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医论医话.9
四时用药宜忌说
四时用药宜忌说- 三七生
四时用药,各有所宜,亦各有所忌,随宜避忌,方得药力之益,不致有损,此事关系甚巨,不可不知: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正阳生阴长之时也。在卦为震,其象为木,下一阳而上二阴,阳气载阴外出,生发之象也。春气太过,则阳多阴少,水不涵木,风气内动,当滋阴以敛之,药宜芍药甘草汤、小建中汤、杞菊地黄丸之属,大忌升提发散助阳抑阴之品。春气不及,则阳少阴多,生发不畅,阴凝阳郁,郁久反生湿热,当助阳以升之,药宜当归四逆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附子汤之属,大忌清利湿热助阴伐阳之品。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花实,正阳极阴反之时也。在卦为离,其象为火,外二阳而内一阴,阳极于外,阴精内生,味尚苦涩,长成之象也。夏气太过,则阳多阴少,发散无节,阴精外泄,汗出流离,当助阴以收之,药宜炙甘草汤、黄连阿胶汤、麦门冬汤、生脉散合芍药甘草汤之属,大忌壮火散气助阳伐阴之品。夏气不及,则阳少阴多,乌云蔽日,地气冒明,神不能外达,头为之昏重,当益火以消之,药宜桂枝甘草汤,附子理中汤,桂枝附子汤之属,大忌敛阴泻阳之品。夏至阳极,忌用辛温,恐坏阳明阴反之合机也,阴盛者不在此例。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正阳杀阴藏之时也。在卦为兑,其象为金,上一阴而下二阳,阴气覆阳内入,收敛之象也。秋气太过,则阴多阳少,气反上逆,当助阳以开之,药宜干姜甘草汤、理中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之属。秋气不及,则阴少阳多,阳气不敛,金气从革,火气上炎,燥实乃生,当滋阴以敛之,合阳以降之,药宜生脉散、麦门冬汤、白虎加参汤甚或三承气汤之属,大忌助火刑金之品。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精气内收,正阴极阳反之时也。在卦为坎,其象为水,内一阳而外二阴,阴极于内,阳气内生,气尚微弱,归藏之象也。冬气太过,则阴多阳少,气机闭塞,阳气衰微,血气凝滞,当助阳以起之,药宜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汤之属,大忌滋阴降火苦寒伐阳之品。冬气不及,则阴少阳多,藏令不举,精气外泻,扰动不安,当壮水以制之,药宜麦味地黄丸、肾气丸、滋肾丸、封髓丹之属,大忌扶阳抑阴之品。冬至阴极,忌用苦寒,恐坏厥阴阳反之合机也,阳盛者不在此例。

长夏土王,化生万物,当补气食精,谨和五味,忌泻阴泻阳,克伐耗散。
 
 
 
