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89.当归六黄汤详解研讨

89.当归六黄汤详解研讨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当归六黄汤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
         
组成;当归6克 生地黄6克 黄芩6克 黄柏6克 黄连6克 熟地黄6克 黄芪12克   
1.若阴虚而内火较轻者,可去黄连、黄芩,加知母,以冀泻火而不伤阴。
现代常用本方治疗结核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更年期综合征等属于阴 虚火旺者。 1.小儿虚汗  2。盗汗   3.复发性口疮盗汗  4.天疱疮   5.脂溢性皮炎   6.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肌衄)   7。更年期综合征(虚劳)   8.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瘿气)   1.汗证  2.白塞病  3.干燥综合征   4.慢性骨髓炎  
[功用] 滋阴泻火,固表止汗。
 [主治] 阴虚火旺盗汗证。发热盗汗,面赤心烦,口干唇燥,大便干结,小便黄 赤,舌红苔黄,脉数。 本方主治阴虚火旺之盗汗。以盗汗面赤,心烦溲赤,舌红,脉数为 证治要点。
 当归六黄汤 (《兰室秘藏》卷下)
  [异名]  六黄汤(《慎斋遗书》卷5)。
  [组成]  当归  生地黄  黄芩  黄柏  黄连  熟地黄各等分(各6g)  黄芪加一倍(12g)
  [用法]  上药为粗末。每服五钱(15g),水二盏(300m1),煎至一盏(150m1),食前服,小儿减半服之。
  [功用]  滋阴泻火,固表止汗。
  [主治]  阴虚火旺盗汗证。发热盗汗,面赤心烦,口干唇燥,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
    [病机分析]  本方所治盗汗乃因阴虚火旺所致。心属火,位居于上,肾属水,位居
于下。正常情况下,心火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亦须上济于心,使心阳不亢。如
此水火既济,心肾相交,阴阳平衡,诸疾无生。若肾阴亏虚,肾水不能上济于心,阴不
制阳,心火偏亢,而成阴虚火旺之证。且阴愈虚火愈旺,火旺则迫津外泄,阴液不守,
故见发热盗汗;虚火上炎,则见面赤心烦;阴虚水亏则见口干唇燥,大便干结;小便黄
赤,舌红苔黄,脉数均为阴虚火旺之象。
    [配伍意义]  对此阴虚火旺之盗汗证,治宜滋阴清热,固表止汗。方中当归、生
地、熟地人肝肾而滋阴养血,阴血充则水能制火,为方中君药。盗汗乃因水不济火,心
火独亢,火旺迫津所致,故以黄连、黄芩、黄柏清心泻火除烦以坚阴,热清则火不内
扰,阴坚则汗不外泄,共为方中臣药。君臣相伍,养阴泻火并施,标本兼顾。由于汗出
过多,表气不固,故倍用黄芪益气实卫固表,合当归、熟地又可益气养血,为方中佐
药。综观全方,其组方特点,一是养血育阴与泻火除热并进,养阴以治本,泻火以治
标,使阴固而水能制火,热清则耗阴无由;二是益气固表与育阴泻火相配,育阴泻火为
本,益气固表为标,以使营阴内守,卫外固密。诸药合用,则有滋阴清热,固表止汗之
功,于是内热、外汗皆可相应而愈。
    [临床运用]  .
