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老中医经验整理13
1、干呕吐涎沫:涎沫是胃中的水液,不能充分吸收,以致随着干呕而吐出。水液不能被吸收,大都由于胃寒,所以治疗吐涎沫一般是采用暖胃药。但是临床所见,吐出的涎沫也有不同。有的是水饮清稀,不粘不稠;有的却是满口粘液丝,扯不断,吐不掉,也吐不完。前者寒而清,应当用温性药把寒饮运化开,以干姜为主药,如半夏干姜散就是。后者寒而浊,应当用温性药把寒饮降下去,以吴茱萸为主药,如吴茱萸汤就是。
半夏干姜散(《金匮要略》):半夏、干姜各等份,水煎服。本方就是小半夏汤把生姜换成干姜。生姜止呕效果好,干姜温化水饮的力量大,所以干呕并呕出清稀水液的,用本方效果好。
吴茱萸汤(《金匮要略》):吴茱萸12克,人参9克,生姜18克,大枣3枚,水煎服。吴茱萸能温胃降浊饮,又重用生姜止呕散水,人参、大枣有扶助正气、消除痰饮的功能。
下面举先生用吴茱萸汤治疗周期性顽固性呕吐病例说明之。
患者张某,男,50岁,1986年9月14日初诊。主诉:半年多以来,每月下旬即发生剧烈呕吐。呕吐前几日,自觉疲倦,食欲不佳,睡眠不好。呕吐发作时先将食物吐尽,其后是涎沫,直至呕出苦水,弯腰曲背,声震四邻。致使左右邻人聚观,皆有怜悯之情。约持续一日左右,才逐渐缓解。但呕吐之后,饮食睡眠,反觉舒适,精神好转,体力增加。从第一次呕吐起,已发作过六次。病史:患者素体肥胖,体重曾达81千克,于1984年春节查出糖尿病。曾到省某医院门诊,先后就诊四次,每次给予中药三剂(是何药物不详)。至第十剂,服后即吐,一连吐了九天,水药不进。遂于1986年3月13日住院输液,并注射止吐剂。呕吐虽已止住,但似乎更不舒适。出院后每月又出现呕吐一次。辨证:体态一般,舌苔薄腻,脉象濡缓,按之不鼓,自觉腹背略有发胀感。根据呕吐涎沫,考虑是肝气夹胃中寒浊上逆,给予吴茱萸汤原方。处方:吴茱萸12克,红人参3克,生姜15克,大枣2枚。9月17日二诊:上方三剂后,胀满等自觉症状似有好转,但不明显。仍用前方,吴茱萸改用9克,又加入苏叶9克,黄连3克,陈皮6克。10月3日三诊:服用上方五剂后,月末(10月27日)仍按期呕吐,比以前未见减轻,故知此方无效。细查舌苔薄白似粉状,遂考虑用吴茱萸汤加入《苏沈良方》之遇仙丹,去木香、槟榔。方中三棱、莪术宽胀除积,且有黑丑以搜剔顽固之湿邪,少用大黄有利于降逆泻浊。处方:黑丑6克,大黄6克,三棱6克,莪术3克,生姜3片,吴茱萸9克,党参9克。1987年1月11 日,患者前来道谢,自称上方服用5剂后,呕吐一直未发。此患者之呕吐有两个特点:一是持续而严重的呕吐过后,反周身轻松,睡眠良好,食欲增加;一是周期性发作,时间比较准确。脉象不鼓,这可能是屡经呕吐之后,脾胃元气受损所致。舌上薄自粉状苔,说明消化道有湿浊结聚。先生认为,其病关键在于湿浊,湿浊结多才使呕吐。这样的呕吐,实际是人体排异作用,所以呕吐之后反觉一切轻松。但呕吐只能收效于一时,病邪未除,湿浊还会继续增生,直增生到足以再度引起刺激时,呕吐就又再次发生。只有用吴茱萸汤合遇仙丹,温中降浊,搜剔顽痰,方可解决呕吐之根本。
2、干呕、哕:干呕如果连涎沫也没有,就用不着温化水饮,只调调气就行了。实际这仅仅是胃痉挛,止住痉挛,就可以不呕,所以有时和治膈肌痉挛的哕逆相同。譬如《金匮要略》中的橘皮汤,橘皮15克,生姜30克,只两味药,但橘皮能调气,生姜能和胃,所以不管是干呕,或是打呃,本方都有效。但是哕逆和干呕,其病机有时并不相同,因此治哕逆除了上述的橘皮汤之外,还另有一些专方。如《简要济众方》治寒呃,用丁香49粒,柿蒂27个,只两味药煎服。又如《苏沈良方》治寒呃,用橘皮、通草、干姜、桂心、炙甘草各等份,人参减半,共碾成粗渣,每付12克,水煎服。这些方,都只治哕逆,不能治干呕。从上面这几个治哕逆的方子看,哕逆的病机属寒属热的都有,治疗的药物有的偏热,有的偏凉。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敛降与辛散合用。试看:橘皮性降,生姜性散,柿蒂收涩,丁香辛散,敛降与辛散其作用是矛盾的,但合用起来,又达到矛盾的统一,所以用于膈肌痉挛的哕逆症,一般会有良好的效果。根据这个原则,古方还有些治哕逆的单方、效方,如伏龙肝配丁香就是。此外,一些降性药,如代赭石、枇杷叶等,都可以用来治哕逆。刀豆子一味,人们帮推崇为治哕逆的特效药,就是因为刀豆子性降的缘故。
治哕逆虽然列举了一些简效方,但是促成哕逆的原因,也是极为复杂的,所以有时单靠以上几个方还不够,还要临证化裁,独出巧思,譬如历代医籍的记载,有用活血化瘀法治愈的,有用消食药治愈的,还有用通利大小便药治愈的。总之,遇到顽固的哕逆症,还是要请教医生。一般说来,哕逆并不难治,但也不要太麻痹大意。中国古代医书《内经》就有"病深者,其声哕"的告诫。的确,哕逆有的是在病情加重的危险期出现,所以重病人出现哕,需要提高警惕,不要过于麻痹。
