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65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黄芩9g  芍药6g  炙甘草6g  大
枣12枚半夏9g  生姜4.5g
  上6味,以水2000ml,煮取600ml,去滓,分3次温服,每
次服200ml。
  (功效]和解表里,降逆止呕。
  (主治)
  主证:下利腹痛,身热口苦,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
沉弦.
 副证:或里急后重,或口渴。
  (临证加减]
  1.本方加枳实、白术、桔梗、浙贝母,治伏气发温,内挟
痰饮,痞满咳嗽。
  2.本方加黄连、龙胆草诃子肉治少阳胆热。
  3。本方加藿香、佩兰、黄连、枳壳、厚朴、茯苓治急性胃
肠炎。
.  4。本方加白头翁马齿苋治急性肠炎。

    黄连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黄连9g  炙甘草9g  干姜9g  桂
枝9g  人参6g  半夏9g  大枣12枚
  上7味,以水2000ml,煮取1200ml,去滓,温服,白日服
3次,夜服2次。现代用法一般煮取600ml分3次温服。
  (功效)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主治工    .
  主证:胸中烦热,时欲呕吐,腹痛,舌尖红,苔黄白,脉
弦数。
  副证:或微发热,或下利。
  (临证加减]
  1.本方证若胸中热痛甚者,;加川楝子、炒栀子、元胡;呕
吐酸苦,仿左金丸法,加吴茱萸。
    2.本方证水泻较剧者,加茯苓利湿,葛根升发清阳,怀山
药、焦白术健脾止泻;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泄热通幽。
    3.本方桂枝易肉桂加芡实、莲须治胃热肠寒。
    4.本方加刀豆子、柿蒂治外感呕逆。
    5.本方加枳实、瓜蒌皮治胃脘痛。.
    6.本方加柴胡、赤芍、乌药、乌贼骨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7。本方加陈皮、厚朴治胆囊炎急性发作。
    8.本方去甘草,治关格,如小便不通减桂枝,黄连减半,
关而且格,则全方用之,名进退黄连汤。
    黄连阿胶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黄连12g  黄芩6g  芍药6g  鸡
子黄2枚阿胶9g

  上5味,以水1200ml,先煮3味,取400ml,去滓,下烊化
之阿胶稍冷后,再搅人鸡子黄,温服140ml,日3次。
  (功效]育阴清热,滋水降火。
  (主治]
   主证:心中烦,不得卧,舌红少苔,脉细数。
   副证:口燥咽干,或手足心热,小便短黄,或舌绛少津。
  (临证加减)
  L兼见口渴咽干者,加麦冬、元参、石斛;咽痛加桔梗、
甘草.
   2.若心中烦热较甚,小便黄赤者,酌加竹叶、灯心、通草、
甘草梢、淡豆豉、白茅根。
  3。失眠严重,妇女精神抑郁者,合甘麦大枣汤、酸枣仁汤
或百合地黄汤。
  4.若热灼真阴,血溢皮肤,牙龈或皮下紫斑者,酌加女贞
予、旱莲草、丹皮、元参、生地、炒地榆、侧柏叶等。
  5.失眠属心肾不交者,本方去黄芩,加龙骨、牡蛎、炒枣
伫、夜交藤、琥珀粉。
  6.本方加龙齿、牡蛎、杏仁治失眠。
.:  7。本方合百合地黄汤治肝硬化昏迷阴虚内热者。
  8.本方加锁阳、淫羊藿、搜丝子、柏子仁治阳痿。如伴有
早泄者加龙骨、牡蛎、刺猬皮、芡实。
  9.本方加地榆炭、槐花炭治便血。    .
