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半夏厚朴汤

半夏厚朴汤
    (《金匮要略》)
    [组成]  半夏一升(12g)  厚朴三两(9g)  茯苓四两(12g)  生姜五两(15g)  苏叶
二两(6g)
    [用法]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功用]  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  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
苔白润或白滑,脉弦缓或弦滑。
    [病机分析]  梅核气以咽中有异物感,梗阻不适,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但饮食吞
咽并无妨碍为特征。多由七情郁结,痰气凝滞而致。肝主疏泄而喜条达,脾胃主运化转
输水津,肺主宣降,司通调水道之职。若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肺胃宣降失司,津液不
得正常输布,聚而成痰,痰气相搏,阻于咽喉,则咽中如有物阻,吐之不出,吞之不
下;气机郁滞,故胸膈满闷;痰气上逆,肺失宣降,则见咳嗽,胃失和降,则见呕吐;
苔白润或白滑,脉弦缓或弦滑,均为气滞痰凝之征。
    [配伍意义]  梅核气的病机主要为痰气互结咽喉,痰阻可加重气滞,气滞会促使痰
凝,此时气不行则郁难开,痰不化则结难散,治当行气与化痰兼顾。方中半夏、厚朴均
为苦辛温燥之品,前者属祛痰药,功擅化痰散结,降逆和胃;后者属理气药,长于行气

开郁,下气除满。半夏之散结降逆,有助于厚朴理气;厚朴之理气燥湿,有助于半夏化
痰,两者相配,痰气并治,共为君药。臣以茯苓渗湿健脾,俾脾运湿去,则痰无由生,
从而增强半夏化痰之力。用苏叶者,一则取其芳香行气,协厚朴开郁散结;再则梅核气
的病位主要在咽喉,喉为肺系,苏叶质轻人肺,除可宣肺外,尚能引药上行以达病所,
是臣药又兼使药之职。佐以生姜之辛温,散郁结,降逆气,消痰涎,助半夏化痰散结,
和胃止呕,并解半夏之毒。《本经逢原》卷3云其“解半夏毒”,“止呕吐,化痰涎,消
胀满......散郁结”。上述诸药以辛、苦者居多,辛可行气散结,苦能燥湿降逆,合而成
方,散结行滞,降逆化痰,故为治疗痰气互结之梅核气的良剂。
  全方五味药,可大致分为两部分。其一为半夏、生姜、茯苓,重在化痰。此三味实
则包含了张仲景两首蠲饮和胃的小方剂:①小半夏汤,见《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
并治第十二》,由半夏和生姜组成,主治心下有支饮,呕吐不渴者;②小半夏加茯苓汤。
出处同上,组成即上方加茯苓,其化饮利水之功较胜,主治支饮呕吐,心下痞,眩悸
者。其二为厚朴、苏叶,功在理气。两组药物相辅相成,痰化则气行郁开,气顺则痰消
结散。另就理气而言,厚朴、苏叶固以行气为功,但前者又兼下气之效,且半夏、生姜
本为降逆良药,所以本方虽为行气之剂,实则兼具降气作用。因此,本方的特点可概括
为八个字:理气化痰,行中有降。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治疗梅核气的常用方,临床以咽中如有物阻,但饮食吞咽无
碍,苔白腻,脉弦滑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若气郁较甚者,酌加香附、郁金等以增强行气解郁之功;胁肋疼痛者,
酌加川楝子、延胡索以疏肝止痛;咽痛者,酌加玄参、桔梗以利咽;痰气郁结化热,心
烦失眠者,酌加栀子、黄芩、连翘以清热除烦。
  3.本方现代常用于咽异感症、癔病、焦虑性神经症、抑郁症、顽固性失眠、慢性
咽喉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食管痉挛、化疗或放疗所致恶心呕吐,以及反流性
食管炎、结肠肝(脾)曲综合征、精神分裂症、梅尼埃病、脑震荡后遗症、甲状腺腺
瘤,颈前血管瘤,环状骨膜炎、闭经、婴幼儿秋季腹泻、新生儿幽门痉挛等属气滞痰阻
者。
  [使用注意]  本方药物多为苦辛温燥之品,易于伤阴助热,故阴虚津亏或火旺者不
宜使用。
  [源流发展]  关于本方的主治,原书叙述甚简,仅云:“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
朴汤主之”。脔,切成块的肉;炙脔,即烤肉块,形容咽中如有物阻之状。《备急千金要
方》卷3对此作了形象贴切的解释:“咽中帖帖,如有炙肉脔,吐之不出,咽之不下”。
后世医家将这种咽喉部的异物感称作梅核气,本方遂为治疗梅核气的主方。唐、宋以
后,医家对本方主治病证一一梅核气的认识日渐全面深入。唐《备急千金要方》卷3在
本方主治中除详细记载了梅核气的咽部症状外,还录有“胸满,心下坚”数字,这是关
于本方证全身症状的最早记载。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8提到,梅核气是因“喜
怒不节,忧思兼并,多生悲恐,或时振惊,致脏气不平”而发病,其全身症状可见“憎
