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百症歌》卷二

卷二第二十一证。阴盛隔阳歌
身冷脉沉紧且细。内虽烦躁不饮水。此名阴盛隔阳证。霹雳散用烦躁止。(脉沉紧而细。不欲饮水者。阴盛隔阳也。  当用附子霹雳散。)躁若止兮应得睡。寒已散兮阴自退。热气上行得汗痊。火焰丹砂宜用矣。   

卷二第二十二证。阴阳易歌
男子阴肿多绞刺。妇人腰痛并里急。伤寒瘥后便行房。男名阳易女阴易。热上冲胸头不举。眼中生花气翕翕。烧(音加)鼠橘皮汤。选此用之医可必。(仲景云。伤寒阴阳易之为病。身体重。少气。小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痂胞赤。膝胫拘急。烧散主之。此病男子则阴肿。妇人则腰痛。千金外台云。有 鼠汤。橘皮汤。亦可用。)   

卷二第二十三证。伤寒歌
脉浮紧涩是伤寒。热少寒多不躁烦。(伤寒脉浮紧而涩。热少寒多。心不烦躁。)头痛无汗身拘急。微厥之时在指端。  腰脊疼痛色多惨。唯宜发汗与通关。(学人先须要辨。伤寒中风二证。伤寒脉浮紧而涩。中风脉浮而缓。伤寒者恶寒不恶风。中风者恶风不恶寒。伤寒者无汗。中风者自汗。伤寒者面色惨凄。中风者其面色和悦也。)大青龙证及麻黄。热多寒少亦其常。(伤寒大抵虽热少寒多。亦有热多寒少者。如麻黄证云。发热身痛。大青龙证云。脉浮紧。发热而恶寒。)热多寒少不烦躁。亦宜汗解正相当。微弱无阳桂枝越。(仲景云。太阳病发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无阳也。不可发汗。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尺迟血少建中汤。(尺脉迟者。血少也。宜建中汤。仲景建中证云。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与建中汤。迟弦虽不同。皆少血之脉也。)淋家衄家不可汗。小柴胡解自安康。(淋家。衄家。疮家。以至四动脉。  不可发汗者。王实皆用小柴胡汤。)   

卷二第二十四证。中风歌
恶风自汗是伤风。(仲景谓伤风为中风。)体热头疼病势浓。手足不冷心烦躁。面色如常无惨容。(解在前篇。)脉浮而缓是本证。寸大尺弱有时逢。(伤风脉虽浮而缓。活人书云。有尺脉弱寸口大者。仲景云。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  阴弱者汗自出。)桂枝败毒独活辈。宜皆选用在其中。(活人书云。治中风药宜桂枝败毒独活散之类。)项强桂枝加干葛。  (仲景云。太阳病项背强KT KT .反汗出恶风者。宜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漏风加附可收功。(仲景云。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伤风伤寒何以判。寒脉紧涩风浮缓。寒必恶寒风恶风。伤风自汗寒无汗。(解在前篇。)  

卷二第二十五证。伤寒见风脉中风见寒脉歌
恶寒不躁微四逆。脉浮而缓来无力。恶风烦躁手足温。脉诊紧浮来又涩。伤寒反得伤风诊。中风却见伤寒脉。大青龙证是为宜。调卫调荣斯两得。(仲景云。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又云。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三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中风宜浮缓。今却浮紧。伤寒宜浮紧。今却浮缓。  此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也。)要知其病加烦躁。方可服之为最的。脉微自汗又恶风。误用肉并筋惕。(仲景云。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故王实止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卷二第二十六证。热病中歌
身热恶寒头痛楚。心烦躁渴如何御。(身热。恶风。头痛。心烦。躁渴热病。中暑。其证相似。但脉不同耳。语在下。)  脉洪紧盛为热病。脉虚细弱为伤暑。(热病。脉必浮大洪紧。伤暑之脉。必虚细而弱。详考诸书。暑脉多不一。仲景云。   太阳中者。身热而脉微。又云。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朱肱云。脉虚身热。得之伤暑。又曰。热病脉洪大。中暑脉细弱。当以意消息也。)伤暑面垢并背寒。四肢倦怠汗无度。口噤五苓白虎佳。痰逆橘皮汤可愈。(仲景云。  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皮肤既缓腠理开。洒然毛竦风寒恶。缪加热药发斑黄。可怪庸医心术误。(仲景云。小便已洒然毛竦。故其人可出而恶寒。若行热药。  便发斑发黄也。)   

