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文彦老中医临证经验三

王文彦老中医临证经验三

糖 尿 病
案一:
    吕某,男,46岁,干部,初诊日期:1996年3月14日。


处方:扶脾消渴汤(自拟)。人参15g,白术15g,山药20g,沙参20g,麦冬15g,百合15g,玉竹15g,焦山楂20g,内金15g,陈皮15g,甘松15g,葛根15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二次口服。
    二诊:1996年3月24日
口渴喜饮及多食善饥减轻,仍乏力,尿量多,体虚多汗,舌淡红,苔白,脉细。
脾虚稍减轻,气血仍未复,并恐有脾虚日久,肾精失于充养之虞,故宜兼顾调补肾精。
上方加枸杞子15g,菟丝子15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6年4月5日

上方人参改为太子参15g。
十五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按语】停药后三个月连续复查空腹血糖均在6-7mmol/L之间,尿糖阴性。王老集数十年临床经验,究古典之微旨,察临证之病情,依《内经》理论,提出消渴病的病机并非“阴寒为本,燥热为标”,而是由于“脾胃运化、转输的功能失调,水谷之气不能分解化生成可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精微”随尿排出,发为消渴。故王老说,脾失健运为消渴之枢要,健脾和胃乃治消渴之根本。王老自拟扶脾消渴汤,以人参、白术、山药为君,意在健脾;沙参、麦冬、玉竹、百合为臣,滋阴润肺,使肺气肃降,助脾敷散水谷精微;焦楂、内金为佐,助君药健脾消谷;陈皮、甘松、葛根三药为使,可调全身气机升降及水谷精微的代谢。全方从脾胃入手,有升有降,见效甚捷。
案二:
    康某,男,56岁,干部,初诊日期:1992年11月8日。
病人于二十年前患糖尿病,一直服用消渴丸等治疗,血糖控制在7-9mmol/L之间,无明显“三多一少”症状。二年前体检时发现尿常规PRO+1,RBC2-4个/HP,管型1-2个/HP,近半年来经常感觉四肢麻木,双脚刺痛,夜间明显,伴灼热感,乏力倦怠,饮食量少,夜尿频,曾在外院查肌电图,双下肢血流图,诊断为“糖尿病,糖尿病肾病并发周围神经血管病变”,给予对症治疗,未见好转。舌质红,少苔,脉细。
证属气阴两虚,瘀血阻络所致。治以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处方:太子参20g,白术15g,茯苓15g,麦冬20g,花粉20g,生地20g,川芎20g,红花20g,陈皮20g,当归20g,沙参20g,枸杞子20g,地龙15g,三七粉3g(冲服),赤芍20g,鸡血藤20g。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2年11月15日
    患者体力稍增,食欲尚可,四肢麻木似有减轻,双脚疼痛不缓解,舌淡红,苔薄,脉细弱。脾胃稍旺,瘀血未通,治疗侧重活血通脉。
上方去白术,加五灵脂20g,没药20g。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2年11月21日
四肢麻木明显减轻,双脚仍痛,夜间明显,灼热感消失,体力明显增加,食欲正常,夜尿仍频,舌淡红,苔白,脉细。
患者脾胃功能渐恢复,阴虚内热亦减轻,目前主要矛盾是瘀血阻络日久,经脉失养。治疗上宜重在活血通脉。
处方:黄芪30g,当归20g,桂枝15g,生地20g,川芎20g,赤芍20g,地龙20g,桃仁15g,红花10g,五灵脂20g,没药15g,三七粉3g(冲服),地鳖虫5g,炮山甲5g,大枣12枚,坤草20g。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92年11月27日
病人四肢麻及双脚疼痛明显减轻,夜尿次数减少,饮食尚可,大便稍溏,日二次,余无明显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此经脉渐通之征,效不更法,然活血之品过多,易伤脾胃,应注意顾护脾胃。
上方去地鳖虫,加炙甘草10g。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五诊:1992年12月4日
    双脚疼痛基本缓解,四末仍时麻木,饮食、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瘀血渐去,经脉已通,而失养之肌肤筋脉未尽恢复,故治疗仍以益气养血活血为主。
上方去地龙、没药、炮山甲、坤草,加麦冬20g,枸杞20g,太子参20g,白术15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六诊:1992年12月15日
双脚疼痛未作,四末麻木减轻,以夜间明显,余无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复查空腹血糖6.89mmol/L,尿常规:PRO±,RBC1-2个/HP,未见管型。
患者病情已稳定,肌肤筋脉恢复仍需缓慢调养,治宗前法,以巩固疗效。
