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附子类方3——2
名称:        附子丸
组成:        附子4两(炮裂,去皮脐),白术3分,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吴茱萸1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桃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干姜半两(炮裂,锉),木香半两,桂心3分,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神曲1两(炒微黄),丁香3分,草豆蔻1两(去皮)。
出处:        《圣惠》卷四十九。
主治:        痃癖气,多吐清水,面色萎黄,心肋胀痛,不欲饮食,四肢羸瘦。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生姜大枣汤送下,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名称:        附子丸
组成:        附子2两(炮裂,去皮脐),肉苁蓉2两(酒浸1宿,刮去皱皮,炙令干),补骨脂1两(微炒),鹿茸1两(去毛,涂酥炙令黄),杜仲1两(去粗皮,炙令黄,锉),黄耆1两半(锉),五味子1两,牛膝1两(去苗),薯蓣1两,山茱萸1两,酸枣仁1两,芎?3分,柏子仁1两,肉桂1两半(去皱皮)。
出处:        《圣惠》卷二十六。
主治:        骨极。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温酒送下。

-----------------------------------------------------------------------------------------------------------------

名称:        附子丸
组成:        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龙骨3分,当归1两(锉,微炒),白术1两,干姜3分(炮裂,锉),桂心半两,白矾2两(烧灰),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出处:        《圣惠》卷五十九。
主治:        久冷痢,大肠滑泄,吃食不消,腹胁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粥饮送下,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名称:        附子丸
组成:        附子半斤(生用),硫黄2两(细研,水飞过)。
出处:        《圣惠》卷九十八。
功效:        补益下元。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以盐汤送下。
制备方法:        以新汲水浸附子七复时,每一复时换水一遍,并不令见日气。日数足,阴干,去皮脐,为末,加硫黄搅令匀。以羊肾三对,去筋膜,研,以酒3升煮令稠,和药末,看硬软得所,为丸如梧桐子大。
名称:        附子丸
组成:        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乌梅肉(炒干)1两,干姜(炮)1两半,黄连(去须,炒)2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主治:        洞泄寒中,注下水谷,或痢赤白,食入即吐,食物不消。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空心米饮送下,日晚再服。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名称:        豆蔻附子散
组成:        肉豆蔻仁(面裹炮熟)半两,附子(去皮脐,锉,盐炒)半两,缩砂(去皮)半两,木香半分。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主治:        脾胃久寒,大肠虚滑洞泄。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食前米饮调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名称:        附子汤
组成:        桂(去粗皮,不得见火)1两,乌头(大者,炮,去皮脐)1两。
出处:        《普济方》卷三五七。
主治:        子死腹中。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盏,煎7分,去滓温服,须臾连3服。
制备方法:        上锉。
名称:        附子汤
别名:        煮豆法
组成:        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七。
主治:        柔风,筋骨缓弱,不能行立;头风。
用法用量:        以水5升,绿豆5合,同煮至3升,绞去滓,每服半盏,细细饮之,空心、日午、临卧服。
制备方法:        (口父)咀,如麻豆大。
附注:        煮豆法(《普济方》卷九十五引《十便良方》)。
名称:        附子汤
组成:        附子1两半(炮裂,去皮脐),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半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炒黄)1两,白术2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十三。
主治:        漏风汗出不止。
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煮至2升,去滓,分温4服,日3次,夜1次。
制备方法:        上锉,如麻豆大。
