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假期,几乎天天跟孩子相处在一起,亲子沟通上的许多问题,也在这段时间集中暴露。
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就会忍不住陷入跟孩子“讲道理”的时刻:
苦口婆心说了特别多,但根本不起一点作用;孩子特别固执,每次和ta讲道理,最后都变成我们“自说自话”;说不过三句话,孩子就跑进房间……
次数多了,父母们是不是就会形成这样的想法?
“我家孩子,真的是太难搞了。不知道讲了多少道理,每次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其实,讲道理是最无效的教育方式。
1. 对孩子讲大道理,但孩子能“听进去”的<7%
在我们试图去尊重孩子,不打不骂,好好地跟TA讲道理时,发现效果并不理想。
如果单纯地讲道理,孩子能听进去多少?
这个数字可能会超乎大多数人的意料:不足7%。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法拉滨法则”,又被称为“55387定律”,意思是指人们在交流时,所感知到信息的来源:
其中55%来自外形与肢体语言,比如手势、表情、动作等;38%来自听觉传达,比如说话时的语调、声音的抑扬顿挫等;最后只有7%来自纯粹的语言表达,也就是话语的内容。
当家长对孩子讲道理时,孩子往往只顾着感受其中蕴含的情绪,哪里能听进去家长在说什么。
而且再回想一下,我们讲道理的时候,是不是带着不好的表情、动作和情绪居多?
再者就是,孩子的大脑并没有发育完全。
人的大脑分为“上层大脑”和“下层大脑”两个部分。其中“下层大脑”在出生时就已经十分发达,但控制孩子情绪、共情、决策等的“上层大脑”却会一直处在“大规模施工建设”中,直到25岁左右时才会逐渐完善。
因此,当家长对孩子讲道理时,孩子很难对这些泛泛而谈的理论产生共鸣,反而因为情绪控制能力差,出现不耐烦、愤怒等情绪,孩子越小,这样的表现越明显。
2. 孩子只能从自己出发,看世界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只能从自己出发看世界。他们的认知,仅仅局限于他们看到、感受到的一切。
有这么一个视频:一位外国爸爸试图让女儿保持安静,可无论怎么说,孩子都只喊一句:“你让我不要吵,是不是不爱我了?”
和孩子们讲道理,不会让他们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只会深深地不解:为什么爸爸妈妈制止我?他们是不是不爱我了?
心理学上有个“情绪耐受窗”理论:只有当我们情绪在承受范围之内,才能维持理性思考。
教育孩子,也得等孩子情绪平复了再说。诚如作家阿黛尔·法伯所说,帮助孩子,就要面对他们的感受。
面对一个情绪失控的孩子,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认可、接纳、理解他们的感受,给他们解决情绪的时间,待情绪解决之后,再处理问题。
这种态度比一切话语和技巧都重要,因为这是我们真正走进孩子心里的过程。
3. 情商高的父母,很少和孩子讲道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段话: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给孩子讲道理时,教育意图太明显了,而且孩子只能被动接受。带着孩子去看见道理,体会道理,力量远比讲道理大得多。
教育家约翰杜威认为,教育不是一个“告知”与“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种主动和建设性的过程。也就是说,要想起到好的教育效果,仅凭“讲道理”是很难实现的,只有让孩子有切实的体会、有亲身的实践才行。
研究表明,信息沟通中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关系”:当父母不停地对孩子重复“道理”时,孩子只会忽视,并且觉得很烦,这样就很难起到好的教育效果。
写在最后:
教育孩子,除了上面提到的与孩子共情、拉同频,让孩子体会道理之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我们父母的以身作则。
希望父母们知道,孩子看到和感受到的一切,决定着他的成长,而不是家长讲的那些道理。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