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麻 风
麻    风
    麻风是由麻风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毁形严重的慢性传染性皮肤病。“麻”指肌肤麻木
不仁(症状),“风”指病源(感受风疠之邪)。临床特点为皮肤麻木不仁,闭汗,起红堆
紫块,易毁容,致拳手吊足。
    中医称本病“大麻风”、“乌白癞”、“疠风”等。早在《内经》就有记载,如《素问.风
论》中说:“疠者,有荣气热附,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溃疡,风寒客于
脉而不去,名曰疠风”。在《诸病源候论》中称“大风”、“疠风”、“诸癞”等。如“恶肉
须眉坠落候”中说:“大风病,须眉坠落者,皆从风湿冷得之,或因汗出入水得之,或当
风冲坐卧树下及湿地上得之,或冷水入肌体得之,或饮酒卧湿地得之,或体痒搔之,渐
渐生疮,往年不瘥,即成风痰。八方之风,皆能为邪,邪落于经络,久而不去,与血气
相干,则使营卫不和,淫邪散溢,故面色败,皮肤伤.鼻柱坏,须眉落。”在。诸癞候”
中有更详细的描述,如“初觉皮肤不仁,或淫淫苦痒如虫行,或眼前见物如垂丝,或隐
轸辄赤黑,此皆为疾始起,……或汗不流泄,手足酸痛;针灸不痛;或在面目,习习奕
奕,或在胸颈,状如虫行;或身体遍痒,搔之生疮;或身面肿,痛彻骨髓;或顽如钱大,
状如蚝毒;或如梳,或如手,锥刺不痛;或青赤黄黑,犹如腐木之形;或痛无常处,流
移非一;或如酸枣,或如悬铃;或似绳缚拘急,难以俯仰,手足不能摇动,眼目浮肿,内
外生疮,小便赤黄,尿有余沥,面无颜色,恍惚多忘,其间变化多端”。而《外科正宗.大
麻风》讲得简明扼要,如大麻风“其患初起,麻木不仁,次发红斑,久则破烂,浮肿无
脓,其症最恶。故日:皮死麻木不仁,肉死刀割不痛,血死破烂流水,筋死指节脱落,骨
死鼻梁崩塌。”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是世界上应用大枫子油治疗麻风的最早记载,以

后出现了《疠疡机要》、《解围元薮》等麻风病专著。
    本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以青壮年发病者为多。潜伏期较
长,平均2—5年,最长可超过10年。早期常因症状不明显易被忽略而贻误治疗,应引
起注意。
    [病因病机]
    总由体虚或经常接触病人及其污染之厕所、床、被、衣服用具等,感染疠气(麻风
杆菌)内侵血脉所致.
    西医学认为,麻风病的病原菌是麻风杆菌,主要通过接触传染。正常人群对麻风病
大多具有自然抵抗力,虽可被感染,但其发病率是很低的。麻风杆菌侵入机体后是否发
病,以及发病后的过程和表现,主要取决于接触者对麻风杆菌的抵抗力(免疫状态)。抵
抗力较强的,麻风杆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灭而感染终止。若因某些因素使抵抗力减弱
时,麻风菌增多,即可出现症状。抵抗力中等者,表现为未定类结核样型及界线类偏结
核型麻风;抵抗力弱者,表现为中间界线类及界线类偏瘤型麻风;抵抗力很弱或无者,临
床上表现为瘤型麻风。
    [辨病]
    1  临床表现  麻风杆菌可侵犯皮肤、粘膜、周围神经、淋巴结、骨骼和内脏,所以
可出现各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目前仍以1953年举行的第六次国际麻风会议确定的分类方
法为基础,参照麻风病的免疫“光谱”学说,1963年有人提出以“五级分类法”为标准。
现将各型麻风的主要症状分述如下:
    工。1  结核样型  皮损局限,数量少不对称,边界清楚,病情稳定。典型的皮损为红
色斑块,有时隆起,表面干燥,毳毛脱落或有鳞屑.有的损害由丘疹聚集成堆呈苔藓样,
或向四周扩散成环状、半环状皮损;有的互相融合成堤状隆起。皮损附近常可摸到粗硬
而不规则的皮神经,是本型的重要特征。除面部外都有明显的感觉障碍。损害主要分布
在面、肩、臀、四肢伸侧等易受摩擦部位。
    部分病例无皮损,仅表现为单发性神经痛,耳大神经粗大,腓总神经粗大,或兼有
感觉消失,或感觉过敏,肌无力等.
