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兕词宗老稼轩

青兕词宗老稼轩[1]

                                       -----简评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

在烟波浩渺的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如一朵娇艳的睡莲,散发着她那独特的芬芳。而在众多的词作者,辛弃疾以他那辉煌的业绩、无比的忠贞与卓绝的文采独领着有宋以来三百二十年的历史。即使纵览上下五千年,能够集千古名将、百代词宗于一身的又有几人呢?下面,我谨就“杰出的爱国主义战士”与“一代词宗”两方面对辛弃疾的一生简论如下:

一、作为杰出的爱国主义战士的抗金名将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年),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属济南)人。史称他“膚硕体胖,目光有棱,红颊青眼,壮健如牛”[2],“天资聪颖,少即能诗文;膂力过人,武艺高强,素有‘青兕’之称” [3]

1161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领兵大举南侵,北方和中原人民趁金朝后方空虚,纷纷起义。济南农民耿京、李铁枪等人聚集了几十个人举行起义,先后攻占了莱芜、泰安,队伍很快就发展到二十余万人,成为各地起义军中最大的一支队伍。时年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率二千勇士在山东起义,不久率部投奔耿京的义军,任掌书记。为了给金政权以更猛烈的打击,辛弃疾劝耿京和南宋联系,在军事上配合行动,以取得更大的战果。绍兴三十二年,耿京派辛弃疾和贾端为代表到建康去见宋高宗。在辛弃疾奉表南下之际,耿京的部将张安国乘机将耿京杀害,并劫持义军余部降金。辛弃疾回山东复命,闻此消息,即率五十骑闯入金营,亲手生擒叛将张安国。然后,辛弃疾率领重新收拢的万余义军一路劈杀、冲突千里,终于抵达临安,将张安国交给朝廷处决。辛弃疾因此名重一时,朝野为之振奋,南宋最高统治者也大为惊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4]

但是,就在辛弃疾南归之后不久,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就解除了他的武装,他所带来的万余起义军也被当作流民疏散到淮南各州县安置。从此,他辗转于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等地的地方官任上,丝毫得不到重用。而且,当权派怕他时间一长有所建树,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不让他多作停留,将他在地方官与京官闲职之间走马灯般调来调去,使他疲于奔命,以此来消磨他的斗志。1165年(宋乾道元年),辛弃疾十次上表(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但朝廷并不认同,所以将他调到安徽,任广德军通判。宋乾道六年(1170) 辛弃疾召对延和殿,上两疏,又被迁为司农寺主簿。1170 , 正任江阴签判的辛弃疾面对朝廷弥漫的求和阴霾和投降派的嚣张气焰,挺身而出,先后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等奏疏, 正确地分析了宋金双方的形势, 全面阐述了自己抗金的主张和具体措施, 提出激励士气、加强战备、拒守两淮、出兵山东、统一中国的一系列战略部署的建议,并以刘邦、项羽率吴楚子弟北上灭秦的史实, 驳斥了存在于士大夫间“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的谬论和妥协投降派及激进速战派的错误。可惜他这些英明的建议和得力的措施, 不但未被南宋当局所采用, 反使他累遭投降派的诽谤、弹劾以至罢官。1180 (宋淳熙七年) ,辛弃疾任湖南安抚使,他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创立了地方武装“飞虎军”,为稳定地方局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为国家储备了一支有生力量。而就在当年的冬天,辛弃疾却又被授了一个“右文殿修撰,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一下子又被调到了江西。在1181年与1194年,他又先后两次因直道招嫌而被扣上了“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5]”的帽子遭到弹劾,最后被削去官职,在家闲居累计达22年之久!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在他南归后的几十年中,只有两次官职与北伐多少有点儿关系:一是在开禧二年底,朝廷先是要辛弃疾担任江陵知府,继而又把他留在京城当兵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的副部长),其真正目的却不是为了北伐,而是为北伐失败的韩侂(tuō)胄分担罪责;二是在开禧三年,辛弃疾又被任命为枢密院都承旨(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可这时的辛弃疾已经病倒在床,再也不能为国出力了。

