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真武汤

真武汤

  (温阳利水法)

  汉·张仲景《伤寒论》

  茯苓  芍药  生姜切各三两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

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一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主治】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少阴伤寒腹痛,自下利,小便不利,四肢沉

重疼痛者。

  【方论选萃】

  清·王旭高:肾之真阳盛,则水皆内附,而与肾气同蛰藏。唯肾之阳虚不能制水,则水得泛滥而为病。苓、术、芍、姜,皆脾胃药,

崇土以镇伏肾水,附子以挽回阳气。方名“真武”盖取固肾为义。真武为治,在崇土扶阳,以泄水邪,故不但里镇少阴水泛,兼可外御太

阳之阳(《王旭高医书六种》)。

  清·吴谦等:小青龙治表不解有水气,中外皆寒实之病也。真武汤治表已解有水气,中外皆虚寒之病也……夫人一身,制水者脾也,

主水者肾也,肾为胃关,聚水而从其类,倘肾中无阳,则脾之枢机虽远,而肾之关门不开,水即欲行,以无主制,故泛滥妄行而有是证也

。用附子之辛热,壮肾之元阳,则水有所主矣。白术之苦燥,建立中土,则水有所制矣。生姜之辛散,佐附子以补阳,于主水中寓散水之

意。茯苓之淡渗,佐白术以健土,于制水中寓利水之道焉。而尤妙在芍药之酸收,仲景之旨微矣。盖人之身,阳根于阴,若徒以辛热补阳

,不少佐酸收之品,恐真阳飞越矣。用芍药者,是亟收阳气归根于阴也(《医宗金鉴》。

  清·张石顽:详附子汤与真武汤二方,止差一味,一治少阴病始得之,便背恶寒,口中和,知其人真阳素亏,故用人参以助附子之雄

,茯苓以行白术之滞,又恐生附性悍,伤犯真阴,故用芍药以护持营血,营血得安,而真阴受荫矣。一以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

痛自利,四肢沉重,或颏或呕。其人内外皆是水气,故用生姜佐茯苓,术、附以利水为务,水去则真阳自复。当知此证,皆由水气遏其阳

,阳气原不大虚,所以方中术、附,仅用附子汤之半,又恐辛燥,有伤其阴,因以芍药保其营血,与附子汤之立法不殊,即过汗伤经,振

振欲仆地者,亦不出是方也(《张氏医通》)。

  清·费伯雄:此方取名真武,乃专治肾脏之剂。坎之为象,一阳居二阴之中,水中之火,是为真火,此火一衰,则肾水泛滥,停于下

焦,则腹痛自利;水犯中焦,则作呕,欲吐不吐;水犯上焦,则咳嗽,心悸,头眩。方中姜、附以助真阳;用苓、术以制二阴,水气一收

,则上、中、下三焦俱无病矣(《医方论》)。

  清·何秀山:《内经》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若外感证,发汗过多,津液亏少,阳气偏虚,自汗不止,筋失所养而惕

惕然跳动,肉失所养而闰闰然蠕动。目眩、心悸,振振欲扑地者,此为亡阳之重证。故以附、姜辛热回阳为君;臣以白术培中气;茯苓通

阳化气,以助附、姜峻补回阳之力;尤必佐芍药阴药以维系者,庶几阳附于阴而内返矣。此药回阳摄阴,急救亡阳之祖方(《重订通俗伤

寒论》)。

  近代·张山雷:少阴病而腹痛下利,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是寒水不安其位,泛滥上凌。此非得水神家将,坐镇北方,何以砥柱

中流,奠安巨浪。附子辛温刚烈,直入肾脏,固护元阳;即以白术实脾隄水;而又重任芍药,作阴分之向导,以收摄其散漫之阴气;乃佐

茯苓,渗泄下驱,导之路,则水归其宅,而肾阳复辟,锡玄类以告厥成功。

  太阳病发汗过多,伤其心液,引动肾中寒水,泛滥上偕,水气凌心,故为心悸;阴居阳位,故为眩晕;群阴用事,心阳无依,故为筋

惕肉润,振动不息。

  近代·程门雪:真武汤本名玄武汤,因避讳而改,因循至今也。《伤寒》方有青龙、白虎、玄武诸号,独少南方朱雀一名,深师谓十

枣汤为朱雀则全矣。惟不知是旧有之,抑其自造耳。真武汤方: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与附子汤仅人参一

味之易也。少阴肾阳不足,阳虚不能制水,水邪泛滥,脾土无肾阳之助,火不生土,土虚提防一溃,水势益滔天矣。本方主温肾阳以泄水

邪,佐健脾崇土,以抑遏泛滥,为少阴病阳虚水泛之第一要方也。心下悸为有水气,头眩亦然,身振振欲扑地为亡阳,筋惕肉润为亡阳伤

阴也。真武汤温阳和阴化水气,面面俱到,最为合法。附子、芍药同用,合阳镇阴,以治其身振振欲扑地与筋惕肉润二主证。生姜、术、

苓以泄化水气,治其心下悸、头眩等症,正与苓桂术甘、苓桂干姜二方之意同理。真武汤之用白、芍二药,人颇有疑者,如舒驰远则其一

也。然玩其上列诸症,则白芍一味本方正当用之,况由发汗不解,汗出太过而来者乎。持真武汤一方,实为太阳误治坏症,亡阳有水气者

而设,故其方药与见证,丝丝入扣,似非少阴本力正方也,识者辨之(《书种室歌诀二种》)。

  【近代验证】

  例一  庞泮池治怀胎浮肿案

  王某,女,25岁。初诊(61年2月1日),怀胎九月,周身浮肿,气促腰酸,时时欲眠,小腹坠滞,大便频下,脉来濡滑,舌苔薄白,

舌质暗淡,血压140/106mmHg。乃脾胃二方气虚湿滞,血运不畅,治拟健脾补肾,化湿和营。

  处方:党参9克  黄芪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泽泻9克  米仁12克  桑寄生9克  当归9克  四剂。