3、蓄饮呕吐:蓄饮也叫蓄水,它是胃里的水,没有很好的被吸收,又没有呕吐出来,以致停蓄在胃中而成。蓄饮不一定都出现呕吐,但却常常是蓄饮证的特征之一。上面讲过吐涎沫。涎沫就是水饮,但不是蓄饮。水饮蓄起来,症状就变了。
呕吐一症,如果胃脘部按之似较痞硬,或日渴,或头晕眼花,或心慌心跳(痞、渴、眩、悸),就大都是蓄饮所致。在中医术语中,痞硬叫做水饮阻碍,正津不能输布;眩晕叫做水饮阻碍,清阳不能上升;心慌心跳叫做水饮凌心。蓄饮的形成,实际是胃脘部或上消化道有炎症,并且伴有炎症渗出物,这在中医学解释为"脾不散精,水停为痰"。也就是说,胃吸收水液的功能差,而且不断渗出,逐渐积蓄而成痰饮。蓄饮的呕吐,一般是呕痰呕水,不常呕食,而且也不是天天呕,而是呕出一些宿水宿痰之后,再过一段时间,又蓄到一定程度,再重新呕吐。这样的呕吐,容易使人和其他原因所致成的"反胃"一一如癌瘤等相混淆,往往抓不住病因,掌握不了重点,以致药不对证,缠绵难愈。因此还要掌握痰饮呕吐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反胃之间的鉴别法。痰饮呕吐,往往在将呕的前几天,渴贪饮,饮不解渴。这是痰饮积蓄到一定程度,影响消化道腺体分泌功能的缘故,是将要出现呕吐的先兆。此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一般的呕吐,呕后常感觉到口中多少有些干渴,这是因为呕吐会耗伤胃中津液的缘故。痰饮呕吐,呕后痰饮虽然去了。中不干不渴,象未曾呕吐一样,这也说明是蓄饮。这是痰饮未曾全部呕出来,而且呕吐之后,水饮又继续浸渍入胃的缘故。
先渴后呕,或者呕吐之后反不渴,以及胃脘痞硬、头晕眼花、心慌心跳等症伴随呕吐而出现,都证明是水饮,用前面所讲的小半夏汤止呕,再加入一味茯苓把陈旧的积水渗出,这个方子就半夏12克,生姜24克,茯苓12克。水煎服。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蓄饮是很有效的。但是,有些比较顽固的蓄水证,渴而呕,呕后又渴,又饮水,又呕又渴,反复不已,这说明水饮不是呕一两次就呕尽了。水饮既然顽固难除,单靠小半夏加茯苓汤就不行了,还需要在除水的方剂中,加上能促使胃吸收水饮的药物一一如白术,才能彻底治愈。如古方中的猪苓散就是这样一张方剂。
猪苓散方:猪苓茯苓白术各等份。以上共研成细末,每次温开水冲服10一一15克,每日服三次。上述的这些治疗蓄饮呕吐方,都是一些常用药,简单方,平淡无奇。正是由于平淡无奇,容易被人瞧不起,致使本来不是难治的一些病,却去追求大方、怪方、贵药、怪药,结果越治越重,或弃而不治,这实在是令人痛心的。例如:某地区有个内部资料,报道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治好一个诸药不效的多年顽固性呕吐。既然说"诸药不效"、"多年"、"顽固",可以想象这个患者,遭受了多少痛苦,浪费了多少药费,后来却服小半夏加茯苓汤治好了。
又如《新中医》1978年第一期载有1匹)11唐爱之医案一则,摘录如下:
杜某,女,29岁,呕吐、呃逆已七年,近几月加剧。头眩、恶心、食则呕吐食物及痰涎,呃逆,胁下隐痛,牵引肩背,胸痞,脘胀,食少,便溏,四肢不温,口渴,7喜热饮。痰浊上逆而呕吐,宜温中、降逆、和胃、止呕......。不要把这个病例看得太复杂,也不要把七年顽固病看得太神奇,其实本案的呕吐,包括了痞、晕、呕、渴等症状,是典型的痰饮呕吐,其处方中就有小半夏加茯苓汤在内。所以取得很好的疗效。通过上述,我们可以想到,有不少肠胃病呕吐,本来器是难治的,只是搞不清各种呕吐的临床特点,辨证思纛举=清,诊断不明确,或责任心不强,才把一些本来很容麟:,的病,当成顽固病,使病人遭受了不少痛鲁。
反胃:或称"翻胃",或称"胃反",都是一回事。它和蓄饮的呕吐不同,蓄饮是呕吐痰水,并且是蓄到一定程度才呕吐,反胃是呕吐所进的食物,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只要进食,就必吐出,而且必须吐尽,象是把胃翻过来一样。除此以外,蓄饮呕吐,多兼有渴、痞、眩、悸等症状,而反胃没有这些症状。蓄饮由于不常呕食,且常能间歇多日不吐,饮食物一般可以少量进入大肠,所以对于大便的影响不大,而反胃则由于呕吐频繁,每日必吐,饮食不能进入大肠,就会数日或十数日,甚至数十日大便一次,而且坚涩异常,形如羊屎,人们多认为这是胃脘干枯。胃反的形成,实际多是胃的下口一一幽门梗阻。这些梗阻,可能是炎症产物,如瘀血、稠痰,或炎症变形,如瘢痕狭窄、水肿,以及肿瘤或其它脏器肿瘤压迫等。此外,胃反病人往往大便干如羊屎,排便不畅。大便不畅反过来更使饮食不人,食人即出,形成恶性循环,也是胃反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大便不通畅,也是反胃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治疗反胃,就离不开消除梗阻和润肠通便,或止呕的同时又润大便等几个方面。