    1.证治要点  本方主治阴虚火旺之盗汗。以盗汗面赤,心烦溲赤,舌红,脉数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若阴虚而内火较轻者,可去黄连、黄芩,加知母,以冀泻火而不伤阴。
    3.现代常用本方治疗结核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更年期综合征等属于阴虚火旺者。
    [使用注意]  本方养阴泻火之力颇强,适用于阴虚火旺,中气未伤者。若脾胃虚
弱,纳减便溏者,则不宜使用。
    [源流发展]  当归六黄汤为元。李呆所创,载于《兰室秘藏》卷下。原书仅言其为
“治盗汗之圣药也”。明代吴昆《医方考》卷4谓:“阴虚有火,令人盗汗者,此方(即当
归六黄汤)主之。”清代徐大椿《兰台轨范》卷1亦明确指出本方所治盗汗为“阴虚有
火……或血虚不足,虚火内动”。因此,后人治疗阴虚火旺之盗汗,多宗本方立意。例
如,当归六黄汤的同名异方,《伤寒全生集》卷2方在组成上增知母、生姜、大枣、浮
小麦,则清热止汗作用有所加强,兼可和脾胃,调营卫,治疗阴虚火旺盗汗,寸脉虚
浮,尺脉数大无力;《寒温条辨》卷5方则加麻黄根、浮麦、防风,亦治阴虚盗汗,其
固表止汗之功较胜,兼可祛风;《麻症集成》卷上方又加栀子、浮小麦,意在加强清热
止汗之功,治疗火盛逼迫,致汗妄流。
    [疑难阐释]  方中配伍黄芪的意义  当归六黄汤主治阴虚火旺之发热盗汗证,方中
为何却重用甘温补气之黄芪?这是因为本方汗出多不但加重营阴之虚,而且导致卫阳损
伤,卫气虚则肌表疏而不密,汗出益重,如此则阴虚难复,火不易制。故组方除用当
归、生熟地补阴,黄芩、黄连、黄柏泻火外,又倍用黄芪为佐,意在:一是益气实卫而
固表,亦即张秉成《成方便读》卷4所谓“恐气不能永固于表,故加黄芪以固之耳”。
二是固未定之阴,黄芪合当归、熟地以益气养血,气血充、腠理密,则汗不易泄;合
“三黄”以扶正泻火,火不内扰则阴液内守而汗可止。正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卷1所说:“又于诸寒药中加黄芪,庸者不知,以为赘品,且谓阴盛者不宜,抑知其妙义
正在于斯耶!盖阳争于阴,汗出营虚,则卫亦随之而虚。故倍用黄芪者,一以完已虚之表,一以固未定之阴”。
    [方论选录]
    1.吴昆:“阴虚有火,令人盗汗者,此方主之。醒而出汗曰自汗,睡去出汗曰盗汗。
自汗阳虚,盗汗阴虚也。曰有火者,谓其证有面赤、口干、唇燥、便赤、声音重、脉来
数也。然阴虚所以盗汗者,阴虚之入睡去,则卫外之阳乘虚陷入于阴中,表液失其固
卫,故令溅然而汗出。人觉则阳用事,卫气复出于表,表实而汗即止矣。当归、熟地,
养阴之品也;黄芩、黄连,去火之品也;生地、黄柏,可以养阴,亦可以去火;而黄芪
者,所以补表气于盗汗之余也。是盗汗也,与伤寒盗汗不同。伤寒盗汗是半表半里之邪
未尽,杂证盗汗则阴虚而已;彼以和表里为主,此以补阴为主。明者辨之。”(《医方考》卷4)
    2.季楚重:“汗本心之液,其出入关乎肝、肺,营分开合,肝司之;卫分开合,肺
司之。顾营卫各有所虚,则各有所汗,阳虚汗责在卫,阴虚汗责在营,然必相须为用。
卫气不固于外,由阴气之不藏;营气失守于中,由阳气之不密。故治盗汗之法有二:一
由肝血不足,木不生火而心亦虚,酸枣仁汤补肝即以补心也;一以肝气有余,木反侮金
而肺亦虚,当归六黄汤治肝以治肺也。是方当归之辛养肝血,黄连之苦清肝火,一补一
泄,斯为主治;肝火之动,由木虚无以养,生地凉营分之热,熟地补髓中之阴,黄柏苦