上方去三七粉。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按语】消渴病久不愈,致四肢肌肉麻木、疼痛、尿频、浮肿,其病机有三。其一,脾虚日久,气血生化乏源,四肢肌肉失于濡养。其二,脾虚气弱,推动无力,血行瘀滞。其三,脾虚日久,累及于肾,肾之气化无力。此时病情虚实挟杂,治宜首先健脾益气养阴,活血通 脉,兼以补肾。在活血药中,王老善用五灵脂一药,并说,五灵脂最擅去微血管之瘀血而止痛,同时该药尚有和胃功能,故其用甚广。
案三:
许某,女,62岁,初诊日期:1998年3月14日。
患者有糖尿病史十余年,近年来经常双手麻木,双下肢时感刺痛,逐渐加重,近一周胃中饱胀,食少纳呆,二便正常,夜不能眠,自带化验单,空腹血糖14mmol/L,尿糖++++,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舌红,苔白腻少津,脉细数。
此乃消渴病日久不愈,气血不足,阴液亏虚,胃失所养而致。治宜健脾益气养血,滋阴和胃。
处方:太子参20g,白术15g,白芍20g,陈皮15g,焦山楂20g,内金15g,石斛20g,玉竹15g,麦冬20g,山药20g,川芎15g,当归20g,炒麦芽20g,苍术15g,厚朴10g,甘草10g。
六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8年2月22日
服上药三付,胃脘胀满缓解,夜已能眠。六付尽服已能安睡,手麻及双下肢刺痛亦减轻,食欲大增,舌红,苔白,脉细。
患者病久,气虚血滞,予以益气活血养血,其痛麻自解。    前方去苍术、厚朴,加黄芪30g,鸡血藤20g,五灵脂20g。
六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8年4月2日
患者手麻及双下肢刺痛基本缓解,饮食、睡眠正常,复查空腹血糖8.6mmol/L,尿糖+,舌淡红,苔白,脉沉细。
病情已得到控制,气虚血滞亦缓解,效不更法,仍进上方。
去五灵脂,继服六付以巩固疗效。
    【按语】此案初诊时,颇费心思。若按现代医学理论,本病应属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可投活血化瘀之品。然而,从中医理论分析,该病之初应为脾虚失运,水谷不化,日久由此
导致气血亏虚,筋脉失养,且脾胃互为表里,脾虚日久,胃阴不足,胃络失和亦属常理。先贤云:胃不和则卧不安。宗此思路,拟健脾益气养血,滋阴和胃之法,三剂即获良效,随选活血通络之品以助之,则脉和痛安而愈。
案四:
    孙某,女,36岁,工人,初诊日期:1994年6月18日。
    病人患Ⅱ型糖尿病八年,口服多种降糖药,空腹血糖一直波动在10mmol/L左右,间或停药即出现“三多”症状,伴乏力,倦怠,消瘦。近半年来双手麻木,头晕,眼花,便溏,月经量少,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综合四诊,证属脾虚运化失司,水谷不化,气血生化乏源,头目、四末失养所致,治以健脾和胃,益气养血。
处方:人参15g,炒白术20g,茯苓20g,山药20g,葛根20g,玉竹20g,麦冬20g,沙参20g,百合20g,生地20g,陈皮15g,甘松15g,川芎20g,当归20g。
十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嘱其降糖药可逐渐减量,十天后停药。
    二诊:1994年6月29日
乏力倦怠等症明显减轻,双手仍麻,便溏,日一次,降糖西药已停,未出现口渴、善饥等症,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患者脾胃功能仍弱,气血不足。酌增健脾益气养血之药力。    上方加焦山楂20g,内金15g,黄芪20g。
十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4年7月10日
自觉无明显乏力倦怠,双手麻木似减,大便仍溏,无“三多”症状,舌淡红,苔白,脉沉有力。
脾胃渐健,气血渐复,双手仍麻,考虑为气血亏虚日久,经脉肌肤失养所致。可酌加活血养血之药。
上方去生地、百合、山药,加鸡血藤20g。
十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94年7月21日
    双手麻木基本缓解,大便正常,饮食定量,无口渴及多尿。复查空腹血糖7.32mmol/L,舌淡白,苔白,脉沉细。患者病情得到控制,但血糖未正常,效不更法。
    上方去黄芪。三十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五诊:1994年8月25日
    患者自觉无明显不适,已停药四天,复查空腹血糖6.5mmol/L,舌淡红,苔白,脉沉有力。该患已告临床治愈,嘱其坚持服用人参归脾丸和六味地黄丸半年,以巩固疗效。
【按语】该患亦属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谓脾虚日久,气血不足,阴液亏虚所致。治疗当健脾益气,滋阴和胃,养血活血。药用四君、四物酌加醒脾养阴之药,治疗月余,病情逐渐缓解。王老治病,善于在复杂的临床表现中,抓住病机的主流,并针对主要病机辨证用药,其它兼证亦必随之而解。
案五:
    任某,女,58岁,工人,初诊日期:1982年4月18日。
    患糖尿病三年,口渴,多饮,多尿,消瘦,口服消渴丸症状减轻,但血糖仍持续在12mmol/L以上,乏力倦怠,头晕,胸闷气短,血压波动在160/100mmHg左右,心电图提示心肌受累,舌暗红,苔薄,脉弦细。
