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丹 毒

丹 毒

    丹毒是一种皮肤突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伴有发冷发热的急性皮肤病。本病发病急剧,有皮肤擦伤,挖鼻或足癣史。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但以小腿最为多见,头面部次之。在中医学中,发于头面部的称为“抱头火丹”,发于胸腹部的称为“内发丹毒”,发于下肢的称为“流火”,发于新生儿臀部的称为“赤游丹毒”o

 

【中医经验集成】

(一)辨证论治
   
1.风温蕴滞
    (1)主症  发生于头面部,鼻、额、目周掀肿灼红,重则双目合缝,不能睁开,或耳之上下前后、头角处、脑后红肿,伴恶寒发热、头痛、口渴引饮、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2)处方  板蓝根、金银花各20g,生地、连翘、黄芩、丹皮、牛蒡子各15g,僵蚕、玄参、天花粉各10g,升麻、薄荷(后下)各6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肝脾湿热
    (1)主症  发生于腰胯、肋下、脐周,焮赤红肿,向四周蔓延。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2)处方  龙胆草20g,黄芩、生山栀、生地、丹皮、赤芍、金银花、连翘各15g,柴胡、车前子(包煎)各12g,生甘草6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湿热化火
    (1)主症  发于下肢胫足,红肿掀热,向上蔓延,痛如火燎,表面光滑,胯间舯核,或见红线上行,不能履地,伴胃纳少食、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处方  金银花30g,紫花地丁、白茅根各20g,赤芍、萆薢、汉防己、泽泻、茯苓、车前子(包煎)各15g,黄柏、苍术、川牛膝各10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胎火胎毒
    (1)主症  多发生于初生儿,脐腹部红肿,向外游走遍体,疼痛焮热,可发生坏疽,烦躁神昏,哭闹不止。舌质红绛,指纹透关穿甲。
    (2)处方  水牛角lOg,鲜生地、丹皮、赤芍、紫花地丁、黄芩、生山栀、金银花、连翘各8g,生甘草3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5.毒热内攻
    (1)主症  红肿迅速蔓延,势如燎原,心中烦躁,壮热神昏,头痛,恶心呕吐,便秘溲赤。舌红绛,脉洪数。
    (2)处方  水牛角、生石膏各30g,连翘、知母各20g,生地、丹皮、赤芍、黄芩、生山栀、板蓝根各15g,黄连10g,甘草6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二)名医经验
   
1.戴裕光诊治经验
    (1)急性期以火毒论治,兼顾湿热火毒为根本,泻火解毒为治疗中心。丹毒起病以局部的红肿热痛为主要表现,而且常见有舌红、苔黄、脉数、身热等全身体征,此实热之象,加之发病急骤,不同于一般的邪热,而具有火毒的性质。究其机理,体内血分原本有热,遇风温火热之邪侵犯,同气相合为患,郁于肌肤,壅为火毒而暴发。故此时须以泻火解毒为首要之法,以防火毒蔓延,变生他证。临床上如果表证不明显,主要用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清解气血之热毒。如果表证兼见较为明显,则用普济消毒饮、牛蒡解肌汤等,在清热解毒的基础上配合疏散卫分之温热。以上处方均可选择配伍紫花地丁、败酱草、板蓝根、忍冬藤、虎杖、白花蛇舌草、蜂房、虎杖、土茯苓等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药物。戴教授经验配伍大黄和牛膝。
    湿热多兼见,清热利湿为常配之法。如果体内血分之郁热复感风湿之邪,湿热蕴结肌表不解,也会发成丹毒。此时湿热为患,易下注而发于下肢。因有湿邪参与而缠绵难愈或多反复发作。戴教授认为渝蜀之地,湿气尤盛,此等湿热之患甚为常见。此时尽管热毒之势不若单纯火毒者急骤,但治疗难度却倍于前者。湿与热合,互相搏结,如油入面,清热多则易寒凉助湿,利湿多则易燥助火势。此时的关键在于鉴别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湿热并重和湿热化燥与否。主方可选用甘露消毒丹利湿化浊,清热解毒;龙胆泻肝丸清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三妙丸清热燥湿;三仁汤清利湿热,宣畅气机等。戴教授常用处方为当归拈痛汤,此方原可利湿清热,疏风止痛,用于治疗湿热相搏而致肢节沉重疼痛、脚气肿痛者。戴教授根据不同辨证,另加配伍,在湿热蕴结的丹毒治疗中取得了较好效果。常配忍冬藤清气血热毒,清经络中风湿热邪而止疼痛;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凉血散结以消肿痛;生薏苡仁健脾渗湿,清热排脓,配合二妙丸利湿清热作用更佳;白茅根、川萆薢、炮山甲合用活血消肿利湿。
    (2)缓减期以治痰为主,寒热共存经过初期的清热泻火,解毒利湿等强势的攻邪之后,邪去大半,疾病的发展得到控制。戴教授认为此时应该重点解决好以下两方面的问题,才能使得该病顺利向痊愈转归。
    清化热痰:丹毒发病尽管以火毒为主要病邪,但气血不畅、经络不通也是导致邪气在肌表瘀滞的重要原因。加之初期的治疗过程中多为苦寒之剂,寒性收引,既不利于局部气血经络的疏通,导致气血津液停滞后受热邪熏蒸而炼化凝结为痰;也可以妨碍脾胃之健运,聚湿生痰。临床常见的急性期后转为慢性丹毒的病例大多有这样的热痰作祟。所以此时清化热痰就显得非常的必要。治疗上均可以二陈汤为基础,根据不同的病症表现适当加减。如见胸膈痞塞,咳嗽恶心,食欲下降明显者,可加枳实、胆南星以燥湿祛痰,行气开郁;如见虚烦难眠,夜梦频繁,惊悸不宁者,可加竹茹、枳实理气化痰,清胆和胃;如见咳嗽痰黄,胸膈痞满,苔黄腻,脉滑数等痰热内结较为明显者,可加胆南星、黄芩、瓜蒌仁、枳实等清热化痰,消痰散结。戴教授喜用白芥子以利气豁痰,主治皮里膜外、筋骨间或肌肉间痰饮证,与以上各方药配合可增加清除局部瘀痰的作用,同时可作为引经药使药力直达病所。
    温通经脉:一些体质虚寒的丹毒患者,在急性期过后,很快表现出了其体质的倾向性,也有一些患者因前期过用寒凉而出现虚寒性的征象,常见为丹毒皮肤浅淡,甚至瘀暗、漫肿,用清热的方法效果不理想,全身伴见乏力、精神不振等。此时,戴教授根据四诊辨证,判断其为寒滞经络、气血不畅,而大胆使用温通经脉的方药。若是以寒邪凝滞为主,常以阳和汤为主方;若是湿热、痰热兼见寒凝,则在相应的处方中配伍炮附子、干姜、桂枝等温通经脉之药,此时炮附子用量为15g以下,干姜、桂枝用量为9g以下,意在走络脉而使丹毒局部气血得以畅通。若多用则人心肾温阳,对于局部经络反而作用不佳。
    (3)后期以补虚为主,重在肝肾之阴临床所见病例中,有一些是经过失治误治而迁延不愈转为慢性的。戴教授在选择上述相应治疗方案的基础上最强调补养患者的肝肾之阴。因为本病以热毒为主要病邪,不论是单纯热毒还是挟痰热或湿热,均有伤津耗液之弊,而且许多患者在初期均经历了数天甚至更长时间的高热,更加蒸炼津液。肝肾为津液之本,故丹毒患者在后期均有不同程度的肝肾之阴不足的表现,如双目干涩、口苦咽干、夜寐梦多易醒、潮热、伤口久不愈合等表现。常用的滋补方药有六味地黄丸、二至丸、南北沙参、桑葚子、桑寄生、何首乌、白芍、当归等。
   

