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李氏全息汤各论内容第一课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李氏全息汤各论内容第一课,李氏全息汤课程学习!如此全面,不收藏是你的遗憾!
感冒 是因外感风邪为主的六淫之邪和时行疫毒,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疾病(部分患者可伴有 轻微咳 嗽,咳 嗽严重应按 咳 嗽 章节加减治疗)。
西医学所称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可参照本节论治。西医学认为上呼吸道感染多半由病毒引起,其中以冠状病毒和鼻病毒为主要致病病毒。细菌感染常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雾滴,或经污染的用具进行传播。该病一般预后良好,有自限性,一般3-7天自愈。
如治疗不当或年老体弱患者可继发支气管炎、肺炎、副鼻窦炎,少数人可并发急性心肌炎,肾炎,脑膜炎等。
“感冒为万病之源”临床应予以重视,积极治疗,防微杜渐。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常以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等肺气失于宣肃的临床表现;有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身体酸楚等卫表不和的症状。(感冒的中医病机即:肺失宣肃,卫表不和)
2.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多见。起病急,一般病程为3-7天,(失于医治也可导致病程延长或继发其他疾病)。
3.淋巴细胞相对升高。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正常或偏低,(白细胞升高时多存在细菌感染因素)。
二:鉴别诊断:
1.鼻渊: 均可有鼻塞流涕,喷嚏,但鼻渊多流腥臭浊涕,感冒一般流清涕,并无腥味;鼻渊一般无恶寒发热,表证多见于外感表证;鼻渊病程漫长,反复发作,不易治愈;感冒病程短,治疗后,鼻塞流涕症状消失较快。然而也有感冒诱发鼻渊发作者,应予以鉴别,治疗按相关章节治疗。
 
2.乳蛾:  均有发热,恶寒,咽喉痛等症,但乳蛾又见咽部两侧红肿胀大,常有黄白色脓样分泌物。
 
 3.麻疹:麻疹初起有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咳 嗽咯痰等,与感冒相似,但麻疹伴有目赤畏光,眼泡浮肿,多泪,口腔黏膜出疹等。
                                                        
 
4.瘟黄(病毒性肝 炎之流感型): 瘟黄以畏寒,发热,头痛,喷嚏,咳 嗽等肺卫症状起病,与感冒相似,但常伴有纳呆,厌油,黄疸,右胁下痛等症状,以及肝功能损害等表现。                               
传统中医辨证:
传统中医辨证:
共有症状:恶寒发热,全身酸楚,鼻塞,流涕,喷嚏
辩证分型:
1.风寒:
涕清痰白(质地清稀和色白主寒),无汗,脉浮紧-----荆防败毒散;
2.风热:
涕稠痰黄(质地粘稠和色黄主热),有汗,脉浮数-----银翘散;
3.寒包火:
烦热恶寒,舌苔黄白相间(寒热共存),脉浮数------麻杏石甘汤;
4.气虚证:
疲乏易感(气虚无力),脉浮无力-------参苏饮;
5.阳虚证:
四肢欠温(阳虚畏寒),脉沉迟无力------参附再造丸
6.阴虚证:
素来潮热盗汗(阴虚盗汗),手足心热,脉细数-----加减葳蕤汤。
根据临床观察统计,与李氏全息体质论及李氏全息汤理论体系来分析。上述单纯症型较为少见,由于疾病是处于时时变化之中,再加上现代人的共同体质等原因,临床多见的是寒热错杂,多种证型同在的病理改变。所以予以“李氏全息汤”加减治疗,整体调理,改善体质,唤起机体自愈系统,使疾病疗程缩短,疗效增强,利于疾病康复。
综上所述,我们能知道感冒传统中医常见分型有风寒,风热,外寒内热(寒包火),气虚感冒,阳虚感冒,阴虚感冒等
