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泄泻

泄泻  可另查泄泻
   (概述)
   泄泻,是以大
便次数、数量增多,粪质稀薄。甚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
《幼科金针.泄泻》说:“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纷绪;泻者,如水之泻也,势惟直下,为病不一,总名泄泻.”认为泄:泻可从便下之势缓、急而分。临床因泄、泻字义相近,常相提并论。
   西医学称泄泻为腹泻,发于婴幼儿者又称婴幼儿腹泻。]981年在石家庄市召开的全国小儿腹泻座谈会,提出分类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前者称小儿肠炎,后者称消化不良或单纯性腹泻。
   本病在儿科发病率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夏秋季节发病者占绝大多数,因夏秋季小儿脾胃易为暑湿、风寒和饮食所伤,故易患泄泻。小儿睥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在年龄幼小者表现更为突出,所以泄泻多见于婴幼儿,尤其是1岁以内的婴儿。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75年调查,亚、非、拉三洲5岁以下每年有5亿小儿患腹泻,病死率约为l%-4%。说明本病是目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疾病之一。本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者,多见于病情发展迅速或治疗不及时,导致重证,以及原患疳病等体质虚弱者。本病迁延不愈,会使小儿正气日耗,转为疳病、慢脾风等病证。
我国在隋代《诸病源候论》中对小儿“利”已有较全面的论述。《小儿药证直诀》将泄泻作为脾病主证之一,提出“夏秋吐泻”要结合发病时令辨证论治,创制了玉露散、白术散、益黄散等治泻名方。以后历代医家对小儿泄泻的分证论治日趋详尽,《幼科全书分、《幼幼集成》等书更对小儿泄泻的病因病理作了精辟的论述。
现代对小儿泄泻的研究范围广泛。在临床研究方面,随着腹泻病原学的进展,对于不同类型腹泻辨证论治规律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使轮状病毒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隐孢子虫肠炎等的辨证论治在结合辨病方面得到深化,以多种疗法治疗小儿泄泻也有许多总结报道。这些临床研究的成果增加了泄泻的治疗手段,提高了疗效。在实验研究方面,建立了泄泻动物模型,明确了泄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指导原则,提出了药效学研究要求,使中医药治疗泄泻的药效原理从调节胃肠运动、抗腹泻、抑菌和抗病毒等方面得到说明,并给治泻药物的筛选、剂型改革提供了基础。
(病因病理}
一、病因
多种病因可引起泄泻,常见的有外感因素、食伤因素和正虚因素3类。 ,
1.外感病因 外感风、寒、暑、湿、火邪均可致泻,唯无燥邪致泻之说,而其它外邪则常与湿邪相合而作泻。最为常见者,又为暑湿(热)侵袭与风寒(湿)外感。
夏秋季节,天暑下逼,地湿蒸腾,酿成暑湿之邪,尤于冒受暑热,或淋雨涉水后,更易犯于脾胃,困遏中焦而作泻。感受风寒者,既可见于冬春季节,亦常见于夏季贪凉而遭风受寒者,风伤肺卫,寒伤中阳,若与湿相合,留连脾胃,则为洞泄。外感泄泻,除邪气从鼻及皮毛而入者外,亦常从口而入,多因饮食不洁,外邪随之入内,蕴湿蒸热,壅遏肠胃,形成泄泻。
现代研究表明,气候因素是腹泻的非感染因素之一,感染则是腹泻最常见的病因。病毒如人类轮状病毒、诺沃克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等,细菌如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氏菌等,真菌如白色念珠菌,寄生虫如梨形鞭毛虫、结肠小袋虫、隐孢子虫等,均是小儿腹泻的常见感染性病因。
2。食伤病因 小儿特别是婴幼儿,脾常不足,运化力弱,乳食又不知自节,故易为食伤。
婴儿时期,小儿多以母乳或牛乳等乳食为主,若哺乳过量,超过小儿脾胃运化能力,则造成乳积而吐泻。也有因乳母饮食失调,病自乳传,母病及子者,如《活幼心书.诸泻》说:“乳母餐生冷肥腻之物,自乳而过,亦能作泻。”或牛奶过期变质、腐败污染,均能致泻。此类泄泻,均属伤乳泻.
若因婴儿骤然改变饮食,添加辅食过多过快;或小儿饮食无节,贪食无厌,进食过量;或过食肥腻煎炸滑肠、粘滞干硬难化、生冷瓜果伤阳之类食品;或婴儿期未逐渐添加辅食。断乳后骤进普通食物不能运化;或因小儿不注意卫生,误进污染食品等,皆可造成食积肠胃,脾运失司,产生伤食泻。
3.正虚病因 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糟粕下行,排出体外,是为脾胃升清降浊之生理功能。若脾胃虚弱,则清浊不分,并走于下,形成泄泻。
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护失宜,均能造成脾胃虚弱,也有本为暴泻实证,因未能得到正确处理,迁延不愈,则损伤脾胃而由实转虚。
脾虚致泻者,一般先耗脾气,继伤脾阳,日久则脾损及肾,造成脾肾两虚,也有因胎禀不足等原因形成脾肾两虚体质者。脾阳虚则水湿不化,肾阳虚则脾失温煦,水谷不能腐熟,以至产生虚寒泄泻.
前人还有“惊泻”之说。如<<幼科心法要诀。泻证门》说:“惊泻因惊成泄泻。”多见于素体脾虚者,由于卒受惊恐,或暴怒悲愤,或所欲不遂,致肝失条达,横逆乘脾犯胃,使泄泻发生或原有泄泻加重.
二、病理

  1.病变脏腑在脾胃 泄泻的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胃,无论是外感、食伤,还是正虚,其共同的病理变化,都是脾主运化功能的失常。正如《幼幼集成。泄泻证治》所说:“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以行荣卫.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说明脾胃升降失司,精华糟粕不分,清浊合污下流,是形成泄泻的基本机理.