2.李林诊治经验
    李教授认为本病多因皮肤破损,毒邪浸淫所致;或因内热偏盛,外壅体表,复感毒邪而发病。毒邪常与风湿热邪相兼致病,因此临床上可出现多种证候。毒邪兼风热,风热性趋于上,故病多发于头面,出现风毒侵肤证。毒邪兼湿,湿性趋下,故病多发于下肢,出现湿毒侵肤证。体内热盛,郁而化火,外发体表,复感毒邪,故病多发于胸胁腰胯等处,出现火毒郁肤证。婴儿胎热内蕴,肌肤娇嫩,若肤有破伤,感受毒邪而发病者,出现胎毒侵肤证。若治疗失宜,毒热炽盛,伤于营血,病情危重,出现热毒伤营证。由于风热火毒均为阳邪,故发病急骤。湿为阴邪,重浊黏腻,若治疗不当,湿邪未能尽除,湿与毒邪缠绵,常使病证反反复复,终成慢性。
    (1)风毒侵肤证起病急,多见于颜面,亦可见于其他部初期。患处出现水肿性鲜红斑,边界清楚,表面紧张光亮而灼热,压之疼痛而无凹陷;常伴恶寒发热或高热,头痛,有时恶心、呕吐,全身不适;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或滑数。治宜祛风清热解毒口方选普济消毒饮、消炎方加减:金银花、连翘、龙葵、丹皮、知母、甘草各lOg,薄荷6g,黄芩、黄连、三棵针各12g,地丁15g.恶寒发热等自觉症状明显时,选用普济消毒饮化裁;自觉症状减轻而局部症状突出时,选用消炎方加减。发于头面者可加野菊花;发于胸胁腰胯者加栀子、龙胆草;发于下肢者加黄柏、牛膝;肿胀明显或有水疱者加木通、车前子;局部色红不退者加生地、赤芍、丹皮;局部有脓疱或附近淋巴结肿大者加败酱草、蒲公英、虎杖;若高热不退者加生石膏、知母不效,毒热深重者可依毒热伤营证处理。
    (2)湿毒侵肤证多见于下肢,尤其好发于小腿、胫下及踝部,局部肿胀鲜红或黯红,有时表面有水疱,表面光亮紧张,境界清楚;初发时亦可出现发热恶寒,局部疼痛;本证可反复发作,劳累后加重,有时下肢略肿;自觉肢乏倦怠,纳谷不香;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沉濡。治宜祛湿清热解毒。方选渗湿汤、五神汤加减:薏苡仁、茯苓各15g,地丁20g,泽泻、黄柏、木通、龙葵、苍术各10g,生甘草6g.发病初起恶寒发热者加金银花、连翘;若腹股沟淋巴结肿大,重用地丁,加蒲公英、败酱草、三棵针;若反复发作,平时可内服苍术膏或三妙丸。
    (3)火毒郁肤证多见于胸腹、胁肋、腰背等处,局部肿胀色鲜红,不断向四周扩大,压之疼痛,表面灼热;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火解毒。方选柴胡清肝饮加减:柴胡、栀子、黄芩、黄连、知母、龙胆草、野菊花、甘草各10g,枳壳6g,生石膏30g,蒲公英15g。若胸胁胀痛者加青皮;口干渴饮者加麦冬、玉竹;大便秘结者加川大黄或大青叶;局部红肿面积较大者加生地、丹皮。
    (4)胎毒侵肤证多见于初生婴儿,好发于脐腹部,患处鲜红肿胀光亮,边界清楚,逐渐向四周扩大,表面灼热;患儿哭闹不宁,发热,颜面红赤,或高热、惊厥。治宜凉血清热解毒。方选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生地10g,丹皮、赤芍、黄连、甘草各3~6g,金银花、野菊花各6g,地丁、蒲公英各6—lOg.若治疗失宜或未及时诊治,毒邪内攻,高热、惊厥,可参考毒热伤营证处理。
    (5)毒热伤营证发病时治疗不当,或就诊晚而失治,病情发展迅速,患处红肿扩大,附近淋巴结肿大压痛,又出现高热,神昏谵语,烦躁不安,头痛,呕吐,惊厥;舌质红绛,苔薄黄或少苔,脉洪数、弦数。治宜清营凉血解毒。方选清瘟败毒饮、清热地黄汤加减:羚羊角1~3g(或用水牛角l0-20g代),生地、生石膏各30g,丹皮10-15g,赤芍、黄芩、黄连、栀子、知母、玄参、竹叶、连翘各10g.淋巴结肿大不消者加败酱草、地丁、蒲公英;神昏谵语、高热不退者,可加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任选一种,化开后送服口.
   

