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57.黄连汤药方详解研讨

57.黄连汤药方详解研讨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黄连汤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      
组成;黄连9克 炙甘草9克 干姜9克 桂枝9克 人参6克 半夏12克 红枣12枚 
加减;
1.若呕吐酸苦,加吴茱萸;
2.泄泻较剧者,加茯苓。
现代常用本方治疗浅表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属上热下寒证者。1。泄泻  2.呕吐   3.胃痛 
[功用] 平调寒热,和胃降逆。
 [主治] 上热下寒证。胸脘痞闷,烦热,气逆欲呕,腹中痛,或肠鸣泄泻,舌苔白 滑,脉弦者。 本方证由表邪传里,损伤脾胃,升降失职而致上热下寒证。以呕吐、 腹痛为证治要点。  
    黄连汤  (《伤寒论》)
  [组成]  黄连三两(9g)  半夏半升(9g)  甘草炙  干姜  桂枝各三两(各9g)
人参二两(6g)  大枣十枚擘(四枚)
  [用法]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功用]  平调寒热,和胃降逆。
  [主治]  上热下寒证。胸脘痞闷,烦热,气逆欲呕,腹中痛,或肠鸣泄泻,舌苔白滑,脉弦者。
  [病机分析]  本病属上热下寒,升降失常之证。原为表邪传里,伤及脾胃而成。胸
中有热,胃失和降,故胸痞烦热,气逆欲呕;中阳受损,寒滞于下,故腹痛,或肠鸣泄泻。
    [配伍意义]  本方为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而成,善治上热下寒所致诸证。方中
黄连苦寒,人心、肝、胃、大肠经,主清胸中之热,兼和胃气,是以为君。臣以干姜、
桂枝辛散温通,共祛在下之寒,以止腹痛。有关桂枝,张寿颐曾曰:“立中州之阳气,疗
脾胃虚馁而腹疼”(《本草正义》卷7)。佐以半夏既和胃降逆止呕,又宽胸散结消痞,
与黄连、干姜、桂枝为伍温清并用,苦泻辛散,则寒热平调,呕止痛愈。再佐人参、大
枣、甘草益气健脾,以复中州。甘草又调和诸药,缓急止痛,以为使药。由此观之,该
方的配伍特点是:清上温下,辛开苦降,补泻同施,但以辛开温通为主。因以黄连为君,故名曰黄连汤。
    [类方比较]  本方与半夏泻心汤同属辛开苦降之剂,具有调和肠胃,散结消痞之
功,皆治寒热错杂,胃气不和之痞满吐利之症。两方虽仅一味之差,然半夏泻心汤有黄
芩,故偏于苦降,重在泻热除痞;而黄连汤易桂枝,则偏于辛开,重在乎调寒热。两方
立法有异,因此主治、煎服法亦有所不同。前者证以心下痞满为主,须去滓再煎,取其
重浊苦辛之味,以开泻痞满;后者又增腹中痛一症,只煎一次,是取轻清寒热之气,以
分走上下,同时日三夜二服,即小量频服,以防药后呕吐,提高疗效。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证由表邪传里,损伤脾胃,升降失职而致上热下寒证。以呕吐、腹痛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若呕吐酸苦,加吴茱萸;泄泻较剧者,加茯苓。
    3.现代常用本方治疗浅表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属上热下寒证者。
    [使用注意]  本方仅治上热下寒之呕吐腹痛。若为气滞或食积等原因所致者,不宜使用本方。    、    .   '
    [源流发展]  本方始见于《伤寒论》173条,系半夏泻心汤衍化而成,故源于此。
在主治方面,原书记载:“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后世从不同
角度加以补充。诸如:  《张氏医通》卷16:“胃中寒热不和,心中痞满”;《王旭高医书
六种.退思集类方歌注》:“湿家下之,丹田有热,胸中有寒,舌上如苔”。《伤寒论临床经
验录》:“上部有热邪壅闭,脾阳虚弱不任苦寒者”。    、.