卷二第二十七证。五种温歌
(温病 温疟 风温 温疫 温毒)  伤寒春月名温病。脉来浮数是其证。发热头疼亦恶寒。冬夏比之轻不甚。升麻解肌为最良。小柴竹叶宜相称。(以上论温病也。素问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仲景云。冬月冒寒气。不即病者。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故其证如此。  宜升麻解肌汤之类。)尺寸盛兮兼弦数。重感于寒变温疟。先热后寒小柴胡。但热不寒白虎药。(以上论温疟也。仲景云。  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成温疟。素问云。疟脉自弦。弦数者热多。朱肱云。先热后寒者。小柴胡汤。但热不寒者。白虎加桂汤主之。)濡弱阴脉浮滑阳。此是风温证候当。头疼身热常自汗。四肢不收鼾睡长。当治少阴厥阴病。误汗黄防己汤。(以上论风温也。仲景云。阳脉浮滑。阴脉濡弱。更遇于风。变为风温。其病四肢缓。又云。风温为病。   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  剧则如惊痫。时螈 也。少阴火也。厥阴木也。当治炎火风木。误汗之。则用黄防己汤救之也。)阳脉濡兮阴弦紧。更遇温气来行令。变成温疫作天行。少长皆同无异病。热温寒清顺时宜。以平为期如斯正。(此论温疫也。仲景云。阳脉濡弱。阴脉弦紧者。更遇温气。变为温疫。一岁少长皆同病者。温疫也)最重温毒为可怪。阳脉洪数阴实大。发斑瘾疹如锦文。咳兼心闷何由快。(此论温毒也。仲景云。阳脉洪数。阴脉实大。更遇温热。变成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故发斑生疹。咳嗽。心下快痞闷。宜用元参升麻汤。)宜用元参升麻汤。长沙仲景分明载。  

卷二第二十八证。三种湿歌
(湿温 中湿 风湿)  湿温中湿并风湿。三者同名而异实。暑湿相搏成湿温。胸间多汗头如劈。两胫逆冷苦妄言。阳濡而弱阴小急。(以上湿温证也。)第二中湿之为病。脉来沉缓其名的。一身尽痛兼发黄。大便反快小便涩。(仲景云。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  脉沉而缓者。此名中湿。其候令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又云。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痛。发热。身色如薰黄。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覆被向火。若下之早。则成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  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口燥烦也。又云。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无病。病若头中寒湿。故鼻塞。纳药鼻中则愈。)本是风雨山泽气。中之令人成此疾。第三风湿脉但浮。肢体痛重难转侧。  额上微汗身微肿。不欲去被憎寒栗。(此论风湿也。风湿之证。仲景云。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故其脉浮。额上有微汗。不欲去被也。)发汗欲润身。风湿俱去斯为得。仲景云。  风湿相搏。一身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  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治风湿者。发汗微微出者。则是风湿俱去者也。防己黄 术附汤。对证用之医可必。(防己黄汤。术附汤。皆治风湿自汗。)   

卷二第二十九证。两种歌
发热恶寒头项强。腰脊分明似反张。螈 口噤如痫状。此名 病是其常。(仲景云。病身热暑寒。头项强急。恶寒。  时头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 病也。)先感风寒后感湿。沉迟弦细脉相当。(仲景云。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 .千金云。太阳中风。重感于寒湿。则变 病也。仲景又云。太阳发汗太多。因成 .孙尚云。   病热而脉沉细者。难治也。)有汗不恶名柔 .无汗恶寒名曰刚。无汗葛根有汗桂。二 皆宜续命汤。(无汗葛根汤。有汗桂枝汤。而分发汗解肌。 有刚 .有柔 .刚 无汗。柔有汗。自宜续命汤。仲景云。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名曰刚 .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 .)脚挛啮齿皆阳热。承气汤宜下最良。(以上皆热证。当用承气汤。)亦名阳痉并阴痉。名异实同安可忘。( 音炽。痉。巨郢反。名异实同也。)  

