对苏洵并不成问题。
他也许不能适应科举考试,但如果他认真读书,
一定能够读出大名堂来。
 


苏洵后来也曾对别人说:
“这一生,最了解我的人有两个,
一个是我父亲,一个是欧阳修。”
 
苏轼爷爷的话,
验证了苏轼爸爸的一生。
 
他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放弃读书,
而是放弃了读应付考试的书。

 
虽然一生与科举无缘,屡试屡败,
但是,比起小小年纪就金榜题名的2个儿子,
苏洵或许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通过自由的阅读、专研,
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学问家、思想家、文学家。
而做好自己,正是一个父亲
给孩子上好的人生第一课。

 
当然你若问他最满意的作品是什么?
肯定不是世代流传的经典《六国论》,
而是他的两个好儿子。

站在父亲的肩膀上读书、看世界。
苏轼、苏辙两兄弟从小就耳濡目染。

学会了走自己的路,
让别人去拼爹。


《瑞桂堂暇录》中,记录了一个
关于苏轼作弊的小故事。

一次考试,苏辙被其中一道题给难住了,
抓耳挠腮,不知道该怎么答,
于是悄悄看看哥哥,想得到帮助。

题目是问一句话的出处,来自于哪本古书。
苏轼并不像今天作弊的学生那样,
直接传个小抄过去,或者把卷子拿给弟弟抄,
这样太没有技术含量,不是苏轼的做派。


他拿出毛笔,倒立着,用笔管
在桌子上“梆梆”敲了两下,
苏辙也聪明过人,一看就心领神会。
恍然大悟——用敲笔管暗喻答案是《管子》。
 
主考官在门外看到了这一幕,便对苏洵说,
这俩孩子都是天才,老大尤为可爱。
不过我觉得还是老二比较好,
老二比较谨慎、慎重,将来必有大成。


苏洵会心一笑,俗话说:知子莫如父。 
正如他为两个儿子取的名字,别有深意。

苏轼的“轼”,意思是古时车子前方有一个横木,
供人在车子颠簸时抓扶。

他告诫苏轼:我之所以给你取名为轼,
就是提醒你,才华横溢必然会锋芒毕露,
锋芒毕露必然会招致嫉恨、暗算,
希望你在今后进入社会,要收敛锋芒,
应该像车轼一样,虽然身处车子的显要位置,
却很善于掩饰、保护自己,这就是无用之用。


而对于苏辙,他是想告诫他:
辙是车轮走过的痕迹。

大家说起车子的功劳,
不会想到车辙,如果有了翻车之祸,
罪责也算不到车辙的头上,
车辙很妥当的处于祸福之间。
我知道你将来一定能够避免祸患。


苏轼、苏辙兄弟日后的经历,
真真切切地印证了其父苏洵这篇文章中的预言。

苏轼8岁时,苏询就送他到
眉山一所乡塾就读。
3年后,又送轼、辙二人到
当地名士刘微之门下从学。

他不仅适时引导两个儿子从学于当时名人学士,
为孩子提供成才的土壤,
同时还亲自给两个儿子任教。

 
苏洵藏书数千卷,以自己的亲身实践
告诫二子:读书,“内以治身,外以治人”。

不仅督促儿子,从小饱读经史百家书,
同时还经常与两个儿子一起读经习文,
以平等的姿态共同探讨“古今成败得失”。

例如,父子三人当读富弼的《使北语录》
关于劝说辽国主“用兵”与“爵赏”时,
苏洵有意地对二子发问:“古人有此意吗?”
于是父子三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从而对该书有了深切的理解。
 

在父亲的口传心授下,苏轼兄弟
经常阅读指定的经典,练习命题作文。
苏轼10多岁时,父亲苏洵
给他出了一个题目《夏侯太初论》,

并鼓励苏轼放开写,
苏轼在父亲的鼓励下,写出了:
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
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

意思是说:一个勇敢的人,
有勇气摔碎价值连城的美玉,
却可能被瓦盆的破裂声吓一大跳;
能有勇气和猛虎搏击,
却可能在野蜂毒蝎面前惨然失色。
直白点说,就是
“大风大浪都过来了,却在阴沟里翻船了”。

很多人活了一把年纪都不一定能体会到的哲理,
小小的苏轼却能用如此文雅生动的比喻表达出来。
这无疑是苏父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挥了作用。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热爱游学的苏轼爸爸,
还经常带着兄弟俩游历名山大川。

苏轼12岁那年,苏洵从虔州(今江西赣州)回来,
将白居易亲笔题写在
虔州附近天竺寺壁上的诗及书法的故事,
细讲给儿子们听,这为他们尔后宦游四海时,
每到一处,公余之暇不忘
像父亲那样寻幽揽胜,了解当地的人文遗迹。


