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医论医话.13

五行辅(转帖)

《辅行诀》曰:
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 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如左: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辅行诀》又曰: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陶云:心德在耎。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藏气法时论》曰: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其类草木,肝色青。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味苦,其类火,心色赤。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类土,脾色黄。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其类金,肺色白。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其类水,肾色黑。

为解析《辅行诀》书中医方所列之药味,笔者摘录《神农本草经》中有关药物之药味于下。

《神农本草经》曰:(按《辅行诀》之药味分类法分类)
味辛属木:牡桂[木中木] 味辛温。秦椒[木中火] 味辛温。(蜀椒 味辛温。)干姜[木中土] 味辛温。细辛[木中金] 味辛温。附子[木中水] 味辛温有毒。
味咸属火:旋覆花[火中火] 味咸温。大黄[火中木] 味苦寒有毒。泽泻[火中土] 味甘寒。厚朴[火中金] 味苦温无毒。消石[火中水] 味苦寒。卤咸(戎盐) 味苦咸寒。亭历[火中火] 味辛寒。
味甘属土:人參[土中土] 味甘小寒。甘草[土中木] 味甘平。大枣[土中火] 味甘平。麦门冬[土中金] 味甘平。茯苓[土中水] 味甘平。
味酸属金:五味[金中金] 味酸温。枳实[金中木] 味苦寒。豉(缺)[金中火] [大豆黄卷 味甘平无毒]。勺药[金中土] 味苦。署豫[金中水] 味甘小温。
味苦属水:干地黄[水中水] 味甘寒。黄芩[水中木] 味苦平。黄连[水中火] 味苦无毒。术[水中土] 味苦温。竹叶[水中金] 味苦平。

从上列表中可知,两书的五行与五味之配属不同,属于不相同的五行归类法(我国古代的五行配属,可分为五大类,计二十五种,因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所以不予展开),但无碍于破解《经法图》,因此,按《辅行诀》之论述进行配属。
为求证填补《经法图》圈外所缺的是为“痉”字,笔者将《辅行诀》中所载的治疗五脏虚实病症的大泻、大补汤方证录之于下,以《经法图》之逻辑关系,按《商周乾坤图?三五至精图》(《方氏乾坤图》)之逻辑思维进行分析。方证分析如下:

一、肝之虚实为病
《辅行诀》云:
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   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则胻善瘛,节时肿。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医宗金鉴?三十五卷》曰:
木亢太过,土受害矣,是我胜其我之所胜者也。 土之子金,承而制焉,则我畏我之所不胜,自然承受乃制,制则生化矣。
《难经?六十九难》曰:
“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
《难经?七十五难》曰:
“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笔者对《难经》中这两句经文的理解为,当“我虚”时用“虚者补其母,子能令母实”;当“我实”时则用“实者泻其子,母能令子虚”。两句经文的运用在于主体的“我虚”还是“我实”。老祖宗们用词讲究对仗工整,其实这两句经文并无矛盾之处。】

1、大泻肝汤
治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方:
枳实(熬)[金中木]、   芍药[金中土]、   甘草(炙)[土中木]、   黄芩[水中木]、   大黄 [火中木]、   生姜[木中土] (切,各一两 )。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解析:
肝实则怒,怒则为病曰“烦”,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说文》曰:“煩,热头痛也,从頁从火,一曰焚省声”。肝为木,按《经法图》图示,用木体,右转(阴退)为泻。
“肝实,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是病。
肝病用木体,是病为肝木五行中之水亢太过,并伴土亢而克脾土中之火、水。“大泻肝汤”方中芍药为金中土,枳实为金中木,甘草为土中木,黄芩为水中木,大黄为火中木,生姜为木中土。《辅行诀》曰:“肝德在散。味酸皆属金,以酸泻之”,以脾土“土体”之子“金体”中之土、木(土体之火生金体之土、土体之水生金体之木),承而制(化解辛木克甘土)之“木体”中之水、土;《辅行诀》曰:“味甘皆属土,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以“土体”中之木反侮“木体”中之土;《难经》曰:“虚者补其母,子能令母实”,以木体之母“水体”中之木、之子“火体”中之木扶持“木体”中之木;《辅行诀》曰:“味辛皆属木,以辛补之”,又怕制土太过以“木体”之土兼补“木‘本’体”中之土。
肝实“‘木体’之水及土亢而木虚”是病则用“大泻肝汤”是方,芍药为君药,枳实、甘草为臣药,黄芩、大黄为佐药,生姜为使药,化甘除烦,治病去痛。是方一君二臣二佐一使。

