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龙胆
龙胆拼 音:Longdan
英 文:Chinese Gentian
日 文:リユゥタン
拉丁文:Radix Gentianae
【异名】
1、在各类本草书籍中:陵游《本经》,草龙胆《本草图经》,龙胆草《履喝岩本草》,苦龙胆草、地胆草《滇南本草》,胆草《药品化义》,山龙胆《浙江中药手册》,四叶胆《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水龙胆《江苏植物药材志》。
2、在各地方:①龙胆:龙胆草,胆草,山龙胆草(江苏)、四叶草(广东)。②条叶龙胆:东北龙胆,山龙胆、水龙胆(江苏)。②三花龙胆:龙胆草,胆草,狭叶龙胆(内蒙古),鲁音—苏斯(蒙名)。④坚龙胆:滇龙胆、青鱼胆、苦草、小秦艽(云南),川龙胆(四川)。
【品种考证】
龙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名医别录》载:“龙胆生齐柜朐谷及冤句(今山东菏泽)。”《本草经集注》云:“今出近道,吴兴(今浙江吴兴)为胜,状似牛膝,味甚苦,故以胆为名。”《本草图经》又载:“宿根黄白色,下抽根十余本,类牛膝。直上生苗,高尺余。四月生叶似柳叶而细,茎如小竹枝,七月开花,如牵牛花,作铃铎形,青碧色。”以上记载与条叶龙胆基本一致。清代《植物名实图考》载有滇龙胆,云:“滇龙胆生云南山中,丛根簇茎,叶似柳微宽,又似橘而小,叶中发苞开花,花如钟形,一一上耸,茄紫色,颇似沙参花,五尖瓣而不反卷,白心数点,叶既蒙密,花亦繁聚,逐层开舒,经月未歇。”并附图一幅。根据描述和图的特征,与今所用滇龙胆相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85、1990、1995及2000年版龙胆的原植物有龙胆、条叶龙胆、三花龙胆和滇龙胆4种。
【来源】
本品为龙胆科植物龙胆Gentiana scabra Bunge、条叶龙胆G. manshurica Kitagawa、三花龙胆G. triflora Pall.或坚龙胆G. rigescens Franch.等的干燥根和根茎。
【植物/动物形态】
1)龙胆 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根茎短,簇生多数细长的根,棕黄色或黄白色,有细横纹,味苦。茎直立,略具四棱,粗糙,绿色稍带紫色。叶对生,下部叶小,鳞片状,中部和上部叶卵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先端尖,边缘及脉粗糙,基部抱茎,有3主脉,无柄。花冠蓝紫色,钟形,5裂,裂片卵形,先端尖,裂片间褶三角形,先端稀2齿裂;雄蕊5,花丝基部有宽翅;柱头2裂。蒴果卵圆形,有短柄。种子连缘有翅。花期9一l0月,果实初冬成熟。(longd-5示龙胆植物、花)
除西北及西藏外,全国各地均有分布。生于山野阴坡林下及水沼湿地。
(2)条叶龙胆 全株绿色;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边缘光滑,反卷,主脉不粗糙;花1~3朵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腋,花冠裂片三角形,先端尖,裂片间褶短小三角形,具不规则细齿。
分布于东北及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浙江、广东、广西等地。生于山坡路旁、灌丛中。(longd-1,3,4示条叶龙胆植物、花)
(3)三花龙胆 叶披针形,先端钝,边缘光滑不反卷。主脉不粗糙;花3~5朵生于茎端,腋生花1~3朵,基部有叶状苞片3~5,抱茎,较花长,花冠裂片卵圆形,先端钝或圆,裂片间褶其短,三角形,先端有细齿。(longd-2示三花龙胆植物、花)
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生于湿草甸和灌丛中。
(4)坚龙胆 根近棕黄色;茎带紫棕色;叶革质,卵形或卵状长圆形,主脉3出;花顶生或腋生,紫红色,花冠裂片先端急尖,裂片间褶不等边三角形。
分布于广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生于向阳山坡。
【产地】
龙胆、三花龙胆主产于黑龙江、辽宁、吉林及内蒙古,产量大,品质佳,销全国,并有出口。条叶龙胆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多自产自销。坚龙胆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自产自销,少量外销。
【栽培】
【采收加工】
