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绍琴临证400法2

【劳[?/]四法】

[?/]的主要表现,如:潮热、盗汗、咳嗽、咯血、失眠、消瘦、脉象细小弦数等,都是阴虚血少,肝热火旺的征象。所以喻西昌认爲:“阴虚者十之八九”。兹将其辨证、立法述之于后。

()养肺阴,润肺燥,清热止红

肺阴不足,阴虚内热,热伤肺络以致咳嗽较久,两颧发红,干咳少痰,甚则痰中带血,咽喉嘶哑,形体消瘦,夜间口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弦小数。可用养肺阴,润肺燥之法。

银柴胡9、白芍12、炙鳖甲12(先煎)、地骨皮12、川贝母粉3()、沙蔘15、天麦门冬各10g、知母6

加减法:

若阴虚肝热较重时,加鲜茅根30、鲜藕连节30、干荷叶10,甚者可加羚羊角粉1()

若痰中带血,或咳血较多时,加青黛粉2()、云南白药1,或加三七粉1~2()

方中可加鲜生地30、川楝子10、牛膝3、小蓟12

若苔白脉虚弱者,气分亦虚,可加五味子10

若由于气虚不能固表,咳后阵阵汗出者,加浮小麦20、生牡蛎20(先煎)

若咳则胸中作痛者,加旋覆花6()、片姜黄6

若因咳甚而出血者,镇咳是重要的一环,加杏仁10、桔梗6、远志10

()滋肺肾,清虚热,以退骨蒸

[?/]阴虚火旺,日晡之时潮热必作,热势不甚,久之则热势渐甚,故名骨蒸劳热。热则耗阴灼液,故形体消瘦,面色黑浊,舌红脉弦细。用滋养肺肾方法以退骨蒸潮热,宗青蒿鳖甲汤意。

炙鳖甲12(先煎)、银柴胡6(鳖血拌炒)、青蒿6、地骨皮10、知母6、生地黄20、白芍10、川贝母粉3()、沙蔘10

加减法:

若舌苔厚腻,胸满腹胀,乃积滞蕴热,必须先行消导,俟脏腑气通,滞热祛,再议本法。

若在暑季,头晕呕恶,苔白滑者,虽是阴虚,仍先治暑。可先用芳化方法一剂,俟暑湿祛,再图治本。

本爲阴虚,若阳气也衰者,根据气虚情况,也可酌情益气。但甘温之品当忌,以西洋蔘爲最佳,也可用沙蔘。

阴虚潮热,医者每用滋补下元,此千载之常法,但又必须在常法之中,深入细究。若兼他证者,当视其病状找出有余之邪,先治其标,标祛则本易医。余每见医者见低烧即青蒿、鳖甲,见血虚必四物、二至,虽不效亦不思改,以至药不离口,病势日增,直至不救。

()益其气兼以固表,和营卫求其汗止

自汗一般是阳气虚,表虚津液不能内固,故自汗出,面色[+]白,舌胖苔白,脉象虚濡。宜益气以固其表。若属其他原因之自汗,如:肝热、湿郁、燥汗、烦汗及虚中有热等,皆不可用。

黄芪30、防风6、白朮12、浮小麦30、生龙牡各30(先煎)

加减法:

若中阳不足,气分过虚,内无郁热,服上方效而未愈者,可于原方中加入党蔘10,或红人蔘3(另煎兑)

若病人四肢发凉,确爲下元不足,可加用附子3~5(先煎)

若服上方汗出不减,舌红口干时,乃热郁于内,服甘温之后,反助其热,即不可再用原方。应根据脉、舌、色、症,考虑祛其热,热祛则不蒸汗外出,则汗自止。

若服上方汗出似属见轻,夜梦增多,乃胆火上扰之象。于原方中加入竹茹10、黄芩10即可。

若汗出已轻,胸闷如痞,脉濡苔腻,此属湿邪郁于中焦之象,方中加陈皮10、半夏6、苍朮6、厚朴6

()滋肾阴以泻虚热,折虚火求其汗止

阴虚热炽,迫津外出,睡中尤甚,舌红心烦,脉象弦细。必当滋阴泻火,热除则汗自止,切不可固涩止汗,防其恋邪。

黄芪皮10、生地黄15、白芍15、黄柏9、黄芩10、黄连3、知母6、生蛤壳30(先煎)

加减法:

若属肝郁气机不畅,当先调肝郁,俟郁解热清,再缓用滋水方法。

若阴虚之体而兼湿邪阻遏,中阳不宣,脘痞胸闷,乏力气短,脉象沈濡,最易错认阳虚,若用补阳则阴更伤,热必加重。一定要解除湿邪,调整中焦。俟其湿祛,则诸症皆解。

笔者认爲:肾虚阴伤之体,最易饮水求救。水乃阴类,多则中阳难以运化,湿邪由此产生。先父医案中,常有“虚在肝肾,湿阻中宫”之记载,确实道出此类疾病之关键,啓迪后人。滋肾阴兼顾湿邪,切不可专事滋腻。否则唯病不能除,反助湿邪。

治疗劳[?/]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一定配合抗痨药物,增强体力锻鍊,适当注意饮食,纔能求得早愈。

【胃脘痛七法】

胃脘痛早期多与情志不遂有关,直接影响食欲。本证一定与心绞痛鉴别清楚,有时冠心病误诊爲胃脘痛,是极危险的医疗事故。长期的胃脘痛,一定详细检查,应考虑是否有早期癌变。

()疏解郁结以缓其痛,调达气机治在肝胃

恼怒之后,或过度忧思,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脘时痛,胸中满闷,时或太息,有时气蹿脘痛。治当疏调气机,以缓胃痛。宗四七汤方意。

苏叶梗各6、半夏10、陈皮6、香附10

加减法:

若郁久化热,脉象日渐弦滑,舌尖部起刺,可加金铃子6、炙玄胡3(研冲)

若湿邪较重,舌胖苔白腻,当加炒官桂1.5、炮姜炭1.5

若舌苔黄厚,可加焦麦芽10、香稻芽10、六神曲10、鸡内金10

()疏理气机,兼泄肝热,以缓胃痛

肝气郁结,久则化热,心烦梦多,舌干脉弦。治当苦泄肝热,疏调气机而缓疼痛。

炒川楝10、元胡粉3()、吴萸1、马尾连10、香附10

加减法:

若有湿郁,苔白脉沈涩,当再加疏调气机之品如:苏藿梗各6、佛手片6、绿萼梅6

若内伤食滞,舌苔黄厚,大便秘结,或腹胀不运,时而呕恶,可加焦三僊、保和丸之属,以消导积滞。

()苦泄折热以制其酸,疏调气机而缓疼痛

热郁化火,心烦善怒,形瘦面红,口干且苦,嘈杂呕酸,喜冷畏热,苔多糙黄,脉象弦数。可用苦以泄热,疏气缓痛法。

苏梗10、旋覆花10()、半夏曲12、香附10、马尾连10、吴萸1、川楝子10、乌贼骨15()

加减法:

若热郁日久,深入血分,可加生蒲黄10、五灵脂10,或云南白药,以活血化瘀。

若久病入络,面色黑浊,形体消瘦,可用活血化瘀爲主,辅以调养气血。

若血虚肝郁,可用逍遥散法,养血爲主。

若标热重时,可先折其热,俟热除再行养正。

()甘寒育胃阴,活血以缓痛

病久阴分不足,阴虚则阳亢,亢必化火,虚热阴伤,形瘦口干,心烦梦多,小溲赤黄,五心烦热。用养血活血缓痛方法。

沙蔘12、川楝子12、麦冬10、生香附10、炒五灵脂10、生蒲黄10、生白芍12、吴萸1、马尾连10

加减法:

若有气机失调,仍当暂用疏理气机之品,俟气机调畅,再行本法治之。

若属阳气又虚者,用药宜缓,甘寒之品少用,并可暂用温化之味,俟阳气恢复,再以泄热育阴爲法。

()行其气兼以活血,化瘀滞而缓疼痛

胃痛日久,久痛及络,络血瘀阻,痛有定处,势如针刺,面色滞黯,舌质黯有瘀斑,脉沈涩,当以本法治之。

五灵脂10、生蒲黄10()、川楝子10、白芍10、当归10、茜草10

加减法:

若有肝郁气滞,可加疏调气机之品,如香附10、木香6、佛手10

若体弱气血双亏者,可加用益气养血之药,气血同补。如黄芪15、赤白芍各15、生甘草6

若阴伤肝热,可加育阴柔肝之味,如白芍、当归、枸杞子、丹蔘等。

()甘温以养中焦,调血而缓其痛

素体阳虚气弱,面色萎黄不华,少气倦怠,四肢不温,胃脘隐痛,飢则尤甚,得食稍缓,痛处喜暖喜按,漾吐清水,舌胖苔腻滑润液多,脉象虚濡沈迟,每因过劳、或受冷、过飢则诱发作痛。可用温养中焦,调血缓痛方法,用黄芪建中汤。

黄芪12、桂枝10、白芍12、炙草6、炮姜1.5、大枣14枚、当归10、饴糖30()

加减法:

在阳虚气弱时,可增黄芪至30~60、党蔘10~20、白朮10

若在气虚的基础上又见明显血虚,即加旱莲草10、女贞子10、料豆衣6、川芎6、熟地10、砂仁6

若在服药过程中,又加气郁,当即改方,用疏调气机之药,暂去甘温补中之品。

若有宿滞,或消化欠佳,可于方中加保和丸10(包煎),或枳朮丸10(包煎)、焦三僊各10

本证虽然是气血虚弱,但不可专赖补药,一定要增强锻鍊,促进胃肠功能好转,加强吸收能力,以利早愈。

()香运和中以开其胃,消导食滞以缓疼痛

饮食不节,食滞内停,胃脘作痛,脘腹胀痛,嗳腐食臭,味如败卵,呕吐恶心,不欲饮食,舌苔黄厚,脉来弦滑。用香运和中,消食导滞方法。

砂仁3、焦山楂10、焦麦芽10、焦神曲12、半夏10、莱菔子10、枳实6、防风3

加减法:

若体质强实,舌苔老黄垢厚,大便不通,可加川军1.5~3、元明粉1~3

若属老年体弱,中阳不运者,可加用枳朮丸或香砂枳朮丸。若在中年,可用保和丸加枳朮丸,或用枳实导滞丸,或木香槟榔丸之类。

【呃逆四法】

呃逆是胃气上逆,呃呃连声,声短且频之证,分偶然和持续发作两类。偶然发作而时间短暂的,属于一时的气机不调,可用闭息、惊吓、刺鼻取嚏等方法,皆可即愈。若持续发作,不能自愈者,则当辨证施治。张景岳说:“致呃之由,总由气逆”。引起气逆的原因很多,如“食滞痰湿;过食生冷,寒热交阻;木郁横逆,郁热化火,升降失和,胃热上冲;胃阳不足,中虚气逆”等,皆能导致本病。若老年久病,或病重危笃,胃气已败,也能出现呃逆,其特点是呃声低微,并不连续,这是重病之兆,预后不良。

()疏调气机,降逆止呃

气滞痰湿互阻,肝郁横逆,呃逆连声,声音响亮,舌苔白腻,脉象弦滑。一般可用疏调气机方法,仿四七汤。

半夏12、苏梗9、厚朴6、茯苓12、旋覆花10()、郁金6

加减法:

若属肝郁化火,脉象弦数有力者,可先用辛开苦降的方法,以行气折热降逆,同时嘱告患者一定要禁辛辣油腻饮食。

若苔白滑腻时,可酌加化湿之品,并嘱患者忌喫甜味黏滑饮食。

()辛开苦降,理气定呃

肝郁化火,胃热上冲,呃逆连声,声音响亮,口干心烦,舌红,脉象弦实有力,必用辛开其郁、苦泄其热。

川楝子12、黄芩9、黄连6、半夏10、生姜3、陈皮9、山栀6

加减法:

若郁结未解时,当加疏调气机的药物,如苏梗6、郁金6、香附10

若舌苔黄厚,挟杂食滞时,加焦山楂6、焦麦芽6、六神曲6、鸡内金10、炒枳壳6

若体胖痰湿素盛者,加莱菔子6、白芥子6、冬瓜子20,甚则可加皂角6、槟榔6

若体质薄弱,素有气虚者,酌减川楝子及芩、连之量。

()温中阳,展气机,降逆止呃

寒呃,多由病后中气不足引起,胃虚生寒,气失通降,呃声虽低,而频作不休,畏寒肢冷,倦怠乏力,舌胖嫩,苔白滑润,脉象沈弱。用温中行气降逆方法,仿丁香柿蒂汤意。

公丁香3、柿蒂9、党蔘8、生姜3、陈皮6、旋覆花10()

加减法:

若中虚寒盛时,去生姜,加黄芪10、干姜6

若寒虽不甚而中虚气弱较重者,可加茯苓10、白朮10、炙草10、人蔘粉3()

()补益中气,降逆和胃

素体虚弱,中气早虚,过食生冷,阳气受遏,呃逆声低,其势甚微,舌胖且有齿痕,脉象虚濡无力。治当补益中气,俟其气复,呃自止矣。

党蔘10、黄芪15、炙甘草6、法半夏10、生姜3、大枣10枚、旋覆花6()、代赭石12

加减法:

若中气不足,而又兼肝郁气滞,呃逆频频发作,脉虚弱而带弦急,舌虽胖嫩,尖部畧红者,仍当先以疏调木郁爲主。俟其郁结得舒,气机已调,病势见缓,呃逆虽发而不频繁,可酌情改用补正方法,但药量不可过重,防其壅滞气机而气郁再发。

【噎膈三法】

噎是咽物梗噎不顺,膈乃胸膈阻塞,饮食不下。

本病多由饮食不节(如嗜酒过度等),耗伤阴津,以致津血虚衰,胃脘枯槁,气血瘀结而起。此外,由于忧思过度,情志不遂,血气郁滞,流行不畅,亦可导致噎膈。

一般来说,本病治疗较难,预后较差,必须早期治疗。同时要禁烟酒及一切刺激性食物,增加体力活动,保持心情舒畅,方可求得较好疗效。

()疏调气机,降逆定噎

气机郁滞,咽部食道阻塞不畅,咽物则气噎作痛,每于心情抑郁则病势更甚,心情舒畅时病势似能减轻,初期脉象多见弦象。治疗可用疏调气机方法,仿逍遥散,四七汤之意加减。

旋覆花9()、香附10、炒山栀6、青陈皮各6、半夏曲10、苏梗9、枳壳9、片姜黄10

加减法:

若嗜酒多年,舌苔厚腻者,可于本方中加葛花10、枳椇子10、赤芍10、赤苓10

舌苔白腻根厚,胸中满闷,大便溏薄,脉沈缓者,此湿郁较重,可于方中加草蔻3、厚朴6、杏仁10以温化湿郁;若苔垢腻而厚者,于方中加入化滞之品,如焦三僊各10、鸡内金10;若苔黄厚畧干者,可酌加瓜蒌20或保和丸15(布包)同煎;舌苔黄腻根垢黄厚,脘腹胀满,大便干者,可加大黄粉1~2(),甚则可加元明粉2()

()润燥生津,和血止噎

素体阴分不足,或久病津液枯槁,形体渐瘦,面色黯浊,大便艰涩,甚则状如羊屎,舌红苔白,脉象弦细。治疗宜用润燥生津,和血育阴方法。仿啓膈散方意。

沙蔘30、旋覆花9()、丹蔘12、川贝母3(研冲)、苏木9、三七粉2()

加减法:

若兼阴虚肝经郁热时,可加疏肝泄热之品,如川楝子10、丹皮10、郁金6之类。

若因郁结而胃肠滞热不清者,酌加解郁化滞之品,如枳实6、焦三僊各10、槟榔10;若大便秘结者,再加大黄粉2()

凡有湿郁,气机不畅者,滋腻厚重药物一定慎用,防其滋腻助湿。

()养血育阴,活瘀行滞,少佐通幽

噎膈已成,阴血大亏,血行瘀滞,形体消瘦,面色黑浊,胃纳不佳,大便如羊屎,舌红边有瘀点,脉象沈涩且弦。旣要养血育阴;又需活瘀行滞;其有血虚便秘,影响消化,还当润燥通幽。故三法并用,并须嘱其怡情与锻鍊,令其气血通畅,而阴复瘀化,始能向愈。

生地黄15、赤白芍各12、川贝母粉3()、旋覆花10()、红花3、桃杏仁各6、丹蔘15、代赭石10、鸡内金12、麻仁20

加减法:

若体质尚好而大便秘结者,可于方中加大黄粉1~2()。大黄旣能通便,又爲活血化瘀之品,人每畏其峻猛而束之高阁,当用而不用,惜哉!

【反胃二法】

饮食入胃,久而复出,吐出完谷,中医称爲反胃。

一般认爲,本证初起是因胃寒脾弱,不能消谷,长期不愈,后天累及先天,可导致命门火衰,下焦虚寒。这种病的特点是食入不化,停留中脘,经过半天或一天后,完全吐出,吐势缓慢,状若完谷,并无异味,所以称它爲“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这种病是由渐而来,反覆发作,日久则导致脾肾阳虚,而见:面色[+]白,脣口无华,神气疲惫,胃纳不甘,脉象多是沈弱无力,甚则沈迟不应指,舌胖苔腻滑润液多,大便溏薄,小溲短少,形体消瘦。

初期治疗当以温中和胃,降逆止吐方法调理中焦;晚期当以温肾助阳,补火暖土爲法。

()温中和胃,降逆止吐

反胃多是阳虚,脾胃受寒而成。这种病在早期并不很重,由于治疗欠当,中土受伤,脾胃升降失调,吐势日渐增重,始能成爲反胃。在没有形成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的时候,治疗时以调整脾胃功能即可,气逆则降气,有寒则温寒;日久形成吐若完谷,朝食暮吐即可用温中和胃,以降逆定吐。一般考虑用大半夏汤、香砂平胃丸、旋覆代赭汤等。

党蔘9、旋覆花10()、代赭石10、土炒白朮10、干姜6、附子10(先煎)、炙甘草6、竈心土30(包煎)

加减法:

在早期虚象不太明显的时候,可去党蔘、干姜、附子,加苏梗、半夏、煨姜或生姜。

若肝郁气滞者,上方去干姜、附子,加木香、香附、郁金等;若有热郁时,加左金丸之类。

若反胃较久,干姜、附子、党蔘等益气温中之品用量必须增加,甚则可用肉桂、川椒等温中祛寒之品。

本病除治疗外,应注意情志活动,气恼恚怒易加重病情,亦需禁忌冷食及难消化之物。

()温肾助阳,补火暖土

晚期的治疗,必温肾助阳,补火暖土。从命火式微着眼。方如:

附片10(先煎)、干姜6、熟地15、肉桂粉3()、党蔘15、黄芪15、生牡蛎30、炒川椒3(去闭目,炒令汗出)

【附:吐酸二法】

吐酸水,是胃病的一个常见症状,一般认爲是胃热所致。即如《内经》所云:“诸呕吐酸,皆属于热”。

()辛开其郁,苦泄折热,以制吐酸

热郁化火,呕吐酸味,大便干燥,舌红口干,脉象细数。法当泄其木火,仿左金丸。

苏叶梗各6、半夏10、马尾连10、吴萸1

加减法:

若火郁挟有食滞,舌苔根黄垢厚者,可加焦三僊各10、鸡内金10、花槟榔10

()温养脾胃,疏解木郁,而止吐酸

脾胃虚弱,失于健运,时有吐酸,但酸味不重,无心烦梦多等火郁现象,需用温养脾胃,疏解木郁方法,以止吐酸。

党蔘6、木香6、砂仁3、茯苓10、白朮10、炙草6、半夏10、陈皮6、乌贼骨20()

加减法:

若属中阳不足,心悸气短,脉来细弱,舌胖嫩,苔薄白,可用益气补虚方法,加黄芪20、人蔘粉3(冲服)

或用单方:乌梅1~2枚,口含。

[]嘈杂

嘈杂是胃脘部嘈飢不适的一种感觉,甚则懊憹不可名状,得食暂止,有时食后复嘈,常与吐酸并见。一般认爲多属胃热爲主,久病虚寒证亦可偶见。胃热仍以清热爲主,但用药宜轻,不可过重;若病属脾胃虚寒者,宜用温养脾胃方法。

【呕吐九法】

有声有物爲呕,无声有物爲吐,有声无物爲干呕,皆是由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常因外邪时气、饮食不节、气机不调或胃虚、胃寒等原因而发病。

()芳香疏解,平胃定呕

外感暑湿之后,表气闭塞,胃失和降,发生呕吐,头疼寒热,周身无力,舌苔白腻,脉象滑数。用芳香疏解方法。

苏叶6、藿香10(后下)、法半夏10、大腹皮12、厚朴6、竹茹10、煨姜3、白蔻仁3、竈心土30(包煎)

加减法:

若兼有内热时,可加马尾连10、黄芩10

若湿郁较重时,加苍朮3、郁金6、杏仁6、砂仁3

()苦泄折热,以定呕吐

热郁于胃,胃气失于和降,心烦口干,呕吐味酸且苦,吐势急迫,小溲赤热,夜寐梦多,舌红脉数。用苦寒折热,以降逆止呕,用黄连温胆汤法。

姜川连6、竹茹12、枳实6、黄芩12、姜山栀10、半夏12、竈心土60(包煎)

