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二十五篇 其他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园林病虫防治(25)

编著:涂新华

一、病毒病害

在叶上出现浅绿或黄白色花叶或斑驳、植株矮化、叶片皱缩不规则扭卷,严重时叶面出现不规则灰色至褐色坏死斑点。病毒病主要通过刺吸式昆虫和嫁接、机械损伤等途径传播,甚至在修剪、切花、锄草时,手和园艺土具上沾染的病毒汁液,都能起到传播作用。

防治病毒病首先要药杀媒介昆虫。

(一)苹果花叶病毒病

症状:①斑驳型 通常从小叶脉开始发生,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边缘清晰的鲜黄色病斑,后期病斑常相互愈合成大病斑。这种类型最常见,而且出现最早。②花叶型 病叶上出现较大块的深绿或浅绿的色斑,边缘不清晰。这种类型数量不多且发生略迟。③条斑型 病叶沿叶脉失绿黄化,并蔓延到附近的叶肉组织。有时仅主脉和子脉黄化,变色部分较宽。有时主脉、支脉、小脉都出现较窄的黄化,整个叶片呈黄色网纹。这类症状也出现较晚。④环斑型 病叶出现圆形、椭圆形或近圆形鲜黄色环斑或环状斑纹,环内仍呈绿色。这类症状出现最晚。⑤镶边型 病叶的边缘发生黄化,在叶边缘形成一条很窄的黄色镶边,病叶的其他部分完全正常,这种症状仅在金冠、青香蕉等少数几个品种上偶尔见到。

在自然条件下,上述各种症状类型可在一棵树上或一个枝上混合发生。花叶病发生较重的树,叶片变色、坏死、扭曲、皱缩,甚至导致早期落叶;花叶病斑上容易发生圆斑病;病株新梢节数减少,好果率降低,病果不耐贮藏。

花叶病是由李属坏死环斑病毒苹果株系侵染所致。病毒粒体为圆球形。花叶病毒目前分为3个株系:重型花叶系、轻型花叶系及沿脉变色系。除为害苹果外,也能侵害海棠、槟子等。苹果花叶病毒鉴别寄主植物有黄瓜、兰猪耳、日日草、豇豆、苹果。包括苹果花叶病毒Apple mosalc virus(ApMV);土拉苹果花叶病毒Apple(Tulare)mosais virus(AtMV);李坏死环斑病毒中的苹果花叶株系Prunus nicrotic ringspot virus(PNRSV)

发病特点:苹果树感染花叶病后,成为全株性的病害,全身都有病毒,不断繁殖,终身为害。病毒主要靠嫁接(芽接和切接)传染,通过接穗或砧木传播。病毒不能用液汁传染,但是可用组织快速接种法传病,也可以用菟丝子来接种传毒。有人报道,蚜虫、木虱以及种子也可传毒。病树在早春萌芽后不久,即出现病叶,到45月份病害迅速发展;但到7-8月份(盛夏期)病害减轻,有时出现症状隐蔽现象;9月初秋梢抽梢后症状又重新扩展;11月份停止发展。不同品种的抗病性存在差异,祝光、印度等较抗病;红玉、红星、元帅、国光较感病;倭锦、白龙、黄魁等品种高度感病。

防治方法:①培育无病苗木。严格选用无病接穗和砧木繁殖苗木;在苗圃中发现病苗应及时拔除烧毁;果园内发现幼树病株,要及早剔除,改种健株;生产和使用脱毒苗木。②利用弱毒性病毒防治植物病毒病。③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进行配方施肥,秋施基肥。适当修剪,干旱及时浇水,雨季及时排捞,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修剪时,要先健后病,并注意剪刀消毒。④春季发病初期,可试喷洒1.5%的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或增抗剂100倍液、20%的盐酸吗啉呱·铜可湿性粉剂(毒克星,原名病毒A4000倍液,隔10151次,连续23次。⑤喷施奥立克(病毒二号,果树专用型),用法A、叶面喷施:分别在果树花前、花后、套袋前,将TY病毒Ⅱ号按300500倍液稀释,同时添加纯牛奶0.5kg,进行喷施。B、土壤处理:分二个时间段,(1)果实采收后至落叶前;(2)树液流动后至开花前。用TY病毒Ⅱ号按500倍液灌根,每株浇灌药液5060斤。采用放射状施用方法(3-5年生树体,挖 4-5 条放射沟,成年树,挖6-8 条放射沟)

(二)山茶花叶黄斑病毒病:山茶花被病毒侵染后,早期发病时叶片上斑驳颜色较浅,呈褪绿色或灰白色。以后叶片出现深黄色斑驳或彩色斑,斑块色彩鲜艳。斑驳的形状大小不等,病斑的边缘极其明显。受害叶片变薄,叶绿素锐减,植株生势衰弱。

花瓣上有时也出现斑点或为大理石斑纹状。由病毒引起的叶黄斑与一些茶花品种由于遗传变异所产生的黄色斑纹各有不同的特点,后者是非传染性的,这种黄色斑纹是全株所有叶片上都有出现,而且是斑点多、点子小,不会扩展变大,不影响植株生势。

防治方法:①先用健株作母本,发现病株及时清除并烧毁。②施用适量铁素能减轻花叶病状的发生。③喷洒奥立克,用法同苹果树。

(三)兰花病毒病:患有病毒病的兰花植株将是终身患病,即使是新发生的幼叶、幼芽也都带有病毒。给兰花生产带来巨大损失。兰花病毒病主要包括建兰花叶病、齿兰环斑病、卡特兰兰花碎色病等。

病原及发病规律:

1、建兰(又称四季兰、雄兰、骏河兰、剑蕙兰)花叶病;也称兰花黑条斑病、卡特兰兰叶坏死病。一般在兰花产地均有分布。危害中等。感病植株叶片上产生褪绿斑点及坏死斑;卡特兰接种叶上形成局部坏死。此病使建兰属的植物产生花叶。病原为建兰花叶病毒Cymbi-dium Mosaic Virus,CyMV。此病毒一般由汁液、机械接触、蚜虫传播。植株感染后,大部分在叶上形成坏死斑或花叶状。试验表明,将浇过带毒兰花后流出的水,再浇入无毒的兰花盆内,也能使无毒的兰花带有病毒。因此,对于名贵的兰花品种应隔离栽培。

2、齿兰环斑病:又称尖兰环斑病。在我国的福州、成都、上海均有分布。引起齿兰环斑病的病原为齿兰环斑病毒Odontolossum Ringspoe Vims,OrV.。此病毒染植株后,在建兰上产生花叶状,在卡特兰上产生坏死斑,在龄兰上形成环斑。该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是汁液、园艺操作过程、工具。

3、卡特兰兰花碎色病:该病毒侵染植株到,首先在叶片上形成圆形或椭圆形坏死斑。随后,小病斑连接成大病斑,导致叶子枯黄。严重时,花变小、变色,有时变畸形。此病毒通过汁液及园艺工具传播。种子带毒率较低。引起该病的病原是烟草花叶病毒兰花株Orchid strain of tobacco Mosa-ic Virus

防治办法: ①该病主要靠预防控制,分株繁育时应一盆一消毒(工具和手),可用热肥皂水、3%磷酸三钠消毒,也可试用84消毒液;②发现有症状的病株立即销毁,可疑植株隔离种植;有病盆钵、栽培基质最好也消毒,用2%的福尔马林液。③发病普遍时可试用72%丛毒灵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或10%宝力丰病毒立灭水剂(1支药剂兑1015千克水),或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400倍液等。④使用医用抗病毒药物,如土霉素、病毒灵各10粒,溶水10kg,或用50倍板兰根浸出液,3天喷浇1次,共4—5次,可取得一定疗效。

