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93.苓甘五味姜辛汤详解研讨

293.苓甘五味姜辛汤详解研讨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苓甘五味姜辛汤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组成;;茯苓12克  甘草9克  干姜9克  细辛9克  五味子12克  
加减;
1.咳嗽痰多,邪偏在肺,可酌加紫菀、款冬花、杏仁、苏子等宣肺降气止咳;
2.喜唾清涎,邪在胃,可加半夏、陈皮、白术、生姜等健脾温中降逆;
3.寒饮引动冲气上逆,症见呕逆心悸眩晕者,可加桂枝平冲降逆;
4.外兼表寒,或由表邪 引动内饮者,可加苏叶、荆芥,并以生姜易干姜,温化痰饮而散表邪,或与小青龙汤互相参用。
[主治] 寒饮咳嗽。咳痰量多,清稀色白,胸满不舒,舌苔白滑,脉弦滑。 本方主治寒饮咳嗽之证,临床以痰多色白清稀,舌苔白滑为证治要点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证属寒饮者,均可以本方化裁治之。1、迁延性咳嗽  2、哮喘
苓甘五味姜辛汤  (《金匮要略》)
    [异名]  五味细辛汤(《鸡峰普济方》卷11)、苓甘味姜辛汤(《普济方》卷140)、桂
枝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汤(《张氏医通》卷13)。
    [组成]  茯苓四两(12g)  甘草三两(9g)  干姜三两(9g)  细辛三两(5g)  五味子半升(5g)
    [用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功用]  温肺化饮。
    [主治]  寒饮咳嗽。咳痰量多,清稀色白,胸满不舒,舌苔白滑,脉弦滑。
    [病机分析]  本方原治服小青龙汤后,咳虽减,出现气从小腹上冲胸咽之状,继投
桂苓五味甘草汤,服已,冲气虽平,而咳嗽、胸满又作,此系上焦饮邪未尽,寒饮续发
之证。正如尤怡所云:“下焦冲逆之气即伏,而肺中伏匿之寒饮续出也”(《金匮要略心
典》卷中)。寒饮或由脾阳不足,水湿失其温化,寒湿内生,运化失职,聚而成饮;或
因外邪伤肺,津失敷布,液聚而生。寒饮在肺,肺失宣降,气机阻滞,故咳嗽痰多,清
稀色白;饮阻胸阳,阳气不布,则胸满不舒;舌淡苔白滑,脉弦滑皆为寒饮内停之象。
    [配伍意义]  本方为寒饮内停之证。《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病痰
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立温肺化饮之法。方中干姜为君,味辛性热,人肺经,守而
不走,温肺化饮。《神农本草经》卷3云其:“主胸满咳逆上气”,且可温运脾阳以化湿。
臣以细辛,味辛性温,人肺经,亦能温肺化饮。正如《本草求真》卷3所云:“味辛而
厚,气温而烈”能治“水停心下”,仲景恒以此二味温肺化饮以止咳。盖二者皆属辛温
之品,均具温肺化饮之功。干姜以温热为主,温阳化饮之力较强;细辛以辛散为主,开
郁散饮之力为优。二者相伍,温肺化饮,两擅其长。饮之所成,多缘脾之不运,水湿内
停。故臣以茯苓,性子味淡,人脾经,健脾渗湿。其与干姜相配,共杜生痰之源。然咳
久必伤肺,一派温散,更恐重伤其肺气。遂佐入五味子,味酸性敛,敛肺以止咳。《素
问。脏气法时论》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其与干姜、细辛配伍,有散有收,防
止辛散太过而耗伤肺气,使散不伤正,收不留邪,且可使肺金开阖有度,宣降有权,
则饮邪无伏匿之处。使以甘草,润肺和中,调和诸药。综合全方,共奏温肺化饮之效。
    本方配伍特点为温散并行,开阖相济,使寒饮得去,肺气安和,药虽五味,配伍严谨,实为温化寒饮之良剂。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主治寒饮咳嗽之证,临床以痰多色白清稀,舌苔白滑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咳喘痰多,邪偏在肺,可酌加紫菀、冬花、杏仁、苏子等宣肺降气止
咳;喜唾清涎,邪偏在胃,可加半夏、陈皮、白术、生姜等健脾温中降逆;寒饮引动冲
气上逆,症见呕逆心悸眩晕者,可加桂枝平冲降逆;外兼表寒,或由表邪引动内饮者,
可加苏叶、荆芥,并以生姜易干姜,温化痰饮而兼散表邪,或与小青龙汤互相参用。
    3.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证属寒饮者,均可以本方化裁治之。
    [源流发展]  本方出自《金匮要略》,原书主治服桂苓五味甘草汤后,冲气已平,
而支饮又发之证。方中虽因“冲气即低”而去桂枝,但仍有干姜辛温之品与茯苓甘淡渗
利为伍,这从另一侧面体现出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法。同肘,方中五味
子与细辛之配伍,与小青龙之配伍方法如出一辙,体现了治饮咳有散有收,恰适肺性之
配伍方法。这二种配伍,在仲景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苓桂草枣汤及桂苓五味甘草