寒发热,心腹胀满,傍冲两胁”。《易简方》进一步指出:“喜、怒、悲、思、忧、恐、惊
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气所为

也。”其兼症有:“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积,呕
逆恶心”。可见,当时的医家已经了解到梅核气可伴随诸多全身症状,并认识到梅核气
的病因乃“喜、怒、悲、思、忧、恐、惊”七情所为,其病机为痰涎结聚,“气不舒快”,
“脏气不平”,与今天的看法基本一致。从当时所用方剂来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
大七气汤,其用药与本方并无二致,只是将本方组成中的生姜五两改为在用法中加生姜
七片,《易简方》之四七汤系在大七气汤的基础上再加人大枣一枚。此二方组成与本方
极为相近,主治亦与本方相同,以致新近出版的《中医方剂大辞典》(第三册)将此二
方作为半夏厚朴汤的异名方。《易简方》四七汤主治中有关肺、胃证候如“痰涎壅盛,
上气喘急”,“中脘痞满”、“呕逆恶心”的记载,则为后世将本方引申应用于痰气壅滞于
肺之胸闷气喘、咳嗽痰多,中焦痰阻气滞之胃脘痞闷疼痛、嗳气不舒、呕恶食少等病证
开了先河。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后人认识到梅核气不仅是妇女,男子亦有罹患。由方
剂的分类即可窥见一斑:在《金匮要略》和《备急千金要方》中,本方均收载于妇人病
篇,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治梅核气的方剂已列于七气证治中。其后吴谦等更是明
确指出:“此证男子亦有,不独妇人也”(《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卷23)。明、清
以后,梅核气被列入郁证的范畴,本方随之成为治疗郁证的常用方。直至现代临床,本
方对于以痰气互结为主的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咽异感症、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支
气管哮喘和慢性胃炎等疾病的治疗,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方的立法用药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取法本方以治七情不舒,痰气凝滞之证的方剂
甚多,最著名的便是上面提到的大七气汤和四七汤及其由此而衍生出来的一系列类方。
这些方剂在用药上有一共同点,即将半夏厚朴汤之生姜从组成移至用法中作为药引,用
量有所减轻。即使欲加强辛散或化痰之力,也是另配它药。这是后世与经方在用药方面
的显著区别之一。现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方剂简介如下:①《是斋百一选方》卷4四七
汤,方用人参、茯苓各二两,半夏二两(生),厚朴(姜汁制)三两。为粗末,每次三
钱,水一盏半,加生姜七片、大枣一个,煎六分,食前服。主治七种气。②《普济方》
卷321引《瑞竹堂经验方》四七汤,方用半夏一两(汤泡七次),厚朴(姜制)、赤茯苓
各五钱,紫苏叶二钱,甘草二钱,香附子五钱。 咀,分作四服,每次用水二盏,加生
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加琥珀末一钱调服。主治妇人女子小便不顺,甚者阴户疼
痛。③《国医宗旨》卷2四七汤,方用紫苏二钱,厚朴三钱(姜汁炒),白茯苓四钱,
半夏(姜制)五钱,槟榔(坚实,内白花者)二钱。加生姜七片、乌梅一个,水煎,细
嚼沉香温服。主治七情所感,喉间梅核气,心腹痛。④《杂病源流犀烛》卷24四七汤,
方用苏叶、半夏、厚朴、赤茯苓、陈皮、枳实、南星、砂仁、神曲各一钱,青皮七分,
蔻仁六分,槟榔、益智仁各三分。加生姜五片,水煎服。主治梅核气。其中《是斋百一
选方》方有人参无苏叶,行气之力稍弱,但兼补气之功,适用于七情所伤,气郁痰凝而
正气不足者。《普济方》引《瑞竹堂经验方》方用赤茯苓并加香附、琥珀、甘草,兼有
化瘀止痛,通利水道之功,故适用于妇女情志抑郁,气血湿浊凝滞,小便不畅,阴部疼
痛之证。《国医宗旨》方增人槟榔、沉香等,理气止痛作用较好,故适用于梅核气而兼
心腹疼痛者。《杂病源流犀烛》方由半夏厚朴汤合导痰汤加减而来,故有较强的化痰理
气作用。
    [疑难阐释]  关于本方君药  对此历来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以半夏为君,如《方

剂学》五版、六版教材,另一种认为半夏、厚朴共同为君,如《方剂学》四版教材。我
们认为,后一种观点较为正确。理由是:①本方所治之梅核气乃七情郁滞,痰气互结之
证,法当化痰、理气并举,半夏重在化痰,厚朴偏于理气,两者相辅相成,并驾齐驱,
是最能体现立方宗旨的两味药;②本方列于理气剂之中,作为理气的代表方,方中理气
药的作用自当受到足够的重视,将厚朴作为君药之一实属顺理成章之事;③《金匮要
略》以半夏、厚朴作为方名,可知仲景本意亦以此二味为君。