    证属脾虚不运,水谷不化,气血生化不足,气虚血行不畅所致。又因血虚,肝失所藏,阴不足,肝阳独亢,故治宜健脾益气养血,佐以滋阴潜阳。
处方:太子参20g,白术20g,陈皮15g,甘松20g,焦山楂20g,内金20g,葛根20g,沙参20g,麦冬20g,百合20g,玉竹15g,菊花20g,生地20g。
六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82年4月25日
“三多”症状减轻,体力增加,头晕明显好转,仍感胸闷,舌红苔薄,脉弦细。
气虚血行无力,胸阳不展,治宜兼顾益气活血。
上方加黄芪30g,当归20g,川芎20g,丹参30g。
六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82年5月3日
    “三多”症状基本缓解,无明显头晕,夜间仍感胸闷,无乏力倦怠,舌淡红,苔白,脉弦。脾虚渐复,胸阳仍不振。治宜酌加振奋胸阳之药。
上方加薤白15g,桂枝15g。
六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82年5月10日
    患者自觉无明显不适,饮食定量,二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脉弦。复查空腹血糖7.2mmol/L,心电图大致正常,血压150/90mmHg,效不更法。
上方去桂枝、生地。
十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按语】该患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冠心病,其病机变化极为复杂。王老抓住脾虚气血不足,阴精亏虚这一病机主线,以治本为主,兼以活血养血通脉,虽不刻意追求治疗高血压、冠心病,而随着主证好转,其它兼证亦随之缓解。故王老说:治病如同处事,一定要抓住主要矛盾,消渴病变化多端,但其主要矛盾仍然是脾虚。此言足以明示后人。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案一:
李某,女,39岁,职员,初诊日期:1984年11月6日。
胃脘部疼痛一年多,以隐痛为主,进食后稍缓解,受寒凉则加重,时返酸水,嗳气频作,食少纳呆,乏力倦怠,便溏,曾在某医院做钡透诊为“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给予胃舒平,胃仙U等药物治疗,时好时犯。查:面色萎黄,形体消瘦,上腹部压痛明显,舌淡,苔白,脉细弱。
四诊合参,证属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所致。治以健脾益气,养阴和胃。
处方:太子参20g,炒白术15g,茯苓20g,炙甘草15g,陈皮15g,半夏15g,木香15g,砂仁10g,甘松20g,内金20g,焦山楂20g,玉竹20g。
六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84年11月13日
上腹痛明显减轻,食欲增加,无返酸嗳气,仍乏力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脾胃渐复,气血仍虚,治依前法,酌加益气养血之药。
上方加黄芪30g,当归20g,山药20g。
六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84年11月20日
胃脘部疼痛缓解,食欲正常,体力增加,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稍弱。
前方奏效,胃痛已除。改为香砂养胃丸,1丸日三次口服,连服三周以巩固疗效。
案二:
张某,男,42岁,初诊日期:1982年10月10日。
自述胃脘胀满疼痛,其痛连胸胁,每于情绪激动时发作,常值中午饥饿时痛甚,时有呃逆,吞酸,自觉胃脘灼热嘈杂,烦闷不适。察其舌苔薄黄,诊之六脉有力,两关弦甚。
证属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之胃脘痛。治宜疏肝理气,调和肝胃。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味。
处方:柴胡15g,丹参15g,白芍20g,川芎15g,香附15g,陈皮15g,佛手15g,黄连10g,吴茱萸15g,蒲公英20g,元胡20g,旋复花10g(包煎),甘草6g,瓦楞子15g(煅)。  三剂,水煎服。
二诊:1982年10月14日
服药后,痛减胀消,脉显和缓,再进补脾和胃之剂。
处方:柴胡15g,白芍20g,川芎15g,陈皮15g,牡蛎20g(煅),贝母15g,白术20g,乌贼胃20g,砂仁10g,神曲15g,炙甘草10g。
六剂,水煎服。
嘱其尽剂后继服香砂养胃丸以善后,并注意调节饮食,忌食生冷,保持乐观,以期早愈。半年后随访,诸症悉除,已能坚持上班。
案三:
程某,男,48岁,初诊日期:1975年10月21日。
自述胃脘隐痛,厚衣则适,得温即减,时吐清水,嗳气泛酸,纳食减少,神疲乏力,手足每感不温,大便常见稀薄。舌质胖淡,苔白滑而润,脉浮取不应,沉取细弱。

处方:制附子10g,党参20g,焦白术20g,干姜7.5g,陈皮15g,法半夏15g,云苓15g,甘草10g,吴茱萸10g,代赭石15g。