(四)矮牵牛花叶病:感病植株出现叶斑驳症,形成花叶,颜色有深有浅,常伴有叶卷曲,生长势减弱,花畸形,变小等。矮牵牛花叶病由烟草花叶病毒TMV和黄瓜花叶病毒CMV引起。

发生规律:黄瓜花叶病毒一般由蚜虫传播。若蚜虫越冬基数低,黄瓜花叶病发病较轻。阴雨低浊天气,常导致该病大发生。烟草花叶病毒主要通过种子、土壤及栽培作业时的接触传染。气温28℃-30℃时发病最盛,6-7月份若少雨干旱,则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①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烧毁。②喷洒杀虫剂防治蚜虫。以防蚜虫传毒。③在栽培作业中,接触过病株的工具和手要进行消毒。接触矮牵牛花以前先用肥皂洗手,尤其吸烟者更要严格遵守。工具和种子可用10%漂白粉20消毒分钟,以控制病害传播。被病毒污染的土壤每平方米可用30%溴甲烷消毒, 能使病毒失去活力。④必要时喷洒 20%病毒A10%病毒王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克毒灵水剂700倍液、10%宝力丰病毒立灭, 每支加水1015kg 

(五)杨树花叶病毒病:属林业检疫对象。该病初期于6月上、中旬在有病植株下部叶片上出现点状褪绿,常聚集为不规则少量橘黄色斑点,至9月份,从下部到中上部叶片呈明显症状。边缘褪色发焦,沿叶脉为晕状,叶脉透明,叶片上小支脉出现橘黄色线纹,或叶面布有橘黄色斑点;主脉和侧脉出现紫红色坏死斑(也称枯斑)。叶片皱缩、变厚、变硬、变小,甚至畸形,提早落叶。叶柄上可见紫红色或黑色坏死斑点,叶柄基部周围隆起。顶梢或嫩茎皮层常破裂,发病严重植株枝条变形,分枝处产生枯枝,树木明显生长不良。高温时叶部隐症。

杨树花叶病毒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主要危害幼苗、幼树,致使幼苗高生长、径生长受阻,幼树生长量至少降低30%。严重发病的植株木材结构异常,密度和强度降低,使用价值降低。一旦发病很难防治。欧洲各国现以淘汰带病品种作为主要措施来更换新一代抗病品种,如意大利新推广的路易斯·阿凡梭(Louis Avanso)及屈波(Triplo)杨等。在苗圃剔除病株较易实行并可靠。

杨树花叶病毒的致死温度在7580℃,温度条件不能成为其在我国扩散蔓延的限制因素。长江以北许多地区和长江以南部分地区是我国杨树主要栽植区且在一些地方已有该病的发生,因此,杨树花叶病毒病在我国可能发生的范围较大。

在产地检疫中,发现疫情,应对病株喷施0.1%~0.3%硫酸锌溶液,用药量为0.752.25 kg/hm。或将感病植株周围l3m范围内的植株全部拔除销毁。

(六)柑桔裂皮病:大多数砧木品种如酸桔、红桔、甜橙、酸橙、粗柠檬等均无可见病状。即隐症带毒。以枳、枳橙和黎檬作砧的柑桔植株则病状明显,受害严重。一般表现为砧木部树皮开裂,在树皮下可有少量的胶。多数病树在接穗和砧木接合部有环形裂口。树冠生长受抑制,病树矮化。病重的植株,地上部除表现矮化外,还出现小枝枯死,新梢少而弱,枝叶稀疏。有的叶片呈缺锌状。春季开花多,落花落果严重等情况。带病苗木在苗期无病状表现。田间植株出现树皮开裂所需的时间一般是在定植后4-8年。枳砧病株如病状出现较早,则往往砧、穗部粗细无明显差异。如发病较晚则仍呈现枳砧植株砧粗穗细的特点。

不可能通过热处理方法来脱除裂皮类病毒。它对各种化学和物理因子的作用有高度的稳定性。如一些常规的消毒液如75%酒精、10%的硼砂液或来苏尔等对它无效或效果不佳。在室温条件下,刀刃上的病原在三个月之内仍有较强的侵染力。有的活力可保持一年以上。

防治方法:严格实行检疫,防止病苗和病接穗从病区传到无病区,对症状明显、生长衰弱、已无经济价值的树,应及时砍除。培育无病苗木,过茎尖嫁接方法脱毒培育无病毒母株。工具消毒。通嫁接刀或修枝剪等工具,可用1%5.25%的次氯酸钠液或20%的漂白粉液消毒,在病树树干四周靠接耐病砧木(如红桔、酸桔)的办法补救。

二、类菌质体病害

大多表现为黄化、丛枝和萎缩等症状。

(一)枣疯病:枣疯病主要侵害枣树和酸枣树。一般于开花后出现明显症状。①花变成叶,花器退化,花柄延长,萼片、花瓣、雄蕊均变成小叶,雌蕊转化为小枝。②芽不正常萌发,病株1年生发育枝的主芽和多年生发育枝上的隐芽,均萌发成发育枝,其上的芽又大部分萌发成小枝,如此逐级生枝,病枝纤细,节间缩短,呈从状,叶片小而萎黄。③叶片病变,先是叶肉变黄,叶脉仍绿,以后整个叶片黄化,叶的边缘向上反卷,暗淡无光,叶片变硬变脆,有的叶尖边缘焦枯,严重时病叶脱落。花后长出的叶片比较狭小,具明脉,翠绿色,易焦枯。有时在叶背面主脉上再长出一小的明脉叶片,呈鼠耳状。④果实病变,病花一般不能结果。病株上的健枝仍可结果,果实大小不一,果面着色不匀,凸凹不平,凸起处呈红色,凹处是绿色,果肉组织松软,不堪食用。⑤根部病变,疯树主根由于不定芽的大量萌发,往往长出一丛丛的短疯根,同一条根上可出现多丛疯根。后期病根皮层腐烂,严重者全株死亡。

枣疯病又称丛枝病,果农称其为疯枣树公枣树。枣树地上、地下部均可染病。地上部染病主要表现为:花柄加长为正常花的3-6倍,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反常生长,成浅绿色小叶。树势较强的病树,小叶叶腋间还会抽生细矮小枝,形成枝丛。发育枝正副芽和结果母枝,一年多次萌发生长,连续抽生细小黄绿的枝叶,形成稠密的枝丛。全树枝干上原是休眠状态的隐芽大量萌发,抽生黄绿细小的枝丛。地下部染病,主要表现为根蘖丛生。

发病规律:枣疯病可通过嫁接和分根传播。经嫁接传播,病害潜育期在25天至1年以上。金丝小枣最易感病。土壤干旱瘠薄及管理粗放的枣园发病严重。发病初期,多半是从一个或几个大枝及根蘖开始,有时也会有全株同时发病的。症状表现是由局部扩展到全株,所以,枣疯病是一种系统性侵染病害。全树发病后,小树12年,大树35年,即可死亡。

防治方法:清除疯枝,铲除无经济价值的病株。②选用抗病的酸枣品种作砧木。③培育无病苗木。即在无枣疯病的枣园中采取接穗、接芽或分根进行繁殖,以培育无病苗木。④加强果园管理,增施碱性肥和农家肥。在发病初期,用手摇钻在病树根茎部钻孔,于春季枣树萌芽期或10月间,每株病树滴注浓度0.1%的四环素药液500毫升。⑥在树干基部或中下部无疤节处两侧各钻1个孔,深达髓心,两孔垂直距离1020厘米,用高压注射器注入含1万单位的土霉素药液。树干圆周径30厘米以上者,用药液300400毫升;40厘米以上,用500700毫升;50厘米以上,用8001000毫升;60厘米以上用12001500毫升。⑦发病初期,按每667平方米枣园喷施0.2%的氯化铁溶液23次,隔57天喷1次。每次用药液75100公斤,对于预防枣疯病具有良好效果。⑧科学使用天达2116”,结合喷洒其他农药每1015天喷洒1次,同时杀灭媒介昆虫。果树专用型天达2116”8001500倍(1020毫升兑入15千克水中)+百痢停药液,可起到杀毒、杀菌作用。

