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师与玛格丽特 书评
我准备从这几个部分写一下读后感,第一个是喜欢的句子段落,第二个是本书的大概结构和大致印象,第三个是其他的一些。
“涂抹油脂不仅改变了她的外貌,而且让她觉得快感在身体里的每一个部位沸腾,就像破碎的气泡一样刺蛰着她的全身。”
“玛格丽特没有睁开眼睛,她喝了一口,顿觉甜美的液体流遍了全身的血管,耳边犹如黄钟大吕鸣响。她仿佛觉得,那是公鸡震耳的啼鸣,又像是进行曲的高亢旋律。”
“十分感谢您,阁下。”玛格丽特的声音微乎其微,她询问似的看了看沃兰徳。而对方却只是礼貌而又无动于衷地报以一笑。玛格丽特的心里顿时凉了半截。她感到自己受了欺骗。看来,他在舞会上尽心尽力的付出根本不会有什么奖励,就像此刻根本没有人愿意挽留她一样。……自己要不要开口乞求呢,就像阿扎泽勒在亚历山大花园里诱人的劝告一样?“不,绝不。”她对自己说。
…………
“您还是坐下吧。”沃兰德突然颐指气使地命令。玛格丽特脸色一变,立刻坐了下来,“或许,您临别前有话要说?”
“没有,没有什么了,阁下,”玛格丽特傲然回答道,“而且,只要您需要,只要您乐意,我会甘愿满足您的所有要求。我一点也不累,舞会上也很开心。所以。加入舞会继续进行,我愿意让成千上万绞刑犯和杀人犯亲吻我的膝盖。”玛格丽特朦朦胧胧地看着沃兰德,眼里已是热泪盈眶。
“这就对了!您说的完全正确!”沃兰德凶悍的大叫起来,声如洪钟,“就该这样!”
“就该这样!”我懒得的随从们应声附和,就像回声一样。
“我们刚才在考验您,”我懒得继续说,“永远不要乞求任何东西!尤其是面对比你强大的人时,永远不要乞求任何东西。他们自己会送上门的,他们自己会给的!请坐吧,骄傲的女人!”
布尔加科夫的语言经过翻译看到我眼里的时候,可能已经算不上优美了,但是它无比准确,认真想象那些语言,会给我无比真实细腻的感受。比如有一处“迅捷又振奋”的闪电,为什么闪电是迅捷而振奋的?那一定是干脆利落的闪电吧,咔吧一下,几乎是干燥的,而不是带有宏大或是沉闷悠长的雷声,那是一道又快又细的闪电。

第二处的“犹如黄钟大吕鸣响”也很棒,我读到的时候几乎起了鸡皮疙瘩,虽然我没有去查意思,但是一口大钟,黄澄澄的带着金属疙瘩,被duang地撞响了,就在玛格丽特的耳边。这是一种巨大的震撼吧,但它又是在形容喝了一口血之后的感受,比喻很棒。

第三段其实没什么好分析语言的,但那种转折让我深受感动,我反复看了很多遍。写出了魔鬼们内心的不屈和骄傲,永远不要乞求任何东西!多棒!多有骨气!玛格丽特本来已经绝望了,但她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和原则,没有低头要求什么,但她却相反地打动了魔鬼们。所以说情节的设计真的很重要,语言可以不精美,但是只要做到准确干练也就可以了,情节如果不合理没有力度,那小说就没什么可以看的了,语言的打动人只是一时的,但情节的打动是深刻的、有力的,我想我很长一段时间之后也会记得这个。
下面说这本书的情节结构。
应该是有四条线路的。第一条是穿插其中的耶稣和罗马总督本丢·比拉多的故事;第二个是魔鬼撒旦们兴风作浪的故事;第三个是玛格丽特和大师;第四条比较小,没有着墨很多,是年轻诗人伊万流浪汉的发展。
这些故事发生在充斥着种种不平等和社会矛盾的苏联莫斯科,人们的狡猾、算计、肤浅、还有痛苦等等,在故事的进行中被一点点揭露出来。
“文学大师协会”应该是代指了一批把持了文学话语权的庸人,他们大部分本身没有什么才华,却工于钻营,在算计别人的方面倒是很在行,大师就是他们的受害者,写了一本了不起的书,却被埋没了,甚至还被攻击。从此消沉痛苦,甚至还住进了精神病院。
但我想作者是不喜欢消沉的大师的,也很后悔过去自己的消沉,文中多处提到“怯懦是最大的罪行”,大师最后和玛格丽特没有进天堂,但作者仁慈地给了他们永远的宁静,在一个月光洒满的小楼里自由自在地创作、思考。
在生命的尽头,布尔加科夫写下了“怯懦是最大的罪行”,这是一种熊熊燃烧的斗志,没有过多的写怎么样去勇敢,但是情节却写出了“尊严”“绝不低头”还有一种“奋力得几乎歇斯底里地破坏欲望”,令人振奋。
我也要努力啊!
最后说些其他的感想。
《浮士德》看来真的得看看了,书里多次引用,恐怕它的地位有点类似于《诗经》或者《楚辞》吧,简直是装逼利器啊。
司马迁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语言的力量是无穷的,但一本小说更应该追求用语言编织成情节,用“行事之深切著明”去表达思想。这也是应该努力的方向。
翻译过来都这么好看,如果我能看得懂俄语就好了!不过我想先学英语,学好了学日语,第三个才是俄语。要是全世界人都说一个语言就好了!估计巴别塔早就建起来了吧哈哈,搞不好巴别塔就是航天飞船什么的,能上太空,然后上帝不乐意了,不想让我们这么早就上,让我们沉醉在算计对方,战争和政治。
看这本书像是在看歌剧或者音乐剧什么的,尤其是高潮——撒旦的晚会那里,恐怕这种感受和布尔加科夫曾经当过剧院的编剧有关系,文中的很多服饰、摆设写的都很详细,有点像是再早一些年头的作品,大段大段地描写背景环境,什么都写出来。不过现在的读者们可能没那个耐心慢慢看了哈哈。
关于语言,我还是觉得不能直接说“悲伤的微笑”这种,或者说要尽量少一些,得说“他嘴角用力弯了弯就落了回去,眼睛里蕴着一层雾。”(会不会有点酸哈哈)但是也得考虑结构和篇幅,一个段落不能有太多的这种描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师与玛格丽特》作者米·A·布尔加科夫
《大师和玛格丽格》:熟悉的人与事
【赏析】布尔加科夫《大师和玛格丽特》
《大师和玛格丽特》:梦幻与现实交替,永不变的是不可捉摸的人性
这部9分被禁神剧,当之无愧的伟大
[作家屋]寻访布尔加科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