  2.病理因素为湿滞 泄泻发病,与湿浊内阻有密切关联。外感泄泻,不论暑热或风寒,皆夹湿;乳食停积酿生湿浊;脾胃虚弱湿自内生。脾性喜燥而恶湿,湿困中焦,运化失司,下泄作泻,故《幼科全书。泄泻》有“凡泄泻皆属湿”之说。脾病与湿盛之间互为因果,是泄泻发生的关键所在。现代对腹泻的研究发现,尽管其病因多样,而在病理方面则均有肠功能紊乱,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分泌增加或吸收功能障碍,肠道液体增多,因而大便水分增加。说明脾主运化功能失常,肠道水液代谢紊乱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改变。乳食伤脾也是小儿泄泻发病的重要因素。或因乳食停滞,积于中焦,下趋肠腑,形成食伤泄泻;或在其它原因形成泄泻之后,乳食未节,造成夹食泄泻。小儿泄泻,湿积与食滞常同时存在,它们的产生,既与外来致病因素有关,也是脾胃病变后形成的病理产物,即水湿、水谷不能正常输化,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滞相合,泻下大量水液及未化之乳食。
  3.病机属性分虚实 泄泻的不同证候,主要以不同的病因而产生。由于泄泻的病因有不同,身体素质有差异,因而在病证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病程有长短之分,病情有寒热之别,而其病机属性,则可分为虚实两大类。
  一般说来,暴泻起病急,病程短,邪气盛。正未虚,多属实证,常由外感湿、热、风、寒之邪,或伤乳、伤食,因实邪壅遏中焦,枢机转化不利而致泻。以湿困脾气、寒伤脾阳、热结肠腑、风走大肠、乳食停积胃肠等,碍滞脾运,为其主要病机,故属实。其中也可演变转化或兼夹,如风寒化热、积滞生热、外感夹滞等。
  久泻常因素体亏虚,或因病程迁延、邪气伤正或失治误治而产生,病机属性以虚为主,或虚中夹实。一般以脾虚为主,脾气亏虚水湿不化,脾阳不振中气失举,使泄泻迁延难愈。脾虚则肝木失抑,或有受惊郁怒,横逆脾胃,酿成肝郁脾虚之惊泻。久泻全身气虚津伤日著,铸成疳病。先天失后天之补,脾虚及肾,阳衰而阴寒内盛,成为脾肾阳虚泻。
  4.病情演变重阴阳 小儿生理上阳既未盛,阴亦未充,故称稚阴稚阳。小儿泄泻,既耗阴液,又伤阳气,故其病情演变,必须重视阴液的消长和阳气的存亡。
  暴泻易伤阴液。尤多见于湿热泄泻,其泻下如注,次频量多者,水走肠间而大量下泄,易于造成阴液耗伤,脾气受损,产生气阴两伤之重证。
  久泻易伤阳气。尤多见于脾肾两虚泻,泄泻经久,气耗阳衰。先伤脾阳,继损肾阳,阳气衰微,阴寒四布,甚至阳脱而亡,或则二阳重伤,纯阴无阳,脾败肝贼,虚极生风,便成慢睥风证.也有因暴泻泻下无度,阴津耗竭,阳随之亡者。
  阴阳互根,阴竭者。阳随之脱;阳衰者,阴随之亡。因此,阴津重伤,必致气耗、阳虚;阳气衰微,必致阴液失摄,泻下无禁。故小儿泄泻重证的病机演变,常见为气阴两伤、阴竭阳脱。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内小儿泄泻的诊断依据,
  1.大便次数增多,1日数次或工0次以上,数量显著增加。大便性状稀薄,可如稀糊、稀溏或蛋花汤样,或夹少量粘液.重者大便如水下注。或伴有恶心、呕吐、,娘痛、发热、口渴等症。
  2.有乳食不节:食物不洁或感受外邪的病史。
  3.重症泄泻、呕吐严重,可见小便短少,烦躁不安或精神萎靡,皮肤干燥,眼窝、囟门凹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腹部胀满,四肢逆冷等症.
  4.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白细胞、红细胞,或为镜检无异常的水样便。大便培养、镜检、电镜检查、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病毒核酸凝胶电泳等,有助于必要时用作病原学诊断。
  二、鉴别诊断 、
  l。生理性腹泻 多见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外观虚胖,常伴湿疹,生后不久即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加外,食欲好,不呕吐,生长发育不受影响。添加辅食后大便逐渐转为正常。
  2。痢疾 细菌性痢疾大便呈粘液脓血便,次频量少,里急后重明显。大便镜检或见成堆脓细胞,并有红细胞及吞噬细胞,大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可确诊。阿米巴痢疾大便中有大量红细胞,白细胞少,可查到阿米巴滋养体,无明显全身中毒症状。
  (辨证论治}
  一、证候辨别
  1.辨别常证 泄泻常证有外感泄泻、食伤泄泻和正虚泄泻,辨证可从病史、全身及。大便症状3个方面着手。外感泄泻起病急,有外感史,可伴外感症状,、食伤泄泻有伤于乳食史;正虚泄泻病程较长,有暴泻迁延不愈或素体虚弱史.全身症状方面.外感泄泻多有发热、恶寒;食伤泄泻有腹胀呕恶;正虚泄泻形瘦倦怠怯冷.