    有关本方的组成变化,《云岐子保命集》卷上之黄连汤,即本方去桂枝、半夏,
温散之力减轻,主治证同本方,但较轻者。《医门法律》卷5之进退黄连汤.,进法
同本方七味,俱不制,水煎温服;退法不用桂枝,黄连减半,或加肉桂五分,逐味
制熟,煎服法同,但空腹朝服崔氏八味丸三钱,半饥服煎剂。退法中苦降寒清之功
稍逊,补益之效增加,专治关格。进退黄连汤尽管组成与黄连汤出入不大,但用法
别具一格,适应证亦有所发挥。《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中曾评价曰:“黄连汤,仲景
治胃有邪,胸有热,腹有寒,喻嘉言旁通其旨,加进退之法,以治关格,独超千
古,藉其冲和王道之方,从中调治,使胃气自为敷布,以渐通于上下。.如格则吐
逆,则进桂枝和胃通阳,俾阴气由中渐透于上,药以生用而升;如关则不得小便,
则退桂枝,减黄连,俾阳气由中渐透于下,药以熟用而降;如关且格者,阴阳由中
而渐透于上下,卫气先通则加意通卫,营气先通则加意通营,不以才通而变法,斯
得治关格之旨矣。”足见本方的创意影响深远。
    [疑难阐释]
    1.本方组成为何由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本方适应证虽与半夏泻心汤极为相
似,但因下寒较重,又添腹痛一症。去黄芩者,因不利于下寒之腹痛,小柴胡汤加减法
云:“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可以佐证;加桂枝者,旨在温通上下,以散寒降逆。
    2.本方条文中,仲景并未提及苔、脉,应如何掌握?根据其发病机制与有关临床
报道经验总结,推测该方主治证的舌苔应白腻或黄腻或薄黄,脉弦数或弦紧或濡滑。当
然,是否选用黄连汤,宜视病情或结合其他临床表现而定。    .
    [方论选录]。
    1.成无己:“上热者,泄之以苦,黄连之苦以降阳;下寒者,散之以辛,桂、姜、
半夏之辛以升阳;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益胃。”(《注解伤寒论》卷4)
    2.吴昆:“伤寒胸中有热而欲呕,胃中有寒而作痛者,与此汤以升降阴阳。黄连之
苦,以泄上热而降阳;姜、桂、半夏之辛,以散中寒而升阴;人参、甘草、大枣之甘,
可缓中急而益胃。是方也,以黄连之寒,佐以姜、桂之辛,则寒者不滞;以姜、桂之
热,君以黄连之苦,则热者不燥。寒热之相用,犹奇正之相倚耳!况夫人参、甘草之益
胃,又所以宰中而建招摇矣乎。”(《医方考》卷1)    .
