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6 .3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6 .3
发表者:赵东奇(访问人次:166)
第39 讲 奇经八脉 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学说的应用

 

到上一节为止,我们把经络学说的重点,十二经脉讲完了,就是经脉系统的主体,讲了十二经脉的定义、分布规律、走向交接规律、气血流注次序和每一条经脉大致的循行路线。经脉系统除十二正经之外,还有奇经八脉,我们这一节讲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和它的生理特点

  第一个问题,奇经八脉的概念和它的生理特点。首先讲奇经八脉的概念。这个定义我们从两个要素来定义它:(1)从它循行的特征来定,它的性质,就是性质定义;(2)从它的组成来定,叫做结构定义。从两个方面来定义奇经八脉的概念。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之外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记住别道奇行,就是与十二经脉循行不一样,叫别道奇行,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八条经脉。

  其二、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为什么在这里讲生理特点,而在十二经脉不讲呢?因为它是十二经脉别道奇行,在生理上,这八条经脉有着与十二经脉不同的特征,就是它不同的属性,我们把它抽象出来,归结为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大家看这个表,我们从循行分布和生理功能两个方面,来说明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是与十二经脉相比较而言的,我们从这两个方面说明它的生理特点。

  首先看循行分布。第一、分布在人体内的分布区域。我们前面讲了,十二经脉遍布全身,而奇经八脉,注意,上肢没有,上肢没有奇经八脉,这是一。看循行规律。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内、外、上、下、左、右循行,有个规律,它沿着内、外、上、下、左、右循行的规律,我们前面已经讲了十二经脉走向交接的规律,讲了循行的规律,而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相比,不像十二经脉那样有鲜明的规律性。那它怎么走行的呢?多为上下走行,带脉除外,带脉像腰带一样绕身一周,这是第一。第一个特点,上肢无奇经。其二、与正经相比,就是与十二经相比不甚规律,多为上下走行,带脉除外。其三、与脏腑的联系。从络属脏腑看,十二经脉它是直接属腑络脏,或者属脏络腑,而奇经八脉没有特定的络属关系,这是第三点与十二经脉不同的。其四、十二经脉有明确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我们以三条经脉为一组,分为手足三阴三阳,构成了它们阴阳表里的关系,而奇经八脉没有表里配合关系。这是从循行分布来看奇经八脉,(1)分布,上肢无奇脉。(2)循行,不规律,多为上下走行,带脉除外。(3)与脏腑无特定络属关系。(4)更无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上述几点就是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注意,这是与十二经脉相比较而言的。

其次,就生理功能而言,两者也有区别。十二经脉是全身气血运行的通道。而奇经八脉,它具有调节十二经气血的作用,起个调节作用,这就是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要求同学牢牢记住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从循行分布到生理功能,从两个方面记住它们的特点,这个特点一定要与十二经脉相比较而言,强调奇经八脉在生理上的属性与十二经脉有什么区别,称之为它的特性、特点,要相比较而言来记忆。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及生理功能

  第二个问题,我们讲奇经八脉的循行及生理功能。要求同学们仅仅掌握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这四条经脉,要求掌握它们的循行部位和生理功能,大致的循行部位和生理功能。

  一、看看督脉。(一)督脉的循行部位:起于胞中,会阴部分叫胞中,出于会阴,这是第二点,沿脊柱后面上行。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上行,至项后,络脑,然后沿头部的正中线,行于面部正中线,到鼻,止于上唇的唇系带,止于上唇。简单地记,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上行,由项络脑,这个督脉和脑相络属,沿着头颅的中线,经过项、顶、面部的正中线到鼻尖,止于上唇的唇系带。就是它从后面出来,沿着脊柱,沿着人体的脊柱正中线,往前走,绕行到前面,沿面部的正中线到上唇的唇系带终止。循行,记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了。

  二、它的生理功能。(一)注意,它能调节阳经的气血,督脉和任脉相比较而言,督脉行于背部,背部属阳,属于阳经,行于背部,调节全身阳经的气血,就是总督一身之阳,所以称督脉为阳脉之海。这是第一、它的生理功能,督脉为阳脉之海。(二)由于督脉在循行过程中进入脊柱,到达腰,与肾相连,同学们看书,具体循行路线,分支里面属肾,它还属肾,而且还络脑。注意,前面我们讲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没有明确的属脏络腑的规律,但是它和脏腑发生关系,它和肾发生关系,脑发生关系,和脊髓发生关系,所以督脉与脑、肾、脊髓的生理病理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和肾有关。从经络学说来说,不叫补肾,叫补督脉,调节督脉,把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统一起来,中医的文献传统叫补肾督。同学们将来学习中药学的时候,有一些中药归经常常提到入肾,入督脉。(三)与人的生殖功能有关。为什么呢?因为督脉络肾,肾主生殖,所以与督脉有关,人的生殖功能与督脉有关,因此,从针灸学来说,调整人的性与生殖功能,调节督脉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要求同学们一一记住,它们的功能和它们的意义。这是一、督脉。

  二、任脉。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行于腹部正中线上行,经过咽,到下唇,然后绕唇一周,和督脉相交。简单地记,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腹部正中线上行,经过咽,到下唇,绕唇一周,与督脉相交。记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了。

  生理功能,任脉的生理功能。(一)它能够调节阴经的气血。任脉和督脉,督脉行于背,任脉行于腹,督脉属阳,任脉属阴,督脉能调节全身阳经的气血,而任脉就能调节全身阴经的气血,因此与督脉相对,称任脉为阴脉之海。(二)第二个功能,任脉能调节女性的月经,调节女性的月经与生殖功能有关,所以叫任主胞胎,用任主胞胎来概括女性调节月经的功能。就是经气宜泄,因时而下,男女交媾,胎孕乃成。胎儿在体内的发育,我们在讲胞宫的时候提到,和冲脉和任脉有关,任主胞胎,和女性的月经、生殖、孕、育有关,这是任主胞胎。

  三、冲脉。在奇经八脉,督、任、冲、带当中,冲脉为重点。循行部位,它与任脉、督脉同起于胞中,根据这样一个三条经脉的循行特点,在经络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原理,或者叫判断,叫做一源三歧,是指督脉、任脉、冲脉同起于胞中,这是一源;三歧,分别循行于体表、体内不同部位,就是循行不同,起点相同。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和我们前面讲的,任脉也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督脉也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所以说三者一源而三歧。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着下肢内侧,就是腹股沟部有个气街,往上行,与足少阴肾经并,它俩并行,特点是夹脐而行,它是对称走的,所以叫夹脐而行。简单地记,就是与足少阴肾经并行,向上,到达咽喉,环绕口唇,终止于眶下。把这个叫做冲脉的上行支。简单地记,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从下肢内侧,气街起,向上行,于足少阴经相并,通过胸,到达咽喉、口唇、眶下。把咽喉、口唇都去掉,记住上行支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胸间,到达口唇、眶下,就可以了。这叫上行支,这是主要的循行。分支,它的分支分为一个下行支,一个上行支。它的下行支从气街出,沿下肢内侧经腘窝,下行至足。它的上行支,从胞中经会阴出,进入后背,行于督脉之内,就是与督脉一起,沿着脊柱循行。这就是冲脉,一个上行支,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下肢内侧腹股沟的气街上行,沿着腹面上行,与足少阴肾经并行,经咽,到达口唇、眶下,这是上行支。下行支两条,一条沿着下肢走,从气街出,沿下肢内侧,经腘窝下行至足,下行支之一。下行支,从胞中出来,经会阴部,起于胞中,下出会阴,那么经过会阴,沿着督脉的循行,与督脉相通,循行于脊柱内,这就是冲脉,它的循行。要求同学们,第一、记住它的主要循行路线,在此基础上记住它还有两个分支,下行支一前一后,前行于下肢内侧,后与督脉相通,进入脊柱。

