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急性盆腔炎2


   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炎症。本病是妇产科的常见多发病,发病率较高,在一些性生活紊乱、性病泛滥的国家和地区尤为常见。盆腔炎可局限在一个部位,也可以多个部位同时发生或涉及整个内生殖器,严重时可引起盆腔腹膜炎、弥漫性腹膜炎、菌毒血症、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在急性盆腔炎阶段如未能彻底治疗,或炎症起病缓慢,忽视治疗,均可逐渐演变成慢性盆腔炎,反复发作,给患者造成痛苦,影响健康和生活。
   中医古籍中无盆腔炎病名的记载,但根据其症状特点,当属“带下病”、 “热人血室”、“症瘕”、“不孕”、“痛经”等病之中。
   [病因病机] 、
   盆腔炎的主要病原体有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厌氧菌、结核杆菌、脆弱类杆菌、消化链球菌与消化球菌以及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一般途径为不洁性交、各种宫腔手术、宫内节育器、经期产褥感染、寄生虫等因素,由血液、淋巴或沿生殖器粘膜上行蔓延或直接蔓延导致本病发生。盆腔生殖器官中,子宫输卵管内腔相通,故一旦发生炎症、渗出,极易累及卵巢、盆腔腹膜及周围结缔组织,还可影响到邻近器官。
   中医学认为,由于妇女经期产后血室正开而摄生不慎,或经期同房,或宫腔手术消毒不严等,导致湿热(毒)之邪入侵胞宫、胞脉、胞络、冲任,阻滞气血而起,正如隋.《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中所云:“阴阳过度则伤胞络,风邪乘虚而人胞中,损冲任之经……致令胞络之间,秽液与血相兼,连带而下”。本病急性初期,表现为湿热(毒)之邪与气血相互搏结,正邪相争,病理特点主要为邪实。若病邪缠绵日久不愈,正气受损,邪实正虚,湿热瘀滞遏伏不去,又可表现为寒热错杂,虚实转化的证候。
   [诊断与鉴别]
   一、急性盆腔炎
   (一)诊断
   1.病史 多见于经期不洁性交后,产褥感染或流产后,盆腔、宫腔、宫颈各类手术后。
   2.临床表现 因炎症之轻重及病变范围大小之异而有不同表现。常见体温为38℃以上,高热者可达40℃左右,呈急性病容,心率增快,下腹疼痛,腹胀,腰脊酸痛,带下量多似脓臭秽,或伴尿频急痛,排便里急后重等症。
   3.妇科检查 阴道粘膜及宫颈充血,脓样分泌物多,宫颈举触痛,子宫略大有压痛,双侧附件增厚压痛,或可触及包块,伴腹膜炎时,可有下腹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者消失。
   4。辅助检查
   (1)血常规检查,有白细胞升高及核左移现象,感染严重时白细胞中有感染中毒性颗粒。
   (2)子宫腔棉拭子标本细菌培养可找到致病菌,后穹隆穿刺可抽到脓液。
   (3)B超显示盆腔内有大量炎性渗出或有炎症包块形成。
   (4)脓毒血症时作血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二)鉴别
   1.急性阑尾炎穿孔或肠穿孔 急性阑尾炎之主要症状的发生次序是腹痛(以上腹部为主);恶心或呕吐,转右下腹痛或压痛;发热;白细胞升高。以前三项为主,体温和白细胞的改变不是主要诊断依据,特别是体温升高在腹痛之后。阑尾发生穿孔后,腹肌紧张及反跳痛为主要体征,直肠指检有压痛,双合诊检查则宫颈无举痛,附件阴性。肠穿孔后腹痛甚急,性质剧烈,呈舟状腹,腹肌强直有明显的压痛与反跳痛,肝浊音区缩小或消失,肠鸣音消失,严重时有移动性浊音,当感染局限粘连成团,形成下腹部肿块时,有压痛。腹腔穿刺或后穹隆穿刺可抽出肠内容物,X线检查膈下有游离气体。
   2.卵巢囊肿蒂扭转或破裂、可有下腹部肿块史,蒂扭转后突感下腹一侧出现持续性剧痛,阵发性加重,伴恶心呕吐。双合诊检查:盆腔可扪及肿块,肿块压痛明显,尤其是肿块与子宫联系的部位更为显著;若扭转严重,肿瘤破裂时,则患者出现持续性腹痛伴发热,恶心呕吐,甚至有不同程度之休克。腹部检查腹壁紧张,移动性浊音阳性,反跳痛明显。双合诊发现腹部肿块比原先缩小或边界不清。

   [辨证论治]