、消除梗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有一治胃反方:柿干三枚,连蒂捣烂,酒服(黄酒)甚效,切勿以别药杂进。他又引用《经验方》一段记载:有一家三代,都死于胃反病,后来到了孙辈,得了一个秘方,用柿干和干米饭天天吃,绝对不喝稀饭,也不喝水,结果治好了。根据"绝对不喝稀饭,也不喝水",而且柿干烧灰外涂又能治臁疮腿,敷在舌上能治鹅口疮,内服能治大便干燥或下血,可知柿干有清热、润便、燥湿、化痰、收敛愈合溃疡面的作用。所以这样的反胃,可能是食道或胃有腐烂面,或有粘性分泌物的缘故。
1、止呕与润便同用:《金匮要略》记载:"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大半夏汤组成:半夏120克,人参20克,白蜜200克。用水600克,加入白蜜,再用勺扬水几百遍,使水和蜜混合得极匀,用此蜜水煎上面二味药,使水减一半后,取下,分两次服。本方用半夏止呕,用人参养胃,并且蜜内加水,扬之几百遍,使水蜜融合得极匀,以润肠胃,通大便。这就为后世治胃反病提示了治疗原则。如朱丹溪治反胃,用韭菜捣汁搅在牛奶里喝,或韭汁兑人童便喝,韭汁能散结气,与半夏的作用有些相似。牛奶润肠,童便滋润,也和大半夏汤内加蜜的作用相仿。不过韭汁还有散瘀血的作用,如果梗阻部位充血、郁滞,用韭汁就更为适宜。
5、润肠通便:《局方发挥》有这样一个故事:台州有一个医生,得了噎膈病。这人工作很勤劳,经常喝酒,面色白,脉搏涩,重按则大而无力。朱彦修叫他辞去工作,住在一个养奶牛的人家里,每天都取新牛奶用火加温饮之,每次饮一怀,一昼夜饮5~7次,别的食物一概不用,逐渐加量到每天八九次。这样,半个月以后,患者的大便就不干燥了,约有一个多月的时间,病基本上好了,仅仅有时发作,这是酒毒未解,令其在1:3于时饮以少量的甘蔗汁。从这个病案来看,朱彦修认为,患者由于工作劳心,又嗜酒耗伤胃肠津液,以致大便干燥又使食物难下大肠,才出现噎膈病。所以只用牛奶润胃肠,使大便通畅之后,饮食也就正常了。这个医案也说明了这样一些问题,一是治反胃证的大便燥结,单靠草根树皮不行,牛奶是动物药,最能治胃枯燥。而且要持之以恒,较长期的服用。二是避免过度的脑力劳动,避免燥烈辛辣的饮食,以保持胃肠的津液。因此,苦寒泻下药,辛燥止呕药,都不利于胃肠津液,都必须禁用。胃反这一病名,有时很近似西医学所讲的胃下垂。《普济方》治胃反呕吐,用刺猬皮焙焦,研末,酒服,或者加入调味品浸渍后烧熟了吃。《摘玄方》治大肠脱肛,用刺猬皮500克,焙;磁石,煅,15克;桂心15克。共研细末,每服6克,米汤送下。《普济方》用刺猬皮治胃反呕吐,相当于治胃下垂所出现的呕吐。记得曾有一个老药工,传一治胃下垂的秘方:刺猬皮,剪成小块,另将白矾入铁勺加热溶化,俟矾见热发泡,将沸的时候,把刺猬皮倾入矾中炸酥,成老黄色,再急倾入铁筛中,使矾从筛孔中漏下,净剩猬皮,取出研成细末,每服9克,米汤送服。
一百二十九节 李克韶临证经验(二)
噎 膈:噎膈,是食难下咽的意思,它和胃反在病理方面有时相同,如炎症、炎症分泌物以及食道狭窄等,但病变部位有差别。反胃的病变部位多在下部幽门或十二指肠,而噎膈多在食道或胃上口一一贲门。所以反胃是食入一段时间后,又复吐出,如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而噎膈是食不得入,或食入之后又即时吐出。由于噎膈和反胃的病理有时相同,所以治疗方药有时可以互用。周慎斋把噎膈分为痰膈、血膈、气膈等,就是根据炎症渗出物有的是痰,有的是血,而痰血又能阻碍气机升降的缘故。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徐灵胎曾说:"膈乃胃脘干枯之症,百无一生。"陈修园也说过:"膈症既成,只不过尽人事而已。"徐、陈两人之所,以说膈症绝对不能治,这是指的现代恶性癌瘤说的。恶性癌瘤的情况下出现的噎膈,在目前来说,确实仍无办法。但是有不少噎膈患者,之所以食难下咽,并不一定在于肿瘤本身,而往往是受阻于肿瘤的大量分泌物。辨证用药,虽然不能消除肿瘤,但是消除这些分泌物,改善症状是可能的。下面列举一些治噎膈的简便效方。用这些小方消除炎症渗出物,消除癌瘤的分泌物,或消除由癌瘤阻碍所引起的瘀滞物,使食道暂时畅通,也是有益的。
