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析《黄帝内经》形神理论

周正国

摘要 形神理论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思想之一,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言论宏远,文义精深,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坚持整体恒动观系统思维的原则。它运用直觉思维模式,经过意象思维的程序,辨证论治指导临床选方用药,使主观认识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辩证过程。对后世中医临证,养生等诸多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形神理论 整体恒动观 养生

形神理论是《内经》中的重要思想之一,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哲学中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理论在中医学中的重要体现。然《内经》成书于秦汉之时,其渊源久远,文义艰深。如明?吴昆所注:“万世宗法谓之经”。今妄仿前贤“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之志,综及历代名医大家之言而浅析其义, 择其形神理论兹述于下,以供商榷。诚愿理明辞晰,言简意赅;诚愿“究其微赜”,而“代无夭横”。

一.《内经》中的形神理论强调形体是精神的基础。

形,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形是指形象、征象、迹象的总称,即物质及其表象。《素问?六节脏象论》:“气合而有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形囊括了天地间万事万物,是古人认识世界的基础。

狭义的形是指人体有形之躯,包括皮、脉、筋、骨、肉等。《素问?八正神明论》:“然夫子数言形与神,何谓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与经,惠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在《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在《灵枢?天年》“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就人本身而言,人是一个有机的、复杂的、不断生生化化的生命整体。《灵枢?经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难经?四十二难》:“人肠胃长短,受水谷多少,各几何?”当现代医学从生理,病理,解剖角度去研究人体。希望运用高精尖科技手段,将形体之形充分展露之时。《灵枢?肠胃》早已准确的测量食管与肠的比例为:1.655.8=134.87。与现代斯巴德何辞《人体解剖图谱》中食管与肠的比例为;25885=34.641相差无几。又《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

形体是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对此观点后世医家体悟颇深。明?张景岳《景岳全书?传忠禄?治形论》:“吾所以有大乐者,为吾有形.使吾无形,吾有何乐? 是可见人之所有者唯吾,吾之所赖者唯形耳,无形则无吾矣,谓非人身之首务哉! 在《灵枢?本脏》中:“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是强调形体是精神既生命活动的载体。形体既是有限的个体存在,又是无限的类的延续;既是感性存在物,又是理性存在物;既是受动的生命,又是创造的生命。是一个在“形而下”的世界中,却要创造“形而上”境界的物质载体。

. 《内经》及历代医家对神的阐释

神,含概极其广泛,但总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其一.指自然界物质变化功能,即对人体之外天地之间一些难以把握的事物变化,是事物的内在规律,故称之为“神”。《素问?天元纪大论》:“阴阳不测谓之神”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八正神明论》:“何谓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易传?说卦》:“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荀子?天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谓之神” 。以上皆有奇妙,变化,难以揣测之意。

其二.人体生命的一切活动或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总称。即包括生理性或病理性外露的征象。《灵枢?天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 。唐?王冰注:“《庚桑楚》曰:神全之人,不虑而通,不谋而当,精照无外,志凝宇宙,若天地然。”是说至人神通广大,能神游宇宙,视听于无限之远。如《素问?上古天真大论》“积精全神,***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 现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 )则从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意义上,提出行为是机体是为了改变外部世界的条件,或改变自己与周围环境有关的处境而指向外部世界的一切活动。神亦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否则,神去则气化停止,生命活动也就完结。

其三.特指人的精神意识。精神意识活动的高级形式是人的思维活动。《灵枢?五色》“积神于心,以知往今” 。晋?陆机有言:“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而《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古人多认为神出自于心。同时,心也是人体思维意识活动的中心。心主神明,心主血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即赖心所养,又都统属于心,如《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永乐大典?文子?守清篇》“神者,智之渊也。”由心而意,意及志,思,虑而成智。言简意赅地叙述了人思维意识活动的一个过程。使后人“用功于鸡声灯影时,亦可以稍有准则于其胸中也。”岂不乐哉。

. 《内经》中的强调形体与精神的关系,坚持形神并重的思想.

《内经》中所述形体与精神关系,实际上也是对哲学中物质与意识这一哲学首要的基本问题的阐释。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有形体才能有生命,有生命才能产生精神意识活动和具有生理功能。范缜在《神灭论》:“形者神之志,神者形之用。”既是对形神关系的一个总结,也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理论在中医学中的体现。故《素问?五脏别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体现了古代先贤重医而废巫,讲求实事求是的科学求实精神。