青筋的诊断
青筋又静脉血管----通过指把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当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压力增高时,青筋常常在人体表面出现凸起,曲张,扭曲变色等反映状。为什么血液回留受阻呢?实际上就是体内积滞所致。各种淤血,痰湿,热毒,积滞等生理废物不能排除体外,就会导致全身各个系统都会发生障碍,此时在脸部,腹部,脚部特别在手掌和手背的青筋就非常明显。所以青筋就是人体的积滞。
如果血脉胆固醇,血脂,积滞过多,血粘过高则血液循环障碍,容易引起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等心脑血管疾病。如果经脉有痰,湿,淤,热,毒,积滞堵塞,就会加剧炎症反映,不通则痛,使痛症加重。如果在胃肠到内有废物,毒素,细菌,粘液,宿便发生积滞,则久积成毒,毒害人体,轻则形成各种黑斑,白斑,血痣,重则导致肿瘤,癌症。
根据科学家尸体解刨的研究,发现癌症和衰老都是由于血淤,废物的积滞引起,所以积滞是百病之源。故《黄帝内经》讲;经脉者,决死生调虚实,不可以不通。
根据临床经验有以下症状者都可以考虑积滞的存在;
(1)大便难,颜色黑,粘稠大,大便时间长,用纸多。
(2)胃纳差,食不甘,口干涩,舌苔厚。
(3)容易疲倦,容易感冒,反复感冒。
(4)气短乏力,精神不佳,头脑不清,失眠多梦。
(5)
按摩,拔罐,拍打,刮痧容易出现的痧斑点块。
(6)容易皮肤过敏,皮肤色素沉着,见老人斑,雀斑,黄褐斑,白斑,血痣等。
(7)食凉觉寒,食热觉热,虚不受补者。
(8)长期性的劳心劳力,工作紧张,精神抑郁。
(9)经常性自我感觉低热。
以上面几种症状为主的人,多数处于亚健康状态。以上九种症状越多,则说明体内积滞程度越深,多数处于疾病状态。甚则肿瘤发生,大病将至。
所以人体身上出现的青筋,表明体内废物积滞过度,是体内废物痰湿淤热毒积滞的一种外在反映。俗话说;青筋过鼻梁,无事哭三场。身体内的废物积滞越多,青筋就越明显。一般几天不通便的人,青筋就特别明显,通过青筋的形态就可以观察出体内积滞的状态。
一般随着青筋的形态,颜色变化,则表示体内废物积滞越严重,所谓久积成毒。如果青筋到达凸起,扭曲,紫黑时,往往表示体内积滞的废物越毒,甚至表示大病将至。所以,身体上任何部位出现青筋,都表示相应部位所代表的问题。
四.青筋的分布
(一)手部青筋
小孩有积滞一般都在鼻梁上出现青筋,但是3岁以后往往就不在鼻梁上出现,而是在手上出现青筋。所以成人体内的代谢废物越多,手上青筋就越多。某部位出现青筋,表示相应内脏俯组织有积滞。
1。手背青筋
手背青筋提示腰背部有积滞,容易导致腰积劳损,疲劳乏力,常见腰酸背痛,甚至出现肌肉紧张,硬结节。
2。手指青筋
小孩手指青筋,提示肠胃积滞消化不良。成人手指青筋,不但提示消化系统有问题,且还反映了头部血管微循环障碍,脑血管供血不足,头部不适,严重则头晕,头痛,中风。
3。手掌青筋
(1)大鱼际有青筋,往往提示腰腿痛和下肢风湿关节痛。
(2)腕部横纹线有青筋,往往提示妇科
疾病,如月经不调,带下等。
(3)内关青筋,往往提示心脏方面
疾病,如心肌劳损,心烦,心跳,心闷,失眠多梦等。
(4)内关青筋越靠近内关穴,则越早发生心脏方面的症状;内关青筋越凸起,扭曲,紫黑,则心脏
疾病越严重。甚至预示着心脏将要发生大病(5)生命线附近有青筋,多见于肝胆功能代谢有问题,容易口苦口干,烦躁,胸闷,肝病等。
(6)虎口生命线起端有青筋,女士多见于月经前后乳房胀痛。
(7)食指指掌横纹有青筋,提示容易左侧肩周炎。小指指掌横纹有青筋,提示容易右侧肩周炎。
(8)拇指指掌关节横纹有青筋凸起,扭曲,提示心脏冠状动脉硬化。紫黑则冠心病发作。
(9)中指指掌关节横纹有青筋凸起,扭曲,紫黑,提示脑动脉硬化。
(10)手指青筋,甚至浅显到连手指节间都能见到。提示肠胃有积滞宿便,其人多患有习惯性便秘或肿瘤,痔疮等。改变排便习惯后,青筋会逐渐浅淡,消失。
(11)手掌到处可见青筋,表示胃肠积滞,血脂高,血粘稠,血压高,血液酸性高,含氧量低,血液容易凝聚积滞,则容易出现头晕,头痛,疲倦乏力,身体虚弱等。
(12)肩部青筋,容易发生肩周炎,而且特别难治。

