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孩子开始变得沉默……真相扎心了……
简单好家长
68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作者:木青  来源: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

送孩子上学,远远地,就被走在前面的一对母子说话声吸引。

“你倒是说说看,为什么这么做?我给你讲了多少遍了,你为什么就是不听!我现在给你时间解释,你不说清楚,下次我什么都不相信你……”

妈妈的情绪看起来很激动,一边数落着孩子,一边时不时指指点点。孩子背着书包跟在身后,始终一声不吭。

也许是沉默激怒了妈妈,从小巷拐到大路,即便面对越来越多擦肩而过的上学孩子,妈妈都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一路念念叨叨。

我依稀可见,孩子的脸上露出尴尬神色,他忍不住梗了梗脖子,努力挺起腰板,明显加快了步伐,然后头也不回地走进校门。

“你这孩子,怎么越长大越不吭气,不像话……”妈妈站在校门口,努力往里张望,心里还有些愤愤不平。

看着这对母子,我有些心疼孩子。如果说争辩还有希望,那么沉默只能说孩子早已攒够了失望。

然而在生活中,还有多少父母习惯性地认为:不过是个阶段,孩子过了这一阵就好……

成长,的确会让孩子谨言慎行;但如果孩子越长大越沉默,其背后的真相,却不容忽视……

01

失语,从不被信任开始

表达真实想法是每一个人的诉求,一个孩子变得沉默,往往从不被信任开始。

还记得重庆10岁划车男孩赔偿3500元后反转的事件吗?

孩子在停车场明明赶只苍蝇玩玩,却不巧,监控角度吻合,被认为有意划车。

铁证般的监控,愤怒的车主,秉公执法的民警……面对这个架势,孩子的发声显得苍白无力。父亲迅速赔款,看起来深明大义是在保护孩子,却其实是对孩子最大的打击。

回到家后,孩子变得异样沉默,情绪无比低落。

但幸运的是,心细的民警发现孩子情绪异常,经过3天调查,还原了事实真相。

最终车主退款,孩子被证明清白,他很高兴,比任何时候都还要高兴。如果不是细心的民警,孩子这个不被信任的伤,可能成为他永远无法填补的缺口。

《沉默的羔羊》中说:当没有人信任你的时候,沉默和坚持是最好的选择。

父母的信任和爱是孩子成长中最大的精神支柱,当孩子不再相信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安慰与帮助,失望多了,自然也就不愿意开口。

比起犯错被惩罚的代价,孩子更在乎的是父母对他的信任。

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说:信任孩子的父母,将培养出信任父母的孩子,信任父母的孩子一定会很好的成长。

孩子的世界很单纯,他们的安全感也绝大多数来自父母,也许只是父母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份信任的目光,都会让孩子内心充满力量,哪怕脚下一路荆棘,他们都会义无反顾勇敢走下去。

02

沉默,是无声的反抗

中国有句老话:“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伴着棍棒成长,是很多孩子的童年记忆。

孩子不听话,打一顿就好吗?殊不知,每一记棍棒,打在孩子身上,鞭笞在孩子心里,推远的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距离。

看过一档育儿观察节目,据爸爸描述:自孩子两岁时不听话,被他用棍子打了一顿后,也不知怎么了,孩子开始不跟爸爸说话,整整三年,都没有叫过一声“爸爸”。

父子俩形同陌路人,这让爸爸感觉很挫伤。

在观察中,父亲陪孩子看故事书,可当孩子遇到不认识字的时候,他掉头先找妈妈。妈妈将孩子推出去:“找爸爸呀,爸爸不是在旁边吗?”

“不要,我不要!”

孩子坚决摇头,不向爸爸求助,全程没有语言交流,更没有眼神交流。

沉默,是无声的反抗;被暴力管教的孩子,阴影伴随一路成长;打得越狠,副作用越大。

心理学研究指出,父母的打骂会让孩子内心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其性格特质表现出明显的自卑和恐惧,这种恐惧感甚至会在孩子成年后也仍留有痕迹。

一万个孩子纵然有一万种教育方式,但最基本的一定是首先家长要摆正自己,做一个讲理的父母,尊重孩子。

良好的沟通,打开孩子心扉,真诚交流,问题迎刃而解。

03

拒绝沟通,是对现实的失望

看到过一组扎心漫画,来自@麻尾绘制的《孩子越来越沉默的原因》。看完,令人怅然。

下雨天,孩子冒雨赶回家。看到浑身湿漉漉的孩子,父亲不满地指责:“你傻啊,不会等雨停了再回家!”