总得说来,古代医家更重视形神并重。认为只有人的形体与精神相协调,才能健康长寿。故《素问?上古天真论》:“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就生命个体而言,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永乐大典?抱朴子?内篇?至理》:“夫有因无有生焉,形须神而立焉。有者无之宫也,形者神之宅也” 。清?喻嘉言《医门法律?望色论》:“人之五官百骸,赅而存者,神居之耳” 。清?石芾南《医原?望病须察神气论》:“夫人之神气,栖于两目,而历乎百体。”无形则神无以附,故发病。正所谓:“形之不存,皮将安复。故“神依气立,气合神存,保则营卫守固而不离。”神为形之主,无神则形不可活。《灵枢?天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 心神亦是如此,《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因此,形神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离则为死,偕则可生。形为精所成,积精可以全神,神旺则形壮;形壮则神旺。这是《内经》从辩证的角度去看形神。重形而不忘养神,养神而兼顾其形。只有达到形体与精神相协调,人的健康才有真正的保证。现代医学也认为人体不是单纯的器官,组织的总合。生命不能简单地还原成一堆有机或无机的分子或原子。人是具有复杂心理活动,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生物体。必须从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 )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 )转变。而这种模式转变的结果恰恰与中医学形神理论相吻合,是从形体到形神转变模式的完美再现。做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亦是相互影响的。这是用系统的认识论去阐释中医的整体观恒动观(整体观念是指人体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恒动观是指物质是永恒运动的物质)。以此临证,且不可头病医头,脚病医脚。因五脏六腑,四末百骸之病机,即有经络相属,又有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相互关连,相互影响。牵一毫发而动全身,岂如儿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仲景对此有所发挥。《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遇见肝病,不能片面地只顾治肝。应该了解相传的道理,应早做预防,谨守“司内揣外,以近知远,审证求因。”方可“抑木之亢,扶土之衰,仍资火气,以导木之去路,培土之来源”。“盖肝为风木之脏,以刚为性,相火内寄,体阴而用阳,易动而难静,易升而少降。”所以仲景有云:“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如“起于冬至者,死于春分者,以水楛而不能涵木”。既前贤所谓“缓临水宫,弦居土位”。死生伏于手掌之间,不可不察也。故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培土则中州得运,水谷可化为精气,而滋养周身,此治本之法也。今对中焦“虚则补之”,“壅则调之”。以和为顺,以平为安,使气机升降运转正常,方解实脾之意。

. 《内经》中的形神理论指导着后世的养生原则.

古人养生,首重形神。《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阐发了固护真精,保精养神的的道理。即达到“形与神俱”。它是人体防病延年,健康长寿的关键。《庄子.养生主》:“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形体与精神相协调,养形勿忘调神,养神勿忘全形,方可“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而“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更是全形养神的最高境界。对后世养生,食疗,甚至用于健身的五禽戏,太极拳的创立具有深远的影响。尤其在养生方面,《老老恒言?省心》:“六淫之邪,其来自外,务调摄所以却之也。至若七情内动,非调摄能却,其中喜怒二端,犹可解释,倘事值其变,忧思悲恐惊五者,情更发于难遏,要使心定则情乃定,定其心之道何如?曰:安命” 。“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真人之养生,为后世修身养性之楷范。但如果逆其道而行之,譬如今时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可见,只有洞悉养生之法,使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全形守神而使精气生化臻于淳和,从而使形体持久强健不衰,才是修生养性所能达到的巅峰极境。

.《内经》中的形神理论奠定了中医临证选方用药的基础。

以形神理论为基础,在临证选方用药上权衡轻重,标本兼顾。充分运用整体恒动观念,真正做到辨证论治。从“形神”的整体观立论,注重形体与精神这一对矛盾的辩证关系。形者为阴,神者为阳,“阴在内而为阳之守,阳在外而为阴之使。”只有“谨候气宜,无失病机。”才是解决矛盾的依据,而审查病机,无失气宜是分析矛盾的方法。于是乎“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才使矛盾统一。只有保持形神活动的相对平衡,才不会导致“气乱于卫,血逆于经”的后果。“必先治神”而“无以形先”从而使“形气相得”,而病易已。这里神与形的先后是指从治疗的角度去考虑,强调先考虑“七情”致病,是对“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演绎。仅此寥寥片语,而“概括无穷。世俗不能引伸触类,徒以卤莽灭裂为事。可见上古医书,非精详玩味,乌能有得耶”。 《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精能生神,神能御精,精足则气足,气足则形健,形健则神旺。故《灵枢?平人绝谷》:“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任老的《悬壶漫录》认为:“脑为髓海,是‘元首之府’,‘诸神之所象’,为神机之源,统摄五神“。且“皮毛之呼吸,腠理开张则汗泄,肌肉之松弛、收缩,皆为脑神使然”。形是生命的本质、载体和居舍所在;神是生命的主宰。故只有“形神相应,以协调阴阳平衡、营卫和谐,以达到安内攘外的作用”。《云笈七签》:“有因无而生,形者须神而立。故有为无之宫,形乃神之府,莫不全宅以安主,保形以养神。”治病必求于本,必伏其所主,而终其所因。以知其常而达其变,观其冥冥,审证求因。对症下药,切中肯綮。注重精、气、神三宝,益气勿忘调精;调精勿忘养神;养神勿忘益气。以形之精充气足全神;怡神以调精益气。“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

.全面把握《内经》中的形神理论,宏扬弘扬祖国中医药文化事业服务

《内经》中阐释的形神理论强调形以神为主,神以形为基。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坚持形神并重的思想。以此养生,可返璞归真,寿敝天地;以此临证,可对症下药,切中肯綮。然为了洞悉天旨,阐明形神理论之医理精醇,历代医家孜孜以求,苦心研习。正如清?林佩琴《类证治裁?自序》“惟博也,故腕妙于应,而生面另开;惟精也,故悟彻于玄,而重关直辟”。 非是如此,不能领悟其形神之奥。所有这些体现了中医学独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英?李约瑟(Joseph Needham)曾经指出:“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中曾经起到过从来没有被认识的巨大作用”。所以只有从宏观角度,全面把握形神理论,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求实精神,与时俱进,才能充分发挥中医学的特长,更好地为弘扬祖国中医药文化事业服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彭博士带您学中医|形与神俱,不可分离
三七养生手册
关于“不妄作劳”的思考
邹勇讲中医(八)| 形神论
《青囊经》原文及其翻译.陈益峰
什么是“形神合一”养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