(二)翠菊黄化病:翠菊苗期、成株均可染病。生长初期叶片出现黄色,叶脉也略变黄或产生明脉,叶芽增多或丛生,叶片直立或狭窄,叶柄细长,花朵亦小,常有不同程度变色,发病重的植株矮小或不能开花。

发病特点:翠菊植原体在雏菊、菊花、苦苣菜、大车前、飞蓬等上越冬,春夏之交通过二点叶蝉(Macrosteles fasciifrons)从上述寄主上传播到翠菊上,获毒叶蝉保毒期10-100天, 25℃时潜育期8-9天,20℃时为18天,低于10℃不显症。此外菟丝子或嫁接均可传毒;种子、汁液和土壤不能传毒。78月发病重。

防治方法:①发现病株及时铲除,并清除翠菊四周及附近的杂草。②精心养护,培育健壮幼苗,提高抗病力。③防治传毒二点叶蝉,喷洒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10%安绿宝乳油 1500倍液、40%速扑杀乳油1500倍液,可减少传染。④该病原体对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氯霉素敏感,必要时可用上述抗菌素之一种,兑水4000倍液,防效明显。

(三)桑萎缩病:

树萎缩症状可分化为黄化型、萎缩型和花叶型三种:1)黄化型:发病初期,枝条顶端的桑叶变小,叶脉变细,稍向反面卷曲,叶黄化,随着病势加深,腋芽萌发,生出一些细小丛生的侧枝。侧枝阿布贾特短,老叶黄化脱落呈扫帚状。从整株病树发展的情况来看,一般先由少数枝条发病,后蔓延引起全株病。第一年病树一经夏伐,往往直接生出猫耳状瘦小叶,细枝丛生,2-3年后便可枯死。病枝无花椹,但轻病树的健枝丛生,2-3年后便可枯死。病枝无花椹,但轻病树的健枝仍会一些花椹。病枝越冬后有枯梢现象。病根色泽不鲜。2)萎缩型:病情发展可分初期、中期和末期三个阶段。初期:叶片缩小,叶面皱缩;裂叶品种的病叶大都变为圆叶,枝条稍短小;叶序乱,节间短缩。中期;枝条顶部或中部腋芽早发,生出较多侧枝,叶黄化,质粗硬,秋叶早落,春芽早发,无花椹。末期:枝条生长显著不良,徒长瘦枝如扫帚状,病叶更小,最后枯死。但通常当年发病后,不是立即进入末期的,而是逐年衰弱。进入末期的病树,有时还会出现康复现象。3)花叶型:发病初期,病叶叶肉退绿变薄,最初呈不相连的淡绿色斑块,以后逐渐扩大,相互连接,而叶脉附近保持绿色,构成黄绿相间的花叶症状。病叶向上卷缩,叶背的叶脉上产生小疣状和棘状突出。病枝稍细,节间略短,仍有花椹着生。在夏秋同一病枝条上的叶片,常有表现症状和不表现症状的间歇发病现象。发病严重时,病叶缩小,向上卷缩显著,质地粗糙,叶背叶脉变褐,疣状和棘状突起明显。枝条细短,腋芽萌发成侧枝。

病原:根据目前的研究,认为桑树黄化型和萎缩型的萎缩病均由类菌体原体引起,而花叶型萎缩病则由病毒侵染所致。

发生规律:①病原物主要通过苗木接穗传播。此外,黄化型和萎缩型病害也可通过菱纹叶蝉传染。用病穗接种试验,病原体的潜育期为1-10个月,最多不超过18个月。②病害的发生与气温关系密切。黄化型发病在30以上最为适宜,20以下转为隐症,因而黄化型的发病期在6-10月,7-9月为盛发期;花叶型发病在25以下为适宜,30以上转为隐症,发病期多在春末夏初,盛夏较少。③一般在采伐过度的桑园,桑树生长衰弱,萎缩病往往发生严重。如夏伐迟,秋叶采得早而多,或幼树采叶等均会使发病率增高。桑树遭受早涝灾害,发病率也增高。此外,桑园中偏施氮肥往往会促使病害流行。④病害发生与树龄有一定的关系。黄化型在幼龄、壮龄树上发生多,老桑被害较少;而花叶型一般在衰老的桑树上发生严重。⑤病害发生与品种关系很密切。一般红皮大种、火桑、荷叶白易感染黄化型;桐乡青、白条桑、剑持等易感染花叶型;红皮火桑、红顶桑、嵊县青等品种极易感染萎缩型。

防治方法:①重在预防。病区的苗木和接穗应禁止外运,防止扩散。病穗在55温水中浸10分钟,可防治萎缩型萎缩病;在55硫代硫酸钠的0.1%溶液中浸10分钟,则可防治黄化型萎缩病。选育抗病品种。②加强栽培管理。桑园施肥应以河泥、人粪、厩肥、饼肥等有机肥料为主,化肥为辅,氮、磷、钾肥应配合使用,并要提倡种植绿肥。低洼桑园要开沟排水。适期进行夏伐,切勿过迟。秋叶适当留养,防止过早、过度采摘,以增强桑树抗病力。③治虫。根据菱纹叶蝉的发生规律,切实做好春夏秋三季药剂治虫和冬季剪梢除卵等工作。这是预防和控制萎缩型、黄化型萎缩病的重要措施。④药物防治。以每毫升含1-2万单位的土霉素药液,于4-10月间,加压注射至病桑树中。一般用药量为20-40毫升。也可以用每毫升含1-2千单位的土霉素药液在栽植前浸根3小时,这对黄化型萎缩病有较好的疗效。据试验,用100单位硫脲嘧啶药液在夏伐前进行喷雾,对萎缩型萎缩病也有疗效。

(四)杉木丛枝病(杉木多头病):感病植株新梢生长缓慢,下部萌生不正常新芽形成丛枝。病树矮生,不成材。针叶变小,短厚,内卷。

发生规律:可通过嫁接或红蜘蛛传播,潜育期约1年。

防治方法:四环素或土霉素浸根处理有较好效果,皮层切割药量每株50万单位效果也好。

(五)泡桐丛枝病:腋芽和不定芽大量丛生,节间变短,叶片黄化变小,产生明脉,冬季小枝不脱落呈鸟巢状,严重的病株当年枯死,轻的几年后也会死掉。每年7—8月份发病重。

传播途径:主要靠茶翅蝽传毒。

防治方法:①春季对病枝进行环状剥皮,能防止病原体向其他部位转移、扩散,达到防治效果。②发病初期喷洒四环素族抗菌素4000倍液。

三、线虫病害

(一)根瘤线虫病:为害植物地下部分,在我国南方苗圃中普遍存在,为害苗木根系,引起根皮及中柱细胞不正常生长,形成大小不等的瘿瘤。影响根部吸收,使地上部生长受阻,被害植株生长不良,甚至枯死。根部产生小瘤状根结,剖开小瘤内有一白色粒状物雌成虫体。除油橄榄、泡桐、桂花、桃树外,还侵染樱花、海棠、仙客来、牡丹、菊花等多种观赏花卉。

1、菊花根结线虫病:苗期、成株均可受害,但苗期症状不明显,根部侧根上生出许多细小的根瘤,初白色,后变褐色,初小米粒大,后长到绿豆大小,圆形至椭圆形,可多个串生,严重时,整个根系肿胀成鸡爪状,引起根部变褐腐烂,地上部叶色变黄。

