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方心裁(34)大黄牡丹汤

大黄牡丹汤

【原文】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组成与用法】   

大黄四两  牡丹一两  桃仁五十个  瓜子半升  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 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功效】清热破瘀,散结消肿。

【医案】

1.   经期过长

初诊:2006年10月16日。黄某,31岁,停经2个月,经治疗后月经于9月29日来潮,至今18天未净,经量已少,经色鲜红,伴小腹疼痛,腰部酸痛,乏力。平素月经周期先后不定,经量正常,经期小腹疼痛,5~10天净。带下量多,色微黄,有臭气,纳可,二便正常。生育史:1-0-1-1。曾有子宫肌瘤剥除史。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清理下焦湿热。

方剂:大黄牡丹汤加减。

大黄炭10g  丹皮炭10g  桃仁5g  冬瓜仁30g  阿胶(烊冲)10g  贯众炭30g  地榆20g  槐花20g  蚤休20g,3剂。

二诊:经水将净,经色鲜红,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茵陈15g、海螵蛸20g,4剂。

三诊:2006年10月30日。药毕经水即净,腰腹疼痛亦减,舌脉如上。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轻度炎症,子宫后位,大小正常,质地中等,活动,压痛,右侧附件压痛,左侧附件无压痛。西医诊断:(1)慢性盆腔炎。(2)慢性子宫颈炎。

大黄10g  丹皮10g  桃仁10g  冬瓜仁30g  蒲公英20g  红藤30g  败酱草20g  延胡索10g  野荞麦根20g,7剂。

2.慢性盆腔炎

初诊:2005525王某,33岁,原有慢性盆腔炎、子宫肌瘤病史,月经524来潮,经量少,色暗红,无血块,左侧少腹疼痛剧烈2天,小便频,大便结,矢气难,白带不多,无气味。生育史:1-0-3-1,曾因发生两次异位妊娠病史,两侧输卵管先后切除。舌边尖见瘀点,苔薄白,脉细。

治法:清热活血通腑。                

方剂:大黄牡丹皮汤加味。

制大黄10g  丹皮10g  桃仁10g  冬瓜仁30g  玄明粉(冲)10g  蒲公英20g  红藤30g  败酱草15g  延胡索10g  大腹皮15g3剂。

二诊:2005年5月30日。进药一剂,左侧少腹疼痛若失,舌脉如上。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光滑,宫体后位,大小正常,活动,质地中等,压痛,两侧附件压痛。

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

三诊:2005年5月30日。下腹疼痛未再发生,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

3.慢性盆腔炎

初诊:2005年5月26日。马某,23岁,近10天来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两侧少腹部疼痛,部位不定,小便后疼痛减轻。平素月经周期基本规则,经量多,经色鲜红,夹血块,伴腰酸,带下量少,色淡黄,无异味,纳减,寐安,下腹胀,大便秘结,2~3天一行。生育史:0-0-0-0。末次月经5月16日来潮。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光滑,子宫前位,大小正常,质地中等,活动,压痛,两侧附件压痛。西医诊断:慢性盆腔炎。

治法:通腑清热。                    

方剂:大黄牡丹汤合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味。

制大黄10g  丹皮10g  桃仁10g  冬瓜仁30g  玄明粉(冲)10g  败酱草15g  红藤30g  蒲公英15g  延胡索10g  川楝子10g  大腹皮12g,4剂。                                                                  

二诊:2005年5月30日。左侧少腹痛除,右侧少腹隐痛,大便溏软,纳欠,舌脉如上。

治法:通腑行气,清热健脾。          

方剂:大黄牡丹汤合厚朴七物汤加减。

    制大黄10g  丹皮10g  桃红10g  冬瓜仁20g  厚朴10g  炙甘草6g  枳实10g  桂枝6g  生姜4片  大枣6个  红藤30g  延胡索10g,5剂。                                                                     

三诊:2005年6月6日。右侧少腹偶有隐痛,胃纳正常,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蒲公英15g,5剂。                                                                       

四诊:2005年6月11日。右侧少腹痛除,大便软,舌脉如上。

中药守5月30日方,制大黄减至6g,加神曲10g,6剂。

4.慢性盆腔炎

初诊:2007年6月14日。董某,29岁,4月29日顺产,产后半月发热,5月30日小腹阵痛明显,诊断为急性盆腔炎入院治疗。经抗炎治疗后,腹痛控制,出院10天,小腹疼痛复发,现为小腹疼痛第10天。纳便正常,现为哺乳期间。生育史:2-0-0-2。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轻度炎症,子宫前位,偏小,质地中等,活动,压痛,两侧附件压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慢性盆腔炎。

治法:清热通腑。

方剂:大黄牡丹汤合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味。

制大黄12g  丹皮9g  桃仁10g  冬瓜仁30g  玄明粉(冲)10g  败酱草15g  红藤30g  蒲公英20g  延胡索10g  川楝子10g  大腹皮10g,2剂。并嘱暂停哺乳。

二诊:2007年6月16日。服药之后,大便稀溏,下腹疼痛明显减轻,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5剂。