   10.本方加蒲公英、大黄炭、木蝴蝶治出血性胃炎。
11.本方加当归、旱莲草、女贞子、丹皮、知母、仙鹤草治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2。本方加白蒺藜、当归、酸枣仁、柏子仁治老年性皮肤瘙
痒症。
   13.本方加干芦根、生地、知母、黄柏、炙黄芪、煅牡蛎治
多汗证。

    14。本方合归脾汤治经后烦躁。
    15。黄连阿胶汤加味治疗阳痿:用黄连5g,白芍、石莲子、
远志、茯苓各15g,黄柏、桑螵蛸、五味子、柏子仁、阿胶各
lOg,鸡子黄1枚。心火亢盛加栀子;相火旺盛加龙胆草;肾阳
不足加菟丝子、韭菜子;阳痿为主加锁阳、淫羊藿;早泄为主加
龙骨、牡蛎、芡实。水煎取液,阿胶烊化稍凉后加鸡子黄倒人药
液,搅匀温服.治疗期间忌食辛辣刺激食品及白萝卜、绿豆,忌
性生活。[浙江中医杂志,1994,t29,:305]
    16.黄连阿胶汤加味治疗慢性咽炎:药用黄连5一lOg,黄
芩、白芍各10一15g,肉桂5g(后下),阿胶15g(烊化)。每日
1剂水煎,分2次用热药液冲生鸡子黄1枚,口服。[贵阳中医学院
学报,1997,(2):143
    17.本方去黄芩、芍药、鸡子黄,加干姜、当归,治阴虚发
热,下利脓血,次数频繁,腹痛难忍者,名驻车丸。[千金方]
    18.本方去鸡子黄、黄芩、芍药,加黄柏、山栀子,治伤寒
热毒人肠,下利脓血,名阿胶汤。[此事难知]
    19。本方去黄芩、芍药、鸡子黄,加乌梅、麦冬、生地,治
暑温,暑伤心肾,心热烦躁,消渴不已,名连梅汤。
  20.本方去黄芩、白芍、鸡子黄,加黄柏、栀子,治经病已
去,心中烦,不得卧,名黄连阿胶场。

二、黄芩汤证(172)
  [原文]
  太阳与少阳合病,  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172)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生姜一两半,一方三两切。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再夜一服。
  [提要]  黄芩汤与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治。
  [释义]  本条句首所言太少合病,是指邪之来路和病之初始阶段,可能有头痛发热
等症,故称太阳;同时可能有口苦、咽干、心烦、腹痛、不欲食等症,故称少阳。据理
推论,当以少阳受邪为主。但证情转而即以下利或呕作为主证,乃少阳邪热逆阻于胃肠
所致。本条述证简略,以药测证,可知少阳邪热下迫于肠,疏泄不利,故下利常伴有肛
门灼热、泄下粘秽、腹痛,甚至里急后重,同时可见发热口苦、咽干、目眩等症。治宜
清少阳邪热以止利,.方用黄芩汤。若少阳邪热上逆于胃,胃失和降,则见呕吐,以黄芩
加半夏生姜汤清热止利,和胃降逆。
    [选注]
    成无己:太阳阳明合病,  自下利为在表,当与葛根汤发汗;阳明少阳合病,  自下利
为在里,可与承气汤下之;此太阳少阳合病,  自下利为在半表半里,非汗下所宜,故与
黄芩汤,以和解半表半里之邪。呕者,胃气逆也,故加半夏生姜以散逆气。(<注解伤寒
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
    柯韵伯:两阳合病,阳盛阴虚,阳气下陷入阴中,故自下利。太阳与阳明合病,是
邪初入阳明之里,与葛根汤辛甘发散,以从阳也。又下者举之之法,太阳与少阳合病,
是邪已入少阳之里,与黄芩汤酸苦涌泄,以为阴也,又通因通用之法。((伤寒来苏集。
伤寒论注.黄芩汤证))