    常规检查菌阴性,麻风菌素晚期反应多为强阳性。少数可自愈,经治疗消退快,一
般预后良好。
    1。2  界线类  皮损多呈多环形或斑块状,病情很不稳定。
    偏结核样型者,皮损为斑疹或略隆起的斑块,淡红或褐黄,其特点是环状损害的内
外界线均较清楚,中央皮肤正常。有多发性浅神经粗大,一般不对称。
    中央界线类者,皮损的特点为多颜色,多形态,斑疹、结块、浸润、结节,有的似
瘤型,有的似结核样型,甚至在同一皮损上有几种形态,皮色有淡红、淡褐、紫红、棕
色多种。
    偏瘤型者,斑块,结节,浸润性隆起似瘤型,眉毛、头发均可脱落,晚期亦可形成
“麻风狮面”,皮损可查到麻风杆菌。
    1。3  未定型  损害多为减色斑或淡红斑,边缘清楚或不清楚,局部感觉减退或消失,
可演变为结核样型。有的斑疹小,数目多,分布广但对称,可演变为界线类或瘤型.
  1.4  瘤型  按病期、轻重、范围分三期。

    早期:以斑疹为主,伴有浅在性浸润损害,边缘模糊不清,眉毛轻度稀疏,周围神
经受累轻,无畸形,浅淋巴结肿大,无明显内脏损害.
    中期:以浸润性和弥漫性损害为主,伴少数结节。皮损广泛,头发、眉毛、睫毛、鼻
毛可全部脱光。鼻粘膜充血,有浸润或结节。周围神经普遍受累,伴感觉障碍、运动障
碍,畸形,足底溃疡,浅淋巴结、肝、脾、睾丸可中度肿大。
    晚期:以弥漫性浸润或结节为主,损害多遍及全身.面部结节和深在性浸润可形成
“狮面”,口唇肥厚,耳垂肿大,鼻梁塌陷,鼻中隔穿孔.口腔、悬雍垂,喉头可有浸润
或结节,眼部损害可致失明;全身毛发脱落。神经损害严重,以致面瘫,手足运动障碍,
畸形、溃疡、指趾挛缩、变细,下肢水肿,淋巴结和各内脏器官受累较重.。
    早期在鼻粘膜或皮疹部涂片检查或切片即可找到麻风杆菌。华康氏反应强阳性。
    2  诊断要点
    2。工  皮肤损害及感觉障碍.
    2.2  周围浅神经检查,特别应注意耳大神经、眶上神经、尺神经或腓总神经等是否
粗大。
    2。3  麻风杆菌检查,一般包括眉毛、面颊、耳垂、下颏及可疑皮损。
    2。4组织病理检查。
    2.5  其他检查如麻风菌素试验、组织胺测验、出汗试验等。
    临床上必须具备以上两项或两项以上阳性者才能确诊为麻风。    .
    3  鉴别诊断
    3。1  圆癣  损害呈圆形,中央呈自愈,知觉正常,神经不肿大,皮损好发于阴暗潮
湿多汗的部位,有痒感,病情多数是夏重冬轻.
    3.2  白驳风(白癜风)  应与早期重型麻风的白斑鉴别,白驳风色素完全脱失,界
限清楚,无感觉改变,表面毳毛亦变白。
    3.3  紫白癜风(花斑癣)  应与早期重型麻风的胸背部白斑鉴别,本病多见于胸背
部,皮损冬轻夏重,自觉轻微瘙痒.
    3.4  腹外侧神经炎  在腹外侧皮神经分布的部位(即大腿下2/3前外侧),皮肤感
觉异常,浅神经不肿大,无其他麻风症状。
    [辨证]
    1  实证  病程短,体质壮实,包括结核样型、大部分未定类或小部分界线类.病变
局限于皮毛经络,而不内侵脏腑。红斑、紫红斑或浅色斑,毳毛脱落。正胜邪,故皮疹
少,界限清楚,不对称,经络受损出现气滞血瘀,早期表现为斑色浅白,麻木闭汗,晚
期则斑疹紫红,舌紫或边有紫斑,脉涩.