  冲脉的生理功能。(一)它能调节十二经气血。冲有要冲、要道的意思。经络学说认为,冲脉从循行看,腹面、背面,背面进入督脉,腹面进入任脉,它夹脊上行,督脉调节阳经气血,任脉调节阴经气血。冲脉主要循行路线,上行支,就与督脉和任脉发生关系,就这个意义讲,冲脉具有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因此得出结论,冲脉为十二经气血之海,或者叫十二经脉之海,也叫五脏六腑之海。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旨在说明冲脉有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二)主生殖功能。我们在讲肝为血海,女性以肝为先天的时候已经讲到冲脉与肝、与女性的月经的关系,所以称之冲为血海,它有调节女性月经的作用,因此冲脉与女性的生殖功能有关。除了和女性有关之外,在中医的文献上,在经络学说的著作中,也提到男性也有冲脉,冲脉与男性的生殖功能也有密切关系,把它称之为太冲脉,对男性来说。男性无论是先天后天,冲脉受损,或者冲脉不足,都会影响男性的生殖功能。这是从经络学说来说,这里面重点讲它调节月经的功能,实际应该把它改为调节生殖功能。冲为血海,强调女性,应该是包括调节精,男性的精,女性的月经,但是历代文献,在中医理论当中强调是冲脉和女性之间的关系。

  四、带脉。带脉循行部位叫起于季胁,绕腰一周。这样记可以了。我们系的腰带,腰带是和躯干它关系是一个横断面,而这个带脉的循行却是一个斜行的,斜行面,所以,起于季胁,斜向下行,绕腰一周,是一个斜面。

  带脉的生理功能:(一)约束诸经。在躯干部通过带脉绕行一周,将纵行的所有经脉联系起来,就这个意义讲,它有约束诸脉的作用。(二)主司女性的带下。就经络学说而言,女性的正常的阴道分泌物,带,它的生理病理与带脉的功能有关,所以称带脉具有主司女性带下的功能。1.约束诸经,2.和女性特殊生理带下有关。

  至于跷脉和维脉,不作要求,同学们自己看一看就可以了。

到此为止,我们讲了经络学说的主体,经脉系统,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在中医理论体系当中作用较大的督、任、冲、带,它们的循行、它们的生理功能、它们在人体当中的作用给同学们大致作了介绍,其中重点是十二经脉。那么,奇经八脉特殊,在教材里既要讲它的循行,还要讲它的生理功能,因为它别道奇行,有别于十二经,所以把它的生理功能单独在这一节里面讲,而十二经脉的时候没有去讲它的生理功能。十二经脉的生理功能,从经络系统而言,从整体作为一节来讲它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下面讲第四节,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系统通过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那么具体是发挥哪些作用呢?(一)联系作用。包括哪些联系?怎样能把人体联系成有机整体呢?不仅联系脏腑,还联系形体、官窍,还联系经脉,与脏腑经脉。(1)联系脏腑与肢节。我们前面讲形体的时候讲过,形体和脏腑是一个统一整体,我们在前面讲藏象学说的时候是着重于脏腑的整体性,①分属于五脏系统。②它们在生理功能上有联系。就这个意义讲,它们是一个整体。而经络学说,是从经脉的循行这个角度,属脏络腑,在循行过程中,和四肢百骸,和肢节联系起来,就是每一经的循行路线,既属腑络脏,联系脏腑,又能够和形体、肢节在循行过程中将两者联系起来。教科书里面提到一些具体的例子,同学们在阅读每一条循行路线的时候,对这个概念进一步来体会。从总体说,中医学叫做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这是把形体与内脏,形体与脏腑统一起来。通过什么呢?通过经络统一起来。(2)脏腑与官窍。那么经络行于体内,属脏络腑和属腑络脏,在循行过程中到达头面部,通过循行将脏腑和官窍统一起来。我们讲过,舌、耳、鼻、目、口都有经络分布在这个地方,那么经络在这地方把这些官窍和某一经络,和脏腑之间的关系,通过经络联系起来。前面讲脏腑的时候说目为肝之窍,肝开窍于目,我们前面从生理上来论述它们之间的关系。从经络,足厥阴肝经在循行过程中与目相联系,用经络学说解释内脏的肝和目之间的关系。(3)连接脏腑与脏腑之间,我们在讲十二经脉的阴阳表里关系的时候,讲到脏为阴,腑为阳,脏腑的阴阳表里的关系是通过经络络属来完成的。(4)连接经脉与经脉之间。我们从总体讲了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交接意味着联系,连接起来。我们讲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次序,从一条经脉一条经脉逐一地连结,从总体到局部,从三条经脉一组,到每一条经脉,从不同的角度讲它们之间的连接,通过这些在循行过程中把经脉和经脉之间联系起来,我们这是着重讲十二经。在讲络脉的定义的时候,络脉有网络的意思,补充十二经的不足,又通过络脉的作用将十二经脉纵横交贯,形成一个网络系统。这个表,通过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表,旨在说明通过经脉,脏腑与官窍、形体发生了联系,供同学们参考。

  二、感传(作用)。感传是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也就是说,从经络学说,现代经络研究一些现象,概括出来这样一个概念。感传就是感应,传导。具体说来是指,大家注意,在经络学说当中感传的含义,现代经络学说,是指经络系统对针刺和其他刺激的感觉传递和通导作用,就是传递、通导,是指经络系统对刺激的通导和感传。规范的表达,现在这样来表达它,就是在经络系统中,感传是指经络系统对针刺和其他刺激的感觉传导和通导作用。要求同学们记住这个概念。那么,感传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感传的物质基础是经气,运行于经脉之中的气。有同学问了,前面讲经络定义的时候说,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它的功能是运输气血,这为什么说它的物质基础又是气了呢?这个气是从人体之气的总体而言的,实际上它代表着生命物质系统的气血精津液,那不讲血,也不讲精,不讲液,是从物质系统这个最大的概念,人体之气最大的概念——气而言的。气分布于脏腑叫脏腑之气,分布于经络叫经络之气。所以说经气是分布于经络的经脉之气,那么叫做经气。经气是感传的物质基础。同学们将来学针刺的时候,那要问患者有感觉没有感觉,用咱们中医经络学说的术语叫得气没得气。得气就是判定针灸疗效一个重要指标。做按摩,按照循经按摩,按着穴位,同样是要问患者有什么感觉没有,有感觉用经络学说解释叫做得气。

