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变法实践录
变法实践录(连载)  江苏省兴化市中医院  王少华
    变法乃变化、变更或变通的治疗法则。包括治疗“气反”的“反治”法在内,它和常用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8种常法有别。其适应范围,一般都是较为复杂的疑难杂证。现就个人认识,结合半个多世纪在临证中的实践体会,谈谈部分变法的运用。
1  求汗于血
    “求汗”一法,在外感病原为表证而设。其所用方药,率为辛温或辛凉之品,借辛散之性开发腠理,使其得汗而邪从外解,此其常法。至于张景岳所说“求汗于血”一法,乃除用辛散药外,还必须配合甘温或甘凉的培补之品以充实精血,起到滋汗源的作用而得汗解,这是汗法中的变法,所谓“但见表证……或温中托里而为不散之散,或补阴助阴而为云蒸雨化之散”,这就是《景岳全书。表证篇》的主张。不如此则汗源无着,汗出无由,邪气不得外达,因而疾病淹缠不解。所以《景岳全书·论汗》中又说:“夫汗本乎血,由乎营也……未有营气虚而汗能达者”。不难看出,“求汗于血”之说,既有其理论墓础,又有其临床实用价值。
    关于血药的选择,以当归、熟地相配为宜。其缘由除张景岳氏的推崇赏识而学用外,且因其一方面同具养血之功,合用则相得益彰;另方面熟地性静而当归性动,两者动静结合,有补血濡养脏腑之功,无甘温填补腻滞之弊。此其一。其二,阳气不足者:其配伍之间,当首选生黄芪,一则气药有生血之功,再则生用有走表之能;更宜取小量,以作引经之用。黄芪与辛散药为伍,则易于发挥鼓舞表阳以助发汗达邪之力。
    “求汗于血”一法,原为体虚质弱而有表邪者设,药取辛散甘补之品,可望正胜邪却。其中的关键问题,一是散药本身的选择,二是安排辛散与甘补药物的比例问题。前者基于阴血不足,不宜强汗,如寒邪不甚,或非寒冬节令,宜尽量避免使用散性峻猛如麻黄、细辛之属,即使必用时亦以小量为宜。临床肘散药的选择,我多以柴胡、生姜、豆豉、荆芥、防风为常用药,结果较为理想。后者须视正虚与邪实的病情而决定其比例,或为辛三甘七,或为甘三辛七。总之宜切实掌握用药的火候,毋太过,毋不及,尤其不能过汗。《景岳全书,伤寒上,论汗》条云:“又有邪本不甚,或挟虚年衰感邪等证,医不能察,但知表证宜解而发散太过,或误散无效而屡散不已,因而即被其害者有之。或邪气虽去,遂致胃气大伤,不能饮食而羸败不振者有之,此过汗之戒也”。张氏之言值得重视,更应付诸实施。
    在“求汗于血”治法指导下所用的方药,服药后宜遵仲景桂枝汤服药法,稍饮热稀粥。其意义远不止在于助药力以达汗散目的,且能调和胃气,免于伤正。
    凡外感病见脉微、沉细无力,足中脉迟者,为血弱正虚之体,皆不可用一般汗法,而宜用“求汗于血”的“云蒸雨化”之散。
    [例1]魏某某,女,27岁。1999年6月16日诊。平昔经行若崩,面黄而浮。客岁新正结褵,未及半载两小产者再,其为精血暗耗也明矣。月前大产,因前置胎盘失血过多,虽经医治,然“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是以夜难安寐,多梦、善忘、心悸、眩晕诸症尚未缓解,而又不慎昼寝感寒,邪由外袭,肺从内应:证见形寒怯冷,寒多热少(体温38.7℃),序届仲夏,而仍严覆衣被,无汗,头晕痛,咳嗽频作,痰白,语音低,口略于,不欲饮,不饥不纳。脉浮稍数,舌淡苔白。病经4日,证属虚人外感,法当补散兼施,求汗于血。处方:熟地黄20g,当归身、玉桔梗、香豆豉各10g,潞党参15g,薄橘红3g,水炒柴胡5g,前胡6g,生姜3片,大红枣5枚。2剂。上药服1剂后,额上即微汗出,2剂汗出遗体,寒热悉退,尚咳。复诊时予苏杏二陈汤合熟地、当归身、党参,续服3剂咳止,后用归脾汤增损调治而愈。