1、《中医验方汇选》:威灵仙30克,水煎,三付,每煎分两次服,四小时服一次,一日服完,连服七天,停药一天。全疗程为一个月。已治愈七人。
2、《千金方》:常吃干粳米饭。
3、《得效方》:治翻胃,惟食于饭饼饵,尽去羹饮水浆,药亦用丸。调理旬日,奇效。有人三世死予胃翻,至孙收效于此方。
4、炭末,罗细,丸如弹子大,含少许,细细咽津即下。
5、一患者,年过五旬,患噎膈,在济南某医院X光拍片,诊断为食道贲门癌,表示无治法。先生处方用月石9克,柿霜30克,共研细末,每服3克,少与温开水送服。服后大吐涎沫,满口不断,进食即觉通畅(以后未再追访)。
6、常庄公社一噎膈患者,多方治疗不愈,后因不断饮大量浓茶,自愈。
7、《证治准绳》记载:"得药不反,切不可便与粥饭及诸饮食,每日用人参15克,陈皮6克,作汤细啜,以保胃气。"
除以上诸治湿痰方以外,还有治血方。据文献记载,有的噎膈患者,饮生鹅血后,呕出大量瘀血而愈,这应当是食道内血肿。《医学衷中参西录》引杨素园的话说:"此证与失血异证同源,血之来也暴,将胃壁之膜冲开,则为吐血;其来也缓,不能冲开胃膜,遂瘀于上脘之处,致食道狭窄,即成噎膈。"至于为什么血会郁滞在胃膜之下,常见的原因是:用力过猛,或卒经撞打。古人称噎膈病为神思间病。神思问病,就是思想有压力,有顾虑,不痛快的意思。因此劝导病人放下思想包袱,也是非常重要的。用些开郁理气的药,也常取得很好的效果,下列诸方,有利无弊。
和中畅卫汤(《易氏医案》):炒香附2.4克,苍术2.4克,贝母2.4克,连翘(去心)1.5克,川芎1.8克,炒神曲3克,沙参3克,桔梗1.2克,南木香0.15克。大剂煎,徐徐呷之。
启膈散(《医说》方): 沙参,丹参,茯苓,川贝,杵头糠,郁金,砂仁,荷叶蒂。共捣粗末,清水煎服。上两方,药量不要过大,过大反影响疗效。
徐灵胎批《临症指南医案·反胃门》云:"果系膈症,百无一生,不必言治"。又说"此症年过五十者不治"。这是指恶性肿瘤所形成的噎膈症。但是临床所见,肿瘤的发病率,老年人确实比青壮年多些,但是青壮年也不是绝对没有,老年人的噎膈,也并非全是恶性肿瘤。因此我们对于噎膈病的诊断,有必要借助西医学,但在治疗方面,既不要掉以轻心也不要被个别的西医诊断吓倒。因为有不少被西医诊断为癌瘤而宣判死刑的患者,却运用民间流传的单方、小方治愈,或症状得以改善。
嘈 杂:"嘈杂"原是众声喧闹的意思。它用在医学上是形容胃中象发酵一般,懊侬不宁,有似饥非饥,似痛非痛,难以名状之感。有的兼有嗳气、恶心或痞硬、胀满等症状。这些症状,只要和嘈杂一症并存,就应以治嘈杂为主,适当加入一些照顾兼症的药物。只有在不兼嘈杂的情况下,暖气、恶心、痞满等才另有专治。
1.痰火嘈杂:嘈杂是由于平素饮食没有规律,粘、滑、腥、冷杂进,伤了脾胃的冲和之气,不能正常消化吸收,日积月累,变成痰饮,留滞在胃脘而形成的。嘈杂既然是稠痰浊饮留滞在胃脘之中,所以调和胃气、消除痰饮,就是治疗嘈杂的首要方法。又因为粘腻油腥等物,不但容易酿成浊痰,也容易郁而化热,所以在治痰方中,有时还要加上一些清热泻火药,以保持胃的冲和之气。此外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健胃。因为胃本身是消化器官,如果人有一个健康的胃,对于饮食物能消化吸化,本来是不会形成痰饮的,既然形成了痰饮,就已经提示患者的胃并不太健康,尤其在病程太久,影响进食,或荤腥杂进的情况下,胃就不能发挥正常的作用。因此,治疗嘈杂,除了消痰、清火外,健胃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即使经过治疗,嘈杂症状已经消失了之后,在一定的时期内饮食也要清淡一些。使胃得以休息将养,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下面就列举几个这方面的方剂,以备应用。(1)生姜半夏汤(《金匮要略》):半夏60克,生姜汁一杯。用水三杯,煮半夏,至水剩二杯时,去半夏,人生姜汁,再煮至一杯半,离火使温,每6小时服一次,分4次服完。本方就是小半夏汤去生姜,改用生姜汁,这也是中医学治嘈杂的第一张方剂。生姜汁比生姜更能和胃,少服频服,以散胃中的痰浊。
(2)加味小陷胸汤(《证治准绳》):黄连9克,半夏6克,瓜蒌半个,枳实3克,栀子3克。水煎服。本方能清痰、清热,又有枳实消痞,适用于痰火嘈杂兼觉痞胀的患者。
(3)加味三黄丸(《万病回春》):苍术60克,醋炒香附60克,姜妙黄连18克,酒炒黄芩60克,童便炒黄柏45克。研末打糊为丸,绿豆大,每服七八十丸,卧时清茶送下。本方有苍术燥湿,三黄清热,适用于湿热痰火,嘈杂泛酸。