李氏全息汤基础方内桂枝汤疏风散寒,通阳化气,调和营卫,为解表之通剂,仲景群方之冠,再则桂枝温通经脉效果佳,“经络者,决生死,处百病,不可不通”,经脉通畅,气血调和无阻,津液输布正常,痰不生,瘀不成,脏腑机能日趋正常,正气足,邪气除,病何从生焉?!纵观针灸,刮痧,拔罐,推拿,中药,何不以经络学说为根基?“经络不通,百病生焉”“经络一通,百病可除”,从此可知,“经脉者,唯求一通”;
白术,茯苓,甘草等,健脾除湿,扶正祛邪;
生地,牡丹皮,芍药等清热泻火,活血散瘀;
柴胡和解表里,沟通内外,抗邪退热;
生地,首乌等滋肝肾,益阴血,能治阴虚血虚之证。
必要时再根据具体病情,加减针对性药物。药物加减法参看 加减细论 部分。
从西医学的角度来分析,方中柴胡,桂枝都有很好的退热作用,芍药甘草桂枝等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另外,柴胡,杏仁,桂枝,牡丹皮等具有广谱抗病毒,抗细菌,真菌等病原体的作用,可谓天然抗生素,但无西药抗生素的副作用,也不易产生耐药性;
二陈汤健脾化痰,改善当代人的体质,人体内70%的物质是水分,人患疾病,气血脏腑失衡,就会产生痰湿,既是病理产物,又可作为第二病因造成诸多疾病,古有“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说,也正是此理,可知 李氏全息汤 立法组方严谨合理,满足疾病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性,能起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效果。
杏仁止咳平喘化痰,兼能通便,对感冒导致的咳喘有治疗作用,没有咳喘者,与白术,茯苓等药也有调节与增强免疫之作用。
《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提高机体免疫,扶助正气,抵御外邪,修复受损组织,自我调节,是李氏全息汤治疗疾病的一大特色。
经临床应用证明,李氏全息汤加减治疗感冒病,可显著缩短病程,具有见效快,痊愈快,改善体质,增强免疫,愈后不易复发等特点。
加减细论:
轻度发热 ,一般不必加药;中高度发热加石膏20-100克(先煎);高热抽搐者再酌加羚羊角粉1-2克;
流涕,喷嚏明显者加玄参,桔梗,生姜各10-15克,涕多不止加益智仁,石榴皮各10克;
鼻塞明显加苍耳子,辛夷各10-15克,另可酌加石菖蒲10-20克(后下);
咽喉痛:(李氏全息汤基础方桂枝减量,生地,牡丹皮,生甘草加量 白芍换成赤芍)加桔梗10-15克 ,
严重者再酌加清热解毒药,如: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牛蒡子,射干等选择2-3位药;
恶心呕吐:(李氏全息汤基础方可加量半夏)加苏叶,生姜(干姜酌减)各10-15克;
口干渴:(李氏全息汤基础方可加量生地,减量茯苓治疗)。
严重者再加麦冬,玄参各10-20克;
而口渴兼见气虚乏力甚者加黄芪,党参各20克
口苦加当归,栀子各10克,口苦严重另加龙胆草15克;
体弱怕风,反复易感加黄芪20-30克,防风15-20克;
饮食积滞或纳差加焦三仙(山楂,神曲,麦芽)或鸡内金各10-20克(胃部泛酸烧心或不能嗜酸者去山楂);
颈项部不适加葛根30-60克,麻黄0-15克;
夏季暑湿感冒加滑石,藿香,佩兰各15克;
咳 嗽 加干姜6克,五味子10克,严重者见相关章节介绍。
感冒初起均可加羌活,板蓝根治疗(羌蓝汤:其中寒相明显羌活重板蓝根,热像明显板蓝根重羌活)进行治疗。其他随症加减。
其他疗法:
鼻塞不适,还可以点按或针刺“迎香穴”;
咽喉疼痛者可在“少商穴”“商阳穴”刺血;
眼结膜红赤,“少泽穴”点刺放血;
咳 嗽患者可以针刺 “孔最穴”,或行前胸后背刮痧治疗;
发热患者可在“大椎穴”点刺放血再拔罐,或耳尖点刺放血治疗。
每日一次,疗效颇佳。
学员讨论:
学员提问:今冬的感冒发热,有人觉得浑身发冷,穿衣服也不缓解,量体温正常,有人觉得浑身发冷,量体温39,后者用退热要缓解很快前者缓解不明显是什么原因?前者用氨基比林注射效果不好,得用病毒唑加赖氨匹林输液效果好,后者用氨基比林注射效果好。不知中医区分这种病情的?