徐徐冷饮之。

加减法:

若属胃肠滞热,大便干结时,加大黄粉1(),或焦三僊各10、鸡内金10。俟大便得通,腑气下行,胃气不逆,呕吐自止。

()疏调木土,以定其呕

恼怒之后,木郁土,胸闷胁胀,恶心甚则呕吐,舌红口干,脉弦畧数,或沈涩不畅。用疏肝和胃方法,以定呕吐。

苏梗10、半夏12、厚朴6、茯苓10、马尾连10、吴萸1、旋覆花10()、代赭石12、盐水炒砂仁2(研冲)

加减法:

若属气郁腹胀者,加青陈皮各6、佛手片10、木香6、大腹皮10

若胁痛较重时,加片姜黄6、香附10、绿萼梅10、代代花6

若舌根厚腻,乃湿郁食滞之象,加神曲10、焦麦芽10、鸡内金10、槟榔10

()温化痰饮,降逆定呕

痰饮内停中州,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以致呕吐痰涎,头眩心悸,胸闷漾漾欲呕,舌苔白腻,脉象弦滑。当用温化痰饮方法。

半夏15、陈皮10、苍朮10、茯苓15、煨姜6、泽泻12

加减法:

若属阳气不足,水饮停留中焦,呕吐清水,四肢不温,可用温阳化饮之品。方中加桂枝6以通阳;白朮10、泽泻10以化饮定呕。

若阳虚体弱之体,可用桔半枳朮丸、苓桂朮甘汤或香砂六君子汤等。

()消导积滞,平胃定呕

由于恣食生冷不洁之品,以致停滞不下,胃气失降,反而上逆,呕吐厌食,吐物腐臭,嗳气吞酸,胸脘胀满,得食愈甚,大便味恶,舌苔垢厚,脉实大而两关独滑。用消导积滞方法,以平胃定呕。

半夏曲12、青陈皮各12、马尾连12、焦三僊各15、花槟榔12、竹茹12、枳实10

加减法:

若食滞较重,积滞化火,舌红心烦,夜寐梦多,可加清热之品,如生石膏20(先煎)、知母10

若苔黄垢厚,口味甚重时,加增大黄粉1~2()入药内,旣可清其腑热,又可荡其积滞。

()调气和胃,降逆定呕

呕吐日久,胃气逆而不降,心烦恶心,胃不思纳,舌白苔腻,脉来力弱,畧带弦象。可用调气和胃,降逆定呕方法。

旋覆花10()、代赭石12、煨姜6、半夏12、陈皮6、党蔘10、竈心黄土60(包煎)

加减法:

若脉来弦急,乃肝郁之象,用疏郁展气方法,可加佛手10、香橼皮6

若舌苔黄腻时,加用苦寒以泄热,并佐消导之品,视其体质,酌情用药。

()香运温中,以定呕恶

胃虚气弱,脾阳失运,中脘闷满,周身酸楚乏力,食后每欲呕恶,甚则呕吐食物,舌胖苔腻,脉象沈迟濡弱。用香运温中方法。

木香6、砂仁3(研冲)、党蔘10、茯苓10、苍白朮各10、甘草6、高良姜4、半夏12、陈皮6

加减法:

若属老年中阳不足,甚则朝食暮吐者,可加党蔘至15、黄芪20

若属肾阳不足,命火衰微,下肢逆冷,六脉沈伏,舌白胖而苔滑腻,面苍白且有浮肿,当加附子10(先煎)、干姜10、吴萸3、炒桂枝10,甚则加肉桂心1(研冲)

()温胃理中,求其吐止

中阳不足,胃虚且冷,中脘喜暖喜温,胃不思纳。遇寒即呕,得温则减,四肢逆冷,二便清利,舌胖苔白滑腻。可用温胃理中方法。

川桂枝7、白芍10、炙草3、炮姜6、肉桂粉3()、炒小茴6、淡吴萸6、白蔻仁1.5(研冲)

加减法:

若阳虚寒重,脉来沈迟,舌苔滑润,可用上方加重桂、姜,酌情再加党蔘10、白朮10、茯苓10、附片10(先煎)、川椒目3

若舌苔垢厚时,可加焦三僊各10、鸡内金10

()甘寒育阴,清热养胃

胃阴不足,虚热内扰,口干咽燥,呕吐反复发作,不思饮食,舌红少津,脉象细数。用本法滋养之。

沙蔘12、麦门冬10、法半夏10、五味子10、花粉10、代赭石10、姜炒竹茹12

加减法:

在阴分不足早期,多有虚热化火之象,若脉弦实有力者,可酌加苦药,如黄芩10、竹叶3、黄连3(研冲)

若有湿郁时。加化湿宣阳之品,如防风6、佛手10、郁金6、杏仁10

若苔黄且厚时,加焦三僊各10、花槟榔6、水红花子6,或用保和丸18(布包),入药同煎皆可。

【腹痛四法】

腹痛是一个症状,多发生在某些疾病之中,如:胃痛、腹泻、痢疾、虫积等。就其部位而言,痛在大腹属脾、胃、肠;痛在少腹属厥阴;当脐或小腹疼痛属少阴或冲任。若以有形无形来分,一般来说,气郁、因寒、受热、虚弱不足等,多爲无形;若是食积、燥屎、虫积、瘀血等,多属有形。临牀应分辨清楚。如有内脏破裂或穿孔等情况,也可发生腹痛,更应仔细检查,防其意外。

中医对腹痛的特点亦很注意,如:绞痛多属寒属实或寒热凝结;隐痛多属虚;刺痛多属瘀血;胀痛多因气滞;痛有定处多在血分;痛无定处多属气分;凡兼满闷而脉有力者多实;不闷不胀,脉虚弱者多虚;喜暖者多寒,喜冷者多热;拒按者爲实,喜按者爲虚;飢则痛爲虚,饱则痛爲实。若经期腹痛,还必须结合其先期、后期,色深或浅,有无血块等情况综合分析。此外,诊断腹痛,还须参照舌、色、脉、症详审细参,严防误诊。

()温养中焦,祛寒拈痛

寒邪侵袭,或恣食生冷,日久则中阳受损,腹痛绵绵不休,多无增减,轻者痛易缓解,重者腹痛不止,遇冷则重,得热则畧舒,口不渴,溲清长,大便溏,舌苔白滑且润,脉象沈迟。治宜温中散寒方法,用良附丸和小建中汤化裁。

炒桂枝6、白芍10、炙甘草3、炮姜4、炒官桂4、高良姜10、香附6

加减法:

若疼痛日久,时发时愈,可用温养脾胃方法。方中可加饴糖30()、大枣20枚。

若舌苔白滑润腻,方中易炮姜爲干姜,加祁艾炭2~5

()苦甘以泄热,调气而缓痛

由于内热阻碍气机,腹痛时作时止,痛势较剧,甚则拒按,心烦口渴,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脉象滑数。可用苦泄方法。

苏梗10、川楝子12、元明粉1()、芍药12、炙草6、炒黄芩12、马尾连10、枳实6、厚朴6、木香3

加减法:

若属舌苔垢厚,脉象有力,可加通导药物,以积滞去则痛自减矣。

若苔白滑润质红,乃湿郁不化之象,当加辛温疏调之品如:草蔻3、乌药6、白檀香3、紫降香3

()宣郁调气,以缓疼痛

气滞作痛,多发于恼怒忧恚之后,肝郁脾,气机不畅,脘腹胀满,甚则拒按或攻冲作痛,得矢气则减,脉多沈涩或弦。当以宣郁调气缓痛方法,用木香顺气散之类。

木香3、檀香3、降香3、陈皮6、青皮6、白芍12、半夏10、枳壳10

加减法:

若属湿郁爲主,导致气机失灵,当以宣化升和爲主,先祛其湿,湿祛则气行。加苏叶10、杏仁10、苦桔梗10、枳壳10

()和中消导,理气止痛

伤食之后,脘腹饱满,嗳腐吞酸,腹痛欲泄,泻后痛减,舌苔黄腻且厚,脉象弦滑。可用消导理气方法。

山楂10、麦芽10、神曲10、陈皮10、莱菔子12、鸡内金10、枳实六、大黄粉1.5()、槟榔10

临牀还须结合体质强弱、脉、舌情况、积滞多少而增损药量,并注意节制食量,禁荤腥之类。

【泄泻八法】

大便次数增多且稀,腹中不适,谓之泄泻。古代文献名目繁多,有以脏器定名的,如:“胃泄”、“脾泄”、“小肠泄”;有以泄势、形态定名的,如:“濡泄”、“溏泄”、“飧泄”、“滑泄”;也有以病因定名的,如:“寒泄”、“火泄”、“暑泻”、“食泄”、“痰泄”。我们从发病时间及临牀症状上分爲“暴泄”与“久泄”两大类。

()疏解表邪兼以升和,温寒拈痛以止其泄

风寒束于表,内犯而脾,故头痛寒热时作,腹中切痛,肠鸣,喜按喜温,初期不渴,便多稀水,小溲清长,舌淡苔白腻,脉象浮紧或沈紧。当用疏解表邪,温寒拈痛方法。

葛根6、藿香叶9(后下)、厚朴6、白芷6、炮姜4、炒官桂4、木香6、竈心黄土30(包煎)

加减法:

若寒邪较重时,方中加桂枝10、干姜6。腹痛甚时可加艾叶4~6

若风邪较重,体痛恶寒,舌白淡滑,用麻黄3、桂枝6、羌独活各3

若素有食滞不化者,先解其表寒。俟寒化表解,余缓治之。

()温寒以拈其痛,化湿而止其泄

寒邪伤胃,湿阻于脾,胸脘闷满,四肢乏力,肠鸣漉漉,腹痛绵绵,得暖则缓,逢寒则急,大便水样清淡稀冷,后坠不畅,时而呕恶,口不渴饮,舌白滑润,脉象濡缓。治当温寒拈痛,化湿止泄。

苏叶6、藿香6(后下)、桂枝6、炮姜4、苍朮6、茯苓15、竈心黄土30(包煎)

加减法:

若脉沈伏,舌苔白润,泄势重,四肢冷,确爲寒湿重证,可改爲炮姜6、加炒官桂6、淡附片6、党蔘6

若寒湿挟滞者,在温运的基础上,可加神曲10、焦麦芽10、枳壳10

在寒湿泄泻之后,可加黄芪20、茯苓30以调养其中焦。

()芳香化湿,苦坚其阴,泄自能止

湿热泄发于夏秋之间,湿热互阻,脾胃失和,腹痛即泄,便色黄褐,状如藕泥,肛门灼热,畧有后重,小溲短赤,口渴欲阴,舌多黄腻,脉象滑数。可用芳香之品以化其湿,苦泄之药坚阴止泄。

苏叶6、葛根10、藿香梗10、马尾连10、木香6、川朴6、滑石10

加减法:

若湿浊下注,气坠难忍,可加荆芥炭、防风各6以疏和升化,升其清阳,开其湿郁,疏化又可解热。

若属湿热不解,阴分不和,腹中作痛,泻后则舒,可仿痛泻要方义,加白芍10、炙甘草6、陈皮6、防风6

若舌绛苔白腻浮黄,脉沈细且濡者,多因寒湿中阻,阳气不通。可先通阳,俟气通则泻势自减。加炮姜1、炒官桂1.5、吴萸0.5

()升降并用,苦泄坚阴,而止其泄

腹中绞痛,痛一阵即泻一阵,发热口干,引饮思凉,心烦恶心,肛门灼热,小溲赤少,便势急迫,气味恶臭,舌红且干,脉数。火泄之象,用苦泄坚阴方法。

葛根10、黄芩12、马尾连12、川黄柏10、竈心黄土30(包煎)、甘草3

加减法:

若腹中痛势不解,苔白滑润,必有湿邪,可加入木香6、吴萸1、白芍12.

若湿邪久郁不化时,仍当加入些温阳化湿之品,如炒官桂1.5、炮姜1。俟湿化坠除,再行泄热。

若泄势渐缓,气坠后重,加荆穗炭10

()泄木郁以缓其急,调中土求其泄止

情志抑郁,脾胃受,肝木乘脾,升降失和,故腹泄腹痛阵阵,常与情志有关,舌红口干,脉象弦数。本病时轻时重,甚则晨起即泄,腹中绞痛,泄势似猛,其量不多。参考痛泻要方加减。

荆穗炭10、防风6、马尾连10、黄芩10、白芍12、陈皮6、竈心黄土6(包煎)、冬瓜皮30

加减法:

若纯属肝热上扰,必心烦梦多,脉象弦细而数,舌红口干,小溲赤热。当加川楝子10

若血虚阴伤,当以养血育阴爲主,须加白芍15、炙甘草6、木瓜12以缓其急,兼止其泄。

若有湿阻不化,就当用化湿邪兼以升和方法,湿化清升则泄自减轻。

若久泄正虚,也不可在遗热未清之时,先用补剂,不然反而加重病情,永无愈期。

()升阳以化湿邪,扶土而运中焦

由于湿阻,脾阳不升,中焦阳气不足,脾胃运化失职,脘闷不舒,气机不畅,大便次数较多,苔白滑润,脉象沈濡,两关尺力弱。病已日久,必当升阳以化湿,扶土而运中。

羌活6、防风6、升麻6、桂枝6、炮姜6、茯苓12、苍白朮各3、竈心黄土30(包煎)、炒官桂3

湿爲阴邪,水爲寒类,阻脾则升力受碍,治疗当升和之。若湿邪已解,而正气已衰,可于升和之中,佐用益气之品,以助其正。

()益其气而补中,升中阳以止泄

素嗜寒凉油腻,或久泄中阳不足,面色萎黄,胃纳不佳,食后脘腹胀满,四肢清冷不温,神倦疲乏,泻下稀淡,甚则完谷不化,臭味不浓,舌胖润腻,脉沈弱无力。用益气补中,升阳止泄方法。

党蔘12、白朮12、茯苓12、陈皮6、半夏12、扁豆12、苡米12、大枣5枚、升麻3

加减法:

若寒邪偏重,小腹疼痛较重者,加炮姜3、炒官桂3、祁艾叶3以温寒拈痛。

若中阳不足,气分又虚,下肢畧有浮肿,可加黄芪20、人蔘粉1()