  三、濡养作用。所谓濡养作用,是指经脉所运行的气血,运行的生命物质,为全身的生理活动提供营养物质。就这个意义而言,它有运送物资的作用,它能运送这些气血,使气血发挥对机体的濡养作用,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四、具有调节作用。怎样理解调节作用?它能调节人体的阴阳。经络系统有阴经和阳经,它们在循行过程中构成了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这样一个循行的方式。阴阳相贯,循行的结果,发挥作用的结果,达到人体的阴平阳秘,就这个意义说,它能调节人身的阴阳。将来同学们在学习针刺的治疗原则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治疗原则,叫左病治右,右病治左,最早的古书也叫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就是阳经有病,不治阳经而治健康的阴经,阴经有病,不治阴经而治与之相对应的健康的阳经。那个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后世用另外一个术语表达,叫交经缪刺。后面讲的这些内容,是指调节针刺。通过针刺,通过针灸,通过经络系统的调节作用来重新建立人体的阴阳平衡而言的。这个观点将来同学们在学习针灸学,在讲针灸学说、经络学说在治疗学的应用的时候会进一步讲到。我们在这里,中医基础理论里面讲,旨在说明经络系统通过运送全身的气血,连接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从而达到调节人体阴平阳秘这样一种状态,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我们把阴平阳秘称之为健康。那么从经络学说来说,这种健康状态是通过经络学说,经络系统来完成的,通过经络这个网络系统来完成这种调节作用。

这是经络的作用,具体生理作用。这里面讲的作用着重是讲正经的生理作用。奇经八脉的作用,我们在奇经八脉里从生理功能、生理特点进行了论述,从任、督、冲、带又进一步来论述,那么分别来掌握。

第五节 经络学说的作用

  最后一节,经络学说有什么用途呢?前面讲到它的理论意义,那么它有什么实践意义呢?主要是指病理、诊断、治疗上的作用。这里仅举几个例子,要求同学们理解了就可以了,一般了解就可以了。

  经络学说的应用,(一)用经络学说来阐述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衡以后的病理变化。(1)它是传递病邪的途径。按经络学说来认识疾病的传变途径,病邪侵入皮毛以后,先作用于最表层的络脉,然后进入经脉。络有浮络、孙络、别络、络脉,然后进入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进入经脉,最深层的经脉,由经脉再往里走,或者是属脏络腑,或者属腑络脏。但是按照传递病邪的途径,腑为表,脏为里,所以由经脉到六腑到五脏,这是从外而内。邪气从外出,祛邪外出的时候,就是从五脏,到六腑,到经脉,到络脉,到皮毛,这样一个途径。所以说,它是传递病邪的途径。(2)它又是反映病变的途径。那么经络在循行过程中,病因作用到机体以后,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病理变化。那么发生各种的病理变化,必然在经络的循行部位上有所变化,发生异常,就这个意义说,它又是反映病变的途径。因为在经络的循行过程中,在不同的部位反映出不同的病变,每一条经脉的循行反映的病变,中医学称之为病候。将来在学习针灸学的时候进一步讲,就这个意义说它是反映病变的途径。即是病邪进出的途径,又是反映病理变化的途径。

  (二)在诊断学上的应用。主要是指病位诊断。前面我们讲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的时候强调同学们掌握那些在头部、躯干、四肢的分布规律。记住这些,那么看到机体哪一部分有病,我们就联系到这一部分是哪条经脉所循行的,根据这个部位,哪条经脉循行到这里,我们就说这个部位反映出的病变就属于哪经哪络的病变。前面我们讲太阳头痛,两侧头痛,它属于少阳经的循行部位,因此我们定,从经络辨证来说,就是少阳经病变,我们针刺治疗就可以从少阳经入手。

  (三)对疾病的治疗有指导意义。(1)针灸学和按摩学上。现在按摩也叫推拿学。那么针灸按摩治疗重要的依据就是依据经络学说作为自己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理论依据。将来同学们在针灸学的临床部分和按摩学的临床部分会进一步来学习,这里只要求同学们知道经络学说在治疗学的应用是为针刺疗法、按摩疗法提供理论依据。在中药学上有个归经理论,就是每一味中药都要标明它归于何经。这个归经理论就是根据经络学说而来的,把每一个药,与其他药相比较而言,专属入于哪经,把这个药物叫引经报使药。将来同学们在学习中药学的时候要注意学好中药的归经理论,那个归经理论就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的。

  到现在为止,我们将经络学说全部讲完了。这一章的重点在经络的概念,经络的组成,十二正经分布规律、走向交接规律、气血流注次序,奇经八脉重在生理特点,即任、督、冲、带它们的大致循行部位以及各自的生理功能。从总体上我们讲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仅作为同学们大致的了解就可以了。因为这部分内容将来在经络学说同十二经脉的详细循行一样,将进一步去讲解。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40 讲 体质:基本概念

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上一节我们把经络学说讲完了,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当中,关于人体结构学的理论。

第五章 体质学说

我们今天讲第五章体质。首先说一说这一章的目的要求:一、要掌握体质的概念和正常体质的分类;二、掌握体质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三、了解体质的形成因素。