三剂,水煎服。
二诊:1975年10月25日
上方服后,脘痛有减,大便成形,口吐清水已止,唯觉神疲乏力。遂拟黄芪建中汤加减,以温中止痛。
处方:黄芪30g,白芍20g,桂枝10g,干姜10g,吴茱萸10g,陈皮15g,山药25g,薏苡仁25g,贝母10g,炙甘草10g,大枣5枚。
五剂,水煎服。
三诊:1975年10月31日
诸症皆除。仍嘱其常服健脾丸,每日一丸,以巩固疗效。
案四:
刘某,女,49岁,初诊日期:1979年6月8日。
患者胃痛年久,曾被诊断为“慢性胃溃疡”,由于延宕失治,近来病情加重,来院求诊。察其症,胃部疼痛而拒按,且痛有定处,如锥刺难忍,夜间痛甚,连及胁背,食少腹胀,面色青晦,舌紫黯,脉弦紧而涩。
证属气滞血瘀之胃脘痛,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当归20g,生地20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5g,蒲公英20g,枳壳10g,桂枝10g,川牛膝20g,党参20g,柴胡15g,灵脂15g,蒲黄10g,香附10g,甘草10g。
三剂,水煎服。 二诊:1979年6月12日
服上药,自觉胃痛稍有减轻,腹胀大消,饮食有增。守法再投。
处方:当归20g,白术20g,桃仁10g,红花10g,枳壳10g,白芍20g,元胡20g,蒲公英20g,灵脂20g,川楝子15g,青皮10g,川牛膝20g,党参20g,甘草10g。
三剂,水煎服。
三诊:1979年6月16日
服上药胃已不痛,纳食渐增,夜能安卧。为巩固疗效,守原方续服十剂,诸症皆无。
【按语】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中医属胃痛范畴,其痛多有规律,或饥饿痛,或进食后痛,或夜间痛;其辨证重点要抓住寒热虚实。案一、案三同为虚证,案一以脾胃虚弱,运化受纳失司为主;案三脾胃阳虚,兼水饮内停,故两者治法迥异。案二、案四皆属实证,前者为肝气郁滞,横逆犯胃;后者则为瘀血阻痹胃络,气机受阻,其治法亦截然不同。王老说:人之病,胃痛最多,论其治,以调理气机为最要。调气机即所谓“通”,有温、凉、补、泻、行气、活血之别,一定要根据病机善选治法方药。
慢性胃炎
案一:
胡某,男,34岁,职员,初诊日期:1996年4月6日。
上腹痛年余,以隐痛为主,受寒凉时加重,腹部有凉气走串,矢气后稍舒,乏力倦怠,畏寒肢冷,食少纳呆,大便溏,每日晨起及早餐后排便,便前腹痛,便后缓解,无脓血及粘液。曾查胃镜及纤维结肠镜诊断为“慢性胃炎”和“慢性肠炎”。查:形体消瘦,四肢欠温,舌淡,苔白润,脉细弱。
证属脾肾阳虚,温煦失职,肝胃不和,气机不畅所致。治以温补脾肾,行气和胃。
处方:柴胡15g,陈皮15g,党参20g,山药20g,白芍20g,白术20g,苍术20g,白果20g,小茴香15g,破故纸20g,干姜10g,桂心10g,合欢皮15g,乌药15g。
三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6年4月10日
上腹痛及畏寒凉明显减轻,食欲稍增,大便仍溏,晨起一次,便前轻微腹痛,舌淡红,苔白,脉沉细。
方药已切中病机,但脾胃仍虚,治宗前法,侧重健脾和胃。
上方去乌药,加砂仁15g,甘松20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6年4月17日
患者腹痛缓解,无明显畏寒,食欲明显增加,大便成形,日1次,便前已无腹痛,舌淡红,苔白,脉沉细。
病人脾肾阳虚基本缓解,气机舒畅。效不更法。
上方去桂心、小茴香。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96年4月28日
患者自觉无明显不适,仍感活动后易疲劳,饮食、睡眠及二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脉沉。病人脏腑调和,气机舒畅,然正气恢复尚需时日,依前法佐以益气养血以扶助正气。
上方去干姜、破故纸、苍术、白术,加黄芪30g,当归20g。
六剂,日一剂水煎口服。
案二:
历某,男,42岁,工人,初诊日期:1994年10月6日。
患者平素嗜酒。近一年来经常上腹疼痛,饱胀,进食后明显,疼痛无明显规律,时返酸,食少纳呆,乏力,倦怠,大便时溏,曾在外院做钡餐透视诊断为“慢性胃炎,胃粘膜脱垂”,口服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沉滑。
证属肥甘醇酒碍阻脾胃运化,湿邪内停,郁久化热所致。治宜清热燥湿,健脾和胃。
处方:党参20g,茯苓20g,白术15g,苍术20g,炙甘草20g,厚朴15g,陈皮15g,黄连10g,黄芩15g,半夏15g,枳实15g,竹茹15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4年10月13日
胃脘胀痛明显减轻,无返酸,饮食量少,仍乏力倦怠,大便成形,舌淡红,苔黄,脉滑。
此湿邪渐去,郁热未清,脾胃未健之象。治宜侧重健脾和胃,清泻郁热。
上方去苍术,加连翘15g,焦三仙各15g,栀子15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4年10月20日
胃脘胀痛缓解,食欲增加,仍感乏力,易疲劳,舌淡红,脉沉弱。
病人湿热已除,脾胃渐和,正气未复。治宜扶正为主。