发病规律:根结线虫多在土壤5~30cm处生存,以卵或2龄幼虫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里越冬,病土、病苗及灌溉水是主要传播途径。可存活1~3年,翌年条件适宜时,由埋藏在寄主根内的雌虫,产出单细胞的卵,卵产下经几小时形成一龄幼虫,脱皮后孵出二龄幼虫,在土壤中移动寻找根尖,由根冠上方侵入定居在生长锥内,其分泌物刺激导管细胞膨胀,使根形成巨型细胞称根结,在生长季节根结线虫的几个世代以对数增殖,发育到4龄时交尾产卵,卵在根结里孵化发育,2龄后离开卵块,进入土中进行再侵染或越冬。在温室或塑料棚中单一种植几年后,导致寄主植物抗性衰退时,根结线虫可逐步成为优势种。田间土壤湿度是影响孵化和繁殖的重要条件。土壤湿度适合菊花生长,也适于根结线虫活动,雨季有利于孵化和侵染,但在干燥或过湿土壤中,其活动受到限制,其为害砂土常较粘土重,适宜土壤pH4~8

防治办法: ①水淹法:有条件地区对地表10cm或更深土层淤灌几个月,可在多种花卉上起到防止根结线虫侵染、繁殖和增长的作用,根结线虫虽然未死,但不能侵染。②重病田定植时,穴施10%力满库颗粒剂,每6675kg或用5%克线磷颗粒剂,每66710kg5%茎线灵颗粒剂,每公顷15kg。③使用D-D混剂熏蒸,先在境上开沟16~20cm,每667㎡用原液20kg,施后覆土熏7~14天后再栽菊花或直播,施药时要求地温为15~27℃,土湿5%~25%。此外也可选用3%甲基异硫磷颗粒剂,每66710~15kg。④可选用10%克线磷、3%米乐尔、5%益舒宝等颗粒剂,每亩35公斤均匀撒施后耕翻入土。也可用上述药剂之一,每亩24公斤在定植行两边开沟施入,或随定植穴施入,亩用药量12公斤,施药后混土防止根系直接与药剂接触。

2、橡皮树根结线虫病:生长停滞,植株僵老直立,叶缘发黄或枯焦,扒开根部可见侧根、须根上生许多大小不等的瘤状物,即虫瘿,剖开虫瘿可见其内藏有很多黄白色卵圆形雌线虫。致病株根部腐烂,地上部植株生长缓慢,严重的停止生长乃至枯死。

发病规律:以成虫或卵在病组织里或以幼虫在土壤中越冬。病土和病肥是发病主要来源。翌年,越冬的幼虫和越冬卵孵化出幼虫,由根部侵入,引致田间初侵染,后循环往复,不断地进行再侵染。南方根结线虫在全国发生较普遍,以砂土或砂壤土居多。该线虫发育适温25~30,幼虫遇10低温即失去生活能力,48~605分钟致死,在土中存活1年,2年即全部死亡。该线虫最适宜在南方温暖地区存活,北方的包头市温度不适其生长发育,但目前北方的很多园林植物是从南方运过来的,引入时均是原盆原土,这样南方根结线虫就在包头温室或居室中定居下来,繁殖为害。南方根结线虫是优势种,可侵染菊花、秋海棠、仙客来、红背桂、栀子花、芍药、牡丹、彩叶草、金鱼草、香石竹、茉莉花、蔷薇、小叶黄杨等多种花木。

防治方法:①露地繁殖橡皮树时,深翻土地,深度要求达到24cm,把在表土层中的虫瘿翻入深层,减少虫源,同时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②及时清除病残根深埋或烧毁。③药剂防治。穴施10%力满库颗粒剂,每6675kg,或5%力满库颗粒剂,每66710kg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每66710~15kg3%米乐尔颗粒剂,苗期每6671~1.5kg,成株期1.5~2kg,沟施。也可喷淋或浇灌40%甲基异柳磷250ml,即1000倍液,防效85%以上。④盆栽者,每盆施入15%铁灭克颗粒剂,2kg土施药2g

3、桂花根结线虫病:根部产生小瘤状根结,初为淡黄色、光滑坚硬,后变深色,剖开小瘤内有一白色粒状物雌成虫体。影响根部吸收,使地上部生长受阻,逐渐枯死。除桂花外,还侵染海棠、仙客来、牡丹、菊花等多种观赏花卉。

发病规律:在土中越冬,借水流、病肥、病种苗及农事作业传播,病土和病残体是主要侵染来源,幼虫侵入幼根后固定寄生,刺激组织膨大形成根结上。

防治方法:①严格检疫,以免病区扩大。②病地轮作禾本科植物2-3年。③染病茎可用50度温水侵10分种。 ④病地用二溴氯丙烷(80%乳油每公顷30千克、兑水525-750千克、沟施,20%颗粒剂每平方米15-20克),或3%呋喃丹颗粒剂穴施花盆内,每盆15-20克、D-D混剂每公顷用原液525-600千克。也可用铁灭克、棉隆、克结丹等杀线虫剂。以上药剂要在种植前10-15天施用。 ⑤种植期或生长期对病株可将10%力满(克线磷)施于根际附近,每公顷45-75千克,可沟施、穴施或撒施,也可把药剂直接施入浇水中。

4、月季结根线虫病:月季根结线虫病寄主较广泛,除为害月季外,还可为害唐菖蒲、非洲菊、仙客来等多种花卉。受害植株侧根和须根形成许多单生小结瘤,结瘤初色淡光滑,后变褐色粗糙。切开瘤组织,可见有白色发亮点粒,即为雌成虫。植株地上部分生长不良,切花产量、质量下降。

发生规律:1年可发生多代。以幼虫或根结虫瘿随病残体在土壤内越冬。翌年环境适宜下,幼虫可直接侵入幼根,刺激根中蛀组织形成巨形细胞而增大形成根瘤。雌雄虫交配后产卵,卵孵化为幼虫可行再浸染。线虫通过水流和种苗等传播。

防治方法:①在栽培前进行土壤消毒,可热力或药剂处理。药剂处理可选用80%二溴氯丙烷乳剂或克线磷乳剂。②实施轮作。③种苗处理。将种苗在50℃左右热水中浸20-30分钟。

(二)叶牙线虫病:主要为害花卉和庭院观赏植物的地上部分。可危害印度橡胶树叶、春石槲、秋石槲、水仙、康乃馨、百日菊、台湾百合、非洲堇、牡丹,以及文殊兰、紫兰、蝴蝶兰等兰科植物、石蒜科花卉。百合还有枯梢现象。

叶芽线虫在内寄生方式下:先是呈现油状或水渍状小斑,继而转变成黑褐色坏疽斑,但仅限于叶脉间。行内寄生方式线虫可用病叶提取水样在显微镜下观察到。

叶芽线虫在外寄生方式下:通常外寄生于叶、花苞或子房内,造成病部呈杯状或不规则形,下位叶上有小而下陷的坏疽斑,株势明显矮化,或者引起花苞发育不良或有花腐症状(康乃馨)。在菊花上先以外寄生方式取食芽及生长点,寄之侵入叶片内寄生于叶肉薄壁细胞中行内寄生。行外寄生方式线虫需从心苞(如非洲堇)、苞鞘(如国兰)、腋芽(如菊花)等高度有水膜的器官中去提取。

1、菊花叶枯线虫病:该线虫寄主范围广,可为害菊花、翠菊、绣线菊、万寿菊、大丽菊、长春花等观赏植物及蔬菜和草莓、杂草在内的40个属200种植物。四川、贵州、云南均有该虫发生的正式记述。

