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疟疾

疟疾

  (概述)
  疟疾是疟原虫寄生于人体红细胞内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是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重点防治的6种热带病之一。以周期性的寒热发作、贫血及肝脾肿大为基本症状。人类疟疾由4种疟原虫引起,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圆疟原虫,其.临床表现因疟原虫不同而有差异。我国以间日疟原虫与恶性疟原虫所致的最常见。恶性疟原虫所致的恶性疟疾发作凶险,对儿童健康威胁很大,甚可危及生命。儿童疟疾初起表现酷似流感,婴儿开始可能仅限于发热、呕吐和腹泻,但病情多危重。
本病好发于夏秋季节,分布遍及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我国以长江流域以南气温高、湿度大的地区多见.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但儿童发病率较高,初生婴儿不论在疟区或非疫区对疟原虫普遍易感。人体感染疟原虫后,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力,有些个体对疟疾具有天然免疫力,其临床症状较轻或无症状。
  中医学从《内经》始,即对疟疾的病因、证候和治法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如《素问.疟论》说:“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更详阐了疟疾的辨证论治,提出了瘅疟、温疟、牝疟等各种不同证候类型,并指出久疟不愈,可胁下结块而形成疟母,所用鳖甲煎丸沿用至今。《神农本草经》中更有恒山(即常山)治疗温疟及蜀漆“主疟”等记载。近年来,对疟疾的辨治理论及临床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尤以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治疗疟疾的研究,更加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对疟疾的治疗.
  (病因病理] ’
  一、病因
  由感染疟原虫所致。自然感染主要通过雌性按蚊(亦称斑翅蚊)叮咬而传播;而通过输血可造成人为感染。
  疟原虫的生活史较复杂,分无性生殖时期(在人体)和有性生殖时期(在蚊体)两个阶段。按蚊是疟原虫的中间宿主,也是疟疾媒介。
  当蚊虫叮咬人皮肤时,蚊唾液腺内的疟原虫孢子随分泌的唾液进入人体末梢血管。继而入肝细胞,在肝细胞内分裂繁殖成红(细胞)外期裂殖体,继可分裂成数万个成熟裂殖体,逸出肝细胞,一部分侵入血流并钻入红细胞,在红细胞内经过几代裂体增殖和配子体(包括雌、雄配子体)形成。当蚊虫吸吮机体血液时,配子体随之进入蚊胃继续存活发育,并在蚊之涎腺中发育成熟且具有感染力。
  二、病理
  1.潜伏期 疟原虫进入人体后,如上所述,虫体都要经过一定的生长发育阶段和时间,当虫体数量还不多,破坏机体红细胞或其它细胞尚未达到一定程度时,或机体对疟原虫有一定免疫抵抗力时,机体可不出现临床症状,成为带虫者,也可是处于潜伏期。潜伏期长短取决于疟原虫种类、虫株、感染数量、机体的免疫力及是否服过抗疟药物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潜伏期长者为6—12个月甚可达2年;短者为8—31天。
  2。发作 疟疾的发作是由疟原虫在红细胞内裂体增殖,破坏机体红细胞,并释放毒素(虫体的代谢产物)所致全身性反应而见寒战、发热、出汗、退热4个阶段。疟疾发作时间与裂体增殖时间基本一致而呈现间歇性。疟疾发作数次后,由于虫体大量破坏红细胞可致贫血等症。发病来势凶猛、病情险恶的常见于由恶性疟原虫所致的恶性疟疾,其中脑型疟疾可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谵妄、昏迷与抽搐等症。