卷二第三十证。四证似伤寒歌
(食积 虚烦 寒痰 香港脚)  食积虚烦并有痰。更兼香港脚似伤寒。四家病证虽云异。发热憎寒却一般。(此四证虽非伤寒。然发热憎寒。则同。当以脉证辨之。)中脘寒痰胸痞满。脉浮自汗体难干。(此痰证也。有痰则胸中痞满。自汗。脉浮。)食积令人头必痛。身不疼兮积证端。气口紧盛伤于食。心烦脉数呕吞酸。(此食积也。食积则身不疼。但呕恶吞酸。气口脉紧盛。而它脉数。朱肱云。气口紧盛。伤于食。)虚烦之脉不紧实。但觉身心热与烦。身不疼兮头不痛。唯宜竹叶便须安。(孙尚云。虚烦与伤寒相似。但得病二三日。脉不浮。不恶寒。身不疼痛。但热而不烦。不可发汗。发汗必危损。如脉不紧实。不甚痛。  但热而或不烦。非里实。亦不可下。下之必危损。唯可服竹叶汤主之。)又有香港脚之为病。大便坚硬足行难。两胫肿满或枯细。莫与伤寒一例看。(此论香港脚也。香港脚大便坚。脚膝肿痛。两胫或有肿满。或有枯细者。方其发时。亦发热憎寒。  呕恶。似伤寒证候也。)   

卷二第三十一证。可汗不可汗歌
脉浮唯宜以汗解。春夏用之何足怪。(仲景云。脉浮宜以汗解。又云。大法。春夏宜汗。)风若伤卫属桂枝。寒伤荣血麻黄快。(仲景云。风则伤卫。寒则伤荣。伤卫属桂枝。伤荣属麻黄。二药虽均曰发汗。自有浅深也。)项强KT KT葛根汤。心间水气青龙对。(仲景云。项背强。KT KT 者。用麻黄葛根汤。心下有水气者。小青龙汤主之。)少阴亦可微发汗。  附子麻黄泄其外。(仲景云。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其汗。)风湿发汗恶淋漓。风气去兮湿气在。   唯宜润遍周身。湿气风邪俱已退。(风湿。惟要微微似欲汗出。若大汗出者。风气虽去。湿气仍在也。)大抵尺迟汗为逆。(自此以下。皆不可。汗也。仲景云。尺中迟者。精气不足。血气微少。不可汗。)微弦濡弱斯为害。(仲景云。微反在下。弦反在上。弱反在关。濡反在颠。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至矣。)少阴沉细病在里。少阳弦细却主内。(仲景云。  少阴脉沉细数。病在里。不可发汗。又云。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此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两厥若汗必舌萎。(厥不可发汗。发汗则声乱。咽嘶。舌萎。声不得前。)四动汗之还窒碍。(仲景云。动气在上。动气在下。动气在左。动气在右。皆不可发汗。)疮家汗之必成 .淋家汗之便血杀。衄家汗之额上陷。咽干汗之咽却隘。(仲景云。疮家虽身疼痛。   不可攻其表。汗之必 .淋家。汗之必便血。衄家汗之。额上促急而紧。直视不得 .不能眠。咽干燥者。不可发汗。  王实伤寒证治。皆用小柴胡汤。)亡血汗之必寒栗。(仲景云。亡血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汗家重汗精神惫。(仲景云。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少阴强汗动经血。(仲景云。少阴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虚烦坏病尤须戒。(仲景云。虚烦坏病。皆不可发汗宜用小柴胡汤主之。)月经适断适来时。切莫动经成冒昧。(此小柴胡证。发则郁冒不知人。)  

卷二第三十二证。可下不可下歌
宿食不消当下之。寸口浮大尺中微。(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当下之。承气汤主之。)阳明瘀热茵陈证。(仲景云。阳明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宜茵陈蒿汤主之。)谵语柴胡汤最宜。(金匮云。汗出而谵语者。有燥屎在胃中。此风也。过经乃下之。宜大承气汤。大柴胡汤。)结胸大陷胸丸对。瘀血抵当不可迟。  (结胸。宜大陷胸下之。瘀血。宜抵当丸下之。)大便坚硬惟承气。痞气泻心汤勿疑。(大便坚硬。宜下以承气汤。痞气虚靳。宜下以泻心汤。)脉若阳微下则痞。(自此以下不可下也。金匮云。阳微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坚。)或兼虚细更难之。(仲景云。脉微不可吐。虚细不可下。)结胸浮大下之死。(金匮云。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四逆若下命倾危。(金匮云。四逆厥者不可下。下之则死。虚家亦然。)恶寒自是有表证。(恶寒者。表证在。不可下。)呕吐仍兼胃气亏。(仲景云。病吐者。不可下之。)不转失气必溏利。(仲景云。阳明病。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可与小承气汤。若腹中转失气者。为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头硬后必溏泄。不可下。)阳明自汗下难为。(阳明自汗。小便利。此为津液内竭。虽坚不可攻。宜用蜜煎导之。)咽中闭塞尤须忌。(玉函经云。咽中闭塞。不可下。下之则上轻下重。卧则欲蜷身急痛。)趺阳浮数已虚脾。(仲景云。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左右上下有动气。更在调和仔细医。(仲景云。动气在右。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动气在左。下之则腹满气急。动气在上。下之则掌握热烦。动气在下。下之则腹满卒起头眩。)  