能坚肾,是泻南补北之义也;肝木之实,由金虚不能制,黄芪益肺中之气,黄芩清肺中
之热,是东实西虚之治也。惟阴虚有火,关尺脉旺者始宜。若阴虚无气,津脱液泄,又
当以生脉、六味,固阴阳之根。若用芩、连、柏苦寒伤胃,使金水益虚,木火益旺,有
措手不及之虞矣。”(录自《古今名医方论》.卷1)
    3.汪昂:“此足少阴药也。盗汗由于阴虚,当归、二地所以滋阴;汗由火扰,黄芩、
柏、连所以泻火;汗由腠理不固,倍用黄芪,所以固表。”(《医方集解。收涩之剂》)
    4.吴谦,等:“寤而汗出曰自汗,寐而汗出曰盗汗。阴盛则阳虚不能外固,故自汗。
阳盛则阴虚不能中守,故盗汗。若阴阳平和之人,卫气昼则行阳而寤,夜则行阴而寐,
阴阳既济,病安从来?惟阴虚有火之人,寐则卫气行阴,阴虚不能济阳,阳火因盛而争
于阴,故阴液失守外走而汗出;寤则卫气复行出于表,阴得以静,故汗止矣。用当归以
养液,二地以滋阴,令阴液得其养也。用黄芩泻上焦火,黄连泻中焦火,黄柏泻下焦
火,令三火得其平也。又于诸寒药中加黄芪,庸者不知,以为赘品,且谓阳盛者不宜,
抑知其妙义正在于斯耶!盖阳争于阴,汗出营虚,则卫亦随之而虚,故倍加黄芪者,一
以完已虚之表,一以固未定之阴。.经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此之谓欤!”(《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1)
  5.徐大椿:“血气两亏,三焦火迫,故营阴失守,盗汗不已焉。黄芪补气固卫,当
归养血益营,生地滋阴壮水,能制三焦火迫,熟地补阴滋血,能充五脏之真阴,黄连清
火燥湿,以安心脾,黄芩清火泻热,以宁肝肺,黄柏直清肾火以存肾水也。使肾水内
充,则君相之火下潜归坎,而心肺肃清,血气自复,迫汗无不自止,何盗汗之有哉?此
清补之剂,为血气虚弱、火迫盗汗之专方。”(《医略六书。杂病证治》卷3)
  6.陈念祖:“阴虚火扰之汗,得当归、熟地、生地之滋阴,又得黄芩、黄连之泻火,
治汗之本也。然此方之妙则在于苦寒,寒则胜热,而苦复能坚之。又恐过于苦寒伤其中
气,中者阴之守也,阴愈虚则火愈动,火愈动则汗愈出。尤妙在大苦大寒队中倍加黄
芪,俾黄芪领苦寒之性尽达于表,以坚汗孑乙,不使留中而为害。此旨甚微,注家向多误
解,特表而出之。”(《时方歌括》卷下)
    7.唐宗海:“修园此论皆是。惟言黄芪领苦寒之性尽达于表,不使留中为害,则差
    毫厘。盖药之救病,原于偏寒偏热,治偏寒偏热之病,自必用偏寒偏热之药。此方大治
    内热,岂寒凉之药能尽走皮肤,而不留中者?况黄芪是由中以托外之物,非若麻黄直透
    皮毛,而不留中也。吾谓内热而蒸为汗者,此为对症。如果外热,而内不利寒凉药者,
    则归脾汤、当归补血汤加减可也。”(《血证论》卷6)    .
    [评议]  吴昆谓本方治阴虚有火之盗汗及对方剂配伍意义的分析,均颇中肯可取。
    季楚重的方论较独特,但其谓本方证是“肝气有余,木反侮金而肺亦虚,当归六黄汤治
    肝以治肺也……黄连之苦清肝火”等语,值得商榷。汪昂的方论言简义赅,不可以其言
    简而忽之。吴谦等的方论,尤其是对黄芪的配伍意义分析,十分周详。徐大椿谓本方证
    是“血气两亏,三焦火迫,故营阴失守,盗汗不已”,较之其他医家之论突出了气虚的
    一面,黄芪是为“补气固卫”而设,亦能自成其说。陈念祖和唐宗海关于方中黄芪与黄
    芩、黄连、黄柏的配伍关系之论,似以唐氏之言义长。黄芪虽有升浮之力,岂有领黄
    芩、黄连、黄柏三苦寒沉降药而尽达于表之力?诚如唐氏所说“此方大治内热,岂寒冷
    之药能尽走皮肤,而不留中者?”
