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6.参苏饮药方详解研讨

26.参苏饮药方详解研讨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参苏饮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

  [组成] 人参6克 紫苏叶6克 葛根6克 姜半夏6克 前胡6克 茯苓6克 木香4克 炒枳壳4克 桔梗4克 炙甘草4克 
1.若恶寒发热,无汗等表寒证重者,宜加荆芥、防风。
2.头痛甚者,加川芎、白芷、藁本。
3.气滞轻者,可减木香。
上呼吸道感染等属气虚外感风寒挟有痰湿者。l.伤寒  2.冠心病   1.冠心病  2.呼吸道感染    
虚人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益气解表,理气化痰虚人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舌苔白,脉 弱。
 参苏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2淳佑新添方)
    [组成]  人参  紫苏叶  葛根  半夏汤洗,姜汁炒  前胡  茯苓各三分(各6g)  木
香  枳壳麸炒  桔梗  炙甘草各半两(各4g)
  [用法]  哎咀,每服四钱(12g),水一盏半,姜七片,枣一个,煎六分,去滓,微
热服,不拘时(现代用法:作汤剂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功用]  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主治]  虚人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
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舌苔白,脉弱。
    [病机分析]  本方证由素体脾肺气虚,内有痰湿,复感风寒而成。风寒客于肌表,
表阳被遏,正邪相争,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外邪束表,肺气闭郁,肺系不利,则
鼻塞;脾肺本虚,内有痰湿,又遇外邪相加,致使肺气不宣,脾虚不运,津液不布而加
重痰湿之患,痰壅于肺,故咳嗽痰白;湿阻气滞,故胸脘满闷。表证应当脉浮,今脉反
弱,且见倦怠无力,气短懒言,是气虚外感之征。    .
    [配伍意义]  表证当发汗解表。表证而见正气虚者,则当益气以助解表。此证若只
解表而不虑其虚,不仅正气不能支持,且亦无力鼓邪外出。惟有祛邪扶正,双管齐下.,
才是两全之策,故本方以益气解表,理气化痰为法。方中苏叶辛温,归肺脾经,功擅发
散表邪,又能宣肺止咳,行气宽中,为治表寒而兼咳嗽、胸闷之常用药,故本方用为君.
药。葛根解肌发汗,“疗伤寒中风头痛”(《名医别录》),与苏叶相配,则发散风寒,解
肌透邪之功增强;人参益气健脾,既兼顾气虚,又扶正托邪,苏叶、葛根得人参之鼎力
相助,则无发散伤正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二药共为臣药。肺中积浊而生痰嗽,气
郁不舒而生满闷,故用半夏、前胡、.桔梗止咳化痰,宣降肺气;木香、枳壳理气宽胸,
醒脾畅中。如此化痰与理气兼顾,既寓治痰先治气之意,又使升降复常,有助于表邪之
宣散.肺气之开合。茯苓健脾渗湿,合人参一则益气扶正;二则健脾助运,气充自能鼓
邪外出,脾健自能运湿,湿运痰从何生?上述药物俱为佐药。甘草合参、苓补气安中,
兼和诸药,为佐使。煎服时,少加生姜、大枣,协苏、葛可解表,合参、苓、草能益
脾。诸药配伍,共成益气解表,理气化痰之功。
    本方的配伍特点有二:一为发散风寒之药配伍益气健脾之品,散补并行,则散不伤
正,补不留邪;二是化痰药与理气药同用,气津并调,使气行痰消,津行气畅。
    [类方比较]  本方与败毒散主治略同,皆治虚人外感风寒,都以人参、甘草益气健
脾,前胡、桔梗、枳壳、茯苓化痰止咳,理气渗湿。其所异者,彼方所治为风寒湿表
证,并以表证为主,气虚程度不重,故用羌活、独活、川芎、柴胡祛邪为主;此方证为
