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邢斌医案1
邢斌中医医案
邢斌治疗失眠医案
原始出处:http://xingbin.blogbus.com/logs/41282043.html
沈某某,女,56岁
初诊:2005年6月1日
主诉:失眠1月余。
病史:今年4月以来因家事烦恼,夜来难以入睡或早醒,病前能睡8~9小时,目前只能睡5小时。形体消瘦,面色不华,头颈板滞,后头痛,右胁胀痛,连及后背,纳佳,二便调。舌质胖,苔薄腻,脉沉弦。
处方:柴胡9,赤白芍(各)9,枳壳9,甘草3,当归9,川芎9,红花9,桃仁9,生地黄9,淮牛膝9,桔梗9,郁金9,香附9,葛根60,琥珀粉(吞)6,15剂。并嘱检查胆囊B超。
二诊:6月16日
服药1剂,自觉通气,2剂则睡眠正常,头颈板滞、头痛全除。目前唯右胁胀痛,连及后背。B超显示:胆囊内结石。舌苔薄黄腻,脉沉弦。
处方:柴胡15,郁金20,制香附9,木香9,青皮9,苍白术(各)15,茯苓30,制半夏30,当归15,金钱草30,海金砂(包煎)27,鸡内金30,14剂。
三诊:6月30日
药后右胁肋胀痛消除,舌淡红苔薄,脉沉。守方,14剂。
2005年9月沈某某友人来诊时告知沈某某服药后其病再未发作。
颜亦鲁先生医术述要
原始出处:http://xingbin.blogbus.com/logs/41281942.html
作者:邢斌
颜亦鲁(1897-1991),江苏丹阳县人,号餐芝老人,现代著名中医学家。颜氏自幼薪传舅家名医魏东莱,又从学名医贺季衡,凡八易寒暑,尽得其传。学成后悬壶乡里,屡起沉疴,医名远扬,深受群众爱戴。1956年奉命调宁,先后担任江苏省中医院内科主任、江苏省肿瘤防治研究所中医科主任等职。哲嗣颜德馨先生,得亦鲁翁真传,复游学海上,独创“衡法”,为全国名老中医之一。现根据颜亦鲁先生遗著和颜德馨教授讲述,择要介绍其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如下。
1. 强调脾统四脏,善用苍白二术
颜氏对脾胃学说深有造诣,认为脾胃既为后天之本,又为百病之源。他结合70年的医疗实践,主张脾胃为机体枢纽,脾胃冲和则元气充足,五脏充盈,邪难伤人,反之则正气虚弱,五脏受病,诸恙丛生。临床注重凡病从湿从痰辨证,从脾胃论治。尝谓:湿、痰为患,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湿与痰表现虽异,但病源则一,均与脾胃失运有关。
从脾胃论治,颜氏强调贵在健运而不在补益,提出脾健则四脏俱健,而它脏病变,皆可从健脾论治,此寓有治本之义,故曰脾统四脏。颜氏临证习用健脾益气、升提中气、温中健脾、燥湿健脾、消导健脾等法则治疗多种杂病,左右逢源,颇多效验。用药上擅长发挥苍白二术的效用,认为苍白二术燥湿运脾,湿去脾自健,脾健湿自化,用途广而用法多。如湿温脾瘅者,苍术煎汤代茶;气虚夹湿者,苍术与黄芪并用;湿热并重,伤及胃阴者,苍术与石斛、麦冬、玄参相使;肝阴挟湿,目昏便燥者,苍术合黑芝麻拌炒;痰湿眩晕者,白术、茯苓相配;气虚吐血者,大剂白术煎汤频服;久痢不止者,白术、扁豆、糯米同煮粥饮等。在治疗各类虚劳疾病中,常在补益方中加入苍白二术,既利于补药吸收,复可促进生化之源,有一举两得之功。被病家称誉为“茅白术先生”。