哪怕在进京应试途中,父子三人
顾不了日程紧迫和要准备应试的功课,
而是沿途游览,所到名山胜迹,他们概不放过。


读书游学对于人生成长的意义,

弟弟苏辙有一番亲身的感受。

他说:游学是

“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

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

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

而后知天下之富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

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

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可见三苏的万里之行,

每到一地都不忘瞻仰追思古代贤达。

对于他们的宦海人生与文学人生,

提供了丰富的阅历和精神营养。



除了一个有格局的父亲,
当然还离不开一个明事理的母亲。
苏轼的母亲程夫人
是大理寺承程文应的女儿,颇有教养。


在丈夫苏洵想要读书求学时,
程氏回答得非常好:

“我想要劝你发奋读书很久了,
但是我觉得如果你是因为我的要求而读书,
那就没有什么意思了。
读书毕竟是你个人的事情,
如果你真的有这个志向,
那么家里的事情交给我好了,你不用管了。”
 
于是苏轼 10 岁以前,
父亲都在游学、科考的路上。
养家的重任,全落在母亲肩上。
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变卖了自己的嫁妆首饰,
一边做生意一边教子。
 

有一次,她教二子读东汉史《范傍传》。
范傍因党锢之祸为宦官所杀,临刑前,
范与母亲诀别,告慰母亲不要过份悲伤。
范一母很坚强,安慰儿子说
“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得兼乎?”
苏轼深有所感,便问母亲:
我如果成了范傍,母亲会如何?

程夫人感慨不已,“吾有子矣!”
并说:你能作范傍,难道我就不能作范母吗?
“汝果能死直道,无戚焉!”

果然,后来苏轼在仕宦途中虽屡遭挫折,
但他却始终立朝以刚直而闻世。
这和母亲当年的教导,不无关系。

一方面让孩子们按照科举要求,

发愤读书,勇于仕途进取。
同时又在应试功课之外,培养孩子的兴趣和才能。

张右衰《琴经·大雅嗣音》说:
“市代多以琴世家,最著者眉山三苏。
以苏轼为首,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尤其是书画成就卓著。

爱学习,更加懂生活。

众所周知,苏轼除了美食、美酒和美女,

他人生最大的爱好,还有洗澡搓背大保健。

古代条件有限,沐浴次数很少,

洗澡被当做一件大事来对待。

清代的公务员,每月有 3 天的“洗澡假(浣日)”,

10 天洗一回澡,这已经算洗得频繁的了。

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享乐主义者,

苏轼当然也喜欢洗澡。

在他忙着被四处贬官的年月里,

各州百姓和各地寺庙里的和尚因为喜欢苏轼,

经常以沐浴来招待他。

污垢搓一搓,油腻洗一洗,秀发盘一盘……

水里一泡,魂魄出窍。

趁着洗澡的当儿,香喷喷的东坡居士泡出一曲《如梦令》,

不忘提醒搓背的要温柔一点儿: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

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

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苏轼爱吃,同样天下闻名。

不但爱吃,还会品、会做。

据说中国菜的历史里,

有 66 道菜受了苏东坡的影响。

最常见的有:苏轼给自己

写过一篇《老饕赋》,大意是:

“世界上最顶级的一顿饭,

就要用最好的厨子、最新鲜的水、

最洁净的餐具和烧得恰到好处的柴火。

……吃肉,只选小猪颈后部那一小块;

而螃蟹呢,只选秋风起、

霜冻前最肥美的螃蟹的两只大螯。

把樱桃放在锅中煮烂煎成蜜;

用杏仁浆蒸成精美的糕点。

蛤蜊要半熟时就着酒吃;

蟹则要和着酒糟蒸,稍微生些吃。

天下这些精美的食品,

都是我这个老吃货所喜欢的。

这还不算完,还要有美女伴舞,

还要有乐队奏乐,还要有顶级葡萄酒助兴,

吃饱喝足睁开眼,真是个美好的世界啊!”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苏轼对吃的向往。

天塌了,也要把饭吃好。

被贬在惠州时,还遭遇了吃货生涯里

前所未有强劲的对手:荔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

这首著名的荔枝诗可害惨了苏轼。

苏轼初到岭南,不通粤语,

把别人好心的提醒“一啖荔枝三把火”,

听成了对吃货的挑战“日啖荔枝三百颗”。

岭南本来就湿热,这家伙吃东西还往死里塞,

再加上吃肉喝酒,结果苏轼的痔疮犯了,

可不想忌口怎么办?

他想起道家典籍上的记载,

用胡麻饭、茯苓、蜂蜜制作出一种“东坡茯苓饼”,

据他自己说,既有治痔之功,兼有修仙之效。

“如此服食已多日,气力不衰,而痔渐退”。

对了,苏轼除了是一个文学家,

还是半个医生。

热爱中医的他,是名副其实的养生达人。

哪怕到了天之涯,海之角的海南,

也能找到生蚝来吃。

还不忘特地写书信叮嘱他儿子说:

“海南的生蚝太好吃了!

