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普济消毒饮
普济消毒饮(普济消毒饮子) (《东垣试效方》卷9) [异名] 普济消毒散(《瘟疫论》卷2)。 [组成] 黄芩 黄连各半两(各15g) 人参三钱(3g) 橘红去白 玄参 生甘草各二钱(各6g) 连翘 板蓝根 马勃 黍粘子各一钱(各3g) 白僵蚕炒 升麻各七分(各 2g)柴胡 桔梗各二钱(各6g) [用法] 上为细末,半用汤调,时时服之,半蜜为丸,噙化之。 [功用] 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主治] 大头瘟。憎寒发热,头面红肿掀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干口燥,舌红苔黄,脉浮数有力。 [病机分析] 本方主治大头瘟(又名大头天行),其症状特点原书谓:“初觉憎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其原因为感染风热时毒之邪,壅于上焦,攻冲头面所致。头为诸阳之会,热毒蕴结,上攻头面,气血经络壅滞,故有头面红肿掀痛。热毒壅盛,郁于肌表,邪正交争,邪盛正旺则见舌干口燥,舌红苔黄,脉浮数等。本证多发生于冬春两季,特点为热毒重、来势猛、具有传染性,以小儿发病为多。 . [配伍意义] 本证乃感受风热时毒之邪,壅于上焦,发于头面所致。时毒宜清解,风热宜疏散,病位在上,宜因势利导疏散上焦之风热,清解上焦之时毒,故以解毒散邪之法,两者兼用而以清热解毒为主。方中重用连、芩清热泻火,祛上焦热毒为君。以黍粘子(即牛蒡子)、连翘、僵蚕辛凉疏散头面风热为臣。玄参、马勃、板蓝根、桔梗、甘草清利咽喉,并加强本方清热解毒之功;橘红利气而疏通壅滞,有利肿毒消散;人参补气扶正,与解毒疏散并用,亦有扶正祛邪之意,共为佐药。升麻、柴胡升阳散火,疏散风热,使郁热时毒之邪宣散透发,此即“火郁发之”之意,并协助诸药上达头面,为舟楫之用,为使。且芩、连得升、柴之引,直达病所,升、柴有芩、连之苦降又不致于发散太过。此一升一降,相反相成,互为制约,有利于时毒清解,风热疏散。诸药配伍,清疏并用,升降共投,共奏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之功。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治疗大头瘟的常用方剂,以头面红肿掀痛,憎寒发热,咽喉不利,舌红苔黄,脉浮数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原书谓:“或加防风、薄荷、川芎、当归身,哎咀,如麻豆大,每服秤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时时服之。食后如大便硬,加酒煨大黄 一钱,或二钱以利之,肿势甚者,宜砭刺之。”临证若见表证明显,里热不重的,可酌减芩、连用量,加荆芥、防风、蝉蜕、桑叶等,以增强疏风散邪作用;若表证已罢,邪从火化,里热较甚,可去柴胡、薄荷,加金银花、青黛等,加强清热解毒之功;若里热盛而兼燥结者,加大黄、枳实、玄明粉以泻热通便;肿硬难消者,加牡丹皮、贝母、赤芍、丝瓜络、夏枯草、橘皮等,以活血通络,理气化痰,消肿散结;合并睾丸炎者加川楝子、龙胆草以清泻肝经实火。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颜面丹毒、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颌下腺炎、头面部蜂窝织炎及淋巴结炎伴淋巴管回流障碍等病,辨证属于风热时毒者。 [使用注意] 本方药物多苦寒辛散,阴虚者慎用。 [源流发展] 本方首见于《东垣试效方》卷9,谓主治大头天行,症状特点 “初觉憎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所记载的“大头天行”,在《诸病源候论》、《千金翼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景岳全书》等虽有类似症状描述,但病名不一,迨至清代温病学说发展较成熟的时期,已将该病纳入温病范围,病因、病机有“风温热毒”、“风温毒邪”之说。