    分析:患者乃阴血亏虚之体,风寒乘之而入手太阴肺经,寒热4日不退,无汗,所以然者,“夺血者无汗”也。无汗则邪难外达,譬如源之将竭,流何从出?诚如张景岳云:“虚在阴分而液涸水亏,不能作汗,惟有求汗于血,庶乎云蒸雨化”。治宜寓散于补,仿景岳补阴益气煎出入。张氏自注云:“凡属阴气不足而虚邪外侵者,用此升散,无不神效”,服药后果如其言。世俗有“伤寒无补法”之说,但此仅适用于实证,虚人外感则不然,古方再造散用参、芪,葱白七味饮用麦、地,五柴胡饮用归、地,芍,皆扶正与祛邪并进,均为体虚证实者而没。
    [例2]万某某,男,37岁。1981年12月2日诊,先天不足。后天又损,阴阳气血互病,是以面色咣白,周身疲惫乏力。秋未至而喜重农,阳衰可知;脉重按而虚且数,血亏明征,脾病矣,于是纳少而胀,肠鸣便溏,肾伤矣,无怪腰酸溲清,膝下欠濑。询得头目眩晕,视其舌淡苔白。证经9月有奇,瘸疾已成。乃3日前又复外感,以致恶寒发热(体温39.1℃),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食饮俱废,咳嗽痰白,此属卒病。仲圣虽有“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之训,然正气久伤,邪气新入,处此正不胜邪之际,殊难汗解。是以两进麻黄汤后,依然无汗,而身热仍炽(体温39.3℃),神疲益甚。拟仿景岳大温中饮意立方,借以助阳之运,滋汗之源:再佐以辛散之品,以期透达。扶正在斯,祛邪亦在斯。处方:潞党参15g,熟地黄18g(砂仁1.5g拌蒸),冬白术、当归身、鹿角霜各9g,生黄芪、川桂枝各4.5g,生麻黄、干姜、炙甘草各3g,大红枣5枚。1剂。上药服药后得微汗,身热减(体温37.7℃),形寒罢,表邪外达之象;渐知饥,且欲食,中气来复之兆。效不更张,原方加陈皮6g,翌日寒热退尽。改用右归丸合八珍汤出入,调理4旬而痼疾渐瘥。
    分析:本例可资讨论处有二:一为患者出现一系列阳气亏虚见证,也所以用大温中饮治疗,在理论上除有“求汗于血”的依据外,实践上尚有与症状不相称的血亏的虚数脉象,这说明患者已经阳伤及阴,气病累血,因而于“阴中求阳”,于血中丽气,二为前2日先标而后本的治法,不仅表邪未解,相反地伤害了正气。以致神情愈加委顿。此时方潜心思考,不益气无以扶正以却邪,不养血无以滋源以作汗,于是采用标本兼顾法,温阳益阴,扶气养血,托散表邪,果然中的。
2  滋阴以发汗
    滋阴,乃常用治法之一,它不仅用于内伤证候,同时也常为外感疾患所采用。明清以来,滋阴法更广泛应用于温病,如滋阴降火、滋阴通便、滋阴解表等。但在临床上通常都是以滋阴药通过配伍方式,来达到降火、通便、滋阴的目的。就滋阴解表而言,《通俗伤寒论》中的加减萎蕤汤以有滋阴作用的玉竹,与有辛散功能的葱、豉同用,从两起到滋阴发汗解表的功效。此外,我还发现在某种情况下,虽单纯使用滋阴剂,不参一味有发散功能的药物,其结果也能得汗而热退。