名称:        附子汤
组成:        甘草1两(炙微赤,锉),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干姜1两(炮裂,锉),赤芍药1两。
出处:        方出《圣惠》卷十二,名见《普济方》卷一四○。
主治:        伤寒大热,汗出热不去,腹内拘急,四肢厥冷,并下利。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散。
名称:        附子汤
组成:        附子半两(生,去皮脐),生姜5两。
出处:        《圣惠》卷二十五。
主治:        风毒攻手足疼痛,或攻皮肤浮肿。
用法用量:        以水2斗,煮20-30沸,去滓,稍热避风,淋蘸。余滓更煎用之。
制备方法:        上锉细。
附注:        《普济方》本方用法:腹中痛,水煮服亦可。
名称:        附子汤
组成:        附子半两(去皮脐,生用),防风半两(去芦头),枳壳半两(去瓤),羌活半两,白芷半两,甘草半两(锉,生用),蜂房半两,川椒2两(去目)。
出处:        《圣惠》卷六十八。
主治:        五指挛急。
用法用量:        每用1两,以水3大碗,加生姜1两,生桑枝1握,黑豆1合,同煎,令豆熟,去滓,着冷暖得所,避风淋蘸手指。水冷重暖用之。
制备方法:        上为散。
名称:        附子汤
组成:        附子1枚(重7钱,炮,去皮脐)。
出处:        方出《证类本草》卷十引《孙用和方》,名见《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主治:        霍乱,大泻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2盏,加盐半钱,煎取1盏,温服,立止。
制备方法:        上为末。
名称:        附子汤
组成:        附子1枚(制),草果5粒。
出处:        《医统》卷七十六。
主治:        瘴疟脾寒,寒振热少,面色青白,饮食少进,四肢厥,大小便清。
用法用量:        水2钟,煎1钟,分2服。
附注:        《简明医彀》本方用法:加生姜,水煎服。
名称:        附子汤
组成:        附子(端正紧实大者)1枚(生去皮脐,切作10片)。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五九。
功效:        破寒堕胎。
主治:        子死腹中,产宫气寒,胎血凝涩,死子难下;中风涎盛,少气不语。
用法用量:        上不得捣碎,用水2盏,加生姜5片,同煎取1盏,去滓不用,将药汁滤清,分温2服。如经时不下,更服桂心汤。
名称:        附子汤
组成:        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白茯苓(去黑皮)2两,人参2两,甘草(炙)2两,干姜(炮)2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三十八。
主治:        霍乱,心腹筑悸。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日3次。
制备方法:        上锉,如麻豆大。
名称:        附子汤
组成:        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人参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涂,炙干)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甘草(炙)1两,陈橘皮(去白,炒)1两,当归(切,焙)1两,葛根(锉)1两,桂(去粗皮)1两,干姜(炮)1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三十八。
主治:        霍乱四逆吐下,烦呕转筋,肉冷汗出,体痹气急垂死,音声不出,脉不通者。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随药吐者,更服勿止。
制备方法:        上锉,如麻豆大。
名称:        附子汤
组成:        白术、附子(炮裂,去皮)、干姜(炮)、桂、赤石脂1两。
出处:        《普济方》卷二一六。
主治:        肾气虚寒,小便滑数。
用法用量:        每服1钱,空心生姜汤调下,1日2次。
制备方法:        上为末。
附注:        方中白术、附子、干姜、桂用量原缺。
名称:        附子汤
组成:        附子(生,去皮脐)半两,人参半两,茴香(炒)1分,茯苓1分,山药1分,甘草(炙)3分,干姜(炮)3分。
出处:        《三因》卷二。
主治:        房室竟中风,恶风多汗,汗出沾衣,口干上渎,不能劳事,身体尽疼,名曰内风。
用法用量:        每服4大钱,水2盏,加生姜3片,盐少许,煎至7分,去滓,食前服。
制备方法:        上锉散。
名称:        附子汤
组成:        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桂(去粗皮)2两,生干地黄(焙)3两,甘草(炙令黄)1两,芍药1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六四。
主治:        产后荣血虚损,汗出日夕不止,形体困怠。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2枚(擘破),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锉,如麻豆大。
名称:        附子汤
组成:        生附子、白姜(炮)、人参、甘草(炙)各等分。
出处:        《普济方》卷三九五。
主治:        吐利过多,手足厥冷,六脉沉细。
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冬瓜仁,水煎服。