  疟疾经过治疗或发作数次后,机体产生免疫力且大部分虫体被杀死发作停止,但仍可有少数虫体未被杀伤,潜在红细胞内继续繁殖,待虫体达到一定数量后又开始发作称再燃;或在红(细胞)外期的迟发型孢子仍然存在,待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重新开始分裂、成熟、裂体破裂进入红细胞而引起复发.间日疟在1—2年内可复发;恶性疟疾无复发,只有再燃。
  古代中医学家认为疟疾主要为疟邪、瘴毒所致。其诱因为感受风寒、暑湿等时令邪气及情志、劳倦、饮食等诸多因素。病位在半表半里。并随不同个体的体质差异而形成不同的证候类型,取其药方结合病人的病情、体质辩证地使用。若感受暑热,或素体伏热而发病者,多表现为热多寒少的温疟;若素体阳虚,复感夏秋风寒之气而发者,多表现为寒甚热微的寒疟(亦称牝疟);若疟发于暑,或素体湿盛,多发为身热不扬伴肢节重疼的湿疟;素体阳虚,再感瘴毒疫疠则可表现为病情危重、神昏谵语、抽搐等甚至内闭外脱的瘴疫、疫疟;若疫毒久羁,气血耗伤,正虚邪恋可成久疟或遇劳即发的劳疟;久疟致血瘀痰凝结于胁下而形成疟母。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有在疟疾流行区居住、旅行史;或近期接受过输血。
  2.阵发性或周期性寒战一发热一汗出一热退。婴幼儿症状常不典型,如常无寒战期表现,体温不规则,有不同程度消化不良或神经系统症状等。
  3。脾肝肿大与贫血。婴幼儿可见严重贫血。
  4.脑型疟疾有高热、谵语、昏迷或抽风,有脑膜刺激征。
  5.血片或骨髓片上红细胞内找到疟原虫裂殖体.如一次血检未能查找到,应反复多次,一般取末梢血液制成薄血膜片染色镜检,但最好制成厚血膜片,其检出率要比薄血膜片高很多倍。骨髓涂片有时检出率高,但操作复杂,故自厚血膜检查法推广后已很少用。
  6。血象 在急性发作时白细胞增加,可超过lo×lO9/L;慢性病人白细胞总数显著减少,可减至(1—2)×109/L,单核细胞增多。
  7.尿 尿内尿胆原增加,在急性期更为明显。
  二、鉴别诊断
  小儿尤其是婴幼儿疟疾症状常不典型,因此在急性期,特别是恶性疟,当与流行性脑膜炎、脑炎、伤寒、钩端螺旋体病、胆囊炎、肺炎、恙虫病、.肾盂肾炎、粟粒性结核、中毒性痢疾、中毒性消化不良等鉴别;慢性病例要与血吸虫病、黑热病、结核病和重度营养不良等鉴别。其鉴别要点是血片查找疟原虫。
  (辨证论治] .
  一、证候辨别
  主要辨疟疾类型 中医学疟疾的分类方法很多,综合感邪轻重、病势缓急、正气强弱及病程长短主要分为正疟、疫疟(包括瘴疫)和久疟(包括劳疟)。正疟多为间日一发,有寒热往来,休作有时的典型症状;疫疟为邪毒炽盛,来势凶险,病情危重的一类;反复发作或遇劳则发,正虚邪实的为久疟。
  二、治疗原则
  以截疟为主,结合不同类型证候分别施治。
  三、分证论治  使用方法:先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 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1.正疟 ,   
   证候表现 突起畏寒,继之剧烈寒战,伴头痛、背痛等,持续I小时左右,寒战消失继之高热,体温常达40℃或更高,伴烦躁、口渴、谵妄、面潮红、乏力,持续2—6小时,继之大汗淋漓,体温降至正常或低于正常,伴疲乏思睡,此可持续1--2小时。初发时可不规则,几天以后可呈典型的周期性寒热发作,多数间日一作,少数一日作或三日作。苔薄白或黄腻,脉弦或弦数。
  辨证要点 本证以寒战一壮热一一汗出一热退之周期性发作寒热往来证为要。为疟邪伏于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所致典型的少阳证。
  治法主方 截疟祛邪,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合截疟七宝饮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柴胡、黄芩、法半夏、常山、草果、槟榔、甘草等。其中常山易引起恶心呕吐,故药不宜热服,宜温服。若热重寒轻,或但热不寒,口渴引饮,便结尿赤者。去法半夏、草果,加石膏、知母,或选用白虎汤加味;舌红少津,大便于结者,可加石斛、天花粉、芦根、大黄等;若寒重热轻,口淡不渴,神疲倦怠者,加桂枝、干姜,或选用柴胡桂姜汤;若身热不扬,肢节烦疼,胸膈满闷苔腻者,可加厚朴、苍术、藿香、佩兰,或以柴平散加减。
  2.疫疟(包括瘴疟)
  证候表现 起病急骤,热重寒轻。或壮热不退,头痛剧烈,呕吐,谵妄,昏迷与抽搐,舌红绛,苔黄腻或灰黑,脉洪数或弦数。 .