    盆腔炎有急慢性之分。急性盆腔炎以湿热、湿毒蓄积下焦,损伤冲任胞宫胞脉、胞络并与气血搏结,正邪交争,营卫不和,邪毒壅盛,瘀毒内结成症瘕。若正不胜邪或失治误治,可发展为邪陷正衰之危急重症。急性盆腔炎的治疗,当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祛邪泄实,内外合治;合并症瘕者,又当消症散结,并及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慢性盆腔炎多由急性盆腔炎久治不愈转变而来,病程较长,余邪不去,留恋下焦,以致脏腑气血失调,冲任受损,可呈寒热相异、虚实错杂之不同表现。治疗宜分清寒热,辨明虚实而调治,并注意清热不宜过于寒凉,消症谨防伤正,补益不可滋腻以免滞邪。
   一、急性盆腔炎
   1.湿毒壅盛证
   (1)临床见证:高热恶寒,下腹疼痛拒按,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相兼,臭秽,阴中灼痛,口咽干燥,尿黄便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湿热之邪直犯下焦邪正相争,营卫不和故高热恶寒,阻遏气血,不通则痛,故下腹疼痛拒按,损伤任带故带下量多色黄,化腐则臭秽,舌脉均为湿毒壅盛之象。
   (2)辨证依据:
   ①高热恶寒,下腹痛拒按,带下量多黄稠臭秽。
   ②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或弦数。
   ③有经期、产后、手术等感染史。
   (3)治法与方药:
   治疗:清热解毒,利湿化瘀。
   ①银翘红酱解毒汤(《中医妇科临床手册》)
   组成:金银花30g,连翘30g,红藤30g,败酱草30g,丹皮9g,生山栀30g,赤芍12g,桃仁12g,苡仁12g,元胡12g,川楝子9g。
   本方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物组成为主。现代药理研究这些药具有广泛的抑菌作用,抗菌谱广。体内实验证明,以上药物抗感染作用明显,并能减轻中毒症状。金银花、连翘、山栀、丹皮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T细胞数或增强其功能,可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白细胞吞噬能力。红藤、败酱草、赤芍、桃仁、元胡等能改善微循环,降低炎症区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还具有较强
的镇痛作用。
   高热恶寒者加荆芥6g、防风6g、薄荷(后下)3g。大便溏薄热臭者加葛根9g、黄芩9g、黄连3g。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后下)9g。热毒盛者加紫花地丁30g、蒲公英30g、黄连6g、鸭跖草30g、白花蛇舌草30g,或服六神丸,每次10粒,每日3—4次。
   ②盆腔炎清热汤(《现代名中医妇科绝技》)
   组成:金银花、绵茵陈、丹参各25g,蒲公英、车前草、败酱草各30g,丹皮、黄柏各12g,山栀lOg,乌药、桃仁、元胡各15g。
   ③何少山经验方(《全国名医妇科验方集锦》)
   组成:熟军6g,丹皮lOg,桃仁6g,冬瓜子15g,龙胆草6g,元胡6g,黄芩5g,炒赤芍lOg,车前草15g,白毛藤30g,半枝莲30g,墓头回lOg,生甘草5g。
   ④妇乐冲剂(杭州天目山药厂)
   清热凉血,消肿止痛。主治急性盆腔炎,1次服12g,每曰2次。
   2.瘀毒阻滞证
   (1)临床见证:高热虽减但余热未退,下腹胀痛拒按,带下黄稠有臭味,口干而不欲饮,舌质黯红,苔黄或腻,脉弦滑数。

    邪势虽减而未尽,湿毒瘀血交阻下焦不去,影响胞宫冲任及带脉而诸证生焉。
  (2)辨证依据:
  ①急性盆腔感染史。低热起伏,腹痛拒按,带下黄稠,有臭味。
  ②舌质黯红,苔黄腻,脉弦滑。
  ③妇科检查:附件增厚或可扪及包块,触痛压痛明显。
  ④B超或可发现盆腔包块。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消结。
  ①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