(4)三圣丸(《医统》):白术120克,炒黄连50克,橘红30克。共研细末,作丸服。本方用黄连清热,橘红调气,白术促进胃的吸收功能,适用于嘈杂兼泛酸的患者。作丸常服,既能消除症状,又可巩固疗效。
把上述各方的药物综合起来分析一下,苍术、白术都是健胃药,芩、连、栀、柏都是调气祛痰药。掌握了这些药物,再根据病情,加以筛选配伍,痰多的多用理气祛痰药,热重的酌加清热泻火药。胃太弱或久病体弱的,配入健胃药。这样,对于治疗嘈杂,一般是没有困难的。
2.血少嘈杂 嘈杂除了上述属于痰火者外,还有一种名血嘈,它是血少嘈杂,和一般的嘈杂治法不同,要特别提出来讨论一下。一般嘈杂,是不分昼夜的,而血嘈却是白天不嘈,每蛰半夜才嘈起来,往往把人嘈醒,常兼有心慌心跳。因为夜问属阴,所以血嘈实际是胃阴虚形成的嘈杂。"血少"也就是阴虚的意思,不要和西医学所说的贫血混成一回事。
阴虚是津液亏少又有内热的表现。胃病出现阴虚,往往是胃本身有炎症,病人感觉不舒服,经常服用消痰、泻下、消导等药,就会胃热未消,胃阴先亏,形成血嘈。因为胃里的痰浊,也是阴液所化,如果频频给与克伐药、消导药,专门除痰而不注意保护胃阴,消痰就形成了变相的消烁胃阴。所以就造成了血嘈。另外,如患者曾患过别的伤阴的疾病,或是久病耗伤胃津(如长期呕吐),也能致成血嘈。血少嘈杂和一般嘈杂,可以根据下列情况作出鉴别:
(1)必是胃阴受到耗伤而促成的。因此多出现于久患呕吐或者屡用消食化痰药之后,或其他热性病伤及胃阴之后。
(2)所谓血少,实质是局部胃阴虚,夜间属阴,所以往往夜间嘈醒。
(3)吃猪血可以缓解。
血嘈既然是胃阴虚,所以治疗时就应当以补血养阴药为主,尤其是生地、熟地、白芍、麦冬等养阴药,本身就具有退内热的作用,治疗时更为常用之药。如果还需要加入清热、消痰、健胃药的话,如栀子、黄连、半夏、白术、茯苓等药,也要少于补血养阴药,因为这些药大都有苦寒伤津的缺点,和补血养阴药是相矛盾的。
现列举几个治血嘈的方剂如下,以便于临床选用。
(1)当归补血汤(《万病回春》方)。治血少而嘈。当归、白芍、生地、熟地各9克,人参1.5克,白术、茯苓各2.4克,甘草0.6克,麦冬、栀子仁、陈皮各2·4克,朱砂0.6克(研冲),乌梅一个,炒粳米100粒。本方就是八珍汤去川芎加麦冬、五味子、生地、栀子、陈皮、朱砂。要注意方中四物汤的用量大于四君子汤三倍有余,又加麦冬、五味子、生地,说明本方是养血生津为主。不兼见心慌心跳的,朱砂可以不用。
(2)养血四物汤(《寿世保元》方)。治血虚嘈杂,兼有火郁。当归9克,川芎4.5克,白芍(炒)6克,熟地(姜炒)12克,人参6克,白术4.5克,茯苓6克,半夏(姜炒)6克,黄连(姜炒)2克,栀子9克,甘草2.5克,生姜2片。水煎服。
泛 酸:胃中痰火而有酸味上泛的,叫做泛酸。古人把酸水上冲咽喉,还没有来得及吐出,又复吐咽下,好象咽了一口米醋似的,叫做吞酸;酸水直从口中吐出的,叫做吐酸。其实吞酸吐酸,都是胃酸过多,所以这里把二者合称为泛酸。《内经》曾讲:"诸呕吐酸,皆属于火。"但是临床证明,来不及吐又复咽下,酸味刺心的,确实是属于火。朱丹溪认为肝属木,其味酸,称之为肝火燥盛。至于吐酸,也多属于火,但有些患者大吐无声,连食吐出,并且面黄肌瘦,肢体倦懒,大便溏薄,则不是火而是寒。所以治疗泛酸,有适合于用寒凉药的,也有适合于用温热药的,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剂。
1、火性泛酸(1)左金丸(朱丹溪) 治肝火燥盛,吞酸吐酸。黄连吴茱萸(盐水泡)上药用量,以六比一的比例配合起来,研成细末,水泛丸,或以米粥调和作丸亦可。每服9克,热水送服。泛酸多是慢性胃病的反应,服药暂时有效,也不等于痊愈,必须坚持服药到一定时期,才有治愈的希望。因此左金丸也以少量久服为最好。据先生经验,每次只服3克,每日服2~3次,连续服用,不可停顿,一般服至30~60克,就有显效。即使是较重的病人,一般也不会超过120克,疗效巩固可靠。此方最好丸服,不要煎服,丸服可以使药持续作用于胃肠,使胃肠壁粘膜早日恢复正常。若服煎剂,短期服用不能巩固疗效,长期服用,又给病人增加麻烦,而且药物的浪费太大,疗效亦差。
(2)茱连丸(《寿世保元》)苍术、陈皮、半夏、茯苓、黄连、吴茱萸各30克。蒸饼作丸,绿豆大,每服30~50丸,白滚汤送下。
此方的作用和左金丸基本相同,只是比左金丸多了二陈汤和苍术,去痰湿的力量大些。又因黄连的比重,本方比左金丸少,所以适合于郁热不太重,或者有服左金丸觉得胃中发凉的病人。