风寒表证,并且气虚程度较重,故益气与解表并行,而且痰湿和气滞亦甚,因此又增半
夏、木香等化痰行气之品。主治重点不同,应用时需要留意。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而设。临床运用时应以恶寒发热,
无汗头痛,咳痰色白,胸脘满闷,倦怠乏力,苔白,脉弱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若恶寒发热,无汗等表寒证重者,宜将荆芥、防风易葛根;头痛甚者,
可加川芎、白芷、藁本以增强解表止痛;气滞轻者,可去木香以减其行气之力。
    3.现代常用本方治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属气虚外感风寒挟有痰湿者。
    [源流发展]  本方见于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淳佑新添方,主治“感冒发热头
痛,或因痰饮凝结,兼以为热,中脘痞闷,呕逆恶心”。本方以解表药和益气药为主,
配伍化痰渗湿理气之品的组方思路,对后世影响很大。《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13的参
苏饮,于本方去葛根,加陈皮则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益著,治疗痰饮停积胸中之中
脘痞闷,呕吐痰涎,哕逆及痰湿留注肌肉关节之半身不遂,口眼喁斜等证。明代《摄生
众妙方》卷6参苏饮,以本方去葛根、木香、枳壳、茯苓、大枣,增人三拗汤(麻黄、
杏仁、甘草)、桑白皮、乌梅、荆芥、防风,则宣肺化痰,止咳平喘之功尤著,用治
“诸般咳嗽”;《医便》卷2参苏饮,于本方去木香、大枣,加羌活、苍术、葱白,则解
表散邪之力加强,用于“重伤风”;《万氏家传片玉痘疹》卷3参苏饮,本方去木香、枳
壳、大枣,加香附、柴胡、山楂肉,治“小儿痘疹发热,恶寒咳嗽者”。迨至清代,本
方的应用有较大突破。一是汪绂在《医林纂要探源》收载本方时以之治“中气虚弱而感
冒者”,此后医家多从汪氏之论而用治虚人感冒,并沿用至今。二是龚信《古今医鉴》
卷14之参苏饮,去本方之人参、茯苓、大枣、木香,将邪正兼顾之剂,一变而为祛邪
为主之方,主治“伤风、伤寒,发热咳嗽,痰证喘急”。吴本立师承《古今医鉴》之意,于其方
中配人活血止痛之川芎,名芎苏饮(川芎、苏叶、枳壳、前胡、葛根、木香、桔梗、甘草、陈皮、
半夏),用治“产后头痛”,属''着寒着风者”(《女科切要》卷7)。
    [疑难阐释]  关于败毒散、参苏饮中人参的认识。败毒散中的人参是佐药,在方中
的作用以扶正祛邪为主;参苏饮中的人参是臣药,在方中的作用既益气以补其虚,又扶
正以祛其邪。二方皆首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何对人参的论述却有不同?对此
当结合原书主治及命名来认识。败毒散原书载之治“伤寒时气,头项强痛,壮热恶寒,
身体烦疼,及寒壅咳嗽,鼻塞声重,风痰头痛,呕哕寒热”。感受“伤寒时气”,乃“时
疫之发”(《张氏医通》卷16),邪气较盛,恐正气不支,“疫毒”深入,故佐人参“辅
正以匡邪”((医方集解.发表之剂》)。是方祛邪为主,则以“败毒”命名。参苏饮原书
载之治表证及痰饮证。而素有痰饮之人,脾肺本虚。脾主运化水湿,脾虚不能运化水
湿,湿聚为痰为饮,则成痰饮之证。故臣用人参益气健脾,既兼顾脾肺之虚,又扶助正
气以托邪。该方邪正兼顾,则以“参苏”命名。
    [方论选录]
    1.叶仲坚:“此少阳中风而寒湿内着之证也。仲景于表剂不用人参,惟少阳寒热往
来,虽有口苦、咽干、目眩之相火,亦用人参固中气。此咳嗽声重,痰涎稠粘,梯唾交
流,五液无主,寒湿稽留于胸胁,中气不固可知矣,故以人参为君;然非风寒之外邪来
侮,则寒热不发,而痰涎不遽生,故辅以紫苏、干葛;凡正气虚者,邪气必盛,故胸胁
满闷,辅以陈皮、枳壳,少佐木香以降之;痰涎壅盛于心下,非辛燥不除,故用茯苓、
半夏,少佐桔梗以开之;病高者宜下,故不取柴胡之升,而任前胡之降;欲解表者,必
调和营卫,欲清内者,必顾及中宫,此姜、枣、甘草之所必须也。名之曰饮,见少与缓
服之义。本方去人参、.前胡,。加川芎、柴胡,即芎苏散;则治头痛十发热、恶寒、无汗
之表剂矣。”(录自《古今名医方论。补遗》)