3.吴军诊治经验
    丹毒系外感性疾病,起病急,临床表现亦有热象偏重,故基本符合温病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可将其归属于温病范畴并以温病学思路对其进行辨证论治。
    (1)风热火炽证见头面、耳项、臂膊等处灼红,头面部疼痛,重则双目合缝,不能睁开;伴见身热汗出,口渴引饮,大便于结,舌红,苔黄,脉滑数。此证为上焦太阴气分证,皮损在上焦,热聚成毒,直入气分。肺主天气,天气郁,则头痛;且春气(即少阳之气,少阳司天)在头,又火性炎上,肺主化气,肺病不能化气,气郁则身亦热也,太阴自汗,皮毛开也,肺亦主卫。咳,火克金也。脉滑数者,风火相煽之象;舌质偏红,苔黄,气分之热象也。邪气与气血壅结不散,发为局部红肿。治以散风清热解毒,普济消毒饮去柴胡、升麻主之。壮热者加金银花、石膏清热解毒;口渴者加天花粉、知母清热生津;烦躁不安者加焦栀子、淡竹叶清心除烦;便干者乃腑实之证,当用芒硝、生大黄之类急下存阴。
    (2)阳明火毒证发于胸腹、腰背、胁肋、脐周等处,红肿向四周扩展,伴高热,烦躁,口干便结,大汗,面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本证为中焦之气分证,斑为阳明火毒;疹为太阴风热;脉弦数,热毒之实证也;舌红苔黄,热已深;渴甚,津已伤也;大汗,热逼津也;面赤,火气盛也;恶热,邪欲出而未遂也;热扰心神,故烦躁不安;阳明热甚,故见便干。治以清热凉血化斑,化斑汤加减主之。肤肿咽痛者加马勃、玄参、僵蚕、桔梗、黄芩、板蓝根以清热解毒,清咽利膈。
    (3)湿热火盛证常发于下肢腿股、足背等处,红肿灼热,向上蔓延,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行走困难;伴见纳少,渴不欲饮,头晕,舌红,小便不通或大便干结,苔黄腻,脉滑数。此气分湿热蒙上流下之证。温病学提出湿热的几大特点不难解释该证,湿性重着,易袭下位,故皮损在下肢,可伴小便不通;但湿邪之病变必以中焦脾胃为中心,故见纳呆;湿热蒸腾,浊邪害清,故头晕;舌红,大便干结,均热证也。苔黄腻,此脾胃之气津不能输调;湿热之证,脉象亦滑数。治以清利湿热,方用四妙散加减。小便不通可加茯苓;若热痛难忍可加桑白皮、牡丹皮、地骨皮;若伴瘀血可加紫草。
    (4)毒热人营证病变发展急骤,皮损范围迅速扩大,颜色紫暗,壅肿热痛,伴神昏谵语,高热夜盛,舌謇肢厥,躁动不安,恶心呕吐等诸逆证,舌红绛,苔黄燥,脉细数。此证乃失治误治,气分之证未解,毒邪既而入营人血之证。正气中虚,正虚之地易被邪犯,脉细数,为津伤,津伤不能制阳,虚热也。治以凉血解毒,清心开窍,清温败毒饮加减主之。若神昏谵语,舌謇肢厥,躁动不安者加服安宫牛黄丸保之。
    (5)邪去正虚,气阴耗伤证见皮损肿减退,发热或不发热,神疲乏力,不思饮食,唇口干燥,眼目干涩,舌红少津,无苔或少苔,脉细微数。本证为丹毒欲愈之际,余毒将尽,气阴已伤。热毒已被控制,余毒将尽,故皮损肿减退。发热为阴津耗伤之后,阴不制阳之虚热。神疲乏力,为壮火食气后之气虚不足。胃阴亏虚,故不饥不食。唇、口、眼、目干燥,为热毒耗伤阴津,津亏不润所致。舌红少津,无苔或少苔,脉细微数,为气阴不足之象。治以滋养胃阴,方用益胃汤。
    (6)外治方①水仙膏:水仙花取鲜品500g,剥去老赤皮与根须,人石臼捣如膏。敷肿处,中留l孔出热气,干则易之,以肌肤上生黍米大小黄疮(此乃脓毒外托之侯)为度。②三黄二香散:黄连、黄柏、生大黄各30g,乳香、没药各15g.为极细末,初用细茶汁调敷,干则易之,继而用香油调敷。温毒敷水仙膏后,皮间有小黄疮如黍米者此乃脓毒聚积,发于肤表,不可再敷水仙膏,过敷则痛甚而烂,三黄二香散主之。
   