他在诊治温病以及妇、幼、外科等病证中,也擅长运用健运脾胃的法则。例如治温病强调必佐辛开药物。他认为湿热之邪不仅是引起暑温、湿温的主因,而且在风温、秋温、冬温、瘟疫中亦时而可见,辛开之品能健运脾胃、宣畅气机、开泄湿热,故势在必用。治胎产病主张健运脾胃、大补气血。他认为胎之生长全赖气血养之,若气虚不足以提摄,血亏不足以涵濡,则胎产病即发。颜氏习用八珍汤化裁治疗坠胎、难产、死胎、子痫等病症,皆有卓效。
2. 治学崇尚实效,时方推陈出新
颜氏治学崇尚实效,故不论经方还是时方,均能择善而用,唯效是求。尤对一些时方有独得之秘,举例如下。
2.1二仙丸 二仙丸方出《古今医鉴》,由侧柏叶、当归两味药组成。颜氏1956年用该方治疗脱发患者30例,颇有成效,并将方名易为“生发丸”。具体用法是:侧柏叶120g,当归60g,焙干研末,水泛为丸,日服9g,淡盐汤送下。若加用侧柏叶洗发则疗效更佳。头发又名血余,血燥则发焦,该方清血养血故能奏效。侧柏叶历代记述称其能黑润鬓发,善治眉发不生,为君药;当归活血养血则为佐药。颜氏经验:本方对脱发初起抓之即落者疗效最佳,若年龄已超过50岁或已有秃顶端倪者,效果欠佳。
2.2川芎茶调散 川芎茶调散为外感风邪头痛之常用方,颜氏则移治鼻渊,每每奏效,即使顽固病例延绵达十余年者,投以此方亦获良效。如曾治纪某,患鼻渊十余载,发作时头痛且晕,甚则无法工作,屡用多种抗生素无明显效果。即投以此方作丸服,每次6g,每日2次,半月后宿恙告瘥。
2.3神仙解语丹 中风后舌强不言,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颜氏每以神仙解语丹治之,颇多应手。神仙解语丹为《证治准绳》方,取白附子、胆南星化痰开窍;天麻、僵蚕、全蝎熄风通络;木香辛香醒神;菖蒲、远志引诸药入心;尤妙在用羌活入督脉而贯通百脉,以开心音,《医学心悟》谓羌活“能治贼风失音不语”;薄荷汤送服,辛凉芳香,清利咽喉,开通声道,具向导之义。如曾治胡某,中风之势已定,惟不能言,即投以别直参、北沙参、菖蒲、牛膝、茯神、竹茹、橘络、远志、豨签草、川贝母、白蒺藜、天麻,另吞神仙解语丹9g,5帖后好转,10帖即言语如常。
2.4阳和汤 阳和汤是《外科证治全生集》方,由鹿角胶、熟地、白芥子、炮姜、麻黄、肉桂、甘草等七味药物组成。王洪绪氏诋手术及腐蚀等外科法为刽徒,因而创用此方。此方寓开于补,治疗阴疽确有良效。颜氏曾用治李某,女,33岁,患腰椎结核,投阳和汤8个月后,经X光片证实腰椎椎体硬化而痊愈。此外,颜氏发挥阳和汤和解阴凝之功,灵活运用,异病同治,曾以此治痹症风寒湿偏胜者、寒性哮喘、冠心病心律迟缓等,皆有效果。如曾治张某,女,38岁,四肢关节疼痛数年,天冷则作,发作时全身怕冷犹以下肢形寒明显,予服阳和汤14剂而见愈。又如刘某,支气管哮喘,每年冬季皆发作,咳喘、痰稀量多、舌淡苔白、脉弦滑,经用此方20余帖,年余未作。
3.收集民间经验,内外同治取效
颜氏除精研医经外,还广泛地阅读古今医籍和搜求民间经验以为临证之助。而内外同治也为其临床之重要特色。
3.1乳痈 因两乳为肝经循行之路,故治乳痈用自拟疏肝清热饮,再配合外治法每有卓效。内服药疏肝清热饮由醋炒柴胡、青皮、金橘叶、当归、元胡、丝瓜络、僵蚕、全瓜蒌、金银花、蒲公英、赤芍药等组成;外治方法系颜氏得自民间,以麝香2.4g、木香3g、朱砂3g,研末,摊在棉花上,塞入鼻孔。
