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二.妇科

二.妇科

虫积闭经 多囊卵巢闭经 席汉氏综合征闭经 (3例) 阿狄森氏病闭经 闭经泌乳综合征 顽固性闭经 膜样痛经 顽固性痛经 经前头痛 行

经头痛 倒经(3例) 肺结核并发经行吐衄 经期甲(指、趾)缝渗血 经期呕吐 经行目暗 经行音哑(2例) 经行失音(舌瘖) 经期口

唇紫肿 月经周期性口糜 经期垂涎症 经前泄水 经前便血 经行尿多(月经期尿 崩症) 经前阴痒 经前阴痛 经行尾骶骨痛 经前脱屑症 

经行疱疹 大疱型月经疹 经行瘾疹 经行昏厥(2 例) 经行嗜睡 经行抽搐 经期夜游症 经期狂笑 经行精神失常 经行癫狂 经期癫痫大

发作    排卵期发热 经期多食 老年经水复行 绿带 黑带 锦丝带 白崩(3例) 白浊 老年淫浊 鬼胎(葡萄胎) 急性羊水过多症 羊水

过多(2例) 羊水过多伴死胎 妊娠皮肤发黑 瘙痒 妊娠皮肤瘙痒 妊娠早期抽搐颤抖 妊娠指甲下渗血 妊娠汗症 胎萎不长 妊娠偏瘫 妊

娠乳泣(2例) 产后尿潴留 阴道壁血肿致尿闭 产后尿频 膀胱阴道瘘 产后头痛 产后颠顶冷痛 产后遍身痛 产后肢体冷痛 产后血晕 产

后郁冒 产后败血冲心 产后狂躁 产后惊骇 产后乳汁过多 产后溢乳不止(2例) 流产后乳汁自涌 未孕乳泣(3例) 乳衄 喂乳发痉 阴

吹(3例) 梦交、乳汁自溢 梦交、白淫 梦交 同房发痉症 性交腹痛 房劳危症——寒结症 月交症 阴痛 会阴刺痛 会阴闷胀 阴周剧痛 

吊阴痛 阴道痛(小户嫁病) 阴道涸干吊痛 阴道干涩 交接头痛 同房发热 房事瘫软排液 外阴抽痛 子夜外阴抽缩 外阴内缩症 仰卧性

快感 阴蚀 气胎 血腹(黄体破裂) 顽固尿失禁 阴挺、脱肛 精神失常(热入血室) 厥证(神经官能症) 脏躁 卵巢囊肿、输卵管积水 

肠覃癥积(卵巢囊肿)

妇科虫积闭经 

[病案]高某,女,23岁。1962年6月23日入院,二年前曾患浮肿,继则腹臌经闭。

面虚胖少华,喜食盐粒,时吐涎沫,四肢沉重,周身浮肿,腹满。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

唇色白,内见丘疹甚多,大便化验检查找见蛔虫卵。 

[治则]峻剂逐水。 

[方药]空腹服舟车丸1.5克,二小时后呕恶、腹绞痛,继则排出水及活蛔虫一大盆,

数得334条(大的长三十多厘米,小的也有六七厘米),当即腹臌消大半。隔天再空腹服

舟车丸1.5克,大便3次,排出蛔虫269条(前后共603条),腹臌消失,近如常人。再隔

天空腹服舟车丸1.5克,微有呕恶,仅泻少量水便3次,未见蛔虫,浮肿消退。但形体衰

弱,续服健脾益气之品数剂,月经于入院第十八天来潮,量少色淡,二天净。出院后观察

二年,一切正常。(见《浙江中医杂忘》1964年第11期) 

[评析]虫积如此之多,少见。因此而引起的经闭,临床遇到也不多。虫积腹中,消耗

气血过多,气血耗伤则血不下注血海,血海不能满盈,故而闭经,本案抓住有虫积之体征,

确诊为大实有赢状,故胆运用舟车丸峻剂逐水,兼驱蛔虫,虫去气血复。果获良效。(吕志

连) 

多囊卵巢闭经 

[病案]刘某,女,成人。患者经常闭经,每用激素治疗经水方行,以后用激素治疗亦

不行经,曾在上海某医院气腹造影诊断为多囊卵巢,并进行卵巢楔形切除术,术后一般

情况良好,经水按月来潮,半年后又不行经,行妇科检查发现另侧卵巢又增大,仍诊断为

多囊卵巢。曾进服中药养血活血之品无效。苔薄,脉细。 

[治则]温阳益肾,活血通经。 

[方药]仙茅9克,仙灵脾12克,菟丝子12克,乌贼骨15克,茜草6克,当归9克,丹

参15克,川牛膝9克,红花9克,晚蚕砂9克(包煎),香附15克,鸡血藤15克。服上药5

剂后经水来潮,以后又服数剂,经水按月来潮。以后每当经水不行服上药3~5剂后经水

即行。(见《新中医》1978年第3期) 