  2.汪昂:“此手、足太阴药也。风寒宜解表,故用苏、葛、前胡;劳伤宜补中,故
用参、苓、甘草。橘、半除痰止呕,枳、桔利膈宽肠,木香行气破滞。使内外俱和,则
邪散矣。”<《医方集解.发表之剂》)
  3.汪绂:“此为中气本虚者设,发表而兼补中也。然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
之,以辛散之,治风淫之法,亦此方备矣。苏叶辛温,而干葛、前胡则皆辛凉,参、
橘、枳、桔皆苦,参、葛、甘、枣皆甘。《元戎》云:前胡、葛根自能解肌,枳、橘辈
自能宽中快膈,毋以性凉为疑。凡中气虚弱而感冒者,此为良方。”(《医林纂要探源》卷5)
  4。蔡陆仙:“参苏饮虽以人参、苏叶并列为君药,要之用参盖为虚人而设,实则紫
苏乃其主药也。苏叶辛温,性能驱寒表散,凡风寒之袭肌表者,能使之从汗而解散也。
再用半夏、陈皮之辛燥,以去内滞之湿痰,干葛之解肌,木香之行气,桔梗、前胡之宣
肺,.茯苓之利水,俾痰水降利,而气滞自行,辛温之性,得遂其外达,则一鼓可作汗而
解矣。此方之配制所以得妙,殆为近人所用为解表中和平圣方欤。”(《中国医药汇海.方剂部》)    '
    [评议]  “此为中气本虚者设,发表而兼补中也。……凡中气虚弱而感冒者,此为
良方。”汪氏此论高度概括了参苏饮的功用和主治证候,可谓言简意赅。本方治风寒感
冒,而“干葛、前胡则皆辛凉”,汪氏引《医垒元戎》之说:“前胡、葛根自能解
肌,……毋以性凉为疑”,此说是也。二药虽是凉药,但其味辛,仍有解表发汗之功。
本方之表寒证不重,无须麻黄、桂枝、羌活等辛温之品以峻汗,而以苏叶合二药疏散透

邪以微汗。关于本方以何药为君?叶氏认为是人参,蔡氏认为实以苏叶。根据本方主治
外感风寒,内有痰湿之证来看,应以苏叶为君较妥。方名“参苏”,意在概括本方解表
药与补气药的配伍特点,提示虚人外感在解表的同时,不可忽略扶助正气,此同人参败
毒散之义,非以人参为君。叶氏谓本方证是“少阳中风而寒湿内着之证也”。从原书主
治“感冒发热头痛,或因痰饮凝结,兼以为热,中脘痞闷,呕逆恶心”等病证及药物组
成(本方内含二陈汤木香易陈皮、四君子汤去白术)来看,本方所治病证的部位应在太
阳与太阴,与小柴胡汤主治寒热往来等少阳证及柴胡、黄芩共用的用药思路迥别,故叶
氏从仲景之少阳证来论述本方的证治与配伍,似有牵强之嫌。
    [验案举例]
    l.伤寒  《临证医案笔记》卷1:相国戴莲士。发热,头痛,干呕,烦躁。众皆以
冬月伤寒,当用麻黄汤发汗。余曰:脉浮大而滑,此外感风邪,内停痰饮,且脉浮而不
紧,邪尚轻浅,非伤寒邪甚而深也,宜进参苏饮去枣,加杏仁、葱白;以解表和中,则
邪散而痰消矣。次日客邪悉退,脉静身凉,惟心部虚涩,乃思虑劳心故,虚烦不寐,易
服归脾汤。数帖而愈。
    按语:本案通过问诊和切诊,得其病属外感风寒,内停痰饮证。用参苏饮者,揆其
意,患者当属体质较弱,心脾不足之躯。服本方后,邪散痰消,惟见心部虚涩,虚烦不
眠,即是明证。本方去枣,嫌其滋腻碍湿,加葱白、杏仁解表宣肺,既利于散邪,又益
于化痰,尤精当。后方以归脾汤调治,是顾及正气之法。
    2.冠心病  《陕西中医》(1991,7:315):某男,68岁。因劳累而始感心悸、气短、
左胸痞闷不舒,偶吐白粘痰少许,然稍息尚可自解。近日来,心悸、心痛时作,动则短
气,胸闷胀满,痰多,纳差,舌质黯,苔白腻,脉细略滑。心电图提示:冠状动脉供血
不足。诊为心悸、心痛。证属气虚痰滞,血瘀络阻。治以益气豁痰,化瘀通络。处方:
高丽参(另煎兑服)、葛根、川芎、玉竹、紫苏梗、陈皮、法半夏、桔梗、菖蒲、枳实、
瓜蒌、丹参、炙甘草。二诊:3剂服后上症大减,后随症略行增损,共服25剂,诸症
消失,心电图正常。
    按语:本例为气虚气滞,痰瘀互结所致之心悸、心痛。过劳则气耗,气虚易成气
滞,气滞则痰聚,气虚气滞又易致血瘀。故其治不可偏执一法,而应益气、行气、化
痰、祛瘀并用。以参苏饮去前胡、木香、姜、枣,苏叶易苏梗,枳壳易枳实,益气化
滞;加瓜蒌、菖蒲宽胸化痰,丹参、川芎祛瘀活血;玉竹辅高丽参,使气充津生。方证合拍,故收良效。
    [临床报道]
    1.冠心病  以本方加减治疗35例冠心病,疗效满意。基本方:党参、苏叶、苏
梗、川芎、栝蒌仁、薤白、炒枳壳、茯苓各12g,葛根15g,丹参30g,广木香9g,
姜半夏lOg,炙甘草5g。加减:阴虚者去党参、薤白,加太子参30g;血压高者加