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苓甘五味加姜
辛半杏大黄汤等方中均有体现0
    后世《外台秘要》卷9引仲师方之干姜汤,即取法于本方,用干姜、五味子相配,
并佐人麻黄、紫菀、杏仁、桂心等,治疗冷嗽气逆。而《太平圣惠方》卷46之五味子
散,则以五味子、干姜、细辛相配,并人桂心、甘草、紫菀、麻黄,治寒饮气嗽之证。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4引《易简方》之杏子汤,治咳嗽痰饮而属寒者,即用干姜配
茯苓、五味子配细辛,另加人参、半夏、甘草,其组方基本方法与苓甘五味姜辛汤一
致。在运用本方配伍方法组方的后世方中,尤为典型者属《圣济总录》卷48之温肺散,
该方减细辛为二两,其余四药皆用四两,且将干姜易为炮姜。亦取炮姜与茯苓相配,温
肺化饮,健脾祛湿;细辛与五味子相伍,散收相益,各彰其效。主治肺中寒,咳唾浊沫
之饮证。'
    [方论选录]
    1。徐彬:  “冲气即低,仍桂、苓之力,单刀直人,肾邪即伏,故低也;反更咳满,
明是肺中伏匿之寒未去。但青龙汤已用桂,桂苓五味甘草汤又用桂,两用桂而邪不服,
以桂能去阳分凝滞之寒,而不能驱脏内沉匿之寒,故从不得再用桂枝之例而去之,唯取
细辛人阴之辛热,干姜纯阳之辛热,以除满驱寒而止咳也”0(《金匮要略论注》卷12)
    2.尤怡:“服前汤已,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下焦冲逆之气即伏,而肺中伏
匿之寒饮续出也,故去桂枝之辛而导气,加干姜、细辛之辛而人肺者,合茯苓、五味、
甘草消饮驱寒,以泻满止咳也”。(《金匮要略心典》卷中)
    3.魏念庭:“服后如冲气即低,是阴抑而降矣,然降而不即降,反更咳胸满者,有
支饮在胸膈留伏,为阴邪冲气之末道,相与结聚肆害,不肯遽降。心从阳也,法用桂苓
五味甘草汤去桂枝之辛而升举,加干姜、细辛之辛而开散,则胸膈之阳大振,而饮邪自
不能存,况敢窝隐阴寒上冲之败类乎?虽云以治其咳满,而支饮之邪亦可骏衰矣”。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卷3)
    [评议]  诸家对此方之论略同,均着眼于“冲气即低,反更咳满”之症,阐明苓甘
五味姜辛汤去桂枝,加细辛、干姜之理。尤氏主张去桂乃避其“辛而导气”,加干姜、
细辛取二者“辛而人肺者,合茯苓、五味、甘草消饮驱寒,以泻满止咳也”。魏氏认为
“去桂枝之辛而升举,加干姜、细辛之辛而开散”,以令“胸膈之阳大振,而饮邪自不能
存”之义。二者所论皆属不彻之言,唯徐氏之论更为妥贴,接近仲景本义。徐氏明言
“冲气即低,乃桂、苓之力,单刀直人,肾邪即伏,故低也;反更咳满,明是肺中伏匿
之寒未去”,阐明去桂加细辛、干姜,是因服青龙汤、桂苓五味甘草汤等用桂之剂后,
“冲气即低”,且桂枝“不能驱脏内沉匿之寒”;而细辛、干姜则有“除满驱寒止咳”之
能。故一舍一用,颇得奥旨。
    [验案举例]  迁延性咳嗽  《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91,3:169):某男,67岁。
患者咽痒咳嗽,甚则伴喘,痰多而色白,纳可,时有心悸,苔薄白,脉紧而细。体查除
两肺呼吸音略粗外,余无异常,X线胸透无异常发现。此风邪久稽,痰饮内阻,拟理肺
化痰,以苓甘五味姜辛汤化载。苏叶lOg,杏仁lOg,半夏lOg,桔梗5g,枳壳5g,干
姜3g,细辛3g,五味子3g,茯苓lOg,前胡5g,甘草3g。患者服药5剂,咳嗽明显减
少,再服5剂,症状基本消除。
    按语:苓甘五味姜辛汤原方为支饮复作而设,茯苓利湿而除水饮,甘草培脾和中,
干姜温中化饮,细辛宣肺散寒,五味子收肺气,合而用之,共奏温肺散寒,化痰蠲饮之
功。本案例乃属寒饮内阻为患,且咳痰喘均重,遂加入宣肺化痰理气之品。
    [临床报道]  哮喘  采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味治疗哮喘53例。基本方药:茯苓
10--15g,甘草5g,干姜5一lOg,细辛3—6g,五味子5一lOg,麻黄5一lOg,半夏10--
15g,杏仁5一lOg,桔梗5一lOg。每日1剂,寒哮,合小青龙汤;热哮,合桑白皮汤;
兼阴虚者,合六味地黄汤;兼气虚者,合补肺汤;患JL~11神曲、莱菔子等消食药;老年
患者加麦冬、沙参等滋阴药。53例哮喘患者中,无效3例,占5.6%,总有效率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祛痰剂—温化寒痰{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苓桂术甘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苓甘五味姜辛汤,茯苓饮 ,厚朴大黄汤,五苓散,小半夏加茯苓汤,已椒苈黄丸,小半夏汤方,肾气丸,甘遂半夏汤,十枣汤,泽泻汤 ,木防己汤去石膏加
方剂之祛痰剂之温化寒痰之苓甘五味姜辛汤
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汤
2.3,苓甘五味姜辛汤医案
名医论方 二十、温化寒痰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