[评析]多囊卵巢为西医名称,可引起闭经、肥胖、多毛,不孕等症,故又称为多囊卵

巢综合征,其形成病因至今不明。中医认为其闭经的原因与肾亏有关,因肾为先天之本,

肾精是生殖发育的物质基础。肾气不足则冲任失调,冲为血海,任之胞胎,冲任失调则经

水不能应期而下。故用仙茅、仙灵脾、菟丝子等温补肾阳,当归、鸡血藤养血和血;丹

参、红花活血祛瘀;配用牛膝引血下行;加用乌贼骨、茜草治血枯经闭,晚蚕砂辛温散

寒去血中之瘀,配香附理气和血,全方可温补肾阳,鼓舞肾气。有动力之源,又以养血和

血之品充溢血海,血海充盈,又有引血下行之剂,故经水应期来潮。(李祥云) 

席汉氏综合征闭经(一) 

[病案]胥某,女,32岁。1978年2月21日初诊。分娩时曾大出血,产后无乳,已历

十六个月,经水仅行二次。妇检:子宫轻度萎缩,乳房瘦瘪,毛发脱落,性欲减退,怯冷恶

热倍于常人,腰酸带多、质薄如水。外院诊为席汉氏综合征。苔薄质淡,脉象细弦。 

[治则]燮理阴阳,培益气血,调理冲任。 

[方药]淫羊藿12克,锁阳10克,淡苁蓉10克,制黄精15克,紫石英15克,淮山药

15克,川百合15克,紫河车4.5克,炙蜂房10克,潞党参12克,枸杞子12克,粉甘草4.5

克。服4剂,月事已行,诸恙均减,要求服原方。再予原方4剂,药后自觉症情好转,唯口

干乏力,腰酸溲频,肾亏已久,不易速复,宗前法出入:上方去紫河车,加石斛12克,川断

12克,服6剂。症情基本稳定,予六味地黄丸、归脾丸,晨晚分服,以巩固之。(见《中医杂

志》1979年第11期) 

[评析]席汉氏综合征是西医病名,是因产后大出血所致,其主要症状是产后闭经,

性功能低下,毛发脱落等。中医认为由于分娩时大出血,气血耗伤使肾气亏损,冲任受伤,

癸水枯竭致月经闭止,毛发脱落,是符合席汉氏综合征的诊断的。在辨证上必须抓住治

肾为主,而有异于一般闭经的常规治法,故方中用淫羊藿、锁阳、淡苁蓉大补肾阳,淫羊

藿配合锁阳、苁蓉有类激素之功、治性机能减退等症效佳;方中黄精、枸杞子同用,即

仿《奇效良方》枸杞丸意,补肾益阴,党参、山药补气之品,颇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

新陈代谢,紫河车为血肉有情之品,有返本还元之功;至于百合,《日华子本草》中有“养

五脏”之说,紫石英性温质重,能引诸药直达于冲脉。诸药相伍,相得益彰,故获显效。

病情稳定后,续以六味地黄丸、归脾丸,以培其本而善其后。(马荫笃) 

席汉氏综合征闭经(二) 

[病案]林某,女,32岁。1972年4月5日初诊。病起于五年前生第二胎时大出血休

克之后,至今无月经,面色萎黄,表情淡漠,眉毛稀疏,颜面轻度浮肿,经常头晕目弦,短

气懒言,纳差口淡。畏寒肢重,神疲乏力,腰尻酸痛,性欲淡漠,记忆力差,检查血压偏低,

基础代谢—17%。妇科检查:宫体较小,与宫颈等大,曾用西药黄体酮、人工周期及中药

活血破瘀等治疗无效,诊断为席汉氏综合征(垂休前叶功能减退性闭经)。舌质淡、苔薄

白,脉沉细。 

[治则]温肾扶脾,调补冲任。 

[方药]党参12克,熟地12克,茯苓9克,白术9克,白芍9克,牛膝9克,鹿角霜9

克,紫河车9克,苑丝子9克,紫石英9克,当归6克,香附6克,川芎5克,川椒1.8克。

服6剂后精神转佳,以后又用本方随症加减,共服19剂,精神较佳,怕冷解,元气渐复,于

5月11日经行。为巩固疗效继用八珍汤调治,以后经水应期来潮。(见《新中医》1981年第11

期) 

[评析]《景岳全书·妇人规》曰:“血枯与血隔,本自不同,盖隔者,阻隔也,枯者,

枯竭也。阻隔者因邪气之隔滞,血有所逆也。枯竭者,因冲任之衰败,源断其流也…”。

本例闭经长达五年,其临床表现为一派脾肾阳虚之候,产育大出血致冲任亏损,血海空

虚,月信不能以时下,血损及气,阴损及阳,脾肾阳气俱虚。故治疗应温煦肾督而壮元阳,

兼扶脾土以生气血,方用八珍汤加温肾暖宫填精补督脉益气血之剂,组方合度,故治愈

顽疾。(李祥云) 

