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流 痰
流    痰
    流痰是指骨与关节因结核杆菌感染所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俗称骨痨和穿骨流注。
本病的命名具有两大特点:第一,流者流动之意,它能随痰流窜脊柱、环跳、膝、踝、肩、
肘、腕、指及全身骨与关节间,壅阻而发病。第二,本病溃后脓液清稀,夹有“败絮”状
物,其形如痰,故以流痰名之。
    流痰这一病名出现时间较晚,在古代文献中本病多在阴疽(无头疽)、流注、骨疽等
疾病中论述。如《灵枢.刺节真邪论》中的“骨疽”“骨痹”,以及《素问。痿论》之中
的“骨痿”皆颇似本病;隋《诸病源候论》则有骨痿疽一候,其症状为“初肿后乃破,破
后还合,边傍更生,如是或六七度,中有脓血,至日西,痛发如有针刺。”《备急千金要
方.瘭疽第六》则明确指出:“凡贼风,其人体卒无热,中暴风冷,即骨解深痛,不废转
动,按之应骨痛也,久即结痛或结瘰疬。”并认为:“若治附骨(疽)作贼风,则增益病深
脓多,若治贼风作附骨(疽),即加风冷,遂成瘰疬、偏枯挛曲之疾也,疗之为效,都在
其始耳。……附骨之始半肿但痛而已。其贼风但痛不热,附骨则其上壮热,四体乍寒乍
热,小便赤,大便涩而无汗。若得下却热并开发凑理,便得消也,纵不消尽,亦得浮浅
近外。凡贼风但夜痛骨不可按,抑不得回转,痛处不壮热,亦不乍寒乍热,多觉身体素
素然冷。欲得热熨痛处,即小宽时,复有汗出,此为贼风证也。宜针灸熨博,诸服治风
药即愈。”因此从症状和并发症来看,贼风与流痰如出一辙,并在当时已非常明确地指出,
本病与附骨疽不同,在病因、病机及症状和治疗上迥异,若将二者混为一谈,势必引起
不良之后遗症,并认为治“贼风”的关健在于早期治疗。可见孙思邈对本病的认识全面
而深刻。至宋代《太平圣惠方》对本病的描述则更为具体,如“龟背”、“鸡胸”就非常
形象。明《寿世保元》指出:“一切瘀血、湿痰,蓄于肢节之间,筋骨之会,空窍之所而
痛也。肢节沉重者是湿痰。”提出湿痰是本病的主要病因。至清代,人们对本病的认识有
所提高,在论治上也更趋合理。如《外科证治全生集》禀承家传,独树一帜,对阴阳辨
证最对推崇,对阴疽的治疗,方法独特,效果非凡。其创制的阳和汤、小金丹、犀黄丸,
至今仍为医者广泛使用。至晚清,诸医家对本病的认识趋于一致,显著的特征是将本病
的“附骨痰”、“流痰”来命名,认识到本病乃纯阴无阳之证。如《疡科心得集。辨附骨
疽附骨痰肾俞虚痰论》载:“附骨痰者,亦生于大腿之侧骨上,为纯阴无阳之证,小儿三
岁五岁时,先天不足,三阴亏损,又或因有所伤,致使气不得升,血不得行,凝滞经络
隐隐彻痛,遂发此疡。”《医门补要》对龟背痰的记载更为详尽。曰:“脾肾二亏,加之劳
力过度,损伤筋骨,使腰胯隐痛,恶寒发热,食少形瘦,背脊骨中凸肿如梅,初不在意,
渐至背伛项缩,盖肾衰则骨痿,脾损则肉削,但龟背已成,愈者甚寡,纵保得命,遂为
废人.”余听鸿在《外科医案汇编.流痰》中直接称本病为“流痰”,对本病的证因论治
较为细致。如:“流痰一症,脾虚湿痰凝滞最多,或病后余毒稽留肌肉之内,或欲后寒气
袭于经络之中,或因气阻,或因血凝,若正气盛,阳气宣通,随阻随散,正气虚,经脉
涩滞,随注随壅,屡发屡止,或溃或愈,虽云外证,俱从内生.为内科者,不得不究生
焉。”说明本病绝非外伤,而伤于内才是本病的关键。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流痰是发于骨与关节的阴寒之证,其病因与先天不足,后天失
调、外感风寒湿痰及有所闪挫损伤有关。临床特点是:起病缓慢,局部皮色不变,漫肿
酸痛,化脓亦迟,溃后脓水清稀,夹杂“败絮”状物,可形成窦道,缠绵不愈,易损筋
