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胡希恕(30)
例4  (噤口痢)佟某,男,40岁,住黄化门17号。  
初诊日期1943年7月15曰:平素甚健,又白又胖.入
夏染疫.高烧.腹痛。下利后重.便意频频,恶心,呕吐乃至水浆不入。以至大便日行30余次,所下血水.色黑灰暗,其味恶臭。最后所下仅为点滴血浆样血水,坐厕不起,曾去市大医院治疗无效,中医诸医束手,延胡老诊治。赴其家诊时,面色苍白而灰暗,舌苔白根腻少津,脉细数,病情如上述。危重已极,此时病已无表证,证属少阳阳明并病,汗、下均非所宜.唯有和解一法,与小柴胡汤加生石膏:
    柴胡八钱,黄芩三钱,党参三钱,半夏四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生石膏三两。
    另西瓜一个,嘱其频频吃。
    结果:开始吃西瓜与喝水一样,吃了即吐,嘱吐了继续吃。翌日即见效,二日后吐止,气力增,渐可坐起。家人苦其不能进食,胡老嘱其近两天万不可进食。至第七天,腹泻明显好转,一日2~3行,病人诉胃有凉感,知内热已去.与小柴胡汤去党参,加西洋参三钱。第八天即能吃.细心调养,半月痊愈。
    按:此案是按照中医理论治疗的噤口痢。西医谓痢疾是细菌感染,用杀菌药而无效。中医不从杀菌入手,而从当时的证候、方证入手,方药对证,而救危为安。
    这里想到了汤本求真先生写的《皇汉医学》序:日本明治维新,发展西医,废除汉医,汤本学西医可谓优秀.怎料到自己的独生女患下利,西药全用尽.却毫无疗效,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女儿死去,心中无限悲伤,精神将至崩溃。恰友人拿了一本中医书让他看,书名为《医界铁锥》,他一见此书立刻被中国文化和中国医学所吸引,心中不再空虚.日夜研读,并应用于临床,得心应手,并把临床体会汇集成册,这便是有名的《皇汉医学》。这里一并感叹:如果汤本早学仲景之学,其女不致于死?本例如无仲景之学也能生乎?历史的教训无比深刻,但一些自认为高明、科学化的人,却往往犯明治维新同样的错误,例如其后有贺诚之流提出费止中医案;今也有持怀疑者:“小柴胡汤加生石膏能治噤口痢!哪味药能杀痢疾杆菌?用于百分之几的人群有效?”按照西医的理论、方法验证无效.便得出结论:“治疗痢疾无效”.“这一例是瞎猫碰到了死耗子”。这里的主要原因.中医和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治疗用药是不同的思路。西医是杀菌,中医是辨证扶正抗邪。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是应用于少阳阳明合病方证,可用于感冒、肺炎、肝炎、脑炎等各种疾病出现该方证时,用之皆效,但是不论是那种病,没有出现该方证时用之也是无效的。该方如用于前三例。因方不对证也绝无疗效,唯有象本例表现为少阳阳明合病用之才有效,这就是辨证论治精神。“越是民族的.它越是国际的”,中医能自立于世界之林,因为中医是中国有特色的生命科学。
 
    例5  (妊娠痢疾)张某,女,31岁,病案号493431。
    初诊日期1965年3月10日:自前日开始腹痛、腹泻。
大便有红白粘液,白天二三次,晚上七次。里急后重明显。恶心,纳差,畏冷,溲黄,服西药无效。既往有血吸虫病史,今怀孕已7月。舌苔薄白.舌质稍红,脉沉细滑数。证属湿热滞下,伤及血分,治以清热凉血,兼以祛湿导滞。与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白头翁三钱,黄连二钱,黄柏一钱,秦皮一钱.甘草三钱,阿胶三钱。
    二诊3月12日:上药服一剂,昨日泄二次。无红粘液便。今晨泄二次,第二次稍带粘液。前方加茯苓三钱。
    三诊3月13日:上药服一剂后,腹已不痛,昨夜便行二次,质溏,溲黄,纳可。上方加焦白术三钱,二剂消息之。
    按:此也是阳明病下利,不过本例是孕妇得之,难免忧虑胎儿,而胡老已有成熟的经验,这就是:痢疾里急后重,下利赤白,用白头翁汤主之。如产后、孕妇、或虚乏少气者.宜加阿胶、甘草补虚。
 
