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乌 梅 丸

乌  梅  丸
    (《伤寒论》)
    [异名]  乌梅丹(《医方妙用》,录自《普济方》卷399)、乌梅安胃丸(《饲鹤亭集
方》)、杀虫乌梅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兰州方)、安胃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杭州方)。
    [组成]  乌梅三百枚(480g)  细辛六两(180g)  干姜十两(300g)  黄连十六两
(480g)  当归四两(120g)’附子六两(180g)炮,去皮  蜀椒出汗四两(120g)  桂枝去皮六
两(180g)  人参六两(180g)  黄柏六两(180g)
    [用法]  上药各为末,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
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食前以饮送下,一
日三次。稍加至二十丸(现代用法: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打烂,和余药打匀,
烘干或晒干,研末,加蜜制丸,每服9g,日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
    !主治]  蛔厥证。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则吐蛔,手足厥
冷;或久痢久泻。
    [病机分析]  本方所治为寒热错杂之证。蛔虫喜温而恶寒,故有、“遇寒则动,得温
则安”之说,其性喜钻窜卜寄生于肠中。胃肠寒热错杂,不利于蛔虫的生存,则扰动不
安,不时上扰,故脘腹阵痛,烦闷,呕吐,甚则吐蛔。由于蛔虫起伏无时,虫动则发,
虫伏则止,故腹痛与呕吐时发时止。痛甚气机逆乱,阳明之气不相顺接,则四肢厥冷,
发为蛔厥。至于所治久痢久泻,亦属寒热错杂,正气虚弱所致。
    [配伍意义]  本方为蛔厥而设,该证病机属寒热错杂,蛔虫上扰,故治宜寒热并
调,安蛔止痛。方中重用乌梅为君,本品酸温,既能安蛔,使蛔静则痛止;又能涩肠以
止泻止痢。《本草纲目.果部》卷29曰:“乌梅、白梅所主诸病,皆取其酸收之义。唯张

仲景治蛔厥乌梅丸,及虫匿方中用者,即虫得酸即止之义,稍有不同耳”;《本草求真》
卷2谓:“人虫则伏”;《本草新编》卷5评价该药说:“止痢断疟,很有速效”。蜀椒、细
辛皆辛温之品,辛可伏蛔,温能祛脏寒,另蜀椒有直接杀虫作用;黄连、黄柏味苦性
寒,苦可下蛔,寒则清热,该两味又是止痢要药,椒、辛、连、柏四味配伍,既温清并
用,又伏蛔下蛔,共为臣药。佐以附子、干姜、桂枝温脏以祛里寒;人参、当归补养气
血,以扶助正气。全方配伍,使寒祛热清,蛔安痛解厥回,肠固痢止。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选药则酸苦辛并进,使“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
另针对寒热错杂,正气虚弱的病机,又体现温清合用,邪正兼顾的特点。全方以温热药
居多,故方性偏温。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治寒热错杂,蛔虫上扰之蛔厥的常用方、代表方。临床运用
时,以腹痛阵作,烦闷呕吐,时发时止,甚则吐蛔,手足厥冷,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本方重在安蛔,驱虫力弱,临证时宜加使君子、苦栋皮、榧子、槟榔
等以杀虫驱虫;呕吐严重者,可加生姜、半夏、吴茱萸以降逆止呕;腹痛甚者,可加白
芍、甘草以缓急止痛;为了加速驱虫之力,亦可加泻下药大黄、芒硝等。
    3.本方现常用于胆道蛔虫症、肠道蛔虫症、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肠炎等属于寒
热错杂,正气虚弱者。
    [使用注意]  本方性质毕竟偏温,以寒重者为宜。  《伤寒论》云:“禁生冷、滑物、
臭食等”。
    [源流发展]  本方首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书用以治疗蛔厥及久痢。
该方的创制对后世颇有影响。关于其主治证方面,宋.《圣济总录》卷56曰:“产后冷热
痢,久下不止。”扩充了其在妇科的运用。《玉机微义》卷8重点记述了虫症的表现:“胃
腑发咳,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而今人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中则总结为:“久
病腹痛,呕吐,下痢,蛔厥”,并指出该证的病因病机是“肝脏正气虚弱而寒热错杂之
证”。现在乌梅丸的运用范围更加广泛。焦树德具体描述为“①蛔厥:中焦虚寒,阴胜
阳衰,手足厥冷,胃脘处或右上腹部疼痛,时有呕逆心烦,或吐蛔虫,舌淡苔白,脉弦
或沉细。西医诊断的胆道蛔虫症见有上述证候者,也可应用。②虫病腹痛:脐周或腹部
阵阵绞痛,或有包块,或有寒热,或有呕吐,或吐蛔虫,或便蛔虫,或有蛔虫病史,或
腹胀且不能放屁。舌苔厚或白或黄,脉沉弦,或伏或细弦。西医诊断的蛔虫性肠梗阻,
用本方加减,也常取良效。③久痢:痢疾久久难愈,寒热错杂,时轻时重,下寒上热,
格拒不和,腹中隐痛,下利白脓粘液,食欲不振,四肢不温,舌苔白,脉沉或兼沉缓。
西医诊断的慢性痢疾出现如上证候者,亦可用此方加减治之”(《方剂心得十讲》)。于临
床有重要参考价值。自汉以后,名为乌梅丸的方剂多达55首,其中组成和主治与仲景
乌梅丸相关的即有工6首,而源于该方的亦有5首。诸如《备急千金要方》卷工5乌梅
丸,即本方去细辛、附子、人参、黄柏,加吴茱萸,清热补虚之力稍逊,专治久痢,诸
药不愈,数十年者。《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乌梅丸,即本方去黄连、附子,用于妇女
胎前、脏毒肠风。作者针对此时患者体质状态,故减去大苦大寒之黄连及大辛大热之附
子,使方性较为平和稳妥。以下两方为治虫证的例证,其中,《痘疹传心录》卷18乌梅
丸,即本方去附子、人参,温脏补益作用减弱,主治蛔虫腹痛而里寒体虚较轻者。《医