    [验案举例]
    1.小儿虚汗  《云南中医杂志》(1985,3:26):某女,工岁。其母述患儿l周前高热
    退后,汗频出,夜间尤甚,且烦躁,夜卧不安,口干思饮,便干尿黄。诊之咽不红,唇
    红,舌质红少津,苔薄白,指纹紫红。此乃热病伤津,阴虚火扰所致,治以育阴清热,
    固表止汗。处方:当归6g,生地6g,熟地6g,黄芩3g,黄柏3g,黄连0.5g,生黄芪
    6R,麻黄根3g。服2剂后,夜卧安,虚汗止,烦躁除,大便通,诸症向愈。
    按语:患儿高热后汗频出,以至阴液更伤,故伴见口干思饮、烦躁、便干尿黄等津
    亏之象。故用当归、熟地、生地养血滋阴、凉血生津,三黄清火以止内热,黄芪益气固
    表,麻黄根则可敛汗。..
    2。盗汗  《黑龙江中医药}(1987,1:22):某女.,38岁。人流后工周,盗汗衣衫均
    湿,平时极易感冒,动则气短,神倦乏力,口苦而干,心烦易怒。舌淡红而胖有齿印,
    苔薄腻,脉细。此乃脾气虚弱,阴火上乘,治宜益气固表,清火止汗。方用:当归9g,
    生熟地各9g,川柏9g,黄芩12g,炙黄芪20g,防风3g,焦白术12g,桑叶9g,淮山药
    15g,仙鹤草30g,谷麦芽各30g,炙甘草3g。1剂后盗汗明显减少,4剂后盗汗消失。
    再服4剂以冀巩固,1年后随访情况良好。
    按语:李呆称当归六黄汤为“治盗汗之圣药也”,并为历代医家所推崇。用李呆气
    火关系学说来分析盗汗的病机,应是卫阳不足,火盛阴伤,因瞑目时卫阳行于阴分,无
    力护表而腠理开,此时行于里之卫阳却盗助阴火,蒸腾津血,故津液泄于腠理而为汗。
    寤而目张,其行于阴之阳,复散于表则汗止。故本案重用黄芪以益气固表,黄芩、黄
    连、黄柏泻阴火,当归、生地、熟地养阴凉血,桑叶、仙鹤草均为屡见报道的民间治盗
    汗的单方,再加入白术、防风与黄芪配伍即为玉屏风散,以加强益气固表的作用。药证相合,自当奏效。
    3.复发性口疮盗汗  《黑龙江中医药》(1987,1:22):某男,37岁。口腔溃疡经常
    反复发作已有数年。近来发作如前,进食困难,自觉神倦乏力,口唇干燥,夜眠欠佳,
    舌红而胖,苔薄,脉细数。前曾以肾阴不足,心火上炎,水火不交论治,口腔溃疡未见
.  好转。再试以脾胃虚弱,阴火上冲论治。方用:当归12g,川柏15g,黄芩12g,生熟
  地各15g,生黄芪20g,生石膏30g(先煎),木通6g,焦山栀9g,竹叶9g,知母9g,
  川牛膝12g,生甘草12g。服5剂而愈。
    按语:本案神倦乏力而舌体胖大,显然为脾气虚弱,元气不足。“火与元气不两立,
  一胜则一负”,脾气虚弱,阴火上冲,以致口腔溃疡经久难愈,以当归六黄汤合玉女煎、
  导赤散加减,奏效甚捷。
    4.天疱疮  《中医杂志》(1986,7:25):某女,75岁。患天疱疮已4年余,浑身瘙
  痒不堪,El轻夜重,自觉烘热,西医诊断为红斑天疱疮,经口服地塞米松治疗,皮损稍
  好转,但仍有新发。面部大片潮红斑,间有绿豆大小结痂,头皮及胸背大片脂溢性暗红
  色斑,口腔粘膜(一),苔薄舌胖,脉细弦。此乃心火脾湿内蕴,外越皮肤,结而成疮。
  日久耗伤正气,有灼津伤胃之虑。治拟益气养阴,清热祛邪。药用:黄芪15g,当归
  10g,生熟地各lOg,怀山药15g,茯苓lOg,陈皮lOg,黄连3g,黄芩6g,防风6g,甘
  草6g。服药7剂,天疱疮皮色潮红渐退,续服上方,激素递减,1周后停服。服药4