    汪苓友:太少合病而至自利,则在表之寒邪悉郁而为里热矣,里热不实,故与黄芩
汤以清热益阴,使里热清而阴气得复,斯在表之阳热自解矣。所以此条病,若太阳桂枝
在所当禁,并少阳柴胡亦不许用也。((伤寒论辨证广注.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
    [评述]  成氏举三阳合病而下利的不同特点与其相应的治法,得出同中之异,有治
表、治里、治半表半里的不同,有一定参考意义。汪氏认为本条合病自利的病机是在表
之寒邪悉郁而为里热,里热不实,故与黄芩汤清热益阴,对于深入理解本条证治尤有帮

助。柯氏则认为葛根汤证为邪初入阳明之里,黄芩汤证是邪已入少阳之里,可备一说,
存此备览。可供参考。
    [治法]
    1。清热坚阴,缓急止利。
    2.清热止利,和胃降逆。
    [方药]
    1。黄芩汤方。
    2.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方义]  黄芩汤由黄芩、芍药、甘草、大枣组成。以黄芩为主,苦寒坚阴而清里
热;芍药味酸微苦,敛阴和营,缓急止痛;芩芍配伍,酸苦相济,调中存阴以止利,是
治热利之要药。甘草大枣益气和中,调补正气。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止利之功。若胃气
上逆而呕吐者,则加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伤寒论)中论合病下利者,共三条,证治各异,应予鉴别: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
下利,病变重在表,治用葛根汤,解表和里。256条阳明与少阳合病,病变重在阳明,
其下利属内有宿食之热结旁流之属,治用大承气汤泻热通腑而止利。本条则是太阳与少
阳合病下利,病变重在少阳,治用黄芩汤清热止利。上述三条合病下利,体现了仲景辨
证求因,审因论治的精神。
  本方与葛根芩连汤同具苦寒坚阴清里热之功,但本方用芍药柔肝、敛阴、和营,葛
根芩连汤则用葛根健脾、解表、升阳。凡属实热证之“热泄”,兼有表证者,用葛根芩
连汤清热止利,表里双解。热泄无表证者,则用本方。尤多用于腹痛下重、大便不爽的
热痢,后世治疗痢疾之方多从此演化而来,故(医方集解)称之为“万世治痢之祖”。
    [方论选]
    柯韵伯:凡太少合病,邪在半表者,法当从柴胡桂枝加减。此则热淫于内,不须更
顾表邪,故用黄芩以泄大肠之热,配芍药以补太阴之虚,用甘枣以调中州之气,虽非胃
实,亦非胃虚,故不必人参以补中也。若呕是上焦之邪未散,故仍加姜夏,此柴胡桂枝
汤去柴桂人参方也。((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少阳方总论))
    尤在泾:少阳居表里之间,视阳明为较深,其热气尤易内侵。是以太阳与少阳合
病,亦自下利,而治法则不同矣。太阳阳明合病者。其邪近外,驱之使从外出为易。太
阳少阳合病者,其邪近里,治之使从里和为易。故彼用葛根,而此与黄芩也。夫热气内
淫,黄芩之苦,可以清之。肠胃得热而不固,芍药之酸,甘草之甘,可以固之。若呕
者,热上逆也。故加半夏、生姜,以散逆气。而黄芩之清里,亦法所不易矣。(<伤寒贯
珠集.卷一太阳篇上。合病证治六条))
    钱天来:用黄芩撤其热,而以芍药敛其阴,甘草、大枣,和中而缓其津液之下奔
也。若呕者,是邪不下走而上逆,邪在胃口,胸中气逆而为呕也,故加半夏之辛滑,生
姜之辛散,为蠲饮治呕之专剂也。(<伤寒溯源集。附合病并病篇>)
    [点评]  本方为治热利之专方,诸家认识基本一致。尤注对太阳阳明合病下利,与