上方去黄芩、栀子、半夏、枳壳、竹茹,加黄芪30g,当归20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94年10月29日
病人自觉无明显不适,仅活动后易疲劳,饮食及二便均正常,舌淡红,苔白,脉沉。
此湿热尽去,正气渐复之征。效不更法。
上方去连翘。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注:此患二月后复查钡餐透视,已完全恢复正常,追踪一年,未再复发。
案三:
魏某,男,52岁,职员,初诊日期:1993年9月10日。
胃脘部隐痛一年余,伴食少纳呆,乏力倦怠,时恶心,无返酸及呕吐,曾在某院查胃镜示: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口服多种中西药治疗无效。形体渐瘦,面色萎黄,手足心热,舌红,无苔,脉细弱。血常规WBC:3.6×109/L,Sg:0.62,L:0.24,E:0.02,M:0.02,RBC:2.6×1012/L,Hb:90g/L,PLT:108×109/L,西医诊断:萎缩性胃炎,营养性贫血。
中医证属胃阴不足,脾虚不运,气血生化乏源,脏腑失于濡养所致,治以滋阴和胃,健脾益气养血。
处方:太子参20g,白术15g,云苓20g,炙甘草15g,陈皮15g,砂仁10g,麦冬20g,枸杞20g,玉竹20g,石斛15g,沙参20g,半夏15g,大枣10枚,生地20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3年9月18日
胃脘隐痛未减,食欲稍增,已不恶心,仍乏力,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弱。
药已合病机,虑及久病胃络瘀滞,故佐以活血化瘀。
上方加五灵脂15g,焦山楂20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3年9月25日
胃脘痛明显减轻,食欲增加,乏力及手足心热亦好转,舌红,苔薄,脉细。
脾胃渐复,气血仍不足,仍宗前法,酌加益气养血之品。
上方去半夏,加黄芪20g,当归20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93年10月4日
胃痛缓解,饮食及二便正常,手足心热消失,仍轻度乏力,体重增加,面色已现红晕,舌红,苔薄,脉沉细。
脾胃气阴渐充,气血渐复,效不更法。
上方去五灵脂、生地。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五诊:1993年10月14日
胃痛未作,饮食及二便正常,已无乏力感觉,舌淡红,苔薄,脉沉细。复查血常规正常,胃镜示:浅表性胃炎。继服上方十五剂以巩固疗效。
案四:
黄某,男,46岁,干部,初诊日期:1995年7月11日。
胃脘部隐痛胀闷一年余,伴胃脘灼热,食少纳呆,口干咽燥,大便燥结,乏力倦怠,手足心热。曾在某院查胃镜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中西药治疗无效。面色无华,舌红,无苔,脉细弱。
证属阴虚胃络失濡所致,治以滋阴清热,和胃止痛。
处方:百合30g,生地20g,石斛20g,麦冬20g,荷叶5g,连翘15g,焦曲15g,白芍20,甘草15g。
十二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饭前口服。
二诊:1995年7月23日
胃脘灼热隐痛明显缓解,食后稍感胀闷不舒,食欲增加,口干咽燥明显缓解,大便通畅,仍乏力,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
胃阴虚稍减,受纳及运化之功未复,气血不足,治宜在前法基础上酌加健脾益气养血之药。
上方加白术15g,焦山楂30g,当归15g,太子参15g。
十二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饭前口服。
三诊:1995年8月4日
胃脘胀痛灼热基本缓解,食欲正常,乏力及手足心热亦明显减轻,舌红,苔薄,脉细。
阴液渐增,气血渐复,宗前法,以平衡阴阳气血为宜。
上方去生地、连翘,加陈皮15g。
十二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95年8月16日
患者自觉症状缓解,饮食及二便正常,唯舌质仍红,苔薄,脉细。
此阴液仍未尽复之象,以养胃汤为主调理善后。
处方:百合25g,玉竹15g,石斛20g,麦冬5g,荷叶5g,砂仁10g,陈皮15g,甘松10g。
十二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案五:
王某,男,42岁,工人,初诊日期:1994年6月8日。
胃脘部疼痛半年余,以隐痛为主,食后腹胀,伴反胃泛酸,胸骨后有烧灼感,纳差,夜眠欠佳,乏力,倦怠,时伴胁胀,舌淡红,苔黄,脉弦。查肝功、乙肝二对半及丙肝抗体均正常,X线钡餐透视示:返流性胃炎,食管炎。
中医证属肝气郁结,日久化火,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致。治以疏肝清热,和胃降逆。