1207年(开禧三年)九月,处在昏迷之中的辛弃疾忽然睁开了眼睛,大喊几声“杀贼”之后,这位末路英雄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享年六十八岁。据说在辛弃疾死后“有疾声大呼于祠堂者,如人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更不绝声[6]”,在谢枋得作了《祭辛稼轩先生墓记》并致以祭奠后疾声才绝。虽然这只是一种传说,但却也体现了辛弃疾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精神。

辛弃疾虽命途多艰,但他念念不忘的始终是光复大业。少年的辛弃疾弹剑起兵、驰骋沙场,南归后依然矢志不渝,力主北伐。无论他的《九议》、《美芹十论》等论政的文章,还是他的诗词作品,均可见到他那种激扬不平之气。在辗转于仕途时,虽然他远离抗金前线,但他仍时刻关注着战局的变化,热切盼望着“闻道清都帝所,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浣胡沙[7]”的日子。纵使在他被迫闲居期间,表面上看他似乎超然物外、清静无为,但他又何尝有一时一刻忘掉过北伐大业?所以,他才一面吟着“着意寻春懒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8]”,一面又掩不住真情的自然流露:李大正入蜀,他赋《满江红》以赠勉:“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赋”,寄语殷殷,盛情可鉴;陈亮(字同甫)相访,他先后以《贺新郎》、《破阵子》等词唱和,幻想着“沙场秋点兵[9]”那一天能够和战友们一起 “看试手,补天裂![10]”其杀敌报国的决心真可谓如狂如痴。而且,在韩侂胄因个人目的力主北伐之时,他尽管深知韩的为人,更深知此次北伐的是非成败,但他仍不顾六十四岁的高龄、不顾一己之恩怨,再度出山,义无反顾地站到了抗战前线------“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11]”其忠愤之情、悲壮之气足可谓亘绝古今、永垂青史。

辛弃疾的一生首先是作为杰出的爱国主义战士而存在的,他的军事才能与政治远见足使他跻身于名将之林,而他百折不回的爱国热情更可谓千古一人。在好友义端窃印叛逃时,他当机立断,拍马追赶,将正逃往金营的义端斩首而归,体现了他那胸怀大义、疾恶如仇的英雄气概。在得知耿京被杀后,他夜率五十骑奔袭五万金军的大营,这是何等的胆识与气魄!生擒叛将、冲杀千里,这是怎样的英武神勇!仅此一战,试问古今中外能做到的又有几人?他所创建的飞虎军,军纪严明、骁勇善战,是当时沿江各地方军队中最精锐的一支队伍,维持了三四十年,成为南宋中后期维护湖南政治局势的军事支柱,金人称之为“虎儿军”,闻风丧胆,十分畏惧。《宋史·辛弃疾传》中也这样评述:“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由此看出,辛弃疾的军事指挥才能也十分出色。辛弃疾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对宋金双方的形势分析十分正确,明确提出了“无欲速,审先后,能任败[12]”抗敌救国三原则,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价值。特别是在12065月宋宁宗下诏对金宣战时,辛弃疾分别从招兵、驻军、士气、情报四个方面提出了对金作战的建议。虽然这些建议当时并没有被采纳,但就在两年之后,历史用宋王朝的再次战败求和证明:辛弃疾“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13]”的预言完全正确,说他是千古名将是当之无愧的。至于他的不能被重用,那只能说是宋王朝的悲剧,历史的悲剧,不是我们所能论述的话题了。

二、一代词宗老稼轩

作为杰出的爱国主义战士、一代名将,辛弃疾当之无愧;作为词人,他依然是独领风骚。他的一生存词620多首,是唐、五代、至两宋间存词最多的一家。在卷帙浩繁的词论、词集中,稼轩词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词着力抒写抗金复国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同时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政策进行揭露和批判;而且,他的词中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描写田园生活的作品。稼轩词笔力雄健、慷慨悲壮、风格多姿、自然真切,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辛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不善学之,流入叫嚣一派,论者遂集矢于稼轩,稼轩不受也。” 与辛弃疾同为宋代词人的刘克庄更是这样盛赞他:“公所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14]”从文学这一角度来说,历史对他的评价与倚重还是恰如其分的。