临床症状,据吴瑭在《温病条辨》卷1记述是“温毒咽痛喉肿,耳前耳后肿,颊肿面正赤,或喉不痛,但外肿甚则耳聋,俗名大头瘟、虾蟆瘟。”《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下用本方治“时行疫疠,目赤肿痛、胞烂”,归人眼科方。关于大头瘟之治疗,《医学正传》卷2载有二黄汤,据言引自东垣方,以黄芩(酒制)、黄连(酒制)、甘草各等分主治大头天行疫病以及上焦火热毒盛证。但治本病之专方者仍推普济消毒饮。诚如吴瑭在《温病条辨》卷1盛赞本方:“治法总不能出李东垣普济消毒饮之外,其方之妙,妙在以凉膈散为主,而加化清气之马勃、僵蚕、银花,得轻可去实之妙;再加元参、牛蒡、板蓝根,败毒而利肺气,补肾水以上济邪火。”同时,吴氏认为以去升麻、柴胡,加银花、荆芥疗效更佳。 [疑难阐释] 1.关于本方方源 历来医家均未能确切指出本方见于何种著作。但基本上一致认为,其为李呆制于1202年,初名为普济消毒饮子。由于李呆未将本方列入本人著作中,故后世对该方方源产生争议。清。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下谓此方本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但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未见此方记载。上海中医学院主编《中医方剂临床手册》谓其源于《东垣十书》;《方剂学》统编教材2版及 4版均谓本方出于《医方集解》,但正如汪昂《医方集解》说:“《十书》中无此方,见于《准绳》”。 《证治准绳》为明.王肯堂撰于1602年,普济消毒饮子载于此书 “杂病.诸门”,治大头瘟证。另据查,在此之前,元.罗天益《卫生宝鉴。补遗》载有本方,罗氏为李呆学生,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李氏的学术理论,也是本方较早的记述。嗣后,明。汪机《外科理例》(撰于1531年)收载本方,始将其改名为 “普济消毒饮”,主治同前,方药略有不同(即普济消毒饮子去薄荷,加人参),在服法上改用汤剂内服,亦可制成丸、散服用。至清.《医方集解》收载本方,仍名为普济消毒饮。至此,综合诸书记述,其内容均与李杲学生罗天益整理的《东垣试效方》“普济消毒饮子,时毒治验”病案相同。因此,近年较近史实的说法,一致认为此方最早见于《东垣试效方》。 2.关于方中人参 方中人参,李呆用之,一则补气扶正,与解毒疏散诸药并用, 有扶正祛邪之意;二则可能与李氏所处金元时代及其提出的“胃气为本”的学术观点有 关。然《医方集解》方用薄荷,而无人参。故临床使用本方,人参之用否,应视人体邪 正虚实而定。 3.关于方中升麻、柴胡 吴瑭认为大头瘟一证,乃为温毒上扰,升腾飞越太过 之症,故用本方治疗时应去升麻、柴胡,以防其升阳助热;又本方用药多轻清上 浮,总治上焦,用升、柴为引经药亦为多余,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同时又认为本 病邪在上焦,又不宜用芩、连之苦寒,免致引邪人里。但亦有不同看法者,如叶子 雨在《增补评注温病条辨》说:“治大头天行,用普济消毒饮甚是。此方有升、柴之 升散,亦有芩、连之苦降,开合得宜,不得讥东垣之误也。去升麻、黄连尚可,去 柴胡、黄芩则不可。”陆士谔亦云:“此方之升、柴,犹之画龙点睛,精神全在此一 点”(同上)。之后,同意与不同意吴氏之说者,仍兼而有之。从大头瘟一证病因、 病机及方剂配伍的相互制约关系来看,叶氏之说是合理的;且火毒的治法,《内经》 即有“火郁发之”的治疗原则,金元时期的方剂配伍,有升降并用,亦有升阳散火 之法,故吴氏的观点有可商之处。 [方论选录] 1.罗天益:“普济消毒饮子时毒治验。