3.2癃闭 治癃闭内服药重在治本,旨在恢复三焦气化;标急则必用外治之法,以期收窍开尿通于顷刻之效。外治法每选滑利渗透之药,必佐以辛温芳香之品,以使药性透过皮毛,内达脏腑,收气机通畅、窍开尿通之功。常用方法有:豆豉12g、黑山栀9g,研末,用青葱一把、食盐一匙共捣成饼,贴于关元穴。或田螺1只,或活蝼蛄2、3只,加盐一匙,麝香0.15g,共捣烂,调敷脐下。如曾治杨某,男,36岁,猝然小水不通,少腹急胀作痛,证属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司,治当升清泄浊。处方:青升麻、黑山栀、木通各6g,川通草3g、青皮、陈皮各4.5g,川楝子9g,猪苓、茯苓、滑石、车前子(包)各12g,滋肾丸(包)10g,蟋蟀一对;另香豆豉12g、黑山栀9g,研末,用青葱一把、食盐一匙共捣成饼,贴于脐下关元穴。药后小溲畅通,其病若失。本例取法升清泄浊,寓升麻升清于八正清泄之中,更有蟋蟀通窍,何虑癃闭不开。外治以豆豉、山栀之清泄郁热,青葱之辛透,配合食盐直达肾经,而收相得益彰之功。
3.3下胎 颜氏用中药下胎一案,内外同治,颇堪回味。顾氏妇,孕已六月,因劳累过度,不慎闪挫而致腹痛,经检查胎死腹中,医者主张剖腹取胎,产妇决意不肯,遂求中药下胎。颜氏诊其面赤舌青,脉细,主张大补气血而使胎下。内服药用熟地30g,炙黄芪24g,枸杞子15g,当归身12g,杜仲9g,茯神9g,白芍药6g;另用大剂四物汤,以大铜锅一只,置产妇房内煮沸,并将窗户坚闭,使药物气味氤氲其间,产妇嗅及,极感舒适,酣然入寐。翌晨腹中剧痛阵作,死胎旋即落下。后经调理脾肾而告康复。此妇体质素弱,劳力复伤其气,故无力运其死胎外出,如急下只能增其危,只有大补气血,增水行舟,才能保产妇平安。外治之法颇具巧思,令产妇嗅四物汤之气味,有宣通之效而无虚虚之弊。
烧丹元
邢斌
《格致余论》中有一则医案,说的是朱丹溪治一小女孩患癫痫,认为是胎受惊,用烧丹元治疗。这烧丹元是何方?
查阅了《中医方剂大辞典》,烧丹丸有两方,一出《幼科类萃》,一出《济阳纲目》。均晚出于《格致余论》。《幼科类萃》之烧丹丸,附录医案一则,正是丹溪医案,可笑的是,出处却标为《东医宝鉴》。我揣测或许是《东医宝鉴》摘录了丹溪的医案。但显然《中医方剂大辞典》没有参阅《格致余论》。
不是我有意挑《中医方剂大辞典》的毛病,而是我遇到不了解的方剂去查书,却多次碰壁,自己的问题没有搞明白,倒挑出了辞典的毛病。
经方合方有如搭积木
邢斌
我的一位学生,9月9日下午打完篮球后沐浴,随后自觉周身骨痛,咽痛,晚上8点左右体温升高,急诊,查体温37.8℃,血常规:白细胞9.75*10^9/L;N:65.16。医院给与荆银合剂和泰诺感冒片治疗。次日上午,体温略降(37℃),但乏力,精神不振,到晚上6点左右,体温又升至38.3℃,又去看急诊,查体扁桃体肿大,给予头孢呋辛酯片,清热灵(未服)。
第3天下午,体温上升至38.6℃,汗出如洗,咽喉肿痛进一步加剧,影响吞咽,说话困难。后来给我打电话。询问了病情,症见汗出如洗,自觉身体很热,关节酸痛,乏力,舌质淡红,脉浮数。遂用桂枝汤合白虎加人参汤(桂枝9,白芍9,甘草6,大枣9,姜皮3,生石膏90,党参30,大米一把),晚上8点,服下中药的头煎,温覆,出汗很多,但体温不降,12点再服二煎,很快入睡,第二天早上醒来体温恢复正常,诸症均除,唯喉咙痛。因购药与煎煮均不便,后采取其他疗法治疗。
桂枝汤合白虎加人参汤,我从未用过。因患者表现为太阳与阳明的合病,故用此两方的合方。其实张仲景就用经方的合方,如柴胡桂枝汤之类,这是最地道的合方。还有不太严格的合方,如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可看作麻黄汤与白虎汤的合方加减,大青龙汤更接近麻黄汤些,麻杏石甘汤更接近白虎汤些。白虎加人参汤,其实也可视为白虎汤与独参汤的合方,当然仲景当年没有独参汤的说法。桂枝汤与白虎汤其实也有不太严格的合方,就是白虎加桂枝汤。