  二诊(2月6日):药后血压下降为130/98mmHg,下肢浮肿稍减,但感四肢无力,周身疲倦,大便溏薄,气短,溲频,脉濡滑,苔薄白

,舌质暗淡。证属脾胃阳虚,水湿逗留,治以健脾益肾,温阳利水,真武汤主之。

  处方:熟附块6克  党参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炮姜3克  炙甘草3克  补骨脂9克  山药9克  白芍9克  二剂。

  三诊(2月8日):药后面浮肢肿均退,便泄亦止。气短神疲等症亦有改善。Bp:122/84mmHg,脉滑有力,苔白已化舌质亦见红润,阳

光煦之,阴霾自消。原方进治三剂后,育一女婴。

  例二  徐仲才治咳嗽案

  赵某某,男,65岁。初诊(1977年12月7日):慢性咳嗽二十余年,十年来气促,动则尤甚,近年来稍受凉即咳嗽、气急加重,伴心悸

、胸闷,且时有尿少,下肢浮肿。曾住院检查,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近十天来咳嗽、痰多、色白、络痰不爽

,动则上气,神疲心悸,小便少,足肿,大便溏薄,纳谷不香,四肢及背部寒冷,不欲饮水。舌苔白滑,质淡紫胖,脉沉细数。证属年高

久病,心阳亏损,脾肾两虚,痰浊恋肺,水气凌心,治以温阳利水,宣肺化饮。

  处方:熟附片15克(先煎)  白术9克  茯苓12克  桂枝9克  白芍9克  生姜9克  炙麻黄6克  白芥子9克  葶苈子18克  炙甘草9克 

三剂。

  二诊:药后尿增,肢肿稍退,咳痰均减,咯痰较畅,气急如前,尚有胸闷。苔脉如前。原方加栝蒌皮9克,四剂。

  三诊:肢肿尽退,咳痰明显减少,上气渐平,神疲纳呆未改善,苔已化,脉较前缓而稍有力。治予温阳健脾,佐以养心安神。

  处方:熟附片15克(先煎)  桂枝9克  白芍12克  茯苓9克  白术9克  陈皮4.5克  半夏9克  党参9克  麦冬12克  五味子6克  炙甘

草9克  七剂。

  例三  唐祖宣治血管闭塞性脉管炎案(选自《新中医》1980.5)

  刘某某,男,35岁,于1966年4月25日入院。

  两年前因严冬涉水,受寒冷刺激而诱发双下肢发凉,麻木,跛行,继则色变黯紫,左足二趾溃破,经河南省某某等医院均确诊为“血

栓闭塞性脉管炎”。1964年12月作双下肢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及中西药治疗无效,经介绍入我院住院治疗。

  证见:双下肢麻木凉困,剧烈疼痛,夜难成眠,暖之稍减,五趾呈黯紫色,抬高则苍白,下垂见黯紫。左足二趾溃破已二个月,脓液

清稀,足背、胫后、腂动脉均消失,股动脉跳动微弱,小腿腓肠肌萎缩,皮肤枯槁,汗毛脱落,趾甲增厚不长,面色黄瘦,舌淡苔白多津

,腰背凉痛,小便清长,常自汗出,脉沉细无力。

  此肾寒脾湿之证,治宜温肾阳、燥脾湿。

  方用:炮附子15克  茯苓30克  白芍15克  白术15克  桂枝15克  干姜15克  潞党参15克  甘草12克  黄芪30克

  上方加减共服57剂,疼痛消失,温度色泽基本恢复正常,跛行基本消失,趾甲汗毛开始生长,腂动脉、足背动脉跳动恢复,伤口愈合

。治愈及恢复工作。

  【按语】

  真武汤方,即附子汤去人参,加生姜者也,一味之易,变益火生土而为温阳泄水,此经方变化出入之妙也。附子、芍药同用,和阳镇

阴,以治振振欲扑地、筋惕肉润二症;生姜、术、苓以泄化水气,治心下悸、头眩等症。一救亡阳亡阴,一治水气凌心,标本同治,法度

周密。程师誉为阳虚水泛之唯一要方,信非虚语。现今用治肾性水肿,心源性水肿,效大力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肾阳虚衰,水气泛滥,很容易导致身体腹泻、水肿、咳喘、四肢乏力困重等症状,治疗此类症状一般重视脾阳、肾阳
真武汤名家医案
国医经典解读第3讲:脾肾阳虚水湿泛滥真武汤
张仲景壮阳气的千古经方!五味药,阳气回升,湿气化散
真武汤辨治高血压
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如何治疗:唯证乃知,空言无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