卷二第三十三证。可吐不可吐歌
伤寒大法春宜吐。(仲景云。大法春宜吐。)宿食不消胸满疰。(玉函云。宿食在下管。当吐之。)胸中郁郁兼有涎。  寸口微数知其故。(玉函云。胸上结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微滑。此可吐之。以上皆可吐之证也。)脉微若吐大为逆。(仲景云。脉微不可吐。虚细不可下。)少阴寒饮无增剧。(仲景云。少阴病。其人饮食入则吐。心温温然欲吐。复不得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此胸中实可下也。若膈上有寒饮者。干呕不可吐,当温之矣。)四逆虚家止可温。误吐内烦谁受责。(玉函金匮云。四逆病厥不可吐。虚家亦然。又云。  太阳病强吐之。则内烦。论此皆不可吐者也。)   

卷二第三十四证。可火不可火歌
中风忽然被火劫。咽烂发黄津液竭。(仲景云。太阳中风。以火劫。发其汗。邪风被火劫。血气流 .其身则发黄。  至于咽烂矣。)荣微血弱与烧针。烦躁昏迷并发热。(仲景云。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加烧针。则血留不行。更发热而烦躁也。)阳明被火必怵惕。(玉函云。阳明脉浮紧。加烧针者必怵惕。)太阳被火必清血。(仲景云。太阳以火薰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少阴火劫小便难。强责汗时翻作孽。(仲景云。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是为被火劫故也。小便必难。为强责少阴汗。故也。)或致虚烦不得眠。或致发黄中郁结。或致下血如豚肝。或致谵言语无节。(仲景云。阳明病加温针。则烦躁不得眠。阳明病。被火劫。额上汗出。必发黄。瘀热在膀胱。蓄结成积。则下血。如豚肝。  太阳阳明被火劫。必谵语。)此皆误火之为病。切须仔细加分别。张苗欲汗外迎之。却取烧蒸布桃叶。(陈廪丘问张苗。  连发汗不出如何。苗云亦可烧地布桃叶。蒸湿之气于外迎之。可得汗也。)   

卷二第三十五证。可水不可水歌
太阳汗后不得眠。少与水饮当自全。(仲景云。太阳病发汗后。若大汗出。胃中干燥。烦而不能眠。其人欲饮。当时饮之。胃中和则愈矣。)厥阴烦渴思得水。斟量多寡亦如然。(仲景云。厥阴病渴。欲饮水者。与水饮之。则愈也。)霍乱思水五苓妙。呕吐思水猪苓痊。(仲景云。霍乱头痛发热。身体疼痛。热多饮水。五苓散主之。又云。呕吐而病在膈上。  后必思水者。急与猪苓散饮之也。)过多反病成喘咳。(小青龙证云。水停心下。成喘咳。)胃冷应知呕哕愆。(仲景云。  胃中虚冷。其人不能食。饮水则哕。)小 皮上有粟起。(仲景云。病在阳。当以汗解。而反以水之。若灌之。其人热却不得去。益烦。皮上粟起者是也。)水洗结胸热可怜。(仲景玉函云。结胸身热。以水洗之灌之。则益热。)寒气得水即成KT .(KT 音噎。食不下也。仲景云。寸口脉浮大。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大出。以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KT .)可否医工要达权。  

卷二第三十六证。可灸不可灸歌
少阴吐利时加呕。手足不冷是其候。口中虽和背恶寒。脉来微涩皆须灸。(仲景云。少阴病。其人吐利。手足不逆。  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足者灸。厥少阴七壮。又云。少阴一二日。口中和。背恶寒者。当灸之。又云。下利脉微涩者。灸厥阴可五十壮。)阴毒阳虚汗不止。腹胀肠鸣若雷吼。面黑更兼指甲青。速灸关元应不谬。(宋迪阴证诀云。阴毒。汗不止。腹胀肠鸣。面黧黑色。指甲青者。速灸关元一百壮。至三百壮。)微数之脉却慎之。因火为邪恐难救。(仲景云。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热甚灸为难。唾血咽干诚戾缪。(仲景云。脉浮热甚。而灸之则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咽躁。必吐血。自微数之脉以下。皆不可灸也。)  