李芳祥答:前者不用石膏,后者可能用石膏;前者用附子或麻黄,后者用石膏
学员提问:用附子或麻黄首乌去掉吗?
李芳祥答: 无汗就去掉 有汗不用去。
学员提问:有的人感冒跟哭似的眼泪不停地往下流,还有的人感冒身子不停地的发抖,跟跳舞似的自己管不住自己的身体这是怎么回事?
李芳祥答:因风性善动,加防风。
学员提问:对小孩发热输液后反复不退热是怎么回事?用全息汤怎么处理?
李芳祥答:风性善动多变不稳定,因正气不足免疫力低的气虚发热,可加防风 黄芪等
学员提问:上午输液不热下午开始发高热是不是受气虚发热?
在临床上有些小孩发热再输液当中不热,液体一停就开始发热,一天当中可反复出现是怎么回事?
李芳祥答: 输液当然不热了,治标未治本,对症缓解,属于掩盖病情。不作气虚发热论。
学员提问: 每年的季节性流感都可以按上面的加减比如今年的雾气引起的可以吗
李芳祥答: 可以。
古今名家讲解(拓展阅读):
病名由来-----
感冒,据文献记载,有伤风,冒风,冒寒,重伤风,小伤寒等诸多别名。感冒作为病名,较早见于《丹溪心法.中寒附录》中“初有感冒等轻症,不可便认作为伤寒妄治”。清代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伤风》中首先提出“时行感冒”之名,云:“时行感冒,寒热往来,伤风无汗。”
风邪致病-----
历代医家对感冒病因的认识,不外六淫邪气和时行疫毒两条,六淫之中,又以风为主因。《素问.骨空论》云:“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后世更加明确感冒之因以风邪为主,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常兼夹不同季节当令之时气为患。吴瑭在《温病条辨.杂说.风论》云:“《内经》曰:风为百病之长;又曰:风者,善行而数变。盖风之体不一,而风之用有殊;春初之风,则夹寒水之母气;春末之风,则带火热之子气,夏初之风,则木气未尽而炎渐生;长夏之风,则夹暑气,湿气,木气;大雨而后暴凉,则夹寒水之气;久晴不雨,以其近秋也,而先行燥气;是长夏之风,无所不兼,而人则无所不病也。初秋则夹湿气,季秋则兼寒水之气,所以报冬也。初冬尤兼燥金之气,正冬则寒水本令,而季冬又报来春风木之气,纸鸢起矣。无论四时之风皆带凉气者,木以水为母也,转化转热者,木生火也,且其体无微不入,其用无处不有,学者能体察风之体用,而于六淫之病,思过半矣。”进一步阐发了风邪之特性,及因风邪而成感冒,有风寒风热两大症型及兼夹原理。
对时行感冒的病因认识可追溯到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时气病诸侯》,其云:“时行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夫时气病者,此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迄及明清,温病学说巨大发展,对时行感冒之认识也日趋完善。虚邪为致病之邪气的通称,是因邪气乘虚而入而得以侵入的原因。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感冒源流》对此论述颇详:“感冒,肺病也,元气虚而腠理疏也。经曰:虚邪贼风,阳先受之。盖风者,天之阳气,其乘于人则伤卫;卫者,阳也,故曰阳先受之。卫又即气也,肺主气,脾生气,故伤风虽肺病,而亦有关于脾,以脾虚则肌肉不充,肺虚则玄府不闭,皆风邪之所由以入也。”