发病特点:菊花叶枯线虫在病残体、土壤及根芽生长点处和野生寄主上存活。翌年5月初开始活动,先在生长点外层取食,待叶片展开后,借助植株表面水膜移动,从气孔侵人转为内寄生取食叶肉组织,引起发病。在田间通过雨水、灌溉水的溅射或叶片接触传播,气流刮起的碎叶细土也可传播。远距离传播主要靠苗木、插条、切花的长距离调运。在适温下,完成一代约10- 14天,整个发育周期均在受害组织里完成。只要温湿度适宜,该线虫可全年繁殖为害。温度2225,土质疏松、有水湿对线虫活动有利,梅雨季节,秋季多雨发病重。

防治方法:①严格检疫。防止疫区扩大。目前我国只有四川、贵州、云南对其进行了报道,其它省市是不是这种线虫尚需鉴定。因此应严格检疫,防止病区扩大。②及时清除侵染源,病叶、病花、病蕾应及时摘除,集中深埋或烧毁。被线虫污染的温室土壤、盆土可用蒸汽或阳光曝晒消毒,也可用一块铁板下面加温,把土壤全部在铁板上烘烤一遍,杀灭土壤中的线虫。③选用健康无病的插条作为切花繁殖材料,也可用不被该线虫侵染的顶芽做繁殖材料。④露地栽培时避免大水漫灌,防止浇水传播,必要时采用避雨栽培法,防止雨水飞溅传播。⑤种苗处理。扦插之前用 50温水浸泡插枝10分钟。⑥药剂防治。施用3%呋喃丹(克百威)颗粒剂或10%力满库(克线磷)颗粒剂,每平方米 2-4g,穴施、沟施或撒施于根际土壤,或直接施药后覆土再浇水,有较好防效。

2、五色梅叶枯线虫病:叶片受线虫侵入后,叶色变淡,并有淡褐色斑点,以后逐渐加深到几乎黑色。随着病斑扩大,因受主、侧脉限制而成为角状斑。严重时整个叶片枯死、卷缩,并沿茎杆下垂。大部分线虫在轻微变色区,已变成深褐色或黑色的叶片上只有少量线虫。

传染途径:叶枯线虫在根部及周围土壤,病株残体和野生寄主上越冬。就是在极小的残叶上,也可在土壤中存活6-7个月。叶枯线虫全部发育过程都在受侵组织内完成,条件适宜时(22-25,温度足够),从卵发育到健叶接触传染,远距离靠人为传带病叶、花、茎、扦插条以及土壤等。从叶上气孔侵入。

防治方法:①加强检疫。不让叶线虫及其繁殖材料传入无病区。②园艺防治。盆栽用土要禁用病土和草多的土;改进浇水方法,最好不要淋浇,并尽可能保持叶面干燥,盆花安放要有适当空隙,不使叶子相互接触。③药剂防治。可用15%涕灭威颗粒剂,每平方米盆土5-6克,或直径为25百米左右的盆用药2-3克深入土中。或使用3%的呋喃丹,每盆3-5克深入土中。也可在危害期用50%杀螟松乳剂、50%杀线酯和50%西维因可湿性粉1000倍液叶面喷洒。

(三)松材线虫病:松材线虫通过松褐天牛补充营养的伤口进入木质部,寄生在树脂道中。在大量繁殖的同时移动,逐渐遍及全株,并导致树脂道薄壁细胞和上皮细胞的破坏和死亡,造成植株失水,蒸腾作用降低,树脂分泌急剧减少和停止。所表现出来的外部症状是针叶陆续变为黄褐色乃至红褐色,萎蔫,最后整株枯死。

病死木的木质部往往由于有蓝变菌的存在而呈现蓝灰色。病害发展过程分4个阶段:外观正常,树脂分泌减少,蒸腾作用下降,在嫩枝上往往可见天牛啃食树皮的痕迹;针叶开始变色,树脂分泌停止,除见天牛补充营养痕迹外,还可发现产卵刻槽及其它甲虫侵害的痕迹;大部分针叶变为黄褐色,萎蔫,可见到天牛及其它甲虫的蛀屑;针叶全部变为黄褐色至红褐色,病树整株干枯死亡。此时树体一般有许多次期害虫栖居。

松材线虫病又称松树萎蔫病。是松树的一种毁灭性流行病。在我国松褐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是它的主要传媒昆虫。致病力强,寄主死亡速度快;传播快,且常常猝不及防;一旦发生,治理难度大。

防治方法:①清除传媒松墨天牛:在晚夏和秋季(10月份以前)喷洒杀螟松乳剂(或油剂)于被害木表面(每平方米树表用药400-600ml),可以完全杀死树皮下的天牛幼虫;在冬季和早春,天牛幼虫或蛹处于病树木质部内,喷洒药剂防治效果差,也不稳定。伐除和处理被害木,残留伐跟要低,同时对伐根进行剥皮处理,伐木枝梢集中烧毁。原木处理可用溴甲烷熏蒸或加工成薄板(2cm以下)。原木在水中浸泡100天,也有80%以上的杀虫效果。这些措施都必须在天牛羽化前完成。在天牛羽化后补充营养期间,可喷洒0.5%杀螟松乳剂(每株2-3kg)防治天牛,保护健树树冠。②防治松材线虫:在线虫侵染前数星期,用丰索磷、乙伴磷、治线磷等内吸性杀虫和杀线剂施于松树根部土壤中,或有丰索磷注射树干,预防线虫侵入和繁殖。采用内吸性杀线剂注射树干,能有效地预防线虫地侵入。③检疫处理:木材及其产品在使用前或出境、进境前用60热处理或杀线虫剂处理。检疫中发现有携带松材线虫的松木及包装箱等制品,应立即用溴甲烷熏蒸处理或磷化铝处理;或浸泡于水中5个月以上;或立即送工厂切片后用作纤维板、刨花板或纸浆等工业原料以及作为燃料及时烧毁。对利用价值不大的小径木、枝桠等课集中烧毁,严防遗漏。

四、阔叶树毛毡病

为害苦槠、槭、杨、柳、椴、胡桃、枫杨、赤杨、青冈栎、樟、榕树、黄栎、梨、荔枝、龙眼、柑橘等林木及果树的叶片。被害植株叶片萎缩,严重时影响树木的光合作用,使生长衰弱,产量降低。

症状:被害叶片最初于叶背产生苍白色不规则病斑,以后被害处表面隆起,形成灰白色、毛毡状的斑块,并逐渐着色,颜色因种类的不同而不同,有的紫褐色或紫红色。受害叶面上的茸毛状物是表皮细胞受病原物刺激后伸长和变形的结果。多数茸毛相聚成毛毡状故称毛毡病。被害植株叶片萎缩,严重时影响树木的光合作用,使生长衰弱,产量降低。病害严重叶片常发生变形(皱缩或卷曲),质地变硬。山杨叶受害后提前脱落。

发生规律:病害于春季嫩叶生长时开始发生,至夏秋季为为害最甚,高温而干旱的条件下发生严重,晚秋以后逐渐停止为害。

病原:由瘿螨类引起。

瘿螨总科中有一部分种类形成螨瘿,称为瘿螨;有一部分种类在叶片的叶肉组织中形成海绵状构造,称为疱螨;有一部分种类栖息在芽上为害,称为芽螨;也有既不在植物上形成螨瘿,也不形成其他变形物体的,称为锈螨;在叶片里侧产生多数毛绒状物体的,称为毛瘿螨