春秋两季均可采挖根及根茎。以秋采者质量较好。除去泥土杂质、晒干,或切段后干燥备用。
【炮制】
【贮藏】
置干燥通风处,防霉。炮制品贮于干燥容器内密闭。
【性状】
龙胆 根茎多横生,长0.5~3cm,直径3~8cm,有多个茎痕,下面有4~30余条根,常多于20条。根细长圆柱形,略扭曲,直径1~3mm;表面灰白色或棕黄色,上部横纹较明显,下部有纵皱纹及细根痕。质脆,易吸潮变软,断面黄棕色,木部呈黄白色点状,环列,中央髓明显。气微,味极苦。(Longd-6b示龙胆药材)
饮片性状:龙胆为不规则的圆形厚片或段,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切面中心有隐现的筋膜点,有裂隙。质脆,易折断。气微,味甚苦。酒龙胆色泽加深,略有酒气。
【商品规格】
商品按产区分为关龙胆、苏龙胆、川龙胆三种,习惯以为关龙胆品质较佳现按其来源只分为山龙胆统装和坚龙胆统货两种,以上均以条粗长、质柔、色黄或黄棕,味极苦者为佳。
规格等级标准:山龙胆统货:呈不规则块状,顶端有突起的茎基。下端生着多数细长根。表面淡黄色或黄棕色,上部有细横纹、质脆易折断。断面谈黄色,显筋脉花点、味极苦、长短大小不分。无茎叶。
坚龙胆统货:呈不规则的结节状。顶端有本质茎杆、下端生着若干条根,粗细不一。表面棕红色,多纵皱纹,质坚脆,角质样。折断面中央有黄色木心。味极苦。无茎叶。
【显微特征】
龙胆 根横切面:外皮层细胞1列,细胞切向延长,壁稍厚,微木栓化;有的细胞中有纵隔分成2~4子细胞;皮层为3~5列细胞,排列疏松,有裂隙;内皮层细胞1列,细胞切向延长呈条状,有的细胞可纵隔分成多个小细胞。韧皮部宽厚,外侧有不规则裂隙;筛管群细小,于形成层处较明显。形成层于木质部导管束外方处较明显。木质部射线宽狭不一,导管束8~9个,有的呈两叉状分歧。髓部为薄壁细胞。本品薄壁细胞含微小草酸钙针晶或方晶。
【化学成分】
【理化鉴别】
【含量测定】
【药理作用】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肝、胆、膀胱经。
【功效】
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应用与配伍】
1.用于阴肿阴痒,带下湿疹,黄疽尿赤。本品大苦大寒,清热燥湿,尤善清下焦湿热。用治湿热下注,阴肿明痒,女子带下黄稠,男子阴囊肿痛,湿疹痞痒等,常配黄柏、苦参、苍术等药;用治肝胆湿热,黄疽、尿赤,可与茵陈、桅子、黄相等同用。
2.用于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痛口苦。本品苦寒沉降,能泻肝胆实火。多与柴胡、黄芩、木通等同用,如龙胆泻肝汤。
3.用于肝经热盛,热极生风所致的高热惊厥、手足抽搐。本品能清泻肝胆实火,多与牛黄、钩藤、黄连等同用,能协奏清肝息风的作用,如凉惊丸。若小儿惊痫配白芍、获神、麦冬等清心安神之品同用。
此外,用于热毒壅滞之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用龙胆草也取其清热泻火之功。现代还用治肝阳上亢之高血压病。
1.《本草经集注》:“贯众为之使。”
2.《品汇精要》:“小豆、柴胡、贯众为之使。”
3.《得宜本草》:“得柴胡治目疾,得苍耳治耳中诸实证。”
4.《得配本草》:“配防风,治小儿盗汗;佐大麦芽,治谷疽;和鸡子清,治伤寒发狂;拌猪胆汁,治病后盗汗。生用下行;酒炒上行;蜜炒中行;猪胆汁拌炒,降火愈速。”
5.《本草求原》:“脚气肢痛,以姜汁浸龙胆草;治黄疽,同苦参、牛胆汁为丸,劳疽加桅子;治一切盗汗,研末入猪胆内调服。”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入九、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搽。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不宜用。阴虚津伤者慎用。
1.《雷公炮炙论》:“勿空腹饵之,令人溺不禁。”
2.《本草经集注》:“恶防葵、地黄。”
3.《本草经疏》:“胃虚血少之人不可轻试,凡病脾胃两虚,因而作泄者,忌之。凡病虚而有热者勿用。”
4.《本草逢原》:“凡胃气虚人服之必呕,脾气虚人服之必泻。虽有湿热,慎勿轻用。”
5.《医林纂要·药性》:虚寒者忌。”
6.《得配本草》:“大损胃气,无实火禁用。”
【食疗】
【附方】
1.治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龙胆、茵陈各12g,郁金、黄柏各6g。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2.治阴黄 龙胆、秦艽(去苗土)各一两半,升麻一两。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以水一盏半,浸药一宿,平旦煎至八分,入黄牛乳五合,再煎至一盏,去滓。空心分温二服,日再,以利为度。(《圣济总录》龙胆汤)
