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慈禧的最后一日:上午如常处理光绪后事,下午删改遗诏后穿上寿衣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酉时,年仅37岁的光绪帝,在瀛台阴冷潮湿的涵元殿里走完了他屈辱悲惨的一生。

沉重的丧钟声从皇宫中传出,所有人都尚未反应过来,另一则消息又将他们砸了个措手不及。

光绪死后的第二日未时,74岁的慈禧太后也死在了中南海仪鸾殿。

帝王和皇太后双双去世的消息传出,民间惊骇震动不已。

一个是名义为大清王朝的皇帝,却手无实权,且被幽禁在瀛台的傀儡帝王,一个是在中国权力金字塔尖叱咤风云近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太后,一个是37岁的壮年男子,一个是74岁的古稀老人。

而他们居然几乎同时死去,去世的时间甚至相距不到20小时,这在历史上至今都是一个难以解释的千古疑案。

慈禧比光绪年龄大,病也比光绪严重,没想到却是光绪先暴毙了,很多人都觉得,这事绝对不是巧合那么简单。

其实早在光绪慈禧去世四年前,就有人预言光绪一定会死在慈禧前头,一山容不得二虎,两人在政治上矛盾尖锐,慈禧一定会在自己死前谋杀光绪,这一点是宫闱内许多近侍官员心知肚明的事。

众所周知,光绪挚爱珍妃,曾想要立珍妃为后,但皇后之位是并不只是妻子的象征,更是权力争夺的漩涡点和重要工具,慈禧中意的是自己的侄女。

光绪自幼性子怯弱,在慈禧面前如同见了猫而抖抖索索的胆怯老鼠,所以他没能扛住慈禧的压力,最终顺了她的意。

即便如此,他还是因最初的抗拒而得罪了老佛爷。

慈禧有句不知是后人捏造还是真出自本人之口的名言:谁若叫我一时不痛快,我就让谁一辈子不痛快!

不能确认慈禧这句人生信条的真伪,但这句话还是能充分表现出她果决狠辣、不近人情的性格,即便是亲外甥,她也绝不手软留情。

于是她不仅处处刁难珍妃,最后听信李莲英的进谏,将珍妃投了井,还在她的头上死死压了一块石头。

所以就像很多人了解的那样,老佛爷仇恨光绪这个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外甥,却对李莲英这个宦官有着无比的信任,除了李莲英,她不相信任何人,就连荣禄也比不上李莲英。

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就被幽禁在了瀛台。

光绪这一辈子活得实在抑郁,国事不顺,家事不顺,身体又差,堪称他人生悲剧的三大来源。

国家的贫弱,慈禧的压迫,珍妃的惨死,与皇后矛盾重重,这一切都使他不堪忍受,心境忧悒,以致年纪轻轻就百病缠身。

瀛台处于三海之中,四面环水,清冷孤寂,是如此的阴冷潮湿,不宜病人居住,光绪却在这里被幽禁了十年。

到了光绪三十四年,光绪的病症愈发严重,眩晕气喘、失眠厌食、不断地咳嗽呕吐,用遍药物也不见好。

时值慈禧寿辰,光绪拖着病体前来鸾仪殿拜祝,慈禧见他面容憔悴,步履蹒跚,都心生不忍,让他回去好生休息。

慈禧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不好,寿辰过后没几日,就因着凉而突患泻痢,不同于光绪的凄苦,慈禧养尊处优,好生养着,也渐渐好转了些。

但光绪却日复一日地虚弱下去,瘦得伶仃成了一把骨头,终日卧病在床呻吟不断。

慈禧去探视了几次,觉得不妙,眼看着光绪怕是要不行了,于是召来庆亲王奕劻商量光绪的身后事。

六七十岁的慈禧正处于她一生中权力的顶峰,她也坚信自己至死都能坐在清王朝的宝座上,但她毕竟生而为女子,与满朝文武之间永远隔着一扇无法跨越的帘子,慈禧永远只能做垂帘听政的皇太后,所以她需要一位足够屈从母后意志的幼君来扮演她的傀儡。

在这之前已经有两位不幸儿被她选中成为统治者,一位是她的亲生儿子同治,已经死了,一位是不久于人世的光绪。

而这第三位被选中的对象,则是世人皆知的末代皇帝溥仪了。

光绪于一个午夜被慈禧召进宫受旨登基,从此便成为了大清名义上的皇帝,也走向了人生厄运的开端。

慈禧打算立3岁的溥仪为新帝,她也为溥仪挑选了举行加冕典礼的日期和时辰,同样也是一个午夜。

立嗣,是慈禧在人生中最后一天,下的最后一盘终局之棋。

光绪在病榻上苦苦挣扎,身边只有两个老太监伺候,皇后与瑾妃均不在侧。

得知载沣将来会当摄政王的消息后,光绪面带喜色,但就连这一微末表情都被负责监视皇帝一举一动的太监禀报给了慈禧。

慈禧本就敏感多疑,此番又在病中,听说光绪看起来挺高兴,便怒气勃发,认定光绪是知道自己生病了才高兴,发誓绝不会死在光绪前头。

此时的慈禧也病得不轻,但还是强撑着一口气不断召集亲王大臣出入宫中,与他们商议国事。

十月二十一日午后,瀛台传来光绪病重的消息,慈禧又撑着病体去看了一眼,看到光绪昏迷在床,呼吸微不可闻,双眼上翻,是大限将至之相,于是急急命令太监给光绪穿上了寿衣等事。

约傍晚五点,光绪气绝,死时双目未瞑。

“德宗景皇帝被毒死于'涵元殿’,这里头可大有文章啊!”