    3.柯琴:“此亦柴胡加减方也。表无热,腹中痛,故不用柴、芩,君黄连以泻胸中
积热,姜、桂以驱胃中寒邪,佐甘、枣以缓腹痛,半夏除呕,人参补虚。虽无寒热往来
于外,而有寒热相持于中,仍不离少阳之治法耳。此与泻心汤大同,而不名泻心扬者,
以胸中素有之热,而非寒热相结于心下也,看其君臣更换处,大有分寸。”(《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卷3)
    4.王子接:“黄连汤,和剂也,即柴胡汤变法,以桂枝易柴胡,以黄连易黄芩,以
干姜易生姜。胸中热,欲呕吐,腹中痛者,全因胃中有邪气阻遏阴阳升降之机,故用人
参、大枣、干姜、半夏专和胃气,使饮人胃中,听胃气之上下敷布,交通阴阳,再用桂
枝宣发太阳之气,载引黄连从上焦阳分泻热,不使其深入太阴,有碍虚寒腹痛。”(《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上)    、
    5.吴谦,等:“伤寒邪气人里,因人脏气素有之寒热而化病。此则随胃中有寒,胸
中有热而化,腹中痛欲呕吐,故以是方主之。君黄连以清胃中之热,臣干姜以温胃中之
寒,半夏降逆,佐黄连呕吐可止,人参补中,佐干姜腹痛可除,桂枝所以安外,大枣所
以培中也。然此汤寒温不一,甘苦并投,故必加甘草协和诸药。此为阴阳相格,寒热并
施之治法也。”(《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卷5)
    6.章楠:“小柴胡汤、黄连汤同为和剂,而柴胡汤专主少阳,黄连汤专主阳明。若
少阳证之喜呕者,因木郁土中,胃气不顺,故以柴胡升少阳之气,以黄芩、半夏降胃逆
也。黄连汤治胃中邪阻呕吐,病在中焦阴阳格拒,而营气起于中焦,故佐桂枝通营,君
黄连之苦寒,干姜之辛热,通阴阳,分清浊,然后人参、大枣、甘草、半夏得以助正气
而调和之。因其胸热腹痛,皆由中焦阴阳格拒使然,故为阳明主方。”(《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卷9)
  7.费伯雄:“变姜、连泻心之法而为升降阴阳之法。寒热并用,补散兼行,和法之最佳者。”(《医方论》卷2)
    8。蔡陆仙:“此不往来寒热,病不在半表,则柴胡不中与之,胸中为君主之宫城,
故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胸中之热不得降,故炎上而欲呕;胃因邪气之不散,故腹中痛
也。用黄连泻心胸之热,姜、桂去胃中之寒,甘、枣缓胸中之痛,半夏除呕,人参补
虚。虽无寒热往来于外,而有寒热相搏于中,所以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仍不离少阳和
解之治法耳。此症在太阳、少阳之间,此方兼泻心、理中之剂。”(《中国医药汇海.方剂部》)
    [评议]  各家对黄连汤适应证的病机为“上热下寒”的看法基本一致。费氏评价该
方为“和法之最佳者”,尽管尚须推敲,但分析其理由是“变姜、连泻心之法而为升降
阴阳之法。寒热并用,补散兼行”,是有一定说服力的。而柯、王二氏认为本方“仍不
离少阳之治法”,则不尽然。一是本方证为上热下寒,与少阳证寒热往来迥别;二是本
方以黄连为君,小柴胡汤则以柴胡为君,两者组方结构不同;三是本方证为平调寒热,
而小柴胡汤证是和解少阳,立法有异,不可混为一谈。
    [验案举例]    .
    1。泄泻  《伤寒论临床实验录》:某男,26岁。患下利证,心中烦热,恶心不欲食,
头眩,大便水泄,日十数次,两手厥冷,脉象沉细。此平素胃肠虚弱,而热邪乘虚陷入
胃中,故呈现心中烦热恶心,厌食,胃脘拒按之热证。根据胃热症状,宜用苦寒泄热之
品。而大便泄泻,脉象沉细,舌质淡而微黄,则为脾阳不足。古方中既能清胃热,又能
健脾扶阳者,只有《伤寒论》黄连汤可为对证之方,因疏此方与之,服药后便泄顿减而
烦热亦轻,食欲较前好转。按此方连服三剂,泄泻止而呕吐之证亦不见,后以健脾和胃法调解而愈。