2、大补肝汤
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弱而结者方 :
桂心[木中木] 干姜[木中土] 五味子[金中金](各三两)   旋覆花[火中火] 代赭石(味苦寒)为[水中木](一方作牡丹皮,当从) 竹叶[水中金](各一两) 大枣[土中火](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当从)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解析:
肝气虚,虚则其人恐惧为病曰“痞”,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干呕不能食。《说文》曰:“痞,痛也,从疒,否声”。肝为木,按《经法图》图示,用木体,左转(阳进)为补。
“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弱而结”是病。
肝病用木体,是病为肝木五行中之木、土虚,火、金、水偏弱,更去克脾土之土、金、火。“大补肝汤”方中桂心为木中木,干姜为木中土,五味子为金中金,旋覆花为火中火,代赭石[味苦寒]为金中水,竹叶为水中金,大枣为土中火。《辅行诀》曰:“味辛皆属木,以辛补之”,以“木体”之木、土补扶“木‘本’体”之木、土;《难经?六十九难》曰:“虚者补其母”,《辅行诀》曰: “味苦皆属水”,水生木,以“木体”之母“水体”之金扶助“木体”之金;《难经?七十五难》曰:“子能令母实”,《辅行诀》曰:“味咸皆属火”,以“木体”之子“火体”之火,扶助“木体”之火;以脾土“土体”之子“金体”之金、水(土体之土、金生金体之金、水)承而制(化解辛木克甘土)之“木体”中之木、火;并以“土体”之火反侮转化“木体”之水克甘土。
肝虚“‘木体’之木、土虚及火、金、水偏弱,而强克‘土体’之土、金、火”是病则用“大补肝汤”是方,桂心、干姜为君药,竹叶、旋覆花为臣药,五味子、代赭石为佐药,大枣为使药,化甘除痞,治头眩,干呕不能食之病。是方二君二臣二佐一使。

二、心之虚实为病
《辅行诀》云:心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
心病者,心胸内痛,胁下支满,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手少阴、太阳,及舌下血者,其变,刺郄中血者。
邪在心,则病心中痛,善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
经云:诸邪在心者,皆心胞代受,故证如是。
陶云:心德在耎。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心胞气实者,受外邪之动也,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善笑不休。虚则血气少,善悲,久不已,发癫仆。

1、大泻心汤2
治心中怔忡不安,胸膺痞懑,口中苦,舌上生疮,面赤如新妆,或吐血,衄血,下血者方:
黄连[水中火]     黄芩[水中木]    芍药[金中土](各三两) 干姜(炮)[木中土]     甘草(炙)[土中木]     大黄[火中木](各一两)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
解析:
心胞气实则心中怔忡不安,不安则为病曰“痞”,必胸膺痞懑,口中苦。《说文》曰:“痞,痛也,从疒,否声”。心为火,按《经法图》图示,用火体,右转(阴退)为泻。
“心实,则心中怔忡不安,胸膺痞懑,口中苦,舌上生疮,面赤如新妆,或吐血,衄血,下血”是病。
心病用火体,是病为心火五行中之金亢太过、并伴土亢,而木则虚,克肺金五行之木、水。“大泻心汤2”方中黄连为水中火,黄芩水中木,芍药为金中土,干姜为木中土,甘草为土中木,大黄为火中木。《辅行诀》曰:“味咸皆属火,苦泻之”,以肺金“金体”之子,“水体”中之木(金体之木生水体之火、金体之水生水体之木),承而制(化解咸火克酸金)之“火体”中之金、土;《辅行诀》曰:“心德在耎,以咸补之”,以“火体”中之木补扶“火(本)体”之木;《难经?七十五难》曰:“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以“火体”之母“木体”之土泻“火体”之土,子“土体”之木扶助“火体”之木,以“金体”中之土转化“火体”之土、金克酸金。
心实“‘火体’之金亢太过、并伴土亢,而木则虚,克肺金五行之木、水”是病则用“大泻心汤2”是方,黄连为君,黄芩、芍药为臣,干姜、甘草为佐,大黄为使,化酸除痞,治心实口苦或吐血之病。是方一君二臣二佐一使。

2、大补心汤2
治心中虚烦,懊怔不安,怔忡如车马惊,饮食无味,干呕,气噫,时或多唾,其人脉结而微者方:
代赭石(味苦寒) [金中水](烧赤,入酢浆中淬三次,打。一方作牡丹皮,当从。) 旋覆花[火中火]     竹叶[水中金](各三两) 豉[金中火](一方作山萸肉,当从) 人参   [土中土]    甘草(炙)[土中木]    干姜[木中土](各一两)
上方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解析:
心虚则烦懊不安,饮食无味,干呕为病曰“滞”,必怔忡如车马惊,气噫,时或多唾。《说文》曰:“滯,凝也,从水,帶声”。 心为火,按《经法图》图示,用火体,左转(阳进)为补。
“心虚,则心中虚烦,懊怔不安,怔忡如车马惊,饮食无味,干呕,气噫,时或多唾,其人脉结而微”是病。
心病用火体,是病为心火五行中之木、火虚,且水、土亦弱,强克肺金五行中之水、火、土。“大补心汤2”方中代赭石为金中水,旋覆花为火中火,竹叶为水中金,豉为金中火,人参 为土中土,甘草(炙)为土中木,干姜为木中土。《辅行诀》曰:“味咸皆属火,以咸补之”,以“火体”之火补“火(本)体”之火;以肺金“金体”之子“水体”中之金(金体之土生水体之金),承而制(化解咸火克酸金之土)之“火体”中之木;《难经》曰:“子能令母实,虚者补其母”,以“火体”之子“土体”之土、木补扶“火体”之土、木,以“火体”之母“木体”之土补扶“火体”之土,以“金体”中之水、火反侮转化“火体”之火克酸金之金。
心虚“‘火体’五行中之木、火虚,且水、土亦弱,强克肺金五行中之水、火、土”是病则用“大补心汤2”是方,旋覆花为君,代赭石、豉为臣,炙甘草、干姜、人参为佐,竹叶为使,化酸除滞,治心中虚烦,饮食无味,脉结而微。是方一君二臣三佐一使。