  大便情况是泄泻辨证的重要依据。一般便次多、如水注,色黄褐、气臭秽,夹粘液者屑湿热;便清稀、臭气轻、夹泡沫、腹痛著者屑风寒;便稀薄、色淡白、夹乳片、气酸臭者属伤乳;腹胀痛、泻后减、矢气臭、夹食物残渣者屑伤食,其中粪便稀溏酸臭多伤于米面食,臭如败卵伤于蛋鱼食,表面油花或便检脂肪球多伤于肉类、煎炸食品.便稀溏,色淡不臭,夹未消化物,每于食后作泻,屑脾虚;粪清稀,夹完谷,气清冷,或每于五更作泻,属脾肾阳虚;便色青,受惊、啼哭则泻,肠鸣响,泄泻、嗳气后腹痛减,属肝脾不和泻。
  2。辨识轻重 泄泻轻证,一般每日便次在10次以内,精神可,能进食,少呕恶:无明显阴劫阳衰症状.重证者,在暴泻便次达10余次或几十次,久泻则病程久延不止.小便短少甚至无尿为伤阴,四肢不温大便清冷为伤阳。腹泻伴腹胀者值得注意,腹胀得矢气或药物理气后减轻者为中焦气滞,证候轻;腹胀如鼓,不矢气:药难见效;为脾胃衰败,证候重。疳泻患儿不哭不闹,莫误认为证轻,可能为气液阴阳虚衰,尤其在夜半之后,要警惕其阴竭阳脱而亡。
  二,治疗原则:

  治疗泄泻,以运脾化湿为基本法则。暴泻有清肠化湿、散寒化湿、消食化乳之别,湿浊困脾,必使邪有去路,一法燥湿于中,使其消于无形,常取芳香化浊之品,二法渗湿于下,使其从水道而去,常取淡渗分利之品.暴泻虽属实证,亦当注意勿伤脾胃,清化湿热须护胃阴,疏风散寒顾护脾阳,消食化乳勿过于通导。
  久泻、虚泻多因脾不化湿、阳失温煦,须以健脾化湿、温阳化湿为法,俾使脾运复健、阳气振奋,则水湿自化,不可过用淡渗利湿之品。正虚泄泻还多有乳食不化,常需在健脾助运之中参入消乳化食之品,不可予通导积滞之法。重证患儿常见气液耗伤或阴竭阳脱,应予益气生津,挽阴救阳,一旦危象初现,即当以扶正救脱为急,莫待诸症毕现而贻误时机.
  泄泻治疗,还要注意多种疗法的选用。内服煎剂,宜少量多次喂服,减少呕恶。散剂也是治泻的较好剂型,但须研末极细,以增加吸收。敷脐、推拿等治法使用方便,对轻症及部分虚泻其它疗法疗效不佳者,可能收到较好效果,对重证患儿则应与内服药同用。难治及重危患儿。还应中西医药配合治疗。以提高疗效。
  三,分证论治  使用方法:先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 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一)常证
  1.外感泄泻     
  (1)湿热泻
  证候表现 起病急骤,泻势急迫,便下稀薄,或如水样,色黄而气味秽臭,或夹粘液,肛门灼红,发热烦闹,口渴喜饮,腹痛阵哭。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小便黄少,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滞,脉象滑数。
  辨证要点 本证夏秋季节最为多见。起病较为危重,全身及大便症状均显示湿热壅盛之象。与风寒泻从大便次数、性状、气味,及全身寒热轻重等方面可以辨别。结合病原学检查,本证多属细菌或病毒感染,也有因冒受暑湿者。
  治法主方 清肠解热,化湿和中.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葛根、黄芩、黄连、木香、地锦草、凤尾草、车前子(包)、炒苍术、焦山楂等。高热烦渴加寒水石、生石膏(均先煎),重用葛根;泻下色黄秽臭或夹粘液加铁苋菜、辣蓼;暑湿所伤加香薷、豆卷、鸡苏散(包)、荷叶;湿浊中阻加藿香、佩兰;恶心呕吐加姜半夏、竹茹,另服玉枢丹。
  本证热重而阴分已伤者,可用玉露散(寒水石、石膏、甘草、麦冬)加减治疗。若从湿热偏重分证治疗,热重于湿者,用寒凉的黄连、黄芩、石膏、寒水石,淡渗的猪苓、茯苓、泽泻,利气的陈皮、木香,甘缓的白术、甘草配伍;湿重于热者,用温燥的苍术、厚朴、藿香,寒凉的黄芩、黄连,淡渗的茯苓、泽泻、姜皮配伍。现代实验研究还证实多种中药单味药及复方对不同的腹泻致病细菌、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可在辨证的前提下选择配用。本证泻下、呕吐重者宜早用口服或静脉补液。
  (2)风寒泻
  证候表现 泄泻清稀,多泡沫,色淡黄,腹部切痛,肠鸣漉漉,喜按喜暖,常伴鼻塞,微恶风寒,或有发热,唇舌色淡,舌苔薄白或腻,指纹淡红,脉象浮紧。
  辨证要点 本证一般有冒受风寒、饮食生冷史.暴泻中热象不著,大便及全身症状均显示风寒证象者属于此类。便多泡沫为风走肠腑,若带酸臭味也可为米食不化。寒主收引,故本证腹痛肠鸣症状显著。本证可为非感染性腹泻,亦可为感染性腹泻,应以四诊分析作为主要辨证依据。
  治法主方 疏风散寒,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藿香、防风、苏叶、半夏、苍术、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表寒重,加荆芥、白芷;肢体酸痛加羌活、秦艽;里寒重,加炮姜、砂仁,去生姜;腹胀加大腹皮、木香;纳差、大便夹未消化物加焦山楂、焦神曲,去大枣、甘草;水泻夹泡沫者加防风炭、苍耳根;小便短少加车前子(包)、泽泻。
  对风寒表证不著、腹泻次数不过多之偏湿泻,可用苍术炭、山楂炭等分研末,制成l号止泻散,周岁小儿每服lg,1日2—3次,证情较重者也可与煎剂配用。本证还可以中成药藿香正气软胶囊或藿香正气水服用,但需注意藿香正气水为酒水剂,婴儿慎用。本证配合祛寒温中外治法,如热熨法、敷贴法等,有协助治疗作用。
  2.食伤泄泻
  (1)伤食泻
  证候表现 脘腹胀满疼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酸臭或如败卵,夹食物残渣,嗳气酸馊,泛恶呕吐,纳呆恶食,矢气臭秽,夜寐不宁,舌苔垢腻,或见微黄,指纹沉滞,脉象滑数。 .