制备方法:        上锉。
名称:        附子汤
组成:        附子(生用)1枚,防风(去叉)1两,细辛(去苗叶)3分,独活(去芦头)3分,甘草(炙)3分,莽草(炒)1分,芎?半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二○。
主治:        牙齿风痛,不得眠睡。
用法用量:        每用5钱匕,以水2盏,煎10余沸,去滓,热漱冷吐,1日3-5次。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名称:        附子汤
组成:        附子(生,去皮脐,锉)4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三六。
主治:        风毒攻肌肉,皮肤浮肿,或在脚,或在手。
用法用量:        用水1斗,煮至7升,去滓热洗,余滓更煮洗。
名称:        附子汤
组成:        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桂心1两,白术1两,白芷1两,甘草1两(炙微赤,锉),葛根1两,人参1两(去芦头),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
出处:        《圣惠》卷九。
主治:        伤寒八日,风湿相搏、身痛心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下之脉浮者。
用法用量:        每服半两,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7分,去滓,分温2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锉细,和匀。
名称:        附子汤
组成:        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黄连(去须,炒)2两,阿胶(炙令燥)3分,甘草(炙,锉)半两,干姜(炮)半两,赤石脂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九十六。
主治:        下焦虚寒,大便不禁。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用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空心温服,1日2次。
制备方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名称:        附子汤
组成:        附子1个(生,去皮脐),绿豆1合。
出处:        方出《证类本草》卷十引《修真秘旨》,名见《朱氏集验方》卷九。
主治:        头风。
用法用量:        上同入铫子内,煮豆熟为度,去附子,服豆。立愈。每个附子可煮5服,后为末服之。
名称:        附子汤
组成:        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柴胡(去苗)1两,秦艽(去苗土)1两半。
出处:        《圣济总录》卷八十七。
主治:        冷劳肌瘦,盗汗少力,时发寒热,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用猪(月臣)子1两(切令细),酒半盏,水3分,加薤白3寸,同煎令猪(月臣)熟,去滓温服,每日五更初服之。
制备方法:        上锉,如麻豆大。
名称:        附子汤
组成:        白术2两,苍术2两,芍药1两,茯苓2两,甘草1两,附子1两。
出处:        《鸡峰》卷十四。
主治:        泄泻不已。
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名称:        附子汤
组成:        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黄连(去须,炒)1两,阿胶(炙令燥)3分,甘草(炙,锉)半两,干姜(炮)半两,赤石脂1两,厚朴(去粗皮,姜汁炙)1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七十五。
主治:        冷痢及赤白滞下。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空心食前温服,日3次。
制备方法:        上锉,如麻豆大。
名称:        附子汤
组成:        附子(炮裂,去皮脐)2两,白槟榔(煨)2两,白茯苓(去黑皮)3两,桔梗(锉,炒)3两,陈橘皮(去白,焙,炒)3两,桂(去粗皮)3两,白术4两,吴茱萸(汤浸,焙,炒)1两,甘草(炙,锉)2两,半夏(汤洗去滑,生姜汁制)2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八十六。
主治:        脾劳虚寒,腹痛胀满,气急善噫,欲卧,舌本苦直,饮食多倦,干哕恶心。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1枣大(切),煎至7分,去滓温服。
制备方法:        上锉,如麻豆大。
名称:        附子六物汤
组成:        附子4钱,防己4钱,甘草(炙)2钱,白术3钱,茯苓3钱,桂枝4钱。
出处:        《外科发挥》卷三。
主治:        风寒湿邪流注四肢,关节烦痛,四肢拘急,恶寒自汗,小便不利;亦治骨疽、咬骨疽;兼治五痹。
用法用量:        上作2剂。水1钟半,加生姜3片,煎1钟,食远服。
临床应用:        腿痛:一妇人两腿作痛,时或走痛,气短自汗,诸药不应。诊之尺脉弦缓,此寒湿流注于肾经也。以附子六物汤治之而愈。
名称:        附子丸
组成:        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人参1两,当归(切,焙)1两,熟干地黄(焙)1两,桂(去粗皮)1两,延胡索1两,威灵仙(去苗土)1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六三。