  辨证要点 本证以发病急暴,病情凶险,壮热不退,呕吐谵妄,剧烈头痛甚至昏迷与抽搐等疫毒迅速化火,内陷厥阴心肝之证为要。脑型疟疾为此证候。
  治法主方 截疟辟秽,清热解毒。清瘴汤为主方,配合各种对症急救。
  方药运用 常用药:柴胡、黄芩、黄连、青蒿、石膏、知母、常山、法半夏、竹茹等.若热盛伤津,舌质深绛者加生地、玄参、石斛;大便干结,舌苔垢黑者,加生大黄泄热通腑;呕吐急剧者,急用玉枢丹;壮热惊厥者用安宫牛黄丸。
  若湿浊偏重,恶寒较著,汗少胸痞,呕吐腹泻苔白腻者,用加减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3.久疟(包括劳疟)
  证候表现 疟疾迁延日久,遇疲劳易发作,发时寒热不显著,倦怠无力,食少自汗,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胁下结块有压痛。
  辨证要点 本证以病程长,遇劳则发,伴气血两虚及左胁下痞块(脾肿大)为要点。多见于疟疾日久,由疟邪久恋,耗伤气血所致。
  治法主方 截疟祛邪,益气养血,化瘀散结。鳖甲煎丸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人参、阿胶、白芍、柴胡、桂枝、鳖甲、牡蛎、丹参等。若伴食少便溏,可予参苓白术散加减;血虚明显加鸡血藤、枸杞子等。
  (急症处理]
  疫疟凶险发作,症见壮热、烦躁、神昏、抽搐、肢厥、脉细数,甚至脉沉细欲绝,体温、血压不升等。
  治疗方法
  1.中医治法 应根据不同情况辨治:若壮热、烦躁、神昏、抽搐、肢厥、脉微,可以安宫牛黄丸配生脉散;若脉沉细欲绝,体温、血压不升用参附龙牡救逆汤。并参阅“疫疟”治法,同时用青蒿素或蒿甲醚肌内注射。 .

  2.西医治法 控制高热和惊厥等对症治疗,.并参阅感染性休克及中枢性呼吸衰竭的救治。
  (其它疗法}
  一、中药成药 .
  1.青蒿素 用于治疗抗氯喹恶性疟。临床治疗收效迅速,比较安全,无不良反应,但再燃率较高。
  2.青蒿琥酯片 用于截疟。疗效良好,未见显著副反应,复燃率较低。
  3。蒿甲醚油剂注射液 用于截疟。
  二、单方验方 .
  1.鲜马鞭草lOOg,水煎,分2决于疟发前4,2小时各服1次,疟止后连服3曰。截疟。
  2.常山、草果、知母、贝母各lOg,水煎,在发作1小时前服。愈后再服1剂。用于截疟。 ’
  3。炙龟甲12g,炙鳖甲、女贞子各lOg,生白芍、常山各6g,佩兰叶、知母、川黄柏、甜茶、玉竹各5g,柴胡3g,水煎服。用于久疟。 、
  三、药物外治
  1。发泡疗法 用鲜毛茛或野薄荷适量捣烂,于发作前3"---4小时外敷双侧内关或间使穴,使其发泡。有控制疟疾发作的作用。
  2。白胡椒1粒,捣碎,以针刺陶道穴,稍见血,用膏药贴之。治疟疾。
  四、食疗方药
  l。乌龟(约500g左右)1只,宰杀洗净,加适量水煮熟,食盐调味。食肉喝汤,每日1次,治愈为度.用于三日疟及疲劳后复发者。
  2.野鸭1只.生姜10g,大枣15g。将野鸭杀后去其内脏,和生姜,大枣及少量油、盐、酒一起炖煮,分数次食之,隔数日食1只。用于久疟不愈者。
  五、针灸疗法 、 .
  1。常用穴位 ①大椎(陶道交替)、肝俞(膈俞交替)、足三里;②大椎、足三里;⑧大椎(陶道)、内关(间使)。可任选其中一组,于发作前2—3小时针刺截疟,取中强或强刺激,适当留针。
  2.针刺“疟疾穴”(疟疾穴位于在8、9胸椎之间的正中线上)。针刺方法:患者取坐位,用普通针灸针,在疟疾发作前l一2小时进行,针刺深度为o.5—0.8cm,行强刺激后留针2—3分钟。
  六、西医疗法 ,
  1.抗疟药物治疗 大致分为3类。①主要用于控制临床症状,如氯喹、奎宁、青蒿素等;②主要用于控制复发和传播,如伯氨喹啉等;⑧主要用于预防疟疾的感染,如乙胺嘧啶等。
  (1)氯喹 一般常规为3 El疗法,首次量为1Omg/kg bw(最大不超过600mg),6小时后再服1次,5mg/kg bw,24小时后再服用5mg/kg bw,48小时后服最后工次,为5mg/kg bw.亦可用较小剂量和较长疗程,如每次用7mg/kg bw,第1日连服3次,每8小时1次,以后每日1次,共服4—5 日。对昏迷病人可作静脉滴注。完成疗程后继服伯氨喹啉。
  (2)奎宁 一般常用硫酸奎宁、重硫酸奎宁或盐酸奎宁,注射用二盐酸奎宁。口服:l岁以下按每月龄0.Olg计算,每日总量不超过0。ig;1一lO岁按每周岁0.Ig计算;10-15岁按每日l.Og计算。每日量分3—4次服,连用l周。因奎宁味苦,婴儿不易吞服,可改用无味奎宁,每次剂量应增加1倍。必要时可用复方奎宁或二盐酸奎宁作深部肌内注射,用量为口服量的一半。服完奎宁后应继用伯氨喹啉1个疗程。
  (3)伯氨喹啉 每片13.2mg。2岁以下每天半片,3—5岁每天l片,6—10岁每天2片,10—15岁每天两片半。连服8天。每天量分2—3次服。如有溶血症状出现,立即停药,给对症治疗。
  (4)乙胺嘧啶 主要作预防用药,一般与氯奎同服。每隔10一14天口服乙胺嘧啶一次,年长儿为25mg,学龄前儿童为12.5mg,同时加氯奎0.25一O.5g。在休止期预防服药时,常与伯氨喹啉配合服用。
  2.一般治疗 发作时卧床休息。注意营养,纠正贫血等.