处方:柴胡15g,栀子20g,黄连10g,吴茱萸10g,陈皮15g,半夏15g,云苓20g,甘草15g,枳实15g,竹茹15g,苍术15g,厚朴15g。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4年6月13日
胃脘痛胀稍减,已无返酸反胃及胸骨后烧灼感,夜眠较前好转,食欲亦增,仍乏力,舌淡红,苔薄黄,脉弦。
胃降和顺,肝气稍舒,久病脾胃未复,治宜增加扶脾和胃之品。
上方去柴胡、栀子、苍术,加太子参20g,白术15g,砂仁15g。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4年6月20日
胃痛基本缓解,饮食及二便正常,仍乏力,偶感右胁胀,舌淡红,苔白,脉弦。
病去大半,肝脉郁滞仍未尽清,正气未尽复,仍宗前法治疗。
上方去黄连、吴茱萸、枳实,加枳壳15g,香橼20g,郁金20g。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94年6月27日
病人自觉无明显不适,饮食及二便均正常,体力充沛,胁胀亦消,舌淡红,苔白,脉和。此肝胃已和,脾气亦健,脉复病愈之征。
嘱其调饮食,舒情志以善其后。
【按语】慢性胃炎亦属胃痛范畴,然其痛多无规律,或刺痛,或胀痛,或隐痛,或痛处不移,或走窜不定。其为病,多责之于脾胃及肝肾。案一中本有脾肾阳虚,复因肝胃不和,气机不畅而引起,治疗当以标本同治为宜。案二为湿邪困脾,湿邪郁久化热,阻滞中焦气机所致,治疗应清热燥湿,健脾和胃并重。案三、案四均为胃阴不足之病,而前者兼有脾虚失运,气血生化不足,后者变生虚火灼津,辨治中亦应详察。案五病因肝火犯胃,胃失和降,然肝旺必克脾土,当先实脾,故在治疗中清泻肝火,和胃降逆,同时勿忘健脾。总之,虽有胃痛以通为治,亦应通循其因,通守其法,切不可以通统之。
呃 逆

齐某,女,38岁,职员,初诊日期:1996年3月21日。
顽固性呃逆三个月,并严重影响睡眠,情绪低落,食少纳呆,便溏,形体渐瘦。经多家医院查B超、胃肠钡透、头部CT等均未确诊,肌肉注射阿托品可缓解1~2小时。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追问病史,发病前一日曾过食肥甘,饮白酒约半斤,啤酒数瓶。
此乃酒食伤胃,受纳迟滞,胃气上逆所致。治宜消食导滞降逆和胃。
处方:陈皮15g,半夏15g,云苓20g,甘草15g,栀子15g,连翘20g,黄连10g,黄芩10g,竹茹15g,焦山楂30g,大黄10g,枳实10g,川朴15g,赭石25g。
三剂,日一剂水煎频服。
二诊:1996年3月24日
上药服二剂后打呃已止,饮食少增,自觉乏力,疲倦,大便仍溏,余无明显不适。
此积滞已去,胃气亦和,正气未复之象,治以健脾和胃,益气养血为主,以巩固疗效。
处方:党参20g,白术15g,云苓20g,甘草15g,木香15g,砂仁15g,陈皮15g,半夏15g,焦三仙各15g。
三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按语】呃逆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本例因暴饮暴食,损伤脾胃所致,病经三月而不愈,虽现虚象,而舌脉仍主邪实,故径入消食、化痰、降逆之品,正《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必优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意,待其病机顿挫,虚象皆现,乃予补虚扶正而善其后。
呕 吐
案一:
康某,男,19岁,学生,初诊日期:1986年4月11日。
患者反复发作性呕吐六年,常因情志不遂,进食过量而诱发,呕吐多出现在进食后20分钟至半小时之间,无腹痛、恶心及腹泻等伴随症状,吐后宛如常人。近半年来呕吐频繁,每二、三天发作一次,由于不能正常饮食而常感乏力倦怠,消瘦,面色无华,舌质淡,苔白稍腻,脉细弱。胃十二指肠钡餐透视显示:贲门松弛,胃及十二指肠未见异常。
四诊合参,证属脾胃虚弱,受纳失司,肝木乘之所致,其治疗重在实脾和胃,兼以柔肝。
处方:太子参20g,炒白术15g,内金15g,陈皮15g,白芍20g,半夏15g,竹茹15g,大枣10枚,苏叶10g,黄连7.5g。
六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饭前20分钟口服。
二诊:1986年4月20日。
服药后未再呕吐,能正常进食,仍感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此久虚未复之故,宜缓补之。
处方:上方去黄连、苏叶、竹茹、半夏,加香附15g,佛手15g,焦山楂20g。
十付,水煎日一剂,分三次口服。
【按语】呕吐乃常见之症,但如此例病程之长,久治无效者鲜有之。初诊之时,吾亦颇为费解,但细研病机,尚可明了。何以中西药治疗无效呢?其原因在于多数医生只注重降逆止呕,未调和肝脾,故屡治无功。本方立法甚为明了简单,只有苏叶、黄连二味取之故方苏黄散,其亦升亦降,调理气机,配和主方和胃止吐,效果甚佳,在治疗其它疾病引起的呕吐也时常辅用,且屡用屡效。
案二:
潘某,女,32岁,农民,初诊日期:1968年6月20日。
患者于三天前被他人以粪淋头,回家后即呕吐不止,不能进食,经当地卫生院注射爱茂尔、654-2等药可暂时控制,药效一过,呕吐如前,面容憔悴,舌红,苔黄稍腻,脉细数。
证属气机郁闭,肝火犯胃所致。治宜行气开郁,清泻肝火。
处方:苏梗20g,黄连10g。
三付,日一剂水煎,分二次口服。