主治:        产后腰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细嚼,温酒送下;胡桃茶亦得,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名称:        附子丸
组成:        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巴豆30枚,(去皮心,研,纸裹压去油),(庶虫)虫50枚(微炒),川椒1合(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干姜半两(炮裂,锉),防葵1两,甜葶苈1合(隔纸炒令紫色),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
出处:        《圣惠》卷四十九。
主治:        久积癥癖,腹满不能食。
用法用量:        每服3丸,食前以温酒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研入巴豆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名称:        附子丸
组成:        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高良姜1两,甘草(炙,锉)1分。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主治:        濡泻不止,或冷痢无度。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米饮送下,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末,陈米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名称:        附子大建中汤
组成:        附子1两(炮,去皮脐),黄耆(蜜炙)2两,白术(炒)2两,甘草(炙)2两,当归(去芦)2两,熟干地黄(洗)2两,木香(不见火)2两,肉桂(去粗皮,不见火)2两,白芍药2两。
出处:        《魏氏家藏方》卷四。
主治:        自汗。
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1枚,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名称:        十味苍柏散
别名:        止痛附子汤
组成:        苍术(盐炒)、香附(盐炒)、黄柏(酒炒)、青皮、玄胡索、益智、桃仁、茴香、附子(盐炒)、甘草。
出处:        方出《丹溪心法》卷四,名见《医学入门》卷七。
主治:        疝气作痛。
用法用量:        作汤服。
制备方法:        上为末。
附注:        止痛附子汤(《观聚方要补》卷五引《医门秘旨》)。《医宗金鉴》有山楂。方中茴香,改
为大茴,小茴,名“君臣全备汤”(见《观聚方要补》引《百代医宗》)。
名称:        附子大独活汤
组成:        白姜9两,人参9两,肉桂9两,干葛9两,北芍药9两,当归9两,川独活16两,大附子9枚,防风12两,甘草12两。
出处:        《朱氏集验方》卷一。
主治:        男子、妇人体虚中风,半身不遂,左瘫右痪,口眼?斜,手足軃曳,经脉挛缩,足膝软弱,四肢酷冷,肌肉麻痹,骨间冷疼,行步艰难;及风湿相搏,关节痠痛,自汗恶风,项拘急,面目浮肿;兼疗八风、五痹,久患头风,每遇阴雨发则头疼,项强筋紧,头晕憎寒,呕吐不食,发渴不已;一切风气,虚损不足。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两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其验如神。中风者此药不过10服,立见殊效也。
名称:        附子山茱萸汤
组成:        附子(炮,去皮脐)1两,山茱萸1两,木瓜干半两,乌梅半两,半夏(汤洗去滑)3分,肉豆蔻3分,丁香1分,藿香1分。
出处:        《三因》卷五。
主治:        肾经受湿,腹痛寒厥,足痿不收,腰椎痛,行步艰难,甚则中满,食不下,或肠鸣溏泄。
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7片,大枣1枚,煎7分,去滓,食前服。
制备方法:        上锉散。
名称:        附子乌鸡丸
组成:        附子3钱,鹿茸(无则用鹿胶)1两,真山药5钱,苁蓉5钱,肉桂5钱,蒲黄(炒黑)5钱,当归5钱,萸肉5钱,白芍1两,熟地1两5钱,净乌鸡肉(去皮油,酒蒸)3两。
出处:        《验方新编》卷九。
主治:        大虚大寒,经如绿水,全无血色;及气血亏虚,经来全白色,五心烦热,小便作痛。
用法用量:        每服100丸,空心酒送下。
制备方法:        米糊为丸。
名称:        附子五味散
组成:        附子(炮)5两,细辛5两,白术5两,干姜4两,神曲1升。
出处:        《外台》卷二十五引《许仁则方》。
主治:        水谷痢,痢无期度,食不消化,腹痛,每过冷便发。
用法用量:        初服1方寸匕,稍稍加至2-3匕,以饮送下,1日2次。
制备方法:        上为散。
用药禁忌:        忌猪肉、生冷、油腻、桃、李、雀肉等。
名称:        附子五苓散
组成:        大附子1枚(取空,入五苓散在内,炮熟)。
出处:        《朱氏集验方》卷四。
主治:        翻胃吐食。
用法用量:        用姜汤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名称:        附子仓米汤
别名:        附子仓廪汤
组成:        附子1枚(炮,去皮脐,8钱重者),人参(去芦头)半两,甘草(微炒)半两,半夏(汤泡7次,切作片,焙干,姜汁制)半两,黄耆半两,白术半两,川姜2钱(微炒),南木香1钱半。