  本方经药理研究证明能促进肠道蠕动,有利于炎症的消除;大黄、牡丹皮可促进白细胞吞噬活性及肝脾等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与吞噬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大黄、丹皮、桃仁、芒硝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炎作用与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大黄的蒽醌成分对多种致病性细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丹皮抗菌有效成分为丹皮酚,其对金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的MIC分别为1:2000及1:1500;全方对葡萄球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故对急性盆腔炎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下腹痛甚者加炙乳没、元胡、川栋子、木香、红藤。腹胀加柴胡、枳实。盆腔内炎症包块较大者加生蒲黄、五灵脂、皂角刺。带下黄稠量多加黄柏、椿根皮。
  ②棱莪消积汤(《中医妇科.临床手册》)
  组成:三棱9g,莪术9g,丹参9g,赤芍9g,桃仁12g,薏苡仁12g,元胡12g,丹皮9g,红藤30g,败酱草30g,炙乳没各6g。
  ③盆腔炎Ⅱ号方(《中医临床妇科学》)
  组成:丹参30g,赤白芍、桃仁各lOg,败酱草15g,生苡仁30g,三棱、莪术、穿山甲各9g,陈皮6g,山楂、元胡各12g,炒枳实、桔梗各9g,皂角刺6g。
  低热较明显,大便艰行者加入蒲公英15g,金银花12g,大黄6g。纳差便溏者,去桃仁、枳实,加入煨木香6g,神曲lOg,茯苓12g。腰酸加川续断、桑寄生各lOg,淮山药12g。
  3.正虚邪陷证
  (1)临床见证 面色咣白或灰黯,四肢厥冷,烦躁,周身汗出粘冷,腰酸腹痛拒按,带下量多色黄或臭秽,或见神志昏糊,苔少舌红或淡,脉细微弱。
  邪毒内陷,正不胜邪,阴竭阳微故见面色咣白或灰黯,四肢不温,烦躁汗出粘冷,甚则神昏;病邪留滞,邪毒内盛见腹痛拒按,带下黄臭;舌脉为阴竭阳微正虚邪陷之象。
  (2)辨证依据:
  ①高热日久。体温骤降。
  ②面色咣白,四肢厥冷,汗出粘冷,神志昏糊。
  ③带下量多色黄或臭秽。
  ④苔少舌红或淡,脉细微弱。
  (3)治法与方药:

  治法:回阳救逆,扶正托毒。
  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合参附汤(《正体类要》)
  组成:薏苡仁30g,附子6g,败酱草15g,人参lOg。
  方中人参、附子大补元气,回阳救逆,薏苡仁、败酱草解毒排脓消肿,上药共奏回阳救逆,扶正托毒之功。
  药理研究表明人参、附子具有较好的抗休克疗效,升高血压,强心,对心肌缺血具有保护作用,扩张冠脉,降低机体的耗氧量,增加外周血管的流量,降低血液粘滞性,增加血液流变性,加快血液流速,增加血流量,显著提高肝细胞的耗氧量,增强其代谢解毒能力,有利于乳酸的糖异生作用。参附还能明显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增加活性花环形成率,增加溶血空斑值。败酱草、薏苡仁对多种球菌、杆菌具有抑制作用。大便溏泄者加入炮姜6g,炒白术lOg。舌苔黄根腻,脉数者,可加服安宫牛黄丸以清热安神。

  [其他疗法]
  一、急性盆腔炎
  (一)中药灌肠
  1.复方红藤汤(《新编妇科秘方大全》) 红藤、败酱草、蒲公英、丹参各30g,金银花、连翘、鸭趾草各20g,紫花地丁25g。将上方水煎浓缩至lOOml左右,冷却至38—40℃,用中号导尿管插入直肠内约14cm处,30分钟内灌完,卧床休息30分钟,每日1次,以晚上入睡前使用为佳。月经干净后3—5天开始治疗,每10日为一疗程,一般持续2—3个疗程。适用于急性盆腔炎湿热蕴结证。
  2.金银花30g,蒲公英20g,地丁20g,红藤30g,败酱草20g,连翘20g,三棱15g,莪术15g,丹参20g,赤芍20g(《中西医临床妇科学》)。浓煎至lOOml,晾至37—40℃,每日1次,保留灌肠。适用于急性盆腔炎湿毒蕴结证。
  (二)中药外敷
  1.金黄膏外敷下腹部,每日1次。适用于急性盆腔炎湿热蕴结证。
  2.鲜蒲公英,捣烂如泥,加白酒调匀,外敷下腹部。适用于急性盆腔炎各证型。
  3。四黄散(《女病外治良方妙法》) 大黄、黄芩、黄柏、黄连等量研成细末。治疗时取药末40一60g,热开水加适量蜂蜜调至糊状,趁热敷下腹部,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适用于急性盆腔炎各证型。
  (三)针灸疗法
  1.关元、气海、百会、足三里、三阴交。适用于急性盆腔炎正虚邪陷证。
  2.次穋、中极、合谷、曲池、行间、曲泉等穴交替使用,用泻法,每日1次。适用于急性盆腔炎湿毒壅盛证。

  (四)西医治疗