伤骨,轻则致残,重则成为虚劳,危及生命。本病好发于儿童及少年,其发病部位以脊
椎为最多,其次为下肢、上肢。
    流痰可因为发病部位和形态不同,而有不同的病名。如患于胸背,病变成后凸畸形
者,称鸡胸或龟背痰;病于腰背,痰流于肾俞穴附近者,称肾俞虚痰;病损于髋关节,活
动受限损筋伤骨,为附骨痰;痰损于膝,病膝呈上下纤细,状若鹤膝,称鹤膝痰,病发
于踝,疮孔内外相通,称穿拐痰;痰结于指节,形似蝉肚,称蜣螂蛀;痰积前臂,附骨
而生,孔孔流浆者称蝼蛄串。
    本病相当于西医所称之骨与关节结核.是体内继发结核病灶。约90%继发于肺结核,
少数继发于消化道结核及淋巴结结核。本病好发于脊椎,约占全部病例的一半,其次是
膝关节、髋关节和肘关节。好发部位大都在负重大,活动多,易于遭受慢性或积累性劳
损和肌肉附着少之处,如胸、腰椎椎体及长管骨骨端等。
    (病因病机)
    1  先天不足、禀赋不耐  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乏,骨髓空虚,则骨骼柔软脆
弱,不能支持身体,若强令早坐,闪挫扭伤,使气不得升、血不得行,如复感风寒冷气,
外邪循经入里,留滞筋骨,使阴寒痰浊,气血凝滞发为流痰。
    2  后天失调,三阴亏损  患者劳欲过度肾精耗损;或是伤于饮食,内损脾胃,一则
不能运化水谷,使精血更亏,再则脾虚不运水湿,而凝聚为痰;或是情志不舒,气郁化
火、亦可耗伤阴血,伤及肾精。如此导致三阴亏损,骨髓不充,邪气则乘虚侵入,发为
流痰。
    3  风寒湿邪,乘正气不足,侵入经络,留滞于筋骨,血得寒则凝,故致气血凝滞,
与湿痰相结聚,成为流痰。
    4  跌打闪挫,强令早坐,使筋骨受损,致局部气血凝滞,又与外感之风寒湿痰相搏
结,发为流痰。
    总之,本病的发病是以虚损为主因,而外邪或外伤只是致病的诱因。在整个病程中,
其始为寒,其久为热,即有先天不足,肾亏骼空之虚,又有气血不和,痰浊凝聚之实。其
化脓之时,不仅寒化热,阴转为阳,而且肾阴不足之象也逐渐显露,致使阴愈亏,火愈
旺,因此本病后期常现阴虚火旺之候;又因其脓水淋漓不断,耗伤大量气血,所以后期
也可表现出气血两虚之证。
    西医学认为,本病是一种继发于体内原发结核病灶(肺或淋巴结)的病变,通过血
液循环达到骨骼系统。结核菌可长期潜伏在骨组织中,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发病。有时
结核杆菌经血道先感染关节滑膜,再循血管周围淋巴腔侵入骨髓。
    骨与关节结核的病理发展过程是有一定规律的,初期病变局限于骨或滑膜组织,即
单纯结核或单纯滑膜结核。若能在此阶段治愈,则可全部或部分保留受累关节的功能。反
之,初期病未能及时治愈而进一步发展时,单纯骨结核扩散侵入关节腔,或单纯滑膜结
核侵及关节软骨面,而使关节的主要结构遭到破坏,即成为全关节结核,在此期治愈后,
关节功能将全部或大部分丧失。病变进一步发展,可向外突破,即全关节结核突破关节
囊,骨结核突破骨膜,则在其周围软组织间隙内形成结核感染及脓肿,进而可穿破皮肤
形成经久不愈的窦道,引起继发感染。
    (辨病)
    1临床表现
    1.1  全身症状  发病缓慢,早期多无明显全身症状,仅有轻度的局部症状,活动期
可有怠倦,乏力,体重减轻,精神不振,纳呆,午后潮热,盗汗等;晚期明显消瘦,食
欲不振,全身无力及继发性贫血等。
  l。2  局部症状及体征
  1.2.1  疼痛  早期仅有轻度疼痛及酸痛,当病变侵及全关节时,则疼痛剧烈,且多
夜间加重,成人夜间可痛醒,儿童则有夜间惊啼现象。部分患者可出现相应的神经支配
区的远部痛。关节部病变疼痛时动则更甚.