第一节 体质的概念

  下面讲第一节体质的概念。在没讲体质的概念之前,简要地把体质学说大致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中医学从《内经》开始,就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体质学说。历代医家关于体质和健康与疾病的关系,都做出了不少的论述,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医理论的体质学说做出了各自的贡献。长期以来,关于中医体质学说,只是在具体的健康和疾病过程中,特别是在疾病和治疗过程中能够体现出来。而作为完整的学说,是在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当中才逐渐地形成这门学说,这也是《中医基础理论》当中一个新型学科。近年来,又应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它进行了研究。我们这一章仅仅是简要地介绍一下体质学说有关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体质的含义。关于体质的含义,就现代的研究成果而言,表述的方法并不完全一致,就是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定义的方法,对体质进行了定义。我们在这里,对体质做这样的定义。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记这个定义的要素,关键词是固有特性,体质是固有特性。什么样的固有特性呢?是在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表现为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稳定”这两个字要注意,它不是一般的固有特性,是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1)强调它的形成是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2)具体表现的形式是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在这几个方面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换句话说,体质是禀受于先天,调养于后天,在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的个性特征。我们这样来定义这个体质,它的内涵:其一、这样一个定义,强调了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用这样一个内涵来表述体质是怎么形成的。人的体质,用我们中医学话说,取决于先天的禀赋。但是体质究竟会是个什么样的?那需要在后天的环境中不断地来进行培育。也就是说,体质不仅仅取决于先天,那就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统一起来为体质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其二、强调人的体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三、人的体质必须是和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中医学强调天地人三才一体,强调体质的形,要和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其四、具体形式表现为人的形态、功能、心理状态,它反映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几个方面。上述这几点,集中体现了中医学的“形神合一”的生命观。换句话说,形神合一就是中医学的体质观。中医学形神合一的生命观决定了中医学的体质观,强调“形神合一”。从《内经》开始,关于形与神的问题,《内经》就建立起中医学的形神观,也就是中医学的生命观和体质观。但是希望同学们注意,咱们中医理论关于形和神的关系,《内经》提出来“形与神俱”,这是在中国传统的心理学史上,在秦汉时期,第一次提出来形和神的关系,对中国的心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是对中国传统的关于形神关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形神的关系这对范畴,在心理学上,或者在哲学上,它在不断地往前发展。正确处理形和神,用我们今天的观点看,作为两者,那么是辩证统一这样一个思想,是直到汉代范缜。大家注意,将来有兴趣的话,可以读一读范缜的《神灭论》。中国的心理学史认为,或者说中国的哲学史认为,关于形神关系,直到范缜的时候,提出“形质神用”的观点,叫“形质神用”。形是质,神是用。实际上就是用体用合一来阐述形和神的关系,正确地处理了形神关系,比《内经》“形与神俱”又前进了一步。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和中国心理学史上,学术界一致的共识。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讲的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心理学,关于“形质神用”的观点,就(是)说形神合一。我们在这里讲的形神合一、是现代中医理论形神合一、不是《内经》“形与神俱”的那个意义。“形与神俱”还没有明确说明形和神之间的辩证关系,只是强调“有形才有神,形去则神灭”,没有明确地、详细地论证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内经》里面,请同学们注意,关于神,明确提出神是气,“血气者,人之神”,把它规定为人的神是某一种特定的物质。我们今天看来,神是大脑高级神经活动(的)一种产物,是物质高度进化、高度发展的一个产物,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物质。同学们在学习中医学神的概念的物质基础的时候,学习形和神的关系,应该是从现代意义来理解。注意现代讲的形神关系,已经是在《内经》“形与神俱”的观点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是从现代的认识的观点,特别是合理地吸收了“形质神用”的这个形神观。基于此,我们今天在这里面讲,形神的关系。体质,中医关于体质概念,就体现了形神合一。注意“形神合一”不能与“形与神俱”等同起来。中医学到了《类经》的时候,张景岳提出来“形神俱备,乃为全体”,虽然较“形与神俱”往前走了,他说“形神俱备”,但是就“形神俱备”这个判断,仍然还没有正确地处理形和神的关系,还不能是现代意义上的形神合一。这是第一点,讲一讲体质的内涵。

  把握中医学关于体质定义的内涵,就是中医学的形神合一的生命观。换句话说,从形神合一的体质观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来定义体质。(1)强调体质的形成禀受于先天,而调养于后天,先天是决定体质的首要因素,但是体质如何还要受后天环境的改变的影响。强调先、后天在体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2)这个体质形成要与社会、自然环境相统一;(3)表现的形态,体质,我们考察外在的生命表征是指什么说呢?是指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这是这个概念的内涵。它的处延叫特性,固有的特性。特性也叫特征,是指什么说的呢?它的外延,它的特征,所谓特征,是体质特有的显著的表征或者标志,它以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表现出来。也就是说,用现代语言说,体质的特征的指标是什么呢?我们考察到的生命的表征,从形态结构来考察、从生理功能来考察、从心理状态来考察。它的性质,也就是说,这样一个体质概念揭示了生命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呢?它的本质特点叫“形神合一”。把握中医学关于体质的含义,应该从这几个方面来把握。

  体质的形成过程中,体质所表现出来的固有特性,它是通过在生命过程中,表现为健康和疾病过程中,就是生命运动过程中,通过健康和疾病而表现出来的。

  (二)讲几个概念。就(是)体质、素质、气质、性格。同学们将来在学习中国心理学史、中医学的体质学说的时候,碰到这样几个概念。(1)什么叫素质?现在,素质大家是非常熟悉了,那我们现在强调文化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素质,在中国文化里面是个多义词。就现代意义来讲,素质有三个义项:①是指人和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就是人,或者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这是第一个义项,这是最大的义项,含义非常广泛;②注意是指修养而言,牵涉到中国的伦理,是指人们在实践当中不断增长的修养,比如政治素质、文化素质。我们在前面讲课的时候,反复强调同学们学习《中医基础理论》,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里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逐步培养自己具有中国传统的、朴素的辩证思维方式,进一步来培养自己科学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那就(是)思维素质,仅仅具备这样的科学(思维)素质,就是指修养而言的;③指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以至体质学说。注意第三个义项3,就是讲我们作为体质学说里面的素质如何来理解?体质学说:1.是指生理学范畴;2.就生理学一个分支,就体质学说而言,两者对素质的定义有所差别,不一样。在现代的心理学、生理学,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素质是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指感觉、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生理学认为,这个特点是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生理学这样定义素质,强调人的身体素质,包括了人的各种基本活动能力,是指人的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在生命活动中的反映,它是通过人的形体在运动中反映出(来)的力量、速度、耐久力、灵敏性、柔韧性、协调性和平衡性。换句话说,身体素质,在现代的生理学和心理学所说的身体素质,就是主要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了形体运动所产生的力量、速度、耐久力、灵敏性、柔韧性(、协调性)和平衡性,这是生理学、心理学关于素质的含义。

  在体质学里面。素质是指人在体质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包括形和神两个方面。体质不仅是我们中医学研究,现代运动生理学专门有一个分支学说叫体质学,它着重从运动、生理去研究体质的。在体质学中,素质,包括了体质的本来面目。大家注意体质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强调是体质。在运动的体质学当中,身体的体质,包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也就是说,在体质学当中,身体的素质仅仅是体质的构成部分之一。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两者综合起来构成了体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生理学研究体质的时候,着重从运动能力来考察,通过运动能力来判断体质的好坏。

  身体的素质与人的体型、体格、功能、神经、心理有密切关系。所以在运动生理学里面,关于体质,这个身体的素质,着重从运动能力来考察,这是在生理学范畴内:强调素质是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着重是(从)神经系统来考察。而在生理学的分支叫体质学,体质学里面讲的素质是体质的本来特点。用我们中医学来看、中国的心理学来看,强调体质是从形神两个方面来考察体质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这就是关于素质的含义,要求同学们掌握的:①从生理学意义上来衡量,就是(从)生理学和心理学来衡量,来掌握什么叫做素质。②在现代的体质学,特别是同学们将来阅读运动生理学的时候,那个体质,着重强调的是身体的素质和运动能力。注意我们中医学体质学强调的素质,是形神的统一、又回到前面体质概念上去。体质和素质的关系,即我们上面讲了素质的含义,从这个素质的含义又强调了体质和素质之间的关系。我们看在生理学,特别是刚才我们提出让同学们掌握,中医体质学说关(于)素质的定义的时候,大家看体质、素质,素质应该是表述体质一个内涵的一个概念,但是它应该是它的下位概念。体质概念大,体质包括形、神两个方面;那么素质,仅仅强调体质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这是现代中医体质学说和生理学、心理学关于体质的定义意义相近,强调的是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