  1。一般处理 卧床休息,取半卧位,以利于子宫腔分泌物引流,并注意增加营养,补充每日所需之热量及水分,经静脉滴入,注意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高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妇科检查,以免引起炎症扩散。
  2.抗生素治疗 常用药物有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庆大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的应用要求达到足量,且须注意毒性反应,在症状消失后继续给药2周以巩固疗效。
  3.手术治疗 若经药物治疗无效,脓肿形成或破裂,体温下降,病人中毒症状加重或炎症包块增大者可采取手术治疗,选择子宫切除,附件切除,阴道后穹隆切开引流术,腹部切口引流术等不同方式。
  由急性盆腔炎引起的感染性休克是病情发展的危急阶段,必须立即抢救治疗,原则如下:
  1.更换、补充和追加抗生素,根据药敏选用1—3种特异性强的抗生素,静脉滴注。
  2.手术清除感染源(灶)是抢救休克的重要一环,可决定和加速休克的恢复。
  3.补液扩容,如需要应输予少量新鲜血或血浆,调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
  4。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以对抗细菌内毒素对细胞的毒害作用,稳定细胞溶酶体膜功能,降低死亡率。
  5.选用血流动力学药物,如强心升压药物,B受体阻断药,a受体阻断药,抗胆碱药等。
  6.冬眠药物,如冬眠合剂工、Ⅱ号。
  7.营养支持治疗,应予高蛋白,高热卡,高维生素,必要的电解质等,不能口服者应予静脉营养物质。
 
  [预防与调护]
  一、急性盆腔炎
  1.作好产前检查,注重孕期卫生,积极治疗产前慢性疾病或全身感染性疾病。
  2.正确处理分娩及宫腔手术,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凡有感染之可能者,应及时进行预防性治疗。
  3。产后恶露未净时,宜取半卧位,以利恶露外泄,保持外阴清洁。
  4.注意摄生调护,经期、产后严禁房事以防外邪乘虚内犯。

  [疗效判定]
  一、急性盆腔炎
  痊愈:全身症状消失,一般检查及盆腔检查正常,化验正常。

  显效:全身症状消失,一般检查正常,盆腔肿块缩小,压痛减轻,化验正常。
  有效:全身症状好转,一般检查及盆腔检查略好转,化验正常。
  无效:症状、体征同治疗前。
 

        盆 腔 炎

  女性内生殖器官(子宫、输卵管和卵巢)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炎症,称“盆腔炎”。本病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多见于已婚生育年龄之妇女;按其发病部位,有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输卵管炎、卵巢炎、盆腔结缔组织炎、盆腔腹膜炎等。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以几个部位同时发病;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急性炎症有可能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脓毒血症,甚至感染性休克而危及生命;慢性炎症由于顽固难愈,反复发作,影响妇女的健康和工作,故应予重视及积极防治。
  中医古籍无盆腔炎病名记载,根据急性期以发热、腹痛、带下多的.临床特征,可属“热人血室”、“带下病”、“产后发热”等病证范畴;《金匮要略》云:“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人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此证与急性盆腔炎发病相似。其后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中更明确地指出:“妇人月经痞塞不通,或产后余秽未尽,因而乘风取凉,为风冷所乘,血得冷则为瘀血也,瘀血在内,则时时体热面黄、瘀久不治,则为积聚癜瘕矣。”《景岳全书.妇人规>>云:“瘀血留滞作徵,惟妇人有之,其证则或由经期,或由产后……或喜怒伤肝,气逆血留……一有所逆,留滞日积,渐以成徵矣”。这些论述与慢性盆腔炎的发病相似。慢性期以腹痛、包块、带下多、月经失调、妇人腹痛、痛经、不孕为临床表现,故又属于“症瘕”、“带下病”、“不孕”等病证范畴.