太阳少阳合病下利的治则、方药进行了比较,可供参考。
    [临床应用]
    (1)后世医家对本方的应用

    1)(活人书):本方去大枣,名黄芩芍药汤,治鼻衄。
    2)(活法机要>:本方去大枣,名黄芩芍药汤,治热痢、湿热痢,或火升鼻衄。
    3)<济生拔粹):治泄痢腹痛,或里急后重、身热久不愈、脉洪疾,及下痢脓血稠粘。
    4)<类聚方广义):治痢疾,发热腹痛,心下痞,里急后重,脓血便者。
    5)(外台秘要}:本方去芍药、甘草,加半夏、人参、干姜、桂枝,名外台黄芩汤,
治干呕下痢。
    6)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本方治春温。
    7)  <温病条辨):本方去大枣,加猪苓、茯苓、泽泻、白术、厚朴、陈皮、木香、
名四苓芩芍汤,治湿食交阻之初痢,并见尿短者。
    (2)现代应用
    1)消化系统:现代本方常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病证。
王氏用黄芩汤合白头翁汤治疗工例痢疾,证见腹痛下痢脓血,肛门灼热,里急后重,口渴,
粪检:白细胞(//\),脓球(㈩),红细胞(抖),粘液(并)。服上方3剂后,腹痛下利均止再以
原方小其制,续服4剂痊愈。杨氏报道用黄芩汤为主治疗阿米巴痢疾1例。患者妊娠
2个多月,证见腹痛频频,下痢红白粘液,日二、三十次,里急后重颇剧,少腹坠胀,有如欲
产情形,体温37.9℃,大便检出阿米巴原虫。方用黄芩3g,白芍lOg,甘草4.5g,香连丸
3g,服2剂后症情明显好转,下利次数大减,日仅二、三次,原方再进16剂,下利止,先后2
次检查大便未发现阿米巴原虫。曹氏以本方加减,表里同治,湿热兼顾,治疗婴幼儿泄
泻,属湿食内蕴郁久化热,又为外邪所袭,表里同病,脾胃湿热下迫暴注所致。姜氏以
本方加减清化湿热,治疗下焦湿热,邪气旺盛,正气不衰之慢性腹泻。王立基氏用本方
加味清肠化湿,通腑泄热治疗肠腑湿热所致慢性结肠炎。
    2)儿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之一。师群氏等认
为,本病属祖国医学“温病”范畴,多因外感风温,热毒内生或化热入里。其主要病机为正
邪相争,邪热内陷,血热互结,气滞血瘀。在治疗上,根据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
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说及吴鞠通的“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衡,治下焦如权”的大
法,对于气营热盛者,以黄芩汤合清营汤为主苦寒清热,清营解毒。
    3)其它:吴勤文氏用黄芩汤治诸病气血不和,属于热证者,莫不应手取效。以本
方加防风、秦艽、生苡仁清热祛风除湿,治疗风湿热痹。治黄疸,尤以小儿湿热发黄及
妊娠妇女发阳黄之黄疸证,则以本方加猪苓、淮山药、茯苓、泽泻以利小便,扶脾退
黄。治妇女白带,则以本方加苍术燥湿,海螵蛸收敛而热清、湿化、带止。治崩漏,以
本方加山栀子、藕节、地榆、炒蒲黄,和血调经而崩漏自止。
    (3)医案选录
    1)春温:先寒后热,是属伏邪,体质阴弱,未宜发表。伏邪者,乘虚伏于里也,
当从里越之,春温篇中有黄芩汤可用。黄芩汤。(<未刻本叶氏医案))
    2)痢疾:王某,男,30岁。1953年4月11日初诊。患者病初恶寒,后则壮热不
退,  目赤舌绛,烦躁不安,便下赤痢,微带紫暗,腹中急痛,欲便不得,脉象洪实。余
拟泄热解毒,先投以黄芩汤:黄芩、白芍各12g,甘草3g,红枣3枚,服药2剂,热退