  (2)气质。气质这个概念,在中医历代文献中,不仅是中医学历代文献,而且在中国心理学史的历代文献中,体质、气质混称,不分,常常是把两者视为同义语。我们这里面讲的气质,是指现代中医基础理论,或者说现代的中医体质学,中医体质学说,除了已经出版了几本中医的体质学,以北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王琦教授为代表的,从七十年代开始研究中医的体质,形成了专著。同学们有精力,建议同学们看一看,进一步来理解中医的体质学说。在现代的中医体质学说当中,体质和气质是有区别的。气质是指个体出生之后,随着身体的发育、生理的成熟而发展起来人格心理特征,气质是个体的人格心理特征,简单地记它的定义,这样来记。那么这个个体的人格心理特征,包括哪些要素呢?包括性格、态度、智慧等等。它是怎么形成的?是在后天形成的,是随着出生之后、随着身体的发育、生理的成熟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注意气质强调后天的作用,而素质强调是先天的作用。虽然中医关于体质,强调禀受于先天而培养于后天,强调先后天的统一、但气质着重强调在后天过程中,怎么样逐渐地形成他的人格心理特征?而素质强调的是禀受于先天的本来特点和原有的基础。中医学,或者说叫中国传统文化,或者说叫做中国心理学史,气质又常常称为气禀、禀性、气性。大家注意,这个气质,在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心学这个范畴,常常在心学这个范畴里面,反复使用。也就是说,气质和心、和性相关,中国古代文化重要范畴,心范畴、性范畴。我前面讲课中建议大家将来读一读中国心理学老前辈高觉敷老先生一部代表著作叫《中国心理学史》,也建议同学们读一读《中国古代哲学史》心范畴。读一读什么叫做心?什么叫做性?它和气的关系,和气质的关系。气质,西方心理学也讲气质,现代心理学也讲气质。注意中医学在我们这一章所讲的气质,比现代心理学所讲的气质,内容更加丰富。中医学强调形神合一、而现代心理学讲的气质,强调神。这是第二。什么叫气质?

  (3)什么叫性格?性格是指个体在现实中习惯了的稳定态度和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大家注意,将来学习《心理学》的时候,这个性格和气质不同。人格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特征,它们还有差异。所谓的性格,在《现代心理学》当中,是指个体在现实中习惯了的稳定态度和行为方式。稳定态度和行为方式通过什么样的生命征象表现出来呢?通过个性的心理特征。哪些是指个性心理特征呢?比如骄傲、谦虚、勇敢、怯懦等等,这些个术语,这些词都是表现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有的人说这个人性格内向,这个人性格外向,就是指在现实生活中逐渐地习惯了一种稳定态度和行为方式。同学们是学医的,一旦毕业生产实习开始,接触患者,每天在病房实习,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原来性格活泼、外向,那么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下,由于工作的需要,你必须认真去思考、去了解病人的痛苦,为病人解决痛苦,许多原来性格外向的同学,逐渐地沉静起来,表现为性格内向。这个性格的形成,就是在医生这个特定的职业,特定的环境下逐渐来形成的稳定的特点。对事物观察态度和行为方式,就是在不同的环境下,在后天的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他的行为方式和对事物的态度,就会有所改变。性格是指这个意义而言的。中医学所说的气质和性格,和西方的心理学,有联系又有区别,它始终强调形神合一、不着重从心理学来考察问题,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上面讲的要求同学们掌握体质与气质和性格的关系,同现代心理学,东西方文化相比较来定义,我们上面讲这几个概念。

  下面讲一下体质与形态、体格和体型的关系。这几个概念,大家注意,前面我们讲了在运动生理学中,也就是在运动生理学范畴内,讲这个体质,强调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通过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判断这个人体质好坏,常常通过这样几个概念表现出来,也就是说,用这几个概念来表达这个人身体好坏。(1)形态。形态是指躯体的形态。形态这个概念,包括人体的各部分的大小、重量、特征、骨骼、体形和身体的姿势等,它是体质的基础,这就是人体的形态。将来同学们学习《人体解剖学》,属于人体形态学,从大体上来讲人体的形态学。在体质学里面所说的形态,就从解剖学来说,包括人体各个部分的大小、各个组织器官的重量、它的特征、它的性征、它的骨骼、体形和姿势。形态这个概念,包含着量的概念,就是对人体进行测量。

  (2)体型。体型是指人体各部位大小比例的形态特征。它是以躯体形态为基础的,并且和人体的内脏有一定的关系。在运动生理学上、在体质学上,用它来衡量人的体格,作为一个重要指标,用它来标志人的生长、发育状况。中医学体型在病理学上有个重要的论断。叫什么呢?像我这样的瘦人,瘦人怎么着?“瘦人多火”。那胖子怎么着?“肥人多痰”。胖和瘦,是指体型而言的。衡量这个人的身体胖和瘦,那是从测量学来表现各部分大小比例。它是考察人的身体素质,是一个重要指标。中医讲肥瘦长短,汉语的概念叫体格。

  (3)什么叫体格?体格是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锻炼程度的状态。注意体格是一种状态,这个定义包括三个要素:①生长、发育水平;②营养状态;③锻炼状态。它是考察体质的标志之一。我们当医生,将来学《西医诊断学》,有个体格检查,体检。要量一量,测量一下这个人的身高、体重、胸围、肩宽、骨盆等等,这些指标是反映体格,反映人的发育水平、营养状态和锻炼程度。体检,全称叫体格检查,简称叫体检。中医在四诊当中,强调望神色形态。形,望形,可以理解为考察这个人的体格,通过他表现出来的形态,我们就知道他的营养状态、发育情况、锻炼的程度。就第一个问题里面教的几个基本概念。同学们重点掌握什么叫做体质?注意在中医基础理论当中、在现代中医体质学当中,体质的含义,这是第一。在这个前提下,在阅读中医历代文献的时候,涉及到几个术语。什么叫素质、气质?把它们的关系搞清楚,在此基础上,了解什么叫性格、形态、体格、体型等等?重点在体质的含义。