经方合方就像是搭积木。患者具有几方面的证候,就把几个经方积木(当然也可用时方、验方、单方)搭在一起。仲景已有先例,但未必面面俱到,我们不妨效法仲景,在仔细辨证的基础上,就像玩搭积木游戏那样,合用经方。
过敏性鼻炎医案
邢斌
朱某某,女,45岁。
2007年12月1日初诊。
主诉:每天大量打喷嚏2年。
病史:近2年来每天打喷嚏,一天大约有几十个喷嚏,流清涕,有时打喷嚏引起尿失禁。西医诊断为过敏性鼻炎,经治无效。经常头昏、头胀痛,头颈、肩部板滞不舒,背心发凉,一凉则引起胸闷,晚上因为背心凉影响睡眠,有时夜间胸闷连及背痛,畏寒乏力,腰酸尿急,心烦易怒,咽喉有异物感。纳可,经常嗳气,但无泛酸腹胀,大便干结,二三天一次。月经周期28天,经期2天,量少,有血块但不多,色不暗。有慢性尿路感染史十多年和甲状腺肿大病史,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史,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无自汗。舌质偏淡,脉沉细。
处方:制附子9g,桂枝9g,白芍9g,炙甘草6g,生姜3片,红枣6枚,生黄芪30g,白术9g,防风9g,制川乌9g,赤石脂15g,干姜6g,川椒6g,当归30g,苁蓉30g,细辛3g,柴胡6g,苍耳子15g,白芷9g,生麻黄3g,7剂。
2007年12月15日二诊:服药一周,打喷嚏略有改善,背心发凉、睡眠、头颈肩部板滞、头胀痛、尿失禁均好转。月经12月12日来潮,2天而净,量略增多。大便等症如前。舌质偏淡,脉沉细。
处方:守方,改防风15g,当归40g,苁蓉40g,白芷15g,生麻黄5g,14剂。
2007年12月30日三诊:打喷嚏、流清涕减少,夜间胸闷连及背痛、头胀痛均再未发生,畏寒乏力减轻,大便每日一次。舌质偏淡,脉沉细。
处方:守二诊方,肉桂3g,7剂。
接服膏方:
白参(另煎冲)150g,红景天(另煎冲)150g,生黄芪300g,党参300g,制附子120g,肉桂30g,桂枝90g,白芍90g,炙甘草60g,生姜60g,红枣150g,白术90g,防风150g,当归600g,苁蓉 500g,细辛30g,柴胡60g,苍耳子150g,辛夷150g,白芷150g,生麻黄60g,制川乌90g,赤石脂150g,干姜90g,川椒60g,葛根900g,白蒺藜200g,鹿角片200g,杜仲300g,桑寄生300g,熟地150g,山药300g,山茱萸300g,制首乌90g,蚕茧60g,金樱子300g,五味子90g,覆盆子150g,菟丝子150g,制香附90g,陈皮90g,生谷麦芽(各)300g,鸡内金90g,生山楂90g,六曲90g,鸡血藤600g,玄参300g,制半夏90g,厚朴60g,苏梗90g,茯苓120g,丹皮90g,泽泻60g,旋覆花90g,代赭石90g,夏枯草90g,栝楼皮90g,薤白90g。
上味共煎浓汁,文火熬糊,再入鹿角胶120g,阿胶60g,龟板胶30g,蜂蜜500g,熔化收膏。每晨以沸水冲饮一匙。
2009年12月20日四诊:服用膏方后,诸症均已明显缓解,特别是鼻炎症状基本平复。刻下背心略凉,头颈肩部板滞(程度比过去轻),咽喉有异物感,大便偏干,两天一解。舌淡红,脉沉细。
处方:在2007年膏方基础上略事加减。
按语:患者症状繁复,证属肾阳亏虚、表卫不固、督脉不利,而兼有肝郁血虚。初诊以桂枝加附子汤益火固表、调和营卫、温通督脉为主,配伍玉屏风散、乌头赤石脂丸,并酌加养精血、通鼻窍之品。药合病机,服药一周,病情即得改善。后因时值冬令,患者希望服膏方进补。从其请,在初诊方基础上,扩大其制,制成膏方,两年后再诊,病已明显缓解,仍制膏方续服。