  辨证要点 起病前有伤食史,脘腹胀满疼痛,泻下或呕吐后胀痛减轻,是为本证特征。本证可以单独存在,亦常于其它证候中兼见,若在原有证候基础上又有进食后脘腹胀痛加重,泻下或呕吐不消化物,即为兼有伤食之表现。
  治法主方 消食化积,理气降逆。保和丸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焦山楂、焦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木香、苍术、鸡内金。伤于肉食重用山楂;伤于面食重用莱菔子;伤于谷食重用神曲;脾胃薄弱者加白术、谷芽;呕恶加藿香、生姜;舌苔黄加黄芩、竹茹;脘痞腹胀,泻下不爽,暂加枳实、槟榔。
  验方鸡金散可用于治疗本证,以山楂炭lOg、炙鸡金4g、砂仁lg,共研细末。周岁小儿每服1g,l日3次。本证腹胀痛、苔垢者可暂用通因通用之法,以莱菔子或熟军以通为用,不可固涩止泻,消导之剂也不可久服。消食化积药物多含有消化酶、胃泌素等有机成分,若过于加热炒黑则受破坏,故取其消食之功以生用为宜,对便下稀薄欲燥湿收敛者可以炒用,也宜炒黄为度,勿至焦黑碳化。本证还需控制饮食,或暂禁食,方能收效。
  (2)伤乳泻
  证候表现 乳婴儿便下稀薄,色淡,夹乳块,或如蛋花汤样,气味酸臭或腥臭。脘腹胀满,啼哭不宁,嗳气吐乳,不思吮乳,舌苔腐浊,指纹沉滞。
  辨证要点 本证证候表现与伤食泻相似,但病发于以乳为主食之婴儿、大便见乳汁不化为其特点。 .
  治法主方 消乳化积,理气和胃。消乳丸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炒麦芽、神曲、香附、砂仁(杵,后下)、炒谷芽、茯苓、姜半夏、陈皮等。乳积化热,舌苔黄,加连翘、胡黄连;形体瘦弱,啼哭无力,舌质淡,加白术、太子参。
  麦芽为消乳要药,含淀粉酶、转化糖酶、维生素B等,《药品化义》谓“生用力猛”,若用炒麦芽,取麦芽置锅内微炒至黄色即可,勿炒至焦黄。本证用推拿治疗亦可。本证需同时注意减少喂乳量,或暂停喂乳.个别婴儿对牛奶过敏或乳糖酶缺乏者,需改用其它食品喂养。 .
  3.正虚泄泻
  (1)脾胃气虚泻
  证候表现 病程迁延,时轻时重或时发时止,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夹未消化之乳食,每于食后即泻,多食则脘痞、便多,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形体消瘦,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脉缓弱。
  辨证要点 病程较长,初起之湿热,风寒证象已解,脾虚证象显露,是本证特点。食后即泻因脾虚纳而不能运,反而促其肠腑传导下行所致。本证辨证,应以四诊诊查结果为主要依据。即使大便病原学检查仍属阳性,亦当从正虚而未能驱邪加以认识。
  治法主方 健脾益气,助运化湿。参苓白术散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党参,茯苓、炒白术、怀山药、炒薏仁、陈皮、砂仁(杵,后下)、焦山楂、焦神曲等.脘腹胀痛加木香、香附;苔腻腹满加苍术、厚朴;大便清冷,小便色清,腹部绵痛,加炮姜、煨益智、煨肉蔻;少气懒言,便泄不止,甚至脱肛,加炙黄芪、升麻;口苦苔黄,或便夹粘冻,为兼湿热未清,加黄连、马齿苋。
  验方薯蓣散可用于本证常服,用焙黄怀山药lOOg、砂仁5g,共研细末,周岁以上每次lOg,加少量开水或葡萄糖水凋成糊状喂服。治脾阳虚泻,轻证可用2号止泻散,以苍术炭、山楂炭、炮姜炭各等份,研末,周岁小儿每服lg,1日2—3次。脾虚泻须重调理,常食山药粥、薏仁粥、芡实粥有辅治作用。推拿、外治等疗法亦均有效。
  (2)脾肾阳虚泻
  证候表现 久泻不止,缠绵不愈,粪质清稀,澄澈清冷,下利清谷,或有五更作泻,食欲不振,腹软喜暖,形寒肢冷,面白无华,精神萎软,甚则寐时露晴,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脉细弱.
  辨证要点 此证由脾胃气虚泻发展而来。与脾胃气虚泻的区别在于虚寒证象更为显著,表现为大便澄澈清冷无臭、小便色清、形寒肢冷、受寒饮冷后加重等症,精神等全身状况则渐趋恶化。
  治法主方 壮火散寒,温补脾肾。附子理中汤四神丸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炮姜、吴茱萸、炒白术、炒党参、熟附子(先煎)、煨肉豆蔻、补骨脂、煨益智仁、炒山药等。兼夹食滞加陈皮、焦山楂、麦芽;久泻滑泄不禁,内无积滞,选加煨诃子、石榴皮、赤石脂、禹余粮。
  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小儿科认为,小儿长期腹泻,多属脾肾阳虚,一般健脾固涩药疗效欠佳,加用熟附子后有较好效果。附子用量以3一lOg为宜,须先煎30分钟左右,以减少毒性。徐小圃治阳虚泄泻,亦推崇附子,并主张早用,他指出:阳虚证端倪既露,变幻最速,如疑惧附子之辛热,举棋不定,必待少阴证悉具而后用,往往贻噬脐莫及之悔.本证辅治,可用艾灸中脘、天枢、关元三穴法。
  (3)肝脾不和泻
  证候表现 泄泻色青如苔,胸脘痞满,嗳气食少,肠鸣攻痛,时作啼哭,腹痛则泻,泻后痛减,惊惧则泻剧,矢气,睡中惊惕,面青唇淡,舌质淡.苔薄白,指纹青,脉弦细。
  辨证要点 本证亦称惊泻,以大便色青、稠粘不化、胆怯易惊为主要特征。中医学以色青属肝,大便色青乃因胆汁泌别过盛,小肠受盛食糜及胆汁而未及化物,大肠随即传导下泄而产生,故属肝脾不和泻之主证。
  治法主方 抑肝镇惊,扶脾助运.益脾镇惊散痛泻要方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白芍、防风、钩藤、陈皮、车前子(包)、神曲。惊恐不安,啼哭惊叫,加蝉蜕、煅龙骨、灯芯;惊惕者加服琥珀抱龙丸;腹胀矢气加青皮、香附。
  小儿肝脾不和泻有偏肝胆热盛与偏脾虚气滞之别。前者可用验方绿泻宁:柴胡、黄芩、黄连、木香、白芍、甘草、猪苓、泽泻、防风,重用清泻肝胆之品。后者可用扁豆衣、扁豆花、煨木香、炒白术、茯苓、陈皮、炒谷芽、炒麦芽、神曲、炒党参、钩藤等,重在扶脾化湿。
  (二)重证
  l。气阴两伤