三、脾之虚实为病
《辅行诀》云:脾实则腹满,飧泄;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脾病者,必腹满肠鸣,溏泻,食不化;虚则身重,若饥,肉痛,足痿不收,行善瘛,脚下痛。
邪在脾,则肌肉痛,阳气不足,则寒中,肠鸣,腹痛。阴气不足,则善饥。皆调其三里。
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1、大泻脾汤
治腹中胀满,干呕不能食,欲利不得,或下利不止者方:
附子[木中水](一枚,炮)     干姜[木中土] (三两)     黄芩[水中木]    大黄[火中木]    枳实[金中木]    甘草[土中木](炙,各一两)
上方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
解析:
脾实则腹满,飧泄为病曰“滞”,必腹胀不能食,欲利或利不止。《说文》曰:“滯,凝也,从水,帶声”。脾为土,按《经法图》图示,用土体,右转(阴退)为泻。
“脾实,则腹中胀满,干呕不能食,欲利不得,或下利不止”是病。
脾病用土体,是病为脾土五行中之火亢太过,水亦亢,而木虚弱,克肾水五行之金、火。“大泻脾汤”方中附子为木中水,干姜为木中土,黄芩为水中木,大黄为火中木,枳实为金中木,甘草为土中木。《辅行诀》曰:“脾德在缓。味辛皆属木,以辛泻之”,以肾水“水体”之子,“木体”中之水、土(水体之火生木体之土、水体之金生木体之水),承而制(化解甘土克苦水)之“土体”中之火、水;《难经》曰:“虚者补其母,子能令母实”,以“土体”之母“火体”之木,以“土体”之子“金体”之木扶助“土体”之木;以“水体”之木反侮转化“土体”之木所克;《辅行诀》曰:“味甘皆属土,以甘补之”,以“土体”中之木补扶“土(本)体”之木。
脾实“‘土体’之火亢太过,水亦亢,而木虚弱,强克肾水五行之金、火”是病则用“大泻脾汤”是方,附子为君药,干姜为臣药,黄芩、大黄、枳实为佐,甘草为使,化苦除滞,治腹胀干呕不能食,欲利不得或利不止。是方一君一臣三佐一使。

2、大补脾汤
治脾气大疲,饮食不化[消],呕吐下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动转,口中苦干渴,汗出,气急,脉微而时结者方:
人参 [土中土]     甘草[土中木](炙,各三两) 干姜[木中土](三两) 术[ 水中土] 麦门冬[土中金]     五味子[金中金]     旋覆花[火中火](一方作牡丹皮,当从。各一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解析:
脾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为病曰“燥”,必饮食不化,呕吐下利,口苦干渴。《说文》曰:“燥,乾也,从火,喿声”。 脾为土,按《经法图》图示,用土体,左转(阳进)为补。
“脾虚,则脾气大疲,饮食不化[消],呕吐下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动转,口中苦干渴,汗出,气急,脉微而时结”是病。
脾病用土体,是病为脾土五行中之土、木虚,金、火亦弱,而水却旺,强克肾水五行之水、土、火、木。“大补脾汤”方中人参为土中土,炙甘草为土中木,干姜为木中土,白术为水中土,麦门冬为土中金,五味子为金中金,旋覆花为火中火。《辅行诀》曰:“味甘皆属土,以甘补之”,以“土体”中之土、木、金补扶“土(本)体”之土、木、金;《辅行诀》曰:“以辛泻之”,肾水“水体”之子“木体”中之土(水体之火生木体之土),承而制(化解甘土克苦水)之“土体”中之水;以“水体”之土反侮转化制约“土体”之土、木;《难经》曰:“子能令母实,虚者补其母”,以“土体”之子“金体”之金、“土体”之母“火体”之火扶助“土体”之金、火。
脾虚“‘土体’之土、木虚,金、火亦弱,而水却旺,强克肾水五行之水、土、火、木”是病则用“大补脾汤”是方,人参为君药,炙甘草、麦门冬为臣药,白术、五味子、旋覆花为佐,干姜为使,化苦除燥,治饮食不化,呕吐下利,口中苦干渴。是方一君二臣三佐一使。