感冒之病位,正如沈氏所云:“风邪袭人,不论何处感受,必内归于肺。”沈氏又提出“风为百病之长,善行数变,无微不入,十二经,十五络,五脏六腑,皆能受风而为病。或经络受之,由皮毛而入肌肉,入腑;或由口鼻受之,而入胃,入肠,或入骨空肢节。而心火与风易合,肝木与风易引,肺舍在高尤易感,又况头顶招风,眼招风,四肢受风湿”这说明风邪治病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其中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沈氏认为风邪可深入十五络而发感冒,而并非久病才可入,确实颇有见地,临床对此种络脉受风感冒的严重性要充分认识。
感冒分虚实,治则当发散-----
张仲景在《伤寒论.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用桂枝汤治疗太阳表虚证,用麻黄汤治表实证,为后世治疗感冒辩表虚,表实奠定了理论基础。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伤风论》中,曾创立了颇具特色的对伤风从六经辨证的学说。陈氏提出治足太阳膀胱经伤风用桂枝汤;治足阳明胃经伤风用杏子汤;治足少阳胆经伤风用柴胡加桂汤;治足太阴脾经伤风用桂枝加芍药汤;治足少阴伤风用桂附汤;治足厥阴伤风用八物汤。此说在当时有一定影响,但后世采用者寥寥无几。《丹溪心法.中寒附录》中,朱震亨又提出“伤风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确立了感冒治疗的辛温,辛凉两大法则。随着后世医家的不断充实,到清代,对感冒之 理,法,方,药 的认识基本完备。感冒的治疗大法,当以发散为主。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伤风》将感冒虚实之治概括为“治实之法,秋冬与之辛温,春夏与之辛凉,解其肌表,从汗而散。治虚之法,固其卫气,兼解风邪,若专与发散,或汗多亡阳,或屡痊屡发,皆治之过也。” 清代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伤风》则强调:伤风“治法不宜表散太过,不宜补益太早,需察虚实,审轻重,辨寒热,顺时令”,这充分体现辨证论治的思想。
虚人感冒最难医,扶正祛邪要把持----
古代医家对体虚感冒尤为重视。清.吴澄《不居集.屡散.论散法》:“凡一切阳虚者,皆宜补中发散;一切阴虚者,皆宜补阴发散。感轻而体虚者,散之当轻,宜参苏饮之属。”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伤风》:“如虚人伤风,屡感屡发,形气病气俱虚者,又当补中,而佐以和解,倘专泥发散,恐脾气益虚,腠理益疏,邪乘虚入,病反增剧也。”
对于血虚感冒,唐容川在《血证论.感冒》中提出:“血家最忌感冒”“然血家又易感冒”,治疗上“唯和解一法,为能补正祛邪,宜先生其津,使津足而火不食气,则肺气能达于皮毛,而卫气充实,次宜疏理其气,使血分和,则不留邪为患,而外邪自解矣。宜小柴胡汤加杏仁,荆芥,防风,紫苏主之。”清代温病学说形成,对时行感冒认识的深入,医家又多采用了温热病的方药宜治疗感冒。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伤风难治论》中归纳了伤风治疗八法“一驱风,苏叶,荆芥之类;二消痰,半夏,象贝之类;三降气,苏子,前胡之类;四和荣卫,桂枝,白芍之类;五润津液,蒌仁,玄参之类;六养血,当归,阿胶之类;七清火,黄芩,山栀之类;八理肺,桑皮,大力子之类。”并认为“八者随其证之轻重而加减之,更加以避风寒,戒辛酸,则庶几渐愈。”
