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 痛
[概述]
女子阴中或阴户作痛.或阴器时时抽掣疼痛,甚至牵引少腹,上连两乳,或阴道干,涩作痛,或外阴红肿疼痛,但又非阴疮者,谓之阴痛。阴痛一病以症状命名,包括外阴与阴道两个部分。在古医籍中.有阴中痛、阴户痛、小户嫁痛、嫁痛、 吊阴痛、或蚌疽.王门肿痛等名称。这些病名.有的意义相同.有的性质各异,各有特点,但病机证治基本相同,因而综合为一个病证进行讨论。
阴痛在历代文献医籍一般都归入阴疮门,虽然有单独论述的.但亦常与阴最、阴疮.阴肿等混同,而本节所述的阴痛,必须以痛为主症,所以《医宗金鉴。妇科心法》在“阻痛证治。中就有“阴中痛名小户嫁痛,痛极手足不能舒”的描述。若阴痛极轻,偶而发作一次.或因婚产.损伤阴户,以致阴户疼痛出血者,概不属本病范围。
[历史沿革]
本病的证治最早见晋代《肘后备急方》,该书指出。若阴中痛”者,用矾石,大黄,甘草绵裹外导的方法。隋代《诸病源候论》列论分析,认为本病原因在于胞络伤损,致脏虚感受风邪,或者虫动蚀阴、风冷致病;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又提出。嫁痛。及。小户嫁痛”,载有四首方剂.这显然受《诸病源侯论》的影响,主张温散宣通。宋代《校注妇人良方》认为阴痛与肝经湿热有关,如说“玉门掀肿作痛。乃肝经湿热。明清以来,认识逐渐深化,《济阴纲目。前阴诸疾门》论“阴户肿痛”,认为除“肝经湿热下注。外,还有“郁怒伤损脾肝。及气虚下陷之“肿消不闭”。《竹林女科证治.调经门》提出了“经来吊阴痛”的病证并指出吊阴痛的主要特征是“经来有两条筋,从阴吊至乳而乳痛不可忍”,还创制了。川楝汤。治之。《外科真诠.妇人阴疮门》详细分析了阴痛的不同病因,证候及治疗,进而阐明阴血虚致痛的重要性.如说。阴户忽然肿痛”名为蚌疽.由劳伤血分所致”,提出以四物汤加味内服.并配合艾叶,防风等煎汤薰洗.再以鲫鱼胆汁刷之,并且又指出一种少见的。产户硬如石衣,若撞着痛不可忍”的阴痛证,介绍了丝棉灰,青鱼胆
汁的外治方法。《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在承继前人虚与风的基础上强调了“产后起居太早,产门感风作痛,衣被难近身体”的病因证治,创制了祛风定痛汤。这与傅氏。产后宜温”的观点有关。
[病因病机]
外阴与阴户是经络丛集之处.宗筋之所聚,冲任与足三阴经均循此而过,肝主筋.足厥阴肝经绕阴器,因此,阴痛的发生,与肝有着重要的关系。但是.在前人著作中,十分重视风冷致病的原因, 自《诸病源侯论》始.一直到《傅青主女科》都强调风邪或凤冷的因素。此与“风气通于肝”、 “风为百病之长”有关。明清以来,观察到肝经湿热、肝郁。气滞、肝郁化火,肝肾阴血耗伤、肝脾失调的病变.对本病病机有了深入和发展。肝肾同司下焦,肾主前后二阴, 肾为先天之本,其阴精有涵养肝脏的作用, 肾主闭藏司阖.肝主疏泄司开,一开一阖,保持前后二阴的正常生理作用。《傅青主女科.调经门》。经水先后无定期”中说:。肝为肾之子,肝郁则肾亦郁矣.……,肝气或开或闭,即肾气之或去或留,相因而致,又何疑焉。。阴痛之所以反复发作,虽然有种种原因,但实质上还在于肝肾之间的失调,相因而致疼痛难愈。因此.既要根据临床证候分析各种原因(包括各个证型),又要认识肝肾失调是其本.以下就临床常见的肝肾阴虚、肝经郁火、肝经湿热及气虚下陷等分述如下:
一、肝肾阴虚 禀赋不足,房劳多产.精血耗伤.或七七之年.肾阴亏虚,天癸冯绝,冲任脉衰,阴血不足,不能濡润阴户.涵养脉络,相火偏旺,又更伤阴灼络.致令阴痛。
二、肝郁化火 足厥阴脉络绕阴器,少腹又是肝经循行之部位.乳头属肝.冲为血海.需得肝血以充盈.而冲任经络出于会阴循毛际上行.今肝郁气滞。失于条达,气血运行不畅,脉络不利.肝郁化火.火灼经络.遂致阴器抽痛.甚至牵引少腹乳房。
三、湿热下注 烦躁郁怒,伤损肝脾,肝郁化火则致热,脾虚失运则聚湿,湿与热合,乘肾虚而下注,故见阴痛,常伴阴部湿肿。《女科经纶.杂证门》即谓: “妇人阴中肿痛属肝经湿热。。
四、气虚下陷 素体虚弱,脾运不佳,中气不足,劳倦过度.或产后体虚,操劳过早或过度,以致气虚下陷,宗筋弛纵.故气阴户坠痛。
五、风冷壅阻 产后调护不当,或临产当风,子脏虚冷,气血不足,风邪入侵,客于下焦.与气血相搏,肝肾经络为之壅闭。正如《傅青主女科.产后编》所说;。产后起居太早,产门感风作痛,衣被难近身体。。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临床表现?女子外阴或阴道作痛.或阴器时时抽掣疼痛,甚至牵引少腹,上连两乳.痛不可言,或外阴干涩灼热疼痛,或阴道坠痛,或外阴胀痛如刀刺,或持续发作,或时轻时重,除此而外,尚因证型不同而有特殊表现。
1.肝肾阴虚型:与老年性阴道炎相似,疼痛干涩灼热,伴少量黄水。多发于年高体弱, 绝经或将绝经.或手术、x线深度照射而绝经的中壮年患者。
2.肝郁化火型:大多疼痛呈抽掣性,并牵引少腹,上连两乳,伴胸闷烦躁, 与精神情绪有较大关系。
二、鉴别诊断 本病主要与阴疮、阴肿,阴蚀、阴挺相鉴别。阴疮属外阴部的痈疽之疾,通过局部细致的检查,不难识别。阴肿以肿胀为主.阴蚀常由阴痒所致的疼痛,阴挺是阴道有物挺出摩擦损伤所致。通过问诊及局部的诊察.一般是可以区别的。此外还有《妇人规》提出的“交接出血。疼痛者,可根据交接出血史而区别之。
[辨证论治] .
本病以阴痛为主症.辨证的重点在于辨清疼痛的性质、程度和时间.结合全身症状综合分析。一般疼痛轻者,大多属于虚证,如阴道干涩灼热,形体消瘦,年龄较大者属肝肾阴虚;阴道坠痛,体质虚弱者属气虚下陷;疼痛较重,大多属于实证;如阴器抽痛上连少腹乳房者,属于肝经郁火;外阴焮热肿胀,带下黄白量多者,属于湿热下注。从临床实际来看,本病主要是肝肾阴虚或肝经郁火两个证型。治疗原则在于止痛,而止痛又当根据虚实寒热而论治,阴虚者,补阴清热以止痛,气虚者,补气升提以止痛,肝郁化火者,清肝解郁以止痛.湿热下注者,清热利湿以止痛, 因此其治疗尚不同于痛经及妊产期的疼痛。
一。肝肾阴虚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阴痛,有干涩灼热感,或有少量黄水,外阴萎缩,阴内潮红。五分泌物.