2.虚寒泛酸(1)吴茱萸丸(《寿世保元》)苍术30克,吴茱萸15克,肉桂15克,陈皮15克,炒麦芽15克,炒神曲15克。为末,粥和为丸,梧桐子大。每服60丸,米汤水送下。本方除用苍术燥湿外,又有吴茱萸、肉桂等热药,助火以暖胃。陈皮、麦芽、神曲消食行气,所以适用于泛酸症之兼有饮食减少,大便稀薄,手脚发凉等胃气虚寒的病人。吴茱萸治疗胃寒泛酸,这只是一个启发性的例子,临床不一定拘守此方,只要在制酸药中加些温热药就能有效。譬如理中汤加黄连就是。因为方中有干姜温胃,人参、白术、炙甘草补胃,黄连去湿热制酸。
(2)广济槟榔散(《外台秘要》)槟榔16克,人参6克,茯苓8克,橘皮8克,荜茇6克。共捣为散。早晨空腹时用生姜和药3~4克,温水送下。本方的作用和前方相同,只是槟榔泻痰水的力量和人参 。补胃气的力量,都比前方大。
除上述各方外,还有一些制酸药的小方单方,可以选择配合使用。
(1)煅瓦楞、煅牡蛎、乌贼骨,具有制酸的作用,可以单味服,也可以加入其他煎剂中服用。
(2)生嚼核桃仁、花生仁,煮食萝片等,有助于缓解胃酸。
痞 硬:正常人在饮食物已经消化之后,胃脘部触摸按压,一般说是柔软的。如果按之觉得发板发硬,或者病人有似闷似痛的感觉,这叫做胃脘痞硬。胃脘出现痞硬,不但其硬度有似较硬的差别,就是摸到的形状也不一样,有的是弥漫性痞硬,没有明显的边缘,有的则边缘清楚,象一只瓷盘嵌在那里一样,不但能摸到,甚至可以用手指沿边压下,好象可以掀起似的。胃脘痞硬,实质是胃壁或胃周围有炎症的反应。从中医角度来分类,有水饮、湿热、胃虚、胃寒之分,在慢性胃病中,以水饮和湿热占的比例为最大。现将胃脘部各种痞硬的特点治法,介绍如下。
1、水饮结聚的痞硬:水饮致成的痞硬,实质是胃壁或兼胃周围水肿,多出现在慢性胃炎的患者,常舌质胖大,口干多饮,饮不解渴,并且小便量大都比正常人为少,有的舌上能出现白沙苔一一象一层白色的沙粒满铺在舌上那样的舌苔。
枳术汤(《金匮要略》):治水饮结聚的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枳实、白术各15克。水煎服。本方散水消痞,药简效逮,被称为健脾导滞的基本方。金张元素将本方自术用量倍于枳实,作成丸剂,名枳术丸。治疗胃虚有湿,食不消化,气壅痰聚,胃脘痞闷等症。李东垣又把枳术丸加味,制成枳实消痞丸,治胃脘痞闷胀饱,暖气厌食,大便不调等症,功能开胃进食,是有效的名方。
枳实消痞丸方:枳实、黄连各15克,白术、人参、半夏曲各9克,厚朴12克,干姜、炙甘草、白茯苓、麦芽6克。共研为细末汤浸蒸饼和丸,梧桐子大,每服5~10丸,不拘时,白汤送下。
2、湿热结聚的痞硬:湿热痞硬,必舌苔黄厚,食欲不振,或兼呕吐,或兼肠鸣腹泻。治疗时以干姜配黄连为主药,干姜味辛,能散;黄连味苦,能降,这叫做辛开苦降。半夏泻心汤,就是以干姜、黄连为主药的治湿热痞硬的一张名方。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治心下痞硬及呕而肠鸣腹泻。半夏10克,党参、黄芩、干姜各9克,炙甘草6克,黄连3克,大枣4枚。水煎服。
3、胃虚痞硬:这样的痞硬,有由久病胃虚出现的,有经过多次服泻下药或破气药、消导药所致成的。这是真虚假实证,它比上述两种痞硬按之更硬,或者按之则痛,服破气消导药,痞硬不但不消散,反而更会加重。应在相应的方药中,重加人参为主,才能使腹软痞消。
4、胃寒痞硬:这是胃阳虚衰,寒凝气滞所形成的痞硬,常伴有腹泻鸭溏,脉迟肢冷,舌淡苔滑等虚寒症状,治疗时忌用寒凉药,当重用于姜,以理中汤为最好。
理中汤方:姜9克,人参9克,炒白术9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最后附带说明一个问题:上述治痞硬的方中,用白术的不少,有用以散水行湿的,有用以健补脾胃的。用以散水的。必须生用;用以健补脾胃的,则要炒用。
食欲不振:食欲不振,是什么东西也不想吃,吃什么也不香,常不觉饥饿,勉强吃些,也吃不多。这可能是肠胃本身的疾病,也可能是其他疾病影响到肠胃所出现的兼症(如发高烧、痢疾等)所致。如果是其他疾病引起的食欲不振,那就要治疗其主病(或适当的照顾一下肠胃),主病好了,食欲也就恢复正常了。如查不出其它原因,就应以增进食欲为主要治疗目标。食欲不振的病理各不相同,有些医生,一听病人诉说食欲不振,就想到山楂、神曲、麦芽等消导药,其实治疗食欲不振,并不是那样简单,消导药只适合于伤食以后的食欲不振。现将各种增进食欲的治法、方药及其适应症,列举如下,以备选用。
1消导:这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消",是消除;"导",是疏导。就是把胃内过多的食物疏导开、消化掉的意思。本法适用于饮食过多,或饱食以后不注意休息,反伏案工作,致使食停胃中,出现脘腹膨满胀饱,不断地嗳出腐败难闻的伤食气味,见到食物就感到厌烦等症状。可对症选药:伤于肉食者,用山楂;伤于面食或豆类食品者,用莱菔煮服最好,神曲、谷芽、麦芽也很有效;伤于蛋类者,用陈皮煎服;伤酒者,用葛根或枳棋子煎服。总而言之,一物一治,可单味用,也可几味合起来用,如神曲、山楂、麦芽同用,几乎可治疗一切伤食病。此外,民间验方,常用所伤的食物,用火焙成炭,研末服用。譬如伤了米饭,就用米饭在炭火上焙焦,伤了面饭,就用馒头焙焦,研细以后,用温开水和服,或搅在稀粥里服下,对于伤食轻症,也很有效。