出处:        《百一》卷二。
功效:        补虚,生胃气,逐冷痰,和五脏,快胸膈,进饮食,止泄泻。
用法用量:        上(口父)阻。每服2大钱,水1大盏半,入炒陈仓米半合,同煎至8分,去滓,空心、食前温服。
附注:        附子仓廪汤(《观聚方要补》卷二引《活人事证方》)。
名称:        附子汤
组成:        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黄耆4两,甘草(炙,锉)半两,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5两,防风(去叉)半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十。
主治:        历节风疼痛,日夜不可忍。
用法用量:        每服4钱匕,水1盏半,加大枣2枚(去核),生姜1枣大(掌碎),同煎至1盏,去滓温服,日2次,夜1次。
制备方法:        上锉,如麻豆大。
名称:        附子六合汤
别名:        桂枝六合汤、桂附六合汤
组成:        四物汤4两,加附子(炮,去皮脐)半两,肉桂半两。
出处:        《元戎》。
主治:        血虚有寒,大便下血;妇人白带,腹或阴中疼痛;妊娠伤寒,腹痛身凉,四肢拘急,脉沉迟或沉微。
各家论述:        《成方切用》:桂、附虽辛热动胎之药,然寒证用之,适所以安胎。
附注:        桂枝六合汤(《伤寒全生集》卷三)、桂附六合汤(《伤寒广要》卷七)。本方方名,《玉机微义》引作“六合汤”《济阴纲目》引作“四物汤”。《玉机微义》本方用法:上(口父)咀。每服五钱,水煎,食前服。
名称:        附子汤
别名:        附子散
组成:        附子(炮,去皮脐)半两,桂心半两,细辛(去苗)6钱,防风(去叉)6钱,人参6钱,干姜(炮)6钱。
出处:        《三因》卷二。
主治:        五脏中风寒,手足不仁,口面?斜,昏晕,失音,眼目瞤动,牙车紧急,不得转动。
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1枚,煎7分,去滓,食前服。或为末,每服2钱,酒调下。
制备方法:        上锉散。
附注:        附子散(《普济方》卷八十八引《医方大成》)。
名称:        附子化毒汤
组成:        附子、干姜、人参、白术、黄耆、甘草。
出处:        《片玉痘疹》卷九。
主治:        痘疹成浆之时,吐泄不止,手足厥冷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附注:        《幼幼集成》本方用法;炒米一撮,大枣一枚为引,水煎,温冷服。
名称:        附子升降汤
组成:        附子(生,去皮脐)1两半,天南星(汤洗7次)1两半,橘红1两半,甘草(炙)1两半,肉桂(不见火)1两半,吴茱萸1两半(汤洗7次,炒),白术(炒)3两,白芍药3两,半夏(汤洗7次)3两,白茯苓(去皮)3两,木香1钱(不见火)。
出处:        《魏氏家藏方》卷二引陆仲安方。
主治:        寒痰咳嗽。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7分,去滓服,不拘时候。
名称:        附子天门冬散
组成:        附子(炮裂,去皮脐)2两,石菖蒲1两,木香1两,桂(去粗皮)1两,天门冬(去心,焙)1两,干姜(炮)1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八五。
功效:        益气补不足,却老延年。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空心温酒调下。
制备方法:        上为散。
名称:        附子方
组成:        附子(炮)、石膏(煅)各等分。
出处:        方出《政类本草》卷十引《孙兆口诀》,名见《普济方》治四十四引《澹寮》。
主治:        头痛。
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茶酒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加脑麝少许。
名称:        附子方
别名:        附子汤
组成:        白术2钱,当归2钱,陈皮4分,干姜4分,丁香4分,甘草4分,人参1钱,附子5分。
出处:        《胎产指南》卷七。
主治:        霍乱,气血虚损,伤食感寒,痛止而手足冷者。
用法用量:        每服2钱,粥饮调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附注:        附子汤(《嵩崖尊生》卷十四)。
名称:        附子木瓜丸
组成:        附子(重半两者)10枚,(以黑豆1升,水3碗,银石器慢火煮之,候豆熟附子软,切,焙干),牛膝(酒浸,切,焙)6两,羌活(去芦头)4两,茴香子(舶上者,炒)2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焙)2两,巴戟天(去心)2两,木瓜(宣州者,去皮核)6两(蒸软,用新沙盆研成膏,和前药,如干,加薄面糊少许)。
出处:        《圣济总录》卷八十九。
主治:        下元久虚,腰膝无力,步履甚艰,或发疼痛,饮食进退,久服诸药未成痊效者。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空心、食前盐汤送下。中病即止,不必常服。
制备方法:        上七味,六味为末,以木瓜膏为丸,如梧桐子大。
名称:        附子木瓜煎丸
别名:        附子木瓜丸
组成:        附子2个(每个6钱以上),木瓜4个(大者,去子,入艾青,盐蒸),牛膝2两,白术1两,薏苡仁1两(生),羌活半两(不焙),杜仲半两,续断半两,萆薢半两,防风半两,五加皮半两,熟干地黄半两。
出处:        《鸡峰》卷四。
功效:        补元气,壮筋骨,养脾肾,辟寒邪,除风诞,行滞气,活血进食。