我十年前的一则医案,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月经不调失眠头痛等
邢斌
今天为《中医思想者》写稿,写一篇《我用血府逐瘀汤》。
《中医思想者》是一本非官方力量创办的中医药文丛,目前在筹备中。此文丛提倡“有思想的学术”、“有思想的临床”。
我想把我用血府逐瘀汤的经验写出来投稿。因为我觉得我用血府逐瘀汤的方法或许与一般医生比起来有些不同,算是有些思想吧。
为此找出了当年用此方的第一则医案。当时我是大学6年级,在某院妇科实习。因为带教老师刘医师的信任,给我很多机会用中药来治疗妇科患者。医案如下:
黄某,女,35岁。
1999年12月16日初诊。
主诉:人流后未转经41天。
病史:11月5日行人流术,恶露1周净,经阻41天。目前入睡困难,夜寐梦多,头胀痛,面部发痤疮,口干,胸闷,纳差,少腹隐痛,大便秘结3日1行,四肢欠温,平素心情抑郁。无腰酸乳胀。月经史:14岁初潮,月经周期短则35天,长则50天,常用黄体酮才能转经,经期2天,量少色暗。舌质暗有瘀斑,脉细。
处方:柴胡 9g,赤白芍(各)15g,当归30g,枳壳实(各)9g,桃红(各)10g,牛膝12g,桔梗6g,川芎20g,生地15g,炙甘草6g,玫瑰花6g,生麦芽30g,鸡金30g,生山楂30g,生黄芪30g,苁蓉20g,郁李仁15g,6剂。
另予琥珀片1瓶。每晚口服5粒。
效果:患者服本方1剂即能酣睡。第3天起停用琥珀片,单用汤方。12月23日转经,量少,色暗,2天净。少腹与头已不痛,情绪好转。此后守血府逐瘀汤加减,服至1月24日止。经2月1日电话随访,1月24日转经,量少,2天净。3月4日电话随访,2月25日转经,量少。诸症俱安。
这则医案,效果是非常好的,现在看起来我觉得都是非常满意的。只是用药上略显啰嗦,与我这几年用血府逐瘀汤的成熟期比,当然不能比,但已颇能反映我的思路了。
看看十年前的自己,感觉蛮好。可惜,当时看病的机会毕竟不多,记下的医案更少。工作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的医案多数也没有记下来,只记下少部分。所以,有时候看到过去的病人拿着老早的病历卡又来找我看病,看看自己以前的门诊记录,好像看到了岁月的痕迹。那一页我亲笔记下的一行行字,凝聚了当时几分钟或十几分钟、二十几分钟我的知识、我的智慧,我的观察、我的判断。所以,今天翻出十年前的医案,我很迫不及待地要拿到博客上来。这就是十年前的我啊。
但是,《我用血府逐瘀汤》的全文暂不能公布,因为《中医思想者》要求“原创”、“首发”。待文丛出版后,读者自然能看到全文。所以,也算是一则广告吧。
对“祝味菊无疑是火神派”一文表明我的观点与态度
友人告知张存悌先生最近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了一篇“祝味菊无疑是火神派”的文章,与我商榷。
与我商榷,当然是因为我在《祝味菊医学五书评按》中认为祝味菊先生不是火神派。
我的观点没有变。
包括在《危症难病倚附子》一书中,我认为“中医的最高境界是杂家”一样,我的观点没有变。
其实树一个火神派出来,无益于中医。虽然有些同道是因为火神派而热爱中医,故对火神派有感情。但我以为,杂家才是正道。
望各位抓紧分分秒秒多读中医的各种著作,同时也多读些其他书,多思考,多实践。中医大家是这样炼成的(套句通俗的话)。我希望自己走这样一条路。