()益其气而扶中土,升脾阳运湿止泄

高年体弱,久泄不止,脱肛少腹隐痛,中气大陷,行动则气短,泄后两目晕花,舌淡白润,脉沈微濡弱,屡服补益,效不巩固。可试用升阳益气少佐固涩,以观其后。

升麻6、黄芪15、党蔘15、白朮12、白扁豆30、陈皮12、山药30、竈心黄土60(布包)、茯苓30、诃子肉10

浓煎300ml,分5~6次温服。

加减法:

若年高体弱久病气虚,服上药效果不显时,可加人蔘粉8,分3次温服。

若升力差时,可于方中加柴胡6、羌活3、肉桂子1、附片10(先煎)

【痢疾九法】

痢疾是夏秋季节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之一。它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带有脓血爲主要症状。发生的原因多由热郁湿蒸,因热求凉,过食生冷,饮食停滞,不得宣通而致。古人云:“无积不化痢”。又说:“痢无补法”。这全是说明痢疾与积滞有关。

痢疾的治疗,在暑湿蕴热初期阶段,当以疏解化湿爲务,俟表解湿化热自清矣,古人每用“逆流挽舟”之法,一药可立转干坤。若已成痢,赤白相兼,里急后重,当分清气血,所谓血行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若苔黄厚,腹痛拒按,内有积滞,可与消导,如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等。若久痢体弱,气血大虚,再考虑扶养。

 

 

()疏表化湿兼清里热,升降分化逆流挽舟

 

暑热夹湿,互阻不化,头晕寒热,遍体痠痛,腹痛滞下不重,似有化痢之象。用疏表升化,逆流挽舟法。

 

荆芥炭10、葛根10、防风6、羌独活各4、黄芩10、马尾连10、焦三僊各10

 

加减法:

若暑邪较重,头晕恶心,可加苏叶6、藿香10、白芷6

若中满腹胀,腹中绞痛,加厚朴6、半夏10、沈香曲6、木香6

若湿邪中阻,腹痛,舌白,脉象沈濡者,加炒官桂6、炒干姜6、草豆蔻6

若滞热不化,当加槟榔6、焦三僊各10、保和丸15(包煎),以消导分化。

 

 

()清化湿热,兼以导滞

 

痢疾偏于热重,寒热较轻,烦热口干,滞下黏稠,小溲色黄,苔白浮黄,脉象细弦且数,用清化湿热方法。仿葛根芩连汤意。

 

葛根10、黄芩12、马尾连10、生甘草10、木香6、焦三僊各10、防风6

 

加减法:

若带有赤白脓血者,方中加入炒槐米10、炒地榆10、忍冬藤20

若气坠较重,舌白苔腻,便中带有白黏液,乃热郁气分,湿阻特甚,加苏叶10、杏仁10、藿梗10

若舌苔黄厚,可加焦三僊各10、花槟榔10、莱菔子10、冬瓜子20

 

 

()苦以燥湿而减其坠,消导积滞分理寒热

 

表邪已解,湿热不化,与寒湿积滞互阻,腹痛里急后重,便有脓血,舌红苔黄根厚,脉象弦滑且数。可用苦温燥湿兼消导积滞方法。

 

赤白芍各10、炒官桂5、葛根6、黄芩10、黄连6、木香6、槟榔10、大黄粉1()

 

加减法:

若便下白多红少,腹痛气坠,方中加炮姜炭5、厚朴6、藿苏梗各10、焦三僊各10

若有寒热时作,加苏叶6、白芷3、防风6

若舌苔黄垢,可加重大黄粉用量至3,或加枳实6、元明粉1~2()

 

 

()升降分化,苦寒泄热,以止热痢

 

湿热积滞,久则深入血分,腹痛较重,下痢赤多白少,小溲色黄,舌红口干,脉象弦滑急数。用苦以坚阴,升降分化方法,仿白头翁汤方意。

 

葛根10、黄芩10、马尾连10、白头翁10、黄柏10、秦皮10、银花30、炒地榆15、防风6

 

加减法:

若腹痛较重者,加赤白芍各15、炙草10、生香附10

若苔白滑腻,脉象濡滑,此属尚有湿阻,仍可用些温化之品,但量不可重。方中可加炒官桂1.5、炒槐花10、炮姜炭1.5、木香6

若舌苔垢厚,此积滞较多,可于方中加焦三僊各10、大黄炭3~5

 

 

()甘寒育阴以治其本,苦泄折热兼顾其标

 

热痢较重,或消耗日久,热烁阴伤,形体消瘦,舌绛少津,脉象细数,干呕不止,不能入食,属噤口痢。可用增补阴液兼以泄热方法。

 

沙蔘1.5、麦门冬10、赤白芍各12、冬瓜皮30、黄连6、白头翁12、银花30

并用牛奶、米汤补充体液,增加营养。如口不能食,药物难进,可用鼻饲。

 

加减法:

若中气不足,方中加西洋蔘粉10~20,分3~4次冲服,或加人蔘汤(阴虚舌红口干者不用)

若体弱,正气不足,可配用养血育阴药物,不可纯用苦寒。

 

 

()升阳化湿调其气机,香运温中扶其后天

 

素体下焦虚寒,或暑天过食寒凉,脾胃阳气受遏,升力不足,寒湿积滞不化,下痢白多赤少。或暑热积滞互阻,过服寒凉之剂,热郁于下,寒阻于上,形成冰伏。症见中脘堵闷异常,苔白腻如积粉,边尖绛而液少,里急后重,腹痛绵绵不休,得暖则痛势稍缓,脉象沈濡,按之弦滑畧数,或沈伏似涩,面色萎黄,周身无力。此乃寒湿阻于膈上,积滞热郁凝而不化,气机不行,热则自热,寒则自寒,升降阻遏,三焦不通,必当升阳温化,转其气机,缓图祛热。

 

苏叶梗各6、苍朮6、厚朴6、炮姜6、炒官桂6、木香6、桂枝6、防风6

 

加减法:

若分化以后,热郁明显,仍当改用升阳化湿兼佐导滞方法。令病人禁食、少餐已调胃肠功能。

若积滞明显时,当消导化滞,调和脾胃。

 

 

()升降分化,兼祛湿滞,疏调胃肠,求其痢愈

 

痢疾经久不愈,正气大伤,滞热未清,脾胃升降失和,可用升降分化,疏调胃肠。

 

葛根6、焦三僊各10、炒官桂3、炮姜3、升麻6、木香6、砂仁2、枳壳10、焦白朮10

 

加减法:

若素体中气欠充,脾胃运化不佳,可加党蔘3、黄芪6,以益其气而扶脾胃。

 

 

()升阳扶脾以开其胃,益气补中调养中焦

 

痢下日久,正气渐虚,脾胃难以运化,升力不足,大便下坠加重,甚则屡见脱肛,脉虚弱,舌胖嫩,苔滑润。治之必从本调。

 

升麻10、柴胡6、葛根10、木香6、砂仁3、党蔘6、白朮10、炙草10、山药10、冬瓜皮30

 

加减法:

若气虚下肢浮肿者。加黄芪20~30、人蔘粉1~3(),或加补骨脂10、熟地黄15

 

 

()益其气温养中焦,升清阳兼用止涩

 

高年久病,正气难以恢复,大便滑脱,气短汗出,两目昏花,甚则脱肛不升。必当温涩合用,从本治疗。

 