3.治卒然尿血,茎中痛 龙胆草一把。水煎服。
4.治阴囊发痒,搔之湿润不干,渐至囊皮干涩,愈痒愈搔 龙胆草二两,五倍子五钱,刘寄奴一两。用水一瓮,煎将滚,滤出渣,加樟脑末五分,俟汤通手浸洗。(3~4方出自《本草汇言》)
5.治高血压 龙胆草9g,夏枯草15g。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6.治血灌瞳神及暴赤目疼痛或生翳膜 龙胆草、细辛、防风各二两。用砂糖一小块同煎服。(《证治准绳·类方》)
7.治蛔虫攻心如刺,吐清水 龙胆一两(去头,锉),水二盏,煮取一盏,去滓。隔宿不食,平旦一顿服。(《圣惠方》)
8.治阳毒伤寒,毒气在脏,狂言妄语,欲走起者 龙胆一两(去芦头),铁粉二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磨刀水调下一钱。(《普济方》)
9.治小儿惊热不退,变而为痫 龙胆(去芦头)、龙齿各三分,牛黄一分(细研)。捣罗为末,研入麝香二钱,炼蜜为丸,如黄米大。不计时候,荆芥汤下五丸。(《圣惠方》)
10.治疳病发热 龙胆草(去芦),黄连(去须,微炒),青皮(去白),使君子(去皮,炒)。上等分为细末,猪胆汁和为丸,如萝卜子大。每服二十粒,以意加减,临卧热水下。(《局方》龙胆丸)
11.治咽喉肿痛及缠喉风,粥饮难下者 龙胆一两,胆矾(研)、乳香(研)各一分。上三味,捣研令匀,炼沙糖和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九,绵裹,含化咽津,未瘥再服。(《圣济总录》龙胆膏)
12.治项下生瘰疬,不问新久,有热 龙胆拣净,上一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酒或米饮调下,食后,临卧服。天阴日,住服。(《圣济总录》清凉散)
13.治小儿夜间通身多汗 龙胆草不拘多少,或加防风,为末,醋糊丸绿豆大。每服五七丸,米饮下。(《幼科类萃》通神丸)
14.治产后乳不流行,下奶 地胆草、瓜蒌根、莴苣子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温葱调酒下,日三四服。(《普济方》)
【成药】
1.龙胆草片 龙胆草适量。将龙胆草水煎2次,煎液滤过,静置,滤取上清液,浓缩至比重为1.23~1.25(热测),得清膏。另取洁净龙胆,制成细粉,取清膏100g与龙胆粉200g,加淀粉30g,糊精60g,拌匀,制粒,干燥,拌入适量润滑剂,压片,包糖衣。片心重0.26g,除去糖衣显黄棕色;味苦。取本品粉末少许作微量升华,得绿黄色针晶及其他形状晶体,滴加10%水合氯醛试液,再加30%氢氧化钠试液(g/ml)1~2滴而显金黄色。取本品研细,加入甲醇浸泡过夜,滤过,取滤液在水浴上浓缩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取浓缩液0.5μl点于硅胶 GF254(含0.1%~0.5%CMC)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水(30:10:1)为展开剂,展开后,晾干,置紫外灯波长254nm处观察,呈现红紫色斑点。显微特征:导管具梯纹、网纹,直径45μm,内皮层细胞甚大,多不完整,完整者每一细胞由横分隔成多数小细胞,小细胞呈长方形,类方形。功能清热,燥湿,泻火。用于目赤口燥,咽喉肿痛,传染性黄疸性肝炎,胆囊炎,中耳炎,尿道感染等。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河南省药品标准》1984年;《安徽省药品标准》1987年;《上海市药品标准》1980年)
2.复方龙胆酊 龙胆(最粗粉)100g,橙皮(最粗粉)40g,草豆蔻(最粗粉)10g,60%乙醇适量。按渗漉法收集漉液1000ml,静置,俟澄清,滤过,即得。本品为黄棕色液体;有香气,味苦。乙醇含量应为50%~58%。苦味健胃药。口服,每次2~4ml,每日6~12ml。(《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