  证候表现 泻下过度,呕吐频频,精神萎软,肢体无力,面白无华,肤出冷汗,口渴引饮,小便减少,舌质干,舌苔薄,指纹淡紫.脉象细数。
  辨证要点 本证多见于湿热泻泻下过度,伤津耗液,气随之衰,而迅速出现全身气阴两伤证象。也可见于久泻而气阴慢性消耗者。患儿小便减少而未至无尿,啼哭尚有泪,说明阴津已伤而未竭;精神萎软而未至萎靡淡漠,肢体乏力而未至厥冷,说明气分已衰而阳气末亡。本证病势已重,若不及时救治可转为危殆。
  治法主方 养阴生津,补益元气。生脉散加味。
  方药运用 常用药:人参、麦冬、五味子、生地、乌梅、白芍、甘草。若能加用西洋参另煎服则更好。口渴引饮加天花粉、玉竹、鲜石斛、鲜芦根;大便热臭加黄连、黄苓。
  本证也可用生脉饮口服液口服,或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以提高给药速度。同时应予静脉补液,以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
  2.阴竭阳脱
  证候表现 暴泻不止,便稀如水,皮肤干燥,目眶及囟门凹陷,啼哭无泪;久泻不愈,便泄不止,大便清冷,完谷不化,形体羸瘦。精神萎靡,软弱无力,哭声微弱,杳不思纳。少尿无尿.四肢清冷,舌淡无津,指纹淡白,脉象沉微。
  辨证要点 本证发生于暴泻不止,泻下无度,未及时救治,.或发生于久泻不愈,全身El渐衰竭者。前者先见阴津耗竭,继而阳气亡脱,后者则阴阳俱耗,终至阳脱危亡。无泪无尿为阴竭之象,肢厥脉微为阳衰之象.若再不急救,则至虚脱而亡。
  治法主方 育阴回阳,救逆固脱。生脉散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西洋参、人参、麦冬、五味子、炮姜、附子、煅龙骨(先煎)、煅牡蛎(先煎)。紧急时也可先用西洋参口服液口服、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本证抢救时,必须同时静脉输液,补充能量、水分和电解质等。
  临床经验表明,本证务必及早发现,但见一二主证便是,不必悉具。早期用药,及时抢救,可降低死亡率。若必待阴竭阳脱诸症毕现,则难以挽回。

(怠症处理)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临床表现 不同程度、不同性质脱水的临床表现见下表9-1、表9-2;
表9一l 脱水临床分度表
轻 <5 正常 不明显 略有 稍差 有 稍少
中 5—10 烦躁或萎靡 较明显 明显 差 少 少
重 >10 昏睡或昏迷 明显 极显 极差 无 极少或无
表9—2 各型脱水特点表
高张脱水 >150 细胞内为主 烦渴,高热,皮肤干燥。有时有幻觉,昏睡、
抽搐等’
等张脱水 130~150 细胞内外均等 出现一般的脱水症状。重者有循环障碍
低张脱水 <130 细胞外为主 脱水症状较重,易发生休克,并有头痛、嗜
睡、昏迷、抽搐等症状


  腹泻重症还易于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及低钾、低钙和低镁、低磷血症等,可根据相应的临床表现及生化检查结果诊断。
治疗方法
  1.中医治法 辨证论治方法见本条内。重证”证候治法。
  腹胀者可用验方温脐散:丁香、木香、肉桂各I.5g,麝香0.15g,共研细末。用熟鸡蛋去壳,对剖去黄,纳药末于半个蛋白的凹处,复敷脐上,)I'lL纱布。
  2.西医治法 中度以上脱水需静脉补液。第]天补液量:中度脱水约120-150ml/kg bw,重度脱水约150-180ml/kg bw。补液种类:等张脱水用1/2张含钠液,低张脱水用z/3张含钠液,高张脱水用1/3张含钠液。输液速度主要决定于脱水程度和大便量,重度脱水或中度脱水有明显周围循环障碍者,用2:1等张含钠液(2份生理盐水.加1份1.4%碳酸氢钠)20ml/kg bw,于30—60分钟内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以后则取
补充累积损失和维持补液的方法。重度脱水伴重度酸中毒者,可用1.4%碳酸氢钠代替2,1等张含钠液进行扩容。钾、钙、镁的补充酌情给予。
  (其它疗法}
  一、中药成药
  1。甘露消毒丹 用于夏季暑湿泄泻
  2。纯阳正气丸 用于夏季中寒泄泻,腹痛呕吐肢冷者.
  3。小儿香橘丹 用于伤食泄泻,脾胃薄弱者。
  4.附子理中丸 用于脾肾阳虚泻。
  5。大蒜素片 用于隐孢子虫肠炎、真菌性肠炎等。
二、单方验方

  1.地锦草、马齿苋、铁苋菜,每味用15-30g,取1-3味,为煎剂或制成合剂,1日分服。用于湿热泻。
  2。焦山楂、鸡内金等分,研为细末。每服1—2g,1日2—3次。用于伤食泻。
  三,药物外治
  1.红灵散0.15—0.30g,置脐内,外用胶布粘贴,每日换药1次。用于夏季受暑水泻.
  2。丁桂散,丁香1份,肉桂2份,共研末。每用1—3g,置脐内,外用胶布或纸膏药粘贴,每日换药1次。用于寒泻、虚泻。
  3.鬼针草,鲜草6-10棵,干草3—5棵,加水浸泡后煎成浓汁,连渣倒入盆内。熏洗患儿两脚,轻者1日3—4次,重者6次,年龄较大、腹泻较重者可提高熏洗所至位置达膝部以下.用于各种证型。
  四、食疗方药
  健脾八珍糕 组成:炒党参、茯苓、炒薏仁、炒芡实、陈皮、炒白术、炒扁豆、炒山药、莲子、炒粳米。婴儿每次1-2块,幼儿每次3—4块,每日早、晚各1次,开水冲服或炖服.用于脾虚泄泻。
  五、针灸疗法
  1.体针 湿热泻:尾窍骨(尾骨尖上方1寸处,一排共3穴)、脐中四边穴(脐中上下左右各1寸处,共4穴)、合谷、少商、商阳、水分。伤食泻:刺四缝,针合谷、足三里。脾虚泻:足三里、中脘、天枢、气海。虚寒泻:长强、足三里、关元、阴陵泉。加减法:发热加曲池,呕吐加内关,纳差加四缝,腹痛加中脘,腹胀加气海,水样便多加水分。虚泻针后加灸。每日1—2次。
  2.氦一氖激光穴位照射 主穴:中脘、天枢、足三里、神阙:长强.腹胀加气海,呕吐加内关,发热加曲池,水样便多加水分.每日上、下午各1次,每次每穴照5分钟。
  六、推拿疗法
  湿热泻 清补脾土,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揉小天心。
  寒湿泻 推三关,补脾土,揉外劳宫,摩腹,推上七节骨.