    《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1:687):某男,10岁。上腹痞满,腹泻反复发作
一月余,近几天来,腹胀腹泻加重,每Et 2—3次,伴腹痛口渴,恶心,纳食少,舌质
红,苔薄黄,脉眩紧。证属上热下寒。用药:半夏6g,桂枝6g,党参lOg,干姜6g,
黄连6g,炙甘草3g,生姜3片,大枣3枚。3剂,日1剂,水煎服,服药后腹泻、腹痛
减轻,原方继服6剂,诸症消失,疾病痊愈。
    按语:此两例均属上热下寒,升降失常,运化失职,清浊不分,而致泄泻。故投本
方,使寒热得调,泄泻得愈。
    2.呕吐  《江苏中医》(1966,6:26):某男,45岁。1965年8月30日初诊。患者
于1965年8月29 El晚间突然胃脘疼痛,呕吐不已,呕吐物初为食物,后为痰沫,次晨
呕吐绿色胆液,饮水即呕,乃来我院门诊。按其痛处确在脐上部,脉象弦数,舌尖边
赤,苔黄薄。证属胸中有热,胃中有寒,寒热不调,阴阳升降失常,法当和解。处方:
黄连3g,淡干姜2.4g,法半夏9g,川桂枝3g,甘草2。4g,大枣3枚。瞩服1剂,徐徐
饮之,以防将药呕出。8月31日复诊:药后呕吐已止,惟脘部尚有微痛。仍宗原方,
以巩固疗效。5个月后随访,并未复发。
    《伤寒论方运用法》:某男,工7岁。1956年10月.16日初诊。昨日下午打篮球时,
寒潮来袭受风寒。吃夜饭一半,尽呕吐而出。腹痛欲解大便,所解不多。胸中疼热,微
发热恶寒,夜睡不安。时时欲呕,饮水亦呕。面微有热色,体温37.8℃,自汗恶寒,
胸腹烦疼,欲呕而呕不出,不渴,不欲食,不知饥。舌尖红,苔黄白相兼,脉弦数。证
属风寒外感,胃热肠寒。方用桂枝9g,黄连9g,法半夏9g,党参9g,炙甘草9g,生姜9g,红枣9g。服2剂,药后各症均除。
    《赵守真治验回忆录》:某男,25岁。久泻愈后,又有呕吐,医进参、术、砂、半,
复进竹茹、麦冬、芦根,诸药杂投无效。其证身微热,呕吐清水,水入则不纳,时有冲
气上逆,胸略痞闷,口不知味,舌光红燥,苔腻不渴,脉阴沉迟而阳浮数,乃上热中虚
之证,应用黄连汤,服药呕吐渐止;再剂,证全除,能进稀粥。后用五味异功散加生姜温胃益气而安。
    《实用中西医杂志》(1992,11:687):某女,7岁。患儿就诊前一天下午食鸡、鱼、
瓜果,次晨诉说上腹胀满,呕吐食物残渣,气味酸臭,嗳气频频,哭闹肚子疼,口干欲
饮,饮入即吐,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证属食滞结于中焦。治疗原则:降逆和胃,
消食化滞。处方:黄连6g,桂枝6g,干姜3g,姜半夏6g,枳实6g,党参10g,焦山楂
6g,炒麦芽6g,生姜3片,大枣3枚。3剂,日1剂,水煎服。服药后,呕吐已止,上
腹胀满消失,腹痛减轻,原方续服5剂,诸证消失。
    按语:上述数例,或泻或吐,病因不尽相同,或为脾胃虚弱,或为风寒侵袭,或为
伤食所致,但病机寒热不调则一,故皆投黄连汤而愈。
    [临床报道]
    胃痛  用黄连汤治疗胃痛40例。基本方为:黄连、炙甘草、干姜、桂枝、半夏各
10g,人参6g,大枣7枚。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若气滞纳呆甚者,加白蔻仁
6g,枳壳、神曲各10g;若气虚者,加党参15g,白术10g;肝胃热偏甚者,加川楝子、
黄芩各10g;吞酸嘈杂者,加吴茱萸10g,煅瓦楞子15g;表寒肢冷甚者,重用桂枝、
干姜。结果治愈22例,好转16例,无效2例。疗程:最短3天,最长10天,平均6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含堂经方治验——​​​黄连汤治疗泄泻
用这个经方治疗各种脾胃病,颇感得心应手
(四)黄连汤——泄泻,久利,肠痈,结肠炎,胆囊炎
经方巧异,异病同治
乌梅丸加减治疗胃肠病举隅
【跟名家学经方】上热下寒证之黄连汤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