中国有句古话:“国家不幸诗家幸,吟到沧桑句便工。”辛弃疾一生坎坷,壮志难酬,抑郁之气转而为词,使他在不经意间成为横空出世的“词国第一人[15]”,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他的词,有回忆自己当年的战斗生活的“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16]”,有描写隐居风光的“小楼春色里,幽梦雨声中[17]”,有感时伤世的“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18]”有表达报国情怀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19] ,有抒发英雄末路的“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20]。纵览辛词,大体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题材广泛。

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辛词跨越诗、词与散文间的人为障碍,将三者揉而为一,人间万象皆归于词,纵横闭阖自成文章。在众多的稼轩词中,有“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21]”的沙场英杰、“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22]”宦海羁旅、“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23]”的末路英雄、“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24]”的林间隐士、“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25]”的闺阁怨妇、“提壶沽酒已多时,婆饼焦时须早去[26]”的村头秀女、……可谓人物众多、形态各异;吊古伤今、谈禅论理、放眼军政、寄情山水……更可谓是包罗万象、时出妙语。

二、容量巨大。

曾经有人批评稼轩“以文为词,使事用典”,更有人认为他“掉书袋”,即滥用书本材料来炫耀自己的渊博。殊不知词中用典,不但可以加大词的容量,同时也可以使词的内容更为丰富,还能加大词的深度。而辛弃疾无疑是一位用典高手,几乎篇篇用典,而且大多用得很贴切,深得“换骨夺胎,点铁成金[27]”之妙。如在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就有孙权(仲谋)、刘裕(寄奴)、刘义隆(元嘉,宋文帝年号)、拓跋焘(佛狸)、廉颇,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则有刘裕北伐、元嘉北伐、北魏南迁、率部南归等。正因为这些典故的恰当运用,才使短短的一首词中既包含了对京口当地的历史人物的追思,又有对北伐者的谆谆告诫,同时也隐约地表达了自己抗敌救国的心情。假如没有这些典故的恰当运用,词作的容量与质量都是要大打折扣的。

三、主题鲜明。

辛词虽也时有俚词艳语,但却绝无轻薄卑俗之言。明末藏书家毛晋在他的《稼轩词跋》里说:“词家争斗秾纤,而稼轩率多抚时感事之作,磊砟英多,绝不作妮子态。”正因为辛弃疾的词作感情是真率、沉厚而高洁的,所以便更加的真实感人。而且,辛词中的闲适之作毕竟只是少数,代表辛词的依然是那些在全部稼轩词中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占绝对优势的爱国词。一生遭遇的坎坷给他的诗词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肥沃的土壤,昂扬的爱国热情与丰厚的文学修养更为他的词输入了无穷的活力。他的词既不是弄权邀宠的御用文章,也不是供人消遣的宴享之乐,更不是无聊文人借以自炫的文字游戏,而是作为悲剧英雄一生的真实写照。他满腔热情地投身于反抗异族侵略、维护祖国和平统一的大业,却至死不能为奉行投降卖国路线的南宋小朝廷所重用。抑郁悲烈之气转而为词,使他的词不时呈现出“变徵之声”:“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28]”正因为此,他无暇顾及诸多限制,或傲啸青天,或长歌当哭、或踌躇满志、或隐忍愁绝……千古以后,读他的词依然可以感受到那种激扬澎湃的英雄之气。

四、风格多姿。

辛弃疾虽然是豪放派的代表,却也有许多婉约之作。他的词作中既有形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29]”的激昂战歌,又有诸如“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30]”的超然野趣,也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31]”的纤浓情话,更有“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32]”的无端痴语。他往来于豪放派与婉约派之间,既有描写大场面的“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33]”,也有抒写儿女情怀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34]”,他的词或寓情托物,或直抒胸臆,看似信手拈来,而每一字、每一词却都显现着他的非凡功力。