  周,皮色暗红渐淡,烘热止,作痒显著减轻,皮损未有新发。原方加减服56剂,症状
  逐渐消失,瘙痒已瘥,痂皮脱而遗留较淡色素沉着。后随访,未复发。
    按语:红斑性天疱疮呈慢性病程,目前西医多用激素治疗,但副作用较多。此例皮
  肤有烘热感,夜寐瘙痒伴口干便燥。高年气阴耗损,邪热留恋,予当归六黄汤加减,益
  气养阴治其本,清泄余热治其标。药证合拍,使病情得以控制并向愈。
    5.脂溢性皮炎  《中医杂志》(1986,7:25):某女,25岁。皮肤瘙痒10余年,头皮
  油腻,颜面及躯干有散在性粟米大小疹及脂溢性鳞屑,皮色潮红,面颊时有烘热感,每
  逢经期发作更甚,瘙痒不堪,性情急躁,大便时溏时干,苔薄腻,脉弦滑。此属湿热留
  恋营分,治予滋阴凉血,清利湿热,当归六黄汤加减。药用:黄芪15g,当归lOg,生
  熟地各log,黄连3g,黄芩6g,黄柏6g,茯苓lOg,苡仁15g,地肤子15g,萆藓15g,
  篇蓄lOg。服4剂,瘙痒减轻,面部烘热渐退。10日后,面部潮红已退大半,作痒亦
  瘥,逢经讯来潮,面部皮疹未见发出,皮脂溢出明显减少。继服25剂,面部脂溢性皮
  炎潮红已退,但有时作痒。自述五、六年来,晨起两下肢浮肿,朝轻暮重,自服中药后
  肢肿已趋消失。此乃原有气虚之故也。上方加减服药14剂,面部皮疹消失,守方续服
  21剂巩固以善后。皮疹消失后,无复发。
    按语:本例责之湿热留恋营分,方中芩、连、柏得当归、地黄之配,清热燥湿而不
  伤阴;当归、地黄得三黄之助,滋阴养血而不碍湿。归、芪合用,有甘温除热,兼顾气
  血,扶正达邪之意。用药切中病机,因而获效。
    6.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肌衄)  《中医药信息》(1988,3:29):某女,44岁。
  因产育频多,致体质孱弱,常以为苦。近二年来,肌肤经常出现紫斑,以下肢为多,间
  发齿衄,月讯超前,量多如崩。曾经西药治疗,但恙情不减,血小板计数始终未达常
  数,遂转延中医诊治。顷诊:神情倦困,形瘦色萎,四肢均有紫斑显见,其色紫红,大
  小不等,扪之色不褪。诉以头晕目眩,心悸腰酸,手足心热,口苦而干,小便短黄,寐
  则汗出,食不馨旺,舌红苔少,脉息沉细而数。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4.2万/n山;
  出血时间>5分钟;血块退缩不良,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束臂试验)阳性。综观脉证,
  属阴虚火扰,络损血溢,气弱血亏,拟当归六黄汤加味。处方:生地30g,熟地12g,
川连3g,黄芩6g,黄柏10g,当归10g,生黄芪15g,茜草10g,紫草12g,旱莲草30g,
阿胶15g(另烊),10剂。服后四肢紫斑消减过半,余恙亦见减轻,惟脘腹微胀,食纳
不佳,仍守原方加砂仁6g,炒谷芽12g,以醒豁胃气,工0剂后,紫斑基本消失,齿衄
不作,月讯及期方潮,经量中等,血小板计数u.4万4m/。值此冬令,拟进膏方巩固
疗效,以初诊方10剂量加龟甲100g,黄精120g,陈皮60g,冰糖500g,熬膏服用。治
后随访,知其诸症悉除,血小板计数等多次复查均属正常范围。
    按语:是案产多乳众,精血屡伤,致心、肾脏真告匮,阳热内生,灼伤脉络而血溢
脉外。然失血既久,气随血耗,血失气护,造成既有阴虚火扰,又有气馁血亏的复杂局