  (病因病理]
  1。西医病因病理
  (1)病因:引起盆腔炎的主要病因如下:
  ①产后、流产后感染:妇女在产后或流产后体质虚弱,如分娩致产道损伤、或流产所造成裂伤、或流血过多、或有胎盘、胎膜组织残留等,病原体易侵入官腔而引起感染。
  ②官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如放置宫内节育器、刮宫术、输卵管通水术、造影术、官腔镜检等生殖道手术,由于无菌操作不严或术前适应证选择不当,生殖道原有慢性炎症,经手术干扰而引起感染并扩散。
  ③经期及产褥期卫生不良:经期及产褥期子宫内膜的剥脱面,其扩张的血窦及凝血块为细菌的良好滋生环境,加之抵抗力减弱,如不注意卫生,或经期性交等均可使病原体侵入官腔而引起炎症。
  ④周围器官的炎症直接蔓延:如阑尾炎、腹膜炎、膀胱炎等。
  ⑤其他:如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或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经血循环传播而来。
  引起盆腔炎的病原体主要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部分病人可由淋球菌引起。近年来研究发现,厌氧菌如梭状芽孢杆菌以及人支原体属,也是导致盆腔炎较常见的病原体;另外,精于、滴虫等均可成为携带病原体的媒介,从而导致盆腔炎。
  (2)病理
  ①急性盆腔炎:急性盆腔炎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受累的局部组织充血水肿,有浆液性或脓性渗出物,常使子宫、输卵管、卵巢及大网膜、肠曲、盆腔壁发生粘连、形成盆腔包块。病原体侵入官腔或输卵管、卵巢则可导致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或输卵管卵巢脓肿。病原体沿淋巴扩散至于宫旁结缔组织,则发生急性子宫周围炎和盆腔结缔组织炎,并可导致血栓静脉炎,化脓者可形成阔韧带脓肿。炎症蔓延至盆腔腹膜时,可致急性盆腔腹膜炎或盆腔脓肿,脓肿如穿破排出或破人腹腔造成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病情严重时,可发展为败血症、脓毒血症,甚至感染性休克而导致患者死亡。
  ②慢性盆腔炎:有下列几种表现形式。慢性输卵管炎与输卵管积水:炎症大都为双侧性。输卵管管腔因粘连而阻塞,管壁增厚变硬,常与周围组织粘连。如伞端及峡部粘连闭塞,则渗出液或脓肿被吸收后浆液性液体积聚于管腔内,从而形成输卵管积水。输卵管卵巢炎与输卵管卵巢囊肿,输卵管炎常可累及卵巢并发生粘连形成炎性肿块,若输卵管积液穿通卵巢,则可形成输卵管卵巢囊肿。
  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炎症蔓延至于宫骶韧带处,使纤维组织增生,变硬,使子宫固定,宫颈旁组织也增厚变硬,向外呈扇形扩散,直达盆壁,形成所谓的冰冻骨盆。
  2.中医病因病机 发病机制主要为分娩、流产、经期、血室正开,调摄失当;或妇产科手术时消毒不严,操作不当,或房事不洁等,湿热、湿毒之邪乘虚直犯阴中,与气血相搏结,蕴积胞宫、胞脉、胞络,湿热邪毒积久,影响气血运行,挟瘀血阻滞胞络,积而成症,或肝郁气滞,血行不畅,气滞瘀阻,甚或瘀血凝滞,着而不去,而出现发热,腹痛、带下等急性症状;邪毒留连日久,盘居胞宫、胞脉,瘀血内阻则形成症瘕、痛经、月经不调,甚至不孕等病证。
  一、急性盆腔炎
  生殖器官(包括子宫、卵巢、输卵管、盆腔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等)的急性炎症,称“急性盆腔炎”。根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可有急性子宫内膜炎、急性子宫肌炎、急性输卵管炎、输卵管积脓、输卵管卵巢脓肿、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急性盆腔腹膜炎。严重时则产生败血症及脓毒血症、休克,危及生命。
  (临床表现)
  1.症 状 由于炎症累及的范围及程度不同,临床表现亦不同。起病时下腹疼痛、发热是主证。病情严重者可有高热、寒战、头痛、食欲不振,腰脊酸痛,阴道分泌物增多、常呈脓性、有秽臭,有腹膜炎时,可见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如有脓肿形成,下腹可有包块或局部刺激症状,包块位于前方,膀胱受到刺激,则有尿频,尿痛或排尿困难。包块位于后方,直肠受压则可见排便困难,腹泻或里急后重感。
  2。体 征 患者呈急性病容,体温达39~C以上,心率增快,下腹部有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盆腔检查:阴道粘膜充血,有大量脓性分泌物,穹窿明显触痛;宫颈充血、水肿,举痛明显,宫体稍大,较软,压痛,活动受限。输卵管压痛明显,有时可扪及包块。有宫旁结缔组织炎时,下腹一侧或两侧可触及片状增厚或两侧宫骶韧带高度水肿增粗。有脓肿形成且位置较低时,后穹窿或侧穹窿可扪及肿块且具波动感。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 断 主要据病史和.临床表现,以及相应的辅助检查进行诊断。
  (1)病史:可有经期性交、产褥期感染、官腔、宫颈、盆腔手术创伤史,或盆腔炎症反复发作病史等。
  (2)全身检查:见“体征”项。
  (3)妇科检查:见“体征”项。
  (4)辅助检查:①血常规:周围血白细胞明显增高,中性升高,血沉加快;②宫腔分泌物培养:可找到致病菌;③后穹窿穿刺:可抽出脓液,经培养可找到致病菌;④B超检查:提示盆腔内有炎性渗出,或有炎性包块;⑤血培养;菌血症时可找到致病菌.