        上热下寒下利多  辛开苦降泻心汤
    例6  (慢性胃肠炎)张某,男,29岁。病案号168767。
    初诊日期1965年10月12日:腹泻、胃脘胀四个月。
原有右胁痛已四五年,经检查谓慢性肝炎,因症状不重.故未重视治疗。近四个月来右胁背痛明显,且见胃脘疼痛、腹胀、头晕、恶心、大便溏稀日四五行,经查肝功正常,服中药治疗腹泻、胃脘疼等不见好转,并见吐酸、烧心、午后身热、口干、心跳,厌油腻,舌苔白,脉沉细。与半夏泻心汤:
    半夏四钱 党参三钱,黄芩三钱,黄柏三钱.干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
    结果:上药服六剂,腹泻、腹痛、吐酸、身热已.烧心、口干、恶心、心跳、头晕、右胁痛减,纳增,上方加吴茱萸二钱,茯苓三钱继服,经服月余诸症已,右胁痛亦轻微。  
  按:此例为少阳太阴并病。而呈上热下寒证,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使中健饮去热除,故下利止,诸症也随之好转。
 
    例7(慢性痢疾)任某,女,16岁,痛案号185192。
    初诊日期1965年12月30日:于1958年患痢疾,久治无效。现大便仍下脓状物,剧则日五六行,时腹痛、肠鸣。口干。心下痞,舌苔白根腻,脉弦细。与半夏泻心汤加芍药:
    半夏四钱,黄芩三钱,黄连三钱,党参三钱,于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三钱,白芍三钱。
    结果:上药服六剂,腹痛、心下痞皆减,便中脓状物不见,大便溏稀日2~3行,原方再服七剂而诸症已。
    按:此下利为少阳太阴合病,其因胃气不振而致饮留邪聚,呈上热下寒之证。故以党参补中健胃.和之以大枣、甘草,并以半夏降逆和胃,以干姜温下寒驱饮、以黄芩.黄连清上热解痞止利,因腹痛明显,故加芍药缓急止痛。由本例治验可看出,半夏泻心汤可用于急性、慢性下利,也就是说,无论急性还是慢性下利.只要见本方证即可用之。
 
    例8  (慢性肠炎)刘某,男,38岁,病案号178894。
    初诊日期1965年11月1日:腹泻四十余日,日行6~7次,泻前腹痛、肠鸣,常胃脘痞满,饮水则心下悸,时口苦、咽干、头昏、耳鸣,舌苔白,脉沉细。与生姜泻心汤: 
  生姜四钱,半夏四钱,党参三钱,黄芩三钱,黄柏三钱,干姜一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
二诊11月4日:上药服三剂,腹泻已,上方隔日服一剂调理。
    按:本例因有饮水则心下悸,为寒饮证重,故用生姜泻心汤治之。方中黄柏是代黄连.因当时黄连无货不得已代用,以下同。
 
    例9  (急性脑炎)荣某,女,70岁,病案号93184。
    初诊日期1963年10月27日:自昨日起腹泻。日三四行,腹痛已两周,口咽干,肠鸣甚,胃脘痞满.项强,头胀微痛,两眼干涩,舌苔白而少津,脉细数。与甘草泻心汤:
    炙甘草四钱,半夏四钱,黄芩三钱,黄柏三钱,党参三钱,干姜三钱,大枣四枚。
    结果:上药服三剂,腹泻止。项背痛、及腹痛未已,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消息之。
    按:此与前两例皆为上热下寒证,但本例胃气更虚,因用甘草泻心汤治之。
 
          虚寒下利属太阴  寒热错杂见厥阴  
  例10  (肠功能紊乱)李某,男,58岁,病案号155413。
    初诊日期1965年4月6日:受凉后腹泻已三月不愈,每日大便3~4行,大便有完谷不化,胃腹胀满,食后益甚,时有嗳气头晕,舌苔白润,脉细缓。证属里虚寒饮,升降失和,治以温中益气,和胃化饮。与理中汤加陈皮、扁豆:    
党参三钱,炮姜二钱,炙甘草二钱,苍术三钱,陈皮五钱,炒扁豆三钱。
    结果:上药服六剂,腹泻基本已止,腹胀亦明显减轻,继服六剂而证已。
    按:本例为典型的里虚寒饮下利,也即太阴病下利,为理中汤方证,故与之即愈。
 
    例11  (慢性结肠炎)古某,男,54岁,病案号182864。
    初诊日期1965年12月7日:腹泻六年。1959年患急性结肠炎,经治疗未能痊愈,腹泻时轻时重。今年4月在积水潭医院查出有早期肝硬化。近症:大便溏稀而不畅,时常便出一点点,时有便后失禁不守之象,常右胁隐痛,左侧卧位时明显,而肝功能正常。胃脘疼,乏力,口干,纳差,舌苔白,脉细弦稍数。证属太阴少阳合病。为吴茱萸汤合生姜泻心汤方证:
    吴茱萸三钱,生姜五钱。党参三钱,黄芩三钱,马尾连四钱,干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
    结果:上药服三剂,胃脘疼减,纳差好转,大便较畅,次数减少,大便量较多,但仍有大便不净感,上方去干姜.加炮姜二钱,黄柏二钱。继服六剂,大便明显好转,日2~3行,右胁隐痛亦好转,上方去马尾连续服六剂,下利症状已.右胁隐痛轻微。
    按:本例中寒饮盛因致下利,正邪相争,阳气尚旺,以现少阳太阴合病,故以吴茱萸汤合生姜泻心汤治之.温中化饮.佐清上热,使邪却而正安。
 