消导的主要目的,是消去胃里的陈旧食物,而不是象健脾药那样加强胃的消化机能。因此,与健脾药对比而言,消导法是消极的治法,而健脾法才是积极的治法。譬如说脾胃消化功能弱,最容易伤食,而停食之后,又必影响消化力,因此健脾有利于消食,消食又有利于健脾,所以有些伤食的人,需要在消导药中酌加一些健脾药。尤其是对经常伤食的病人,更要这样。清代名医尤在泾曾有这样一段话:"饮食物停滞在胃脘,虽然可以用消导药治疗,但是要使这些药物发挥消导作用,还必须依靠胃气运行药力。"所以对于经常吃消导药而仍伤食的人,先生常在这些消食药方中,加人人参9克,效果非常好。凡用消食药开胃进食,一般是一剂当见效,如果服二三剂后,食欲仍不增进,就应当考虑采用健脾的方法。
2健脾:饮食物进入胃中,全靠脾来运化,如果脾气虚弱,不能运化,就会见食即饱,所以治疗食欲不振,有时要用健脾药。健脾主药是人参、白术、山药、白扁豆、莲子肉等。也可在这些健脾药中,加人少量的消导药,如神曲、麦芽等,更有利于健脾,常用的方剂有:
(1)异功散(钱氏方):治脾胃虚弱,饮食少思。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上药各3克,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2)参苓白术散(局方):治脾胃虚,饮食不进。本方即异功散加山药、莲肉、白扁豆、苡米、桔梗、砂仁,研为散,米汤或枣汤送服,亦可煎服。
(3)资生丸(缪仲淳方):健脾、开胃、消食。即参苓白术散再加山楂、神曲、黄连、白蔻仁、泽泻、藿香、炒麦芽、芡实。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克,每服一丸,淡姜汤送下。
3补火:健脾虽然是增强消化的主要方法,但是临床证明,只健脾有时效果并不理想,若加人温补下焦的药物,才能起到健脾的作用。因此,增强脾胃消化力的办法,除了健脾之外,还有"补火"一法。补火,是指用热性药温补命门,"命门"是什么呢?从其性质来说,是下焦属火的器官,有温养脾胃的功能。所以当食欲不振,又有下焦虚寒的症状时,如大便溏泻,四肢常冷,则采取温补命门火这一方法,对于增进食欲,能起重要的作用。《本事方》有这样一段记载:有人全不进食,曾服过不少补脾药,都不见效,后来给予二神丸(补骨脂、肉豆蔻两味补命门药组成),服后很快就好了。又记载有个黄鲁直老先生,尝把菟丝子用水淘洗干净,用酒浸了以后,晒干,每天取几茶匙,用酒送服,十天以后,食量比以前增进不少。补骨脂、肉豆蔻均属下焦温热药。菟丝子味苦性平,虽然不热,但也是入下焦肝肾的强壮药。可见温补下焦,对于健补脾胃,也很重要,这在中医术语中叫做"补火以生土"。但是入命门的补火药,都有燥大便的作用,因此,凡大便秘结的病人,多不属于命门火衰的类型,也不宜用补骨脂、肉豆蔻等药。
4养肝:肝在五行中属木,木味酸,能克脾土,所以肝气太旺和肝火炽盛的人,会出现胸胁满闷,或胃中泛酸,影响进食。但是反过来,肝气不足,也会影响食欲,这叫木不疏土,当以养肝为治。消谷丸效果最好。
消谷丸方(《沈氏尊生书》):麦芽90克,神曲180克,干姜(炮)、乌梅(炒)各120克。上药研细末,炼蜜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黄酒或米汤水送服,一日三次。不作丸,用水煎服,效果也一样。
慢性肝炎:先举一治例:呼某,男,28岁,已婚,农民。1980年10月21日。患者因情志不畅致右胁疼痛,脘腹胀闷,纳呆,肢困。肝功能反复损害已五年余,曾服多种保肝西药及疏肝中药,病情时轻时重。近月来,右胁疼痛增剧,时而左胁亦痛,饮食欠佳,厌食油腻,哕逆嗳气,脘腹胀闷,食后尤甚,头晕脑胀,神疲乏力,体瘦面苍,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处方:木瓜、三棱、莪术各6克,生麦芽、生扁豆、刺蒺藜各10克,生黄芪12克,乌梅、甘草各3克。五剂。复诊:药后胁痛大减,胃纳好转,仍头晕乏力,舌脉如前。原方继服六剂,诸证皆除。嗣后肝功能检查,恢复正常,迄今未发。先生认为,慢性肝炎要疏肝必先养肝,故以乌梅配以木瓜之酸养肝阴,既能养肝,又能益胃;疏肝不用柴胡而用生麦芽,生麦芽有疏肝之效,而无劫阴之弊。治肝多先健脾,不用白术健脾而用生扁豆和中健脾,这是因肝喜柔而不喜刚的缘故。用三棱、莪术理气中之血,血中之气。配黄芪则不伤气,更能增强三棱、莪术化瘀之效。因久病人络,故刺蒺藜与生麦芽合用,既善于疏肝,又搜剔血络之邪。