怀牛膝、桑寄生、石决明各30g;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各工2g,炙远志9g。每
日1剂,水煎服。结果:15例显效(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18例有效(症
状改善,心电图改善);2例无效(症状、心电图均无好转)。总有效率为
94.5%[u。
    2.呼吸道感染  以本方加味,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36例,药由党参lOg,苏
叶10g,葛根10g,前胡10g,茯苓10g,法夏6g,陈皮6g,桔梗6g,枳壳10g,甘草
5g组成。加减运用:热郁肺经,寒束于表者合用麻黄、石膏、知母;久咳乏力,面色
咣白,体虚汗多属气虚表疏者合用黄芪、白术、防风;肺脾气虚,痰湿内蕴,咳嗽痰多
色白者,加莱菔子、全瓜蒌、川贝母和浙贝母;气阴两虚,咳嗽痰少,舌质嫩红,少苔
者,原方中去半夏、茯苓,加用五味子、麦冬。每日1剂,煎2汁,2汁混合分数次l
天内服完。7天为1疗程。一般服药1—2疗程。治疗结果:服药后3个月内无发病为
痊愈,计工O例(28%);服药后发病次数减少或病程缩短为好转,计24例(66%);药
后发病次数及病程无变化为无效,汁2例(6%)。总有效率94.4%lx。
    [实验研究]
    1.解热作用  选大耳白兔吸附伤寒菌苗1.5ml/kg使之发热,待体温升高超过
0.8℃。分别灌服参苏颗粒剂与丸剂(0.54g/kg)和阿司匹林(0.108g/kg),对照组给
等体积生理盐水,每组给药2次,间隔2小时。于第1次给药后每隔1小时测体温1
次,共测6次,计算各组动物在给药后不同时间内的体温与发热体温的平均温差。结果
表明,参苏颗粒剂与丸剂均于4小时后开始持续降温l“。
    2.镇痛作用  ①热板法:选痛反应时间不超过30秒的小白鼠33只,随机均分为3
组,其中两组分别灌服颗粒剂与丸剂(4.5g几g),第三组灌服等体积生理盐水,于给药
30、60、90、120分钟测定痛反应时间,结果表明,参苏颗粒剂能明显延长痛反应时
间。②扭体法:小白鼠,44只,随机均分为4组,给药组分别灌服颗粒剂与丸剂
(4.5g/kg)和阿司匹林(0.6g/kg):。对照组同法澄服生理盐水。给药30,分钟后,
jp0.6%HAC 0.1ml/kg,观察ipHAC后20分钟内小白鼠的扭体次数,与对照组比较,
计算给药后的疼痛抑制百分率。结果对照组扭体次数为(次,Z±sd)38.4±28.8,参
苏颗粒剂及阿司匹林组分别为16.2±15.7及4.64±5.00,抑制率为57.8%(P<
0。05)及、89.3%(户<0.01),参苏丸组扭体21.8±17。0次,抑制率43.2%(P<
0.05)。提示参苏颗粒剂有较强的镇痛作用L3j。
  3.镇咳作用  对小白鼠分别灌服颗粒剂与丸剂4。5g几g,对照组灌服生理盐水,给
药30分钟后,以400mmHg压力将玻璃喷雾瓶内的氨水均匀喷洒在500ml的玻璃钟罩
内,观察小白鼠的咳嗽潜伏期及2分钟内的咳嗽次数。结果表明,参苏颗粒剂与丸剂均
能延长小鼠咳嗽潜伏期及减少2分钟内的咳嗽次数L3j。
  4.祛痰作用  给小白鼠分别灌服颗粒剂与丸剂4.5g/kg,对照组灌服生理盐水。给
药30分钟后,每只小鼠ip0.25%酚红溶液0.25ml,再隔30分钟处死小白鼠,分离气
管,.注射器吸取5%Na2HC030.5ml,通过来回注吸,将灌洗液注入1支试管中,与酚
红标准管进行比色。结果对照组酚红浓度(/zg/m|,X±sd)为0.83±0.68,而参苏颗
粒剂与丸剂光密度分别为1.67±0.75(P<0.05)及1.88±1.09(P<0。05),提示颗
粒剂与丸剂均有祛痰作用L3j。
  5.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对小白鼠分别灌服颗粒剂与丸剂4.5g/kg,对照组灌服生理
盐水,连续7天。于末次给药30分钟后iV印度墨汁0.1mt/10g,于第1分钟和第5分
钟分别从眼静脉采血20t~l,加入2ml 0.1%Na2C03液的试管中摇匀,并比色
(680nm),测光密度,计算碳廓清指数。眼球取血后处死动物,剖取胸腺、脾脏称重,
计算胸腺指数及脾指数。结果表明,颗粒剂与丸剂均有升高脾指数及碳廓清指数的作