所以,我认为没有必要,也没有时间写答辩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读一读《危症难病倚附子》与《祝味菊医学五书评按》,我觉得这两本书,资料很翔实,也有些思想在,逻辑性强。会对读者有所帮助。
咳嗽年余,二诊而愈---邢斌
颜某,女,45岁。2009年9月3日初诊。
主诉:咳嗽1年余。病史:近1年多来经常咳嗽,自诉大概与在棋牌室吹空调、闻香烟有关,有时因咽痒而咳嗽,痰少。平时易感冒,畏寒,大便二三天一解,通畅,纳可。近几天来乏力。舌苔薄白,脉沉。
处方:生黄芪30g,白术9g,生甘草9g,桔梗9g,玄参30g,旋覆花(包煎)15g,代赭石9g,白芍15g,荆防(各)9g,柴胡9g,百部15g,僵蚕9g,蝉衣9g,仙鹤草30g,7剂。
2009年9月10日二诊:咽痒、咳嗽、乏力均减轻,大便二天一次。舌苔薄白,脉沉。
处方:守上方,改玄参40g,僵蚕12g,蝉衣12g,加决明子20g,7剂。
2010年4月19日三诊:服上方后咳嗽即除。之后停药。最近2月来口苦口干,恶心纳呆,食后腹胀,时有头晕乏力,心情不佳,大便二三天一次,软。舌质淡红,脉弦细。
处方:柴胡15g,黄芩9g,制半夏9g,党参15g,甘草3g,生姜3g,红枣6g,龙胆草9g,生牡蛎30g,7剂。并嘱检查胆囊B超。
2010年4月26日四诊:药后上症均减轻。B超:胆囊胆固醇结晶沉着。最近感冒咳嗽。舌苔薄白,脉细。
处方:上方参入治疗感冒咳嗽药物(略)。
顽固性失眠头痛案
邢斌
钟某某,女,40岁。2010年5月13日初诊。
患者失眠,难入睡,早醒,大概一晚只能睡1~3小时,已三四年。并经常头痛,痛处主要在前额,要敲打才舒服些,且头晕,甚则视物旋转,如此已有三十几年。近几年还常呕吐,与头晕无关,平躺时明显,闻到汽油味或刷牙齿时会干呕。平素性急易怒,目胀,易腹泻,易过敏,身体怕冷。月经紊乱,或提前或延后,经期4~5天,色暗,量少,有时有血块,经前乳胀,月经来潮时腰酸、背痛、小腹痛。舌淡红,脉细弦。2000年患卵巢良性肿瘤,已手术,哥哥有精神分裂症。
处方:柴胡9g,赤芍9g,枳壳9g,甘草3g,桃仁9g,红花9g,怀牛膝9g,桔梗9g,当归9g,川芎9g,生地12g,全蝎15g,白芷30g,葛根30g,干姜3g,制半夏9g,7剂。
2010年5月20日二诊:服上方二三剂后,睡眠即明显好转,能睡5~6小时,余如前。舌淡红,脉沉细弦。
处方:柴胡9g,赤芍9g,枳壳9g,甘草3g,桃仁9g,红花9g,怀牛膝9g,桔梗9g,当归9g,川芎9g,生地12g,全蝎15g,蜈蚣3条,白芷30g,葛根30g,制半夏9g,干姜3g,天麻30g,白蒺藜30g,7剂。
另外,生姜3片,每天含服。
2010年5月27日三诊:睡眠安,头痛已减三四成。5月14日月经来潮,5天净,量多,色较前鲜红。舌脉如前。
处方:守5月20日方,改制半夏30g、白蒺藜50g,14剂。
另外,含服生姜如前。
2010年6月10日四诊:患者将回湖南老家,特来告别。总结服药情况:睡眠恢复正常,头痛头晕十去其七,呕吐已减四成。昨天月经来潮,量可,色暗。舌淡红齿印,脉细弦。
处方:守5月27日方,加党参15g,14剂。
大青龙汤治疗高血压病    邢斌
杨某某,女,55岁。2010年5月27日初诊。患者素有高血压病,曾服降压片,血压降至正常范围。但近一个月前因见血压正常,自己停服降压片,导致血压又升高。今测血压为152/92mmHg。伴见乏力,不易出汗,皮肤热,烦躁阵作,下午尤明显。舌偏紫,脉弦。
处方:生麻黄15g,桂枝9g,杏仁9g,甘草6g,生姜3片,红枣6只,石膏30g,7剂。