泰和二年,先师以进纳监税,时四月,民多疫疠,初觉憎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头天行,亲戚不相访问,如染之,多不救。张县丞侄亦得此病,至五六日,医以承气加蓝根下之,稍缓。翌日其病如故,下之又缓,终莫能愈,渐至危笃。或曰,李明之存心于医,可请治之。遂命诊视,具说其由。先师曰:夫身半以上,天之气也;身半以下,地之气也。此邪热客于心肺之间,上攻头面而为肿盛,以承气下之,泻胃中之实热,是诛罚无过,殊不知适其所至为故。遂处方,用黄芩、黄连,苦寒,泻心肺间热,以为君;橘红苦平,玄参苦寒,生甘草甘寒,泻火补气,以为臣;连翘、黍粘子、薄荷叶,苦辛平,板蓝根味苦寒,马勃、白僵蚕味苦乎,散肿消毒定喘,以为佐;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阳、阳明二经不得伸,桔梗味辛温,为舟楫,不令下行。共为细末,半用汤调,时时服之。半用蜜为丸,噙化之,服尽良愈。因叹曰:往昔不可追,来者犹可及,凡他所有病者,皆书方以贴之,全活甚众。时人皆曰,此方天人所制,遂刊于石,以传永久。”(编者注:此后原文所载药方组成与此病案略有不同,有人参三钱,而无薄荷) (《东垣试效方》卷9)。 2.吴昆:“芩、连苦寒,用之以泻心肺之火;而连翘、玄参、板蓝根、鼠粘子、马勃、僵蚕,皆清喉利膈之物也,缓以甘草之国老,载以桔梗之舟楫,则诸药浮而不沉;升麻升气于右,柴胡升气于左,清阳升于高巅,则浊邪不得复居其位。《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用人参以补虚。而陈皮者,所以利其壅滞之气也。又曰:大便秘者加大黄,从其实而泻之,则灶底抽薪之法尔。”(《医方考》卷i) 3。王子接:“时行疫疠,目赤肿痛胞烂者,属湿热;憎寒壮热,头面胀者,属风热。此皆邪发于手三阴者也。普济消毒饮本自《局方》,谦甫遵于其师济源,东垣注释见于《准绳》。黄芩、黄连、连翘、玄参泻心肺之热为君;人参、橘红负荷其正,驱逐其邪为臣;升麻、柴胡伸少阳、阳明之正气,桔梗、甘草载引诸药不令下行为 佐;牛蒡散风消毒,僵蚕消风散结,板蓝根解天行热毒,马勃消头面毒肿,使药四味,为诸药驱使于上焦,以成消散之功。手经病在上,故不用下法。”(《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下) 4.吴瑭:“温毒者,秽浊也,凡地气之秽,未有不因少阳之气而自能升上者。春夏地气发泄,故多有是证;秋冬地气间有不藏之时,亦或有是证;人身之少阴素虚,不能上济少阳,少阳升腾莫制,亦多成是证;小儿纯阳火多,阴未充长,亦多有是证。……治法总不能出李东垣普济消毒饮之外。其方之妙,妙在以凉膈散为主,而加化清气之马勃、僵蚕、银花,得轻可去实之妙,再加元参、牛蒡、板蓝根,败毒而利肺气,补肾水以上济邪火。去柴胡、升麻者,以升腾飞越太过之病,不当再用升也。说者谓其引经,亦甚愚矣。凡药不能直至本经者,方用引经药作引,此方皆系轻药,总走上焦,开天气,肃肺气,岂须用升、柴直升经气耶?去黄芩、黄连者,芩、连里药也,病初起未至中焦,不得先用里药,故犯中焦也。” (《温病条辨》卷1) 5.叶霖:“此方有升、柴之升散,亦有芩、连之苦降,开合得宜,不得讥东垣之误也。去升麻、黄连尚可,去黄芩、柴胡则不可。只知泥执三焦,不知有阴阳十二经脉;只知外感之温邪,不知有伏气之温病温毒,乃内伏疫邪,借少阳为出路,舍柴胡何以驱转伏邪?况数证亦难以一方蒇事。温热、瘟疫不分,误人非浅!”(《增补评注温病条辨》) . 6.费伯雄:“天行厉气,最为酷烈。病在上焦者,天气中人,.必于上也。此方清热解毒,祛厉疫之气最为精当。”(《医方论》卷4) [评议] 从“方论选录”1的内容语气及《东垣试效方》王博文序来看,此段文字出自罗天益的手笔。王序曰:“太医罗君谦夫从先生(指李呆)有年,尽传其平生之学,亦当世闻人。今将此书厘为九卷,锓梓以传”。罗氏详述了普济消毒饮创制的始末及方义,对后人掌握此方的主治证及配伍意义大有助益。吴昆即方论药,亦多持平之论,不过谓“升麻升气于右,柴胡升气于左”,则未免穿凿。