感冒用药南北别,湿邪感冒尤不同----
近代医家辈出,他们的诸多临床经验,极大的丰富了感冒一病的辨证论治。例如施今墨对于外感病,着重辨别气血,虚实和表里,尤以辨表里更具特色。施氏认为,外感温病必内有蕴热,方易招致外邪,若无内因,仅有外因多不能伤人,故治表证不可只知发汗,尤当注意清里,在“清”和“解”两方面权衡轻重。刘惠民对于外感病的治疗,亦主张既解表又清里,临证善用生石膏,视其为理想的解表清里药物。刘氏并重视脾胃之气的调理,认为脾胃为汗液资生之源,药常用麻黄,石膏配伍山药以健脾益胃,使邪热去而正不伤,刘氏应用表散药,注意三因制宜:春宜用薄荷,葛根,麻黄用量宜小;夏宜用藿香,香薷,滑石;秋宜用麦冬,沙参, 冬则必用生姜,桂枝,麻黄。他在解表时,对南方人多用豆豉,苏叶,荆芥,浮萍等轻清表剂,对北方人则必用麻黄,用量多在9克以上,甚或与桂枝同用。湿邪重浊粘腻,不易速去,感冒夹湿或以湿邪为主所致之感冒,多缠绵难愈。蒲辅周治疗感冒夹湿之证,以疏解为先,继用和脾消滞,清利湿热之法。赵绍琴对于湿伤于表的湿邪感冒,多用辛香宣透之品,芳化湿浊,宣通腠理,使气机畅达,微微汗出,湿邪可尽除,药用藿香,佩兰,大豆黄卷,香薷,淡豆豉之类的。由于肺主一身之气,通调水道,也常配苏叶,桔梗,杏仁等宣肺降气之品,气化。湿易伤脾,脾能运湿,化常用苍术,砂仁,蔻仁,谷麦芽等燥湿健脾消导之品,内湿较重者,加茯苓,泽泻,薏苡仁以淡渗利湿。
感冒非小恙,临床需重视----
古今之人,多视感冒为小恙,但古人又有“伤风不醒便成痨”之说。元气平和之人罹患感冒,表散和解便愈。虚人则不然,如清代吴澄《不居集》所言:“若在肾水素亏,肝火自旺者,不过因一时风寒所束,遂做干咳,喉痛,此外邪本轻,内伤实重,医者不察,肆行表散,致鼓其风木之火上炎,反令发热头痛,继又寒热往来,宜与清解,不至十剂,肝肾与肺三脏已伤损无遗,久者周年,近者百日,溘然逝矣。”因此他说:“伤风误表必成劳。”《医学源流论.伤风难治论》认为伤风“乃至难治之疾,生死之所关也。盖伤风之疾,由皮毛以入于肺,肺为娇脏,寒热皆所不宜。太寒则邪气凝而不出,太热则火烁金而动血,太润则生痰饮,太燥则耗精液,太泄则汗出而阳虚,太涩则气闭而邪结。并有视为微疾,不避风寒,不慎饮食,经年累月,病机日深,或成血症,或成肺痿,或成哮喘,或成怯弱,比比皆然。误治之害,不可胜数。谚云‘伤风不醒便成痨’,至言也。”这些都说明对于感冒,要加以足够的重视,失治误治均可能发生严重的变证,临床切不可视感冒为小恙而忽视之。对于感冒的防护,明代张介宾的经验也值得借鉴。他在《景岳全书.杂症谟.伤风》中指出“凡风邪伤人,必在肩后颈根大杼,风门,肺腧之间,由兹达肺最近最捷,按而酸处即其迳也。故凡气体薄弱及中年以后气血渐衰者,邪必易犯,但知慎护此处,或昼坐则常令微暖,或夜卧则以衣帛之类密护其处,勿使微凉,则可免终身伤风咳嗽之患,此余身验切效之法,谨录之以告夫惜身同志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桂枝汤治疗伤风感冒效果好
“千古第一方”桂枝汤不止可以治疗伤风感冒,其实还有更多妙用
伤风感冒是小疾,选方选药是关健
自汗盗汗
李氏中医全息汤及加减
中医″懒人'方之-全息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