席汉氏综合征闭经(三) 

[病案]苏某,女,29岁。1974年10月28日初珍。产后闭经一年半,患者于1972年

5月26日足月妊娠分娩,产前十多天发生子疴,抽搐二次,产后大出血引起休克,导致贫

血,产后十天即无乳汁,以后逐渐出现头发、腋毛、阴毛脱落,倦怠乏力,气短腰酸,纳差,

性欲减退,阴道分泌物减少。全身畏寒,下肢不温,记忆力减退。妇科检查:阴道皱壁少

而光,阴道前壁膨出,宫颈小,子宫萎缩,质硬,活动。性激素水平轻度→中度低落,舌质

淡,脉沉细无力。诊断为席汉氏综合征。 

[治则]益气养血,滋补肾气。 

[方药]党参9克,当归9克,川芎4.5克,熟地9克,炒白芍9克,菟丝子9克,覆盆

子9克,枸杞子9克,五味子9克,车前子9克,仙茅9克,仙灵脾15克,怀牛膝9克。服

8剂后纳差,气短乏力好转,上方加巴戟天15克,肉苁蓉15克,黄芪15克。又服10剂,

自觉体力增强,感少腹隐痛,小腹发凉,以后在此方基础上加肉桂3克,服18剂,此时仍

感少腹隐痛,四肢不温,故再加用附子9克,制香附9克。前后共服36剂,自觉症状基本

消失,于12月15日经水行。以后在原方基础上有所加减变化,制成丸药以巩固疗效,此

后经期应期来潮,阴毛开始逐渐生长,子宫变软逐渐增大。(见《刘奉五妇科经验》,人民卫生出版

社,) 

[评析]席汉氏综合征是难治之疾,药不速效。已故刘老医师创立四二五合方(即四物

汤加二仙汤加五子衍宗丸)可以补血活血,益肾调经,又加党参补气,加牛膝补肝肾通

经。服药后自觉症状好转,因有少腹隐痛发冷等陌虚症状,故加肉桂温暖下焦,一个月后

仍感四肢不温,故加用附子壮阳温肾。如此治疗一月余,使阴血足,再加以助阳温经,这

样气血充足,冲任调和,阴阳平衡,血海满盈,故月经应期来潮,子宫也较前增大,病愈。

(李祥云) 

阿狄森氏病闭经 

[病案]张某,女,29岁。1963年7月8日住院。经闭八年,周身色素沉着,食减乏力

已五年。患者曾先后去一些医院检查,X线腹部平片显示两侧肾上腺有钙化点,经血钾、

血钠,基础代谢以及肾上腺素试验等检查均符合阿狄森氏病的诊断。服用考的松后,精

神、食欲转佳,色素减退,但停药即复发。又曾服温阳破瘀健脾之中药(前医按瘀血论治),

效果不显,且有骨节烦热、头痛、便溏等反应。察其面色黧黑,毛发枯稀,神疲语怯,舌

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极弱。 

[治则]养阴除虚热。 

[方药]龟版胶12克,肥知母9克,西砂仁6克,大生地15克,盐黄柏9克,苍术9克,

白术9克,杭白芍15克,炙甘草30克,河车粉6克(冲)。服药3剂后,骨节烦热渐除,呕

恶减轻,纳谷、精神转佳。嗣后续服上方,面部色素沉着开始减退,继而头痛减轻,至8

月11日经水来潮。为巩固疗效,除原方外,并将河车粉用量增至9克,于9月11日月经

按期又至,患者遂于同年10月出院。(见《中医杂志》1964年第11期) 

[评析]经闭原因,一般不外血滞、血枯两类。本例闭经长达八年,临床症状亦无血

滞表现,用破血行瘀药后反见恶化,故属血枯经闭无疑。因病程日久,延及奇经八脉,已

成劳怯之证,故初用补肾养血健脾之剂,如人参、白芍、丹参等无效,后改用丹溪大补阴

丸加减,首在养阴壮水以制相火。出于阴药过多,恐碍脾胃,故加苍白术(各)、砂仁以健

脾;重用甘草以和中,另用河车粉血肉有情之品大补虚损,八年经闭,竟获效验。(马荫笃) 

闭经泌乳综合征 

[病案]崔某,女,39岁。1977年12月5日初诊。患者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五年,因