主治:        风湿客中经络疼痛,传入脏腑,冲满昏塞,咽搐直视,面色青黑,脉道闭伏,不省人事,平时心神不乐,语涩舌紧,腰腿沉重,行履艰难,干湿脚气。
用法用量:        每日服40丸,空心、日午温酒任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木瓜为丸,如梧桐子大。
附注:        附子木瓜丸(《杨氏家藏方》卷四)。
名称:        附子汤
组成:        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半,黄耆4两,甘草(炙)半两,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6两,防风(去叉)半两,小黑豆1两(微炒)。
出处:        《圣济总录》卷十。
主治:        历节风。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生姜3片,大枣1枚(擘破),煎至8分,去滓温服,日3次,夜1次。
制备方法:        上锉,如麻豆大。
名称:        附子汤
组成:        生附子6-7钱者。
出处:        《普济方》卷一一六。
主治:        一切风疾痰眩。
用法用量:        上用半个切碎,以水2盏,加生姜10片,煎至1盏以下,滤过,盏盛,水中沉微冷服。若不去皮脐,及临服入盐少许,效尤速。
名称:        附子汤
组成:        附子1枚(重半两者,炮裂,去皮脐),麻黄(去根节)1两半,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黄)40枚,细辛(去苗叶)3分,芎?1两1分,牛膝(去苗,酒浸,焙干)1两,丹参(去根节)1两,防风(去叉)1两,独活(去竿头)1两,五加皮(炙令黄)1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八十一。
主治:        脚气风多,皮肉(疒帬)痹,筋骨疼痛,足趺不仁,手脚缓弱,履地不稳。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用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拍碎),同煎至1盏,去滓温服,空心、日午、晡时各1次,衣覆微令汗出。
制备方法:        上锉,如麻豆大。

 

名称:        附子六一汤
组成:        附子1钱,黄连6钱。
出处:        《证治宝鉴》卷十一。
主治:        心痛,热疼久不愈。
用法用量:        上药同浸,炒,去附,煎服。
名称:        附子神曲丸
组成:        神曲1两,附子1两,诃黎勒1两,白豆蔻仁1两,荜茇1两,白术1两,白茯苓1两,人参1两,厚朴2两,丁香半两,荜澄茄半两,沉香半两,陈皮3分。
出处:        《鸡峰》卷十二。
功效:        补脾。
主治:        脾虚心烦,腹胀,食少无力。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前生姜汤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酒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名称:        附子饮子
组成:        附子1枚(半两以上者,炮,去皮尖,四破)。
出处:        《伤寒总病论》卷三。
主治:        阴毒,脉沉微欲绝,四肢逆冷,大躁而渴不止。
用法用量:        以水9升,煮至3升,去附子,入瓶,油单紧封,沉井底,候极冷,取饮之。
名称:        附子建中汤
组成:        桂、白芍、甘草、饴糖、附子(制)、白蜜、生姜。
出处:        《金匮翼》卷八引海藏方。
功效:        温养营血。
主治:        寒疝。
名称:        附子建中汤
组成:        肉豆蔻(面裹煨)1两,白豆蔻1两,附子(炮,去皮)1两,厚朴(去皮,炒)1两,白术1两,干姜(炮)1两,神曲(炒)1两,红豆1两,丁香半两,木香(不见火)半两,甘草(炙)半两,胡椒半两。
出处:        《医方大成》卷三引《济生》。
主治:        脾气虚寒,腹胁胀满,身体沉重,面色萎黄,呕吐不食。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1枚,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名称:        附子建中汤
组成:        附子3分,官桂3分,白芍药1两半,甘草半两。
出处:        《易简》。
主治:        或吐或泻,状如霍乱,及冒涉湿寒,贼风入腹,拘急切痛。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1枚,煎至6分,去滓,食前热服。
名称:        附子松脂膏
别名:        松脂膏
组成:        附子2两,松脂2两,蔓荆子4两(捣筛)。
出处:        《外台》卷三十二引《千金翼》。
功效:        生发。
用法用量:        马鬐膏和,以敷头如泽。
制备方法:        以乌鸡脂和,瓷器盛,密缚头,于屋北阴干,百日药成。
用药禁忌:        勿近面。
附注:        松脂膏(《圣惠》卷四十一)。
名称:        附子泻心汤
组成:        大黄4钱(酒炒),黄连6分,制附片3钱,僵蚕(姜汁炒)2钱,桔梗2钱,银花2钱,黄芩1钱5分,生姜3片。
出处:        《白喉全生集》。
主治:        白喉。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名称:        附子泻心汤
别名:        泻心汤
组成:        大黄2两,黄连1两,黄芩1两,附子1两(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出处:        《伤寒论》。
功效:        泻热消痞,扶阳固表。
主治:        阳虚热结,心下痞闷,恶寒汗出,脉沉者。