  2.鉴别诊断 急性盆腔炎应与急性阑尾炎、异位妊娠、卵巢囊肿扭转或破裂等急腹症相鉴别:
  (1)急性阑尾炎:一般无妇科感染病史,腹痛多由脐周开始后转移局限于右下腹,麦氏点压痛反跳痛明显,妇查盆腔可正常。
  (2)异位妊娠:有停经史,少量不规则阴道流血,体温一般不高,腹痛为突感下腹一侧撕裂样剧痛,内出血多时可致休克,后穹窿穿刺可抽到不凝固的血液,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不高或稍高,尿妊娠试验或血HCG多为阳性。
  (3)卵巢囊肿扭转或破裂:突发一侧下腹剧痛,伴恶心呕吐,在子宫旁扪及张力较大之肿块,同侧子宫处触痛明显;或原有肿块消失或缩小。
  (预 防]
  加强卫生宣教,注意经期、孕期及产褥期卫生;提高妇科生殖道手术操作技术;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术后作好护理,预防感染,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治 疗]
  1。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并取半卧位以利炎症及脓液局限于盆腔低位.给予充分营养,纠正水及电解质紊乱,体质虚弱者可多次少量输血,高热时采用物理降温,避免不必要的妇科检查以免炎症扩散。

  (2)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原体选用抗生素,在细菌培养结果不明或无培养条件时,则根据临床表现加以选用。常用药有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磺胺类、甲硝唑等,可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病情严重时需用广谱抗生素联合用药,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收效快。抗生素的应用要求达到足量,且须注意毒性反应。在症状消失后继续给药两周以巩固疗效,力求彻底治愈,以免形成慢性盆腔炎.
青霉素G对厌氧菌亦有效,治疗时用大剂量,按病情严重程度每日给予240万一1000万U静脉滴注,病情缓解后可减至每日240万一320万U,静脉注射。如对青霉素过敏,可选用红霉素每日L 2g静脉滴注,庆大霉素每日16万一32万U,分2—3次肌内注射。甲硝唑对厌氧菌有广谱抗菌作用,临床已广为应用,可与对需氧菌有效的广谱抗生素配合使用,甲硝唑注射液250mi静脉滴注,每8小时1次,对脆弱类杆菌敏感,病情好转改口服400—500rag,每8小时1次,本药可通过胎盘及乳汁,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喹诺酮类如:氧氟沙星,口服,每日300~600mg分2—3次给药,重症可适当加量;环丙沙星,口服,每日500—1500mg,分2次给药。严重感染可用头孢类如:头孢噻肟钠,2—12g/日,分3—4次肌注,或静注;头孢哌酮钠2~4g1日,分2次肌注,或静注;头孢三嗪工一2g/日,肌注或静脉给药。
  (3)手术治疗:以下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①凡有脓肿形成,经合理的药物治疗48—72小时,体温持续不降,病人中毒症状加重或肿块增大者f②输卵管积脓或输卵管卵巢脓肿,经药物治疗病情好转,可继续控制炎症数日后行手术切除,手术应及时,以免发生脓肿破裂,或再次发作;③脓肿破裂:突然腹痛加剧,高热、寒战,恶心呕吐,腹胀拒按或有中毒性休克表现,均应怀疑有脓肿破裂,需立即剖腹探查,并根据患者年龄,病灶范围决定手术方式。
  2.中医辨证论治 本病为感染湿热、湿毒之邪所致,以热毒壅盛、湿毒瘀阻、阳明热盛、邪人营血证为多见,治疗则以清解热毒、化湿祛瘀、清泄阳明、凉血和营为主.若邪盛正衰,正不胜邪,出现阳衰阴竭之证,则以急救为先,宜中西医结合治疗。
急性盆腔炎治疗要贯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高热阶段属实属热,治以清热解毒为主;热减或热退,症瘕炎块为主,则以消症散结为治,并与抗生素合用,提高疗效,以防迁延为慢性盆腔炎。
  (1)热毒壅盛证