2010年6月3日二诊:服上方后自觉身上有汗,肤热、烦躁症状均除,口水增多。昨日在街道医院测血压为130/80mmHg,今测血压为134/82mmHg。(未服降压片)精神振,睡眠佳。补诉,过去早上赖床,觉得身上有些僵硬,现在早上很轻松,能马上起床。舌偏紫,脉弦。
处方:守5月27日方,改生麻黄9g,加苏子6g、白芥子6g、莱菔子6g,7剂。
2010年6月10日三诊:(未服降压片)今测血压120/80mmHg,诸症均安。舌偏紫,脉弦。
处方:予血府逐瘀汤善后。
夏季皮炎治验  邢斌
去年治一女性患者,每到夏天便发皮炎,服用中药后疗效显著。最近又来求诊。下面是她去年的病案。
赵某某,女,44岁。2009年7月6日初诊。主诉:夏天发皮疹30年。病史:患者每年到夏天辄发皮疹,高出皮肤,呈片状。但今年症情较轻,出现得较晚,程度也轻,色红而痒。另,近年来下巴生皮疹。不畏寒、不畏热,眠安,纳可,口不腻,大便1天1次,初成形,后溏。月经周期、经期正常,量多。舌胖,苔薄腻,脉沉细。
处方:生麻黄9g,连翘9g,赤小豆30g,桑皮15g,防风9g,蝉衣9g,白术9g,浮萍15g,银柴胡9g,甘草6g,乌梅9g,紫草9g,茜草9g,旱莲草9g,豨莶草9g,徐长卿(后下)15g,7剂。
2009年7月13日二诊:家人代诊,上症大减。守初诊方,7剂。
2009年7月23日三诊:服药后新的皮疹很少发生,与往年情况相比,疗效明显。舌胖,苔薄白,脉沉细。
处方:守初诊方,加青蒿9g,荷叶9g,14剂。
2009年8月6日四诊:皮疹均消退,未见新发。舌苔薄白,脉沉细。
处方:守7月23日方,加滑石9g,14剂。
2009年8月20日五诊:略有皮疹发生。舌苔薄白,脉沉细。
处方:守7月23日方,去徐长卿,加滑石15g,14剂。
裘沛然教授谈《黄帝内经》
邢斌按:裘沛然教授去世后,胡展奋、章原两位先生撰写了纪念裘老的文章。文中回忆了裘老生前不便公开的一些议论,其中就谈到了对《黄帝内经》的评价。
原文标题为“琐忆国医大师裘沛然”,以下是原文摘录:
中医的现状,是我们常议的话题,有过多次,我们深谈结束,他总要关照:慎勿多言,有的话等我死后再说,否则要被骂死!
现在,大师去世了,“有的话”,可以公开了。
首先是《黄帝内经》。他常说:《黄帝内经》算不上经典,长期以来被捧得过高,尤其被一个作家,解读成上下两集的“巨著”后,它的地位更“虚胖”,像“圣经”一样,其实它也就是当年的“诸子”书之一,反映了两千年前,国人对人体疾病的认识,真知灼见固多,谬误偏见也有,何必对它顶礼膜拜呢。
比如《内经》说,天有日月,人有双目,一阴一阳。荒唐。还说,天有群星,人有列齿,天人对应,星齿感应。挨得上边吗?所以,真正的好书,还是《伤寒论》。
补中益气汤治疗腹痛、心悸、高血压      邢斌
赵某,男,52岁。2010年3月15日初诊。主诉:右下腹疼痛半年余。病史:患者近半年多来右下腹疼痛不适,胀痛为主,自觉有肿块,早晨起床时尤为明显,疼痛持续时间不长。又,近几年来半夜醒来常常心慌,但无胸闷气急,无烘热盗汗。2009年5月曾检查心电图,未见异常。2009年9月28日查心超示:主动脉瓣、二尖瓣轻度返流。B超示: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有高血压病史,常服蒙诺能控制。平日乏力疲倦,时有头晕,休息后缓解,口淡,夜里打呼噜。纳可,二便调,寐安,无怕冷。舌淡红,边有齿印,苔薄白腻,脉细。
处方:党参30g,白术12g,茯苓30g,炙甘草6g,升麻6g,柴胡6g,当归9g,生芪30g,蔓荆子15g,菖蒲9g,人参粉(早上空腹吞服)6g,白芍30g,14剂。