    1。2.2  肿胀  由于滑膜增厚,关节腔内积脓或关节周围软组织内渗出而形成。一般
无红、热表现,溃脓时则透红一点。
    1。2.3  肌肉萎缩  由于疼痛活动减少而致废用性萎缩,以及神经营养性改变也可使
肌肉萎缩。
    1.2。4  肌肉痉挛与关节畸形  肌肉痉挛为保护性反应,可限制受累关节活动与减轻
疼痛,并且由于肌肉痉挛可置受累关节于一定的畸形位,且多为屈曲畸形。若晚期关节
正常结构被破坏及软组织挛缩,易发生病理性脱位等严重畸形。

    1.2。5  功能障碍  功能障碍与病变程度成正比,早期多由疼痛及肌肉痉挛所引起,
晚期则因严重畸形和固定性僵硬所致。
    1。2.6  寒性脓肿及窦道  由于病骨、关节厨围软组织形成脓肿,因无红、热表现,
而触诊有波动感,故称“寒性脓肿”。由于重力关系,寒性脓肿可沿软组织间隙向下流注,
远离病灶部位,含大量稀脓和豆渣样(败絮状)物质.脓肿可穿破皮肤形成窦道。窦道
肉芽松弛、苍白,经久不愈。
    2  诊断要点
    2。1  有结核病史及结核病接触史。
    2.2  全身有低热、午后潮热、消瘦、盗汗等症。
    2.3  局部肿痛、功能障碍、肌肉痉挛、关节畸形、寒性脓疡及窦道。
    2.4  X线摄片发现关节滑膜肿胀,软骨破坏,或死骨形成。
    2.5  血沉增快,脓液结核菌培养可为阳性。病理检查一般可确诊。
    [辨证]
    1  阳虚寒痰证  主见于初期脓液未成之时,此期虽骨内有病变而外形症状并不明
显,仅觉患处隐痛或酸痛,不红不热,皮色如常,继则关节活动障碍,动则疼痛更甚,舌
淡苔白,脉弦紧或沉细。    、  .
    2  正虚毒滞证  多见于成脓期,风寒湿痰日积月累,郁而化热,腐肉为脓。表现为
原发或继发部位渐渐肿起,疼痛明显或反而不痛,脓已成熟则按之应指,局部透红一点。
伴午后低热,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3  阴虚火旺证  多见于溃后期,此时虚热日热,阴液日耗,加之疮疡溃破流脓,更
伤阴血,致使阴虚火旺,表现为破溃后脓液清稀,夹杂败絮血水,疮口凹陷,周围皮色
紫暗,形成窦道,伴骨蒸潮热、盗汗、颧红、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4  气血两虚证  亦见于溃后期,由于疮疡溃破日久,大量清稀脓液流出,使气血大
份所致。表现为:疮口长期不能愈合,色泽苍白晦暗,或有斑痕硬结。伴食欲减退,精
神萎顿,面色无华,形体畏寒,心悸,失眠,自汗,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或虚大无力。
    [治疗]
    1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1。1.1  阳虚寒痰证  治宜补益肝肾为主,辅以温通经络,散寒化痰,以促其消散。
方用阳和汤加减。若兼表证,加荆芥、防风,有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局部痛甚者,加
乳香、没药、玄胡。
    1.1.2  正虚毒滞证  宜扶正托毒。方用神功内托散加减。可酌加功劳叶,冲服骨结
核散。
    1.1。3  阴虚火旺证  宜养阴清热。方用大补阴丸和清骨散加减。汗多,加黄芪、山
茱萸、浮小麦;阴虚甚者,加生地、沙参、麦冬;咳嗽严重者,加百部、紫菀、冬花。
    1.1.4  气血两虚证  宜补气养血。用人参养荣汤或十全大补汤加减。若伴腰酸足痿
者,可加川断,杜仲、狗脊、鹿角胶、菟丝子、巴戟肉、牛膝等。
    1.2  成方、验方
    l。2.1  阳和丸,每次6g,每日2—3次。用于阳虚寒凝证。

    1.2.2  小金丹,每次4粒,每日2次。
    1.2.3  虎潜丸,每次9g,每日2—3次。用于正虚毒滞证。
    1.2.4  榄核莲15g,十大功劳叶工5g,牛大力30g。水煎服,15"--30天为工疗程。
    1.2。5  穿破石30g,、铁包金60g,百部!Og,水煎服。    ‘
    2  西药治疗    ,
    2。1  异烟肼0。lg,每日3次,口服。
    2.2  链霉素0。5g,每日2次,肌注。
    2。3  利福平150mg,口服,每曰3次。
    2.4  对氨水杨酸钠2~--4g,口服,每日3次.    ,
    2。5  乙胺丁醇250mg,口服,每日3次.