2。全身症状:头晕腰酸,瘐寐不熟.五心烦热,烘热汗出.口干咽燥,大便艰行.小便黄少,脉细数,舌质红裂,苔色黄。
3.证候分析:本证型多见于年高体弱的患者,月经巳绝或将绝之年.天癸衰竭,阴精不足,不能润养阴内, 以致阴内干涩疼痛、阴虚则火旺,火旺必耗损阴精.故使阴内灼热而流黄水。阴精不足,上不能涵养清官之窍而润咽喉.下不能润肠通便.火旺上炎.心神不宁,故诸证迭见,脉舌亦为阴虚火旺的明证。
(二)治疗
1.治则:滋肾养肝,清热降火。 ’
2。方药:知柏地黄汤或左归饮或三甲复脉汤。
(1)知柏地黄汤(方见经行口糜)。
方中滋阴降火并用,可缓解阴内灼痛,但本证型多见于年高体弱患者,阴虚由来已久,非短期所能恢复, 因此,本方宜常服,但需注意到脾胃运化,如有腹胀便溏出现者,必须去知母、黄柏, 因知柏泻火清热,于脾胃尤为不利,本病既是阴精不足.得赖后天水谷之精以养之,故应重视脾胃的运化,如心肝火旺者,应加莲子心。炒山栀,钩藤,黛灯芯等。
(2)左归饮(方见月经后期)。
方中以六味地黄为基础,意在恢复阴精,加入枸杞子、炙甘草者,含有养肝扶脾的作用。杞子与熟地、萸肉相合,并有生精之意.阴精得复,阴道得养,疼痛自止。
(3)三甲复脉汤(方见产后痉证)。
方中以龟板、鳖甲,牡蛎三甲滋阴生精为主药;伍以阿胶、地黄、麦冬,白芍等补养肝肾;麻仁润肠;炙甘草扶脾,较之左归尤为适合本证,并有填补阴精,大补奇经之效,如脾胃薄弱者,宜去麦冬、麻仁,加人参、术等健脾之品。
二、肝经郁火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阴部胀痛,或有灼热感。妇科检查一般无异常发现,或者阴痛连及少腹.甚则上及乳房。
2.全身症状:胸闷太息,烦躁寐差,精神抑郁.纳食欠佳,脉细弦.舌质偏红.苔色黄白腻。
3.证候分析:肝郁气滞,系由精神不畅,情怀抑郁所致.故见上述一些证候。肝郁化火,火热灼伤阴部,故见阴部灼热性疼痛。但这些均为患者自觉症状,经检查一般无异常发现,而且与情志精神的变化有着密切关连.每当心情宽畅.精神愉快时,其阴痛可减轻或消失,如心情不畅,精神忧伤,则阴痛将因之加剧。所有这些,可通过详细问诊而得之,亦为本病证的有力证据。
(二)治疗
1.治则:疏肝解郁。
2.方药:丹栀逍遥散,或川栋汤,或滋水清肝饮。
(1)丹栀逍遥散(方见月经先期)。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如能加入制香附,则疏肝之力更佳,且下焦病变,能伍橘核,更为的对;当归、 白芍养血平肝; 白术,茯苓二甘草和中健脾;佐以煨姜, 以和脾胃;佐薄荷辛散以疏肝。肝气疏达.少腹阴部胀痛自已。若在行经早期出现胀痛,并夹有瘀块者,尚须加入山楂、丹参,石打穿、益母草等调经化瘀之品。因血瘀阻碍气机运行.瘀不去气不畅也。
(2)川楝汤(《叶氏女科证治》):
川楝子 小茴香 猪苓 泽泻 白术 乌药 麻黄 槟榔 乳香 玄胡 木香 葱白 煨姜 大茴香
方中以川栋子为主药者. 因以川栋子善于泄肝止痛,著名方剂金铃子散, 即川楝子元胡二药.大小茴香、木香、乌药、乳香理气止痛;玄胡止痛尤胜;猪苓、泽泻利湿;白术健脾;槟榔理气行滞;麻黄、生姜、葱.发汗疏解,故服药后要求对火发汗.原因扫阴痛并有寒热者宜之。从临床角度来看.我们认为一般性的吊阴痛,可应用上海已故名中医朱小南所拟的川栋汤,药如川楝子、广木香.小茴香,制香附,合欢皮、延胡、璐路通、苏噜子、焦山查、 白术、乌药、枳壳,疗效较佳。如果是肝经气火偏胜,灼经络而致者.笔者运用清肝川栋汤.药如川楝子,小茴香、当归、赤白芍,丹皮,延胡,启蒺藜、五灵脂、香附、青陈皮、泽泻.似为合适。
(3)滋水清肝饮(方见经前乳胀)。
本方是高鼓峰的著名方剂,载于《医宗己任编》.用六味地黄汤滋养肾阴,佐以柴胡,山栀、黄芩,清肝解郁.肝郁化火,与心有关,故方中又用枣仁归芍养心血以安神.有糍水清肝、解郁除烦的作用。本方与薛立斋的滋肾生肝饮,魏玉璜的一贯煎、傅青主的开郁种玉汤等共为滋阴解郁的名方。
三、气虚下陷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阴户坠痛,有时带多色白质稀,阴道无异常变化。
2.全身症状:肢疲神倦,气短懒言,面色少华.头昏纳呆,脉细软,舌质淡红.苔薄白。
3.证候分析:气虚下陷者,常以劳累过度.或产后劳倦,或素体脾胃虚弱,以致呻气不足,气虚下陷,卧则较好.劳则明显加重.气虚血少.故可出现肢疲神倦,气短懒言等症。
(二)治疗
1.治则:补中升阳.