四、肺之虚实为病
《辅行诀》云:肺虚则鼻息不利;实则喘咳,凭胸仰息。
肺病者,必咳喘逆气,肩息,背痛,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
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第三椎旁,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以越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1、大泻肺汤
治胸中有痰涎,喘不得卧,大小便闭,身面肿迫满,欲得气利者方:
葶苈子(熬)[火中金] 味辛寒。 大黄[火中木]     芍药[金中土](各二两)     甘草(炙)[土中木]     黄芩[水中木]     干姜[木中土](各一两)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服。  
解析:
肺实则喘咳,凭胸仰息为病曰“燥”,必痰涎喘咳不得卧,便闭身面肿。《说文》曰:“燥,乾也,从火,喿声”。 肺为金,按《经法图》图示,用金体,右转(阴退)为泻。
“肺实,则胸中有痰涎,喘不得卧,大小便闭,身面肿迫满”是病。
肺病用金体,是病为肺金五行中之木亢太过,土亦亢,克肝木五行中之土、水。“大泻肺汤”方中葶苈子为火中金,大黄为火中木,芍药为金中土,炙甘草为土中木,黄芩为水中木,干姜为木中土。《辅行诀》曰:“肺德在收。味酸皆属金,以咸泻之”,以肝木“木体”之子“火体”中之金、木(木体之土生火体之金、木体之水生火体之木),承而制(化解酸金克辛木)之“金体”中之木、土;《难经》曰:“母能令子虚,实者泻其子”,以“金体”之母“土体”之木,以“金体”之子“水体”之木泻“土体”之木;《辅行诀》曰:“味酸皆属金,以酸补之”,以防克制肺金之土太过,以“金体”中之土补扶“金(本)体”之土。
肺实“‘金体’之木亢太过,土亦亢,克肝木五行中之土、水”是病则用“大泻肺汤”是方,葶苈子为君药,大黄、芍药为臣药,炙甘草、黄芩为佐,干姜为使,化辛除燥,治便闭身面肿,痰涎喘咳不得卧。是方一君二臣二佐一使。

2、大补肺汤
治烦热汗出,少气不足息,口干,耳聋,脉虚而快者方:
麦门冬[土中金]    五味子[金中金]    旋覆花[火中火](各三两,一方作牡丹皮,当从) 细辛[木中金](一两)   地黄[水中水]     竹叶[水中金]    甘草[土中木](各一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解析:
肺虚则鼻息不利,胸中痛为病曰“痉”,必少气不足息,耳聋咽干。《说文》曰:“痙,彊急也,从疒,坙声”。 肺为金,按《经法图》图示,用金体,左转(阳进)为补。
“肺虚,则烦热汗出,少气不足息,口干,耳聋,脉虚而快”是病。
肺病用金体,是病为肺金五行中之金大虚,木、水亦弱,强克肝木五行中之木。“大补肺汤”方中麦门冬为土中金,五味子为金中金,旋覆花为火中火,细辛为木中金,地黄为水中水,竹叶为水中金,甘草为土中木。《辅行诀》曰:“肺德在收。味酸皆属金,以酸补之”,以“金体”中之金补扶“金(本)体”之金;《难经》曰:“虚者补其母,子能令母实”,以“金体”之母“土体”之金、木,以“金体”之子“水体”之金、水补扶“金体”之金、木、水;以肝木“木体”之子“火体”中之火(木体之木生火体之火),承而制(化解酸金克辛木)之“金体”中之金;以“木体”之金反侮转化“金体”之金所克。
肺虚“‘金体’之金大虚,木、水亦弱,强克肝木五行中之木”是病则用“大补肺汤”是方,五味子为君药,麦门冬、旋覆花为臣药,地黄、竹叶、甘草为佐,细辛为使,化辛除痉,治烦热汗出,少气不足息,口干,耳聋。是方一君二臣三佐一使。

五、肾之虚实为病
《辅行诀》云:肾气虚则厥逆,实则腹满,面色正黑,泾溲不利。
肾病者,必腹大胫肿,身重,嗜寝;虚则腰中痛,大腹小腹痛,尻阴、股、膝挛,胻足皆痛。
邪在肾,是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项强痛,时眩仆。取之勇泉,昆仑,视有余血者尽取之。
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1、大泻肾汤
治小便赤少,时溺血,少腹迫满而痛,腰如折,耳鸣者方:
茯苓[土中水] 甘草[土中木] 大黄[火中木]     黄芩[水中木](各三两) 芍药[金中土]     干姜[木中土](各一两)
上方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日二温服。
解析:
肾实则腹满,泾溲不利,面色正黑为病曰“痉”,必少腹迫满而痛,腰如折,耳鸣。《说文》曰:“痙,彊急也,从疒,坙声”。 肾为水,按《经法图》图示,用水体,右转(阴退)为泻。
“肾实,则小便赤少,时溺血,少腹迫满而痛,腰如折,耳鸣”是病。
肾病用水体,是病为肾水五行中之火亢太过,土亦亢,而木则虚,克心火五行中之金、水。“大泻肾汤”方中茯苓为土中水,甘草为土中木,大黄为火中木,黄芩为水中木,芍药为金中土,干姜为木中土。《辅行诀》曰:“肾德在坚。味苦皆属水,以甘泻之”,以心火“火体”之子“土体”中之水、木(火体之金生土体之水、火体之水生土体之木),承而制(化解苦水克咸火)之“水体”中之火、土;《难经》曰:“母能令子虚,实者泻其子”,以“水体”之母“金体”之土,以“水体”之子“木体”之土泻“水体”之土;以“火体”之木反侮转化“水体”之木所克;《辅行诀》曰:“味苦皆属水,以苦补之”;以“水体”中之木补扶“水(本)体”之木。
肾实“‘水体’之火亢太过,土亦亢,而木则虚,克心火五行中之金、水”是病则用“大泻肾汤”是方,茯苓、甘草为君药,大黄、黄芩为臣药,芍药为佐,干姜为使,化咸除痉,治小便赤少,时溺血,少腹迫满而痛,腰如折,耳鸣。是方二君二臣一佐一使。