    2  虚证  病程长,体质虚弱,病情时轻时重,包括瘤型、小部分未定类和大部分界
线类,病变不仅侵及皮毛经络,且内侵脏腑。斑疹堆块较多,广泛对称,界线不清,色
泛灰黄,常有须眉脱落,舌淡,脉细弱。
    3  虚实夹杂证  正气较虚,病邪亢盛,经络受损,气滞血瘀的表现明显,而脏腑虚
象不太明显,故斑疹部分境界清楚,部分不清,斑疹多紫,手足紫绀,刺痛不移,或面
紫,舌紫,脉涩.    、
    [治疗]

    1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1.1.1  实证  治宜驱风理湿,温经通络,活血解毒。方用万灵丹加减。
    1.1.2  虚证  治宜扶正驱邪,滋营解毒。方用补气泻荣汤加减。
    1。1.3  虚实夹杂证  治宜养血活血,化瘀通络。方用扫风丸或苦参散加减.
    1.2  成药、验方
    1.2.1  万灵丹、神应消风散、磨风丸。服法:第1天服万灵丹工粒,温酒送服;第
2—4日服神应消风散,每日6g,早晨空腹温酒送服;第5-6天服磨风丸,每次60-70
丸,每日2次,温酒送服。连续循环应用,至痊愈为止。
    1.2.2  一号扫风丸,成人初用6g,每日2次;3日后如无呕吐、恶心等反应,可每
次加服1.5g,至第8日后,每日服3次,并不用增加剂量.
  1。2。3  蝮蛇酒,每次10ral,每曰2次。    .
  1。2.4  苍耳草膏,每次1匙,每日3次,开水冲服.
  1。2.5  体虚者可服何首乌酒,按患者酒量大小,时时饮之,醺醮然作汗为度,避风。
  2  外治法
  2.1  足底溃疡选用冬青膏外敷,每天换药1次.
  2.2  苦参汤洗涤溃疡处,用七三丹,红油膏外敷,腐脱新生后,改用生肌散外敷。
  2。3  二味拔毒散  雄黄、枯矾等量为末,茶叶,生姜适量。先将生姜捣烂,用纱布
包裹、涂擦神经痛部位,待局部皮肤充血潮红,患者觉有灼热,再将浓茶煎于冲调雄黄、
枯矾为糊状,摊于5—6层纱布上,敷于患部,包扎。
  3  西药治疗  早期、及时、足量、足程、规则的化学药物治疗疗效较好。为了减少
耐药性菌株的产生,现在主张数种有效的抗麻风化学药物联合治疗.方案如下:
    3.1  多菌型麻风  利福平600mg,每月工次,看服(在医务人员看视情况下将药服
下),加氯苯吩嗪300mg,每日1次,看服。加氯苯吩嗪每日50mg,及氨苯砜每日100mg,
自服.疗程至少24个月,随访每月工次,每6个月作1次临床小结,每年做1次全面临
床检查和疗效判断,连续随访5年或皮肤涂片查菌阴转为止.
  3.2  少菌型麻风  利福平600mg,每月工次,看服;加氨苯砜每曰100mg,自服.
疗程6个月,每月随访1次,至病情不活动,以后每年随访1次,连续2年或2年以上.
  [预防与护理]    .
  1  麻风病是一种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才能有效预防的疾病。解放后,我国采取全面规
划,统一部署,加强协作,积极防治,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  开展有关麻风病防治的宣传教育,消除群众对麻风病人的恐惧心理和厌恶、仇视
麻风病人等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不良习俗。
  3  对麻风病人,必须实行隔离治疗。一
  4  加强营养,禁止饮酒(药引用酒除外),忌房事,居室须注意空气清新及阳光
充足.    .
  5  建立合理生活制度。
  6  参加适当劳动,防止和纠正手足挛缩及畸形.
  7  麻风病流行区的儿童、患者家属和其他密切接触者应进行药物预防及卡介苗

接种.