神安痛减,于13日改用红痢枣花汤,……连服3剂获安。(<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3)痢疾:沈学生,男,13岁,症状:腹痛下利,  日三、五行,有红白粘液,脉弦

舌红,苔薄。诊为少阳胆热乘于肠胃,迫其阴液下注。为疏:黄芩三钱,白芍六钱,甘
草二钱,大枣四枚。服二剂而下利与腹痛俱除。(<伤寒挈要))
    4)泄泻:许某,女,60岁。1958年7月5日初诊。自诉初起病发热,眩晕,  口
苦,厌食,尿黄,旋即腹痛泄泻2天不已,粪便稀薄色黄,昼夜排便7次,  口干不渴
饮,神疲,舌淡红、苔黄腻,脉弦虚缓。证为外感风热传里,木土不和,脾虚湿胜,气
机失调。治以清热和中。处予黄芩汤加减:黄芩lOg,白芍20g,甘草、黄连各5g,淮
山药、葛根各15g。服药2剂而痊愈。(<新中医)1988;20(4):8)
    [按语]  黄芩汤清热止利,多用于治疗腹痛下重,大便不爽的热痢。治疗痢疾之方,
如朱丹溪的黄芩芍药汤、张洁古的芍药汤,多以此演化而来,故<医方集解)称黄芩汤为“万
世治痢之祖”。本方不限于治下利,亦用于伏气温病,为清里热之主方。叶天士根据其方
苦寒直清里热的作用特点,及春温初起即有阴精素亏、里热炽盛的病理特点,亦选之作为
正治之方。<三时伏气外感篇)春温条:“春温一证,……昔贤以黄芩汤为主方,苦寒直清里
热。热伏于阴,苦味坚阴乃正治也。”此为温病学家对(伤寒论)的发展。
    [现代研究]
    实验表明,黄芩汤具有非常明显的抗炎、退热、解痉、镇痛和一定的镇静等作用。
这与黄芩汤清热止痢、缓急止痛的主治功效相应。
    1.从复方和单味药同步实验结果分析,黄芩汤的抗炎解痉作用是各组成药物:黄
芩、甘草、乌枣和芍药共同配伍作用的结果。黄芩汤的退热作用与方中黄芩和甘草的作
用有关。芍药配伍甘草有明显的镇痛作用,黄芩汤的镇痛作用与此有关,但并不排除方
中具有其他镇痛配伍关系存在的可能性。黄芩汤的镇静作用主要是黄芩的作用。
  2.从组方分析,本方包括了芍药甘草汤,此方临床用于治疗各种疼痛,其中也包
括胃肠痉挛所致的肠鸣、腹泻、腹痛等证,黄芩汤及其组成药物,和芍药加甘草对乙酰
胆碱引起的强直性肠收缩,均有非常明显的抑制作用。黄芩汤、芍药加甘草对小白鼠乙
酸扭体所致疼痛反应也有非常明显的抑制作用。黄芩汤能非常明显地延长小白鼠甩尾实
验的痛阈反应时间,从而初步阐明了本方缓急止痛的机理。
  3.拆方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全方对大鼠离体回肠的收缩频率、收缩幅度及紧张性
有非常明显的抑制作用。如果减去君药黄芩,则呈现相反的兴奋作用。全方与各单味药
比较,全方作用最佳,从而证明全方作用优于单方。君药在复方中起主要作用,这一方
剂学理论的合理性、科学性得以证实,本方如果减去君药,加大芍药,甘草和大枣的用
量至古方用量的4倍,其解痉作用强度与全方古方用量相等,也证明了经方配伍优于其
它配伍关系。本方清热止痢的功效,可能以黄芩为主,而缓急止痛功效,可能主要是芍
药配甘草的作用。君臣药配伍(黄芩配伍芍药)有助长药理作用的相须关系。佐、使药
甘草和大枣在全方中也发挥一定的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娄绍昆:解构黄芩汤
经方40:柴胡桂枝汤|感冒、胃痛溃疡、小儿癫痫、肠炎、神经痛
经方临床模拟练习-每日一案(第568期)
治疗一例呕吐腹痛案
伤寒论方证
伤寒论应该背诵下来的398条(10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