【按语】该患服上方一付,呕吐即止。三付后未再反复。本方源于苏黄散,但苏黄散中苏叶轻清表散,苏梗却具芳香理气开闭之功,故用苏梗易苏叶,配以善于清泻肝火之黄连,切中病机,故能速愈。
案三:
申某,女,42岁,工人,初诊日期:1994年6月11日。
胃脘部疼痛三年,近半月来疼痛加重,胀满,一周前始伴恶心、呕吐,近二日食入一小时即吐,腹痛拒按,畏寒,四末不温,舌淡,苔白,根腻,脉滑无力。
证属脾胃虚弱,痰饮内停,胃失和降所致。治以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处方:陈皮15g,半夏15g,云苓15g,炙甘草15g,枳实15g,竹茹15g,吴茱萸15g,黄连10g,椒目10g,防己10g,苍术15g,川军10g,生姜4片。
三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4年6月14日。
腹胀痛及恶心呕吐均减轻,已能少量进流食,大便稀溏,日二次,仍畏寒,舌淡,苔白根腻,脉滑无力。
胃气已和,痰饮尚未尽去,脾胃仍虚。治宗前法,酌增温脾益胃之品。
上方加桂枝15g,砂仁10g。
四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4年6月19日
腹胀痛及恶心呕吐缓解,能正常进食,仍乏力倦怠,大便溏,日二次,舌淡苔白,脉弱。
此痰饮已去,脾胃仍虚之象,治宜健脾和胃为主。
处方:党参15g,白术15g,云苓20g,陈皮15g,半夏15g,木香10g,砂仁10g,桂枝10g,炙甘草15g,甘松15g。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94年6月26日
病人仍轻度乏力倦怠,畏寒已解,余症悉除,饮食及二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脉弱。
此邪去正气未复之征,治宜健脾益气为主,以巩固疗效。
前方去桂枝,加黄芪30g,当归20g。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案四:
辛某,女,36岁,干部,初诊日期:1999年5月11日。
病人于一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呕吐,每次均发生于进食后5~10分钟,食物吐尽则缓解如常,厌油及腹胀腹痛,末次月经5月6日结束。曾查腹平片及胃镜均未见异常,注射爱茂尔、胃复安等可缓解,停药复发。近日神疲乏力,体重下降,面色无华,舌淡红,苔薄黄,脉细弱,患者平素性情抑郁,经期乳房、小腹胀痛。
证属肝胃不和,胃失受纳,胃气上逆所致。治以调肝和胃,降逆止呕。
处方:陈皮15g,枳实15g,半夏15g,茯苓20g,甘草15g,黄连10g,竹茹15g,苏叶10g。
三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9年5月15日
上方服一付呕吐即止,能少量进食,但食欲仍差,乏力倦怠,舌淡红,苔薄黄,脉细弱。
此病后胃气不足之征,治宜健脾和胃为主,以巩固疗效。
上方去黄连,加党参15g,砂仁10g。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按语】呕吐总由胃失和降所致;然而其病因较多,病机变化复杂,临床亦应详察。案例三为脾胃虚弱,痰饮内停,胃失和降所致,故首诊、二诊均以温化痰湿为主,痰湿去则呕吐止,然后再调补脾胃,以治其本。案四为肝胃不和,胃气上逆所致呕吐,治疗即以调和肝胃而愈。凡病一定要审证求因,治疗应注意标本缓急次序先后,否则必事倍无功。
厌 食
刘某,女,22岁,工人,初诊日期:1996年7月21日。
患者于半年前开始减肥,三个月体重下降30余斤,此后见到食物即恶心,严重时呕吐苦水,经多方治疗无效。乏力倦怠,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神情呆滞,舌淡,苔白,脉濡。
此脾胃衰弱,气血不足之征。治以醒脾和胃,行气通腑。
处方:太子参20g,白术20g,陈皮20g,砂仁10g,甘松20g,半夏10g,木香15g,莱菔子15g,内金15g,焦三仙各10g,川军7.5g。
三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服。
【按语】此患服一付自觉腹鸣,二付未尽已有食欲。该患虽不能食,但与一般厌食又有不同,本病源于节食日久,脾胃废用,受纳运化功能衰退而致,故投以醒脾和胃,行气通腑之药能速见效。若一意止吐,安能收功。
胃 石
案一:
颜某,女,58岁,退体工人,初诊日期:1974年11月16日。
病人于10天前进食红薯后,吃柿子二个即感胃脘不舒,逐渐加重,近一周出现胃脘胀满,疼痛,伴烧灼感,食后恶心,呕吐,大便干燥,查胃镜示:胃内结石,伴胃炎。查:腹平软,上腹可触及硬块,压痛明显,面色无华,舌红,苔黄腻,脉沉弦。
证属素体脾胃虚弱,暴食难消,与气血互结胃中,渐成结块。治以消积导滞,健脾和胃。
处方:陈皮15g,半夏15g,枳实15g,川军10g,槟榔15g,三棱10g,内金20g,莱菔子15g,焦三仙各15g,木香15g,白术10g,甘草15g。
三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74年11月20日
胃脘痛胀缓解,饮食量增,无恶心呕吐,大便通畅,腹平软,硬块已消,舌红,苔黄,脉弦。积滞已去,脾胃亦和,告愈。
