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年郭沫若挖掘定陵,万历遗骨被烧棺椁变家具,三千文物大半受损

考古是一项非常专业和细致的工作,针对不同的工作环境,每一位参与考古工作的人需要具备很高的职业素养。因而,考古工作绝没有大家现象中的那么简单。我国的考古事业并非一路平坦,曾经由于考古经验不足而导致很多珍贵文化的损失,令人倍感遗憾。郭沫若作为我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曾参与主持了明定陵的挖掘工作,但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还造成了巨大的考古悲剧。

郭沫若

一、郭沫若挖掘定陵

上世纪中期,我国各领域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考古研究工作成为我国积极发展的事业。在此之前,我国经历了几十年的动荡,考古事业一直停滞不前,具有丰富考古经验之人更是寥寥无几。因此,我国的考古事业起初的发展并不顺利,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当时人们对古墓的挖掘虽然有着极大的兴趣,但由于经验不足,在清理古墓中的文物时毫无章法,肆意而为,导致很多文物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而无法弥补。

定陵中的文物

郭沫若对考古学最大的贡献在于文字的研究,特别是甲骨文。当时郭沫若拥有众多头衔,在国内的影响力巨大。也正是因为如此,郭沫若才获得了长陵的挖掘机会。与他一起主持挖掘工作的还有当时的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不过他们并没有太多古墓的挖掘经验,也没有专业考古专家的指导和论证,看上去更像是急功近利的一种表现。当时,他们对长陵的入口寻找始终没有任何进展,后来他们在进入墓道时发现了定陵有坍塌的痕迹,所以他们选择放弃长陵转而对定陵展开挖掘。

明定陵中的文物

二、文物意识薄弱导致挖掘不规范

由于他们的考古意识不高,又缺乏专业的指导,对定陵的挖掘出现了很多低级错误,包括挖掘方式不科学,态度不端正等等。当时郭沫若挖掘定陵的消息传开之后,引来了很多群众的围观,这对于一座帝王陵墓的挖掘来说本是不应该发生之事。而最为严重的是定陵中文物遭受了巨大的破坏,这源于一些人对文物并没有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当时,明定陵地宫中共有三口棺椁,里面是万历皇帝以及他的两位皇后,经过几百年的变化,只剩下三副骨架。

明定陵中的场景

三、文物遭受损失破坏

不过,这些骨架并没有被完好地保存起来,而是被随意丢弃,后来因为思想观念的落后,人们直接将其全部烧毁。而那三口棺椁则被当地百姓弄回家修改为家具使用。但这还并不是最为糟糕的事,明定陵共出土了3000多件珍贵文物,其中包括金银珠宝和金丝玉帛以及书画作品,极具历史研究价值。当时一些丝织品出土后没有妥善处理导致撕裂破碎,后对其存储时只是单纯地将它们放在了仓库,导致后来对其重新研究时已发现被碳化,根本无法复原。那些名贵字画由于在打开地宫门时比较仓促而被迅速氧化。

破碎的丝织品

四、结语

与此同时,在发掘文物时,不少民工裸手触碰文物,同时有一大半文物因为缺乏良好的存储空间而受损严重。那么,导致众多文物被破坏的根源毫无疑问在于郭沫若。因此,很多人对郭沫若考古大师的身份产生质疑。后来,郭沫若等人对于定陵的第二次挖掘再次提出了申请,不过被上级领导果断拒绝了,最后下达了“十年不开帝王陵”的禁令。历史的教训被人们深深的铭记,在此教训的基础上,我国的考古事业终于逐步迈上了正规,考古工作被人们给予重视,我国的考古事业迎来了辉煌的发展。

文|历史有事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直击郭沫若力主挖的明定陵:如今3000件文物“重回”地下保护
1956年郭沫若力主定陵发掘,教训深刻,从此国家做出一重要决定
中国考古之痛:定陵悲剧带给我们什么教训?| 循迹晓讲
难怪国家禁止挖掘帝王陵,看看当年郭沫若带头,挖掘明定陵的损失
1956年郭沫若挖定陵,传闻事后多人离奇死亡,真相究竟如何?
1958年发掘定陵后,吴晗得寸进尺想挖明长陵,周恩来听后沉默良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