长期服用利血平、眠尔通后逐渐出现经期延长,继则于1976年5月始闭经。因疑与服

上药有关,即行停药,然月经依然不行,并伴有乳房不随意的持续性乳汁流出。曾用西药

克罗米芬及黄体酮人工周期治疗,月经虽行少量,但停用后经水仍告闭止。并服苍附导

痰汤等中药治疗亦未见效。心、肺、肝、脾、头颅X线摄片及一般生化检查均无异常。

血压21.3/13.0kPa(160/98毫米汞柱),胆固醇200毫克%。妇检:宫体后位,萎缩,无压

痛,附件无明显异常,阴道细胞涂片:嗜伊红细胞数及核致密细胞数减少。两乳等大,丰

满,有乳汁泌出。西医诊断:闭经泌乳综合征。患者形体肥胖,停经一年半,溢乳绵绵,

腰酸肢冷,痰多味咸,纳少腹胀,入夜胫肿。苔白腻滑,脉滑无力。 

[治则]温阳益气,少佐化浊之品。 

[方药]潞党参15克,焦白术10克,云茯苓12克,生黄芪15克,仙灵脾10克,熟附

块9克(先煎),上肉桂5克(后下),法半夏10克,陈广皮6克,制香附10克。服7剂,药后

入夜胫肿渐消,纳谷转香,腹胀转缓,溢乳减少。再予上方去熟附块、制香附,加补骨脂

12克,紫石英12克,怀牛膝20克。又服7剂,溢乳明显减少,惟月经仍未来潮。上方去

肉桂、黄芪,加石菖蒲6克,淡海藻12克。同时配用:鹿角片120克,补骨脂120克,蛇

床子90克,菟丝子120克,怀牛膝120克,大熟地120克,全当归90克,潞党参120克,

焦白术120克,苍术片50克,川厚朴50克,陈广皮50克,研末加胎盘粉150克和蜜为丸。

每日2次,每次10克。1978年2月26日诊:溢乳停止,月经渐行,量少、色暗红,质稠

有块,唯腹部微感胀痛。改处方为潞党参15克,焦白术10克,仙灵脾10克,巴戟肉10

克,石菖蒲6克,全当归12克,西川芎10克,莪术片10克,制香附10克,青皮6克,陈皮

6克。服7剂。经行量多,五日即净,唯入夜有时胫肿。嘱以补中益气丸、金匮肾气丸交

替服用,巩固疗效。两月后复查:血压18.6/12.0kPa(140/90毫米汞柱),血胆固醇200

毫克%。妇检:子宫、附件均正常。一年后随访,月经调畅,无溢乳现象。(见《中医杂志》

1981年第9期) 

[评析]闭经泌乳综合征,属中医“闭经”的范畴。常发生于妇人断奶以后,或由脑

垂体肿瘤所引起,或服用某些药物而导致。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机制系由丘脑下部的

生乳素抑制因子和促性腺素释放分泌减少,故有闭经泌乳和生殖器萎缩等症状。祖国医

学认为本病属于“闭经”、“乳汁自出”范畴,乳汁为气血所化生,气血向上化为乳汁,向

下则为经水。本病例系脾气虚亏,痰瘀阻于经道,肾阳不足,胞脉失于温养,脾气虚不摄

乳则溢乳,胞脉失养闭阻则闭经。《素问·奇病论》云:“胞脉者,系于肾。”《女科切要》

云:“肥人经闭,必是痰湿与脂膜壅塞之故。”治疗法则重在化痰湿、祛瘀滞治其标;温

肾阳、益脾气治其本。痰湿除,瘀滞消,胞脉不被闭塞,脾气旺盛,肾阳温煦,冲任调和,

故经行乳回,病愈。(马荫笃) 