  伤食泻 清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逆运内八卦,点揉天突。 、
  脾虚泻 推三关,补脾土,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重按肺俞、脾俞、胃俞、大肠俞。 .
  肝脾不和泻 清肝经,补脾经,揉五指节,逆时针摩腹,推上七节骨。
  七、西医疗法
  1.控制感染 非感染性腹泻及感染性腹泻中的病毒性肠炎、非侵袭性细菌所致肠炎,均不主张用抗菌药物。侵袭性细菌性肠炎可选用吡哌酸、呋喃唑酮、复方新诺明、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万古霉素等,然后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
  2.液体疗法 口服补液盐(ORS)配制: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葡萄糖20g,加温开水至1000ml。轻度脱水4小时内给50ml/kg bw.中度脱水在6小时左右给100ml/kg bw,以后补充继续损失量,可按估计大便量的1/2至全量给予。如作为维持液补充,需适当增加水分。 .
  中度以上脱水,或吐泻重,或腹胀的患儿,需静脉补液.根据损失量掌握补液总量,根据脱水性质选择溶液种类,根据脱水程度和大便量掌握输液速度。按照临床表现及生化检查结果纠正酸中毒、补充电解质。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提倡母乳喂养,避免在夏季断乳、改变饮食种类。乳食勿过饱,勿进难以消化食物. .
  2.讲究饮食卫生,保持饮水及食品清洁,食前、便后要洗手,食具要消毒。
  3。调摄冷暖,及时添减衣被,避免受暑或着凉。
  4。不与患腹泻者接触。做好腹泻患者的隔离治疗及粪便消毒。
  二、护理 .
  1.病室空气要新鲜流通,保持适当温度,夏季防暑降温,冬季防寒保暖。
  2.对感染性腹泻患儿要注意消毒隔离。
  3‘按时喂水及口服补液盐。忌食油腻、滑肠及各种不易消化的食品,忌生冷、辛辣食品。吐泻严重及伤食泄泻可暂禁食4-6小时。病毒性肠炎多有乳糖酶缺乏,宜暂停乳类喂养或改喂酸奶。吐泻好转后,饮食要逐步增加。
  4。做好臀部护理,大便后冲洗揩干,勤换尿布.呕吐者做好口腔护理,防止误吸呛入气道。
  (文献选录}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洞泄下利候》:。洞泄不止,为注下也。凡注下不止者,多变惊痫。”
  《幼科全书.泄泻》:“凡泄泻皆属湿。其证有五,治法以分利升提为主,不可一例混施。”
  (古今医统.幼幼汇集。泻泄门》;“泄泻乃脾胃专病,凡饮食、寒、热三者不调,此为内因,必致泄泻。又《内经》所论,春伤风,夏飧泄;夏伤暑,秋伤湿,皆为外因,亦致泄泻。医者当于各类求之,毋徒用一止泻之方,而云概可施治,此则误儿,岂浅云尔?若不治本,则泻虽暂止而复泻,耽误既久,脾胃益虚.变生他证,良医莫救。。
  《证治准绳.幼科.泻》:。论泻之源,有冷泻、热泻、伤食泻、水泻、积泻、惊泻、风泻、脏寒泻、疳积酿泻种种不同……。”
  《幼幼集成。泄泻证治》:“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凡泄泻肠鸣腹不痛者,是湿,宜燥渗之;饮食入胃不住,或完谷不化者,是气虚,宜温补之;腹痛肠鸣泻水,痛一阵泻一阵者,是火,宜清利之;时泻时止,或多或少,是痰积,宜豁之,腹痛甚而泻,泻后痛减者。为食积,宜消之,体实者下之;如脾泄已久,大肠不禁者,宜涩之,元气下陷者,升提之。”
  (现代研究}
  一、药效学研究
  泄泻的药效学研究,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主要通过以下试验进行.