4.房芝董诊治经验
    (1)水丹①内服经验方:金银花、生薏苡仁各20g,蒲公英25g,连翘、云苓、生地各15g,川大黄3g,黄芩、猪苓、当归尾、赤芍、红花、牛膝、车前子各10g.水丹的特点是脾胃积热夹湿,以致湿毒凝滞,而且水胜于湿。故在治疗时除清热解毒外,重用利水药物。水疱较多而且药后不消者,选加泽泻、木瓜、土茯苓、六一散。配合活血药的目的,不但能够提高清热解毒药物的效能,同时还能增强利水药物的作用。发热不退者,选加丹皮、生栀子、薄荷、石斛。②外治:水疱较大者,用针刺破,放出积液,用消毒药棉擦干,外用吃疮粉,将药粉干撒,若肿胀不消、渗液不止者,可改用油调外敷,每日2次。
    (2)湿丹内服经验方为麻黄、甘草各3g,桂心、杏仁、当归、赤芍、红花、猪苓、泽泻、龙胆草、车前子各10g,生黄芪15g,云苓皮20g,冬瓜皮、冬瓜仁各30g,苍术、白术各25g.湿丹的特点是寒湿凝滞,逆于腠里,兼见气血两虚。故临床多见浮肿、发沉、胀痛,朝轻暮重。寒为阴邪,其性收引,易于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故见肿痛等证。湿性黏腻而重浊,故缠绵不愈。治疗法则为温化寒湿,活血益气。肿不消者,选加生薏米、土茯苓、木瓜、防己、黄柏;气虚明显者,加用党参或人参。遇有湿丹掀发者,多为寒湿化热,湿热蕴毒所致。治疗则宜清热解毒,活血利湿。湿丹如无焮发,一般不用外用药。
    (3)火丹①内服经验方:金银花25g,蒲公英30g,连翘20g,地丁、野菊花各15g,川大黄3g,陈皮6g,当归尾、赤芍、红花、猪苓、车前子、甘草各10g.火丹的特点是发消迅速,易于出现全身毒热证候。治疗的重点是清解诸经火毒。诸经皆有火,而心火独炽。清热必须泻火,泻火必须泻心火。若出现热毒攻心的症候时,如神志不清、谵语、呕吐,要注意护心。兼见表证,畏寒发热不退者,选加丹皮、薄荷、佩兰叶、大青叶、黄连、生栀子;口渴思凉饮者,选加天花粉、生地、石斛、玄参、麦冬;小便黄赤者,选加木通、黄芩、竹叶;若出现恶心呕吐,为火毒攻心之先兆,应加梅花点舌丹驱毒外出,或于汤药内加灯心炭、绿豆衣、益元散、伏龙肝等护心止呕。②外治:局部红肿而无破溃者,外敷雄黄软膏。
    (4)颜面丹毒颜面丹毒,常兼有风热,发病与天时不正、瘟毒流行有关,体虚者易感。初期多畏寒发热,常误诊为感冒。发病部位在颌面,肿胀严重时影响眼、耳、鼻、口等器官,以致鼻塞不通,双眼不能睁视,且易向头皮发展,‘引起剧痛。局部多起水疱,伴有痒感,水疱破溃,渗液流津,易于染毒掀发而出现火毒攻心等危候。
    在治疗上侧重于清瘟解毒,通利活血。初期畏寒高热、脉浮数者,药用金银花25g,蒲公英20g,白茅根30g,地丁、连翘、板蓝根各15g,大青叶、栀子、当归尾、赤芍、桔梗各10g,六一散18g,川大黄、薄荷各3g,陈皮6g.胸闷不解者,加枳壳、木香;恶心较重者,加藿香、半夏、竹茹;咽喉疼痛者,加山豆根、犀角末;头晕目眩者,加川芎、菊花、白蒺藜。若表证已解,寒热已退,脉象转为沉弦或弦数者,或在初期无表证者,应以清瘟通利为主。药用:连翘、板蓝根各12g,陈皮6g,冬桑叶、黄芩、牛蒡子、马勃、川芎、炒僵蚕、当归尾、赤芍、猪苓、生栀子、车前子各10g.肿胀不消者,加地丁、生地、木瓜、防己;疼痛明显者,加川楝子;瘙痒不止者,加炒苍术、黄柏、防风;小便黄赤者,加灯芯、竹叶;大便干燥者,加川大黄、黄连。无水疱者,可外敷雄黄软膏。有水疱者,不应挑破,可外敷芙蓉膏。已破溃者,可干撒吃疮粉或祛毒药粉。
    (5)丹毒易复发者房老认为,复发的主要原因是治疗不彻底,防止复发的措施是:对于急性丹毒的治疗要彻底;内热重者,在恢复期可间断服用清热解毒之剂,如牛黄解毒丸、牛黄上清丸、牛黄清心丸;彻底根除病灶。特别是脚癣,若见有糜烂渗出者,用木瓜60g,生甘草30g煎水,待温后泡洗,然后干撒吃疮粉。丹毒反复发作,已形成大脚风(橡皮腿)者,治以温经通络,益气活血,健脾利湿。经验方药用肉桂、牛膝、桃仁、红花各lOg,鸡血藤、党参各18g,当归尾、云苓各15g,桂枝、赤芍、白术各12g,生黄芪25g,甘草6g.也可配制丸药,长期内服,药用金银花24g,党参、当归尾、赤芍、鸡血藤、地龙、牛膝、炒山甲、桂枝、木瓜、云苓、白芷各90g,川芎、红花各60g,桃仁、肉桂各30g,苏木120g,桑寄生I50g,麝香2g.上药研细末,再兑入麝香面,炼蜜为丸,每丸重10g,早晚各服1丸。
 