    2.6  卡那霉素0.5mg,肌注,每日2次。
    一般同时使用以上2—3种抗结核药,中小关节结核用药1年左右,大关节给药2年
  左右,术前一般用药3—4周。
    3  外治法
    3。1  初期(阳虚寒痰证)  用回阳玉龙膏外敷,或用阳和解凝膏掺桂麝散或黑退消
  盖贴;或配合隔姜灸,雷火神针灸等法;或配合熨风散局部熨之,以促其消散。
    3.2  成脓期(正虚毒滞证)  若脓已成熟,皮肤透红,按之应指明显可切开,或用
  火针烙法烙开,以排脓通畅为度。    ,
    3.3  溃后期  可用五五丹插药线引流,若脓水清稀,久不收敛,可用附子饼灸法,
  若已成瘘,但脓出不畅时,可用白降丹外粘药线,插入疮口,以化腐蚀管;若溃后久不
  收敛,但脓水转稠厚者,是行将收口的佳兆,宜掺生肌散以收口。
    3.4  牵引与固定  四肢关节结核,可持续皮牵引或固定,以缓解肌肉痉挛,减轻局
  部疼痛,矫正关节畸形,促进病变稳定,并可预防或治疗病理性关节脱位或骨折.
    3。5  穿刺抽脓法  脓肿较大,并有全身症状者,可行穿刺抽脓法,,抽出脓液,并在
  脓腔内注入链霉素0。lg,异烟肼lOOmg卜加压包扎,开始每周l一2次,以后可根据积脓
  情况,每l一2周穿刺1次。如脓液不易抽出时,可作小切口排脓,置入链霉素后,缝合
  切口,加压包扎。穿刺时应无菌操作,进针宜轻,以免形成窦道。    .
    4  手术疗法  .    ’
    4。l  适应证  滑膜结核经治疗无好转;合并结核性脓肿,骨、关节骨质破坏死。
    4。2  手术方式  ①脊柱结核应根据病情选择病灶清除术、病灶清除加植骨融合术、
  病灶清除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术等。②滑膜结核行滑膜切除术。⑧关节成形或关节融
  合术.
    5  针灸疗法  临床多使用灸法,可直接灸,也可隔姜、隔蒜灸。亦可灸百会穴及病
  变两旁各取工寸半之相应穴位,以培补督脉,疏通气机。
    (预防与护理}
    1  局部制动  用石膏、夹板牵引固定患肢,脊柱结核宜卧硬板床休息。
    2  增加营养,多进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饮食,病情进展时忌食鱼腥、酒、椒、葱、
  蒜等.