2010年3月29日二诊:右下腹疼痛与发作频率,及半夜之心慌均大减,精神振作,头晕亦很少,口淡已除。舌淡红,齿印,苔薄白腻,脉细。
处方:守初诊方,加桂枝9g、半夏9g、苍术9g,28剂。
2010年5月27日三诊:诸症均除,停服蒙诺,血压亦正常。舌淡红,脉细。
处方:守3月39日方,14剂。
谈谈江南地区夏季多发病“疰夏”的防治                         邢斌
疰夏,是我们江南地区夏天的一种常见病。患者常常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口淡口甜,粘腻不爽,大便溏薄,甚至低热缠绵。
“疰夏”,病名中的“夏”字表明它是一种季节性疾病。多发生于潮湿的梅雨季节,也可延续到大暑,立秋后方病情减退。疰夏又是一种具有明显地域性特点的疾患。因为江南地卑气湿,沿江濒海,雾露风潮,较别处尤甚,所以疰夏多见于潮湿多雨的江南水乡。气候与地理的因素,综合起来就是一个“湿”字,这是疰夏最主要的外因。
但外因是次要的,人体正气不足更为重要。明代程充指出:“疰夏属阴虚,元气不足,夏初春末,头疼脚软,食少体热者。”可见疰夏的发病机制不仅与气候及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也与人的体质息息相关。临床常见疰夏多发于老弱幼小气阴不足、脾胃虚弱之人,也有因疰夏每年必发戕伐元气而恶性循环者。
所以,根据我师传经验,和我自己的临床体会,治疗本病多应从清暑化湿、益气养阴立法。但临床又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有所调整。常用效方有:
一、部分病人初患疰夏,体质尚实,症见食入呆钝、胸闷腹胀、头重身困等,可用藿香正气片化湿宽中,每有良效。
二、体质较弱或老年病程日久、精神疲倦,属气阴不足、湿热内困的患者,可用李东垣的清暑益气汤。
重用半夏茯苓治疗失眠   邢斌
张某,男,64岁。初诊:2007年5月22日。主诉:失眠1年余。病史:失眠已1年余。每晚12点入睡,能马上睡着,但3点即醒,醒后难入睡。即使入睡也是梦多纷纭,睡眠质量很差。乏力,盗汗,畏热,口干,口腻,有时心烦。纳可,便调,夜尿1次,无腰酸。舌苔白腻带黄,脉沉。
处方:制半夏30,茯苓90,陈皮6,苍术9,川朴9,甘草3,石菖蒲30,远志9,生米仁30,杏仁9,蔻仁3,滑石9,通草3,7剂。
2007年5月29日二诊:服药1剂,当天晚上即犯困。服药3剂,睡眠已安,能连续睡7小时。即使中间小便,亦能马上再睡。一般能从11点多,睡到早上7点。精神已振。仍口干、口腻、盗汗。舌苔已减薄,脉沉。
处方:守方,改苍术15,7剂。
2007年6月5日三诊:睡眠正常,精神振,口不干,但略腻,盗汗减轻。舌苔减薄,脉弦。
处方:守方,改苍术20,14剂。
药后病除,以后多次相遇,均告诸症皆痊。
按语:半夏、茯苓,治疗失眠有良效,但必须剂量大。我大约从2001年即开始重用半夏、茯苓。半夏常用30g,甚则60g,茯苓常用60g,甚则100g。治疗失眠多获捷效。并拟定了治疗痰湿型失眠的平陈宁神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邢斌医案:一贯煎加味治疗眩晕
名医医案|邢斌:少年久咳从鼻治
邢斌医案:治青年人胸痹案
[内科]小柴胡汤治疗发热医案1则 邢斌
感冒也有疑难证——桑菊银翘与附子细辛同剂治疗感冒医案邢斌
邢斌医案:胃脘痛(慢性浅表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