用,提示均具有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L3j。
    6.抗病毒作用  将鸡胚分别接种A1/京防86一1、A3/贵防8-37二型流感病毒。置
35-36"C温箱,24小时后向尿囊腔内注射参苏颗粒剂、丸剂0.2m1,对照组不注射。再
置温箱中培育48小时后移至4"12冰箱过夜,次日解剖收取尿囊液作血凝试验。结果表
明,颗粒剂与丸剂均能降低血凝滴度,提示具有抗病毒的作用L3土。   参考文献
1.章惠民.加减参苏饮治疗冠心病35例.浙江中医杂志,1995,(5):195
2.陈红.参苏饮加味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36例.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8,4(6):57
3.魏云,等.参苏颗粒剂的药理作用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1992,8(3):7
    再造 散 (《伤寒六书》卷3)
    [异名]  再造饮(《赤水玄珠全集》卷18)0
    [组成]  黄芪(6g)  人参(3g)  桂枝(3g)  甘草(1.5)  熟附子(3g)  细辛
(2g)  羌活(3g)  防风(3g)  jIIg(3g)  煨生姜(3g)
    [用法]  水二盅,枣二枚,煎至一盅,槌法再加炒白芍一撮,煎三服,温服。
    [功用]  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主治]  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表证。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
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
    [病机分析]  恶寒发热,无汗是外感风寒,邪在肌表无疑。热轻寒重与肢冷嗜卧,
神疲懒言,面色苍白并见,.则是素体阳气虚弱,又受风寒之征。卫阳根于肾阳,素体肾
阳虚衰,卫阳亦必不足,四肢不得阳气温煦,故肢冷嗜卧;气血津精赖阳气以化生,五
脏六腑赖阳气为动力,阳气已衰,以致脏腑怯弱,气血不足,故见神疲懒言,面色苍
白。阳气虚馁,故脉沉细无力。因此,素体阳气亏虚,外感风寒之邪,邪正抗争于肌表
为本方证的基本病机。
    [配伍意义]  原书主治真阳虚而感外寒,服解表发汗之剂而汗不出者。盖“阳加于
阴谓之汗”,汗以阳气为动力,以阴津为材料,若阳气虚馁,无力作汗,即使用麻黄汤
等峻汗之剂,亦难汗出表解;若强发其汗,可能导致阳随汗脱。治当助阳益气与解表散
寒兼顾。本方系桂枝汤合麻黄细辛附子汤去麻黄,再加羌活、防风、川芎、人参、黄芪
而成。本方证阳气虚损,以致“无阳”,麻黄虽是发汗解表要药,但其发越阳气之力峻
猛,用于本证,唯恐阳随汗泄导致亡阳,故舍去麻黄,而用桂枝、羌活、防风、川芎疏
风散寒,以解表逐邪。其中桂枝兼能温通血脉,川芎又能行气活血,气血畅行,亦有助
于解表散寒。《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阳虚气弱之人,其元气不固,腠理不密可知,一旦受邪,邪气必将长驱直人,伤人者
深。故方用细辛合桂、羌、防等以解外之风寒,又人少阴肾经鼓动肾中真阳之气祛邪外
出。阳气虚于内,不固其内,正不敌邪,终究无济。故用熟附子温肾壮阳,更用黄芪、
人参大补元气,既助药势以鼓邪外出,又可预防阳随汗脱。加白芍,则合桂枝寓有调和
营卫之义;并制约附、桂、羌、辛诸药之辛热温燥,虑其微寒之性而有碍解表,故炒制
其性。煨生姜温胃,大枣滋脾,合用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调营卫以资汗源。甘草甘
缓,有安中调药之用。诸药合用,扶正而不留邪,发汗而不伤正,相辅相成,恰到好处。    .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是解表药与益气助阳药同用,则汗中有补,标本兼顾;二是
发散药与收敛药配伍,则散中有敛,散不伤正。