千万不要告诉那些朝廷里那帮人跑海南来跟我抢,

他们要过来那我就没得吃了。”

如此乐天派的爸爸,怎能不让人欢喜赞叹!

法国《世界报》评出全球12位千年英雄,

苏轼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

入选理由是:他有一个自由的灵魂。

尤其是和他相爱相杀的佛印法师。

苏轼一生修佛,生平却最爱怼和尚,

苏轼一边吃肉一边诵经。

和尚:你这样不行!

苏轼:我漱漱口再诵。

和尚:漱漱口也不行。

于是苏轼在《东坡志林》里吐槽:

僧谓酒为“般若汤”,谓鱼为“水梭花”,

鸡为“钻篱菜”,

竟无所益,但自欺而已,世常笑之。

人有为不义而文之以美名者,与此何异哉!

连台湾诗人余光中也被圈粉,说:

“旅行,我不想跟李白,

因为他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

我也不想跟杜甫,因为他太苦哈哈,恐怕太严肃;

而苏东坡就很好,他很有趣,

我们可以做很好的朋友。”

回想苏轼官运起伏的一生,

共在 14 个州县担任过职务,足迹遍布神州大地。
第一份工作,相当于现在
地级市人民政府的办公厅主任,
从那以后,他这辈子
心惊肉跳、高高低低的仕途就开启了。


运气好的时候,苏轼担任过皇帝日常生活的秘书、
中央政府的秘书长、国家级院士,
负责为皇帝起草文件。
运气差的时候,苏轼被贬成
县级民间自卫队的副队长,
或者天边蛮荒小岛上的八品小官。


在《与侄孙元老四首之二》,他道:
很久没有通音讯了,不知最近身体可好?
四川的家人,都得不到他们安好的消息。
我住在海南岛,情况一如往昔。
只是近来生病,瘦了一些,不如往日那样健壮了。
不知道这剩下的岁月还能不能与你再见面。
循州和惠州也很久没通音讯了。
贬谪在外的凄凉孤寂,我不说你也明白。
加上海南岛连年荒灾,吃饭生活等事很是艰难,
泉州和广州的商船也很久没来了,
因此连药品、咸菜、鱼酱等物都缺乏了,
穷困到这种地步,只有听天由命了。
我和儿子苏过相伴过日,好像两个苦行僧。
不过心中依然超脱自得,没有改变心意,
你知道了这些,也不必替我们担忧。

无论贫困富有,他都始终拥有一个
乐观的态度,和有趣的灵魂。
这对他的家庭、子女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


苏家,历来是一个注重德行的家庭。

苏洵及其夫人程氏十分注重

对轼、辙兄弟二人的人格教育,

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孩子们养成善良天性。

苏门虽为眉山三富之一,但为富却仁。

从苏轼祖父苏序开始,

常常于丰年储粟,荒年济邻。

所以四方乡邻,无论贵贱,都乐于与他交往。

到了父亲苏洵一辈,

虽没有家训专文,但在《苏氏族谱亭记》中,

列举“六行者”以为家训警诫族人。

列出“骨肉恩薄”、“孝悌行缺”、“礼义节废”、

“嫡庶别混”、“笃于声色”、“渎财无厌”等

六件恶行以警示约束族人。

还在《苏氏族谱亭记》中说:

少而孤则老者字之,贫而无归则富者收之。

而不然者,族人之所共诮让也。

意思是:

如果有年纪幼小的孤儿,

那就由族中成年人来抚育;

如果有贫穷而无家可归的人,

那就由族中富有的人来收养。

要是有不这样做的人,

那么全体族人都要来谴责他。

在《族谱后录下篇》中,苏洵又说:

事父母极于孝,与兄弟笃于爱,

与朋友笃于信……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

意思是:

侍奉父母要尽到最好的孝心,

兄弟之间要互助关爱,与朋友相处要坦诚守信……

对自己要严格要求,而对别人要宽宏大量。

苏轼继承了祖父和父亲的家族德行,

在《六事廉为本赋》中言:

“功废于贪,行成于廉。”

功业毁废于贪婪,德行养成于廉洁。

在《前赤壁赋》中说: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倘若本不是我应当拥有的东西,

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去求取。

苏家三父子共有的

仁政治国的思想和慷慨好义的品德,

不能不说是其家门修行的结果。

所谓有心教子,
或许是古今父母所共同的。
但是善于教子,
却是天下父母所难能的。
 
愿普天下的父母们,
都能从苏轼一家的教育
传承中得到启发,
做一个既有心、又有力的好家长!

 历史 趣味 读书 国学 有态度,有温度去视频号搜索【子曰东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同时崛起的秘密!
起底“三苏”的成名之路-告诉你成功需要什么
苏洵的逆袭:最好的教育,是和孩子一起长大
“家教史话”之二百三十二:《苏洵教子成“大家”》
于东田《天之娇(大宋调查报告)》
为何苏洵可以培养出苏轼及苏辙这样优秀的儿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