 5.高兆旺诊治经验
    (1)病机探微《灵枢-痈疽》说:“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可见血、津、水同源。《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说:“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说明血不利则为水,水阻则血不行,血能病水,水能病血,水肿可导致血瘀,血瘀亦可导致水肿。瘀血可以是水肿形成后的病理产物,而水肿则往往有瘀血见证,正如《血证论》说:“水病而不离乎血”、“血病而不离乎水”.丹毒初发,多由素体血热,或破损染毒,郁于肌肤而成。毒邪客于经络,经络阻塞,可致气血凝滞。此时若过用苦寒,忽略祛瘀,会使气血愈凝,即使热毒暂解,若瘀久化热,或再破损染毒,丹毒又作,而使局部血瘀更甚,久则络脉瘀阻加剧,水道不通,可致水停。水湿停滞,血脉不畅,瘀而不行,又引起血瘀。瘀血、停水互为因果,故局部肿胀、疼痛,不易缓解。因湿性下趋,故本病多发于下肢,正如《疡科心得集》总结说:疡科之证,“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又因湿性黏腻,着而难去,故使本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久而湿郁化痰,痰瘀互结,使皮肤粗糙,终会成为橡皮腿。另外,水湿郁久化热,或复感毒邪,也会急性发作,局部红肿热痛等。
    总之,本病的病理因素是瘀血,性发作期兼有湿热,缓解期则合并停水。瘀、水、热相互影响,使慢性丹毒反复发作。现代研究也表明,本病由于网状淋巴管反复感染,使纤维组织增生与淋巴液滞
留形成恶性循环,小动脉壁增厚,静脉则因受压而萎陷,最终形成了淋巴水肿,这为血瘀、水停的病机认识提供了客观依据。
    (2)内治法  内服药物常选丹参、赤芍、当归、川芎、牛膝、红花、三棱、莪术等。缓解期兼有水湿停滞,症见漫肿硬韧,胀痛隐隐等,站立时加重,色素沉着,舌红或有瘀点,苔薄白腻,脉沉细者,须加泽兰、防己、泽泻、茯苓等以利水消肿。正如唐容川所说:“凡治血,必先利水”、“治血即以治水,治水即以治血”.急性发作期则有湿热蕴结,症如灼痛肿胀,边界清楚,或恶寒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治兼清热利湿,加金银花、土茯苓、薏苡仁、苍术、木通等。
    (3)外治法  急性期外敷如意金黄膏,以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缓解期或形成橡皮腿者,须温经活血,散瘀消肿,药用伸筋草、苏木、苏叶、威灵仙、泽兰、葱白、桂枝、马齿苋等煎汤熏洗患处,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6.万春发诊治经验
    (1)上部从风论治发于头面部,皮色潮红,形如浮云,灼热疼痛,头痛骨楚,蔓延迅速,波及眼睑,目肿如桃,上延头顶,肿大如斗,恶寒发热,口渴咽干,小溲短赤,大便干结,苔黄腻,舌质红,脉洪数。证属风热客于高巅。治宜散风清热解毒。药用普济消毒饮合牛蒡解肌汤加减:薄荷、黄连各3g,桔梗、黄芩各6g,板蓝根、金银花各15g,牛蒡子、连翘、赤芍、丹皮各10g.
    (2)下部从湿论治发于下肢,腿肿红赤成片,表面光亮,游走蔓延,表皮时发水疱,溃烂疼痛,胯下脊核,步履不便,恶寒发热,苔黄腻,脉濡数。证属湿热下注,蕴阻血分,郁化火毒。治宜活血化瘀,清热利湿。药用五神汤加味:当归、赤芍、牛膝、桃仁、黄柏、茯苓各10g,泽兰、赤小豆、金银花各15g,甘草6g.
    (3)中部从火论治发于胁下腰胯,肿发赤色,游走不定,痛如火灼,恶寒发热,口渴且干,小溲黄赤,大便秘结,苔黄腻,舌红,脉弦数。证属肝火挟脾经湿热郁于肌肤。治宜清肝泄热,利湿解毒。药用柴胡清肝汤化裁:柴胡、川芎各3g,丹皮、山栀、连翘、牛蒡子各10g,黄芩、龙胆草各6g,金银花、生地各15g.

 

 


(三)内服效验方
   
1. 化丹汤
    (1)处方  川独活、射干、麻黄(不去根、节)、青木香、甘草、黄芩、肉桂(去粗皮)、石膏末各15g.
    (2)方法  上方药为粗末,每服6g,加水150ml,煎至lOOml,无时温服。适用于小儿丹毒,遍身燥瘁,发热烦啼者.
   
2.归连汤
    (l) 处方  升麻、黄连、大黄、川芎、羚羊角、红花、当归尾、甘草各69,黄芩、金银花各9g.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药渣可纳芒硝再煎涂肿处。适用于丹毒初发,血热毒盛。
   
3.黄芩汤
    (1)处方  黄芩(去黑心)、麻黄(去根节)、秦艽(去苗土)、升麻各3.5g,大黄(锉炒)、防风(去芦)各7g,朴硝1.5g.
    (2)方法  上6味,捣筛,每3g,水140ml,煎至80ml,下朴硝末,去渣,空心分2次温服,晚再服2次,更量大小加减。适用于小儿丹毒遍身。
 
4.散丹汤
    (1)处方  当归、赤芍各9g,生甘草、大黄、黄芩各3g,丹皮6g,柴胡2.4g。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适用于火丹。
 
5.消毒饮
    (1)处方  贯众9g,葛根6g,甘草4.5g,白僵蚕3g,黑豆10粒。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适用于大头瘟【颜面丹毒)。
   
6.丹毒饮
    (1)处方  白芍、陈皮、黄芩各16.5g,藿香、木通各5.6g,甘草21g,麦冬4.5g.
    (2)方法  每日1剂,加水150ml,煎煮取汁分2次服用。适用于赤游丹毒,遍身不定者.
   
7.防已饮
    (1)处方  汉防己3g,当归12g,苍术、黄柏、茵陈、泽泻、牛膝各9g。
    (2)方法  上药用生姜5片,黄酒350ml,水700ml煎服。适用于腿膝流火(下肢丹毒).
   