嘱其服香砂养胃丸,1丸日二次,连用二周,调理脾胃以善其后。
案二:
杨某,女,48岁,干部,初诊日期:1993年10月11日。
病人于半月前空腹食黑枣半斤余,随即出现上腹疼痛,胀满,食欲减退,大便干燥,自服气滞胃痛冲剂无效,疼痛逐渐加重。到某院查胃镜诊断为“胃内结石”,建议手术治疗,患者难以接受而求治于中医。查:神志清楚,痛苦面容,形体消瘦,腹平软,左上腹可触及一鸡卵大的包块,质硬,压痛明显,舌质红,苔薄白,脉沉无力。
证属脾胃虚弱,暴食停积,阻碍气机,食物与气血互结中焦而致。治以消积导滞,健脾和胃。
处方:枳实15g,白术20g,木香15g,焦三仙各15g,内金25g,陈皮15g,茯苓20g,槟榔15g,大黄15g,三棱10g,莱菔子20g。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3年10月18日
患者腹胀缓解,胃脘部仍时隐痛不适,饮食少,稍乏力,大便溏,日一次。查:左上腹仍轻度压痛,硬块已消失,舌淡红,苔薄,脉弱。
此积块已消,气机亦畅,唯脾胃虚弱未复,治宜健脾和胃,益气养血为主以善其后。
处方:太子参20g,白术15g,茯苓20g,炙甘草15g,陈皮15g,半夏10g,木香15g,砂仁10g,山药20g,焦三仙各15g。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按语】胃石症,中医属徵积的一种类型,多因素体脾胃虚弱,运化迟滞,复加暴饮暴食,重伤脾胃,食积停滞与气血互结所致,正如《诸病源候论?徵〗瘕候》所说:“暴徵者,由脏腑虚弱,食生冷之物,脏即虚弱,不能消之,结聚成块……。”治疗上依据《内经》“坚者削之,留者攻之,结者散之,客者除之”之法,拟以消积导滞,健脾和胃,方用枳术保和丸加味。方中枳实为主药,苦泄辛散,行气之力较猛,具有破气消痞之作用,与白术配伍,健脾以增化积之力;焦三仙、莱菔子、木香均具有行气、消痞、除胀之效;茯苓、陈皮健脾和胃,调理气机;三棱、内金伍用有化石破积之妙;大黄、槟榔攻坚泻热下积,可促使已消散之积块排出。诸药合用,消坚攻坚之力专,破结散疒徵之效宏,故有药到病除之效。
胃 扭 转

刘某,男,56岁,干部,初诊日期:1991年5月8日。
反复胃脘不适,食后腹胀,时恶心半年。一周前,饮食后活动诱发胃脘部疼痛,恶心,呕吐,吐出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伴口干口渴,到某医院就诊,经查肝功、B超均未见异常,对症治疗三天,症状不缓解,转某省级医院,经X线钡餐透视,诊断为“胃扭转”,患者拒绝手术治疗而来诊。症见:表情痛苦,面色无华,形体消瘦,舌质红绛,苔薄少津,脉细无力。
证属素体脾胃气虚,运化迟滞,气机郁结,胃失和降所致。治宜行气健脾,和胃降逆。
处方:大安汤合二陈汤加减。橘红15g,半夏15g,茯苓10g,竹茹15g,苏叶15g,枳壳20g,莱菔子15g,甘松15g,连翘15g,木香10g,砂仁10g。
三剂,日一剂水煎,每次少量频服。
二诊:1991年5月12日。
呕吐缓解,胃痛减轻,能进流食,胃中嘈杂,胀满。
此胃气虽降,郁热未清。
予前方加黄连5g。六剂,水煎服。
三诊:1991年5月18日
未再呕吐,胃中仍感不适,能进软食,神疲乏力,舌红绛,少苔,脉细。
此素体脾胃虚弱,复被郁热灼伤胃阴所致。治以益气醒脾,养阴和胃。
处方:养胃汤加减。党参30g,麦冬15g,石斛15g,山药15g,白术15g,神曲15g,陈皮15g,荷叶15g,甘草10g,半夏10g,甘松10g。
十剂,水煎日一剂,分三次口服。
四诊:1991年5月28日
食后胃中仍不适,余症悉除,食欲良好,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滑稍弱。
此病邪虽去,正气未复之象。
予保和丸,1丸日二次口服,以助脾胃之腐熟水谷及运化功能,巩固疗效。
【按语】胃扭转属中医“反胃”、“呕吐”范畴。本例素体胃气虚弱,复因起居失调,而致胃气上逆,食入辄吐;水谷乏源,胃失所养,必致胃阴不足。故王老认为,此种情况,最忌苦寒攻伐之品,虽云降逆,亦应轻灵。服药之法,必少量频服,方不伤胃气。虽为末节,为医者亦不可轻视。
腹 痛

齐某,男,48岁,医生,初诊日期:1984年6月11日。
发作性腹痛一周,以右下腹剧痛为主,恶心,未吐,无发热及恶寒,发作时肌注吗啡及杜冷丁可缓解,约二小时,疼痛复作,曾在鞍山某医院系统检查未能确诊,家属拒绝剖腹探查而来诊。查:腹壁紧张,右下腹似有包块,疼痛拒按,舌淡红,苔白,脉弦。
证属寒凝肝脉所致之腹痛,治宜温经散寒,行气止痛。
处方:倒气汤。川楝15g,小茴香15g,木香15g,吴茱萸15g。
三剂,日一剂水煎分二次口服。
服药一剂痛止,三剂服尽,疼痛未再复发。
【按语】本证即医典所载之内疝,多由情志不舒,复感寒邪;或外感寒邪,凝滞肝脉,气血凝滞而致。倒气汤方简药精,小茴香、吴茱萸均入肝经,温经散寒之力甚著;木香性温,入脾胃大肠经,川楝性寒,入肝经,二药皆具行气止痛之效。四味伍用,切中本病病机,故能速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临床验案 | 王文彦先生辨治胆石症案
慢性胃炎的中西医诊疗规范
胃痞的中医分型辨治
治疗抽动症半年案
胃痞
熊继柏教授从寒热错杂辨治脾胃病经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