  1.胄、肠运动功能试验
  (1)胃排空试验 应用小鼠进行胃排空试验,观察某种物质在胃内的消失情况,以判断受试药物对排空机能的影响。张明发等以补中益气场作试验.观察给小鼠灌胃甲基橙溶液后的残留百分率,结果两个剂量补中益气汤皮下注射均能明显提高甲基橙胃残留率,说明该方有减慢小鼠胃排空作用。邵庭荫等用香砂六君子丸,李树英等用山药,均观察到对小鼠胃排空运动有抑制作用。
  (2)对正常小肠推进运动试验 应用小鼠或大鼠进行肠内容物推进运动试验,观察受试药物对小肠推进运动的影响。邵庭荫等观察到香砂六君丸能抑制正常动物小肠的蠕动,(2,彭成等发现四君子汤对正常小鼠胃肠运动无明显作用.刘家骏等观察到葛根芩连口服液显著增加了小鼠胃排空,降低了小鼠肠推进率。
  (3)对推进机能亢进的小肠的推进运动试验 应用小鼠(口服或皮下给予新斯的明负荷)造成小肠推进机能亢进,再观察受试药物的抑制作用。必要时可增做离体胃、肠平滑肌的试验。王明明等采用酚红定量测定法,给小鼠皮下注射新斯的明,造成胃肠排推功能亢进,观察泻克星(含丁香、肉桂、苍术、吴茱萸等)、十香暖脐膏腹部涂敷组与不用药组的不同反应,结果两种药物均有抑制胃排空运动亢进的作用,泻克星抑制亢进
肠蠕动的作用强于十香暖脐膏。张卫东等观察到温肠宁口服液(肉桂、茯苓、车前子、西洋参等)对新斯的明引起的小肠推进机能亢进有明显拮抗作用。谢凤英在复方葛根芩连汤(黄连、黄芩、白芍、槟榔、粉葛、苍术、厚朴、白头翁、木香、甘草等)治疗感染性腹泻的药理研究中,观察到该方有明显抑制肠推进的作用,并阻断乙酰胆碱及氯化钡对肠肌的痉挛作用。
  2。抗腹泻试验 常用小鼠,以药用蓖麻油、大黄粉或番泻叶等诱发小鼠腹泻,以在一定时间内各组动物排出的湿粪总粒数为指标,观察受试药物的抗腹泻作用。如泻克星涂敷腹部,对生大黄水煎液(含50%墨汁)造成的腹泻小鼠,就有使其排粪时间延长,粪便减少的作用。刘春天等发现肠宁胶囊(党参、白术、砂仁、枳壳、白芍、炮姜、黄连、肉豆蔻、诃子、益智仁、甘草等)能明显对抗大黄的致泻作用,减少小鼠泄泻的稀粪点数。”,吴茱萸水提液灌胃,对番泻叶所致小鼠泄泻,也有使其湿粪数明显减少的作用。
  3。抑菌及抗病毒试验 进行体外及体内抑菌及抗病毒试验,重点选择肠道致病菌及致病性病毒,观察受试药物的作用。这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多,例如:苦参、黄芩、黄柏、秦皮、葎草、地锦草、马齿苋、铁苋菜、穿心莲、车前子、诃子、枳壳等对大肠杆菌有抗菌作用,黄连、石榴皮、黄柏、秦皮、黄芩、公丁香、败酱草对空肠弯曲菌有抗菌作用,白头翁、地锦草等有抗沙门氏菌作用,黄连、鱼腥草、知母等有抗白色念珠菌作用,银花、虎杖、贯众等有抗ECHO病毒作用等。复方研究也有不少,刘家骏报道,葛根芩连口服液体外试验,在62.5mg/ml时,能抑制人轮状病毒的致病作用。贺双腾等报道,七味白术散(人参、藿香、白术、茯苓、木香、葛根、炙甘草)对人轮状病毒在培养细胞内复制有抑制作用,并能延长HRV感染后病变细胞存活,促进细胞新生。刘祖玉等报道,健脾止泻汤(党参、白术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均有明显的抑菌作用。
  4。镇痛试验 如对藿香正气散的试验表明,该方能显著抑制离体兔肠平滑肌的自发运动,减低肠管的痉挛性收缩,缩短痉挛时间,并能缓解其所致的腹泻及肌肉震颤.本方对组织胺和乙酰胆碱所致肠管痉挛也有显著对抗效果,故用于胃肠痉挛性疼痛,能起到迅速解痉止痛的效果。复方葛根芩连汤、肠宁胶囊,均有显著的镇痛效果。
  5。健脾试验 苍术、茯苓等药组成的复方能增进小肠吸收功能,运脾化湿法改善小肠吸收功能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与减少致病因子对小肠粘膜的破坏,以及促进已损害的肠粘膜组织的修复而实现的。彭成观察到四君子汤能纠正食醋所致脾虚大鼠胃肠上皮细胞的损害,具有胃肠细胞保护作用。贺双腾等发现七味白术散能减轻小鼠小肠粘膜病变,促进小肠粘膜对钠、糖的吸收。
  治疗腹泻的若干清热利湿、益气温阳等药物,如葛根芩连汤、参苓白术散等,均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包括胃肠道局部免疫功能的作用。谢凤英报道,复方葛根芩连汤可加速机体内血清碳粒清除速度,说明该方对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有激活作用。”,温肠宁口服液可提高小鼠免疫器官脾脏指数及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指数。
  苍术、山楂、麦芽、鸡内金、神曲等药物,或本身含有消化酶,或有促进机体消化酶分泌的作用,帮助食物消化。
  6。其它试验 谭毓治报道,葛根芩连灌肠液对大肠杆菌类毒素所致家兔发热有明显解热作用,同时能显著抑制大鼠离体肠管自发活动及小鼠在体胃肠蠕动等。复方葛根芩连汤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下炎症及蛋清所致大白鼠足跖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炎症性血管通透性亢进、渗出和水肿亦有显著抑制作用。严梅桢等报道。附子理中汤、异功散、香砂六君子汤均有调整脾虚小鼠肠道菌群的作用。
  二、临床研究
  泄泻的现代临床研究,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研究按病原学诊断的不同类型腹泻的证候特点、论治规律,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1.轮状病毒肠炎 患儿年龄大多小于2岁,其中以6月一1岁者最多,流行高峰大都在10—12月,故有“秋季腹泻”之称。本病起病急,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病初即有呕吐,每日大便常在10次以上,量多,呈水样或蛋花汤样,黄或黄绿色,无腥臭味,易见脱水。
  罗瑞芝将本病分为风寒泻、湿热泻和脾虚泻,用秋季泻口服液(苍术、云苓、柴胡、葛根、黄芩、金银花、甘草)治疗86例,其中湿热泻占84。9%,均取得良好疗效。常克对本病的辨证施治以大便性状为主要依据:豆渣样便,予以消食导滞,和中分利,胃苓汤为主方;蛋花汤样,予健睥益气,七味白术散为主方;水样便,予温阳涩肠,用桂附理中汤加乌梅炭、罂粟壳为主。陈智用双黄连注射液、花海鹰用复方丹参注射
液CI’,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均取得满意疗效。王耀红报道,用葛根芩连汤加减制成的止泻退热微丸治疗轮状病毒肠炎112例,设抗生素对照组45例,结果中药组止泻率及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所有病例均经电镜和PAGE法确诊为轮状病毒,中药组治疗后病毒转阴率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O。01),且发现中药组患儿经治后粪便中SIgA明显增高,提示中药有刺激局部抗体产生的作用。
  2。空肠弯曲菌肠炎 多见于夏季,6-24个月婴幼儿。临床症状与菌痢相似,起病急,大便初为水样,迅即转为粘液样或脓血便,有恶臭,每日多在10次以下,常伴发热、腹痛(可呈绞痛)、恶心、呕吐、头痛、乏力和肢体疼痛等.诊断依靠粪便培养和粪便碱性复红染色诊断法.