(二)头部青筋
1。当太阳穴青筋凸起时,往往提示头晕,头痛;当太阳穴青筋凸起,扭曲时,表示脑动脉硬化;紫黑时,则容易中风。
2。额头有青筋,提示长期劳心劳力,紧张,工作压力或心情压力大。
3。鼻梁有青筋,提示肠胃积滞,容易胃痛,腹胀,消化不良,大便不利;紫色时则情况更加严重。
4。眼袋青筋,俗话讲,脾虚眼袋大,肾虚眼袋黑。眼袋青筋,往往提示妇科疾病,月经不调,带下。
5。嘴角腮下有青筋,往往提示妇科
疾病,带下湿重,疲倦乏力,腰漆酸软,下肢风湿。
6。舌下青筋凸起,相应于人心脏的冠状动脉,容易引起心脏
疾病,心肌劳损。如果青筋凸起,扭曲,紫暗,则容易发生冠心病。
(三)胸腹部青筋
1。胸腹部青筋,多注意乳腺增生,经行乳房,胀痛,情志抑郁。
2。腹部青筋,俗话说;“青筋过肚”。这已经是比较严重的积滞;成人肝硬化腹水,肿瘤后期。腹部青筋往往是比较难治的疾病

(四)下肢青筋
1。漆部青筋提示漆关节肿大,风湿关节炎。
2。小腿有青筋静脉曲张严重者往往发生腰腿
疾病,风湿关节痛。特别多见于久站的老师,久行的农民或喜欢走热时冲凉的人士。因为寒则入骨伤筋,这是许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够注意的问题,最后久积成疾,甚至影响高血压很难下降。
总之,人体任何地方出现青筋,不但影样外表美观,更重要是提示身体废物积滞的反映。青筋即积滞的清除关键是平时要学会清肠排毒。清肠排毒与通便概念不同,很多人总以为天天大便都正常,忽略了清肠排毒。这就等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要清除厕所,水壶里的垢,汽车要清积碳一样。清肠排毒和消除青筋的凸现,最好是平常就运用拍打和刮痧疗法。
 
怎么知道自己是实火还是虚火呢
中医把火分为实火和虚火,实火的治疗是清热,降火的泻法;虚火是用补法.
怎么知道自己是实火还是虚火呢?
1看小便:小便颜色黄气味重,同时舌质红,是实火;小便颜色淡清,说明体内有寒,是虚火.
2看大便:大便干结舌质红为实火;大便干结,舌质淡,舌苔白为虚火;大便稀软或腹泻说明体内有寒,是虚火.
3看发热:如果身体出现发热的症状,全身燥热口渴,这是内热大,是实火;发热时手脚冰冷,身体忽冷忽热,不想喝水,是体内有寒,为虚火.
所以不论什么人,当感觉体内有热,燥的时候,按这3点对照一下就知道这火是实还是虚了.目前单纯实火的人已是越来越少了,多数都是虚火.只要是实火,现在中医最常用的各种清热解毒降火的药都是泻火的,连吃三天肯定降火.
为什么寒重反而会引起火呢?当身体内的寒重,造成直接后果就是伤肾,造成肾气虚弱,各脏器功能下降,气血两亏.肾主水,这个水是灌溉全身的,当水不足时,就如大地缺水一样,土地会干燥.
脏器也是一样.如果缺少了水的滋润,就易摩擦生热,最典型的是肝脏,肝脏属木,最需要水的浇灌,而一旦缺水,肝就燥,肝火非常明显.
头面部也是最容易上火的部位,也是因为肾阳不足,肾气虚,血液上头的力量不足,头面部的器官没有充足的血液供应,就会出现眼睛干涩,口干,舌燥,喉痛等上火症状.
当血液供应减少,头面部的免疫功能就下降,再加口腔,咽喉等容易受细菌的感染.这样患鼻炎,喉咽牙周炎扁桃体炎等的机率就非常高了,且很难治愈,不就变成各种慢性病了.
通常治疗这种症状普遍都是采用泻火,清热,降火的寒凉药物.这就使得寒上加寒,虚上加虚,越治火越大,越治病越多,越治病越重.
var tps = "";x++;document.getElementById("fArea").id = "fArea" + x;document.getElementById("fArea"+x).innerHTML = tps; 
 
