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春秋与读书生活 | 元年春,王正月

《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孔子作春秋,按照史记的说法就是:“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其微言大义,定大是大非。孟子说:“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春秋》既是经又是史,上承《尚书》,下启《史记》,承史家之道。三传,就是三种解读方式。天地自然,春夏秋冬四季轮转,有其规律和定则,也就是天道。人间政治,也是随时流转,是为人道。人道的是非善恶怎么划定?孔子作春秋,定是非,可谓“大逆不道”,凭什么定是非呢?或许按照古制,只有天子或者天子钦定的人才能定是非吧,天子钦定的人,也就是史官。

春秋随思
“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我们可以看到《春秋》就是年复一年,年年都有记录,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合计244年的一段历史。经历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等鲁国十二公。
《左传》是左丘明解释《春秋》而作的,以述事为主。左丘明是鲁国的史官,其作史书是其本职工作。《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高,齐人,受学于子夏,重在阐发《春秋》的微言大义。《谷梁传》的作者是谷梁赤,鲁人,相传为子夏晚年学生,亦是重在阐发《春秋》义理。

“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这是司马迁之意,聊备一说。
《左传》是集结于左丘明本人,而《公羊传》和《谷梁传》都是口口相传,到了汉初才集结为文本的。对于汉代而言,《左传》为古文经学,《公羊传》和《谷梁传》为今文经学。

对于《公羊传》,公羊高传其子平,平传其子地,地传其子敢,敢传其子寿,到了汉景帝时,公羊寿和弟子胡毋生将其书于竹帛。董仲舒受业于胡毋生,而后来西汉治《春秋》者又都出于董仲舒门下。
理解先秦思想,对先秦史学的探究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在此分享《春秋》经文的缘由所在。
孔子与《春秋》《易传》
孔子在教育弟子,分为两个阶段,周游列国以前以及周游列国期间,第二阶段为周游列国之后,回到鲁国时期,这两个阶段。周游列国十四年,是思想发生转变的孕育期。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阳货篇》)这里说的是第一阶段。孔子教育弟子,主要是诗、尚书文献(此时,诗和书还尚未编撰),博文约礼,礼乐的践行,也就是学而时习之,这样的一个阶段。
第二阶段的变化因由,可能和学习易经有关。“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五十是知天命之年,孔子对天地人之道有了更为深切的认知和理解。孔子真正开始学易的时间较晚,可能就在五十前后。到了五十五岁以后,开始周游列国。十四年后,再回到鲁国。回到鲁国后,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并继续聚徒授业为《周易》作易传十翼,这可能是为弟子讲授,并没有在当时形成文本,也可能形成文本。孔子从早期的述而不作,到后期的述而作,这是后期思想有重大变革的表现。春秋是显,在显中藏微言大义;易传是隐,在隐中开显大义。所以《春秋》和《易传》是进入孔子思想整体的一显一隐两条通路。易经作为群经之首,孔子在晚年才有所成。孔子之所以说“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可以说孔子突破旧礼的形式,为礼赋予新的内涵。得易象运用之妙,易象可大可小,其小无内,其大无外。而在《论语》里,甚少关于《易传》和《春秋》的消息,其实我们也可以说,《论语》是理解孔子整体思想的一条路而已。
在出土的马王堆帛书里,有不少易传的内容,帛书易传诸篇是《二三子问》、《系辞》、《易之义》、《要》、《缪和》、《昭力》。这里有不少孔子与弟子谈易的内容。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要》)很多篇幅把孔子传易给我们展示出来,可以和易传对照来看。
我们可以看到,《论语》是师生对话场景,这是一种从日常的教与学中,进入孔子的思想空间。
《诗经》是个人的表达,很小。而又能由小见大。这是一种譬喻、感兴的方式,进入古典学问。
《尚书》是国家政治层面的,领导讲话,公文。这属于宏大叙事。我们也可以从宏大叙事里感受古典学问的信息。
《礼》呢,是叫我们在各种场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这类似于“行为说明书”,他的表述方式又是不一样。涉及到整个社会的秩序,结构,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合理的距离,怎么处理天人关系等,礼通形而上的道,亦连形而下的器。
《乐》呢,也是实际践行的,外在表现为演奏。内在的是音律之道,调谐天地阴阳及人心,达到一种和谐的目的。礼乐合观,一分一合,构成整个社会的有序和和谐
《春秋》是每年的大事记,该记录什么,该如何评判,都有一种价值取向。这个价值取向,就是孔子隐含着春秋里的大义,为什么“乱臣贼子惧”呢?这就涉及到我们这个文化史学传统,可以说是在政统之中,又独立于政统的,对君王统治的一种客观评判,这是一项天赋特权,是史家的活的灵魂。
《易》呢,让我们明白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从阴阳、太极层面,去理解易象,这就就有可能整体性地理解六经。
每本书的取材、编排,都有一条隐秘的通路,让我们了解编撰者的思想,回到那本书的当下,我们就可以与之对话,说上话,接上气。
读书生活
在古典书院学了三年,可以说是收获甚大(三年古典书院学习小结)。和经典相感通、对话,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得到经典的滋养,“默而知之,学问不厌”,如此“安贫乐道,适吾所愿”。