王子接谓本方治疗“时行疫疠,目赤肿痛胞烂者,属温热;憎恶壮热,头面胀者,属风热,此皆邪发手三阴者也”,合乎临床实际;然所谓“普济消毒饮本自《局方》……东垣注释见于《准绳》”,查今本《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并无此方。吴瑭和叶霖对方中升麻、柴胡、黄芩、黄连等药的看法,已解析于“疑难阐述”项,不再赘述。 [验案举例] 1.丹毒 《广西中医药》(1994,5:34):某女,29岁,1991年1月29日初诊。3天前发热微恶寒,右侧面颊部皮肤忽然红赤高出正常皮面,境界清楚,迅速向周围蔓延,间有大小不等之水疱,苔微黄,脉浮数。证属风热邪毒郁结头面肌肤。治宜疏风透表,清热解毒。普济消毒饮加减: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马勃、玄参、桔梗各lOg,板蓝根15g,升麻6g,薄荷6g,大青叶15g。连服3剂。3天后复诊,皮肤红赤大减,皮损范围控制,水疱干瘪。上方再服2剂,基本治愈。 . 2.流行性腮腺炎 《四川中医》(1990,5:24):某男,1天来发热(39—40℃),两侧腮部先后漫肿,张口及咀嚼困难,伴口渴、恶心、呕吐、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口腔内见腮腺管口红肿。证属热毒炽盛,蕴结少阳胆经。治宜清 热解毒,疏风散邪。药用:黄连6g,黄芩、牛蒡子、僵蚕、玄参、赤芍各9g,生石膏90g,知母9g,夏枯草30g,板蓝根24g,柴胡2g。外敷如意金黄散。服药3 剂后,体温正常,头痛减轻,精神好转,能进少量饮食。腮部肿胀稍减,但仍坚硬。证属热毒未散,治宜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上方去生石膏、知母,加海藻、昆布各9g,生牡蛎15g。2剂后,头痛消失,饮食大增,腮肿已消。继服2剂,以巩固疗效。 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浙江中医杂志》(1985,1:14):某男,8岁,1982年8 月10日诊。9天前自觉颈部两侧疼痛,活动受限,动则痛甚,逐渐肿胀,伴呕吐纳呆,体温多在39℃,小便深黄,轻咳咽痛,大便时干时稀,日1行。曾用青霉素、链霉素、复方新诺明等,病情未见好转。两侧颈部弥散性肿胀处深部有核如鸡蛋,推之不移,并可触及大小不等成串硬核,疼痛,扪之发热灼手,两侧腹股沟有10余粒无粘连硬核,触痛。心肺正常,肝右肋缘下2cm,质软,有触痛及叩击痛,脾左肋缘下0.5cm。血象:白细胞28000/mm3,中性26,淋巴14,变异淋巴60。肝功能:麝浊6,麝絮+,谷丙转氨酶正常。证属风温热毒,壅滞少阳之络,治当清热解毒,理血消肿,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板蓝根、牡蛎(先人)各20g,连翘、夏枯草、神曲、延胡、牛蒡子、黄芩、北柴胡各lOg,白芍12g,黄连、乳香、没药各6g。外用如意金黄散调醋外敷,日 1次。治疗6天,体温降至正常,颈部肿胀基本消退,脾未触及,肝回缩/cm,触痛不显。前方去生牡蛎、乳香、没药、延胡、黄芩,加生地、陈皮、薏仁、茯苓、甘草,治疗2周,颈部、腹股沟肿块消失,肝脾未触及。血象:细胞6700/mm3,分叶34,伊红2,痊愈出院。 4.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中国中医急症》(1994,2:74):某男,16岁。骤起畏冷发热,头痛,乏力,腹胀不适,恶心,食欲不振3天,继而巩膜黄染,皮肤出现黄疽,尿色加深,鼻衄不止,皮肤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一),肝右肋下3a'n可扪及,质地光滑、有触痛,脾未触及,舌红苔黄,脉弦滑数。结合实验室检查诊断为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拟用普济消毒饮,重用升麻30g,加茵陈30g。水煎服,日1剂。2剂后热退,衄止。1周后黄疸尽退,肝无触痛。肝功:麝絮+,谷丙转氨酶60单位,守前方大黄减至lOg。