三诊:2007年6月21日。下腹疼痛消失,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以善后。

5.亚急性盆腔炎

初诊:2003523林某,22岁,50天前在当地农村行药物流产,阴道出血3天净,术后即出现下腹疼痛,且逐渐加重难耐,疼痛向会阴及下肢放射,伴腰酸痛,曾入住某大医院妇科病房,经腹部B超、腹部摄片、骨盆CT平扫、腰椎核磁共振等检查,均未发现异常,妇科检查:左侧附件压痛,右侧增厚;静脉肾盂造影提示:左侧输尿管下端扩张。请泌尿科医师会诊后,拟诊为左侧输尿管结石。经多方治疗,下腹疼痛未能控制,呻吟叫号昼夜不已,因疼痛一直未能控制,便自动出院。来诊时患者痛苦不堪,呻吟不迭,弯腰搀扶。询问平时月经正常,现除腰腹部疼痛之外,手足逆冷,白带不多,大便秘结,胃纳不馨,无发热。舌淡红,苔厚腻,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光滑,宫体后位,正常大小,活动,质地中等,压痛明显,两侧附件压痛明显,三合诊,两侧子宫骶骨韧带触痛明显。西医诊断:亚急性盆腔炎。

治法:清热活血,通腑导滞。         

方剂:大黄牡丹汤加味。

制大黄10g  丹皮10g  桃仁10g  冬瓜仁30g  玄明粉(冲)10g  延胡索10g  蒲公英20g  红藤20g  血竭4g3剂。

活血化瘀灌肠液(医院制剂)每次50ml,每日1次保留灌肠。

药后大便下如糜粥,下腹疼痛顿除,手足转温,嗣后再用其他中药调理而安。

【按语】

大黄牡丹汤是中医一张著名的治疗急腹症的方剂,适用于肠痈未成脓者。方中大黄、芒硝荡涤肠道,泻下热结;丹皮、桃仁活血祛瘀排脓;冬瓜仁清利大肠,排脓解毒。正因为大黄牡丹汤具备如此的功效,故可以治疗尚未成脓的肠痈。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大黄,它味苦,性寒,是一味具有抗炎和广谱抗菌功效的药物,敏感的细菌有葡萄球菌(白色、柠檬色、金黄色)、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因此常常用于治疗多种炎症性疾病。  

肠痈有急慢性之分,盆腔炎也有急慢性之别,两者情况十分类似,且均属下焦,形同邻里,甚至还能互相影响(右侧附件与阑尾的炎症有时可以相互影响),且常因湿热作祟,故治疗原则常常相同,用方互通。大黄牡丹汤适用于肠痈急性发作而出现“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由于下焦热毒蕴结所致者,所以此方同样可以治疗急性或者亚急性盆腔炎属于下焦热毒蕴结者。如果属于慢性盆腔炎,只要见到下腹疼痛而大便闭结而因为湿热者,便可使用。服药之后务使大便下如糜粥状,方可起到釜底抽薪之功。《素问·至真要大论》“补下治下,制以急”,正此之谓。

案1为经期过长,量少色鲜,小腹腰痛,平素带多色黄臭,系湿热损伤胞络所致,由于大便不结,故以大黄牡丹汤去芒硝,加阿胶、贯众炭、地榆、槐花、蚤休,以清理下焦湿热,止血,其中大黄用炭,去其攻下之弊,增其收敛止血之力,一诊知,加茵陈、海螵蛸以增强清热止血之功,二诊血止,妇科检查之后证实为慢性盆腔炎,仍用大黄牡丹汤加减以治本。

案2、案3、4均为慢性盆腔炎。案2有多次妇科手术史,出现左侧少腹剧痛,部位不移,大便结,矢气难,舌边尖见瘀点,湿热瘀阻,腑气不通之征已彰。《素问·举痛论》说:“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热,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故用大黄牡丹汤加味,荡清腑中胶结之湿浊瘀热而获效;案3少腹部疼痛,部位不定,经来夹块,带下色黄,腹胀便结,湿热滞结之象亦显,而瘀阻两案有异,但在湿热纽结相同的大前提下,仍可用大黄牡丹汤治疗,一诊见效之后,由于大便仍溏软,取前方去玄明粉,与厚朴七物汤合用,以温中行气健脾胃,防止过下伤阳,调理四诊之后症状消失;案4有急性盆腔炎病史,虽无大便秘结现象,但仍以下法清热,取效最捷,故用大黄牡丹汤加味治疗而愈。

案5为亚急性盆腔炎,症状介于急性与慢性之间,其证可辨之处有腰腹剧痛,大便秘结,苔厚腻。《素问·标本病传》曰:“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此大小者,即大便与小便。故治疗应当先从通下大便入手。由于住院治疗,诸药备尝,湿邪未去而热势先遏,湿热纽结,而湿胜于热,为使湿热有去路,以大黄牡丹汤加味治疗,便下如粥,腹痛顿除,手足转温,嗣后调理而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阑尾炎的验方
大黄牡丹汤治疗急性胆囊炎、盆腔炎及带状疱疹医案
大黄牡丹汤临床新用
​毛德西十六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篇方治验
慢性盆腔炎痛经中药热敷方
阑尾炎的中医治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