  从体质学说,我们衡量判定这个人是健康的体质。中医学有哪些标志呢?从形和神两方面考察。中医学的生命观,也是中医学的体质观叫“形神合一”。中医学考察人的体质,也是从形和神合一这个观点来进行考察的。我们在前面讲气、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象、经络、气血精津液的时候,从不同角度都阐述过健康的含义。从气一元论看“气之和为正”,意味着人体是健康的;从阴阳学说说,“阴阳和合”,或者叫阴阳匀平,意味着身体健康;从五行学说说,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系统,生、克、制、化,五行互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意味着健康,体现了天地人三才一体;就脏象学说而言,以五脏为核心的脏腑系统的功能活动处于动态平衡,表现为脏腑气血和合,阴阳平衡;从经络学说来看,用它来说明健康的内涵,就是以十二经脉为主体的经络系统,这个网络系统,在正常情况下,不断地、循环往复地,阴阳相贯,循环不已的运送生命物质,通过经络调节,保证人体内部,以及人体外部的阴阳平衡,意味着健康;从气血精津液学说来说,在生命物质系统中,它们的互相化生,它们所反映出来的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处于正常状态,意味着健康。从不同角度来定义健康,其中中医学从辩证系统的科学思维,就是这个意义讲,着重从阴阳来说明它,所以我们这里经常讲叫“阴阳匀平”。从形和神的关系来看,就(是)形神合一。生理标志,着重是从形来考察的。比如中医文献上,用这样一些术语来表达它,“形体壮实”,看这个人,看看他体态,看看他的面色,面色要求红润。红润,他是营养状态良好的一种标志;“呼吸微徐”,那就是呼吸调匀。呼吸调匀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人体的气机升降正常。气机升降正常意味着人的各种生理功能是正常的。各种生理功能正常就是健康,标志着健康;“须发荣润”,头发和胡须要含有光泽,不是枯燥的,我们前面讲过,“发为血之余”,到衰老情况下,营养状态不好的情况,会出现须发枯涸、脱落,这是中医判定。西医的体质学它不看重这个,运动员它不考察头部,你这个人是不是拔顶了,头发是干了,那不考虑,中医非常强调要润泽,有光华,颜色还得好;“双耳聪敏”,就是这个人听力非常正常;它标志什么呢?“牙齿紧固、坚固”、“腰腿灵便”、“步履轻盈”,这一些反映了什么呢?如果它可以说是肾气旺盛的一种标志吧!我们既强调先天,又强调后天,从脾肾这角度理解;“二便正常”,体现了“六腑以通为用”,气机通畅。中医学考察这个人是不是健康?既问胃纳如何(就是食欲如何),又要强调二便的通畅不通畅?望神,看这个眼神,通过目(心灵的窗口)来判断,通过这个形体,反映出来的神志的功能如何?看它是不是神,生命的表征(的)集中反映;“脉象调匀”,中医考察的时候,在视诊看脉,脉要调匀,意味着脉有神,有胃神根,是从形体方面,以这些标志作为考察健康,提示是健康的指标。心理指标,用现代意义讲心理指标,主要是表现为这个人始终精神饱满,处于良好的精神状态;情绪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情绪怎样?要求“情绪和调”,始终保(持)好良好的一个情绪,对外界剌激,反应既不过强烈,也不是无欲;性格,这个人无论是内向和外向,这个性格非常随和,善于与人共处;人脑的记忆,既是心理又是生理,这个人记忆良好。用这些指标从形到神,考察这个人体质如何?将来同学们在学习《诊断学》的时候,望诊,神色形态,观察这个患者进来以后,通过观察,考察他形和神,来判定这个人的体质如何?这节课就到这里,休息一下。


第41 讲 体质:形成(一)
 

现在上课。上一节我们讲了体质的概念,在讲述体质概念的基础上,又简要地介绍了气质、素质、性格等几个概念。在此基础上,从中医学的体质观,按照形神合一这样的观点,简单地介绍了中医学怎样判定体质的健康?这些指标仅仅是选择一些最常用的。将来同学们在学习《诊断学》的时候、望闻问切的时候,讲望神、望形,再进一步来学习。

  世界卫生组织按照现代的生物医学模式曾经为健康规定具体的指标,在我们国家根据这样一个标志,最近有的学者提出来,不仅仅从形和神考虑,在神当中,还突出地强调人的伦理道德。就现在意义讲,人的健康的标志,形正常、神正常,又突出强调人的道德观念、伦理道德健康。我们用现代的术语讲,现在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精神文明,我们把它这个词颠倒一下,就是文明的精神,再说得具体点,就是这个人有高尚的道德观念。这个道德观念体现为人们的社会行为方式,把这个也作为考察健康的一个重要要素。

我简单说一下,同学们听一听就可以,就是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来的,用下述这些十个指标来判定健康如何?我们前面是从中医体质学来考察健康的体质的。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来衡量人体健康的具体标志是:一、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二、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而不挑剔;三、善于休息,睡眠良好;四、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五,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六,体重适当,体型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七,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八,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九,头发光泽,无屑;十,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轻松。世界卫生组织的文献关于健康的具体指标,从英文的原文翻译出来这十条。同学们既可以用中医的形神合一来考察自己,也可以用这些指标来考察自己健康不健康?我看现在按这个指标坏了,第三条可能你我都有问题休息不好,睡眠也不怎么样啊?至少用这一条,在当前状态,大家处于不健康状态,不能说是健康,或者是处于亚健康状态。什么叫亚健康?后面再讲。它提供这个标准,结合这个标准,我建议大家今后注意阅读世界卫生组织所发表的考察生命质量,也就是生活质量,确切地(是)生命质量的那些指标、清单,大概能够翻译出来十几页。咱们中医学判断生命质量的标准,也正在建立。但总的思想,就上面我们讲健康的标志,形神合一。从形神合一来建立自己的生命质量的标准,这也是咱们中医理论当前研究的课题。也希望同学们注意学习这方面知识,将来也参与这方面研究,建立我们中医学自己的生命质量的考核标准。

第二节 体质的形成

  现在讲第二节,体质的形成。从体质的概念,我们可知,体质的形成,与先天、后天有关。第一、先天因素。首先讲讲先天的含义。请大家注意,在中医历代文献里面,先天的含义和后天的含义有哲学意义,也有我们自己的医学意义。先看哲学意义。在哲学里面,先天与后天对称。中国的传统哲学和西方的哲学,都认为先天等同于观念和理性的认识。在哲学上,把观念和理性的认识称之为先天;而后天,等同于经验的认识。就是后天是指经验,先天是指理性,理性抽象出来形成一种对某些问题的认识,成为一种观念。大家在阅读中医文献的时候就要搞清楚,这里指的先天,是指什么说的?是指人的理性思维说的、理性认识说的、还是指人的经验说的呢?把先天、后天搞清楚。是哲学上的先天和后天呢?还是医学的先天和后天呢?这是第一个含义。其二、在中医学上,先天我们定义为指个体出生之前的胚胎时期,称之为先天,就人来说的。个体的形成,我们在前面讲脏象学说都讲到了,决定于父母。决定于父母什么呢?指父母之精。“男女交媾,胎孕乃成”,那就是说,个体的先天,第一决定于父母之精,父母之精交媾为个体胚胎形成奠定了基础。胚胎发育完成,从出生开始到死亡,这一段生命历程,我们规定为后天。就是以出生为界限,出生之前这一阶段,生命的个体发育阶段,就个体而言、人而言,我们规定它为先天;出生之后到死亡,我们规定它为后天。在中医学里面,先、后天是指个体出生前和出生后生命历程而言的。