续服5剂,诸症全消,食欲、睡眠、二便均正常。再处上方,清热解毒药剂量各予减量,续服10余剂以巩固疗效,后复查肝功均正常。 按语:案1丹毒、案2流行性腮腺炎、案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病部位虽有头面、颈部之异,但均为感受风热疫毒之邪,壅于上焦,发于头面所致,故均以普济消毒饮疏风透表,清热解毒,疗效显著。案4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中医辨证为湿热黄疸,属于“阳黄”的范畴,在治疗上未采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等常用方,盖因患者有鼻衄不止,此热毒已人血分,故用普济消毒饮重用升麻30g,加茵陈30g。诸药相伍,重剂顿服,故能力挫病势。 [临床报道] 1.流行性腮腺炎 以本方加减:银花、连翘、大力子、山栀、板蓝根、马勃、蒲公英、桔梗,水煎服,每日l剂。治疗流行性腮腺炎100例,男性64例,女性 36例;以2—6岁者为最多,占64%,而2岁以下及10岁以上者较少见,年龄最 小者为8个月,最大者为12岁。结果4天内治愈者占77%以上,比一般病程缩短 3—5天,100例均恢复正常。另有报道治疗90例,其中风热在卫型21例,热毒蕴结型69例。内服普济消毒饮煎液,外用如意金黄散或紫金锭用醋或香油调成糊状敷腮部。结果:体温恢复正常最短1天,最长8天,平均2.8天。腮肿消退最短 2天,最长9天,平均3.7天。6天内消退计80例,占88.9%,本组全部治愈。又有以本方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炎57例,男34例,女23例,年龄除1例为31岁,其余均为6—14岁。普剂消毒饮煎取600ml,分早、中、晚3次口服, 57例患者均治愈L3j。 2.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以本方加减:双花15g,连翘9g,柴胡9g,葛根9g,板蓝根12g,山豆根9g,马勃9g,桔梗9g,元参12g,生石膏30g,竹叶9g,甘草3g。水煎服,6岁以下1天1剂,7岁以上2天3剂。每剂水煎至150ml,分2—3次服完。结果,88%的病例在3天内体温恢复正常。随着体温下降,咽部脓性分泌物逐渐消失,血象恢复正常L4j。 3.风毒病 以本方加减治疗风毒病74例。处方:川黄连225g,胡黄连225g,净银花450g,净连翘450g,京元参450g,生甘草150g,牛蒡子450g,板蓝根 450g,绿升麻225g,炒僵蚕225g,柴胡225g,陈皮225g,薄荷150g。共研细末,白蜜为丸,每粒净重3g。轻型及中型病例, 日服3次,每次1粒。重型者加服1 次。3天为1疗程。共治疗74例。结果全部治愈,其中1疗程治愈52例,2疗程治愈19例,3疗程治愈3例{53。 4.丹毒 以本方加减治疗丹毒52例,痊愈41例(恶寒发热停止,局部红肿消退,疼痛消失,血象正常);好转8例(局部红肿大部消退,但微有压痛);无效 3例C6)。 5.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以本方治疗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82例,平均疗程3 天,治愈57例,症状消失,结膜下无明显点状或片状出血。有效24例,症状有明显减轻,结膜下有少量点状或片状出血。无效1例,症状无明显改善,结膜下仍有点状或片状出血。 6.小儿呼吸道感染高热 以本方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引起的高热35例,伴抽搐神昏或惊跳者,加服紫雪散。计48小时内痊愈9例,49—72小时痊愈15例,73—96小时痊愈6例,无效5例,平均退热时间为51。4小时。 7.流行性出血热 以本方治疗435例发热期流行性出血热,并与435例西药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以普济消毒饮煎服,童便100—150ml为引先服。