公羊传隐公元年
元年春,王正月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评析】一件事情,总要求一个合理的开始。孔子作春秋,为什么从鲁隐公元年开始?这是一个历史公案,也许只有孔子自己知道答案。

孔子为什么作《春秋》?我认为是推求礼崩乐坏之源。鲁隐公继位之时,正是周平王时期,也就是东周时期。春秋时期开始于平王东迁,也就是公元前770年。
从鲁惠公到鲁隐公再到鲁桓公,这三代传承,期间包含了乱的源头。首先是对嫡长子制度的反思。鲁惠公的妻子早亡,无子。鲁隐公“息”的母亲为妾室,虽然是长子却不是嫡长子。后鲁惠公抢了本打算许配给儿子息的女人,最后生了允,就是后来的鲁桓公,允的母亲地位比息的母亲地位高,但也不是正妻,但是得鲁惠公的偏爱,允被立为太子。在鲁惠公去世时,太子尚小,也就五六岁光景。这个关口,也就像是周公当时的处境,周公当时摄政,辅助平王。其实鲁隐公完全也可以效仿周公,而其并没有这样做。也为后面鲁桓公弑兄的惨剧埋下了隐患。鲁隐公虽然做了国君的位置,倒是坚守着父亲的遗愿,等到合适的时机还会推位让国的,但是历史没有给出这个机会。孔子把鲁隐公放在第一位,也是看重其“让贤”的德行。这和“泰伯”、“周公”是一脉相承的德性。但是可谓没有继承到精髓。孔子可以说在反思“嫡长子制”与“禅让制”,有着上出到尧舜禅让让贤的古圣王之制。

客观事实是什么?价值标准如何定?主观的判断又是基于何种标准?宏大的历史,只言片语而下定论,这让后人对此有极强的探究欲。是世传之史之意还是孔子一人之意?这是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分界处。华夏文化有几个分界点,伏羲这里是一个分界点,黄帝这里是一个分界点,尧舜时是一个分界点,夏启时是一个分界点,文武周公时是一个分界点,孔子时是一个分界点,董仲舒时是一个分界点,程朱时是一个分界点,五四又是一个分界点。我们从新中国成立,看到了一种复兴,复兴到什么程度?从新中国的几代领导人“让贤”之举来看,有着尧舜古圣的气息在,这是理解我们这个时代理解我们的传统的关键。这就是老子所言的“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春秋经用字极为讲究,是非褒贬系于一字,这是春秋之微,不明古文字之微,难明其妙,这是学习《春秋》的难处。

元年春,王正月。有时有事。时者,通于天道,落实于天文历法;事者,通于人道,落实于政治制度。《春秋》自始至终就体现这种时事的合一关系,这是史学的恒道,其内涵在人道合于天道。所以《春秋》讲的是天下事,是以鲁国这个视角来观天下事,评判天下事,为人道立法。说《春秋》是法典不为过,但是这个儒家治理天下的法典,而非法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闲话春秋】之二百五十六:西狩获麟,绝笔春秋
第一百九十三篇《春秋》《左传》《公羊》《谷梁》皆是存在误错不能盲目迷信“三皇”“十纪”“五
《春秋》是孔子写的吗?
张毅 | 《春秋》、《左传》以及春秋时代
【春秋三传是?】作业帮
傅 刚 | 论《左传》的性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