    [方论选录]
    1.徐彬:“气为积寒所伤,不与血和,血中之气溢而浮于咽中,得水湿之气而凝结
难移。妇人血分受寒,多积冷结气,最易得此病,而男子间有之。药用半夏厚朴汤,乃
二陈汤去陈皮、甘草,加厚朴、紫苏、生姜也。半夏降逆气,厚朴兼散结,故主之;
姜、苓宣至高之滞而下其湿;苏叶味辛气香,色紫性温,能人阴和血而兼归气于血,故
诸失血以赤小豆和丸服,能使血不妄行,夏天暑伤心阴,能下暑郁,而炙脔者用之,则
气与血和,不复上浮也。”(《金匮要略论注》卷22)
  2.尤怡:“此凝痰结气,阻塞咽嗌之间。半夏、厚朴、生姜,辛以散结,苦以降逆;
茯苓佐半夏利痰气;紫苏芳香,人肺以宣其气也。”(《金匮要略心典》卷下)
  3。吴谦,等:“咽中如有炙脔,谓咽中有痰涎,如同炙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
即今之梅核气病也。此病得于七情郁气,凝涎而生。故用半夏、厚朴、生姜,辛以散
结,苦以降逆;茯苓佐半夏以利饮行涎;紫苏芳香,以宣通郁气,俾气舒涎去,病自愈
矣。此证男子亦有,不独妇人也。(《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卷23)
  4.黄元御:“湿土堙塞,浊气上逆,血肉凝涩,结而不消,则咽中如有炙脔。半夏
厚朴汤茯苓泄湿而消瘀,朴、半、姜、苏降逆而散滞也。”(《金匮悬解》卷22)
  5.高学山:“妇人心境逼窄,凡忧思愤闷,则气郁于胸分而不散,故咽中如有炙脔,
嗳之不得出,咽之不得下者,留气之上塞横据而不降不散之候也。故以降逆之半夏为
君,佐以开郁之厚朴、宣郁之生姜,加渗湿之茯苓,以去郁气之依辅;散邪之苏叶,以
去郁气之勾结。则下降旁散,而留气无所容矣。”(《高注金匮要略》卷22)
  6.陈元犀:“盖妇人气郁居多,或偶感客邪,依痰凝结,窒塞咽中,如有炙脔状。
即《千金》所谓咽中贴贴状,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者,今人名曰梅核气是也。主以半夏
厚朴汤者,方中以半夏降逆气,厚朴解结气,茯苓消痰,尤妙以生姜通神明,助正祛
邪,以紫苏之辛香散其郁气。郁散气调,而凝结焉有不化者哉?后人以此汤变其分两,
治胸腹满闷呕逆等症,名七气汤,以治七情之病。”(《金匮方歌括》卷6)
  7.张秉成:“半夏、茯苓化痰散结,厚朴人脾以行胸腹之气,紫苏达肺以行肌表之
气,气顺则痰除。故陈无择《三因方》以此四味而治七情郁结之证。《金匮》加生姜者,
亦取其散逆宣中,通彻表里,痰可行而郁可解也。”(《成方便读》卷2)
  8。曹颖甫:“湿痰阻滞,咽中气机不利,如有物梗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仲师
于无可形容之中,名之曰如有炙脔,即俗所称梅核气也。方用姜、夏以去痰,厚朴以宽
胸膈,苏叶以升肺,茯苓以泄湿。务令上膈气宽,湿浊下降,则咽中出纳无阻矣。”
(《金匮发微》)
  [评议]  关于梅核气,原书虽云妇人之病,后世则普遍认为男子亦有,不独妇人。
其病因主要为七情郁结,徐彬提出与受寒、陈元犀云与外感客邪有关,亦属经验之谈。
关于本方配伍,诸家多从辛散苦降,利气化痰立论,看法大致相同。黄元御谓茯苓“泄
湿而消瘀”,此处之“瘀”,当作“郁”解为宜。惟徐彬提出苏叶人阴和血,将本方证与
血分病混作一谈,似过牵强。此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陈汤以化痰药配伍理气药
组方,当系受本方之启发,徐氏反以为本方由二陈汤加减而成,亦属源流倒置。
    [验案举例]
    1.梅核气  《河南中医》(1994,2:109):某女,38岁。患者平素多疑善虑,2年
前偶感咽中不适,后渐觉咽中有异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伴胸胁痞闷,食纳不
振,大便溏薄,小便清利。食管镜检查无异常发现,曾用草珊瑚含片、咽炎片等治疗,
症仍如前。诊见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证属肝郁脾虚,气滞痰阻。方用半夏厚朴汤
(厚朴易厚朴花,苏叶易苏梗)加党参、苍术、白术、陈皮、香橼皮、炒山甲、神曲、
大枣。服药2剂后,咽中异物感明显减轻。继服前方10剂后诸症均愈,随访1年未复
发。
    按语:梅核气为气滞痰阻之患,故治以半夏厚朴汤为主。但肝郁易伤脾,病久多兼
脾气亏虚,故加人参、术等补气健脾之品,以助运化。以苏梗、厚朴花易苏叶、厚朴,
乃取其轻宣理气而不温燥之意。
    2.顽固性失眠  《国医论坛》(1998,4:24):某男,29岁。患睡眠障碍2年,曾经
多方治疗,未见好转。刻诊:入睡困难,多梦,早醒,每日睡眠4—5小时,恶心,胸
闷,干咳,痰白粘不多,咽中如有物阻,大便每日2行,时干时溏,尿频,舌暗,苔薄
黄,脉弦滑。用半夏厚朴汤去生姜、苏叶,加苏梗、山栀、连翘、滑石、枳实、生甘
草。服7剂后复诊,入睡已不困难,但仍多梦、胸闷、心烦。效不更方,原方去滑石、
枳实,继服14剂而愈。
    3.多寐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7,4:45):某女,23岁,1992年8月6日来
