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马遂教授说急诊(三)| 何为急诊特色?(管理篇)

采访撰文:冯丽洁

原文标题:风景这边独好——访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马遂教授


马遂教授从急诊的管理与业务两方面侃侃而谈,透彻阐述了急诊医学不同于其他医学学科的专业特点,见解独到,比喻形象而生动,很得业内专家们的认同。


马遂教授:


在管理上急诊大概有三个特点:


第一,必须有自己梯队,有自己的专科医生。急诊医生的构成必须是这样一个宝塔尖(马教授做了一个梯形手势),在宝塔的下部是住院医师层,他们主要是来自院内各专科的轮转医师(当然也包括急诊自己的住院医生,但不是主要)。


急诊有个特点叫resident coverage,就是说,一线主要是年轻医师,他们在这里一面提供服务,一面接受训练。但宝塔的上部应当是急诊专科医生,没有他们,就没有人专门琢磨这门学问,也没有人带教,就不会有好的质量。


急诊专业医师中正高职称人员又只能是1~2个,我们不可能像有的学科似的,小小学科有十几个正高再加十来个副高。如果那样,就会造成上层人员堆积,而一线活没人干。在这个梯形结构中,越往上固定在急诊的时间应该越长,越往下轮转得越勤,中间是主治医师,他们应该是急诊专业医师了,但也需要轮转和分流。


固定与轮转相结合是急诊梯队的特点。急诊医生即使到了主治,也应出去轮转,对他们的要求是,站在急诊的角度,吸取跟急诊有关的知识丰富自己,吸取营养变成自己,不是塑造成其他科的医生。


第二,急诊科主治医师是急诊质量的核心。有人用ISO体系来抓医院医疗质量,我不大相信,我更相信的是老协和三级质量体系。医生看病总有漏的,经验少的多漏点,经验多的少漏点,这是临床医学自身特点造成的,所以需要多级把关。三级体系中,主治在中间,是关键。


急诊的三级质量体系在抢救室、EICU、观察病房比较容易实现,难的是在普通急诊(“流水”),住院医生值一线,后面如果没有强的主治医生把关,一线小大夫看完就完了,容易出事。而且,这不是你急诊的水平,更不是你医院的水平,而只是这位小大夫的水平。但主治大夫不可能把小大夫看的病人挨个再看一遍,这就要总结规律,看主治医师的水平了。


有的医院为防误诊、漏诊让主治医师值一线班,我不认为这是个好办法,一方面这剥夺了住院医师的机会,另一方面主治医生已经定专业,对本专业外的病他们可能一样不少漏,三来这仍然违背医院质量需三级保障的原则。


第三,小大夫,大护士。这是强调护士对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性。小大夫后面除了主治医以外,还必须有强的护理体系,强的护士可以帮小大夫堵很多漏。这既有医疗上的,也有服务上的。


急诊在管理上的特点,还只说了院内急诊与院内其他传统专科的差别,急诊医学在院前部分更有与众不同的地方。


所以到急诊后这么多年做下来,体会是:凭资历只应付日常工作也能当主任,但换一种方法,抱着探索与研究的态度,效果就不太一样。现在,我至少自己心里踏实多了,已能说服自己,急诊的确是一门学问,有自己的规律性,自己的理论与知识,它弥补了临床医学其他专科认识与治疗上的不足,并和它们相协同,共同建成一条完整的医疗质量链。


人物简介 Introduction

马遂


1963年进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时名中国医科大学)医学系学习, 1970年毕业后赴黑龙江农村工作,主要从事外科医疗工作,接触到了基层多种急危重症。


1978年进入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学系麻醉专业就读研究生,1981年获外科学硕士学位,此后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


先后在加强医疗科和急诊医学科从事医疗工作,历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专攻急诊与危重病医学。曾任北京协和医院ICU副主任及急诊科主任,协和医院副院长。

与他人合作,曾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国医学科技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1993年起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特别感谢于学忠教授、王仲教授、王佩燕教授、徐军医师、齐志伟医师对此采访工作的支持与帮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风景这边独好——访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马遂教授
「老总」的峥嵘岁月 | 协和八
还原于莺
协和医院是怎么培训住院医的,你造吗?
一个中国医学生的掉队
急诊科女超人于莺】微博语录整理,娱乐大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