防治方法:主要是杀灭瘿螨(四足螨)等病原物。

(一)三角枫毛毡病:由毛瘿螨引起。

症状:初期在叶背面发生苍白色病斑,渐变为淡褐色似毛毡状,使树木生长衰弱,引起早期落叶。

防治方法:①及时彻底清除、销毁病残体。②早春发芽前喷洒波美5度石硫合剂。③展叶时喷洒1.8%齐螨素乳油6000倍液。

(二)核桃揪毛毡病:又称山胡桃丛毛病、疥子、痂疤。主要为害核桃揪叶片和果实。由蛛形纲瘿螨目的胡桃绒毛瘿螨引起。

症状:发病初期叶面散生或集生浅色小圆斑,大小1毫米左右,后病斑逐渐扩展至43乘以310毫米,病斑颜色逐渐变深,多呈圆形至不规则形,痂疤状;叶背面对应处现浅黄褐色细毛丛,严重时病叶干枯脱落。

防治方法:①加强管理,及时剪除有螨枝条和叶片,集中烧毁或深埋。②芽萌动前,对发病较重的林木喷洒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及克螨特等杀螨剂。发病期,6月初至8月中下旬,每15天喷洒145%晶体石硫合剂300倍液或喷撒硫磺粉,共喷34次。

(三)贴梗海棠毛毡病:由毛瘿螨引起。

症状:初期叶片背面产生白色不规则状病斑,之后发病部位隆起,病斑上密生毛毡状物,灰白色,最后毛毡状物变为暗褐色,病斑主要分布于叶脉附近,有的相互连结覆盖整个叶片,叶片的正面看上去凹凸不平,严重的叶片上发生皱缩卷曲,质地变硬,引起早期落叶,影响正常生长。

防治方法:①发现个别叶片有螨虫时,及时摘除,将螨杀死。②及时清除杂草、残枝落叶,减少越冬虫源。③为害期喷73%克螨特乳油2000倍液,20%三氯杀螨醇乳油6008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15002000倍液,喷药时必须喷到虫体上,为此要仔细喷叶片背面,也可埋施15%铁灭克,一般15cm盆径埋药品1.5g

(四)葡萄毛毡病:由蛛形纲壁虱目的锈壁虱(锈螨)引起。

症状:葡萄毛毡病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嫩梢、幼果及花梗。叶片受害,最初叶背面产生许多不规则的白色病斑,逐渐扩大,其叶表隆起呈泡状,背面病斑凹陷处密生一层毛毡状白色绒毛,绒毛逐渐加厚,并由白色变为茶褐色,最后变成暗褐色,病斑大小不等,病斑边缘常被较大的叶脉限制呈不规则形,严重时,病叶皱缩、变硬,表面凹凸不平。枝蔓受害,常肿胀成瘤状,表皮龟裂。

防治方法:①在葡萄展叶后的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并且深埋或烧毁,防止扩大蔓延。②在病害发生的周围别喷施乐斯本500倍液或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③在病害发生的葡萄园,秋天葡萄落叶后应彻底清扫落田园,将病叶以及附近枯草、残枝败叶集中烧毁或带出田园深埋。④在次年春葡萄展叶前,喷施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以杀灭越冬成虫,药液中加入0.3%的洗衣粉液效果更好。⑤历年发生严重的园片,发芽后再喷1次波美0.30.4度石硫合剂或25%亚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⑥从病区引进苗木时,必须用温汤消毒。方法是把苗木先放入3040℃温水中浸35分钟,再移入50℃温水中浸57分钟,即可杀死潜伏的锈壁虱。

五、阔叶树藻斑病

藻斑病又称白藻病,是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常见的一类病害,寄生在多种阔叶树上,为害茶树、油茶、山茶、芒果树、柑桔、荔枝、龙眼、火力楠(酸香含笑)、玉兰、冬青、梧桐、柑橘、合欢、重阳木、樟树、橡胶等许多阔叶树的叶及幼茎,引起褪色病斑。

症状: 藻斑主要出现在叶片正面,叶背面也偶有发现。初为针头状的灰白色、灰绿色或黄褐色小圆点,后逐渐向四周扩展,形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稍隆起的病斑,表面密布有细微、直立的红色纤毛,呈毛毡状,并具有略呈放射状的细纹。随着病斑的扩展,病斑中央逐渐老化,转呈灰褐色或深褐色,边缘仍保持绿色。藻斑大小不等,大者直径可达l0mm

嫩枝被侵染后,寄生藻侵入皮层内部,表面症状不明显,直到第二年生长季节,病部表面出现寄生藻的红褐色、毛状孢囊梗时,才表现红色。

病原:藻斑病由寄生性红锈藻引起。

发生规律:红锈藻以营养体在寄主受病组织中越冬。每年56月间,在炎热潮湿的气候条件下产生孢囊梗和游动孢子囊。成熟的孢子囊很容易脱落,借雨滴飞溅或气流传播。孢子囊在水中散放出游动孢子,从气孔侵入叶片组织。在嫩枝上,红藻侵入外部皮层,使病部略显肿大,为其他病原物的侵染提供有利条件。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适宜于锈藻孢子囊的产生和传播。因此,在降雨频繁、雨量充沛的季节,藻斑病的扩展蔓延最快,树冠密集,过度荫蔽,通风透光不良也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发展。土壤瘠薄,缺肥,干旱或水涝,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树势衰弱,均会导致藻斑病的发展蔓延。

防治方法:①加强管理,合理施肥,注意排水及灌溉,控制土壤肥力和水分,及时修剪,避免过密,通风透光,提高抗病能力。②冬季要清园,平时注意清除病枝落叶,减少病原菌。③在病区内,每年45月定期喷撒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可抑制病害的发生发展。

(一)茶花藻斑病:该病除危害茶花外,还危害含笑、玉兰、冬青、梧桐、柑橘、荔枝、龙眼等花木果树。

症状:危害叶片和幼茎,但主要为害中下部老叶片。发病初期,叶正、背面上生出呈灰白色至黄褐色针头状的小圆点或十字形的小斑点,大小0.51.0mm,后逐渐向四周扩展呈放射状,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稍隆起的叶表面有纤维状纹,边缘有不整齐的病斑;病斑后期表面较平滑,色泽较深,影响茶花的观赏价值和植株的正常生长。

病原:病原菌是一种寄生性锈藻昂头孢藻。

发生规律:它以营养体在叶片组织中越冬,在潮湿条件下产生孢子囊及游动孢子,借风传播,侵入叶片的角质层,树冠过密、通风透光不足及潮湿的天气等因素都有利发病。

防治方法:①注意选择高燥地块栽植茶花;雨后或地下水位高时,注意开沟排水,防止湿气滞留。②加强管理,合理密植和施肥,及时修剪清除病叶枝、疏除徒长枝,避免过于荫蔽。③适当增施磷甲肥,提高抗病力。④在早春时可喷0.5%波尔多液防病,或在开花后喷波美1-2度的石硫合剂液。⑤早春或晚秋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或20%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或 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或0.5%的96%以上硫酸铜液或30%绿得保悬浮剂400倍液或12%松脂酸铜(绿乳铜)乳油600倍液。

(二)油茶藻斑病

症状特点:主要发生在老叶上,以反面为多。症状同茶花藻斑病。

防治方法:除加强栽培管理及多施磷钾肥外,可在46月或采果季节结束后,喷杀菌剂进行防治,出于藻类对铜素敏感,可用1%的波尔多液喷雾取得良好的效果。(参见茶花藻斑病的防治)

(三)桂花藻斑病

症状:病斑在叶片的正反两面均可出现,但以正面为主。最初于叶面产生白色至黄褐色针头大小的小圆点。有时小圆点呈“十”字形排列,然后向四周呈放射状扩展,形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稍隆起的毛毡状物。表面呈纤维状纹理,边缘缺刻不整齐,灰绿色或黄褐色,直径110毫米;后期色泽较深,表面较平滑。通常在植株的中、下部发生较多,上部的嫩叶较少发病。桂花被害后,影响光合作用,严重时可使枝条的皮层剥离甚至枯死。 