  3。对脑型疟疾的救治 抢救严重病人时,以青蒿素类药为首选(用法见前),余见急症处理。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控制传染源 病人和带虫者为传染源,应及时抓紧治疗。在疟疾休止期,尤其是在每年蚊虫生长期以前,应进行预防投药,对有一二年疟疾病史者和带虫者进行预防治疗,可以达到减少病人的再燃或复发,消灭传染源的目的。中药预防方:常山3000g,半夏、陈皮各125g,共研细末;另用常山1500g,蜀漆1000g,煎浓汁,再以生姜160g捣汁后调和,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曰1次吞服3g,于7、8、9月每月连服6日。
  2.切断传播途径 疟疾的传播媒介是按蚊,故灭蚊在防治疟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保护易感人群 无免疫力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如幼儿,尤以半岁到3岁,非严
重流行区或非流行区的外来人群,在他(她)们进入疟区时,应及时进行预防投药以控
制暴发性的流行。
  二、护理
  1.患儿宜多饮开水,半流质饮食,忌生冷油腻,食营养丰富而易于消化之品。
  2.寒战时衣被不宜过厚,以免消耗体力;发热时不宜吹风贪凉,以免受寒感邪。
  3.服药要按时,并注意观察有无药物反应。
  (文献选录)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疟病论》:“疟病者,由夏伤于暑,客于肤里,致肌腠虚隙,至秋又寒湿乘之,动前暑热,邪正相搏,阴阳交争,会遇有时,更相胜负,阳胜则发热,阴胜则发寒,阴阳互胜,则发寒热。热则烦躁闷乱,寒则襟慄战悚。阴阳会遇,交争已过,邪正相离,则寒热俱歇。若邪动气至,又复发作。故疟休作有时也。其发晏者,邪正会遇迟也。其发朝者,邪正会遇早也.其间日发者,邪气入深而行差迟,不能日作,故间日乃发也。” ,
  《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保婴撮要.诸疟>>:“寒疟宜温,温疟宜和,瘅疟宜清,夹痰则行痰,兼食则消食,劳疟宜安,暑疟宜解,鬼疟宜祛,瘴疟宜散,此亦其略也。更以详言之,则热多寒少者,小柴胡汤。寒多热少者,清脾饮子。无汗者,桂枝麻黄各半汤。有汗者,柴胡桂枝汤。……瘴疟者,四兽饮。疟母者,鳖甲饮。”
  《幼幼集成。疟疾证治》:“疟疾之证,始而呵欠,继而足冷,面色青黄,身体拘急,战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未已,内外皆热,头痛而渴,但欲饮水,呕恶烦满而不嗜食者,皆其候也。由小儿脾胃素弱。邪气得以乘之,虽有寒热虚实之不同,然要不离乎脾胃。其证亦有五,乃风、寒、暑、湿、食也。治法之要,宜分初、中、末而治之。初则截之,谓邪气初中,正气未伤,略与疏解,即驱之使去,不可养以为患也。中则和之,谓邪气渐入,正气渐伤,或于补中加截药,或于截药加补药。务适其中,以平为期。末用补法,谓邪久不去,正气已衰,当补其脾胃为主,使正气复强,则邪不攻自退矣。”
  (现代研究]
  一、流行病学研究
  卫生部疟疾专家咨询委员会在1992年全国疟疾形势一文中指出:1992年全国大部分地区疟疾疫情继续保持稳定或呈下降趋势,南部各省有部分地区发病率回升,出现不少疟疾暴发点,恶性疟病例数和分布范围没有明显改变.当前疟疾的防治措施应继续执行因地因时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以中华按蚊为主要媒介的地区,采取现症病人及时发现和治疗为主的传染源防治措施,发热病人血检对象以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和原因不明的3种发热患者为主,适当减少血检人数;以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为主要媒介的地区,采取灭蚊结合传染源防治的综合性措施。同时各地要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以防止因流动人口增多而引起病例扩散。