升麻10、党蔘12、苍白朮各15、炮姜6、炒官桂10、干姜6、淡附片10(先煎)、诃子肉12、芡实米30、茯苓20

 

加减法:

若虽年老而气虚不甚者,用升和益气即可,切不可用涩药。因固涩最易留邪,芶有余邪,或积滞不化,皆非所宜。古人说:“痢无补法”,就是恐留邪于中,所以必须脉、舌、色、症合参确是极度虚弱,方可议补涩之品,否则不可进补药。

 

 

 

【便秘六法】

 

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虽有便意而排出困难,都称爲便秘。便秘的原因很多,有属实属火的,也有属虚属寒者;又有气滞血燥而致者。治病必究其源,不可一概以大黄、牵牛、巴豆之类下之。

 

 

()泄热通便,以祛腑实

 

进食辛辣,恣饮酒浆,肠胃燥热,津液不能分布,大便失润而成燥结,面赤口燥,脣干渴饮,喜冷恶热,舌苔黄厚,脉多滑数有力。宜泄其有余,苦折其热。

 

竹叶3、瓜蒌30、薄荷3(后下)、栀子10、黄芩10、枳实6、生大黄粉1.5()、元明粉3()

 

加减法:

若见口干渴饮,有汗烦热者,方中加生石膏15(先煎)、知母10、花粉10

若体质薄弱者,可减生大黄及元明粉,加焦三僊30即可。

若舌苔滑润者,攻下药不可急用,去硝、黄,加苏叶梗各6、蝉衣6

 

 

()疏调气机,以通其便

 

气秘由于气分郁结不畅而生,气结不通则津液不布,大便秘结,心胸痞满,肋胁作胀,噫气不舒,舌苔白腻,脉象多沈。用疏调气机方法。

 

苏梗10、杏仁10、瓜蒌皮15、枳壳10、炙杷叶15、郁金6、青陈皮各6、旋覆花10()

 

加减法:

若气分结滞特甚,可加木香6、沈香1、香附10

若体质偏弱而气滞又甚者,可于方中加白檀香3、紫降香5、蔻仁2

如体虚气弱者,不可进破气散结之品,可用橘叶3、绿萼梅6、代代花6

病人体质过虚而又气分郁结时,可于补正之中加砂仁1~2即可。破气之品不可过多,防伤正气。

 

 

()养血育阴,润燥通幽

 

阴血不足,肠道失于濡养,大便干结,状如羊屎,心烦多梦,小溲黄少,舌红口干,脉弦细。用养血润便方法。

 

生熟地各10、当归10、赤白芍各10、菟丝子10、黑木耳10、黑芝麻10、阿胶珠10、桑寄生16、肉苁蓉12

 

加减法:

若病人湿邪较重,气机不畅,可于方中加疏风化湿之品,防其湿阻而膈间不畅。

若血虚而肝热又起,先以泄其虚热爲主,可用苦泄折热之剂1~2付。俟热除,再行养血育阴。

若血虚燥热明显,可加油润之药,如:桃仁、杏仁、郁李仁、松子仁之类。

 

 

()养血和营,润燥泄热

 

血虚化燥,形瘦多火。面色黑浊,便干带血,肛裂,久则生痔。用养血和营润燥方法。

 

白芍20、生地12、黄芩12、麻仁10、黑桑椹16、黑芝麻15、瓜蒌16

 

加减法:

若血热肛裂,舌绛尖部起刺,全是燥热化火之象,加生地榆10、炒槐米10、鬼箭羽10

若燥热较重,溲赤且热,加桃杏仁以润燥,并可酌情加元明粉2~3()[?/]不可过用久用。

 

 

()益气补中以助其正,升阳扶脾求其便通

 

中气不足,无权推动,大便秘结,便后气短,语音低微,腹胀纳少,舌白质嫩,脉虚大。治以补中行气法。

 

党蔘10、黄芪30、白朮12、茯苓10、炙草10、附子10(先煎)、肉桂末3()、升麻6

 

加减法:

若阳虚气弱较甚者,可加人蔘粉3~5(分冲),黄芪可增量。

若遇气虚便秘者,单用升麻3、白朮60,亦每能奏效。

若病人腹胀,气机不畅时,可加砂仁3、木香6,或仿六君子丸用之亦可。

 

 

()温阳以化湿,补火以通便

 

冷秘乃寒湿久积脾胃而成,命门火衰,火不生土,中焦运化失职,阴凝固结,脣白口淡,舌胖苔白腻,脉多沈迟虚弱。用温阳补火方法。

 

淡附片15(先煎)、淡吴萸10、淡干姜10、黄芪30、肉桂子6、党蔘20、炙草10

 

这种情况多见于老年人或患有慢性病的人。若治疗得当,效果明显。

若服药有效,而不巩固,时时反复者,可酌情加重药量:附子可加至30~60(先煎),党蔘量加至30,黄芪量加至60

 

 

 

【肠痈三法】

 

中医的肠痈,包括了阑尾炎及肠部、腹部炎症甚则化脓的一些疾病。病机是:膏粱积热,飢饱劳伤,或产后瘀血未净等,气血郁滞,留积生热,使血肉腐败,化而爲脓。《内经》指出:“热盛则肉腐,肉腐则成脓”。兹分三个阶段论述其辨证施治。

 

 

()清化湿热,活血消痈

 

此阶段多见:腹痛拒按,身热恶寒,心烦口干,舌红苔黄,脉多滑数。可用清化、活血方法。

 

苏叶6、银花30、丹皮10、蚤休12、花粉12、防风6、大黄6、芒硝3()

 

加减法:

在早期,可用宣散之品,以宣郁通络,使其气血畅达,痛必止矣。亦可辅助以热敷温熨,以疏通气血,缓解疼痛。一般可用炒盐500~1000,俟热时加小茴香30~60,再炒1~2分钟,加醋60~90,俟酸味放出,用厚布包好,熨于痛处。

上面所说的“宣散”。不是单指辛温发散之品,应随证情而酌情选药,总以宣通气血爲目的。

如确是风寒闭表而致内郁化热,症见头身重痛,恶寒发热,苔白,脉紧者,可用辛温发散药,旣能发汗解表,又能宣阳解郁,还有活血通窍之功。祗要表闭开,则内热散矣。

若在暑热季节,症见头晕,恶心,胸闷,身热等,首先应想到暑与湿的问题,可用芳香疏解药物以宣化暑湿之邪。若热象明显,再于方中加用苦温化湿之品;

若属风热上扰,则可选用轻清宣透之品,以宣散风热。

总之,治疗肠痈,必须审证求因,从本治疗。切不可一见发热,诊爲炎症,即投清热解毒,这样不符合辨证施治原则,往往收不到预期效果。

 

 

()疏风清热,活血化瘀,佐用解毒,以消肿痛

 

在脓已成阶段,腹肌紧张,疼痛侷限,按之痛甚,反跳痛明显。此时当疏风清热,活血解毒,以消肿缓痛。前人常用“疏风”二字,究竟如何解释?笔者认爲:《内经》所说:“火郁发之”,是指火热郁结时,必须先用疏风宣透之品以发其邪,郁开则火热自散。这样治疗火热郁结比单用清热法胜似多多矣!若不加疏风之品,则郁不能开,热不得散,反有寒凉郁遏之虞。根据这个道理,古人常在“清热”之前,加用“疏风”二字,实爲啓迪后人,广开治疗门径。