2、大补肾汤
治精气虚少,腰痛,骨痿,不可行走,虚热冲逆,头目眩,小便不利,脉软而快者方:
地黄[水中水]     竹叶[水中金]     甘草[土中木](各三两) 泽泻[火中土]     桂枝[木中木]     干姜[木中土]     五味子[金中金](各一两)
上七味,以长流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三服夜一服。
解析:
肾虚则厥逆,腰腹、胻足痛,股膝挛为病曰“烦”,必精气虚少,腰痛,骨痿,不可行走,虚热冲逆,头目眩,小便不利。《说文》曰:“煩,热头痛也,从頁从火,一曰焚省声”。 肾为水,按《经法图》图示,用水体,左转(阳进)为补。
“肾虚,则精气虚少,腰痛,骨痿,不可行走,虚热冲逆,头目眩,小便不利,脉软而快者”是病。
肾病用水体,是病为肾水五行中之土虚,而水、金、木亦弱,强克心火五行中之水。“大补肾汤”方中地黄为水中水,竹叶为水中金,甘草为土中木,泽泻为火中土,桂枝为木中木,干姜为木中土,五味子为金中金。以“水体”中之水、金补扶“水(本)体”之水、金;以“水体”之母“金体”之金,以“水体”之子“木体”之土、木补扶“水体”之金、土、木;以心火“火体”之子“土体”中之木(火体之水生土体之木),承而制(化解苦水克咸火)之“水体”中之土;以“火体”之土反侮转化“水体”之水、金等所克。
肾虚“‘水体’之土虚,而水、金、木亦弱,强克心火五行中之水”是病则用“大补肾汤”是方,甘草为君药,地黄、竹叶为臣药,桂枝、干姜、五味子为佐,泽泻为使,化咸除烦,治精气虚少,腰痛,骨痿,不可行走,虚热冲逆,头目眩,小便不利。是方一君二臣三佐一使。

根据以上“五脏虚实为病”的十个大补大泻药方之解析,笔者认为《经法图》中圈外所缺的为“痉”字,补入该字为正确,并按此方法解析《赋行诀》中的所有方证。
为说明并诠释上述方证之解析,笔者绘制《五行相生相胜三五至精汤液经法图》(图3)如下卷三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组方法则

《辅行诀》记载辨五(加心包为六脏)脏虚实病症大小补泻方24个(不计随证加减方36个),实际每脏有方证4个。於后单列救诸病误治,致生变乱者五脏泻方5个,救五脏诸劳损病补方5个,五(六)脏之病症方前后合之共34方。吾人以为《辅行诀》书中仅有五(六)脏病之方证,而无六腑病之方证,其实不然,脏为阴腑为阳,脏与腑(心与小肠,肝与胆,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胱,心包与三焦)互为表里,治脏之医方亦是治腑之医方是也。其后更列外感天行之大小二旦六神“伤寒”症16方(加正阳旦汤计17个),开五窍以救卒死中恶病症5方(加启喉丸方、灌耳方计7个),总计《辅行诀》载医方55个(如加上随证加减方36个及正阳旦汤和启喉、灌耳方,共计94个医方),其组方法则亦按脏腑泻补、外感天行、开窍急救三类而成。
笔者以图3《五行相生相克三五至精汤液经法图》(简称《三五至精汤液经法图》)的五行生克制化之逻辑关系,解析《辅行诀》书中所载药方五行之义理,并按卷二所用方法破解《汤液经方》遗存——《辅行诀》医方之组方法则与规律,把二十五味药精填入彩色《经法图》中,绘制而成《廿五味药精经法图》(图4)

