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变法实践录(续八)
变法实践录(续八) 
16 补血以丽气
  证属气虚,投以甘温益气之品后,其效如桴鼓者固在意中,设或益气而气虚见证无明显改善时,可同时参以补血。当施用气血双补法后,其疗效又迅速提高。其中机理,当不外《张氏医通.诸知门.咯血》条所云:“盖气与血,两相维系,气不得血,则散而无流;血不得气,则凝而不流”。张氏的意思是说,气血相互资生并完成运行的生理功能;如气不得血则散,而补血意在丽气,气有所归,则能司脏腑经络之职而精神乃治。
  补血以丽气的治法,尤其适用于失血引起的气虚疾患,如新产后癃闭、久痢下血后脱肛等。但补血以丽气的治法,是以扶气为主,而以补血为辅,不能以补血为主而本末倒置。它的适应症除主证外,尚有神情疲惫,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劳则气短,面色醫白无华,脉虚缓,舌淡苔白等气虚症状伴见。至于补血药的选择,我从补中益气汤和当归补血汤中得到启发而常选用一味当归。由于当归药用部分有头、身、尾以及全当归之别而功效各异,《药品化义》指出:“当归身养血中守”,故作补血用时,宜取当归身。
  〔例1〕余某某,男,66岁。1994年12月9日诊。血痢伊始,日必十数行,迭经医治2月余,血冻已止,大便日仅二行,质尚溏,尤所苦者,每临圊后必脱肛不收,面色萎黄,神情疲惫,少气懒言,不饥少纳。舌正红,脉濡细。中气不足,清阳下陷之象也,与东垣方,仿升阳益胃汤出入。处方:炙绵芪、煨白芍各12g,潞党参、赤茯苓各15g,炒白术、怀山药、建泽泻各10g,羌独活各6g,关防风、柴胡、炙甘草各3g。7剂后复诊,神情稍振,惟依然脱肛不收,得毋为气无所附耶?再与补中益气汤以觇动静。处方:炙绵芪、潞党参各20g,冬白术、怀山药、当归身、赤茯苓、煨葛根各10g,上广皮6g,炙升麻、炒柴胡各5g,炙甘草3g。7剂。三诊时大便已成形,日一行,虽有脱肛,已能自收,复诊方续服7剂。另用五倍子140g,每日20g,煎汤坐浴。此后未再脱肛。
  分析:升阳益胃汤与补中益气汤同为李东垣氏所创的方剂,两方中均有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等补益中气药,故同治中气虚弱证候。不同的是,升阳益胃汤的药物组成中有祛风胜湿药,而补中益气汤中却用了补血的当归。本例气虚见证固显,而年逾六旬,阴血亏虚亦在意中;且前此患血痢2月余,阴血焉得不虚?气与血本相互依存,血虚则气无所附,故单用升阳益胃侧重补气而疗效不彰。复诊时补气的治疗大法未变,仅改用含补血以丽气的补中益气汤即逐渐生效,于此可见选方遣药的重要性。
17 逆流挽舟
  逆流挽舟法是用发散药治疗痢疾的一种方法,为喻嘉言氏所创,其代表方剂为人参败毒散。乍一看来,用败毒散治痢,似有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之感。然病分表里,治有先后,若为表里同病者,亦应权衡其轻重缓急。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早有“急当救里”,“急当救表”的记载。这是说,表里同病时,若表证急者,当先救表;若里证急者,当先救里。总之,要抓住主要矛盾先行解决。就一般常法而论,表里同病,初起者当以解表为先,以防邪入里。即便邪已入里,表证全无,前人尚有外托一法。《外感温热篇》中“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一语,即是此意。喻嘉言氏洞悉外托奥义,并且推而广之,由此及彼,以治外感风寒湿邪的败毒散方,转用其治下痢有表证者,即用本方仍使邪由里出表,犹之在逆流中挽船上行,而冠以“逆流挽舟”之名,临床用之颇见效验。
  前人治痢,早有将“禁发汗”列为治痢“五禁”之一,“忌发表”列为治痢“四忌”之一。逆流挽舟法用发表剂为代表方,是否属禁忌之列,尚可作一探讨。《丹溪心法.痢疾》门云:“皆由肠胃日受饮食之积余不尽行,留滞于内,湿蒸热瘀,郁结日深,伏而不作,时逢炎暑……又调摄失宜,夏感酷热之毒,至秋阳气始收,火气下降,蒸发蓄积,而滞下之证作矣”。朱氏是说,痢疾是由饮食积滞与湿热胶结而成,其病位在肠府,因而当属里证,治法宜遵“五禁”、“四忌”。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感受外邪,触发肠中积滞而成痢者,并非罕见,此一类型的痢疾,多表里证俱见,此刻若只清里而不治表,是为当表失表,必致表邪为陷而出现变证。唯有遵照喻氏指示:“必从汗先解其外,后调其内,首用辛凉以解表,次用苦寒以清其里,一二剂愈矣。失于表者,外邪但从里出,不死不休,故虽百里之远,仍用逆流挽舟之法,引其邪而出之外,则死证可活,危证可安”。可见痢疾有表证者,不仅不忌发表,而且治当发表,如此可收表解里和之效。如表解后而里尚未和者,再治其里,这也是《素问.至真要大论》“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的治疗大法。