五、感情真挚。

辛弃疾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词作,虽然题材不同,风格各异,但他的作品却无一不饱含着他那率真而鲜明的感情色彩。辛弃疾词中所描写的景物,来源于作者真实的生活,发自于作者心灵的深处,绝没有无病呻吟。无论描写的是自然万物、还是社会风景,作品中所流露的都是作者真挚的感情、真切的感受。他的词作不矫情虚饰,不隔靴搔痒,饱含着作者真实生活的爱憎与体验,从而显示其独到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同时,他将复杂尖锐的社会斗争内容与具体的景、事、人、理结合起来,抒发个人在特定情景中的真情实感,使自我的情感体现了特定时代人们的心声,个性与共性达到了高度的融合,读者才觉得那样自然、亲切、真实、可信,因而他的词作才获得了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六、推陈出新,不落俗套

有人曾经批评辛弃疾词多应酬唱和之作,特别是他那首《水龙吟 为韩南涧尚书寿甲辰岁》很受后人非议,更有人认为辛弃疾是在拍韩侂胄(南涧)的马屁。但纵观辛弃疾的所有应酬唱和之作,虽名为应酬,但其中依然有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抗金报国。这首词亦然,虽然开篇说了几句祝寿的话,但那无非是一个引子,“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才是本词写作的真正背景,“平戎万里”才是作者创作此词的真正目的,“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才是作者的最高理想。抓住一切机会,为杀敌报国、光复中原而奔走呼号,这才是辛弃疾最伟大之处啊!

总之,辛弃疾首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战士,正如谢枋得在《祭辛稼轩先生墓记》中所说“公精忠大义,不在张忠献、岳武穆下[35]”,他的爱国主义精神足以照耀古今。其次,辛弃疾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词人,是自有宋以来600年间词人中优秀的代表,他与他的作品必将在中国文学史上永放异彩!

 

【附注】

[1]青兕:独角犀牛,青黑色,重千斤,凶猛绝伦,力能杀人。

[2]见刘大杰著《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中卷265页。

[3]见许宗元著《中国词史(安徽黄山出版社1990年版)》164页。

[4]见洪迈《稼轩记》。

[5]谏官王蔺弹劾辛弃疾的罪名之一。

[6]见谢枋得作《祭辛稼轩先生墓记》。

[7]出自辛弃疾《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

[8]出自辛弃疾《鹧鸪天(着意寻春懒便回)

[9]出自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0]出自辛弃疾《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11]出自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2]出自辛弃疾《九议》。

[13]出自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4]宋代词人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九十八《辛稼轩集序》。

[15]见许宗元著《中国词史(安徽黄山出版社1990年版)》164

[16]出自辛弃疾《鹧鸪天》

[17]出自辛弃疾《临江仙》

[18]出自辛弃疾《贺新郎 用前韵送杜叔高》

[19]出自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20]出自辛弃疾《《鹧鸪天》》

[21]出自辛弃疾《水调歌头  舟次扬洲和人韵》

[22]出自辛弃疾《水龙吟   过南剑双溪楼》

[23]出自辛弃疾《贺新郎    别茂嘉十二弟》

[24]出自辛弃疾《丑奴儿近    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25]出自辛弃疾《鹧鸪天 代人赋》

[26]出自辛弃疾《玉楼春》

[27]清人王若虚在《滹南诗话》里指出:“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

[28]出自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29]出自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0]出自辛弃疾《鹧鸪天》

[31]出自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32]出自辛弃疾《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33]出自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洲和人韵》。

[34]出自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35]张忠献,即张浚,南宋爱国将领;岳武穆,即岳飞,与张浚等同为抗金名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 [文化]浅论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与岳飞
辛弃疾_词作赏析
郁孤台上思稼轩
辛弃疾简介
博尔赫斯诗33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