    [例]杨某某,男,29岁。1964年10月31日诊。温病3候有奇,形寒早罢,身热炽甚(体温39.4℃),无汗,渴喜冷钦。饮水无多。就诊前5日,一度神志不清,暮夜谵语。今则语言清楚,面色略红,耳聋,唇焦齿燥。脉虚数,舌绛干、苔薄黄少津。下焦阴气不足,中焦邪气有余。法当滋下清中,方用玉女煎合增液汤增损。处方,生石膏21g,生地黄、黑元参、大麦冬、肥知母、青蒿梗各9g、生甘草2.1g,金银花12g,粉丹皮4.5g、竹叶30片。1剂。翌日复诊:额上已经得汗,扪之湿手,惟热不为汗衰(体温39.2℃),渴饮如昨。若谓阳明热盛,断无服石膏而不应之理。伏思温邪最易伤阴,证逾3候,阴液必然重受耗损,观其虚数之脉、绛干之舌可知。夫阴之伤也,其阳必亢,此殆热恋不退之由欤?所虑者,肝肾已伤,慎防动风之变。幸舌未卷而囊未缩,神志依然慧爽,陷象未露,或可有救。遵《内经》“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之法立方,拟吴鞠通氏加减复脉汤增损。处方:生熟地黄各18g,黑元参、天冬、麦冬各12g,生鳖甲21g,清阿胶(炖化冲入)、肥知母、杭白芍各9g,生甘草3g,竹叶30片。1剂。次日再诊:昨暮服药,午夜汗出湿衣沾衾,尔后熟寐至晨,脉静身凉(体温36.4℃),略渴,不欲钦,虽神疲懒言,却无所苦。舌仍绛,已有津。拟于前方之中,参入益气之品。处方:台参须(另煎冲入)4.5g、生地黄、熟地黄、天冬、麦冬、鲜石斛、白扁豆、云茯苓、生苡仁各9g,上广皮4.5g,生甘草2.1g,玫瑰花1.5g。2剂。此患者于三诊后即逐步恢复,续用三诊方出入调理2次,越旬日而瘳。
    分析:本例初诊曾使用石膏、青蒿之属,由于石膏功能清热解肌、青蒿有清热透络之功,服后虽稍得汗于额上而身仍灼热;复诊时纯用滋阴之剂,无一透散之品,相反地却汗出遍体,一服病退,其故安在?个人考虑,得汗之机理大体有三;一须阴津为材料,二要阳气为运用,三靠腠理能发泄。本例病过3候,邪气本衰,其热恋不退之来由,初步认为是因阴虚而阳亢,非阳明实热可比,故用石膏而不应。初诊方中虽有生地、元参、麦冬、知母等滋阴之品,然剂量较小,以此用于阴气大伤之患者,尚不足以制其亢阳。且此证无使用发泄腠理药物之理,而汗出之材料--阴精又不足,故仅得额上汗出而热势不减。复诊时根据《内经》“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和“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的指示处方,去石膏、青蒿、银花、丹皮,加熟地、天冬、鳖甲、白芍以滋填肝肾,复入阿胶血肉有情之品以养阴血,再制大其剂,务使“阴平阳秘”,而亦“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意。药后阴气已生,得以配阳,于是阴阳和,营卫调,汗源备,腠理开,终至汗出病除。当首次运用滋阴法而得汗时,尚以为事出偶然。以后每年均有一些此类病例发生,方子留意。通过多年的观察,又发现热势较甚者(体温39℃以上)用此法而得汗之例数较多,如肺结核播散期是。至其原理,姑假定为:热甚者阴虚甚,郁亦甚,一俟大滋其阴,于是阴阳交泰,郁极而通,汗出而愈。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冶法(中医入门)
什么是解表剂
反复发热十年不好:中医解表散寒,健脾除湿治愈
医门八法:汗法运用的几个角度
中医治疗之汗法
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19)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