发生规律:病原藻以营养体在寄主组织上越冬,在潮湿、荫蔽的环境条件下产生孢子,并通过风雨传播。在土壤贫瘠、杂草丛生、通风透光不良和过度密植的条件下,均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蔓延。病害的高峰期出现在降雨频繁、雨量大的季节。

防治方法:①合理施肥、排水、适当整修疏枝、清除田园杂草等加强养护管理工作,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害的发生。②早春发病前,喷洒1:0.5:120波尔多液、70%可杀得500倍液、75%百菌清700倍液、50%多菌林5001000倍液或40%乙磷铝400倍液,对该病均有良好的预防效果。在发病严重的地方,可在晚秋喷1次药,这对减轻来年发病有一定效果。

六、寄生性种子植物

由于缺少足够的叶绿体或某些器官退化而依赖他种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生活的某些种子植物。主要属于桑寄生科、旋花科和列当科,此外也有玄参科和樟科等的,约计2500种以上。其中桑寄生科超过总数之半。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

寄生性种子植物由于摄取寄主植物的营养或缠绕寄主而使寄主植物发育不良。但有些寄生性种子植物如列当、菟丝子等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根据对寄主的依赖程度可分为绿色寄生植物和非绿色寄生植物两大类。绿色寄生植物又称半寄生植物,有正常的茎、叶,营养器官中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但同时又产生吸器从寄主体内吸取水和无机盐类。非绿色寄生植物又称全寄生性植物,无叶片或叶片退化,无光合作用能力,其导管和筛管与寄主植物的导管和筛管相通,可从寄主植物体内吸收水、无机盐、有机营养物质进行新陈代谢。

(一)无根藤害:全草药用,有祛湿消肿、利水作用,治肾炎、水肿等症。

属半寄生。

无根藤属寄生性种子植物,全世界约有无根藤属植物15种,主要分布在世界各热带国家及地区。我国仅产1种,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云南、贵州、福建、江西、湖南、浙江及台湾等省()。其中以广东、广西及海南三省()最常见。

为寄生性种子植物,无根藤的寄主范围十分广泛。但无根藤为害农作物的例子则不多见。无根藤的乔木寄主目前已知有63种,隶属28科共40个属,其中林业生产上的重要寄主有杉树、马尾松、樟树、油茶、米老排、红椎、柠檬桉、尾叶桉、巨桉、野桉、窿缘桉、赤桉、木麻黄、非洲楝、苦楝、海南蒲桃、台湾相思、木荷、乌桕、鸡尖、降香黄檀等20余种;此外,绿化树种夹竹桃、、羊蹄甲、番石榴等也见受害。被害树木可从12m高的幼树直至78m高的大树;苗圃幼苗也见被害。被寄生的松针枯黄,严重时松针大量枯死,其上的无藤根也随之逐渐枯萎,互相交织成团,呈鸟窝状。发生无根藤侵染的松树发生松落针病。

形态特征:无根藤(Cassytha filiformis L)是樟科植物中唯一的一种寄生植物。无根藤茎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外观形态与旋花科的菟丝子很相似,全株呈寄生性缠绕藤茎,藤茎具少量叶绿素,故属半寄生植物。

无根藤藤茎呈绿色或褐绿色,线状,粗约1.52.0mm其表面具稀疏的浅棕色短茸毛。幼嫩的藤茎呈草绿色或灰绿色,其上密生浅棕色短茸毛。藤茎节间长1525cm,叶退化成鳞片。花序穗状,长24cm,花小,白色,两性,大小约1.5mm,花被片6枚,成两轮,宿存,外轮3枚小,卵形。雄蕊9枚,成3轮,花药二室,第一、二轮花药内向,第三轮花药外向,其第三轮雄蕊基部尚有两个圆形腺体。果实近球形,肉质,浆果,成熟时乳白色或浅黄绿色,半透明,直径约68mm,内含种子1粒。种子成熟时黑褐色,坚硬,表面稍具皱纹,梨形或近球形,直径34mm,千粒重37.5g

无根藤和菟丝子是两种不同科属的植物,然而它们不仅有相似的形态,更有相似的为害习性与侵染循环。

发生与传播方式:无根藤的近距离传播是依靠其藤茎的自然攀缘;而远距离传播则主要靠种子。至于鸟类能否传播种子,尚未能得到证实。幼树上的无根藤多数是由当年种子萌发后寄生的,而大树上的无根藤,则主要靠藤茎的自然攀缘,由下而上层层侵染的结果。

郁闭度较小的新造人工幼林或空旷的杂草灌丛地带,无根藤则常见。无根藤对寄主几乎没有选择性,即使被缠绕的是非生命和物体,如竹签或木棍等,无根藤照样产生吸盘,只不过无法吸收营养而已。

防治措施:①择新开苗圃或造林地时,应尽量避免无根藤发生严重的地方。若无法避免时应在无根藤开花结实前进行清山整地作业,彻底清除杂草及无根藤,可大大减轻以后的危害。②加强对幼林的抚育管理,及时除草,既可促进幼林生长,提早郁闭,又可清除无根藤危害。若能掌握在无根藤发芽期(广西南部约为56)后进行抚育,可有效地铲除初侵染源。③个别特别严重的地方,应考虑彻底拔除,重新清山或造林,或试用其他化学防治措施。无根藤种子及全草均可入药,是一种中草药资源,可结合防治,人工拔除并收集无根藤供药用,化害为利,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二)菟丝子害:菟丝子有药用价值:滋补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用于阳痿遗精、尿有余沥、遗尿尿频、腰膝酸软、目昏耳鸣、肾虚胎漏、胎动不安、脾肾虚泻;外治白癜风。

属全寄生。

菟丝子又称黄鳝藤,属旋花科。常见有日本菟丝子和中国菟丝子,以前一种发生为害较为普遍;分布于广西、广东、海南、福建、云南、贵州、四川、内蒙古、湖南、台湾等省区;除寄生为害龙眼外,也可寄生荔枝、柑桔、沙田柚、蝴蝶果、茶、油茶、油桐、台湾相思、苦楝、黄檀、杨柳、法国冬青等多种果树和林木。菟丝子寄生在果树上,吸取树体水分和营养物质,其藤茎生长迅速,常缠绕枝条,甚至把整个树冠覆盖,不仅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致使叶片黄化、脱落,削弱树势,严重时果树不能生长和开花结果,甚至造成枝梢干枯或整株枯死。

菟丝子是一种攀缘性草本植物,寄生在果树上,以藤茎缠绕主干和枝条,被缠的枝条产生缢痕,藤茎在缢痕处形成吸盘,吸取树体的营养物质,藤茎生长迅速,不断分枝攀缠果株,并彼此交织覆盖整个树冠,形似狮子头

形态特征:菟丝子是一年生的双子叶草本植物,无根,叶已退化成鳞片状。日本菟丝子(Cuscuta japouica Choisy)属菟丝子科菟丝子属。该菟丝子茎肉质,多分枝,形似细麻绳,直径12毫米,黄白色至枯黄色或稍带紫红色,上具有突起紫斑。花小而多,聚集成穗状花序,苞片和小苞片鳞状,卵圆形;花萼碗状,5裂,背面常有紫红色瘤状突;花冠钟状,绿白至淡红色,顶端分5裂,裂片稍立或微反折;雄蕊5枚,花丝无或几乎无,花药黄色,卵圆形;花柱细长,合生为一,柱头两裂。果实为蒴果,卵圆或椭圆形,内有种子12粒,略扁有棱角,褐色。

中国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 Larnb)与日本菟丝子相似,但其茎较细,直径1毫米以下,黄色。花柱头为头状,蒴果球形,内含种子24粒,且种子较小。