面。欲止其血,必先降火,而火热内扰,又源于水阴内枯,故用二地大滋阴液;三黄清
泄三焦虚火,“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生于无形之气”,因以黄芪、当归益气和营;伍用
紫草、茜草、旱莲草、阿胶之流凉血止血,化瘀消斑,俾水升火降,络宁血谧,气旺血生,则肌衄得止。
    7。更年期综合征(虚劳)  《中医药信息》(1988,3:29):某女,51岁。近1年来月
经先后无定期,量多如注,头晕目眩,耳鸣如潮。腰痛似折,心悸不安,烦躁易怒,烘
热阵阵,寐则盗汗湿衣,昼则寒热乍作,左侧肢体麻木,肌肉如虫蚁蠕行,尿黄便结。
曾服西药己烯雌酚、甲基睾丸素,效果不显而求中医治疗。刻诊:舌红,苔薄白,脉象
细软而数。血压130/90mmHg。诊为肾阴亏虚,心肝阳亢,冲任维脉失养。拟当归六黄
汤加减:生熟地各15g,川连3g,黄芩5g,黄柏6g,当归10g,生黄芪15g,生龙牡各
30g,秦艽10g,制鳖甲15g,五味子10g。服药7剂,诸证俱减,血压110/80mmHg。
守服上方15剂,并加减调治3月余,经事不潮,身体爽健。
    按语:本病形成,重责肾虚。盖肾是先天之本,为真阴真阳寄寓之所。好比之年,
肾真匮乏,因而出现阴阳失衡,脏气偏颇,冲任维脉不调的病理变化。方中当归、黄芪
辛甘化阳,调营卫以通维脉;二地甘苦合化阴气,滋阴养血以调补冲任。大抵真阴不足
者,其火自独灼,故用三黄量小为佐,稍折其亢(苦寒过用则有化燥伤阴之虞);伍以
秦艽、制鳖甲、生龙牡、五味子加强滋阴潜阳,敛汗退热之功。冀阴阳平秘,内脏安和,俾其渐人颐养天年之境。
    8.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瘿气)  《中医药信息》(1988,3:29)某男,38岁。平素争
强好胜,遇事动辄发怒。1年多前自觉结喉两侧增粗,喉有堵感,胸胁胀痛,多食体
瘦,恚怒急躁,神疲乏力,心悸不寐,怕热多汗,口干善饮,饮不解渴,头晕腰酸,手
抖肉颤,溲黄便秘。曾在某医院检查:基础代谢率+27%,甲状腺摄131碘率测定:24
小时62。6%。确诊为甲亢,因服甲亢平后白细胞下降转请中医治疗。诊见:颈前漫肿,
软而不坚,舌红,脉弦细略数。证属气阴两虚,郁火内燔,痰气壅结。拟当归六黄汤加
味:川连8g,黄芩、黄柏、当归各10g,生黄芪、玄参各15g,浙贝母、黄药子各12g,
生牡蛎30g,生熟地各12g,10剂后诸证略减,但大便稀溏,乏力体倦更甚,守原方加
生熟苡仁各15g,炒二芽各12g,太子参15g,服药以后,便泄已止,群恙得减,仍宗
初诊方增损服药80余剂。症状与体征悉除。复查基础代谢率+10%,甲状腺摄131碘率测定:24小时41.2%。其病基本痊愈。
    按语:甲亢是本虚标实之症,气阴两虚是其本,火郁痰结是其标,治宜标本兼顾,
补虚泻实。《知医必辨》云:“五脏以肝火为最横”,一经菀结,则化火如焚。本例患者因
郁火伤阴,痰气凝聚,日久阴虚及气而致斯疾发生,故以当归六黄汤养阴益气,交济水
火,配用消瘰丸清热散结,软坚化痰,更增黄药子解毒消瘿。诸药合用,共奏扶正祛邪
之功。俾气阴充,痰火消,则瘿气可平。
    [临床报道]
    1.汗证  以本方治疗25例盗汗患者,发病最短者3天,最长者1年。经辨证本组
病例是阴虚热扰,。tL,液不能收敛所致。根据虚则补之,热者寒之的治则,以养阴清热,
固表敛汗为治。基本方用当归9g,生熟地各12g,黄连3g,黄芩9g,黄柏9g,黄芪