用法用量:        上4味,切3味,以麻沸汤3升渍之,须臾,绞去滓,纳附子汁,分2次温服。
临床应用:        热痞兼阳虚证:肖琢如治宁乡某生,得外感数月,屡变不愈,延诊时,自云:胸满,上身热而汗出,腰以下恶风,时夏历六月,以被围绕,取视前所服方,皆时俗清利,搔不着痒之品,舌苔淡黄,脉弦,与附子泻心汤。阅二日复诊,云药完二剂,疾如失矣,为疏后方而归。
各家论述:        1.《古方选注》:用三黄彻三焦而泻热,即用附子彻上下以温经。三黄用麻沸汤渍,附子别煮汁,是取三黄之气轻,附子之力重,其义仍在乎救亡阳也。
2.《伤寒贯珠集》:按此证,邪热有余而正阳不足,设治邪而遗正,则恶寒益甚,若补阳而遗热,则痞满愈增。此方寒热补泻并投互治,诚不得已之苦心,然使无法以制之,鲜不混而无功矣。方以麻沸汤渍寒药,别煮附子取汁,合和与服,则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乃先圣之妙用也。
3.《伤寒论译释》:此汤治上热下寒之证,确乎有理,三黄略浸即绞去滓,但取轻清之气,以去上焦之热,附子煮取浓汁,以治下焦之寒,是上用凉而下用温,上行泻而下行补,泻其轻而补其重,制度之妙,全在神明运用之中,是必阳热结于上,阴寒结于下用之,乃为的对。若阴气上逆之痞证,不可用也。
附注:        泻心汤(《圣惠》卷九)。本方改为丸剂,名“附子泻心丸”(见《证治宝鉴》)。
名称:        附子细辛汤
组成:        细辛1两,川芎1两,附子半两(生,去皮脐),麻黄2钱半(去节)。
出处:        《魏氏家藏方》卷一。
主治:        头痛连脑户或额间与目相连,欲得热物熨者。
用法用量:        上为粗末。每服5钱,加生姜3片,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服。
名称:        附子细辛汤
组成:        黑附子1钱,细辛1钱,白术1钱,川芎2钱5分,甘草(炙)5分,生姜5片。
出处:        《杏苑》卷五。
主治:        少阴头疼,足寒气逆,脉细。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用水煎熟,食前服。
名称:        附子败毒汤
组成:        羌活1钱,川附子(制)1钱,白僵蚕(炒)3钱,前胡1钱,连翘(去心)1钱5分,生黄耆1钱5分,蔓荆子1钱5分,陈皮1钱,防风1钱,白茯苓1钱5分,金银花2钱,甘草(节)5分。
出处:        《金鉴》卷六十四。
主治:        湿毒瘰疬。
用法用量:        上用生姜1片为引,水3钟,煎1钟,食远温服。
名称:        附子汤
组成:        附子(炮)1两,独活1两,防风(去苗)1两,川芎1两,丹参1两,萆薢1两,菖蒲1两,天麻1两,官桂1两,当归1两,黄耆半两,细辛(去苗)半两,山茱萸半两,白术半两,甘菊花半两,牛膝(酒浸)半两,甘草(炙)半两,枳壳(麸炒,去瓤)半两。
出处:        《宣明论》卷一。
主治:        肾脏风寒湿痹,腰脊疼痛,不得俯仰,两脚冷,受热不遂,头昏,耳聋,音浑。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大盏,加生姜5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日3次,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末。
名称:        附子枳实丸
组成:        附子半两,枳实1两。
出处:        《鸡峰》卷十三。
主治:        留饮。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米饮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名称:        附子饮
组成:        附子1枚(炮裂,去皮脐),牛膝(酒浸,切,焙)3分,防风(去叉)1两,羌活(去芦头)1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八。
功效:        补暖调气。
主治:        少年服冷药太过,风冷腰脚疼痛不随。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早、晚食前各1次。
制备方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名称:        附子茯苓汤
组成:        附子(炮裂,去皮脐)7枚,赤茯苓(去黑皮)3两,槟榔24枚,母姜5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3两,桂(去粗皮)3两,桔梗(炒)4两,白术4两,吴茱萸(汤浸,焙干)1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四十一。
主治:        肝气受寒,胁下职满,痛引少腹。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空心、食前温服,日3次。
制备方法:        上锉,如麻豆蔻大。
名称:        附子茴香散
组成:        肉豆蔻(煨)1两,茴香(炒)1两,白术(炒)1两,木香1两,人参1两,白茯苓1两,干姜(炮)1两,附子1枚(大者,炮,去皮脐),丁香半两,甘草(炙)半两。
出处:        《医方大成》卷七引《澹寮》。
主治:        气虚积冷,心腹绞痛,泄泻食少。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1盏,加盐少许,煎7分,空心服。
名称:        附子荜茇丸
组成:        黑附子(炮裂,去皮脐)3两,官桂(去皮)2两,大椒2两,良姜(细锉,炒)2两,阳起石(火烧1日)2两,川姜(炮裂)2两,厚朴(生姜制)2两,白术(锉)2两,白茯苓(去皮)2两,赤石脂(火烧通红)2两,肉豆蔻(醋和面裹烧)1两半,荜茇1两,吴茱萸(汤洗1遍,炒)2两。
出处:        《御药院方》卷七。
功效:        助气安血,大补冲任。
主治:        经虚月候不时,肠滑下痢频并。
用法用量:        每服40丸,空心食前服。