发生与传播方式:菟丝子以成熟种子脱落在土壤中休眠越冬,在广西南宁也有以藤茎在被害寄主上过冬。以藤茎过冬的,翌年春温湿度适宜时即可继续生长攀缠为害。经越冬后的种子,次年春末初夏,当温湿度适宜时种子在土中萌发,长出淡黄色细丝状的幼苗。随后不断生长,藤茎上端部分作旋转向四周伸出,当碰到寄主(如龙眼树)时,便紧贴在上缠绕,不久在其与寄主的接触处形成吸盘,并伸入寄主体内吸取水分和养料。此期茎基部逐渐腐烂或干枯,藤茎上部分与土壤脱离,靠吸盘从寄主体内获得水分、养料,不断分枝生长,开花结果,不断繁殖蔓延为害。

夏秋季是菟丝子生长高峰期,开花结果于11月份。菟丝子的繁殖方法有种子繁殖和藤茎繁殖两种。靠鸟类传播种子,或成熟种子脱落土壤,再经人为耕作进一步扩散;另一种传播方式是借寄主树冠之间的接触由藤茎缠绕蔓延到邻近的寄主上,或人为将藤茎扯断后有意无意抛落在寄主的树冠上。

防治措施:①农业防治:结合苗圃和果园的栽培管理,掌握在菟丝子种子萌发期前进行中耕除草,将种子深埋在3厘米以下的土壤中,使其难以萌芽出土。②人工防治:春末夏初,常检查苗圃和果园,一旦发现菟丝子幼苗,应及时拔除烧毁。每年5月和10月份,常巡视果园,或结合修剪,剪除有菟丝子寄生的枝条,或将藤茎拔除干净。③药剂防治:对有菟丝子发生较普遍的果园和高大的果株,一般于510月,酌情喷药12次。有效的药剂有:10﹪草甘磷水剂400600倍液加0.3﹪~0.5﹪硫酸铵,或48﹪地乐胺乳油600800倍液加0.3﹪~0.5﹪硫酸铵。④喷施6%的草甘磷水剂200-250倍液(5-8月用200倍,9-10月气温低时用250倍),施药应掌握在菟丝子开花结籽前进行最好喷2次,隔10天喷一次。⑤注意事项:严禁将菟丝子的藤茎抛撒到果树上。果树新梢嫩叶期、开花结果期不能喷药,以免产生药害。⑥另外,防除菟丝子的化学药剂还有:24-D24-二氯苯氧乙酸)、dazomet(棉隆)、DCPA(敌草索)、dichlorbenil(二氯苯腈)、diphenamid(草乃敌)、diquat(敌草快)、DNOC(二硝基邻甲酚)、fluometuron(伏草隆)、PCP(五氯酚)、trifluralin(氟乐灵)等。另外,亦可在耕作前提早翻耕并灌水,以促使菟丝子在发芽后找不到寄主而死亡。调整作物之耕作时期,再配合施用除草剂,可达良好的防除效果。

(三)桑寄生:桑寄生含有丁香素、肌醇、黄酮类化合物、树脂等成分,具有镇静、利尿、降压等作用,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对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神经衰弱、风湿性关节炎、习惯性流产等多种病症有治疗作用。

属半寄生。

桑寄生属桑寄生科桑寄生属。分布范围: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湖南、四川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台湾等。寄生于构、槐、榆、木棉、朴、白栎、板栗、桂花、茶树、夹竹桃、桑、榕、槐、乌桕、杉、樟等林木上。尤其是20年以上的树木,桑寄生较多。

形态特征常绿寄生小灌木茎枝圆,老枝无毛,表面红褐色或灰褐色具凸起多数棕色、灰黄色点状纵裂皮孔,小枝稍被暗灰色短毛。叶互生或近于对生,革质,卵圆形至长椭圆状卵形,37cm,宽24.5cm表面黄棕色,全缘,幼时被毛,成长叶两面无毛,幼嫩枝叶具褐色星状毛。气无,味淡,微涩。叶先端钝圆;叶柄长11.5cm。聚伞花序13个聚生叶腋,总花梗、花梗、花萼和花冠均被红褐色星状短柔毛;花萼近球形,与子房合生;花冠狭管状,稍弯曲,紫红色,先端4裂;雄蕊4;子房下位,1室。浆果椭圆形,有瘤状突起花期89月,果期910月。

被害树木的枝干上常生长出桑寄生小灌丛,一般高4050cm,最高可达1m以上,由于生性长相不同,较易辨认。树木遭桑寄生害后变小,发叶迟,落叶早,不开花或推迟开花、花少,易落果或不结果。被寄生处枝干肿胀,出现裂缝或空心,易风折,严重受害时整枝或全株枯死。

春季开花,秋季结果。果实成熟时呈鲜艳红褐色,招引雀鸟啄食。种子能忍受鸟体内高温及抵御消化液的作用,不被消化,随鸟粪排出后即粘附于花木枝干上。在适温下吸收清晨露水即萌发长出胚根,先端形成吸盘,然后生出吸根,从伤口、芽眼或幼枝皮层直接钻入。侵入寄主植物后在木质部内生长延伸,分生出许多细小的吸根与寄主的输导组织相连,从中吸取水分和无机盐,以自身的叶绿素制造所需的有机物。同时也直接夺取寄主植物的部分有机物。所以寄主植物被侵害后生长势逐渐减弱,枝干逐渐萎缩干枯,最后甚至整株死亡。

防治措施:①秋后果实成熟前,冬天寄主植物落叶后全面剪除桑寄生植株(从吸根侵入部位往下30cm修剪),并烧毁。②用硫酸铜、2,4-D进行防治。

(四)槲寄生: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治疗支气管炎和癌症等药用价值。

属半寄生。

槲寄生属桑寄生科槲寄生属。别名桑寄生。我国大部分省区均产(仅新疆、西藏、云南、广东不产)。常生于海拔500-1400-2000)米阔叶林中,寄生于榆、杨、柳、桦、栎、梨、李、柚、苹果、核桃、枫杨、赤杨、椴属植物上。但部分针叶树上亦有寄生,如长白松、油松、云杉等。麻栎属、苹果属、白杨属、松属等树木上多见槲寄生。

形态特征:灌木,高0.3-0.8米;茎、枝均圆柱状,二歧或三歧、稀多歧地分枝,节稍膨大,小枝的节间长5-10厘米,粗3-5毫米,干后具不规则皱纹。叶对生,稀3枚轮生,厚革质或革质,长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3-7厘米,宽0.7-1.5(~2)厘米,顶端圆形或圆钝,基部渐狭;基出脉3-5条;叶柄短。雌雄异株;花序顶生或腋生于茎叉状分枝处;雄花序聚伞状,总花梗几无或长达5毫米,总苞舟形,长5-7毫米,通常具花3朵,中央的花具2枚苞片或无;雄花:花蕾时卵球形,长3-4毫米,萼片4枚,卵形;花药椭圆形,长2.5-3毫米。

雌花序聚伞式穗状,总花梗长2-3毫米或几无,具花3-5朵,顶生的花具2枚苞片或无,交叉对生的花各具1枚苞片;苞片阔三角形,长约1.5毫米,初具细缘毛,稍后变全缘;雌花:花蕾时长卵球形,长约2毫米;花托卵球形,萼片4枚,三角形,长约1毫米;柱头乳头状。果球形,直径6-8毫米,具宿存花柱,成熟时淡黄色或橙红色,果皮平滑。花期4-5月,果期9-11月。

主要通过鸟类以种子传播。

防治措施:①发现后及时锯除病枝集中深埋或烧毁;也可把收集的槲寄生售给医药部门,既能除害,又可获利。②喷洒90%硫酸铜800倍液,有一定防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时令植保||八月份,园林病虫害发生与防治
卷柏盆景●病害防治
芍药的常见病害防治
农药基础知识学习
花生病害大全 (高清)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