 

荆芥穗10、防风6、马尾黄连10、薏米30、败酱草30、生草梢10、丹皮10

 

加减法:

若属火郁过重时,可加疏风清热之品,如:银花30、连翘15

若热势较重,深入血分,当加重凉血清热解毒之品,药如:银花20、花粉15、赤芍15、蒲公英30等。

若属血分郁热,胃肠积滞,可加大黄1~3

 

 

()化瘀以排其脓,活血求其痈愈

 

肠痈溃脓以后,症状平稳,可用活血化瘀方法,旣排脓又促其痈面收敛,仿薏苡仁汤。

 

薏苡仁30、赤白芍各15、花粉10、当归10、茜草10、柴胡6、苍朮6、防风6

 

脓溃以后,早期以化瘀和血爲主;中期应调和气血;最后以调和脾胃收功。此乃肠痈恢复期的一般治疗方法。

早期脓将净时,可加丹皮10。若无热象,亦可加黄芪15促其愈合。

在收口恢复阶段,可加珍珠粉1~3、三七粉1(),以促其收敛生肌。

若在后期,诸症已除,唯胃纳欠佳,则以调养脾胃爲主,如香砂六君子汤之类。若苔黄畧厚时,加焦三僊各10、鸡内金10,以助其消导。

 

 

 

【积聚六法】

 

积聚是指腹内有病块的疾病。根据病块的性质不同,可分爲积与聚两类。积爲痛有定处,固定不移;聚乃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积爲有形,渐积成块,病在血分;聚爲无形,触之阵发,病在气分。聚病较轻;积病较重。

笔者认爲:积病,可能一部分是脏腑器官的肿大,或是脏器病变的现象;再一部分,可能是肿瘤一类的疾病。如肝脾肿大,腹腔肿瘤、宫外孕、肠系膜淋巴结核、肾下垂、肠功能紊乱、机械性肠梗阻、幽门梗阻等。聚病多是内部脏器痉挛,所以发则有形,移时又无形。其辨证治疗,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疏调气机,以缓胀痛

 

情志不遂,肝气郁滞,气不调达,横逆两胁,故两胁胀痛,攻蹿不定,时聚时散,善太息,胸闷食少,其发作每与情志有关,苔薄白,脉弦细且滑。治用疏调气机方法。

 

柴胡6、苏梗9、半夏10、厚朴6、茯苓9、青陈皮各10、片姜黄6

 

加减法:

若脉数心烦时,加川楝子6、元明粉0.5()

若气郁明显时,加绿萼梅6、橘子叶6

若肝郁化火,呕吐酸水,舌红苔黄,心烦口渴,于方中加左金丸(吴萸1、黄连6)

 

 

()养血调气,缓痛散聚

 

素体血虚,肝失所养,络脉拘急,故两胁刺痛而少腹掣痛不舒,时而抽聚成块,舌瘦质红,脉弦细。治当养血调气方法,以缓其痛而散其聚。

 

柴胡6、当归10、白芍12、木瓜10、茯苓10、川楝子10、青陈皮各10、炙草3、生牡蛎20(先煎)

 

加减法:

若血少阴亏日久者,当加生地10、旱莲草10、女贞子10、丹蔘12、料豆衣6

阴血虚而肝阳亢者,可加潜镇之品,如生石决明20(先煎)、生蛤壳15

若肝阴虚而火旺这,可于方中去青陈皮,少佐苦泄肝热之品,如黄芩3、龙胆草3

 

 

()温寒拈痛以治其标,养血柔肝从本调理

 

素体肝郁血虚,筋脉失养,又感寒邪,以致寒凝肝脉,少腹阵阵拘急作痛,脉象沈紧弦细。法当温寒拈痛,养血柔肝,标本兼顾。

 

柴胡6、当归10、炒白芍12、炙草6、炒小茴香5、炒官桂5、炮姜5、木香6

 

加减法:

若寒又兼湿者,加陈皮10、半夏10、茯苓10

 

 

()理气活血,化瘀消积

 

肝气郁结日久,病入血络,胁下有块,旣胀且痛,按之更甚,每于夜间病势增重,活动后痛势渐爲缓解,大便棕黑色,小溲短黄,舌色黯有瘀斑或瘀点,脉沈细弦而畧数。治当理气活血,化瘀消积法。

 

川楝子10、元胡末3()、炒五灵脂10、生蒲黄10、生香附10、丝瓜络10、苏木3

 

因其病日已久,宜用丸、散、膏剂缓缓调之,如鳖甲煎丸、大黄?虫丸之类。

 

 

()益气补正,养血活络

 

素体虚弱,正气已衰,实邪尚在,腹中有积块(有形的肿物),过劳即重,得休息则病势即缓,一身乏力,舌淡苔润,舌边尖有小瘀点,脉象虚弱。必从扶正入手,用益气扶正,养血通络方法治疗,外贴化痞攻瘀膏药。

 

当归10、生地10、白芍10、川芎6、党蔘6、茯苓10、白朮10、炙草10、丝瓜络10

 

爲用阿魏化痞膏,贴于患处。

 

 

()益气补血,活络通瘀,消散积聚,丸以缓治

 

积聚年深日久,实邪仍在,气血早衰,腹中有积块,硬痛不移,形体消瘦,肌肤甲错,面色萎黄黑滞,倦怠乏力,少气懒言,月事衰少,色深有块,经行腹痛,舌紫黯而胖,边有瘀斑,脉沈弱细涩。气虚血少,络脉瘀阻,虚实挟杂爲患,纯攻则碍虚,纯补则敛邪,病非一日,不可急于求成。当用攻补兼施方法,以丸药缓缓求之。

 

旋覆花15、当归30、赤白芍各30、肉桂15、元胡9、炙鳖甲90、党蔘30、茯苓30、白朮30、枳实15、黄连15、莪朮15、三棱15、独活15、防风15、焦楂炭60、青陈皮各30

 

上药共爲细末,炼蜜爲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日早、午、晚各服6,或早晚各1次,白开水送下。如遇感冒暂停。

这是一张丸药方,适用于虚实挟杂的慢性病人,表面看来药量比汤剂小,[?/]长期服用,持之以恒,多能得满意疗效。这是本人在60余年临牀实践中颇有体会的。在服丸药期间,应嘱患者节制饮食,逐渐增加体力活动,以配合治疗。

笔者认爲:对于丸药的处方必须考虑全面,尤其应注意补正与祛邪两个方面。究竟是以补正爲主,还是以祛邪爲主?当视其病情而定。一般来说,在邪实的时候以祛邪爲主;在正虚的时候就必须重在补正。但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若正气虽衰,气血郁滞特别甚,邪不祛则正气不能复,则当先攻其邪,寓补于攻,使邪祛正安;也有时候,邪虽未祛,[?/]正气不支,不扶正则无以祛邪,又须以扶正爲先,寓攻于补。总之,要根据脉、舌、色、症全面分析,纔能用药得当,疗效满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绍琴临证400法1
赵绍琴治胃脘痛七法
【《赵绍琴临证400法》胃脘痛七法】9
胃脘痛七法
不寐七法
三代御医之后治疗眩晕之绝妙六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