学摘粹》卷3乌梅丸,即本方去黄连、黄柏、细辛,加茯苓,无清热之功,增健脾渗湿
作用,适宜于蛔虫证属寒者。《保婴撮要》卷18乌梅丸,即本方去人参、黄柏、桂枝,
主治小儿痘疹。可见乌梅丸类方尚可用于其他病证。不仅如此,由本方变化而成的方剂
尚有《伤寒全生集》卷4的理中安蛔汤、《温病条辨》卷3的椒梅汤,以及《重订通俗
伤寒论》的连梅安蛔汤等。
  .[疑难阐释]  关于本方的立法  乌梅丸的组方配伍颇具创意。一般而言,在《内
经》“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虚者补之”(《素问。三部九候
论》)、“其实者,散而泻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治法理论的指导下,针对寒证、
热证、虚证、实证,医者组方时宜分别以温热药、寒凉药、补益药、祛邪药以治之。而
本方证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既寒热错杂,又虚实相兼,为此仲景选药配伍采取寒热并
用,正邪兼顾,将温清补泻数法有机地融为一体,以分消寒热,扶正祛邪。这也是仲景
组方的主要特点之一,在其所创许多方剂中均得以体现,如用于虚痞之半夏泻心汤,调
经之温经汤等。此后,金.李呆研制的枳实消痞丸,可谓受此思路影响,充分反映了其
实用价值。
    [方论选录]
    1.许宏:“蛔为阴虫,故知阳微而阴胜,阴胜则四肢多厥也。若病者时烦时静,得
食而呕,或口常吐清水,时又吐蛔者,乃蛔病也。又,腹痛脉反浮大者,亦蛔症也。有
此,当急治,不治杀人。故用乌梅为君,其味酸能胜蛔;以川椒、细辛为臣,辛以杀
虫;以干姜、桂枝、附子为佐,以胜寒气,而温其中;以黄连、黄柏之苦以安蛔,以人
参、当归之甘而补缓其中,各为使。以其蛔虫为患,为难比寸白虫等剧用下杀之剂,故
用胜制之方也。”(《金镜内台方议》卷12)
    2.张璐:“乌梅丸主胃气虚而寒热错杂之邪积于胸中,所以蛔不安而时时上攻。故
仍用寒热错杂之味治之。方中乌梅之酸以开胃,蜀椒之辛以泄滞,连、柏之苦以降气。
盖蛔闻酸则定,见辛则伏,遇苦则下也。其他参、归以补中气之虚寒,姜、附以温胸中
之寒饮。若无饮,则不呕逆,蛔亦不上矣。辛、桂以祛陷内之热邪,若无热邪,虽有寒
饮,亦不致于呕逆。若不呕逆,则胃气纵虚,亦不致于蛔厥矣。’’(《伤寒缵论》卷下)
    3.柯琴:“仲景立方,皆以辛甘苦味为君,不用酸收之品,而此用之者,以厥阴主
风木耳。《洪范》曰:木曰曲直作酸。《内经》曰:木生酸,酸人肝。君乌梅之大酸,是
伏其所主也;配黄连泻心而除疼,佐黄柏滋肾以除渴,先其所因也;肾者肝之母,椒、
附以温肾,则火有所归,而肝得所养,是固其本;肝欲散,细辛、干姜辛以散之;肝藏
血,桂枝、当归引血归经也;寒热杂用,则气味不和,佐以人参,调其中气;以苦酒渍
乌梅,同气相求,蒸之米下,资其谷气;加蜜为丸,少与而渐加之,缓则治其本也。
蛔,昆虫也,生冷之物与湿热之气相成,故药亦寒热互用,且胸中烦而吐蛔,则连、柏
是寒因热用也。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信为化虫佳剂。久利则虚,调其寒
热,酸以收之,下利自止。”(录自《古今名医方论》卷4)
    4.汪昂:“此足阳明、厥阴药也。蛔得酸则伏,故以乌梅之酸伏之;蛔得苦则安,
故以连、柏之苦安之;蛔因寒而动,故以桂、附、姜、椒温其中脏,而以细辛、当归调
其肾肝;人参用以助脾;乌梅兼以敛肺。”(《医方集解。杀虫之剂》)
    5。吕震:“此方主治蛔厥,其妙处全在米饭和蜜,先诱虫喜,及蛔得之,而乌梅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乌梅丸 - 李建初的日志 - 华夏中医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方剂之驱虫剂之乌梅丸
乌梅丸-《经方100首》
乌梅丸能治上热下寒吗
第74讲:第十八篇:阳痈证治(2)
乌梅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