  关于方名“再造”二字,赵氏认为“系取《新唐书.郭子仪传》中'国家再造,卿
之力也,之句。'再造’即重行创造之谓,有重新给予生命之意,多表示对重大恩惠的
感激。再造散用于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表证,因其发汗而不伤正,补益而不恋邪,
使垂危之躯获得生机,如承再造之恩,故方名“再造”。
    [类方比较]  麻黄细辛附子汤与再造散皆有助阳解表功用,用治阳虚外感风寒表
证。但前方以辛温发汗之麻黄与温阳散寒之附子、细辛相配,为专于助阳发汗之剂,宜
于素体阳虚,复感寒邪,症见恶寒发热,寒重热轻,头痛无汗,四肢不温,舌淡,苔薄
白,脉沉细者。后方不仅用辛温解表之桂枝、羌活、防风及温阳散寒之细辛、附子,更
配大补元气之人参、黄芪;敛阴和营之白芍,故助阳解表之中,兼有益气健脾,调和营
卫之功,宜于阳虚气弱,外感风寒,症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肢冷,面色苍白,语声
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者。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是益气助阳解表的常用方剂。临床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肢
冷,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表寒证不甚者。以荆芥、葱白;淡豆豉易羌活、防风以减轻发汗解表
之力;周身肌肉关节酸痛者,加独活、威灵仙、桑寄生等以祛风除湿止痛;兼鼻塞流
涕,咳嗽有痰者,加前胡、桔梗、枳壳、苏叶、白前等宣肺化痰止咳。
  3.本方现代用于治疗老年人感冒、风湿性关节炎等,证属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者。
  [使用注意]  本方性较温燥,对血虚感寒,或温病初起者,不可使用。
  [源流发展]  本方是陶华宗仲景麻黄细辛附子汤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
脉沉者”之组方思路而创立。“少阴病,始得之……”,邪人不深,正气虽虚而不甚,方
可以麻黄合附子、细辛以助阳发汗,使表里之邪得解。若阳虚气弱之人外感风寒,尤其
是已服解表发汗之剂而汗不出者,乃“阳虚不能作汗”之证,若仍拘于麻黄细辛附子
汤,可因补内不足,散外有余而成阳随汗脱之变。为此,陶氏将麻黄细辛附子汤去麻
黄,与调和营卫之桂枝汤配合,再加参、芪、羌、防、芎等构成本方,如此则散中寓
敛,汗中有补,标本兼顾,可谓精细人微,匠心独具,补充和发展了仲景助阳解表之
法。陶氏此方为后人龚廷贤《鲁府禁方》所师承,该书卷6之再造汤,即本方去防风,
易散为汤。现代所用再造膏(《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以本方去附子、桂枝、
生姜、大枣,加杜仲、怀牛膝、茯苓组成,变助阳发汗之方为补气固精、养血散寒之
剂,用治“男子遗精,妇女血寒,赤白带下,腰酸脚疼,身体瘦弱”之证,为今人化裁运用本方之范例。
    [方论选录]
    1.张璐:“节庵此汤治尺中迟弱,阳虚不能作汗之证,名曰再造,固为高出前辈,
但稍嫌风药冗杂,然无害于温补助阳之大旨也。”(《伤寒绪论》卷下)
    2。汪昂:“此足太阳药也,《经》曰: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太阳病汗之无汗,是
邪盛而真阳虚也。故以参、芪、甘草、姜、桂、附子大补其阳,而以姜、防、.芎、细发
其表邪。加芍药者,于阳中敛阴,散中有收也。昂按:汗即血也,血和而后能汗,故加
芍药,亦以调营。节庵曰:人第知参、芪能止汗,而不知其能发汗,以在表药队中,则
助表药而能解散也。”(《医方集解。发表之剂》)
    3.费伯雄:“此方但可施于常时之不能作汗者。若在冬月,而脉见浮紧,便是太阳
之寒伤营,此方断不可用。”(《医方论》卷1)
    4.李畴人:“此方治伤寒病阳虚不能作汗,须在表药中加参、芪之补气,附、桂之
助阳,芍药之和阴,气血得补益之力,营卫充足,然后表药得力,一汗而解。”(《医方概要》)    ,    .    .