随症加减:体虚之人或病后参加重体力劳动者加人参9g;热厥者加服四逆散;热甚发斑、神昏谵语者加黄柏、栀子各10g,石膏60g;重型病例1日4剂,徐徐服之。气血两燔者,合用白虎汤加犀角磨汁服。寒厥灸神阙、关元、气海。对照组以西药处理。治疗结果:①退热情况:治疗组在服药后一般徐徐退热,稳固下降,不再反复发热,平均退热天数为2.5天。对照组在用氢化可的松时,体温立即下降,但在2至 4小时后大都复升;反复2—3次后甚或热仍不退;亦有猛降猛升,降至35℃以下,又升至40℃以上。平均热退天数4.5天。治疗组退热平均天数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o.01)。②休克发生率:治疗组发生休克者127例(29%),越过低血 压期者121例(27.8%);对照组发生休克者143例(32%),越过低血压期者83 例<19%)。两者相比,休克发生率和低血压越期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 ③少尿发生率:治疗组少尿发生率为42%,越过少尿期的有167例,少尿越期率为38%;对照组少尿发生率为59%,越过少尿期的101例,少尿越期率为 23.2%,两组少尿发生率及越期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④多尿发生率:治疗组与对照组发生多尿的病例分别为258例和276例,多尿发生率分别是59%和 60%。⑤总的病死率:治疗组和对照组总的病死率分别为8%、17。4%,两者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L9j。 8.病毒性心肌炎 以本方加减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48例,水煎服,每日1剂, 15天为1疗程。如见气虚加人参,阴虚加生地、阿胶,痰湿加法半夏、云茯苓,气滞血瘀加红花、川芎,胸痛加蒲黄、五灵脂,阳虚加熟附片,浮肿加车前子、泽兰等。亡阳脱证加服参附龙牡汤。注意休息,部分病例给氧、加用抗心律失常西药。结果治愈 16例,有效28例,无效4例。 9.口腔急性感染 用本方加减治疗急性化脓性冠周炎(22例)、牙周脓肿(18例) 及合并面部间隙感染(5例),共45例患者,年龄在10—68岁之间。水煎口服,每日 1—2剂,日服2—4次。结果治愈38例,显效4例,好转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 95.6%,治疗时间平均为5天L1”。 10.扁平疣 用本方加减治疗扁平疣患者185例,病程在3个月至5年之间。每日 1剂,水煎服,药渣再煎洗患部。结果治愈(丘疹完全消失,无斑痕色素沉着)181例,占97.8%;好转(丘疹部分或完全消失,色素沉着未消退,经观察3—6个月仍不能恢复肤色)4例,占2。2%。治愈的181例中,服药20~25剂而愈者26例,26—30剂而愈者155例[’x。 [实验研究] 抗菌作用的研究 将普济消毒饮按常规煎法制成水煎剂,每剂最后浓缩至25ml,为实验用原液。将小鼠随机分为治疗组、预防组、对照组。观察腹腔注射细菌悬液后24小时内动物死亡情况,判断体内抗菌效果。预防组在注射菌液前一天给药,治疗组在注射细菌同时给药,均按成人剂量50倍(等效量)灌胃给药(67.5g/ k8)。结果,预防组10只小鼠死亡9只,治疗组9只死亡8只,与对照组土霉素组比较差异显著。认为本方无体内抗菌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日学一方【普济消毒饮】
温病条辨——普济消毒饮
中医抗疫有名方③丨普济消毒饮:上行清热解时毒
普济消毒饮——遇到瘟疫热毒便可使用,人们称之为“仙方”
普济消毒饮治疗皮肤病案
认识方剂:“普济消毒饮”是李东垣创立的吗?还有哪些配伍特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