本文主要是采用以图解图之方法进行解析,因此,本卷之论述均按图4之内容与规律进行分析诠释《辅行诀》中所载之诸方证,并绘制各方证(示意)图。
《医宗金鉴?三十五卷》注曰:“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复生木,是五行相生,主生养万物者也。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复克土,是五行相克,主杀害万物者也。相克则死,相制则生。木亢害土,土亢害水,水亢害火,火亢害金,金亢害木,此克其所胜者也。然我之所胜之子,即我之所不胜者也。我畏彼子出救母害,不敢妄行,承受乃制,制则生化,则各恒其德,而生化万物、无不俱也。假如木亢太过,土受害矣,是我胜其我之所胜者也。土之子金,承而制焉,则我畏我之所不胜,自然承受乃制,制则生化矣。火亢太过,金受制矣,金之子水,承而制焉。土亢太过,水受制矣,水之子木,承而制焉。金亢太过,木受制矣,木之子火,承而制焉。水亢太过,火受制矣,火之子土,承而制焉。五行皆若此也。此所以相生而不害,相制而不克也。而生生化化,万物立命之道,即在于是矣,此五行生克制化之理,不可不知者也。”
《医宗金鉴?三十五卷》又注曰:“假如木亢极,则必害我之所胜之土;土之子金,随起而制木,木畏承受其制,则不敢妄刑彼母也。五行有此承制之道,自相和顺,则生化不病矣。假如木亢盛而无制,则必生胜病;胜病者肝,受病者脾,二经同病也。有胜必有复,有盛必有衰,自然之道也。木盛而后必衰,土之子金,则乘衰必复胜母之仇,是则更生复病也;复病者肺,受病者肝,二经同病也。余脏法此。”(《中华医书集成?第三十一册》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7月版)
笔者按脏腑泻补、外感天行、开窍急救三类及古今医案方证,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解析。

                        五(六)脏虚实病症补泻方证图解第一

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诸凡杂病,服药汗吐下后,邪气虽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不然,时日久旷,或变为损证,则生死转侧耳。谨将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左,庶几识别无误焉。
《辅行诀》记载辨五(加心包为六脏)脏虚实病症大小补泻方24个,实际每脏有方证4个。於后单列救诸病误治,致生变乱者五脏泻方5个,救五脏诸劳损病补方5个,五(六)脏之病症方前后合之共34方,加上随证加减方36个,总计为70方。本章节只解析前34方。

一、   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   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则胻善瘛,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1、小泻肝汤
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者方:
枳实(熬)[金中木]、   芍药 [金中土]、   生姜[木中土](各三两)
上三味,以清浆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不瘥,即重作服之。  
解析:
肝实则怒,方用泻肝汤。
“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者”是病。
肝病用木体,是病为肝木五行中之水亢太过,并伴土亢,克脾土中之火、水。“小泻肝汤”方中芍药为金中土,枳实为金中木,生姜为木中土。以脾土“土体”之子“金体”中之土、木(土体之火生金体之土、土体之水生金体之木),承而制(化解辛木克甘土)之“木体”中之水、土;又怕制土太过而以“木体”之土兼补“木‘本’体”中之土,方证见(图5—1)。
肝实“‘木体’之水太过并伴土亢”是病则用“小泻肝汤”是方,芍药为君药,枳实为臣药,生姜为佐使,化甘除烦,治病去强急。是方一君一臣一佐使。
一为乾为阳,二为坤为阴。经云:孤阳不生,孤阴不长。天三(味,升)、一(升)阳数也,肝实用阳数三、一并泻方,顿服为日一服取阳证以孤阳不长之意泻之,阴阳五行在其中矣。
 
 
 

奇经药考(转帖)

奇经药

奇经药考(一)清.叶天士

   1.奇经八脉隶属肝肾.
   2.督脉为病:背寒怄偻,椎尻气坠.
      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带脉为病:腰酸带下,久遗久漏.
      维跷为病:因维跷主一身纲维.病则倏起寒热,步态不调,下肢萎痹无力.
   3.奇经八脉病机:或因先天不足,肝肾素亏,久病缠绵;或因内伤情志,导致八脉伤损.
   4.奇经八脉通补方:景岳全鹿丸,叶氏青囊斑龙丸,香茸丸,龟鹿二仙膏等.
   5.通补奇经法:用填精养血药时,同时用辛香之品,使补而不滞,恢复八脉功能.
       (1)填精养血药:鹿角,鹿茸,当归,羊肉,河车,龟版,阿胶,动物脊髓等.
       (2)辛香之品:麝香(引药向上),小茴香(引药横向),降香(引药向下),生姜(引药由脏向皮),细辛(引药由皮向脏)
   6.奇经八脉病症共有临床表现 :腰脊酸软,或少腹隐痛,或遗精崩漏,或下肢萎痹无力等.
   7.叶氏治八脉病:
       (1)八脉伤损症:用温养药,如鹿角,鹿茸,鹿角霜,桂枝,羊肉,当归,生姜等.
       (2)八脉病导致精血亏损症(无力):主用血肉有情之品.
            阳虚:鹿角,鹿茸,鹿角霜,羊肉,羊肾,河车等温肾助阳.
            阴虚:龟版,阿胶,人乳,天门冬等填精补血.
    8.诸药物入奇经八脉考:
       (1)鹿角,鹿茸,鹿角霜:能通督脉之气.
       (2)巴戟天,枸杞,肉苁蓉:能补冲脉之气.
       (3)龟版:补任脉之血.
       (4)当归:补冲脉之血.
    9.龟得阴气最足,善通任脉;鹿得阳气最足,善通督脉.
奇经药考(一)清.叶天士