肝炎是西医病名,中医治疗,贵在辨证用药,切勿陷入"炎"性病变的西医框框里。因此辨证用药,要顺应中医肝之特性,切合中药之性味归经,方可取得理想的效果。此方乃先生自创,对于迁延性肝炎之气虚血滞者,颇有疗效。先生常以此方为基本方,加减治疗慢迁肝,疗效可靠。我们亦常用此方改汤为丸,治疗各种慢性肝病、脂肪肝、早期肝硬化等。
肝硬化腹水:肝硬化而出现腹水,这是本虚而标实。本虚只能缓图,标实则需急治,故消水是当务之急。消水之法,淡渗之剂已不起作用。而用攻劫之品,如甘遂、大戟、芫花之类,虽有消水之效,但走泄真气,施于肝功能将竭之际,嫌有虚虚之弊,所以常是初用稍效,继续攻劫则效果不显,最后还是归于不治。至于保肝治本,必须温之养之,疏之导之,故药物务求和平,目的是希望已硬部分能有所改善,至少能保存其未硬部分。先生曾用腐泔猪胆方治愈数人,有的腹水消后数年未见反复。其方如下:
鲜猪苦胆一个,豆腐浆一大碗。将豆腐浆加热后,搅入猪胆汁饮之。如无鲜猪胆,用干者置湿水泡开亦可用。豆腐浆即腐泔,系指豆浆用卤水点过成脑之后,在筐中积榨时所滤下的水。《本草纲目拾遗》称其能"通便下痰,通癃闭,洗衣去垢腻"。腐泔除有卤水点者外,亦有用石膏点者,《药性考》称其俱能清热。但先生用时,必告病家取用卤水点者,这是因为卤碱《本经》称其能"下蛊毒",《别录》认为能"去五脏肠胃留热结气,心下坚"之故。
胆汁本生于肝,对肝当有亲和之力,加之腐汁兼有卤性者,有行宿水之功,而无攻劫之弊。但腹水消后,并不等于痊愈,还必须考虑治本善后。治本必须养肝,兼以活血化瘀。先生用药是这样:养肝不用峻补,而用酸温之品。如乌梅、木瓜等。疏肝不用柴胡而用生麦芽,因其具有甲木生发之气,且有消积化坚的作用。化瘀不用桃红而用生山楂,因其味酸养肝,化瘀而不峻。上述养肝、疏肝、化瘀之中,还必须佐以和胃,盖因肝病必及土故也。以白扁豆、玉竹和胃,而不用苍白术理脾者,以肝喜柔而畏动故也。此方药量不宜过重,但要多服,因药性平和,故可久服而无弊。因此先生常用此方治肝硬化、迁延性肝炎,用之亦常有效,且可防止肝炎向硬化发展。
失 眠:《灵枢·邪客》说:"卫气者,出其悍气之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人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甲乙经》"陷"作"满"。按:"陷"是"满"字之误)。不得人于阴,阴虚,故目不瞑。黄帝日:善!治之奈何?伯高日: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这是中医学对于失眠证病理、治则的最早论述。半夏汤·也是治疗失眠证最早的方剂,"行于阳,不得入于阴",即"阳不归阴"。阳之所以不得人于阴,是因"厥气客于五脏六腑",而五脏六腑之厥气又有虚实之分,于是根据虚实,"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以"去其邪"而"通其道"。若"阴阳已通",则"其卧立至"。这说明治疗失眠证大法,重在调治五脏六腑的虚实,消除内因,疏通阳气出入之道,故半夏汤方后注云,"汗出则已矣。""汗出",就是"阴阳已通"的证明。
李时珍日:"半夏体滑而味辛性温也,滑能润之,辛温能散亦能润,故行湿而通大便,利窍而泄小便,8所谓辛走气,能化液,辛以润之是矣。"秫米,即粟米之粘者,李时珍谓"能益气阴而利大肠,大肠利则阳不盛矣。"可见半夏与秫米合用,粘而且滑,有滋燥和胃之功,辛散之性,又有助于利窍而接引阳气,故能达到"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之效。半夏汤虽治失眠,但不是治疗一切失眠证的必效方剂。因为五脏六腑的虚实不同,究竟是何脏何腑?阴、阳、气、血、痰、食,何虚何实?怎样才能"去其邪"?怎样才能"通其道"?还需要据情分析,不加分析,空谈"引阳归阴",是不能应付临床极端错综复杂的失眠证的。下面列举古人与先生之方治,作为举一反三的提示。综合而言,不外热、心、肝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反胃
干呕/哕逆
JT伤寒论慢慢教(第十二期)12.1.2
半夏去上焦痰,吴茱萸去中下焦痰
《胃肠病漫话》之干呕、哕逆
千古名方温经汤,补气血、化瘀血,怎样暖下焦?需用两味清降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