2.方药:补中益气汤或举元煎。
(1)补中益气汤(见“月经先期”)。
方中诸药补气升阳,治疗因气虚下陷的各种病证,均有一定疗效。本病证亦不例外,但体质虚弱,症状明显者,应重用芪参。如阴部有轻度肿胀者,除补气升阳外,尚需加入防风.菖蒲.秦艽等疏风之品,同时亦有助于升阳。如伴有明显的腰骶瘦软者.尚需加入川断、杜仲,菟丝子等补肾固纳之品。
(2)举元煎(见“月经过多”)。
本方系张景岳所创。重用参、芪意在补气为主,佐以升提,顾名思义,在于升举下陷之元气.但元气之所以下陷者,实与虚有关,故补为重点.补中兼升.始为妥当。如能加入菟丝子 鹿茸 红参等.则升举元气将为更佳。
四、温热下注
(一)辨证
1.妇科证侯特点:阴痛肿胀,带下量多,色黄白质粘腻,或有臭气。妇科检查可见外阴及阴道充血,或者有溃疡。
2。全身症状:胸闷烦躁.纳差口腻,小便黄少,舌质红,苔黄白腻.脉细濡数。
3。证候分析。肝脾失调,湿热下注,偏热胜者.乃肝经之湿热下注.故常见黄带质粘有臭.并伴胸闷烦躁.尿少色黄.偏湿胜者,乃脾虚而湿浊下流也,故多见白带质粘浊无臭气而伴纳差口腻,苔白腻,脉细濡。然就阴痛而言,就以肝经湿热下注者为主。有相当一部分与阴痒,带下相兼,故可参考有关病证。
(二)治疗
1.治则:清利湿热,调理肝脾。
2.方药:龙胆泻肝汤,或易黄汤。
(1)龙胆泻肝汤(方见经行情志异常)。
方中以龙胆草大苦大寒,泻肝胆实火,除下焦湿热为主;黄芩,栀子泻火清热,协助龙胆草益增其泻火之力为辅;木通。泽泻、车前清热利湿.助龙胆草利下焦之湿热.使之从小便而出;当归、生地养血益阴以和肝.与上药配伍.意在泻中有补,疏中有养,使泻火之药不致苦燥伤阴.亦可防止因肝胆火盛而耗伤阴液,以使邪去而不伤正;用柴胡畅肝胆之气;甘草协和诸药.缓急调中。诸药配合,而有泻肝火利湿热的作用.使肝*火湿热能从小便而去之。如兼有风邪壅滞者,当加白芷,防风、秦艽、菖蒲等祛风疏散之药。
(2)易黄汤(《傅青主女科》):
炒山药 黄柏 芡实 车前子 白果
方中山药、芡实、车前子健脾益肾利湿,黄柏清热燥湿, 白果固任止带,使热去湿化.则阴痛自除。若热甚者,需加败酱草、一枝黄花等。
五、风冷壅阻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阴户肿痛.甚则痛剧不能近衣被,无掀红表现,大多见于产后。
2.全身症状:产后体弱,伴有形寒怕冷.周身骨节酸痛,脉细,舌苔白腻。
3.证候分析。分娩之后,气血不足,或肾阳偏虚,子脏虚冷.风冷入侵. 客于下焦. 与气血相搏,肝肾经络,为之壅闭, 因而出现阴户漫肿,疼痛剧烈,甚则不能近衣被。本病证在于本虚标实,故全身症状上既有体虚的一面.又有形寒怕冷.周身骨节酸痛等风寒表症,脉细苔白腻,均属风寒之象.