卷二第三十七证。可针不可针歌
太阳头痛经七日。不愈再传成大疾。法中当刺足阳明。可使不传邪气出。(仲景玉函云。太阳病。头痛至七日。自当愈。其经竞。故也。若欲再传者。刺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也。)桂枝服了烦不解。风府风池刺无失。(仲景云。太阳病。  服桂枝汤。而反烦不解者。当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服之。则愈也。)经来经断刺期门。正恐热邪居血室。(仲景云。  妇人中风。经水适来。又云。经水适断。热入血室者。刺期门。随其虚实而取之。)项强当刺大椎间。脉有纵横肝募吉。  (仲景云。太阳与少阳并病。心下痞。头项强而眩。当刺大椎第一间。又曰。肝乘脾。名纵。肝乘肺。名横。皆当刺期门。期门肝募也。)妇人怀身及七月。从腰以下如水溢。当刺劳宫及关元。以利小便去心实。(仲景玉函云。妇人伤寒怀身。腹满。从腰以下。重如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实。当刺劳宫及关元穴。小便利则愈。)大怒大劳并大醉。大饱大饥刺之逆。之热漉漉汗。浑浑之脉安可失。(素问云。无刺 之热。漉漉之汗。浑浑之脉。)浅深分寸自根据经。此道相传休秘密。   

卷二第三十八证。伤寒可温歌
大抵冬宜热药温。(大法冬宜服温热药。)下利少阴有二门。(仲景云。法中可温者。有九证。皆下利与少阴两家而已。)  腹满身痛先救里。(仲景云。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更疼痛用救其里。四逆汤。又云。下利腹满。身体疼痛。  先温其里。宜四逆汤。)脉来迟紧痛仍存。(仲景云。下利脉迟紧。而痛未止者。当温之。得冷者。满而硬。肠垢。)少阴膈上有寒饮。(仲景云。少阴病。其人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得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若膈上有寒饮。干哕者。切不可吐。当温之。)或加呕利病难分。脉沉微涩如斯证。四逆理中汤可温。(仲景云。少阴下利。脉微涩者。即呕。行者必数更衣。反少。当温之。又云。脉沉者。急当温之。宜以四逆汤。仲景玉函云。诸温者。可与理中。  四逆。附子汤。热药治之。)   

卷二第三十九证。发热歌
太阳发热恶寒栗。阳明身热汗自出。少阳发热多干呕。三阳发热证非一。(仲景云。发热而恶寒者发于阳也。大抵三阳多发热。太阳证云。啬啬恶寒。翕翕发热。故太阳发热。则恶寒栗也。阳明证云。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故阳明发热。则自汗也。少阳证云。头痛发热。胁下坚满。干呕。故少阳发热则呕。)大抵寒多为易治。热多寒少因寒极。(寒极生热。故热多者寒之极。寒多者病浅。故易治焉。)解热大小柴胡汤。更看浅深为妙术。(若发热无表证。当用大小柴胡汤。热浅者。宜小柴胡。热深者宜大柴胡。小柴胡解肌。大柴胡正下之也。当以外证内脉为之准。)三阴初无发热证。  唯有少阴两证实。脉沉发热属麻黄。里寒外热宜四逆。(仲景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反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又云。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通脉四逆汤主之。)  

卷二第四十证。潮热歌
潮热为实当与下。仲景之言可凭借。(仲景云。潮热者实也。大法当宜下。)更看脉息浮与沉。若但弦浮应未也。(浮为在表。沉为在里。若但弦浮。有表证在者。未可下。)恶寒脉浮表证在。与小柴胡汤勿下。(仲景云。阳明病。有潮热。  若汗出多而微恶寒。其热不潮。勿与承气汤。)腹满不通小承气。但和胃气无多泻。(仲景云。若腹满。而不大便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其胃气。勿令大下。)潮热之证有三说。皆属阳明小柴诀。一则潮热且吃噫。二则微热与溏泄。(仲景云。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其人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宜与小柴胡汤主之。又云。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而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三则日晡发其时。发已微利增呕哕。(哕、乙劣切。逆气也。仲景云。其人日晡而发潮热。若剧者。发则不知人。)  太阳亦有一证存。惟是结胸发潮热。(仲景云。太阳重发其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时小有潮热。  从心下至小腹。坚满而痛者。宜与大陷胸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观 “病发于阳、发于阴”的本意
学习伤寒大家的文章之二:李培生——伤寒方可治杂病论 - 经方理论探讨 - 复兴中医网 中医...
论伤寒七十二证候
【《伤寒瘟疫条辨》《寒温条辨》清 杨栗山】卷一 2
仲景方术诠释《伤寒论》条文之二
我是如何学习《伤寒杂病论》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