诊。患者于1月前与他人争吵,郁而伤感,始发本病。诊见面容憔悴,抑郁不欢,体倦
肢重,胸胁满闷,口淡无味,不思饮食,嗜睡不已,呼之方醒,醒而复寐,时而烦恼叹
息,默默懒言,舌苔厚腻,脉弦滑。证属气机壅郁,痰湿困脾,方用半夏厚朴汤去生
姜、苏叶,加苏梗、枳实、郁金、藿香、苍术、薏苡仁、菖浦。5剂后,其症大减,思
眠有度,苔转薄腻,但有时感觉轻微头昏,继服3剂,诸症皆除。
    按语:上述两案,一为失眠,一为多寐。失眠者症见咽中异物感,胸闷、痰白粘、
恶心,说明痰气交阻,心烦、苔薄黄、尿频,提示内有心火、湿热,故用半夏厚朴汤合
枳实化痰理气,加山栀、连翘、滑石泻火除烦利湿,引心经之火从小便而去。多寐者因
情志不畅,气机郁滞,脾失健运,又兼时值长夏多湿,故湿浊困脾而发病。方用半夏厚
朴汤配枳实、郁金以行气开郁,燥湿化痰,加藿香、薏苡仁、苍术、菖蒲芳香化浊开
窍。气机畅,痰湿除,清窍明,诸症自除。
    4.精神分裂症  《江西中医药》(1997,l:34):某女,22岁。1周前因受刺激后开
始精神失常。症见:神情痴呆,表情淡漠,不言不语,状如木僵,口流清涎,任其外
溢,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而水滑,脉弦滑。证属痰气郁结,内扰神明,蒙蔽清窍。方拟
半夏厚朴汤去生姜,加郁金、石菖蒲、陈皮、制南星。3剂后病情好转,神志转清醒,
痴呆、木僵状态消失,口无流涎,但语言迟钝,吐词欠清晰,语声低微,睡眠差,不欲
饮食,舌淡红,苔白厚腻,脉弦滑。守前方加远志、酸枣仁、麦芽,再进3剂。药后病

情明显好转,双目有神,说话流利,言词清晰。因仍纳差,胸闷有时叹息,舌淡红,苔
薄白,脉弦细。续前方加白术、柴胡,并给予耐心开导,解除忧虑,5剂后诸症消失。
    按语:此案病属中医癫证范畴。痰气郁滞,神明被蒙,故以半夏厚朴汤合南星、石
菖蒲、郁金等以理气解郁,豁痰开窍而奏效。
    5.咳喘  《江苏中医》(1997,10:35):某男,52岁。宿有咳喘之疾,近因情志不
畅,感凉而发。诊见咳嗽气急,痰多色白而粘,胸中痞闷,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脉弦
细而滑。证属暴感新凉,痰湿犯肺,方拟半夏厚朴汤加苏梗、陈皮、杏仁、旋覆花、甘
草。3剂后,气急大减,胸闷亦除。原方再进3剂,咳喘已平。惟纳谷不振,继以健脾
和胃,予香砂六君子汤善后,数剂告愈。
    按语:外感风寒,引动痰湿,上渍于肺,肺气不得宣降,而为咳喘。半夏厚朴汤方
中诸药可人肺脾二经,降气化痰,苏叶、生姜尤能宣散风寒;加入旋覆花、杏仁助夏、
朴降逆化痰,止咳平喘;陈皮、甘草合半夏、茯苓乃二陈汤,功擅燥湿化痰。外邪得
去,痰湿渐化,气逆得平,则咳喘自愈。
    6.反流性食管炎  《福建中医药》(1997,1:47):某女,45岁。胸骨后烧灼痛2个
月,尤以食后为著,时有呕吐酸水,无胃脘部疼痛,二便自调,舌质红,苔白,脉濡。
胃镜提示“反流性食管炎”。治予半夏厚朴汤(苏叶易苏梗)合左金丸,加郁金、白芍、
麦芽、甘草。服药6剂后,诸症消失。继服15剂巩固疗效,复查胃镜示“食管未见异
常”。
    按语:反流性食管炎属中医食痹范畴。本案既有气逆湿滞,更有明显的气郁化火证
候,故以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郁金、芍药、甘草等加味以行气降逆,清热泻火,缓急
止痛。
    7.结肠、肝(脾)曲综合征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6,3:39):某女,40岁。
胁痛腹胀,时作时止,每遇情绪波动而增减,现已半月余,伴呃逆,胸闷,乏力,舌
淡,脉弦。X线腹部透视见结肠脾曲部积气,此为肝脾不和,气机郁结,痰食阻滞所
致,治以半夏厚朴汤去生姜、苏叶,加苏梗、青皮、乌药、三仙。8剂而安。
    按语:结肠、肝(脾)曲综合征,是因结肠肝曲或脾曲胀气而导致的疾病,主要表
现为上腹部(偏右或偏左)胀痛不适,饱胀感,嗳气等。本例发病与情绪波动有关,故
辨为肝郁气滞,肝脾不和,痰食阻滞之证,治取半夏厚朴汤加青皮、乌药、三仙等顺气
消积之品,使气行郁开,痰化食消,其病自痊。
    8.甲状腺腺瘤  《北京中医杂志》(1994,1:3):某女,45岁,干部。患右甲状腺
腺瘤三年余,初2cm大小,服西药多时未效,逐年增大,隐痛。初诊时右颈肿大明显,
按之活动,质中。自诉腺瘤每随情绪波动而增大、缩小,纳食、二便正常,苔薄,脉
涩。B超提示:右甲状腺腺瘤,4.8cm×4.2cm大小。此为情志不畅,气滞痰凝,积而
成疾。治以半夏厚朴汤苏叶易苏梗,加黄药子、夏枯草、昆布、桃仁。连服28剂后,
隐痛除,腺瘤已缩小。续予原方服用3月余,腺瘤消失,B超复查:右甲状腺腺体大小
基本正常。
  9.颈前血管瘤  《北京中医杂志》(1994,1:3):某男,4岁。四天前哭喊时,家长
发现其在咽喉处有一花生米大小的青紫肿物,突出于皮肤,哭喊停止后平软。三天后,
肿物增大如山核桃大,约1.5cm。市某医院检查诊断为先天性血管瘤,省儿保院诊断为

颈前血管瘤。家长因不愿手术而来诊。诊见患儿咽喉天突穴处血管瘤隆起,高声或哭笑
时更明显,色青紫,按压则稍退,与甲状腺不相邻,活动欠佳。发育良好,然烦躁多