   1.奇经八脉隶属肝肾.
   2.督脉为病:背寒怄偻,椎尻气坠.
      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带脉为病:腰酸带下,久遗久漏.
      维跷为病:因维跷主一身纲维.病则倏起寒热,步态不调,下肢萎痹无力.
   3.奇经八脉病机:或因先天不足,肝肾素亏,久病缠绵;或因内伤情志,导致八脉伤损.
   4.奇经八脉通补方:景岳全鹿丸,叶氏青囊斑龙丸,香茸丸,龟鹿二仙膏等.
   5.通补奇经法:用填精养血药时,同时用辛香之品,使补而不滞,恢复八脉功能.
       (1)填精养血药:鹿角,鹿茸,当归,羊肉,河车,龟版,阿胶,动物脊髓等.
       (2)辛香之品:麝香(引药向上),小茴香(引药横向),降香(引药向下),生姜(引药由脏向皮),细辛(引药由皮向脏)
   6.奇经八脉病症共有临床表现 :腰脊酸软,或少腹隐痛,或遗精崩漏,或下肢萎痹无力等.
   7.叶氏治八脉病:
       (1)八脉伤损症:用温养药,如鹿角,鹿茸,鹿角霜,桂枝,羊肉,当归,生姜等.
       (2)八脉病导致精血亏损症(无力):主用血肉有情之品.
            阳虚:鹿角,鹿茸,鹿角霜,羊肉,羊肾,河车等温肾助阳.
            阴虚:龟版,阿胶,人乳,天门冬等填精补血.
    8.诸药物入奇经八脉考:
       (1)鹿角,鹿茸,鹿角霜:能通督脉之气.
       (2)巴戟天,枸杞,肉苁蓉:能补冲脉之气.
       (3)龟版:补任脉之血.
       (4)当归:补冲脉之血.
    9.龟得阴气最足,善通任脉;鹿得阳气最足,善通督脉.

奇经药考(二)

奇经药考(二)明.李时珍

1.入奇经八脉有:茴香,秋葵子,马鞭草,泽兰
2.入冲脉有:巴戟天,香附,川芎,黄芩,鳖甲,木香,当归,黄柏,白术,芦荟,槟榔,吴茱萸,鹿角,甘草,枸杞,王不流行,丹参.
    3.入带脉有:当归,白芍,川断,艾叶,龙骨,升麻,苍术,甘草.
    4.入督脉有:苍耳子,细辛,附子,羊脊骨,白果,鹿角霜,鹿茸,鹿角胶,藁本,枸杞,黄芪,肉桂,狗脊,苍术
5.入任脉有:龟版,王不留行,泽兰,丹参,苍术
6.入阴维脉有:白芍,鳖甲,鸡子黄,龟版,白蔹,萆薢
7.入阳维脉有:黄芪,白芍,桂枝
8.入阴跷脉有:肉桂,穿山甲,虎骨,木瓜
9.入阳跷脉有:防己,穿山甲,虎骨,木瓜
奇经药考(三)
                        清.严洁 施雯 洪炜 著<<得配本草>>

       茴香,入奇经.秋葵子,入奇经.巴戟,入冲脉.马鞭草,入奇经.香附,入冲脉.川芎,行冲脉.实芩,行冲脉.鳖甲,行冲脉.木香,主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当归,主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带脉为病,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黄柏,主冲脉逆气.白术主冲脉为病,逆气里急,脐腹痛.芦荟,主冲脉为病,逆气里急.槟榔,主冲脉逆气里急.苍术(本书缺,据别本补:入任冲脉,亦入带脉,亦入督脉,主腹满痞胀).吴茱萸,主冲脉逆气里急.苍耳子,走督脉.细辛,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附子,主督脉,脊强而厥.羊脊骨,通督脉.白果,通督脉.鹿角霜,通督脉之气舍.鹿茸,通督脉之精室.鹿角胶,温督脉之血.龟板,通任脉.藁本,主督脉.脊强而厥.鹿啣,补温冲督之精血.杞子,补冲督之精血.黄芪,主阳维为病,苦寒热.督脉为病,逆气里急.白芍,主阳维寒热,带脉腹痛.桂枝,走阳维.防己,入阳跷.肉桂,通阴跷,督脉.穿山甲入阴阳二跷.虎骨,入阴阳二跷.川断,主带为病.艾,治带脉,病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龙骨,治带脉为病.王不留行,通冲任二脉.泽兰,调病伤八脉.升麻,缓带脉之缩急.甘草,和冲脉之逆,缓带脉之急.丹参,益冲任.(据别本补:金毛狗脊,入督脉,温阳祛湿,下浊利尿)

 
 
 
 

随证治病用药心法(二)临床用药举例

1:一般治疗由于风邪所伤:防风为主药,甘草、白术为次药。经曰:辛甘发散为阳。风宜辛散,防风味辛,属金,乃治风通用,故防风为君,甘草、白术为佐。防风为君时,随证加药为佐。