  其次,讲先天因素。在体质学说里面,什么叫做先天因素?先天因素,大家注意,这两个字,或者再往前推,这四个字,一切特征,先天因素。什么样的一切特征呢?是指个体出生前在母体内所禀受的一切特征。在中医体质学说当中,所谓先天因素是指个体在出生前在母体内所禀受的一切特征,就是由母体所给他的一切生物学特征。靠父母“阴阳交媾”,父母之精结合形成胚胎。那么一般意义上讲,就是男精女血,实际都是通过天癸这种物质,女性以月经为标志,男性以精气溢泻为标志,意味着生命形成有了必要条件。男精女血交媾,形成了生命,个体形成,“胎孕乃成”。那么这个胚胎,就(是)个体形成以后,在出生之前的发育过程,要靠母体通过精血不断地给它提供营养物质,保证胚胎正常发育。这里面有几个因素呢?(一)父母媾精的精,用现代语言讲具有遗传因素,转换成中医的体质学、中医理论叫禀赋,或者叫禀受,遗传换成禀赋,中医学那个禀赋,我们今天理解具有遗传的含义。(二)营养状态。个体在出生之前的营养状态,主要来源于母体,母体所含有的生命物质,或者说肾所藏的精和五脏六腑之精,就是母体在孕育过程中,她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经过各种途径摄取,转化为自身的生命物质,不仅供给母体自己需要,它也要供给胎儿的发育的需要。所以我们所说个体出生前在母体所禀受的一切特征:(1)禀受了遗传特征;(2)禀受了由母体所供给的各种各样的营养;(3)生活方式。是指什么?母体,她的生活行为方式,对母体自身的身心、形神有重要的影响,通过母体自身神的改变,影响了母体对胎儿供养营养的状态,从而影响了胎儿的生长发育,影响了胎儿从母体所禀受的这些特征。中医学非常强调女性在孕育期间,不仅要有充足的营养、合理的膳食、适当的运动,最重要强调七情和合。用现代语言说,就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女性的情绪、精神状态,直接影响胎儿的发育。所以中医非常强调在胎孕期间孕妇要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不吸烟,不喝酒,这都属于社会生活行为方式,因为这一些都会影响到胎儿,我们要求生活行为方式正常。也有的女性在孕期,其生活行为方式不是良好的,就会影响了胎儿。在现代社会里面,在我们中国,表现还不是那么突出。比如,性传播性疾病叫性传染性疾病,如果母体患了这种疾病,那属于社会行为方式异常所引起的,就会影响胎儿的发育。那么胎儿在出生前,就要禀受她的特征;出生之后,就会表现具有遗传性的疾病。后面我们讲发病的时候进一步讲,中医叫胎传。现代医学叫遗传性疾病。它不仅决定于遗传因素。将来同学们去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时候,它由DNA所决定的,叫基因,中医叫禀受。社会行为方式不良,导致母体为胎儿输送的营养发生异常,那就影响了胎儿这个遗传因素。禀受,那么导致的结果,它就会具有这样的特征。这就是中医体质学说所说的先天因素的含义,还是强调从先天和后天相统一这个观点来看待先天因素。它和现代的西医学所说的先天因素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从分子遗传学来看,一个人的体质是由遗传因素所决定的,就是由基因所决定的,这个基因决定了这个人的体质状况。但是,现代的分子遗传学已经认识到遗传基因,它要受环境的变化的影响。这个基因如何表达?表达的数量和频率如何?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体内基因和基因之间的关系,还要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从现代分子遗传学来讲,实际上强调遗传的时候,实际还是从先天获得、后天调养这两个角度来讲。在这一点上,中医学讲定义先天的时候,从《内经》开始,就建立起来这样的观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咱们中医学就比现代的分子遗传学在理论上高明,认识是一致的。现代分子遗传学,经过漫长的道路发展到今天才认识到,先天因素不是绝对的,它必须还包含着后天因素。而中医学在数千年,在《内经》开始就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同学们学习中医,学习先天因素,这里面讲先天因素,定义先天,是个体出生前在母体内所禀受的一切特征,这是一。理解这个定义,必须在先天、后天统一的条件下来理解。中医学强调先天与后天对称,先天与后天相比较而言来理解,这样才能正确理解先天因素的含义。

  其三、我们讲这些先天因素和体质是个什么关系呢?回答这个关系,用一句话来回答。即先天因素是体质形成的基础。这个结论大家要记住,是体质形成的基础,就行了。怎样理解先天因素是体质形成的基础呢?大家看这个示意图。先天因素,父母的精血交媾,形成胚胎。禀赋母体的营养状态、母体的社会行为方式,这些因素构成了先天因素。男女媾精以后,通过它的生殖之精,形成了胎孕,有了胎孕,形成形体,最后(形成)神,“形神合一、生命乃成”。有了个体,有了生命。就这个意义说,先天因素是体质形成的基础。也就是说,父母生殖之精的盛衰,决定了子代禀赋、决定了子代的体质。在这里,强调的是先天因素决定了体质的形成。那么父母之精的盛衰,使子代在体质上,用中医体质学说的术语来表达,有刚柔之分、强弱之别、有肥瘦之异、有长短之差,概括起来,决定了体质属阴属阳。这是由先天因素所决定的,就是父母生殖之精交媾以后,形成了生命,形神统一、形成了具体的有生命的个体。因此,父母之精的盛衰,决定了子代体质的差异、表现特征的差异。什么特征呢?刚柔、强弱、肥瘦、长短的差异。把它抽象出来,得出结论,就(是)父母之精气盛衰决定了体质的阴阳差异。把体质的表征用阴阳来分类,分阴分阳,那就有阴阳的差异。就这个意义讲,先天因素,是保证个体体质的特征,我们讲体质是相对稳定的特征,是保持体质稳定性的决定条件。建议同学们,尤其在学《内经》的时候,认真去读《灵枢经·寿夭刚柔》这一篇论文,从学术的源流,从《内经》的记载,去理解我们强调先天因素是体质形成的基础。