9g,麻黄根6g。结果:痊愈24例,好转1例。服药最少者1剂即效,最多者9剂汗止,
平均服药3剂L1j。用当归六黄汤加减治疗小儿盗汗5例,原发病分别为化脓性扁桃体
炎、黄疸性肝炎、肾病综合征、缺铁性贫血和病毒性心肌炎,经治疗分别服药6剂、9
剂、10剂、15剂、30剂盗汗止,除肾病综合征外,其它原发疾病亦同时治愈L2j。用本
方加龙骨、牡蛎各20—30g,冬桑叶15—20g。每日l剂,水煎服,气虚甚者重用黄芪;
阴虚甚者重用熟地、黄柏、生地;血虚甚者重用当归、黄芪、熟地;有感染及发热症状
者重用黄芩、黄连、黄柏、生地。治疗术后汗证32例。其中男20例,女工2例;年龄
16~72岁。结果全部治愈L3j。用当归六黄汤治疗更年期烦热自汗症29例,均为女性,
发病年龄多在45—55岁之间,病程1—3年者为多见。29例患者均以烘热汗出,烦躁
易怒,.tL,悸不寐为主症,伴有头晕耳鸣,或怔忡健忘,或腰膝酸软及口干咽燥等。辨证
均属阴虚火旺。治疗用当归六黄汤水煎服,每日l剂。结果全部症状消失工6例。大部
分症状消失10例,部分症状消失3例,全部有效。服药最多27剂,最少9剂L4j。用当
归六黄汤治疗汗症50例,男32例,女工8例,年龄在3—25岁者19人,26—50岁者
21人,51—61岁者1O人;病程1O一30天者20人,1—2月者16人,2月一半年者10
人,半年一3年者4人;临床表现均以自、盗汗出为主症,伴有口渴、心烦、尿赤、舌
红苔黄、脉细数等症。治疗基本方为当归六黄汤,气血虚者加甘草,并加重黄芪用量;
阴虚甚者加麦冬、西洋参;汗多者加煅龙牡、五味子。结果治愈43例,显效5例,有
效2例L52。用加味当归六黄汤治疗糖尿病自汗26例,均系按照WHO标准及兰州会议
标准确诊的工或Ⅱ型糖尿病患者。其中工型5例,Ⅱ型2l例,年龄最小的16岁,最大
的82岁。除有自汗症状外,“三多”症状及乏力,消瘦都不同程度存在。另外,合并末
梢神经病变18例,皮肤瘙痒6例,肠病8例,冠心病8例,高血压4例,视网膜病变3
例,迁延性肝炎2例。血糖(空腹)最低9.23mmol/L,最高19.05mmol/L。药用黄
芪、当归、黄柏、黄连、生熟地、知母、地骨皮等,每日1剂,15剂为1疗程。另设
维生素B1对照组。结果:应用维生素B1治疗3周,自汗及其他临床症状无1例缓解。
服用加味当归六黄汤15剂,汗出症状完全缓解(夜间无自汗、盗汗,白昼不加大活动
量、饭后隋绪平静时无自汗)12例,明显好转(夜间基本无自汗、盗汗,平时偶尔有
少许自汗)8例,好转(夜间自、盗汗减轻,平时仍时有自汗出)3例,无效(治疗前
后汗出症状无变化)3例,总有效率88.46%。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
0.0l,有非常显著意义。空腹血糖治疗前后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但伴随汗出症状
的控制,患者乏力、IZl渴等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减轻。3例无效病例,均血糖偏高(平
均17.32mmol/L),且情绪不稳定、病史超过10年Lbj。
    2.白塞病  用当归六黄汤加减治疗白塞病78例,均为女性,年龄14—60岁,已
婚60例,未婚18例。23例有结核病史,血沉增快者3l例,有过敏史者47例。治疗
方药:当归15g,生地20g,熟地10g,黄芩10g,黄连10g,黄柏10g,黄芪15g。肝经