动,伴有隐睾症。证属痰浊凝结,气滞血瘀。治以半夏厚朴汤合桂枝茯苓丸。服14剂
后,血瘤缩小一半。原方调治月余,肿物消失。
    按语:上述两例乃何任验案。何氏认为,半夏厚朴汤不但可治包括癔病、慢性咽炎
在内的梅核气等无形之气郁痰凝证,而且能治甲状腺囊肿、甲状腺腺瘤、颈前血管瘤等
有形的气郁痰结之证。前1例系中医的瘿瘤,肿处随情绪波动而增缩,证属气滞痰聚,
故以半夏厚朴汤行气化痰,所加夏枯草、黄药子、昆布功擅软坚散结,是治疗瘿瘤的要
药;病已三载,结久必瘀,故配桃仁活血化瘀,与半夏厚朴汤同用,有相辅相成之妙。
后1例颈前血管瘤,属中医的血瘤,由痰气互结,血瘀脉络所致。故以半夏厚朴汤与桂
枝茯苓丸合方,以前者行气解郁,化痰散结,以后者通利血脉,活血祛瘀。药证合拍,
终获痊愈。
    lO.闭经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7,4:45):某女,32岁。2年来,身体渐胖,
月经先后无定期,近2月余月经未至。平素自觉胸脘闷胀不舒,泛恶少食,口淡无味,
时有头眩心悸,肢倦无力,白带增多,苔薄白微腻,脉濡(经妇科检查已排除妊娠)。
证属痰湿内闭,阻塞胞脉,气机失调,方用半夏厚朴汤去生姜、苏叶,加苏梗、苍术、
制香附、陈皮、木香、当归、薏苡仁、玫瑰花。服药5剂后,症状有所好转,胸闷胀满
明显减轻,食纳增加,但月经仍然未至。前方加益母草20g,又服5剂,月经来潮。经
后嘱用苍术lOg,厚朴lOg,煎汤送服当归丸,巩固治疗2月,月经恢复正常。
    按语:闭经不外血虚、血瘀、气滞、痰结、寒凝诸端,本案乃痰湿气滞之证。故处
方以半夏厚朴汤合苍附导痰汤以理气宽膈,燥湿化痰,更佐以当归、玫瑰花、益母草等
以活血调经。
    11.新生儿幽门痉挛  《北京中医》(1995,5:44):某女,25天。生后3日出现呕
乳,间歇发作,时轻时重,有时呕出陈旧性奶块,至今不愈。某院诊为新生儿幽门痉
挛,用解痉、镇静药疗效不佳。刻诊:形体消瘦,发育不良,精神委靡,口唇淡白,小
便清,大便5日未行,腹胀未能触及肿块,舌质淡苔白滑,指纹淡红,脉细弱。证属脾
虚胃寒,运化失健,阴寒上逆,予半夏厚朴汤去生姜,加干姜、党参、白术、砂仁、炒
甘草。服药2剂后,大便行,腹胀减,呕乳已愈过半。守方续服2剂而愈。
    按语:分析本案用药,实为半夏厚朴汤合理中丸加砂仁,功在辛开苦降,调理气
化,健脾和胃,振奋中阳。可谓活用古方之范例。
    [临床报道]
    1.梅核气  半夏厚朴汤对梅核气具有良好疗效。用原方水煎服,30天为1疗程,
随证酌加中药1--2味。共治疗20例,全部病例均用过洁霉素、氟哌酸、四季青消炎片
等,疗效不明显,检查均无器质性病变。部分患者伴胸闷气急作痛,或湿痰咳嗽,或呕
吐。结果:1—2个疗程后,咽喉部梗阻感完全消失者16例,2个疗程后咽喉部梗阻感
基本消失者4例uj。另以半夏厚朴汤为基本方,气郁偏甚,善太息者,加郁金、代代
花;胸胁痛甚者,加柴胡、香附;身体羸弱者,加党参;便秘者,加莱菔子;时吐痰涎
而量多者,加白芥子;胸闷痞塞者,加薤白、瓜蒌皮;睡眠不实者,加夜交藤;月经不
调者,加丹参、当归。治疗68例。结果:痊愈(症状消失)57例;好转(咽部异物感

消除,但时或叹息,情绪受波动即感胸闷胁痛)9例;无效2例。认为情志调达,恬淡
虚无,方能巩固疗效L23。观察表明,半夏厚朴汤对梅核气的疗效优于逍遥散。以该方
去苏叶,加苏梗、薄荷、桔梗,治疗梅核气9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用逍遥散原方水
煎服,治疗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临床治愈(10天以内症状减轻,2个月
以内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1年以上无复发)24例(26.7%),显效(工5天以内症状减
轻,2个月以内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1年以内无复发)28例(31。1%),有效(15天
以内症状减轻,2个月以内临床症状或部分体征消失)37例(41.1%),无效(15天以
内症状稍有减轻,或无减轻,体征无明显改善)l例(1。1%);对照组临床治愈、显
效、有效、无效分别为2例(10%)、4例(20%)、8例(40%)、6例(30%)。对观
察组中29例(治愈者15例,显效者8例,有效者6例)进行2年以上的长期随访,其
中治愈者中复发2例,显效者中复发1例,有效者中复发1例,复发率为17.2%,其
原因分别为生气、劳累及饮食辛辣。复发病例再服半夏厚朴汤仍然有效(3j。半夏厚朴
汤加减方的效果亦较西药明显。以半夏厚朴汤原方加元参、香附、郁金、甘草等,治疗
咽异感症(即梅核气)35例,另予螺旋霉素、地塞米松、维生素等治疗40例。经治3
周后.中药组与西药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62。9%、27.5%,总有效率分别为88。6%、
52.5%,差异非常显著(P<0。01),前者明显优于后者。咽异感症常伴有咽部充血
(占68.5%),情志因素常为发病诱因(占48.5%),但这两个因素与疗效无明显关