顽固性闭经 

[病案]刘某,女,34岁。1969年5月因第二胎妊娠四十天自然流产而行清宫术,术

后第五个月,正值经行时行五官科手术大流血,此后月经不调,每3~5月一行,每次3~4

天净,量逐月递减,一年后经闭。接受人工周期治疗三年余,开始用药尚能按期而行,停

药后不能自行来潮,遂致出现头晕,心悸,记忆力减退,消瘦,精疲乏力,畏寒肢冷,夜尿

多,毛发脱落,阴道分泌物减少,性欲消失。三年后诸症日益增剧,复用人工周期治疗无

效,亦曾多次用中药及针灸治疗,均未获效。至今已经闭十年。检查:两乳房萎缩,毛发

稀少,大小阴唇萎缩,阴道粘膜皱折消失.狭窄,宫休3×2×2厘米;宫颈粘液无羊齿状结

晶,性激素水平高度低落。基础代谢+30%。血糖、吸131I测定,×线头颅蝶鞍造影等检查均

正常。 

[治则]益气血,调冲任,补肝肾。 

[方药]党参15克,黄芪15克,枸杞子15克,制首乌15克,熟地12克,当归12克,

白芍12克,川芎10克,焦白术10克,茯神10克,紫河车10克,鹿角霜10克,鹿角胶10

克(烊冲),炙甘草6克,肉桂6克,熟附片6克,淮山药30克,广木香3克,大枣3枚。服

药一周后,自感畏寒肢冷减轻,夜尿由3次减至1次,饮食稍增。于上方去附片,肉桂减

至3克,加巴戟12克,淫羊藿12克,肉苁蓉12克。又服药一周后,上方去肉桂、木香,

加仙茅12克,菟丝子12克,陈皮6克。续服一月。妇科检查:外阴丰满,阴道松弛,宫

体已为正常大小,朋道脱落细胞多次涂片显示:性檄素水平由高度低落转为轻度影响。

再于上方加乌贼骨、茜草、月季花,车前子、补骨脂配成丸剂内服。前后共服药五月余,

月经自行来潮,色正常、量少,以后逐趋正常,诸症已除,且能坚持上班。(见《上海中医药杂

志》1982年第5期) 

[评析]本案闭经十年,为垂体功能低下,因无产后大出血史,所以不符“席汉氏综合

征”的诊断。据推测,长期闭经,可能与长期使用人工周期疗法有关。中医认为肾为先

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患者经行之际有手术大出血史,致气血损伤,所以健脾益气补血

之中加助肾阳之品,使肾健旺,脾阳得振,以利于气血源源不断地生化,促使经血按期而

潮。(黄宣能) 

膜样痛经 

[病案]浦某,女,25岁,未婚。1975年8月24日就诊。自1973年底开始,月经潮时

腹痛较烈,伴腰酸,量多杂有瘀块,并有白色组织落下,经检查,脱落之物为完整之子宫

内膜。舌质黯红,苔薄白,脉弦滑。 

[治则]理气活血。 

[方药]当归9克,川芎6克,熟地9克,赤芍9克,川楝子9克,延胡索9克,生白术9

克,炙甘草6克,制香附12克,川断9克,失笑散9克(包煎),临经前三天服。药后,经行

痛缓,量略少,内膜脱落二大块。9月3日复诊:以八珍汤加黄芪9克,香附9克。至第

三次行经,未见内膜脱出。(见《浙江中医药》1978年第5期) 

[评析]本案与《萧山竹林寺女科》中记述经来如牛膜片条相似,为气滞血瘀之故。

内膜落下后则为气血已虚,故改用八珍汤加味,八珍汤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起益

气补血作用,当归、川芎、熟地、白芍有补血活血作用,加入黄芪增强益气之力,加入香

附增强理气活血的功能。如此调理之,气血增加,内膜变碎片脱落,故痛经止。(吕志连) 

顽固性痛经 

[病案]赵某,女,20岁,未婚。1976年就诊;月经初潮12岁,周期正常,每次行经4~

5日,初潮时无腹痛及其他明显不适。自述三年前因受寒冷,渐至发生痛经。每于行经前

数日至经净,少腹硬满剧痛.经色淡而挟黑紫块,拒按,伴有呕吐,饮食不下,便秘。每次

行经均需住医院一周左右,给予输液、注射止痛剂,亦曾服逍遥散、桃红四物汤等方,均

无效。舌苔薄白,脉沉。 

[治则]化瘀攻下。 

[方药]水蛭10克,虻虫6克,桃仁12克,大黄6克,泽兰15克,丹参15克,红花9

克,廑虫9克,降香9克,牛膝9克。经时服。药入呕停痛止,连服五剂经净。嘱下次行

经前有腹痛感时,继服前方,尔后痛经治愈,随访至今已四年余,病未再发。(见《北京中医学

院学报》1980年第4期) 

[评析]胞宫又称血室,位居下焦。若血瘀胞宫,经脉不通,则见少腹硬满疼痛,此当

属下焦蓄血证的范畴,故可用抵当汤为主攻逐之。患者因限于条件,不能进行肛诊检查,

依症分析初步考虑为子宫颈狭窄性痛经,服抵当汤5剂,虽不能改变其子宫形态,但病却

能痊愈。患者初潮时不痛,可能经血稀薄无血块,经血畅通之故,以后患者经期受寒,血

遇寒凝成血瘀,瘀滞则痛。推测本病之治愈,是因抵挡汤乃破瘀化膜之剂,将大块的子宫

内膜变为细小之内膜组织,尽管子宫颈口较狭窄,细小之子宫内膜亦能顺利通过子宫颈,

即血瘀已散,故不引起痛经。(马荫笃李祥云) 