8.栀子仁汤
    (1)处方  郁金、枳壳、升麻、栀子仁、牛蒡子、大黄各3090
    (2)方法  上药共为细面,每服9g,蜜水调下。适用于时气头面赤肿(严重的面部丹毒伴发咽炎).
   
9.牛蒡芩连汤
    (1)处方  黄芩(酒炒)7.5g,黄连(酒炒)、桔梗、石膏各4.5g,连翘、牛蒡子(另研)、玄参、甘草各3g,大黄、荆芥、防风、羌活各0.9g.
    (2)方法  上方药为粗末,加生姜1片,水煎,食后分次温服。适用于积热在上,头顶肿起,或面肿,或从耳根上起,俗称大头瘟(颜面丹毒).
   
10-化斑解毒汤
    (1)处方  玄参、知母、石膏、人中黄、黄连、升麻、连翘、牛蒡子各9g,甘草1.5g.
    (2)方法  上药用水400ml,加淡竹叶20片,煎至320ml,不拘时服。适用于三焦风热上攻,至生丹毒,延及全身痒痛者。
   
11.白虎加昧汤
    (1)处方  生石膏、荆芥、桑白皮各6g,知母、半夏、生甘草、薄荷、葛根各3g,麦冬9g,防风15g,竹叶30片。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适用于鬼火丹(小儿丹毒),手足阳明经风热,面上先赤肿,渐渐由头而下,蔓延至身,亦赤肿者。
   
12.黄芩四物汤
    (1)处方  黄芩30g,当归(酒洗)、生干地黄、赤芍药、川芎各15g,何首乌(去粗皮)、草乌(炮去皮)、玄参各4.5g,甘草18g,薄荷叶6g.
    (2)方法  上药切碎,每服6g,水100ml,煎至70ml,无时温服。适用于诸疮、丹毒、赤瘤、燥痒。
   
13.芩连消毒汤
    (1)处方  柴胡、甘草、桔梗、黄连各2.5g,川芎、防风各4.5g,黄芩、羌活、连翘、射干、白芷、牛蒡子各6g,荆芥、枳壳各3g.
    (2)方法  将上药锉散,加生姜水煎,临服加竹沥、姜汁同服。先加大黄利1~2次,后依本方去大黄,加人参6g煎服调理。适用于大头瘟(颜面丹毒,流行性腮腺炎)而发热恶寒,头项肿痛,脉洪者。
   
14.四妙勇安汤
    (1)处方  玄参15g,当归10g.金银花20g,甘草6g.发于颜面者,加牛蒡子、桑叶、菊花;发于胸腹者,加柴胡、龙胆草、郁金、黄芩;发于下肢者,加黄柏、猪苓、赤小豆、牛膝;若伴有高热者,加生石膏、知母、天花粉;血热者,加丹皮、赤芍、紫草;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反复发作,缠绵不愈者,加路路通、鸡血藤、防己、冬瓜仁;肿胀明显者,加泽泻、薏苡仁、木瓜、乳香、没药。本方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同时配合外治:先将鲜马齿苋60g捣烂,然后把马勃60g,朴硝90g,冰片5g研细末.再混合一起,加适量香油调成糊状,外敷患处,纱布包扎,每日1次。
   
15.苦参青黛汤
    (1)处方  苦参、蛇床子、地肤子、黄柏、白芷、金银花、菊花、石菖蒲、青黛、滑石、石膏各10g。面部丹毒者,去黄柏、石菖蒲,加升麻、薄荷;胸腹部丹毒者,去白芷、石菖蒲,加龙胆草、山栀;四肢丹毒者,去菊花、白芷、石菖蒲,加桂枝、桑枝或苍术、牛膝;婴幼儿丹毒者,加川黄连、山栀。本方有清热利湿,祛风解毒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6.升麻葛根汤
    (1)处方  升麻、干葛、白芍、柴胡、黄芩、山栀各3g,木通、甘草各1.5g.
    (2)方法  上药以水300ml,煎至240ml,不拘时候,母子同服。适用于小儿丹毒,身体发热,面红气急,啼叫惊搐。
   
17.升清消毒饮
    (1)处方  牛蒡子、玄参、人中黄、菊花、桔梗各99,紫背浮萍12g,川黄连1.8g,连翘、薄荷、僵蚕各6g,升麻2.4g,鲜荷叶l小张。便实者,加大黄;渴甚者,去升麻,加石膏、天花粉。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适用于重症大头瘟,憎寒发热,头面焮肿,破流秽水,状如烂瓜者。
   
18.活血通脉饮
    (1)处方  赤芍、土茯苓各60g,丹参、金银花各30g,当归、川芎各15g.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治疗期间,同时应用白花丹参注射液静滴。适用于复发性丹毒属血瘢型者。
   
19.普济消毒饮
    (1)处方  黄芩、柴胡各6-12g,黄连、桔梗、升麻各6-9g,连翘、玄参、僵蚕、陈皮各9—15g,板蓝根、牛蒡子各l0-20g.发于头面者,加金银花、桑叶、栀子;发于胸腹腰臀部者,加龙胆草、知母、丹皮;发于下肢及足背部者,加川牛膝、黄柏、薏苡仁、萆薢。本方有清热解毒,理气通络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同时配合外治:发于头面部者,以金黄散调敷患处;发于其他部位者,用黄柏、马齿苋、蒲公英、苍术敷洗患处。
   
20.双解通圣散
    (l)处方  防风、荆芥、连翘(去心)、当归、赤芍、炒白术、栀子各4.5g,黄芩、桔梗各6g,滑石、石膏各9g,生甘草3g。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适用于腿游风(丹毒),两腿内外,忽生赤肿,形如堆云,煅热疼痛者。

 

 

(四)中药外治方
   
1.升麻汤
    (1)处方  升麻60g,漏芦、黄芩(去黑心)各90g,栀子(去皮)30g.
    (2)方法  以上方药细锉。每次用15g,以水750ml,煎至450ml,去渣,下芒硝5g,搅匀,以纱布重浸汤中,温溻患处数十遍,每日2次。
   