系[.。
  2.慢性咽喉炎  以本方去生姜,加玄参、牛蒡子、甘草、郁金,若以声音嘶哑为
主症者,加木蝴蝶、蝉蜕;喉部分泌物增多者,加桔梗、海浮石;以喉部干燥为主症
者,加天冬、花粉;伴有声带小结形成者,加田七、浙贝母;舌质淡者,加桂枝。治疗
慢陆咽炎13例,慢性喉炎14例,慢性咽喉炎u例,其中19例符合梅核气症状。结
果:显效(服药20剂以内临床症状基本控制)18例;有效(20一30剂症状开始减轻)
15例;无效(30剂以上未见好转)5例(其中1例后确诊为恶性肿瘤)。随访33例,1
年以上均未见复发。临床治愈(自觉症状消失,喉部病变恢复正常,声嘶消除,随访1
年未复发)率86。8%。治疗全程服药最少者36剂,最多者60余剂,一般服药40剂左
右。作者认为原方苦温辛燥,不利于阴虚火旺之证,故去生姜之辛,加玄参之润,更用
郁金、牛蒡子、甘草加强散结化痰、清咽解毒作用L5j。另用半夏厚朴汤原方治疗小儿
慢性咽炎60例,每3剂为l疗程。结果50例痊愈(咽异物感症状消失,不再有“嗯”、
“吭”的声音),其中服药1疗程者20例;8例有效(咽异物感症状未完全消失,发
“嗯”、“吭”的声音次数明显减少);2例无效(症状无改善)L6j。
  3。神经官能症  以半夏厚朴汤治疗神经官能症23例,其中焦虑性神经官能症16
例,抑郁性神经官能症7例;轻度7例,中度12例,重度4例;汉方医学辨证中间证
21例,虚证、实证各1例。投予半夏厚朴汤前并用的抗抑郁药及抗焦虑药,原则上用
至第6周判定日不变。结果:①全面改善率:明显改善8例,改善10例,轻度改善3
例,未见变化2例。改善以上之改善率为78.3%,轻度以上改善率为91.3%。②症状
分类改善情况:焦虑、预期性焦虑等改善率分别为81。8%、85.7%,精神症状的改善
率为75.8%,身体症状的改善率为77.6%。③出现效果的时间:精神症状10.1 Et,身
体症状7.7日,身体症状改善的时间早于精神症状。④40一60岁段以及病程6个月以

上者的改善率高。据此认为本方对具有焦虑、抑郁、焦躁等精神症状与各种身体症状的
神经官能症患者非常有效L”。
    4.呃逆  以半夏厚朴汤(苏叶易苏梗)加代赭石组成赭石半夏厚朴汤,治疗呃逆
48例,效果良好。处方:法半夏32—80g,厚朴16—32g,代赭石48—96g,生姜48—
96g,云茯苓24—80g,苏梗48~96g。水煎取汁400ml,分2次服。结果:服1次即止
者29例,占60%;服2次症状消除者15例,占10%;加服第2剂症状消除者12例,
占25%;连服4剂症状解除者2例,约占5%。全部病例服药在4剂之内,治愈率
100%。方中剂量,系参考冉先德编《金匮要略》一书所附“汉代度量衡与张仲景方药
剂量考”而定。作者认为不惟治呃,凡药不必过10剂者,无明显阴虚燥征,半夏用量
均可在32g以上,甚至可用至130g,但半夏增则生姜亦当增,至于苏梗,用量在250g
以内可无虞Luj。
    5.化疗所致恶心呕吐  对26例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同时辅以半夏厚朴汤煎剂口
服,另设24例肌注灭吐灵作对照。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控制呕吐方面达到丫对照组的
疗效(P>o.05),而在恶心的平均持续时间方面,治疗组显著短于对照组,经统计学
处理有显著差异(户<0.05)。且服用该中药煎剂未出现明显的毒副反应,肌注灭吐灵
后有2例出现抽搐及不能静坐。故认为该方对于防治化疗所致轻、中度呕吐具有较好作
用[9J。
    [实验研究]
    1.对吞咽反射的作用  将32名高龄受试者分成两组,一组20名,在继续原有治
疗的同时口服半夏厚朴汤提取剂7.5/d,连服4周。另一组12名继续原有治疗。分别
于服药前后经鼻注入lml蒸馏水测定吞咽反射,并在服药前后测定半夏厚朴汤组中6名
受试者呼吸道分泌物中的SP。结果:半夏厚朴汤组治疗前吞咽反射为11.6±2。97s,对
照组为10.98±3.97s,两组间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半夏厚朴汤组明显改善(2.56±
0.38s),对照组无变化(10.8±3.58s)。半夏厚朴汤组中6名受试者呼吸道分泌物中的
SP服药前为9.13±2.5mol/ml,服药后明显增加(工5.0±2。2mol/m1)“0T。
    2.对喉反射的影响  给予麻醉猫静脉注射半夏厚朴汤400mg/kg后,喉反射逐渐减
弱,给药20—30分钟又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在半夏厚朴汤组成药物中,只有紫苏地
上部分(20mg/kg)和厚朴(140mg/kg)显示几乎相同的反射抑制作用,其它药物对
反射无影响。认为本方对喉反射的抑制作用主要决定于厚朴与紫苏,与方中其它三味生
药所含的一些化学成分关系不大L1u。
    3.镇静作用  正常大鼠运动图谱表明,大鼠在黑暗时活动增强,在光亮时活动减
弱。口饲半夏厚朴汤每日4g/kg,连续6天,可显著抑制大鼠的自发活动,尤其在暗活
动期更为明显。停药后此效应可持续2天。在巴比妥盐强度试验中,给予2g几g或4g/