(二)治疗
l。治则:祛风散寒。和络止痛。
2.方药:祛风定痛汤,或菖蒲散。 。
(1)祛风定痛汤(《傅青主女科》):
川芎 当归 独活 防风 肉桂 荆芥 茯苓 地黄 大枣
本方傅氏用治产后起身太早,产门感风作痛而剧烈者,方中用独活,荆芥、防风以祛风, 当归,川芎以和血,风邪搏结于血,血壅不通则痛,和血而利血行.乃止痛之要法。肉桂温阳祛寒,且有止痛之效,地黄、大枣以养血,茯苓健脾利湿。全方合用,确一有祛风定痛之功,尚当配合艾叶,防风等煎水薰洗,风去脉络调畅.疼痛自已。痛定后倘需配合补养气血以善其后。 ’
(2)菖蒲散(《寿世保元》)加荆芥、防风。 .
石菖蒲 当归 秦艽 吴茱萸 .
原方本是治疗风邪壅滞之阴痛.方中以秦艽祛风,石菖蒲、 当归和血脉,吴萸祛寒.加入荆防以增强祛风之力,使风邪去,脉络畅利.疼痛自除.痛止后再予补养气血以善后。
[预防及护理]
一,注意卫生,保持阴部清洁。
二,清心寡欲,安定心神。所谓“诸痛疮疡,皆属于心”者,指心火妄动,加剧阴痛困而宁心安神.防止心火妄动,亦有利于控制阴痛。
三。勿过度劳累,持重,忌辛辣刺激.注意饮食营养+提高健康水平。
[结语]
阴痛,指外阴及阴道的疼痛, 因其性质、程度、部位以及与婚嫁有关。而前人有阴呻痛,阴户痛, 吊阴痛,嫁痛等不同名称。其原因主要有肝肾阴虚、肝郁化火以及湿热下注,气虚下陷等。辨证上除疼痛性质外.要注意病史及伴随症状。治疗上除滋阴.解郁外.还应注意清利和益气。此外,清心寡欲.安定心神,保证睡眠,调理肝脾亦有助于阴痛的解除。
[文献摘录]
《中国医学大辞典》:阴痛,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又名阴中痛。包括小户滁痛,嫁痛。多因郁热损伤肝脾.脾虚聚湿,湿热下注;或中气下陷;或风邪客于下焦,与气血相搏.肝肾经络为主壅闭。症见阴痛.甚则痛极难忍。湿热下注者.并见肿胀疼痛,带多色黄,治宜和肝理脾,清热除湿。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味,外以四物汤料合乳香捣饼纳阴中:中气下陷者,兼见阴户坠痛,气短懒言,治宜补中益气.方用补中益气汤;风邪壅滞者.兼见肿胀痛甚.治宜祛风散瘀,方用菖蒲散, (《寿世保元》)石菖蒲、当归,秦艽、吴茱萸)水煎空腹服,外用艾叶、防风、大戟水煎熏洗。
阴 痛
女子阴中或阴户抽掣疼痛,甚至连及少腹、两乳,局部无明显异常病变者,称为“阴痛”.又称“阴中痛”、“阴户痛”、“小户嫁痛”、“嫁痛”等。
本病的证治最早见晋代《肘后备急方》,该书指出“若阴中痛”者,用矾石、大黄、甘草绵裹外导的方法。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又提出“嫁痛”及“小户嫁痛”;宋代《校注妇人良方》认为阴痛与肝经湿热有关,如说“玉门欣肿作痛”乃肝经湿热。明清以来,认识逐渐深化,《济阴纲目。前阴诸疾门》论“阴户肿痛”,认为除“肝经湿热下注”外,还有郁怒伤肝及气虚下陷之“肿消不闭”。《竹林女科证治。调经门》提出了“经来吊阴痛”的病证,并指出吊阴痛的主要特征是经来有两条筋,从阴吊至乳而乳痛不可忍,还创制了“川楝汤”治之。
(主要病机)
前阴乃宗筋所聚之处,冲任与足三阴经亦循此而过。肝主筋,肾司二阴,故阴痛的发生与肝肾有密切关系。常见有肝肾亏损、肝郁气滞、肝经湿热、寒滞肝脉等型。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病史:感受外邪,素性抑郁、或房事不节史。
(2)临床表现。自觉阴道或外阴抽掣疼痛,甚至痛及少腹,上连两乳。疼痛轻重不一,时作时止。 ’
(3)妇科检查:前阴检查多无阳性发现,无红肿、溃烂等病变.