    3  瘫痪病人定期翻身,预防褥疮,酒精按摩每日1次。

    龟  背  痰
    流痰发于胸椎,致使人体呈龟背畸形者,称龟背痰。另外,病变可使胸骨前凸,背
脊后弯,呈鸡胸龟背状,所以也称鸡胸龟背。本病多发于青少年,尤以10岁以下儿童最
为多见,患病后开始症状不显,当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则可致鸡胸龟背畸形,其重者常
常引起下肢痿软无力,步履蹒跚,活动受限,甚至发生双下肢瘫痪。相当于西医所称之
胸椎结核。
    [病因病机]
    1  先天不足,禀赋不耐,骨髓空虚,骨骼柔软,若强令早坐,复外感风寒湿邪,使
气血凝滞,痰湿结聚,发为流痰。
    2  脾肾两虚,肾精亏损,骨髓不充,加之脾肾虚弱,不能温阳化气行水,使痰浊结
于骨骼而发病。
    3  督脉空虚,阳气不足,外邪乘虚直中督脉,注于骨结,以致出现背脊后突之龟背
痰。
    4  肺经邪热,侵及脊骨,脊骨受损无力支持而成鸡胸、龟背畸形。故《世医得效
方》说:“胸高胀满,其状如龟,此肺经受热邪所致也。”
    西医学认为,脊椎结核常见于5岁以内儿童,侵犯部位最常见为最下三个胸椎和第
一、二腰椎,多为两个以上椎体受累,在儿童期,椎体的血液供养,主要依靠脊椎后动
脉的分支,它分布于椎体的中央区,因此儿童期脊椎结核病也从椎体内部开始,可破坏
大部分骨质,由于椎体不堪重负而塌陷,脊柱遂形成有角度的弯曲畸形。在成年期,病
变常在椎体前区(该处由肋间动脉或腰间动脉供养),椎体大部分保存,因而畸形程度较
轻。
    [辨病]
    1  临床表现  患者站立或行走时尽量将头及躯干后仰,坐位时喜用手扶椅,以减轻
体重对受累椎体的压力,脊柱后凸畸形,肿如梅李,身体缩小,渐至背伛、背驼,而呈
鸡胸鳖背之象,并容易造成广泛的椎旁流痰(脓肿),位于背部两侧。伴悠悠腹痛、二便
枯秘,或脾败便泄,潴留或失禁,饮食少纳,或日久气血两亏,筋骨不荣。甚者可出现
二足痿弱,以致于截瘫,渐成童劳而毙。
    2  诊断要点
    2.工  背部钝痛或酸痛,动则痛剧,并向胸部和上腹部放射。
    2。2  脊柱运动受限,胸腰部僵硬,拾物试验阳性.
    2.3  胸椎呈角状后凸畸形,形似龟背。
    2.4  在椎体旁或肋前胸肋形成寒性脓肿。
    2.5  出现下肢痿弱,甚至截瘫。
    2.6  X线检查
    2.6。l  边缘型  早期X线平片上可见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疏松或局限
性骨质破坏。
    2。6.2  中心型  椎体骨质疏松或有空洞改变。晚期病椎塌陷呈楔形变。
    2。6。3  在病椎两旁有增浓的脓肿阴影。

    3  鉴别诊断
    3。1  驼背  本病多发于先天禀赋不足及后天营养不良、气血不足之儿童。患者亦有
明显的畸形,但该病所致之鸡胸龟背在坐位时脊骨弯曲如弓,平卧后驼背好转或消失。范
围较广,无明显的成角畸形,胸前常见串珠累累(串珠肋),双下肢呈内弯或外翻畸形,
四肢骨端常有增大现象。
    3。2  肾虚腰痛  以腰背部疼痛为主症,以30~40岁以上男子,腰部长期积劳者为
多。背部无畸形,亦无寒性脓肿。
    [辨证]
    见“流痰”。
    (治疗)
    1  内治法  见“流痰”。
    2  外治法  见“流痰”。
    3  手术疗法
    3.1  病灶清除术  病灶处有死骨存在,或有较大的脓肿,或窦道久治不愈者,在抗
结核药物控制下,患者一般条件许可时,可行病灶清除术,同时行病灶内植骨术(有继
发感染者不宜)。术后卧床3—6个月,并须继续用抗结核药物治疗。
    3。2  脊柱融合术  病灶清除术后1—2个月,或经非手术治疗已达静止期患者,但
脊柱不稳定,可用自身髂骨或异体骨,行脊椎后融合术,术后卧床3—6个月。
  [预防与护理]
  1  休息  为缓解疼痛,避免病变扩散,防止畸形,及时让患者卧床休息或采取其他
措施是必要的。应使用软垫硬板床,在脊柱结核活动期卧床可以自由翻身,但不宜坐起
或离床,直至脊柱恢复稳定为止;比较稳定的结核,可以坐起吃饭,下床大小便,其余
时间仍须卧床休息。
    2  牵引或固定支架保护  可防止病理性脱位,并可整复脱位和矫正畸形。
    其余见流痰“预防与护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外科学》第一章 疮疡
瘰疬的问诊
腰腿痛的鉴别与诊断治疗
顾伯华医案(六)
腰痛的常见病因及鉴别诊断分析
腰椎结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