    [古籍选粹]
    《疠疡机要》  大抵此证多由劳伤气血,腠理不密,或醉后房劳沐浴,或登山涉水,外
邪所乘。
    《外科正宗。大麻风第四十八》  大麻风症,乃天地间异症也.但感受不同,有体虚
之人因骤被阴阳暴晒,露雾风雨之气所侵,感之不觉,未经发泄,凝滞肌肤,积久必作。
又有房欲后体虚为风邪所裂,或露卧当风,睡眠湿地;或洗浴乘凉,希图快意,此等相
感俱能致之。其患先从麻木不仁,次发红斑;,久则破烂,浮肿无脓。又谓皮死麻木不仁,
肉死刀割不痛,血死破烂流水,筋死指节脱落,骨死鼻梁崩塌。有此五症,俱为不治。又
曰心受之先损于目,肝受之面发紫泡,脾受之遍身如癣,肺受之眉毛先脱,肾受之足底
先穿,又为五败症也。总皆风湿相乘,气血凝滞,表里不和,脏腑痞塞,阳火所变,此
其根蒂也。初起麻木不仁,肌肉未死者,宜万灵丹洗浴发汗,以散凝滞之风;后服神应
养真丹加白花蛇等分,久服自愈。年久肌破肉死者,先用必胜散疏通脏腑,次服万灵丹,
每日酒化一丸,通适血脉,服至一月,换服苦参丸,轻者半年,重者一载渐愈。或兼服
酒药。忌戒房事、厚味、动风等件,可保终年不发矣。
    必胜散;治大麻风血热秘结,脏腑不通,宜用此药利之。大黄、槟榔、白牵牛各一
钱,粉霜一钱五分。上各为细末。年壮者作五服,中年久虚者作七服,用生姜四两捣汁,
赤砂糖三钱,加水一大杯,三味和匀,临睡时腹中稍空、顿温通口服之即睡;至三更,遍
身麻木如针刺,头、目、齿缝俱痛,此药导病之功已达,行出大、小二便,或青白黑黄,
又或红虫之类,此乃病根也。一月内服药三次渐痊,眉发俱生,肌肤如旧。
    苦参丸。治大麻风毋分新久,穿破溃烂,老幼俱可服之。苦参一斤,大风子肉六两,
荆芥十六两,防风、白芷各六两,全蝎、何首乌、白附子、枸杞子、威灵仙、当归、大
胡麻、川芎、疾藜、大皂角、川牛膝、牛蒡子、独活各五两,蔓荆子、风藤、羌活、连
翘、苍术、天麻、杜仲、草乌(泡,去皮尖)、甘草各三两,人参一两,砂仁二两,白花
蛇二两(切片,灸黄)。上药共为细末,醋打老米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
温酒食前后任下。避风、忌口为妙。
    <<外科真诠。大麻疯>>  大麻疯初起用麻黄、苏叶各半斤,防风、荆芥各四两,煎汤
一桶,沐浴浸洗,换新衣。服再造丸三钱,黄酒送下,再饮至醉,盖卧出汗。……至午
又服再造丸三钱,酒下至醉,用夏枯草蒸热铺席下卧之。……再造丸:生漆、松香各八
两,大蟹七只,明雄黄八两,蛇壳七条,川乌(姜制)、草乌(姜制)、人参、天麻各二
两。将生漆、松香和匀盛瓦盆内,人大蟹,将盆埋半截于土内,日晒之,以柳枝搅之,夜
则益之。二十一日俱化成水,再将明雄黄等研末,用漆蟹汁为丸。
    (现代研究)
    1  辨证论治  方大定等对各型麻风患者进行了为期3年的定期连续性的辨证,观察
其证候演变规律,并结合西医某些客观指标,又经治疗验证,将麻风病分为三型论治。①
实证型:正盛邪实,病变局限于皮毛经络,初起经络气滞,斑黄浅白,麻木闭汗,退则
血瘀,斑色紫红;正气尚可敛邪,故斑疹散少,境界清楚,多数相当于西医结核样型及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②虚证型:正虚邪恋,邪气散漫,故皮疹数多,境界不清,其色灰
黄;病邪入侵脏腑,出现脏腑虚象,早期阴虚内热,晚期阴阳两虚,多数相当于西医瘤

型。③虚实夹杂型:正虚邪实,只能部分敛邪,故皮损境界部分清楚,部分不清;脏腑
受损不重,虚象不显著,而血瘀见证明显,多数相当于西医中间界线类及界线类偏瘤型。
各型均以扶正、祛邪、活血通络为总的治则。实证型以祛邪为主,稍佐扶正,气滞血瘀
明显者兼以活血理气通络;虚证型先用扶正,早期阴虚内热者以养阴清热为主,晚期阴
阳两虚者则扶阳配阴,虚象解除后再用祛邪;虚实夹杂型攻补兼施,重用活血通络.