经前头痛 

[病案]于某,女,37岁。1974年5月17日初诊。近二年来每于经前7~10天即开

始头痛,随后逐渐加重,经行后头痛减轻,经净头痛亦止,在头痛期间伴心烦失眠,面浮

肢肿,性急易怒,恶心欲吐,腹胀胸闷,乳房胀痛,经行时夹血块。末次月经4月25日。

苔薄舌偏红,脉弦紧。西医诊断为“经前期紧张症”,用西药治疗不愈。 

[治则]疏肝理气,祛瘀止痛。 

[方药]当归6克,白芍9克,川芎3克,柴胡4.5克,炒川楝子12克,醋制香附12克,

青皮6克,陈皮6克,白蒺藜12克,半夏6克,苏梗9克,茯苓12克。服3剂后腹胀胸闷

乳胀均减,但头痛依旧。故上方去茯苓加红花9克,川牛膝9克,白芷6克,菊花12克,

又服3剂,头痛大减,经水未潮。上方再续服5剂,月经于5月26日来潮,经行头痛比过

去大为减轻。以后又按上方在经前一周预先服药,服二个周期,患者头痛愈。随访一年

余未复发。(见《新中医》1977年第3期) 

[评析]患者诸症为肝郁气滞之征。用川楝子、香附、柴胡、青皮、白蒺藜疏肝理

气;半夏、陈皮、茯苓为二陈汤之组成,加苏梗和胃宣中,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加入

当归、白芍、川芎等和肝养血,以后又加用川牛膝、红花,以导瘀滞下行,“寓釜底抽薪,

上病下取”之意;加自芷止痛,菊花平肝止痛。全方具有疏肝理气,祛瘀止痛之功,故药

后有效。(李祥云) 

行经头痛 

[病案]李某,女,成人,1976年6月诊。每逢月经来潮时便头痛,已三四年,近数月更

甚。每次头痛,必经来之日,至净后二三日止,头痛时觉头部两侧筋脉跳动,伴口苦,手足

心热。经量正常,经色略紫黑,舌红,脉弦细数。 

[治则]疏风清热,兼补营血。 

[方药]大青根30克,天麻9克,茺蔚子9克,当归9克,川芎3克,首乌12克,黑豆

15克,白菊花5克,木贼草2克,蔓荆子6克,白芷6克。嘱每次经前服药3剂,连服三月

而愈。随访二年未复发。(见《湖南医药杂志》1979年第2期) 

[评析]本案为风火内伏肝经,乘经来血海空虚之际,循肝经上犯头部,故头痛每逢

行经即作,因风热上犯头部,故经量、经色变化不大。依法子经未行之际服之,适经来则

无邪犯、无血虚之虞,故病愈不发。(吕志连) 

倒经(一) 

[病案]徐某,女,20岁,已婚。1961年10月1日初诊。月经从未来潮,近二年来每

至月经周期即下腹隐隐钝痛,两胁轻度胀痛,伴有鼻衄,上述症状每月持续4~6天即自

愈。观察患者营养发育尚好,妇科检查无异常发现,舌正常,脉弦。 

[治则]清热平肝,行气降逆。 

[方药]全当归9克,大生地12克,杭白芍6克,粉丹皮6克,制香附9克,天台乌6

克,鸡血藤30克,碎桃仁6克,生大黄3克,川牛膝6克。服10剂诸症均消失,月经来潮。

1963年8月随访,患者月经正常。(见《江西医药杂志》1965年第12期) 

[评析]本病西医称为代偿性月经,属祖国医学“倒经”的范畴。该病可因肝气上逆

或血热伤血络所致,两胁胀痛为肝气不舒。今患者血热气逆而致倒经,依据“热者清之”、

“逆者平之”的原则,治拟清热平肝,行气降逆之法,使热不上犯,血络不伤,故无鼻衄,

因热已清,血行常道,故月经正常。(李祥云) 

倒经(二) 

[病案]张某,女,20岁,未婚。1976年10月28日住院。因间断性鼻衄六年,近二年

来加重,约一月鼻衄二三次,不易自止,曾因出血不止而晕倒,月经一月两行,经行前后

鼻衄尤重,半月来鼻血不止,入院时血红蛋白80克/L(8克%),血小板66×109/L(6.6万/

立方毫米),出、凝血时间正常,皮肤无出血点。初入院二个月中,叠投凉血清热,养阴、

益气诸法无效。1976年12月23日更诊:面色晄白,头晕乏力,口干而饮冷不多,经事半

月一行,经行而血衄加重,时而流血似线,时而点滴流出,日日如此。唇红略燥,舌光红、

苔薄白,脉象左寸湿、左关尺细而无力,右手寸关弦大而滑,右尺滑细而数。 

[治则]清泄肺胃,抑折虚火,清肝凉血。 

[方药]黄芩炭10克,焦山栀10克,丹皮10克,知母12克,炒黄柏5克,龟版24克,

早莲草24克,生地24克,紫草12克,地榆炭18克,荷叶10克,桑叶10克,另以大黄粉3

克,甘草粉3克不放盐煎蛋吃。服上方1剂后,鼻衄止,续服多剂,十八天后血红蛋白已

达130克/L(13克%),血小板82×109/L(8.2万/立方毫米)。当月在经行时又鼻衄一次,

顷刻即止,尔后一直未再鼻衄,内热之象渐息,脉转缓细,舌尖变为淡红,又服养血育阴

药6剂,于1977年元月24日出院,病愈。(见《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第2期) 