2.白玉散
    (1)处方  寒水石(煅存性,水飞)、朴硝、姜黄、当归各309,青黛、甘草、黄柏末各9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为细末,芭蕉根汁加蜜调,以鹅翎扫上,干则再敷。
   
3.如冰散
    (1)处方  朴硝150g(研),蛤粉、寒水石各90g,白芷30g,冰片3g(研).
    (2)方法  以上方药共为细末,和匀,用新汲水调,稀稠适度,鸡翎涂扫,不令药干。
   
4.祛毒散
    (1)处方  川升麻、漏芦、川芒硝、黄芩各60g,栀子仁30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捣为粗末,每用两匙头,以水300ml,煎至200ml,去渣儿,趁微热以软布蘸药拓疮上,以消为度。
   
5.清苦散
    (1)处方  芙蓉叶、桑叶、白蔹、白及、大黄、黄连、黄柏、车前子、白芷、雄黄、芒硝、赤小豆各10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为细末,用蜜水调敷患处。
   
6.硝黄散
    (1)处方  朴硝30g,大黄(细末)3g.
    (2)方法  以上2味药共研混匀,水调匀。先用一小刀刺破丹
毒,去赤晕恶血毒汁,再用鸡毛蘸药,时时涂搽:
 
 7.金花散
    (1)处方  郁金、黄芩、甘草、山栀、大黄、黄连、糯米各30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为细末。蜜和冷水调,以鹅毛涂扫患处。
   
8.敷药散
    (1)处方  绿豆30g,蝉蜕3g,荆芥穗、泽兰、连翘、白芷、蔓荆子各9g,秦皮、夏枯草各6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面,每次用9~12g,淡蜜水调敷患处。
   
9.四昧散
    (1)处方  明雄黄、苏雄各120g,白矾240g,冰片6g.
    (2)方法  将白矾砸成细面,然后徐徐兑入雄黄和苏雄,研匀后再把冰片研粉兑入即成。用时,药粉适量,倾入碗内,以山西陈醋调成膏状,敷于患处,薄厚约1分左右,如药干后再用毛笔蘸醋涂药
上,以保持该药湿润直至8小时左右,然后以小米水洗干净。
   
10.青黄散
    (1)处方  青黛、地榆、赤小豆各30g,大黄25g,苦参10g,梅片9g,白及20g,食醋适量。
    (2)方法  将大黄、苦参、地榆、赤小豆、白及共打碎成粉过筛,将梅片在瓷碗内研成细末,再拌入青黛,合并以上几种药粉拌匀,贮存瓷罐内,勿泄气。治疗时根据患部红肿范围,取适量药粉兑入食醋,调成稠糊状。用前洗净患部,然后用压舌板均匀地涂抹一层药物,盖上纱布,用纱布绷带外固定,每日2次。

11.青宝丹
    (1)处方  大黄60g,川黄柏、姜黄各30g,青黛15g.
    (2)方法  以上方药按常规制成粉末状散剂,用冷开水或蒸馏水调成糨糊状,敷于患处。敷药范围应超过红肿区0.5cm,厚度为0.1-0.3cmo每日3--4次,5天为1个疗程。
   
12.消瘀膏
    (1)处方  栀子50g,木瓜、蒲公英、姜黄各100g,大黄250g,黄柏150go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磨为细末,过筛去渣,用适量蜂蜜和水(蜂蜜、水比例为2:1)将药粉调匀成膏,装瓶备用。使用时把本膏均匀地摊涂在丹毒红肿部位,稍超出红肿边缘,厚度为2mm即可,
再用敷料盖其上。每日或2日换药1次。
   
13.丹毒膏
    (1)处方  生蓖麻子仁40-50粒,生巴豆仁7~8粒,制马钱子粉、生甘草粉2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捣烂,再加香油适量制成膏。根据患部面积大小,摊于塑料纸上,局部外敷,细绳或胶布固定,数小时后,即可见局部红肿萎缩,渐渐消退,每次可敷10—20小时,一般敷2次,即可治愈。此药剧毒,不可内服。局部外敷可有轻度痒感,或微热感,但无其他不良反应。捣膏时不可使用铁器。
   
14.芙蓉膏
    (1)处方  黄柏、黄芩、黄连、芙蓉叶、泽兰叶、大黄各250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面,过筛,用凡士林调成含药量20%软膏。外敷患处。
   
15.薄贴膏
    (1)处方  青黛300g,冰片lOOg,珍珠30g(研末过120目筛),优质香油3 000g,红丹l 600g(烘干过120目筛)。
    (2)方法  以上方药用香油调成药膏,摊在直径10—15cm的圆形白布上,每张重8~10g。用时将药膏适度加热熔化,覆盖创面,4日换药1次。
   
16.金黄膏
    (1)处方  黄柏、大黄、姜黄、白芷各2500g,天南星、陈皮、苍术、甘草各1000g,天花粉5000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用醋调成糊状敷患处,每日1次。
   
17.润肌软膏
    (1)处方  紫草1.5g,地榆15g,当归、大黄、生地各30g,黄蜡90g,菜油360g.
    (2)方法  以上方药放在菜油中浸3—7天(冬季7天,夏季3天,春秋季5天),然后与菜油同入铁锅煎熬,煎至药枯,捞出药渣过滤,加入黄蜡,待熔解后呈紫色软膏。用时,薄摊在棉纸上或纱布上,敷贴患处。
   
18.紫色消肿膏
    (1)处方  赤芍、升麻各30g,当归、白芷各60g,贯众6g,紫草、荆芥穗、紫荆皮、草红花、儿茶、红曲、羌活、防风各15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过重罗。每120g药面加血竭粉3g,山柰粉6g,乳香粉、没药粉各12g,凡士林120g,调匀备用。外敷患处,每日1~2次。热毒性肿胀勿用。
   
