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董建华论治消化病
董建华教授生前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从事中医药临床、教学,经验宏富,成就辉煌,著作有《温热病论治》、《内科心法》等。

  学术观点

  根据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证特点和病位所在,董老认为应称之为“胃痞”更为恰当,因其病机特点是虚实夹杂。虚指脾气虚弱、胃阴不足;实指胃气壅滞、湿热中阻、胃热内蕴、胃络瘀阻。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期病变应为“虚痞”,因久病必虚,其病本虚标实。董老具有独特的胃病理论体系:一是通降论,胃气以和降为顺,关键在于胃气润降;二是气血论,胃病日久,气滞血瘀互为因果,初病在经属气滞,久病不愈属血瘀;三是湿热论,湿热外邪是致病的重要因素,关键在于脾胃功能的强弱,若脾胃内伤,运化失常,水湿内停,蕴而化热,潜藏体内,加之外感湿热,便会同气相求,内外相引而发病;四是标本论,胃病日久及脾,可有虚象,但不能只见其虚,忽视其实,或只重其本,不顾其标,强调应从病证的虚实来确定标本治疗的先后。

  对于肠病泄痢主要有五论:一是标本虚实论;二是气血两调论;三是温清并用论;四是燥润相济论;五是通涩结合论,临床须根据病情需要分别选用。在辨证经验方面,他将胃的生理归纳为降、滞、通三个字,是对辨证论治经验的理论升华。治疗时他抓住根本从调和气血入手,根据气滞、血瘀和虚证三种辨证类型,本着郁结者解之、瘀积者行之、虚损者补之的原则,采用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补气以温中及和血以养阴四法,常获良效。

  治疗经验

  董老针对不同的胃肠疾病,运用灵活多样的治疗法则。病在气属胃气壅滞证用胃苏饮(苏梗、香附、陈皮、香橼皮、佛手、枳壳、大腹皮等),肝胃不和证用疏肝和胃汤(柴胡、白芍、香附、枳壳、金铃子、延胡索等),胃热内壅证用清胃饮(黄连、黄芩、栀子、枳壳、香附、槟榔等),湿热中阻证用连朴苓草汤(黄连、厚朴、茯苓、通草、藿香、佩兰、陈皮等),胆胃不和证用清胆和胃汤(柴胡、黄芩、清半夏、竹茹、陈皮、枳壳等),寒热错杂证用温清饮(香附、黄连、清半夏、山栀、吴茱萸等)。

  病在血属瘀血阻滞证用胃痛宁加减(金铃子、延胡索、赤白芍、五灵脂、香附、枳壳等,重症与化瘀煎同用);虚证属脾胃气虚证用健脾汤(太子参、白术、茯苓、木香、砂仁、陈皮等),脾胃虚寒证用温胃汤(黄芪、桂枝、白芍、炙甘草、香附等),胃阴不足证用养胃汤(芦根、石斛、沙参、麦冬、香橼皮等)。

  治疗虚痞病采用三种方剂:气阴两虚证用甘平养胃方(太子参、炙百合、乌药、鸡内金、香橼皮等);虚火灼胃证用酸甘益胃方(沙参、麦冬、丹参、石斛、乌梅、佛手等);脾胃虚弱证用甘温健胃方(党参、黄芪、茯苓、白术、木香、当归、三七粉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脾胃升降理论的传承、创新、应用与展望
董建华 泻心汤加味
【岐黄学者学术思想】唐旭东:传承脾胃通降论,创立辨证新八纲
医案107回|董建华胃痛系列医案(一)
董建华治胃三法
口中异味怎消除?看董建华处理口“腥、黏、涩、干、臭”之​不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