  逆流挽舟法的运用,必须在腹痛下痢的同时,又具有恶寒发热、无汗、周身酸痛、头重、口不甚渴、脉浮、舌正红而苔薄白等见症为辨证依据。若下痢而不恶寒,但发热、口渴欲饮、舌红、脉数者,用之则劫灼津液而成坏病。此外,败毒散中之人参,对于老年或幼年且体质虚弱者,可酌用之扶正以祛邪,若青壮年则宜去之,以免恋邪。
  〔例1〕唐某某,男,27岁。1996年9月7日诊。昨晨冒雨感寒,入暮突然恶寒发热(体温39.2℃),无汗,头痛甚于前额,周身酸痛,口中和,不欲饮,谷食不思,腹痛阵作,下痢黄白冻腻,迄已七八行,里急后重。舌苔白滑而腻,脉浮紧。证方一日,风寒湿邪入里,触动肠中积滞而成痢,法当辛散解外,辅以和中,宗逆流挽舟法,仿败毒散增损。处方:柴胡、前胡、荆芥各5g,羌活、独活、粉葛根、玉桔梗、江枳壳、川芎各10g,赤茯苓20g,煨木香6g,西砂仁(后入)4g。2剂后复诊,寒热悉退(体温36.7℃),头身诸痛亦瘥,今日临圊一行,大便渐成形,冻腻全无,腹痛未作,里急后重若失。予香连丸30g,每日3次,每次5g,药尽病愈。
  分析:患者发病急骤,表里证俱见,而尤以表证为急,根据表急救表的治则,用败毒散出入,并加荆芥、葛根,重以发表,务使外袭之邪,仍得从外而解;参入木香、砂仁,一则和中以安内,一则调气以除后重。药仅2服,即达表解里和之目的。这里值得提一下的是用桔梗治疗痢疾的问题。《药性本草》称桔梗能“治下痢”,《本草思辨录》也指出:“桔梗治痢疾腹痛,是治肺气之郁于大肠”。由于桔梗具有辛散表邪的作用,又能凭其舟楫上浮之性,开提肺气,以解肺与大肠之气机郁滞,肺气宣肃,则大肠能尽其“传导之官”的职责,使肠中积滞得以排出而下痢可止。
  〔例2〕李某某,男,44岁。1998年7月30日诊。平昔食饮不节,复加纳凉太过,内有积滞,外感时邪,以致微寒发热(体温39.5℃),微汗,头晕疼,首如裹,胸脘痞满,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不饥少纳,腹痛阵作,滞下赤白冻腻,日十数行,里急后重。舌苔白腻、根部黄腻,脉濡数。证属暑湿外束,湿热内阻,已经11日,外犹未解,当先解其外,以防内陷之变,仿藿香正气散合香连丸出入。处方:广藿梗、苏叶、陈香薷、香白芷各10g,制半夏、水炒柴胡、煨木香各6g,赤茯苓20g,川雅连、川厚朴、西砂仁(后下)各3g,赤白扁豆花各2串。2剂后复诊,寒热悉退(体温36.8℃),头疼已止,呕恶未作,未始不为佳兆,无如腹痛尚在,滞下冻腻依旧,是肠腑湿热积滞内踞,表虽解而里未和也。再清其里,仿芍药汤意立方。处方:赤芍、白芍、淡黄芩、煨葛根、全当归各10g,川雅连、西砂仁(后入)各4g,生大黄(后入)、花槟榔、煨木香各6g,神曲15g,赤白扁豆花各2串。3剂后腹痛已止,大便日一二行,且成形,无冻腻,仅稍觉后重而已。处方:冬白术10g,煨木香6g,西砂仁(后入)、川雅连各4g,焦楂曲各15g,炙荷蒂3枚。续服2剂而愈。
  分析:我地区沿江,夏秋雨水较多,因而暑湿泛滥,下痢表里同病的患者,常见此型。在一般情况下,处理时投藿香正气散一二剂即愈。本例下痢虽经治疗,然当表失表,以致迁延11日而表证尚在,幸在壮年,邪未内陷,于是毅然发表。在热退身凉的同时,腹痛滞下、赤白冻腻见证仍未见好转,考虑肠府积滞未得下达,于是用芍药汤以清肠胃、调气血,先后分表里两段论治。
  〔例3〕韩某某,男,51岁。1998年8月26日诊。连日露宿,日昨始则微寒,继之发热(体温39.4℃),无汗,头疼,周身不适,咳嗽咯痰欠爽,咽喉疼痛,口喝欲饮,入暮腹痛,滞下赤白冻腻,白多于赤,一夜六七行,里急后重。舌畔偏红、苔薄黄而近根腻,脉浮数。证属下痢,而表证尤急,当重以解外,先与银翘散救表。处方:净连翘、金银花、神曲各15g,荆芥穗5g,广藿梗、苏薄荷、玉桔梗、香豆豉、炒牛蒡子各10g,六一散(布包)20g,煨木香6g,鲜荷叶半张。3剂2日内服完,复诊身热悉退,喉痛、咳嗽已减什八,大便仅二行,冻腻若失。处方:香连丸30g,每日3次,每次5g;另竹叶10g,鲜荷叶半张,煎汤送服。
  分析:用辛温发表治痢是逆流挽舟法,用辛凉解表治痢亦是逆流挽舟法。在《医门法律.痢疾》门中,喻氏就曾明言:“必从汗先解其外,后调其内,首用辛凉以解其表”。印证本例,颇具指导意义。患者先是外感,时邪袭入肺卫,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中邪热下迫大肠,与肠中积滞互结而成痢。表里同病而表证尤重于里证,故予辛凉平剂银翘散,以解卫表之邪且清肺热,使肺热不再下移大肠而达表解里和之目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逆流挽舟法的思考
败毒散的逆流挽舟法!
【思考】中医里似是而非的东西太多:人参败毒散辨析三题
《伤寒论》中的逆流挽舟法
读医随笔 | 关于逆流挽舟法治疗下利(痢)的思考
逆流挽舟法寻源及配伍风药内涵考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