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81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言,信实,真实的言论,也就是讲真话。不美,不好听。好听的话呢,不一定信实。这是一种悖论,那是否有信而美之言呢?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怎么表达的问题,以及如何分辨他人的表达的问题。
 
孔子说了:“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就定了调,那就是孔子主“信言”。我们可以感受,往后的儒家,都市那种刚正之士,直言不讳。
 
仁者乐山,知者乐水。仁者如山,信实。
 
老子说,“其精甚真”、“质真如渝”。老子讲真,剥除文饰,看清真实。而孔子不这样,孔子走的是“美且信”,礼就是美且信的。
 
老子在这里,也是主信言。
 
美言,可以说是“大饼”。古往今来,那些善于把握人性人心的人,不知道画了多少大饼。宗教最善于画大饼,人以此为精神依托,也能过一生。这里有信,这是信念,是信仰,并非老子所言之“信”,老子所言是“信实”之信。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禅宗就是对佛教的信,从“信仰”到“信实”的转化,讲求的是直下承当,当下即是,即身解脱,明心见性,这是“信实”。你看到彼岸,修来生,禅宗并不讲这个,这就是宗门和教门的不同,顿悟,就是信实之道。

我们这个时候,再看看老子说的“绝圣弃智”,我们就明白了,老子弃绝的是那些画大饼的人。
 
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大禹治水”模式,直面灾难,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西方洛亚方舟”模式这是依靠上帝,器物,逃离灾难。我们看儒家,有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之志,这可以说是大饼。但是呢,他的起手处则是修身,反求诸己,修己安人。这就是信实之道。
但是呢,如果说过于强调“信实”,否定“信仰”,“信念”,也是有问题的。真正的宗教家,他们是把信仰化为了信实,在自然之外建立了超越自然的精神生活,这些人没有私心,也是真正为人类的生活做更为深广的开拓。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善者,也就是明道之人。辨,辩论,争论。
善者不辩,就是明道之人不和人争辩。老子说过——“知白守黑”。这就是不辩。
 
俗话讲:“满瓶水不响,半瓶子水晃荡”。争辩,多是想要说服对方,而实际上呢,对方并不理解,不明白。好,即便辩赢了,对方也是口服心不服。
 
所以老子一直强调——“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的学生,孔子也说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人,就是争个高下。为己,就是修身,就是反求诸己。

我们看禅宗,老和尚讲法,互参,容不得辩论,容不得思维和概念,就是直呈本心本性,心行灭处,言语道断。
 
庄子在《齐物论》里关于“辩”有精彩的论述: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辩,总要辩出个是非对错,但是呢,陷入这个语言的逻辑和概念里,只会纠缠不清。我们要放下所有的定见,面对事实境遇,实事求是,“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所以后世的王阳明在去世之前说了一句:吾心光明,夫复何言?这就是善者。
 
老子主“善者”。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知者,明道的人。
博者,博学的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是两条路。
 
老子的倾向是主“知”。
 
对于“博”,在《论语》中有:“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博学于文,如果没有“约之以礼”,那就可能背离原初之意了。约之,就是损之,就是用实际践行来评判,道是一步步走出来的。博这条进路,容易陷入学而不习,陷入概念而不践行的境遇中。
 
“知者”,用射箭来比喻,就是能根据不同的环境,距离,器具,调整自己,能够射中靶心。这叫知者。博者,就是掌握了海量的射箭知识,但是呢,就是射不到靶心。甚至连弓和箭都没有碰过。如果这个博,他掌握了更为全面的信息,有助于在射箭的当下做出恰当的调整,从而能射中靶心,这样的博,又有什么障碍呢?
 
所以,我们看老子的语言表达,他的“不”字,并非在言语上做的判断,而是对人的行动的提醒,他是不断给给人提醒,让人的心、行为能做出精微的观察和调整,进而能够和于自然之道,顺应万事万物本身的规律。
 
从上面三段可知,老子提出了六个主题——“美言”“信言”“善者”“辩者”“知者”“博者”。
 
老子当然不排斥信且美之言,但是呢,信为根本,美可之,不美,亦可。

而对于辩啊,这里是有用心啊,辩本身就是一种说服对方,在用力做一件事,也就是老子所谓的“有为之人”。善者不辩,善者和辩者,似乎就是不在同一境遇里一样。
 
所以,这里就看出老子主要讲的是人之用心,他的用心是在“信言”,在“善者”,在“知者”,这就是以合于道为根本,这是效法天之道,合与天之道。这里啊,有“大美”,有“大辩”,有“大博。所以,信言不美,这个不美,是那种“固化的,约定俗成的美”。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圣人,明道行道之人。
不积,不为自己集聚,积累。
 
为人,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谋利。
与人,把自己的东西给予他人。
 
圣人的生命观,是整体的生命观,就像现在所言的生命共同体。有了这样一个整体观之后,就不会“内卷”,而是开拓,帮助那些弱势的人,有所不足的人,开拓这个生命共同体的时空格局和物质、文化、精神的广度。
 
圣人,天地之心也。
人,亦是天地之心也,因人有灵,有“知”。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天之道,利而不害”,这我们能听得懂。对于这个“利而不害”,有人就不同意了,老天不经常降下一些“天灾”吗?“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啊。
 
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我们看到的是那个“常道”,也就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生长收藏,周流不虚。这是天之道啊,化育万物。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之道,亦是效法天之道,合于天之道。为,就是利天下,天下为公。不争,不为自己争名争利。
 
老子在道德经里想要表达的思想,绝对的积极,看起来就像很消极一样。无不为之大用,常被人误以为无所作为。老子是个明白人,说了明白的话,留下五千万,为后世人擦亮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这句话如何通俗解释?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第八十一章解说
慢读|老子《道德经》第八十、八十一章
《老子释微》——第八十一章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感悟《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