  证候 高热恶寒,甚或寒战,热度在39℃以上,白细胞总数在(10—20)X 10’/L以上,腹痛甚剧,拒按,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黄赤,带下量多,色黄质稠,呈脓性,秽臭,月经量多或淋漓不净,舌苔黄糙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解毒,化瘀止痛。
  方药
  ①银翘红酱解毒汤(《中医妇科临床手册》):银花、连翘、薏苡仁、丹皮、栀子、败酱草、桃仁、延胡索、川楝、赤芍、乳香、没药。若恶寒者,加荆芥、防风;便秘者,加大黄泻热通腑;腹胀者,加枳实、香附行气止痛;带下多色黄者,加黄柏、茵陈、椿根白皮以清热利湿止带;如病人出现阴竭阳脱、面色苍白者,加吉林参、生脉饮以回阳救脱。
若热毒传人营分,出现神昏谵语,高热汗出,口渴欲饮,烦躁不宁,舌红绛,苔黄燥,脉弦细而数等气营同病之症者,治宜清营解毒,凉血养阴。方用清营汤(《温病条辨》)加减:玄参、生地、麦冬、金银花、连翘、丹参、黄连、犀角(水牛角代)、竹叶心。神昏谵语者,可以本方送服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或紫雪丹(《温病条辨>>)以芳香开窍。
  ②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2)湿毒壅阻证
  证候 发热恶寒,或高热虽减,低热起伏,下腹疼痛拒按,口干便秘,胸闷泛恶,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活血消肿。
  方药 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金银花、甘草节、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尾、赤芍、乳香、没药、天花粉、陈皮、防风、贝母、白芷)合桃仁承气汤(《温病条辨》桃仁、当归、芍药、丹皮、芒硝、大黄)加薏苡仁、冬瓜子。腹胀者,加柴胡、枳实;痛甚者,加红藤、徐长卿;白带多者,加黄柏、椿根皮;炎性肿块者,加皂角刺、三棱、莪术.
  (3)热入营血证
  证候 高热不退,口渴欲饮,汗多烦躁,甚则神昏谵语.舌红绛或略红,苔少或黄糙,脉弦数。
  治法 清热凉营,活血解毒。
  方药 白虎汤(《伤寒论》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合清营汤(见本节)。
  便秘者,加大黄、桃仁;神昏谵语者,加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
  (多种疗法]
  1.中药保留灌肠 紫花地丁、蒲公英、败酱草、白花蛇舌草、苦参.浓煎lOOml,保留灌肠,1次/日,lO次为l疗程。
  2.双柏散(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验方)侧柏叶、大黄、薄荷、泽兰、黄柏等份,研细末。50g/次,蛋清调敷患处,1次/日,连续5—7天。
  功用:清热解毒消痈。
  适应证。急慢性盆腔炎。
  3。针灸疗法 取穴中极、关元、归来、三阴交、足三里、肾俞,每次任选2—3穴,中刺激,隔日1次。
  (疗效判断标准) (现代中西医结合.
  实用妇产科手册)
  1.急性输卵管卵巢炎
  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血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
  好转;症状及体征减轻,血白细胞计数接近正常。
  未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血白细胞计数无变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盆腔积液(网摘)
盆腔炎,祸害女人的杀手锏!该如何破解?
盆腔炎妇科名老中医治验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151例临床观察
慢性盆腔炎以湿热型居多,治则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方药用:丹参18g、赤芍15g、木香12g、桃仁9g、金银花30g、蒲公英30g、茯苓12g、丹皮9g、生地9g。痛重时加延胡索9g。有些患者为寒
急性盆腔炎一号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