    例12(慢性肝炎)孙某,男,38岁,病集号134809。
    初诊日期1968年4月6日:1961年因腹泻诊断为无黄胆型肝炎。经治疗肝功能正常,但腹胀、胁痛、腹泻不已。于1964年8月来我院先找西医治疗无效,后找中医治疗,治疗三月。胁痛及胃脘疼好转.而腹泻不见好转.每日大便2~3次,有时5~6次,腹胀明显。饭后尤甚,肠鸣、矢气多,口苦.食欲差,自感腹中有凉气、腰腿冒凉气,四肢冷,平时怕冷,晚上常冻醒,舌苔白,脉沉细,查体:肝大一指,质中硬,压痛轻微,心下有振水声。此为里虚寒饮.为太阴下利,与附子粳米汤合人参汤:
    炮附子二钱,半夏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粳米五钱,党参三钱,苍术三钱。
    结果:上药服三剂,自感有效,又连续服九剂,腹泻止,诸症痊愈。
    按:此与例10同是里虚寒饮太阴下利,但本例因虚寒更甚,因加炮附子以温阳。又因肠鸣、心下停饮明显,故易干姜为生姜温中化饮。此例虽病久、病重,却因方药对证,很快治愈。方证之学,必予重视。这里要说明的是。附子与半夏同用本是良好配剂.临床应用多收良效,汉代张仲景等书有记载。但不知何时出“十八反”在中药店中流传为禁忌配伍,毫无道理,有不少人专题研究,发表论文,多有共识.但权威机构尚无明确表态,甚是遗憾。
 
    例13  (过敏性结肠炎)索某,男,57岁,某军参谋长。
    初诊日期1965年7月16曰:腹泻、腹痛3年,三年前患肺炎,经住院治疗,肺炎愈,但遗长期腹痛、腹泻。西医诊断为过敏性结肠炎,用各种药皆无效。曾找数名中医治疗.但经年无效,其方多为香砂六君子、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加减。近症:腹痛、腹泻。日2~3行,每吃油腻则加重,常胃脘疼、痞满、肠鸣,头痛,口苦、咽干思饮,四肢逆冷,舌苔白腻,脉沉弦细,左寸浮,体质肥胖。此寒热错杂证,为厥阴太阴合病,与乌梅丸,给予汤剂:
    乌梅五钱,细辛二钱,干姜二钱,黄连二钱.黄柏二钱,当归二钱,制附片三钱,川椒三钱,桂枝三钱,党参三钱。
    结果:上药服六剂,口苦减,四肢觉温.大便日1~2行,上方继服14剂,胃脘痛已.大便日一行。
    按:此亦里虚寒饮下利,因寒饮久滞,正邪相争,饮郁久化热,出现寒热错杂之证。与例11不同的是,彼阳气、正气相对强。此阳气、正气明显虚。因呈半表半里虚寒证与太阴病合病,即为厥阴太阴合病,为乌梅丸方证,故与之愈。
 
    例14  (肠功能紊乱)罗某,男,32岁,病案号99211。
    初诊日期1963年10月16日:一年多来腹泻,多数医生诊为“神经官能症”。在本院已服中药三个多月,多为黄芪建中汤、甘草泻心汤.参苓白术散等加减,皆未见明显疗效。近症:腹痛、腹泻,每早晨起床即腹泻,每天腹泻4~5次,伴肠鸣、腰酸腿软,身畏寒.无力,阳痿,时失眠、头晕,咽干而疼,而口不渴,小便清长,舌苔白腻,脉沉细。此证属少阳太阴合病,与四逆散加苓术附生姜:
    柴胡四钱,枳实四钱,白芍四钱,炙甘草二钱,川附子三钱,茯苓三钱,苍术三钱,生姜三钱。
    结果:上方服八剂,腹痛止,大便日一行.头晕好转,可以看报,眠好、精神好,唯饮食欠佳,胃脘胀闷,仍腰酸,上方加陈皮五钱,服六剂,症已。
    按:本例辨证较为复杂,必仔细审证方能明晰。该患者常有咽干而疼,每说出后,医生就给凉药,服后腹痛腹泻加重。所以后来看病时,不敢说有咽干而疼。实际这是少阳郁热的表现。《伤寒论》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胡希恕讲伤寒论 胡希恕:《伤寒杂病论》下利论治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胡希恕 (14)下利证治
《下痢(腹泻、痢疾)》——胡希恕
中医瑰宝苑朱进忠中医的医案____《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2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六五)临证谈半夏泻心汤
一家三种泻心汤 泄热散寒辨不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