 
中醫方藥配伍漫談2
桂枝茯苓丸更是如此,張仲景用它來緩消癥塊,我們現在常拿來治子宮肌瘤,日本人也常用。有些人把它開成湯藥,開始溫肝,來個三、五服藥,用量小點,主要探測,開開路,適應情況。以後子宮肌瘤要長時間治,服用時間較長,要配成丸藥。如果一直都吃湯藥,劑量又大了些,那就變了主治了,《證治準繩》上有個下死胎方,用來攻下破血,治胎死腹中,它的五個組成和桂枝茯苓丸一模一樣。明代還有一張催生方,也是這五個藥,用量很小,起到催生作用。

  我認為台灣普遍使用科學中藥的情況下,有時候需要湯劑還是要用湯劑。科學中藥很多反映出散劑的特點,而且我們不清楚在加工過程中,揮發性的成分保留了多少。

5.煎、服藥方法

  不同的煎藥方法,往往對藥物或方劑的功效發揮方向會有一些影響。不同的服用方法也對藥物作用的力度、功效發揮方向,甚至副作用控制,都有明顯的影響。

  解表類的方,一般情況下,煎的時間較短,辛涼解表更短。一九八七年,當時我到黑龍江開方劑學全國研究會,當時有一個研究的題目是,為什麼現在銀翹散的功效減弱了,大家運用的少了。大家討論了很多,如藥材的質量問題、飲食、地區等等。我想不完全是這樣,現代很重要的是不講究服法了,它搞成散劑,取六錢。吳鞠通為什麼在銀翹散的服法上講了很多話?「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煮,肺藥取輕清,過煮則味厚而入中焦矣。」銀花連翹有清熱解毒、辛涼解表、芳香辟穢三大功效。現在病人如果飲片拿回家,熬五分鐘我看算短的,現代用電器熬藥,有時往往都熬個把小時。如果密封得很緊,香味跑不出來還可以,不然有時一兩分鐘已經香氣大出,滿屋子藥香了,辛涼透表、芳香辟穢成分,全家人都享用了,可能還起到預防感冒的作用,最後給病人吃到嘴裡是一副治長瘡的藥。辨證再仔細,藥開得再正確,功效發揮方向變了。所以煎法應該是解表劑,特別是辛涼解表劑要注意的;辛溫解表劑也不能過煎,但是可以長一點,在臨床上看,它的藥香確實也出來得慢。

  服用方法也很重要,就拿九味羌活湯來說,王好古講到:「急汗熱服,以羹粥投之;緩汗溫服,而不用湯投之也」,外感風寒濕邪較重的證候,需要急汗,要趁熱喝下去,喝了以後用熱開水或熱稀飯幫助出汗;溫服的話,發汗力量緩和,不用熱開水和稀飯。用法不同,藥物的力量也不一樣。

  我有時候想,現代看病速度越來越快,有醫生可以三個小時看一百五十七個人。然而中醫和西醫不同,別看西醫三分鐘處理一個病人,但是他們是集體操作,病人不是三分鐘就看完病了,去了給你做一大堆化驗單、核磁共振之類的檢查,可能二個禮拜都忙不完,最後到醫生那裡,什麼結果都告訴醫生了。你這裡是望聞問切啊,純粹個體戶、小生產、單個操作啊,怎麼跟人家比時間呀?