  四川省高县卫生防疫站,通过对71051例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原因不明、感冒及其它发热者的血检监测,发现其疟原虫阳性率分别为49.O%、31.1%、8.9%、4。9%和0.6%。在临床诊断为疟疾病人中检出疟原虫阻性者占检出总阳性数的49.7%,而50.3%的疟疾病人易被漏诊,即使把疑似疟疾的发热病人同样作为疟疾管理和报告,遗漏率仍有21%。在发热原因不明、感冒和其它发热者中,疟原虫阳性人数占阳性病人总数的13.5%、5。9%和1.6%。据此,应对所有发热病人进行血检,并积极开展主动病例侦查,以便更有效地、广泛地检出疟疾病例,及时发现疫点,减少疟疾的传播。广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在1986~1988年3年间,通过对深圳、珠海、东莞等14个县(市)38个点,共捕获按蚊7种3909只,证实了嗜人按蚊为深圳地区的主要传疟媒介。
  二、药效学研究
  青蒿 近年发现,青蒿含一种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一一青蒿素。为抗疟主要有效成分。青蒿乙醚提取物、稀醇浸膏及青蒿素对鼠疟、猴疟、人疟均呈显著抗疟作用。体外培养提示,青蒿素对疟原虫有直接杀灭作用,对间日疟、恶性疟及抗氯喹地区恶性疟均有疗效高、退热及原虫转阴时间快的特点,尤其适于抢救凶险性疟疾,但复燃率高。而以还原青蒿素为基础得到的多种抗疟效价更强的衍生物,不仅效价高于青蒿素10倍,且猴疟试验表明未见复发。
  常山 常山水提液和醇提液对鸡疟有显著疗效。常山叶(蜀漆)的抗疟效价为根的5倍,但不能防止复发。常山全碱的抗疟效价约为奎宁的26倍,常山碱甲、乙、丙对鸡疟的效价分别为奎宁的l、100和150倍。常山总提物在治疗氯喹敏感株和耐氯喹株疟原虫所致动物疟疾时,提示有良好疗效。

  三、临床研究
  潘维等报道孕妇输血引起婴儿先天性间日疟1例。其根据是①婴儿在出生后2天即有发热,19天出现典型疟疾症状,发病时间与先天性疟疾相符,且血检找到间日疟原虫;②婴儿发病前无输血史;③其母在输血后12天出现典型疟疾症状,血检找到间日疟原虫,且既往无疟史,居住在无按蚊孳生的广州市市区内,无疟疾接触史。故可确立孕妇输血引起婴儿先天性间日疟诊断。“,李国桥通过研究大量临床针刺治疟资料,提出针刺治疗后疟疾停止发作的百分率和患者免疫力有密切关系。稳定疫区的当地患者(有多次疟疾病史),针刺后停止发作的百分率较高;外来人口患者(发疟疾次数不多),针刺后停止发作的百分率较低。他结合自己多年从事针刺治疟研究的体会,认为针刺治疗无疟史的疟疾患者是无效的。过去报道的针刺治疟效果,可能主要是由于半免疫力疟疾患者的自然停发规律起作用.
  田中峰等采用民间验方二甘散敷脐,治疗疟疾病人864例,治愈率达96.4%。其药物组成与配制方法为:将生甘草、生甘遂各10g,共碾成极细末,装入小口瓶密封口备用。在疟疾发作前2—3小时,先将肚脐用乙醇消毒,再取二甘散0.5g放入肚脐中央,外用胶布固定,待病愈后3天,把药粉、胶布除去。此法无副作用。舒寿群也用此法治疗46例,均1次贴药即控制发作。并认为对间日疟效果较好,恶性疟次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夏季如何控制疟疾
治疗疟疾的药物以及青蒿素在抗疟药中的地位和优缺点
抗击疟疾:不只有屠呦呦,这是五个诺奖都没打完的艰难战役
非洲发现耐青蒿素疟原虫,疟疾越来越难治了
新加坡登革热疫情严峻,蚊虫叮咬能给人类带来多大麻烦?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药的荣耀=科学之谜2015年第11期重点文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