制备方法:        上各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附注:        方中荜茇、吴茱萸原缺,据《普济方》补。
名称:        附子荜茇丸
组成:        黑附子(炮,去皮脐)1两,荜茇1两,干姜(炮)1两,良姜(锉)1两,丁香1两,吴茱萸(汤洗,焙)1两,肉桂(去皮)半两,山茱萸(去核,炒)半两,草豆蔻半两。
出处:        《鸡峰》卷十四。
主治:        泻痢。
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空心、食前米饮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蒸枣肉(去皮核)为丸,如梧桐子大。
名称:        附子除湿酒
组成:        附子1只(炮,去皮脐,切作片子),木瓜(须宣木瓜,干者亦得)1两,牛膝(洗净)1两,杜仲(姜制炒断丝)1两,白术(纸裹煨去湿气,切片)1两。
出处:        《魏氏家藏方》卷八。
主治:        脚气。
用法用量:        作一生绢袋,以无灰酒3升浸之,夏3日,春、秋5日,冬7日。每日取半盏,和酒半盏燉热饮之。当留一半酒养药,将服过半即增酒。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名称:        附子面
组成:        附子1只(炮令熟,去皮尖)。
出处:        《魏氏家藏方》卷四。
功效:        补益。
用法用量:        上为细末。和面4两,一处筛过,然后用姜汁入汤搜和,打成棋子面,分作2服,煮熟,以鸡羊之类为汁,面随多少食。
用药禁忌:        不可用猪肉汁。
名称:        附子饼
组成:        炮附子(去皮脐)。
出处:        《外科发挥》卷三。
主治:        溃疡,气血虚不能收敛,或风邪袭之,以致气血不能运于疮所,不能收敛。
用法用量:        上为末,以唾津和为饼,置疮口处,将艾壮于饼上,灸之。每日灸数次,但令微热,勿令痛。如饼干,再用唾津和做,以疮口活润为度。
名称:        附子振阳汤
组成:        大附子5钱(面裹,炽热),人参2钱,肉桂5分,黄耆2钱,橘红1钱,甘草5分,当归1钱。
出处:        《痘疹仁端录》卷十四。
主治:        虚寒痘证。
名称:        附子涂脚方
组成:        附子1枚(生,为末)。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一七。
主治:        口疮
用法用量:        上以姜汁和匀,摊脚心。
名称:        附子涂敷方
组成:        附子1枚(捣末),鲫鱼1个(去肚肠)。
出处:        《普济方》卷二九三。
主治:        漏疮昼开出脓,夜复合。
用法用量:        冷敷疮口内,1日3-5次。以愈为度。
制备方法:        上将附子末纳鱼肚中满,以泥固济,炭上火烧通赤,取出去泥,研细为末。
名称:        附子养气汤
别名:        加味四柱散、附子降气汤
组成:        附子3两(炮裂,水浸,去皮脐,切片),人参(切片)1两,白术(纸裹煨,切片)1两,白茯苓(去皮)1两(切),木香半两(纸裹,炮裂)。
出处:        《简易方》引叶氏方(见《医方大成》卷三)。
功效:        壮脾养气,止呕进食。
主治:        丈夫元脏气虚,真阳耗散,两耳常鸣,脐腹冷痛,头眩目晕,四肢倦怠,小便滑数,泄泻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盏,加生姜7片,大枣2枚,煎至7分,去滓,空心服。
附注:        加味四柱散(《易简》)、附子降气汤(《魏氏家藏方》卷四)。
名称:        附子汤
组成:        附子(炮裂,去皮脐)1枚,羌活(去芦头)2两,防风(去叉)2两,桂(去粗皮)2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八。
主治:        风痉,口噤不语,身体强直。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2盏,煎至1盏,加竹沥1合,更煎3沸,去滓,空心食前温服,1日2次。
制备方法:        上锉,如麻豆大。
名称:        附子丸
组成:        附子1枚(炮裂,去皮肤),桂(去粗皮)1分,细辛(去苗叶)1分,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分,消石1分,青橘皮(汤浸,去白,焙)1分。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二四。
主治:        骨鲠在喉中。
用法用量:        每含1丸咽津;如两盏茶久未应,即用桂末煎汤助之,其骨立出。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皂子大。
名称:        附子汤
组成:        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甘草(炙)1两,干姜(炮)3分,半夏1两(汤洗去滑,生姜2两,同捣作饼,炙),白术(锉,炒)1两半,苍术(米泔浸,去粗皮,锉,炒)2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八十八。
主治:        虚劳,脾胃冷弱,胸满气逆,呕吐咳嗽,腹痛肠鸣。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半,加大枣2枚(擘),生姜半分,煎至1盏,去滓,分为2服。
制备方法:        上锉,如麻豆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脏六腑,五行关系以及病变表现,治方(六)三焦
附子类方4
吴茱萸
肉苁蓉丸
《医方类聚》膏药方,不看不知道,第一个就是御医七白膏
『祛湿剂』桂枝附子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