第二、后天因素。后天,我们在讲先天的含义的时候提到,在哲学上后天是经验的,与先天相对。在中医学上,后天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之前的生命历程。什么叫做后天因素?后天因素是指人出生之后赖以生存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它的外延就是各种因素的总和,它的内涵就是人出生以后,赖以生存的各种各样因素综合起来称之为后天因素。后天因素,我们大体可以分为机体的内在因素和外界的环境因素两个方面。机体的内在因素,是指个体的性别、年龄、心理因素等等;外界环境因素,什么叫做环境?我们在这里面,从环境所包括的内容来定义它,取这个义项,从环境的构成,那么来定义它。环境是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和健康不仅是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是中医理论研究的一个重大命题。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环境与健康这个问题,也是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生命科学的重大研究课题。同学们回忆我们前面讲过的整体观念,中医学强调天地人三才一体,人最为宝贵,那么人赖以生存的天和地,就构成了个体的环境。中医学非常强调天地、自然、社会、环境的阴阳消长变化对于人体的影响,三者必须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人才能正常的生存。我们转化为现代的语言,把天地理解为环境,就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可以表述为人与环境的统一。在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非常强调天地、自然和人,健康和疾病的关系;而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生命科学,在当今时代才认识到环境对生命的健康、对疾病有重大的影响,才开始关注环境的问题、开始关注环境在疾病的发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咱们现在国家正在开发大西北,首先要改变大西北的生态环境。为什么这样呢?我们从体质学说来理解这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种要素的变化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环境因素也是当前、也是现代中医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古人已经讲到了,人与环境是个统一体。那么在现代环境下,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下,中医学怎样进一步来论证、进一步来说明环境和人之间的关系?怎样保持天地人三才一体?在《内经》时代的环境和当今时代的环境有很大的差异。这就是当前,特别是同学们学习中医以后,也要参与中医学的环境医学研究,也是中医理论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的各种要素对体质的影响。现代理解自然环境,不仅仅从总体上理解人和自然环境要保持阴阳相通应。从现代意义理解自然环境,包括了人们的生存环境,或者说生活环境、生产环境,也包括了摄取食物这个状态。用现代语言讲叫食物链的环境。中医病因上将会讲叫合理的膳食。怎么样摄取食物?不仅仅包括气候、地理、地质等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也包括食物链这样一个概念,就是所谓现代的自然环境。把人和自然阴阳相通应,进一步来具体化,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对体质的影响。

咱们中国叫神州大地,同学们都有这个体验,北方都用,男性啊,咱们先以男,中国的文化就是阳主阴从啊,男为主,女为副,首先强调是男,说彪汉,大家看电视,蒙古,看蒙古族,北方人,男子汉,彪悍;那么再回过头来往南看,到两广,男性都非常苗条、秀气、小巧玲珑。我们前面讲过体型,体型是衡量体质一个重要指标,它是测量标志。为什么南方、北方就有这样的差异呢?自然环境使然。前面讲绪论的时候,讲中医学的特点叫辨证论治。讲整体观念的时候,也讲不同的自然环境,人的阴阳的变化不一样,那是从阴阳讲。我们今天从体质讲,就是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于人的体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虽然决定于先天禀赋,但在后天过程中,在后天自然环境影响下,对于人的体质具有重要的作用。社会环境是指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伦理道德这些要素对体质的作用。我们国家现在正在处于不断地高速向前发展,随着我们的生产水平的不断地提高,生活水平也不断地提高,因此,在现代,在我们国家出现了过去曾经没有过的疾病。现代有的人在这个高节奏、快发展这样一个社会的前进步伐中,在这种状态下,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难以适应这种社会发展,表现为心理状态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异常,现在有个病叫做:1.叫抑郁症,老少皆有;2.慢性疲劳综合症。这两个西医的病名,它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人的精神心理不同于正常状态。那么精神心理按照体质学的概念,我们把它归结为心理特征的范畴。在现代社会,表现为这个心理特征,不能与社会环境发展相适应,表现为心理特征的异常,不适应,按照我们上面讲那个健康的体质,健康的标准,达不到那个标准,这就是不健康状态。尽管有的没有表现为突出的疾病状态这个现象,至少用现代语言说处于亚健康状态,就是不属于健康状态,这是现代社会环境对体质(的)影响。这是心理特征。再看从形体特征。由于不注意社会行为方式,摄食结构不好,不能够有合理的膳食,动和静不能按照中医学的要求,叫动静互涵,正确处理动静之间的关系,运动和休息之间的关系、休息和工作之间的关系。将来胖子越来越多,这个体质发生改变。他生下来的时候,身体很苗条,就是体型匀称。可是为什么现在却胖起来了呢?不良的社会行为方式,就属于社会环境。除了心理状态之外,那么在社会环境中,不良的社会行为方式导致体质发生改变。这就是体质在后天过程中又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在它们之间的制约,可以影响体质的形成。体质的形成决定于禀赋,但后天在一定条件下,对体质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先天体质禀赋不好,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来改变先天所带来的缺陷。注意这个缺陷是体质发育过程中的缺陷,不是指分子遗传学这个意义来说的。至于从现代分子遗传学说,如何通过后天来改变先天遗传基因的缺陷?那是属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研究的范畴,将来同学们要学习。我们这里讲,从先天和后天的关系,来说明人的体质的形成是取决于父母之精气的强弱。可是在后天发育过程中,后天的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于体质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这个观点和我们前面讲脏象学说,说“肾为先天之本,为人体诸阴诸阳之本”,强调是肾的精气在个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换句话说,在生长壮老已过程中,它的重要作用;而又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后天脾胃的功能,“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就是(说)后天对于先天的培育作用。我们讲脏腑之间的关系,讲脾和肾,讲“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我们没用先天决定后天,从遗传学、从体质学来说,可以这样讲,就体质形成而言,就是先天决定后天;但是后天养先天,可以弥补、完善先天肾气的盛衰,调整先天肾气的不足。前面是从脏象学说,脾肾的关系,我们在这里,讲先天和后天,把它转换成体质的形成,这两种思想是一致的。讲后天因素的作用,是与先天因素相比较而言的,必须是在先天和后天统一的条件下来理解后天因素和先天因素在体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后天因素具体而言对体质的影响,先天因素是体质的稳定性,记住一句话,后天因素是体质的可变性。就是刚才讲的思想,就是后天因素:(1)承认后天因素是体质形成一个重要因素;(2)后天因素可以弥补先天因素之不足,使体质发生改变,由原来的瘦弱的体质,经过后天的培育,可以由瘦弱转为肥胖,也可以由瘦弱转为胖瘦相当。就是从不健康的体质,经过后天的培育,也可以转化为健康的体质,这就叫做后天因素对体质的可变性。人的体质,讲到这里,先天因素、后天因素对人体之影响,我们现在理解体质概念,体质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是静态的,就是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稳定性强调的是先天的禀赋;可变性是强调后天对先天的影响。一个母体生几个胎儿,按照咱们现在国家政策是一胎,那么也可能生两胎的,在少数地方特殊政策下,少数民族可以多生。那么同样是一个母体,父母之精气,生出来几胎,他们先天的禀赋是相同的,可是在后天过程中,几个小孩发育可能不尽相同。为什么在体质上出现差异了呢?就是后天因素对他们影响的结果。也有的小孩,刚生下来表现为体质瘦弱,可在后天的发育过程中,他才逐渐由瘦弱转入正常体质,体现了体质的可变性。这样一个思想,和现代分子遗传学的学术思想,注意是现代分子遗传学,不是指近代分子遗传学,也不是指最早的遗传学的认识,中医学关于体质的形成认识,从先天和后天两者,既有区别又统一起来,来考察体质这样一个学术思想是一致的。这也再一次说明中医学的理论,尽管它是传统的理论,但是它某些学术思想,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与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向相一致的。前面,通过这个具体内容体质学说,也进一步体现了中医学理论的优势和特色。这节课到这里。休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连载:夏季中医养生(2)
经络学说-中医经络学-中医经络学说-中医经络理论
传统体育养生
内经临床发挥 (阴阳五行学说临床意义)2.16概要
第41 讲
艾灸脐疗的作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