  吴葆德认为本病可分为3型,其主要病理机制都是肠道湿热,以止泻糖浆(秦皮20g,黄柏15g)为主药。外感型用止泻糖浆加肠炎1号粉(诃子肉、肉豆蔻等量研粉),脾虚型用止泻糖浆加肠炎2号粉(炒白术、炒山楂等量研粉).湿热型用止泻糖浆加肠炎3号粉(地榆粉、炒延胡索等量研粉),据报道有良好效果。
  3.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 本病是小儿沙门氏菌感染中最常见者,6—9月发病率最高,多见于2岁以下儿童。起病急,便次每日6—10次,重者可达30次以上,初为黄绿色稀水便或粘液便,病程迁延时多呈深绿色粘液脓便或脓血便,伴见发热、厌食、呕吐及腹痛,重者可出现严重中毒症状。
  本病对常用抗生素多耐药。陈永明认为本病是由湿毒热邪相结,阻滞中焦,升降失司,清浊不分,泻利无度所致,用清热燥湿汤(秦皮、苦参、黄芩、黄柏、草豆蔻、葛根各3g,每日l剂)加服滑石(每次5g,1日3次),治疗20例皆愈。储泛等分型治疗,初期多属毒热型,用葛根芩连汤加减;极期多属湿热型,用茵陈五苓散加减;恢复期多属脾虚型,用参苓白术散。
  4.真菌性肠炎 常为白色念珠菌所致,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特别是营养不良及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者。本病大便稀黄,泡沫较多,含粘液,有时可见豆腐渣样细块,偶见血便,病程多见迁延,可伴有鹅口疮。
  本病辨证论治,李光海归纳各家报道为五法。①温脾化湿法:用于脾肾阳气不足证,用附子理中汤合参苓白术散。②健脾化湿法;用于脾虚水湿不运证,杨氏用七味白术散为主方,李氏用捏脊配合煎药。③行瘀化湿法:用于瘀血、湿浊内阻证,王氏用苦参粉2g,云南白药lg,每Et早晚各服1次.④滋养脾胃法:用于阴亏液伤证,黄氏用益胃汤加味。⑤寒热并调法:用于虚寒、湿热夹杂证,赵氏用柳花散(黄柏、青黛、冰片、肉桂)结合辨证用药,吴氏用马鱼合剂(马鞭草、鱼腥草、防风、木香、甘草、石榴皮、山药、炒山楂,脾虚甚加太子参、白术,热重加川连)。谢舜辉报道,用益气健脾灭霉汤(黄芪、西洋参、炒苍白术、怀山药、黄精、附子、黄连、紫皮大蒜泥、五味子、石榴皮、河子皮、乌梅、藿香)治疗26例小儿念珠菌性肠炎,痊愈23例。
  5.隐孢子虫肠炎 是由隐孢子虫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疾病,以急、慢性腹泻为主要症状,以2岁内婴幼儿为多。可见于免疫缺陷症患者或免疫功能正常者。急性胃肠型见恶心呕吐、厌食、腹痛、发热,腹泻每日4—10次,多为溏便、水样便、粘液便,或有血样便,伴脱水。慢性腹泻型病程可达数月或数年,腹泻频繁,每Et6—25次,便量多,低热,厌食,消瘦,常因长期腹泻而死亡。
  杨硕平报道治疗49例,病程最短l天,最长1年。用驱隐汤:苍术、苦参、百部各6g,白芍、槟榔、葛根各lOg,陈皮、芜荑、甘草、雷丸(后下)各5g。可随证加减。水煎取100ml,分3次口服。每日l剂,6日为1个疗程。经治疗1个疗程,47例治愈,2例无效。
  6.迁延性和慢性腹泻 连续腹泻在2周至2个月者为迁延性腹泻,在2个月以上者为慢性腹泻。病因多与营养不良或在急性期未彻底治疗有关。
  迁延性和慢性腹泻患儿要注意饮食调养和护理,以增强体质,不要滥用抗生素。中医药多从正虚泄泻论治,久泻阳虚者加用熟附子有显效,正虚邪恋者也可以附子、黄连配伍加味。薛玉山报道分3型。①脾虚型:健脾扶土止泻,七味白术散加减:党参、苍术、茯苓、藿香、木香、葛根、炙甘草各3—6g,儿茶1—3g.②脾肾阻虚型:健脾温肾固肠,附子理中汤化裁:党参、苍术、干姜、炙甘草各3—6g炮附片1—5g。③寒热错杂型:温肾健脾、清肠止泻,用乌梅汤(乌梅、肉桂、党参、干姜、黄柏各3—6g,炮附片、细辛、黄连、川椒各l一5g,当归l一3g)。黄九龄报道了慢性腹泻几种特殊证型的辨证施治:①受凉即泻,大便清稀,兼有表证,此为中阳不足,表邪内陷,当用逆流挽舟法,人参败毒散主之。②五更泻,人皆谓五更泻主肾阳虚,然尚有食积、寒热错杂证,欲治五更泻,当辨虚实寒热。食积者,保和丸或枳实导滞丸主之;寒热错杂者,乌梅丸主之。③泻必腹痛,餐后发作,舌苔厚浊,此为陈积阻于肠胃,属寒用温脾汤,属热用枳实导滞丸。④时泻时止,反复不愈,虚象不显,无寒热表现,用乌梅丸寒温并用、攻补兼施,收效良好。⑤季节性腹泻,春泻者,逍遥散疏肝健脾;夏秋泻者,胃苓汤运脾利湿;冬泻者,四神丸温补下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儿腹泻,稚阴稚阳不足是其原因之一
秋季腹泻似猛虎,细嗅妙招在此处!
夏至饼—药食两用益脾治泄
【家长课堂】正宗小儿腹泻推拿手法 干货满满请收下
小儿腹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临床医学院
孩子腹泻拉肚子怎么办?小儿推拿巧治宝宝腹泻,方法简便轻松易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