ks的药物,可明显延长环己烯巴比妥诱导的小鼠睡眠时间,表明本方具有明显的镇静
作用,与厚朴所含厚朴箭毒碱、厚朴醇和紫苏提取物及其香精油主要成分一一紫苏醛具
有中枢神经抑制作用相符合L1”。
    4.抗过敏作用  豚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所致小鼠接触性皮炎的实验证明,
豚鼠口饲本方100mg/kg或200mg/kg,小鼠口饲本方50mg/kg或100mg/kg,对工型及
Ⅳ型过敏反应有明显拮抗作用。组成中苏叶及厚朴均有抗过敏活性。原方去苏叶后,对

PC反应的抑制效果明显降低。苏叶中紫苏醛对PCA及PC反应均有抑制作用,故认为
紫苏醛为活性成分之一。在非免疫反应的醋酸伸展的抗炎及镇痛实验中,未见紫苏醛有
任何效果luj。
    [附方]
    1。大七气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8)  半夏汤洗七次五两(150g)  白茯苓四两
(120g)  厚朴姜制炒三两(90g)  紫苏二两(60g)  上锉散,每服四钱(12g),用水一
盏半,加姜7片,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功用:行气开郁,降逆化痰。主治:喜怒
不节,忧思兼并,多生悲恐,或时振惊,致脏气不平,憎寒发热,心腹胀满,傍冲两
胁,上塞咽喉,有如炙脔,吐咽不下。
  2.四七汤(《易简方》,录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4)  半夏五两(150g)  茯苓
四两(120g)  紫苏叶二两(60g)  厚朴三两(90g)  上哎咀,每服四钱(12g),水一
盏半,加生姜7片,枣1个,煎至六分,去滓热服。功用:行气降逆,化痰散结。主
治: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
间,咯不出,咽不下,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
结,呕逆恶心。
  上述两方均由半夏厚朴汤变化而来。二者在组成上与原方无明显区别,只是生姜被
移至用法中,剂量有所减轻。故此二方功用、主治亦与原方基本相同,唯辛散开结、降
逆化痰之力较原方略弱,且四七汤因加人大枣而和胃之功稍优。
    厚朴温中汤
    (《内外伤辨惑论》卷中)
    [组成]  厚朴姜制  橘皮去白各一两(各30g)  甘草炙  草豆蔻仁  茯苓去皮  木
香各五钱(各15g)  干姜七分(2。1g)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15g),水二盏(300m1),加生姜三片,煎至一盏

(150m1),去滓,食前温服。
    [功用]  行气除满,温中燥湿。
    [主治]  脾胃伤于寒湿,气机壅滞证。脘腹胀满,或疼痛,不思饮食,四肢倦怠,
舌苔白或白腻,脉沉弦。
    [病机分析]  脾胃位于中焦,主受纳、腐熟与运化水谷,又一升一降,关乎人体之
气机运行。若衣居不周,外受寒湿之邪,或恣食生冷之物,即可影响脾胃的生理功能而
致病。诚如李呆所说:“饮食失常,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内外伤辨惑论》卷中)。
脾胃气机壅塞,故为脘腹胀满;不通则痛,故脘腹疼痛,然必多胀满而痛;胃病则难以
受纳,脾病则难以运化,故食欲不振;脾胃主肌肉四肢,脾胃伤于寒湿,气机壅滞,则
四肢倦怠无力;至于舌苔白或白腻,脉沉弦,皆脾胃寒湿,气机不畅也。
    [配伍意义]  本方所治病证乃脾胃气机壅阻,而其病因则系脾胃为寒湿所伤。因
此,治当行气除满为主,辅以温中燥湿。方中重用厚朴、橘皮为君,行气消胀,且两药
均苦辛而温,能燥湿温中。《本草汇言》卷9曰:“厚朴,宽中化滞,平胃气之药也。凡
气滞于中,郁而不散,食积于胃,羁而不行,或湿郁积而不去,湿痰聚而不清,用厚朴
之温可以燥湿,辛可以清痰,苦可以下气也。”《本草纲目》卷29则曰:“橘皮,苦能泻
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草豆蔻行气燥湿,温中
散寒,木香行气宽中散寒,进一步加强君药行气温中燥湿之功,用作臣药。干姜、生姜
并用以温中散寒,茯苓、炙甘草健脾渗湿和中,共为佐药。炙甘草兼作使药以调和诸
药。诸药合用,共成行气消满,温中燥湿之功。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重用行气药为主,且所用行气药皆性温而燥,故能兼以散寒燥
湿,再佐以温中淡渗之品。故本方虽名“厚朴温中汤”,但功用却重在行气,而不在温
中。这也正是本方在分类上归属于理气剂,而不属于温里剂的缘故。
    [类方比较]  本方与理中丸在组成上均有干姜、甘草,即含有《伤寒论》干姜甘草
汤,而有温中散寒之功,并均主治中寒之证。但本方的配伍是以厚朴、陈皮行气为重,
兼可燥湿,主治脾胃气滞寒湿,乃纯属邪实之证;理中丸则以干姜温中散寒为主,辅以
人参、白术益气健脾,主治中焦虚寒证,乃虚实兼夹之证。两方的配伍用药、立法及主
治同中有异,临床运用应善为区别。
    [临床运用]