出门回来,孩子不小心弄伤手。看着滴着血的指头,母亲心疼地埋怨:“流血了吧,不知道小心一点吗?”

“怎么这点事都做不好!”

“谁叫你不听我的!”

“你能不能动点脑子!”

……

渐渐地,孩子变得不爱说话。

直到有一天,父母开始察觉了孩子的沉默,转而问孩子:“你怎么了,最近什么事儿都不跟我说?”

孩子在心里装了一个另外的自己,然后笑着告诉父母:“我没事啊……”

当孩子笑着说自己没事的时候,却其实,他们早已在心门上加了一把“拒绝沟通”的铁锁。

每一次,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其实都是他们最感无助最需要父母帮助的时候。如果此时,孩子在父母面前一次次碰壁,久而久之,他们也就习惯了有心事不向父母诉说,有困难不向父母求助,独自承受。

拒绝沟通,其实是孩子对现实的失望

教育家周弘曾说过:

“要想和孩子沟通,父母就必须学会倾听,这是和孩子有效沟通的前提。如果父母不会或者不知道倾听,也就不知道孩子究竟在想什么,连孩子想什么都不知道,何谈沟通?”

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孩子的感受,父母懂孩子的无助,才是孩子求助最大的勇气。

04

缺乏陪伴,终将渐行渐远

李玫瑾教授在公开场合中不止一次强调:家庭抚养不仅是物质的,更需要的是心理。

生活中,有很多家长觉得,对得起孩子的未来,就要为他拼下万贯家财。于是孩子从小留守在家,夫妻俩却双双外出把工打。结果,钱赚到了,孩子却已经不是自己的孩子。

因为长期缺乏陪伴,亲子感情淡漠,孩子甚至心存怨念,用出格的行为,表示内心不满。

李玫瑾教授曾讲到一个案例,有一对父母生下孩子后,立志外出打工赚钱。出门还不到十年,孩子就出了问题——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追随”父母。

父母在上海打工,孩子就到上海偷窃;因为年龄小,孩子被放回家。可没过多久,父亲刚刚前脚来到南京,后脚派出所的电话又打来告知:你家孩子在南京行窃被抓。

当父亲急火火赶到派出所,孩子见了父亲,扭头就对警察说:“我偷了三千块,按照规定,可以送我去劳教。”

李玫瑾教授分析说:偷窃,不过是孩子对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挑衅。孩子其实要的不是钱,而是陪伴。

0-12岁是父母陪伴教育孩子的“黄金有效期”,恰恰也是最容易被父母忽视的阶段。

父母常常觉得孩子只要吃好、喝好、用好就行,然陪伴缺位,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孤单,越来越沉默,也越来越容易造成孩子问题出格。

想起一句心酸的话:“爸妈妈爸,你再不陪我玩,我就长大了!”

身为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十年不长,对孩子来说,却比一生都珍贵。

幸福的孩子,用童年滋养一生;不幸的孩子,用一生弥补童年。

05

有人曾经在网上问:亲子之间,最遥远的距离是多少?

有一个回答至今印象深刻:

“家长等孩子理解,孩子等家长改变;父母在等孩子道谢,孩子在等父母道歉。但遗憾的是,他们谁都彼此没有等到。”

当孩子开始变得沉默,那其实是孩子内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珍视这份上帝送来的礼物吧,做一个心里有爱,眼里有光,手里有法的家长。不要等孩子离开了才去追悔,亲子一场,一生不能逆转,我们能做的,只有珍惜当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长怎样做,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
“宝贝儿,你要做懂事的孩子”,育儿专家:父母别再说这样的话
100分的父母,是孩子的灾难
父母渴望一句感恩孩子等待一句道歉,或许没有人知道自己要什么
答应孩子的,别毁约!
孩子缺乏自信与家长无关?父母用信任理解,5招帮孩子找回自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