[评析]倒轻一证,多属肝经郁火,前入主张用丹栀逍遥散加牛膝治疗。此例始投清

热凉血等法无效,乃仔细诊察推敲病机.致予分经理邪之法而获效。方中黄芩、山栀、

丹皮、桑叶善于清泄肺胃,凉肝而祛血中伏火,知母、黄柏、龟版抑折肾经虚火,早莲草、

生地、紫草、地榆凉血止血。血液下漏频频,清气陷矣,桑、荷二叶善举下陷之清气,又

能引伏热外达,血液上溢汹汹,以大黄之苦寒,折伏火热下行,并佐以甘草和中举陷降逆,

分经理邪,导热出路,多方以求,冀其血止。这说明治病必先识病,更要曲体病情,知常达

变,机圆法活,方能排疑解难。(马荫笃) 

倒经(三) 

[病案]高某,女,23岁,未婚。1960年6月某日初诊。患者15岁起即有周期性的衄

血,至今已八年。20岁月经来潮,经来一年后复又经止而鼻衄出血,且日益增加,就诊时

适值衄血之期,昨日起鼻衄颇多迄今未停,故用棉球塞住一侧鼻腔以缓其势。平时头晕

腰酸,经水已二年未转,性情急躁易怒,观体形健壮,察舌苔薄黄,脉弦数。 

[治则]清肝泄热,引血下行。 

[方药]早莲草12克,怀牛膝9克,柴胡3克,鲜生地24克,焦山栀9克,淡子芩9克,

炒当归6克,炒赤芍6克,焦楂炭9克,丹参9克,茅根15克。服数剂后衄血停止。后因

腰酸、胞宫发育欠佳,肾气虚弱之故,所以继则养阴调经填补冲任,方用紫河车9克,女

贞子9克,白芍9克,菟丝子9克,巴戟天9克,仙灵脾9克,当归6克,熟地9克,山萸肉

9克,泽兰叶9克,青蒿6克。经上方加减调治后经水行。(见《朱小南妇科经验选》,人民卫生出

版社) 

[评析]患者倒经为肝热气逆,迫血妄行之故。因鼻衄量多,急则治其标,用旱莲草凉

血止血,配牛膝活血通经,引诸药下行;柴胡、生地、山栀、黄芩清肝热;当归、赤芍、

山楂、丹参活血调经;茅根善止衄血,故药后衄血止。又因患者闭经、腰酸、胞宫发育

不佳,此为肾气不足,再者逆经上行,血海不充,故在衄血止后应调补肝肾,填补冲任,养

血调经,如此调理使肝不热,血不升,冲任调,血海盈,衄血止,经水行,故获显效。(李祥云) 

肺结核并发经行吐衄 

[病案]端某,女,31岁。1976年夏天就诊,患肺结核已三年,每次行经前并发口鼻出

血,暴涌如潮,继则少量出血,持续十余日不止。平时带下粘黄,量多质稠,能食而身疲嗜

睡。曾经中西药治疗仅能控制症状,次月行经,吐衄如故。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滋养,凉血止血。 

[方药]鸡蛋三枚,鲜侧柏叶90克,鲜白茅根90克。将三药放入砂锅内加水2000毫

升,鸡蛋略煮之后取出剥去蛋壳,放入药液中再煮沸一小时后,空腹吃蛋喝汤,每天晚饭

前一次。坚持服用一月,则经行无恙,又续服一月,吐衄止,带下亦愈。随访一年未复发,

并受孕有子。(见《新中医》1978年第2期) 

[评析]此为民间验方,是止血兼清补的方剂。侧柏叶凉血收敛止血,兼镇咳祛痰平

喘,还有抑菌作用;白茅根凉血止血;鸡蛋滋养补血,镇心清热安胎,因鸡蛋在药液中浸

煮将药汁吸入蛋内,药力可持久保存。全方共起清补止衄之功。(李祥云) 

经期甲(指、趾)缝渗血 

[病案]袁某,女,18岁。1976年6月24日就诊。自诉从1975年5月以来,每次月

经来潮,手脚指(趾)端出现瘀紫,剧烈疼痛,有如针刺,难以忍耐,血从甲缝渗出,涔涔软

无力,月经过后自然痊愈。患者16岁初潮,每20天经潮一次,行经5~7天,量少。近日

经期临近,病将发作。诊见心烦意乱,胸胁苦闷,精神萎靡,默默懒言,面色黯红,舌尖红

紫,脉弦略数。 

[治则]清热,凉血,调经。 

[方药]银花炭30克,生地炭30克,赤芍15克,黑山栀9克,当归9克,阿胶9克,生

艾叶9克,荆芥炭9克,川黄连4.5克,2剂,渗血止。下次经朗前一周内,再连服2剂,

病愈。三年后随访未见复发。(见《中医杂志》1981年第1期) 