19.清热解毒液
    (1)处方  芒硝60g,蒲公英、野菊花、大黄、黄柏各30g;若有足癣者加苦参、土槿皮、半枝莲各30g.
    (2)方法  以上方药水煎至600~1 000ml,冷却后用方纱布湿敷患处,每日6-8次。
   
20.外用龙鳅液
    (1)处方  蚯蚓、泥鳅滑涎、金银花各300g,红糖1oog。
    (2)方法  取活红蚯蚓放在流水中冲泡30分钟,洗净放入盆子里,再将红糖放人搅拌,待化成水后,将泥鳅滑涎放人搅拌均匀即成,装瓶备用。将金银花加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用时
先以金银花水洗净患部,再用棉球蘸上龙鳅液涂擦于患部,每4小时涂擦1次。
   

 

(五)针灸治疗法
   
1.毫针法
    (1)取穴  大椎、双侧曲池。丹毒生于面部者,加取双侧风池、中渚、外关;生于胁下、腰胯部者,加取双侧支沟、血海、委中;生于胫躁部者,加取双侧丰隆、太冲。
    (2)操作  常规消毒后,大椎直刺1寸,施捻转提插泻法1分钟;风池向对侧眼球方向水平直刺1~1.5寸,施捻转平补平泻法1分钟;中渚直刺0.5~1寸,施捻转泻法1分钟;外关直刺1~1.5寸,施捻转提插泻法1分钟;支沟、血海均直刺1~1.5寸,施捻转提插泻法1分钟;委中可点刺放血,令出血2-4ml;丰隆直刺1~1.5寸,施捻转泻法1分钟。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围刺法
    (1)取穴  主穴取皮损周围、内庭;余毒攻窜型加曲池、合谷,暑湿交阻型加足三里、侠溪、行间,瘀血凝滞型加阳陵泉。
    (2)操作  逆经进针取内庭,快速进针,留针30分钟,将针徐徐抽出。患者下肢红、肿、热、痛处表皮紧张而有光泽,轮廓鲜明可分,以皮损处为中心,离皮损边界lcm处作圆周,用75%乙醇棉球消毒后,用0.30mm×40mm毫针,每隔1寸左右,针尖指向圆心,与表皮成45°斜刺,将病灶处围住,留针30分钟后徐徐取针。配穴用75%乙醇消毒后,快速进针,用泻法。
 
3.粗针法
    (1)取穴  神道透至阳。
    (2)操作  选用牙科用直径l.Omm的不锈钢合金钢丝加工做成长125mm(针体lOOmm、针柄25mm)粗针。让患者端坐,双手半握拳,屈肘交叉平放在两臂上,肩下垂,头部尽量下低,以背部皮肤拉紧使充分暴露椎体棘突。取准穴后,皮肤常规消毒,用左手固定棘突上缘皮肤,右手持针以30°角快速刺进皮下,继而将针压低贴紧皮肤,针尖在皮下沿棘突中线缓缓向下刺进,针的方向和脊柱中线平行,切忌向侧歪斜,一般留针2—8小时。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2疗程间休息3天。
   
4.火针法
    (1)取穴  病变局部。
    (2)操作  局部常规消毒后,将针身在乙醇灯上烧红,对准患部迅速点刺,重新烧红后再行点刺,如上反复。点刺针数视患部范围大小而定。
   
5.耳针法
    (1)取穴  神门、肾上腺、皮质下、枕、内分泌等。
    (2)操作  耳郭局部常规消毒,以0.5寸毫针刺入,中强刺激,快速捻转,留针30分钟。每次选用2—3穴,可双耳同时进行,也可单耳交替使用。
   
6.眼针法
    (1)取穴  双眼肺区。
    (2)操作  眼部常规消毒,针刺时,用左手固定以保护眼球,并使眼眶的皮肤绷紧,右手持30~32号0.5寸毫针,在距离眼眶边缘外2cm处轻轻刺入。以得气为度,一般不施手法,留针5-10分钟。
   
7.刺熨法
    (1)取穴  病变局部。
    (2)操作  患处常规消毒,以梅花针或七星针、滚筒针、缝衣针刺破红肿区域皮肤,深度达到可致皮肤出血,密度约为每平方厘米刺100~200针,刺后用熨斗或其他熨烫工具在患处反复熨烫l~3分钟,热度以患者能耐受、不烫伤皮肤为度,每日1—3次。对不宜皮刺或不宜熨烫部位可单用相宜之治法;对中部出现浆液性水疱者,水疱区域可单熨不刺,其边缘无水疱区域则仍按前述方法治疗。
   
8.三棱针法
    (l)取穴  阿是穴、委中。
    (2)操作  刺血前,先于患处寻找紫暗色充盈的小血脉,如无,可选周围的小静脉。然后在选定的刺血部位上用左手拇食指向刺血处推按,使血液积聚于刺血部位,继之用20%碘酒消毒,再用75%乙醇脱碘。选择约6cm长的三棱针,右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针尖露出1—2分,对准已消毒的部位快速刺入1—2分深,随即将针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之出血后让其自然凝固。患处最多可选4—5穴,阴天1次。
   
9.皮肤针法
    (1)取穴  大椎、阿是穴。
    (2)操作  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皮肤针以重叩法弹刺大椎及病变局部出血,再加拔火罐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疖肿.毛囊炎.脓疱病.丹毒.脚气感染..消炎方..朱仁康
疖肿、毛囊炎、脓疱病、丹毒、脚气都能治的特效验方:黄连6克,黄芩、丹皮、赤芍、蚤休、金银花、连翘各9...
疔疖
《朱仁康皮肤科临床经验集》3
中药仙方活命饮对阳证痈疡疾病的治疗有什么效果?
痤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