2:一般治疗由于寒邪所伤:甘草为主药,防风、白术为次药。是其寒宜甘发散也。或有别证,于前随证治病用药心法内选用,其用量以君臣论。

3:一般治水泻:茯苓、白术为主药,白芍、甘草为次药。

4:治嗽:以五味子为君、有痰者半夏为佐,喘者阿胶为佐,有热无热,俱用黄芩为佐,但用量视病情轻重有分别。

5:治小便不利:黄柏、知母为君,茯苓、泽舍为使。

6:治下焦有湿,龙胆草、汉防己为君,黄柏、甘草为使。

7:治痔漏:苍术、防风为君,甘草、白芍为佐。详别证加减。

8:治诸疮:黄连为君,甘草、黄芩为佐。

9:治疟疾,柴胡为君,随所发之时,所属之经,分用佐经药佐之。巳上皆用药之举例,一般应辨其证而随证治之。可参考随证用药心法一、而逐项加减用之为妥。http://www.gltcm.cn/13855/spacelist-blog.html

 
 
 

随证治病用药心法(一)

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蔓荆子,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朱萸。巅顶痛,用固本去川芎。肢节痛用羌活,风湿亦用之。

小腹痛,用青皮、桂、茴香。

腹痛:用白芍,恶寒而痛加桂,恶热而痛加黄柏。腹中窄狭,用苍术、麦芽。下部腹痛:川栋子。腹胀用姜制厚朴、紫草。腹中实热:大黄、芒硝。心下痞:用枳实、黄连。胁下痛:往来寒热,用柴胡。胃脘痛用草豆蔻。气刺痛用枳壳,视何经,以引经药导之。

肌热去痰,用黄芩;亦用黄芪。虚热用黄芪亦止虚汗。

眼痛不可忍者,用黄连、当归,以酒浸煎。茎中痛:用甘草梢。

脾胃受湿:沈困无力,怠惰嗜卧,去痰。用白术、枳壳、半夏、防风、苦参、译泻、苍术。

破滞气:枳壳、陈皮、韭白、木香、白豆蔻、茯苓。调气:用木香、香附、丁香、檀香、沉香。补气:人参、去滞气:用青皮,多则泻元气。

破滞血:用桃仁、苏木、红花、茜草、元胡、郁李仁。补血不足:用炙甘草、当归、阿胶。和血用当归,凡血受病皆用。血刺痛用当归根。上部血:防风使丹皮、天冬、麦冬。中部血,黄连使。下部血,地榆使。新血红色,生地黄;陈血瘀色;熟地黄。

去痰用半夏,热痰加黄芩,风痰加南星。胸中寒邪痞塞,用陈皮、白术。嗽用五味、杏仁、贝母。去上焦湿及热,须用黄芩,泻肺火故也。去中焦湿与痛,用黄连,泻心火故也。去下焦湿肿及痛,并膀胱火,必用汉防己、龙胆草、黄柏、知母。渴者用葛根、茯苓、天花粉、乌梅,禁半夏。心烦:枝子、牛黄、朱砂、犀角、茯苓。饮水多致伤脾:用白术、茯苓、猪苓。喘用阿胶。宿水不消:用黄连、枳壳。水泻:用白术、茯苓、白芍。疮痛不可忍者,用苦寒药,如黄芩、黄连,小便黄用黄柏,涩者加泽舍,馀沥者加杜仲。惊悸恍惚用茯神、春加防风、升麻;夏加黄芩、知母、白芍药;秋加泽舍、茯苓;冬加桂枝。

凡用纯寒纯热药,必用甘草,以缓其力也;寒热相杂,亦用甘草,调和其性也;中满者禁用。经曰:中满者勿食甘。http://www.gltcm.cn/13855/spacelist-blog.html

 
 
 

中医临床用药之基本原理(十二)制方秘法

五行制方生克法:

夫木火土金水,此制方相生相克之法也,老于医者能之。

1:风:制法:肝、木、酸、春生之道也,失常则病也。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辛,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2:暑:制法:心、火、苦、夏、长之道也,失常则病也。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3:湿:制法:脾、土、甘、中央化成之道也,失常则病也。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4:燥:制法:肺、金、辛、秋收之道也,失常则病也。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辛润之,以苦下之。

5:寒:制法:肾、水、咸、冬藏之道也,失常则病也。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辛散之,以苦坚之。

注云:酸苦甘辛咸即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之本也。四时之变,五行化生,各顺其道,违则病生。圣人设法以制其变,比如:风邪侵犯人体,使肝木失去疏泄条达,火随之而作乱,此时宜选用辛凉:因选其辛金克其木也,凉水制其作乱之火也。

又一比例:天麻半夏汤:

治风痰内作,胸膈不利,头眩目黑,丌丌欲吐,上热下寒,不得安卧,遂作此方云: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治,故以为君。偏头痛乃少阳也,非柴胡不能治,黄芩苦寒酒制炒,佐柴胡治上热,又为引用,故以为臣。橘皮苦辛温,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为佐。生姜、半夏辛温,以治风痰;白茯苓甘平,利小便,导湿热,引而下行,故以为使。不数服而见愈。

博客中,医案众多,可以进行分类而习。以进一步明确古人制方之道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图解下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转)
辅行诀大小补脾汤学习笔记及图解(九)
《辅行诀脏俯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小阳旦汤-桂枝汤
固元补肾大汤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