  另外像四逆湯、吳茱萸湯這類方,大辛大熱的藥,一定要溫服或冷服,避免藥病格病,避免吐出來。含有吳茱萸的方,一般來說要冷服,而且服了以後病人要睡在床上,休息一刻鐘到二十分鐘,這時他可能會有點胸悶、頭昏,很快就過去了,之後如肝胃之氣上逆、乾嘔吐涎沫、胃痛、嘔吐、頭昏都會慢慢緩解──當然前提是你要辨證正確。如果你不告訴病人,少說了兩句話,病人一喝感覺到胸悶頭昏加重,會覺得你開錯了,吃了一道藥就不來找你了;如果你講了這一點,病人躺一會兒感到胸悶頭昏,反而會覺得你料事如神,更加相信你。這些實際上既有利於病人的治療,也有利於提高威信。

  像復元活血湯這類,服法一定要注意。我曾經遇到一個跌打損傷的病人,他的症狀很典型,剛好照書上李東垣說的:「跌打損傷,瘀血阻於脇下,痛不可忍,復原活血湯主之」,剛好組成我背得下來,就全方開兩服,當天我回家翻書還在想開錯了,應該只開一服,如果大便稀了,止後服,不能吃了。結果第二天病人來了,他只吃了一服,但是沒拉肚子,還是非常疼痛,沒有改善。我想是不是藥開錯了,就背方歌(編註:原文為「復元活血湯柴胡,花粉當歸山甲俱,桃仁紅花大黃草,損傷瘀血酒煎去(袪)。」)。所以我要勸告同學,背方歌不要光背藥味,煎服方法也要啊。方歌的最後一句是「損傷瘀血酒煎去」──他要求四分之三的水和四分之一的酒泡藥再煎熬。我又要求他把第二服加五錢酒做為藥引子,他吃了以後就大有改善。

(五)中醫傳統方藥運用中控制毒副作用的多因素分析

1.中藥有無毒副作用?

  現代存在著對中藥毒副作用感性認識中的兩種矛盾心態。一般老百性普遍認為西藥是化學合成藥物,往往干擾人體正常的生理機制,所以有副作用;中藥是天然藥物,不易干擾人體正常的生理機制,所以副作用較少。但是不能看做沒有副作用,這不完全正確。近十年來又出現了一些看法,哪個地方說有人用麻黃減肥吃死人了,日本人報導小柴胡湯吃死人,又有像關木通、馬兜鈴酸之類問題,弄得很緊張。要不就沒有副作用;要不就談虎色變。

  這兩種心態我覺得都不完全。曾有一個美國的代表團到我們學校來請我們講一講對中藥的認識。當時美國人曾提出一個問題:中藥麻黃減肥吃死人,你們怎麼看待?。我回答說「中藥麻黃」不減肥啊,那既不是西醫也不是中醫。中醫麻黃三大功效是發汗解表、平喘、利水,還和配伍、炮製都有關係,怎麼單用麻黃去發汗呢?我曾看過聯合診所有醫生,對一個六十歲老頭開18克生麻黃,結果他流油汗,大汗亡陽,搶救不及死了。這是醫療事故,你沒正確使用,怎麼能掛個名字說中藥麻黃吃死人了?是不是開麻黃全吃死人?這觀念不正確。

  學術研討會上,我曾問日本人說,你們小柴胡湯都一劑一劑地開,不管年齡、男女,也不管因人、因時、因地制宜,「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他們認為我們把醫聖張仲景的方加加減減,不是張仲景的方。我們的想法則不同,張仲景自己也加減啊,很多個他的基礎方,後面都有加減法。他們是整方完整運用,把方還原為藥,是西醫的方法,他們稱作「方症相對」,和我們辨證論治的「以法組方」、「以法譴方」不同。

2.歷史的回顧──

  中醫歷史上對毒副作用非常重視。現在如果去看諸子百家的古籍,用藥非常少,像扁鵲這類過去有名的醫家,都是以針灸、氣功為主來治療。連戰國時期孔夫子拿了藥都不吃,說「丘未達,不敢嘗」。當時對副作用的畏懼心理非常強,造成所謂「藥不暝眩,厥疾不瘳」(吃藥不頭暈、胸悶,大病不會好)的錯覺。為什麼認為吃藥一定要有副作用呢?因為當時臨床辨證論治體系還未建立,副作用很普遍,大家對用藥物很害怕。