湿热型去熟地加龙胆草9g,茵陈30g,车前子30g,杭菊花10g;肝肾阴虚型加枸杞子
15g,知母10g,山药30g,山萸肉15g;中虚脾热型加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
炒薏仁30g;血瘀化热型加丹皮10g,地龙10g,红花10g,忍冬藤30g。每日1剂。疗
效评定标准为:显效:症状、体征消失,有复发史者复发间隔较过去延长3倍以上仍未
复发,无复发史者1年内未再复发;有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复发间隔延长2倍以
上,无复发史者半年内未再复发;效差:症状、体征好转,但易复发;无效:症状、体
征无变化。结果78例中,显效56例,占7工。79%;有效9例,占11.54%;效差7例,
占8.98%;无效6例,占7.69%。显效加有效率为83.33%C7J。
    3.干燥综合征  用当归六黄汤加味而成的润燥六黄汤(生熟地、当归、黄连、黄
芩、黄柏、炙黄芪、天麦冬、玄参、黄精),并合用雷公藤片,治疗20例口、眼干燥和
关节炎综合征。所有病人均曾服过皮质激素类药物及?肖炎痛、布洛芬、维生素等西药治
疗,效果不显。20例中疗程最短者3个月,最长达9年,一般多为1年左右。结果:
基本痊愈12例,显效6例,有效1例,无效1例(因并发纵隔肿瘤,死于心力衰竭),
总有效率达95%。
    4.慢性骨髓炎  用当归六黄汤口服及其二次煎滤液外用为主,结合手术清除病灶
等治疗手段,治疗外伤性及血源等原因引起的慢性骨髓炎296例,其中男性203例,女
性93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6岁,平均36.5岁。病因分类:开放性骨损伤所致154
例,血源性86例,骨周围软组织创伤感染所致46例,其他原因10例。结果:最短愈
合时间21天,最长97天,平均住院天数为46.7天。27例曾在1年内复发再次人院,
复发率为9%,随访70例,最短1年,最长12年,患者未复发,能正常参加工作l”。
    [实验研究]  对MRSA感染宿主的作用  对C5,BL/6J小鼠投与丝裂霉素C
(MMC),以抑制骨髓,当宿主的外周血白细胞数降至53%时,每日经口投与当归六黄
汤(500mg/kg),投药后与对照组相比,前者白细胞数得到恢复,而且外周血有核细胞
比例得到调整,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趋于正常。对当归六黄汤治疗组(实验组)腹腔
内投与从人体分离的MRSA(1×10。个)后,其肝脏、血中的MRSA数明显低于对照
组,而且在48小时内均不能检出。另外,对患有脑血管病变、尿、痰、褥疮细菌检查
MRSA阳性的高龄患者(87岁)给予当归六黄汤(煎剂),服药2周后痰与褥疮的细菌
检查MRSA转为阴性;第6周,尿、痰、褥疮中MRSA呈阴性,表明该方的疗效显著。
此次研究的结果虽未明确当归六黄汤的直接抗菌作用,但却证明该方通过宿主对MR—SA有间接抗菌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方剂笔记|第41方 当归六黄汤
当归六黄汤的功效
当归六黄汤  ▲
当归六黄汤(治虚汗)的临床应用
阴虚盗汗 用当归六黄汤_多汗症的治疗
盗汗——当归六黄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