3.龙胆泻肝丸 龙胆120g,柴胡120g,泽泻120g,地黄120g,黄芩60g,栀子(炒)60g,关木通60g,车前子(盐炒)60g,当归(酒炒)60g,甘草(蜜炙)60g。以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60g制成大蜜丸;每丸重9g。本品为棕褐色;味甘、苦。显微特征: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纤维淡黄色,棱形,壁厚,孔沟细;纤维管胞大多成束,有明显的具缘纹孔,纹孔口斜裂缝状;种皮石细胞黄色或淡棕色,多破碎,完整者长方形或不规则,有大的圆形纹孔,胞腔棕红色;薄壁细胞类圆形,有椭圆形纹孔,集成纹孔群;种皮下细胞表面观狭长,壁稍波状;薄壁组织淡灰棕色至黑色,细胞多皱缩,内含棕色核状物;外皮层细胞纺锤形;油管含黄色或棕黄色分泌物。功能清肝胆,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耳肿疼痛,胁痛口苦,尿赤涩痛,湿热带下。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辽宁省药品标准》1987年;《吉林省药品标准》1986年;《黑龙江省药品标准》1986年)
4.当归龙荟丸 当归(酒炒)100g,龙胆(酒炒)100g,芦荟50g,青黛50g,栀子100g,黄连(酒炒)100g,黄芩(酒炒)100g,黄柏(盐炒)100g,大黄(酒炒)50g,木香25g,麝香5g。以上十一味,除麝香外,当归等十味粉碎成细粉,将麝香研细,与上述细粉配研,过筛,混匀,用水泛丸,阴干,即得。本品为黄绿色至深褐色的水丸;气微,味苦,有当归、黄柏、黄连、黄芩、栀子、大黄、麝香及青黛的显微特征。功能泻火通便。用于肝胆火旺,心烦不宁,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胁肋疼痛,脘腹胀痛,大便秘结。口服,每次6g,每日2次。(《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
【现代临床研究】
1.治疗急性眼结合膜炎 用龙胆草15g,加水250ml,煎煮成150ml,加微量食盐,冷后洗眼。每日3~4次,每次5~10分钟。共治疗急性眼结合膜炎94例,结果痊愈85例,一般用药2~3日痊愈,显效5例,无效4例[1]。
2.治疗带状疱疹 龙胆草,当归等量,粉碎,过120目筛,一次4g,一日3次,口服。配合王不留行散外敷,治疗17例,均愈。(引自《现代中药临床研究》47页)
参考文献
现代临床研究
[1]钟玉坤.新医药学杂志,1974,(8):38
现代临床研究进展:与中药现在临床研究数据库链接
【药论】
1.论龙胆草可治湿热黄疸初起,不治无热黄疸 陈士铎:“龙胆草,其功专于利水,消湿,除黄疸,其余治目、止痢、退肿、退热,皆推广之言也。但此种过于分利,未免耗气败血,水去而血亦去,湿消而气亦消。初起之水湿黄疸,用之不得不亟,久病之水湿黄疸,用之不可不缓,正未可全恃之为利水神丹,消湿除瘅之灵药也。或谓龙胆草治湿热尤利,瘅病正湿热之病也,然用龙胆草以治黄疸,多有不效者,何也?黄疸实不止湿热之一种也,有不热又成黄疸者,非龙胆草所能治也。龙胆草泻湿中之热,不能泻不热不湿也。”(《本草新编》)
2.论龙胆草为治湿已化热之专药而不治寒湿 王剑宾:“龙胆治湿已化热之病奏效甚捷,惟燥而不润,故血热者须与润药同用,以燥血可以伤气而助热也。元素谓其有下行之功,除下部风湿,治寒湿脚气,不知龙胆为治脏湿化热之专药,不若防己、牛膝之能除下部湿热,且寒湿未化而遽用清燥,燥湿不足而腈国湿有余,以湿遇温则化,遇寒则滞,故以龙胆之苦寒,绝不可用以治寒湿也。”(《国药诠证》)
3.论龙胆草能健胃之理 张锡纯:“龙胆草,味苦、微酸,色黄属土,为胃家正药。其苦也,能降胃气,坚胃质;其酸也,能补益胃中酸汁,消化饮食。凡胃热气逆,胃汁短少,不能食者,服之可以开胃进食,西人浑以健胃药称之,似欠精细。”(《衷中参西录》)
【附注】
1、同属多种植物的根或全草在部分地区亦作龙胆入药。如:头花龙胆G. cephalantha Franch.的全草,在四川西昌地区称龙胆草;地下部分含多量龙胆苦甙及少量当药苦甙。红花龙胆G. rhodantha Franch. 在四川、贵州以根或全草入药;含痕量当药苦甙。此外,还有五岭龙胆G. davidi Franch.在福建以全草入药,称歇地龙胆。高山龙胆G. algida Pall.在西藏以带根全草入药,藏药名为榜间噶尔布、棒坚朵鲁。
另由粗糙龙胆Gentiana scabra Bunge var. buesgeri Maxim. 中分得3种裂环烯醚萜甙类化合物三花龙胆甙(trifloroside)、龙胆苦甙和龙胆甙(scabraside)。
2、同科植物湿生扁蕾Gentianopsis paludosa (Munro) Ma在西藏以全草入药,称龙胆草,藏药名棒坚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龙胆又名陵游
鬼针草
节节草(锉草/节骨草) 医药数据库中心 药学论坛 节节草(锉草/节骨草)
中药材天香炉
金龙胆草 Ji
这花好看,就是不知道是什么,你知道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