  漢代方開始用得多,開始講究配伍了,像《湯液經法》裡很多配伍,不但增加療效,也能夠控制毒副作用,人們對藥物的畏懼心理大大減輕,把「毒藥」改為「本草」,這在中醫學的發展歷史上是劃時代的,轉向以方藥治病為主了,然後開始突飛猛進發展,從仲景時代三百多個配伍新方,到魏晋南北朝上千個,到唐代五、六千多,宋代一、兩萬個方。

3.中醫方藥運用中控制毒副作用的十種方法

(1)多藥相配,增效解毒

  歷史上方劑發展過程當中,有經方、時方之爭。中華民族容易尊古賤今,有時往往尊古賤今,厚古薄今,不能數典忘祖,古人不對的,繞個大圈圈也要把它說通。經方有很多優點,其中常用薑、桂、附,這和當時漢代的氣候有關,但是它的峻烈之性往往容易產生副作用,甚至現代有些經方派的醫家以使用少藥味、集中藥物、薑桂附為主自豪。

  宋、金、元形成時方派。治感冒在張仲景以麻黃、桂枝類為主;宋代以後則羌活、防風類用得多。我的學生曾在現代醫院統計,不管老小,羌防劑用量大約佔百分之七十。

  羌防劑配伍有個特點,例如羌活用了用防風、白芷、細辛,功效都類似,都是辛溫,都能發汗、止痛。按照西醫的觀點,三、四個藥功效相近,用一個不就行了?多味藥相配,可以增加療效,同時可以控制毒副作用。其實仲景也用了這種方法,但是用得不多,比如甘遂、芫花、大戟三個藥功效很相近,都是瀉下逐水,他用各等分做成散劑,以十枚肥大棗煮湯送服;現代用法裝膠囊,但還是要用棗湯,如用白開水吃肚子要痛。

  西醫曾經做過實驗,甘遂的功效最好,瀉下經髓的積水作用範圍較寬,當時三味藥各用0.5克,後來乾脆三味藥分別各用1.5克,總量一樣,結果病人吃了受不了,腹痛刺激很強。

  西醫很多用量是實驗室觀察統計出來的結果,成分是越純、越精越好;而中醫在運用中藥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多味藥相配,功效相近的多味中藥相配,可以減少單位物藥的用量,減少毒副作用,我把它稱為「同性毒力共振,異性毒力相制」。療效的發揮,功效相近可以互相疊加、協同,產生應該達到的功效;副作用也有發揮方向,如果甘遂用三分,副作用就要乘以三,這是所謂「同性毒力共振」,而像甘遂和芫花的副作用方向不盡相同,彼此則能互相制約,總體毒副作用,要比單味藥乘三小得多。又如活血化瘀的「四大金剛」:川芎、赤芍、桃仁、紅花,功效都很相似,為什麼多數方都這樣配呢──減少單味藥物用量。這一點我覺得不僅是中醫學長期摸索的一種長處,而且也能提供現代醫學用藥的啟迪。

(2)藥量的控制

  常用量範圍,也是為了控制毒副作用。

(3)炮製減毒

  炮製不僅對功效發揮方向有影響,往往也直接對毒副作用有控制作用,比如附子、半夏的炮製可以減毒。

(4)佐制藥的配伍

(5)反佐藥的配伍

  反佐藥實際上也是在控制毒副作用,像吃下去會吐出來,加了反佐藥就不吐了。

(6)煎藥方法的要求

(7)服藥時間、方法的要求

(8)劑型的選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醫方藥配伍漫談2__
中醫方藥配伍漫談
《方剂学》学习笔记22
中藥小常識 (中醫報章節錄)
方剂学 09讲
服中药的禁忌—Earls360馨醫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