    2  传统轮服方治疗  根据先攻后补的原则,用若干处方轮换服用,周而复始。辽宁
省麻风病院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轮服方。即消风散、追风散、再造散、换肌散等
轮服,治疗瘤型376例,结核样型90例,未定类6例,疗期2—15个月不等,临床有效
率96.4%。疗前查菌阳性的351例中,疗后有56例阴转,276例细菌减少。治疗前后曾
作病理检查者76例,其中60例疗后有进步。钟汝敏自拟中药五服方治疗麻风病65例,
其组成由初服方(羌活、苍术、防风、玄参、荆芥、银柴胡、赤芍、枳壳、黄芩、白鲜
皮、甘草各6g,4剂,每日1剂;次服方(羌活、防风、黄芩、白芷、川芎、知母、甘
草、生地各6g,细辛3g)2剂,每日1剂;三服方(大黄9g后下,芒硝6g分冲,枳壳、
银花、赤芍、黄柏、苦参、甘草各9g,天麻、僵蚕各6g,大枫子4。5g,制川乌4.5g)10
剂,每日1剂;五服方(玄参、白芷、枳壳、独活各6g,赤芍、银花各3g,制川乌1个,
防风3008,蒺藜500g,火麻仁500g,大枫子500g,以上研成细末,有以祁蛇360g,去
头尾,用热酒浸2—3日,秋冬浸5—6日,浸松后去骨蒸熟焙干研末和前药及蜂蜜(与
药对半)为丸,每丸12g,日服3次,每次1丸,茶送下,服完为止。五服方系连续服用,
1—4方为19天,第5方为80天,共100天。结果明显好转22例,好转37例,无效
6例。
    3  专病专方治疗  章立寰先后两次报告用大枫子为主药的扫风丸治疗24例结核样
型麻风,皮损消退快,知觉有所恢复。以后用此药治疗陆续有报告,多数认为对瘤型的
疗效不如结核样型。瘤型患者有时临床有所改善,而降菌不明显,久服可致白细胞减少,
服补气血中药后可恢复。。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等用雷公藤去皮根心本质部分,每日用lO~20g、21—
40g,41—60g三种剂量,分别治疗轻、中、重三种不同程度的麻风反应共318例次,并
设西药反应停治疗对照组113例。雷公藤治疗.型麻风反应284例次,有效28I例次,有
效率98.95%;反应停治疗Ⅱ型反应113例次,有效109例次,有效率96.4%。雷公藤
治疗l型麻风反应34例次,有效32例次,有效率94.工%;反应停对l型反应无效.从
.临床症状控制速度仅血沉变化来判断,雷公藤对.型反应的疗效不亚于反应停,并对反
应停无效的l型反应亦有效,能代替皮质激素。但雷公藤治疗麻风反应所需剂量较治疗
其他病种大0.5—1倍,常在疗效出现的同时,产生副作用。从雷公藤中分离出的有效成
分雷公藤总甙治疗两型麻风反应有效率在92。7%以上,应用雷公藤生药常见的消化道反
应、白细胞减少等副作用,改用总甙后均见减少减轻。
  [述评]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主要经直接接触和呼吸道传染。因其
后期可造成畸形、残疾,丧失劳动力和自理能力,且传染他人,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因
此,对其防治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我国一直采取积极防治,控制传染措施,因此,该病
在我国已基本被控制。若患者有局部麻木性斑块、浅神经粗大、长期不愈合的足底溃疡、

脱眉毛、皮肤有蚊行感等症状,应进一步查麻风菌、组织病理切片以确诊,以期早期发
现、早期治疗。40年代初发现氨苯酚以来,麻风病已是可治之症,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利
福平、氨苯酚嗪等药物的出现,麻风已成为可防可治不可怕的疾病了。我国自80年代开
展联合化疗(MD7)以来,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麻风患者特别是瘤型麻风免疫力低
下,机体无力处理残存菌,以致无限期服药。单从抗菌途径尚在能解决麻风治疗的全部
问题。中医学对麻风病有丰富的记载和大量的临床实践,今后不仅要从中药中探寻抗麻
风杆菌的药物,还要发挥中医整体治疗之所长,调整麻风患者机体状况,提高免疫力。总
之,要做到早期诊断,早期发现,中西结合,积极防治,麻风病将得到彻底控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美格医学堂| 分枝杆菌之麻风分枝杆菌(第三期)
麻风病的常见症状有什么
『麻风病』麻风病的免疫
麻风病
五年级麻风病主题班会
麻风病防治知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