    [评议]  再造散主治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表证,有益气助阳,辛温解表之功。汪
氏、李氏的方论于此均有所发挥。张氏“稍嫌风药冗杂”,是临床有得之谈。,临证应用
时,若表寒不重,或无肢体酸痛等症可酌情减去羌活、川芎等药。费氏认为“脉见浮
紧,便是太阳之寒伤营,此方断不可用”,确属真知灼见。本方证阳虚无力作汗,易与
风寒表实证相混,唯风寒表实证脉浮紧有力,而本方证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故脉象
为辨证的重要依据之一。    .
    [验案举例]  鼻鼽  《山西中医》(1994,2:13):某男,24岁,1976年9月16日
诊。患者于1972年夏季,恃年轻体壮,常劳作出汗后用温、冷水沐浴,每沐浴后出现
鼻塞、喷嚏等类似感冒证候,未在意。自1974年以来逢秋、冬、春季,虽谨慎摄生,
也难避免上述证候的发生,甚则如解衣睡眠、冷水漱口等情况下亦可喷嚏顿作,鼻痒流
清涕,流泪,喉痒干咳,头昏头痛,耳鸣,倦怠乏力,如此已2年。1976年8月27日
因远行劳累,汗出当风,鼻鼽发作,证候表现亦如上述,服扑尔敏等10余日未效。求
医于余。诊得:面白少华,精神欠佳。苔薄白,舌质淡,脉缓辑。脉症合参,此乃肺气
虚损,卫外不固之证。宜益气助阳,解表散寒,再造散加减:÷党参、黄芪各15g,附
片、桂枝、甘草各5g,细辛3g,羌活、防风、川芎、白芍、山萸肉、破故纸、五味子
各lOg,连续服药30剂获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临床报道]
    1.鼻鼽  以本方为主方,气虚多汗加山萸肉、五味子、麻黄根;肾虚便溏加破故
纸、益智仁;脾虚气滞加砂仁、焦山楂、神曲、苏梗;咳嗽加杏仁、前胡,治疗鼻衄
30例。每日1剂,水煎服,20剂为1疗程。结果:治愈(治疗后不再发作,鼻腔功能
恢复)16例;好转(症状缓解,发作减少)工4例。凡治愈病例,须服药1—2疗程cx。
    2.荨麻疹  应用本方:淡附片lOg,北细辛3g,川桂枝lOg,白芍lOg,生姜lOg,
大枣5枚,炙甘草5g,生黄芪15g,潞党参lOg,大川芎5g,羌活lOg,青防风30g,
无选择地治疗100例寒冷性荨麻疹患者,.其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龄大多在
12—50岁之间。病程最长者10年,最短者1星期,都曾不同程度地接受过中、西药物
治疗。其治疗方法是开始以汤剂控制发作,待症状消失后,再制成散剂,每天服2次,
每次lOg,连服1月,以资巩固。通过治疗观察,最短者服1剂即中止发作,最长者服
13剂始部分控制,服散剂半月后才完全中止发作。当年治愈84例,次年追访复发13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参苏饮与败毒散的异同点
参苏饮,治气虚感冒,益气解表,理气化痰。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
“参苏丸”和“五积散”
【图说千方百剂】解表剂之参苏饮
中医内科3
《方剂学》学习笔记5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