    工.证治要点  本方的功用侧重于行气温中,故临证当以脘腹胀满或疼痛,舌苔白,
脉沉弦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骤感寒邪,而脘腹痛甚者,酌加良姜、肉桂之类以加强温中散寒止痛
之功;饮食不慎,兼夹食滞,而见嗳腐苔腻者,酌加神曲、山楂以消食导滞;兼肝气郁
滞,而见脘腹胀痛连胁,泛酸水者,酌加香附、乌贼骨之类以疏肝制酸;兼胃气上逆,
而见恶心呕吐者,酌加半夏、姜制竹茹以和胃降逆。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潴留、急性胃扩张和胃肠道功能
紊乱等疾病,辨证属于脾胃气滞寒湿证者。
    [使用注意]  凡脘腹胀满或疼痛,属于气虚不运或胃阴不足者,不宜使用苦辛性温
之本方,以免耗气伤阴。
    [源流发展]  本方首见于《内外伤辨惑论》卷中,而实源于《伤寒论》的厚朴生姜

半夏甘草人参汤。《伤寒论》原文第66条曰:“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
参汤主之。”一般认为本条文的腹胀满属脾虚气滞,但从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重用
厚朴、生姜(各半斤)而轻用人参(一两)来分析,当以气滞为主。厚朴生姜半夏甘草
人参汤之厚朴、生姜、甘草3味药以及行气除满之法,均为李杲制订本方时所师法。北
宋初的《太平圣惠方》卷5之厚朴丸,由厚朴(姜制)、陈橘皮(去白瓤)、草豆蔻、白
术、缩砂、诃黎勒、桂心、干姜组成,治疗脾胃气冷,水谷不化,食即腹胀,胸膈不
利,在方剂的药物组成上与本方更为接近。李氏于《内外伤辨惑论》卷中制本方,云
“治脾胃虚寒,心腹胀满,及秋冬客寒犯胃,时作疼痛。”其后,明代《明医指掌》卷5
记载之同名方,即本方去草豆蔻,加大枣而成,则益脾和中之力稍强,治疗脾胃虚冷,
心腹胀满疼痛。至于《温病条辨》卷2“中焦篇”苦辛温法之厚朴草果汤(由厚朴、草
果、茯苓、半夏、杏仁、广皮组成),治疗“舌白脘闷,寒起四末,渴喜热饮,湿蕴之
故,名日湿疟。”其行气温中燥湿之法,与本方并无二致,故亦可视作由本方化裁而来。
  [方论选录]
  1.李呆:“治脾胃虚寒,心腹胀满,及秋冬客寒犯胃,时作疼痛。戊火已衰,不能
运化,又加客寒,聚为满痛。散为辛热,佐以苦甘,以淡泄之,气温胃和,痛自止矣。”
(《内外伤辨惑论》卷中)
  2.张秉成:“夫寒邪之伤人也,为无形之邪,若无有形之痰、血、食积互结,则亦
不过为痞满,为呕吐,即疼痛亦不致拒按也。故以厚朴温中散满为君;凡人之气,得寒
则凝而行迟,故以木香、草蔻之芳香辛烈,人脾脏以行诸气;脾恶湿,故用干姜、陈皮
以燥之,茯苓以渗之;脾欲缓,故以甘草缓之;加生姜者,取其温中散逆除呕也。以上
诸药,皆人脾胃,不特可以温中,且能散表,用之贵得其宜耳。”(《成方便读》卷2)
  3。秦伯未:“胃寒痛,指饮食生冷和直接受寒气引起的胃痛。骤然胃脘作痛,喜手
按及饮热汤,痛无休止,伴见呕吐清水,畏寒,手足不温,脉象沉迟,舌苔白腻。这种
胃痛由于中焦受寒所致,属于实证,治宜温中散寒法,用厚朴温中汤。如兼饮食不慎,
寒食交阻,疼痛更剧,可酌加神曲、山楂等帮助消化。”(《谦斋医学讲稿》)
  [评议]  李氏所谓本方“治脾胃虚寒”,与本方的配伍用药及其剂量并不相符。因
为本方重用厚朴、橘皮,更益以草蔻仁、木香,在全方8味药中理气药占据其半,可见
重在行气消胀。以上诸药又属苦辛而温、芳香燥烈之品,故兼有温中化湿之功。配茯
苓、甘草兼健脾渗湿,但补气之力不足;伍干姜、生姜能温中散寒,但用量较轻而其力
自微。由此可见,本方所治当为气滞寒湿之实邪为患,而非脾胃虚寒。至于李氏谓本方
又“治秋冬客寒犯胃,时作疼痛”及秦氏谓治“胃寒痛,指饮食生冷和直接受寒气引起
的胃痛”,均属寒邪为患,治当温中散寒,虽亦可使用本方,但干姜用量应加大,并酌
加良姜、肉桂之属.方为允当。张氏对本方配伍意义的分析,既然认为君药厚朴是为温
中散满而设,却亦认为本方是以温中为主,似未掌握全方配伍用药之精髓;至于认为本
方“不特可以温中,且能散表”,对于拓展本方的临床运用颇有启迪作用。
    [验案举例]
    1.腹痛  《治验回忆录》:某男,50岁。嗜酒,近月患腹痛,得呕则少安,发无定
时,惟饮冷感寒即发。昨日又剧痛,遍及全腹,鸣声上下相逐,喜呕,欲饮热汤,先以
为胃中寒,服理中汤不效。再诊,脉微细,苔白润无苔,噫气或吐痰则痛缓,按其胃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方一百首:031、大柴胡汤;032、四逆散;033、柴胡桂枝汤;034、柴胡桂枝干姜汤;03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036、小半夏汤;037、大半夏汤;038、半夏厚朴汤;039、旋覆代赭汤;040、
治阳康后的咳嗽不止我有一张屡试屡效方仲景七味小经方咽痒咳嗽真灵光
【新提醒】浅谈半夏厚朴汤的临床应用
半夏厚朴汤组成配方与用法用量
经方临床模拟练习-每日一案(第442期)
医案:半夏厚朴汤治疗梅核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