2。鉴别诊断
(1)与阴疮鉴别:阴疮属外阴部的痈疽之疾,通过局部细致的检查,不难识别。
(2)与阴肿鉴别;阴肿以肿胀为主.
(因、证、辨、治]
肝主筋,肾司二阴,故阴痛的发生在于肝肾之间的失调。本病以阴痛为主证。辨证的重点在于辨清疼痛的性质、程度和时间,结合全身症状综合分析。
治疗的原则在于止痛,而止痛又当根据虚实寒热而论治。肝肾亏损者,滋养肝肾,缓急止痛;肝郁气滞者,疏肝解郁,理气止痛;肝经湿热者,泻肝清热,除湿止痛,寒凝肝脉者,温经散寒,行滞止痛。
1.肝肾亏损证
病因病机 先天不足,早婚多产:或房事不节,耗伤精血,损伤肝肾.肝脉过阴器,肾之筋结于阴器,阴部筋脉失养,以致阴部抽掣疼痛.
主要症状 阴部抽掣疼痛,或干涩疼痛,带下量少或无,腰酸腿软,头晕耳鸣,两目干涩,神倦乏力,舌淡、苔薄,脉沉细。
辨证依据 素体虚弱、有多产房劳史;外阴及阴户抽掣疼痛、或干涩疼痛,头晕腰酸等;舌淡、苔薄、脉沉细。
治法 滋养肝肾,缓急止痛.
方药 当归地黄饮(《景岳全书》当归、熟地、山萸肉、杜仲、淮山药、牛膝、甘草)加白芍、延胡索。
2。肝郁气滞证
病因病机 内伤七情,性情忧郁,肝失条达,肝脉缓急,气滞血滞,不通则痛。
主要证候 阴中掣痛,连及少腹,甚则两胁,乳房牵引作痛、烦躁易怒,胸闷太息,舌红,苔薄,脉弦。
辨证依据 有七情所伤病史;阴中掣痛,乳房胸胁胀满疼痛等;舌红,苔薄、脉弦。
治法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 逍遥散(见“月经后期”节)加川楝子、香附、延胡索。
3.肝经湿热证
病因病机 烦躁易怒,损伤肝脾,肝郁化热,脾虚生湿,湿热互结,流注下焦,或湿热之邪直犯下焦,而致阴部疼痛。
主要证候 阴部疼痛,带下色黄如脓、稠粘臭秽,头晕目眩,口苦咽干,喜冷饮,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辨证依据 情志所伤病史;阴部疼痛,带下色黄臭秽、口苦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 泻肝清热,除湿止痛。
方药 龙胆泻肝汤(见“多囊卵巢综合征”章)加黄柏、郁金。
4.寒滞肝脉证
病因病机 久居阴寒之地,寒邪内侵,或经期产后,寒邪乘虚客于下焦,与气血相搏,肝脉为之壅闭,而致阴痛。
主要证候 阴部拘急抽掣,痛不可忍,畏寒肢冷,周身关节疼痛,舌暗、苔白,脉沉紧。
辨证依据 素体阳虚或久居阴寒之地病史;阴部拘急抽掣,痛不可忍,畏寒肢冷,周身关节疼痛,舌暗,苔白,脉沉紧。
治法 温经散寒,行滞止痛.
方药 川楝汤(《竹林女科》川楝子、白术、乌药、乳香、木香、麻黄、大茴香、猪苓、姜葱、槟榔、泽泻、延胡、小茴香)去槟榔、泽泻。
(预防及护理]
1。注意卫生,保持阴部清洁。
2.注意安定心神。
3.勿过度劳累、持重、忌辛辣刺激。
(疗效判断标准)
1.治 愈 症状消失,3个月无复发。
2.好 转 症状改善.
3.未 愈 症状无变化。
【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防与护理】【现代研究】【疗效评定】【其它疗法】【中药名厂与中成药】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