很多年后,末代老太监孙耀庭回忆起那段往事时说道。

当时宫内外普遍相信皇帝是被害死的,宫内的人们都说,皇帝死在了“含冤殿”。

“景”是光绪死后的谥号,在宫人们看来,这个谥号也算是对这位可怜的皇帝一生总的评价了,他这一辈子,的确就是一个景儿罢了,来时空空,死也空空,什么都没有得到。

关于光绪的身后事,慈禧早有安排,因此并不仓促慌乱,她有条不紊地命载沣等人先颁发皇帝的遗诏,再颁发新皇登基的喜诏。

回顾那段历史往事,人们会惊讶地发现,慈禧在光绪驾崩后,也是她自己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居然接连颁下了三道懿旨。

第一道懿旨是在光绪驾崩之后,慈禧立即召见溥仪的父亲载沣,并立溥仪为嗣皇帝。

接着,慈禧又下了第二道懿旨,定下了溥仪的名份,即“承继同治,兼祧光绪”,还以新皇名义下旨,尊隆裕为太后,慈禧为太皇太后。

第三道懿旨,慈禧将载沣任命为监国,因为溥仪现在过于年幼,等以后长大了,学业有成,再亲自处理政事。

这三道懿旨都是关于新帝溥仪的,不过准确地说,其实还有第四道懿旨。

这第四道懿旨跟溥仪无关,是慈禧针对光绪帝的丧事而特地颁布的,将光绪皇帝的丧礼交给一些人去筹办。

慈禧花了一个上午在宫中处理完朝事和光绪的丧事,做完这一切后,觉得头晕目眩,瘫倒在椅子上。

李莲英见状,赶忙把慈禧扶进寝宫休息。

歇了好半晌,慈禧才清醒过来,又急召隆裕和一众王公军机大臣过来商讨后事。

这次是关于她自己的。

已成为太皇太后的慈禧知道自己没几天可活了,于是对隆裕太后和一众王公大臣说,我此病怕是起不来了,以后朝中大事由摄政王办理,一些重大政事也要跟隆裕皇太后商量。

慈禧将大权交给了载沣这个最亲近的娘家人手里,同时又担心载沣一家独大,于是又安排隆裕皇太后牵制,大事需要两人一起做决定,由此可见,慈禧驾驭朝臣的政治手腕实在不容小觑。

做完这一切,还有最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写遗诏。

一个人活着的时候权力欲无比强烈,自然也在乎自己死后名声,所以慈禧知道自己这一生为了权力都做了些什么事,死后怕是要被后人唾骂,不愿遗臭万年,也自觉无颜面见祖宗,觉得有必要替自己辩白几句。

慈禧安排立即草拟遗诏,等拟定后,她亲自看了一遍,又指点着修改了几句,改完遗诏后又昏迷了过去。

醒来,慈禧又对大臣们说,自己曾临朝听政几次,但都是迫不得已,以后就不要再让妇人干政了,也不要让太监干预国事。

慈禧的这道口谕看似诚恳,其实也与她之前说的要载沣与隆裕太后共商国事的话自相矛盾。

更何况,她自己活着的时候做了那么多年的幕后女皇帝,自己死后又不许后人再出现她这样的,是真诚恳还是野心作祟,怕是无需明说。

一切安排妥当后,慈禧穿上寿衣,在口中含上了那颗价值连城的夜明珠,就此撒手人寰,终年73岁。

处理光绪后事、立新帝、给新帝找了个朝政监护人、写遗诏、下口谕,这就是慈禧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做的所有事。

上午处理光绪后事,下午安排自己后事,忙得连轴转,当真是清代女强人的典范了。

安排自己后事时的慈禧神色冷静,语言条理清晰,全然不像一个大限将至的老人该有的样子,只能说,这个女人能统治一个王朝半个世纪,当真不是没有原因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慈禧人生最后一天:上午处理光绪的后事,下午删改遗诏穿上了寿衣
慈禧的最后一天:早晨处理光绪后事,下午就含着夜明珠穿上了寿衣
慈禧的最后一天:早晨在处理光绪后事,下午就穿上了寿衣
慈禧的最后一天:早晨在处理光绪后事,下午就穿上了寿衣|溥仪|载沣
慈禧人生最后一天:上午还处理光绪后事,下午删改遗诏后穿上寿衣
慈禧的最后一天,早上处理光绪后事,下午就留下2句遗言,穿上寿衣离世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