[评析]经血本应顺下,患者因热灼营血,追血溢于四肢末端,故使甲缝渗血。本方银

花、生地、山栀、黄连清热凉血;当归、赤芍、阿胶、艾叶调经养血并祛瘀;更有荆

芥炭与银花、生地、山栀三炭共奏止血防血外溢之功,使血归经络,不溢于外,故甲血止

而愈。(马荫笃) 

经期呕吐 

[病案]苏某,女,13岁。1981年9月15日初诊。患者于半年前初潮,周期35天,6~

7天净,量中等,色黯红无血块。白第三个月经周期始,每于经前几天便开始呕吐,频频发

作,不能进食,大便烂,一日2~3次,里急后重感,最近三个月经期呕吐更甚,甚则吐出胆

汁及血水,伴有发热37.5~38℃,因呕吐严重去医院急诊,给予输液、镇静、止呕之剂治

疗,并行胃肠钡餐检查及脑电图检查未见异常。现经行第三天呕吐不已,不能进食,胸胁

胀满,口干渴饮,饮入即吐。舌质红、苔白干,脉弦数。 

[治则]疏肝解郁,和胃降逆止呕。 

[方药]山栀6克,柴胡6克,白芍6克,茯苓12克,法半夏9克,竹茹9克,柿蒂9克,

丹皮9克,当归9克。除内服药外还用手指按压两内关穴。服2剂药后呕吐明显减少,

能食少量半流质。因伴发热,故改方为:麦冬15克,茯苓15克,熟地12克,白术12克,

白芍12克,五味子10克,山萸肉10克,柴胡6克。服3剂经水已净,精神转佳,呕吐已

止。以后用丹栀逍遥散加减调理之,至10月份经行5天,量色正常,无呕吐,11月份起连

续两个周期均在经前一周即服丹栀逍遥散加减以巩固疗效。后追访均未有经期呕吐复

发。(见《新中医》1983年第11期) 

[评析]经期呕吐与肝、脾、胃有关,冲脉隶属阳明,冲脉起于胞中,经潮冲脉之气盛,

其气上逆犯胃,胃气不降则呕吐。肝藏血主疏泄,肝失条达横逆犯脾,影响胃之受纳,亦

会发生呕吐。今患者系月经初发,脏腑气血盛衰未平衡,肝阳偏盛,肝木克脾,收便烂一

日2~3次,并影响胃之受纳而呕吐。本患者服用丹栀逍遥散加减,并加用法半夏、竹茹,

柿蒂和胃止呕之药,而获全功。(李祥云) 

经行目暗 

[病案]刘某,37岁,已婚。1976年7月4日初诊。患者去年连续人流二次后经行素

乱,经色淡红,经行5~8天净,每逢经期两目昏暗,经后目晴逐渐消失,近来病情加剧,昨

日经行,少腹胀痛,量多色淡,腰脊酸痛,心悸怔忡,两目昏暗干涩,眼眶四周隐痛,纳差

口淡,舌质薄白,脉细软。 

[治则]温补肝肾,益脾养血。 

[方药]当归身9克,生白芍9克,生黄芪9克,炙甘草9克,阿胶珠9克,制香附9克,

山萸肉6克,艾叶炭6克,淮山药12克,仙鹤草15克。服4剂,下月经水于8月8日来

潮,经量减少,腹胀消失,两目昏暗仍在,两侧眼眶边缘鱼尾至太阳穴处隐隐作痛不止,心

悸怔忡,纳差。给予温养肝肾、健脾养血之法。方药为:炙黄芪24克,炙甘草9克,巴

戟天9克,当归身9克,生白芍9克,太子参9克,紫河车粉(分吞)9克,淮山药12克,熟地

黄12克,枸杞子15克,共服15剂病愈。一年来经行正常,目暗等症状消失。(见《新中医》

1983年第3期) 

[评析]患者因人流后气血大损,引起脾虚统摄无权,冲任不足,日久不愈,肝肾受损,

肝开窍于目,故每逢经行则目暗。治疗上初诊时是应用傅青主调肝汤加仙鹤草、艾叶炭、

黄芪等补益肝肾,调经止血。服4剂药后经量减少,少腹胀痛消失,但目仍昏暗,眼眶疼

痛,此乃肝肾不足、血虚之故,故原方加重黄芪、太子参、熟地、紫河车大补肝肾,益脾养

血,使血足目得养,故病愈。(李祥云) 

经行音哑(一) 

[病案]陈某,女,30岁。1975年5月6日初诊。三年来发音不扬、声嘶,每月2~3

次,近半年来愈发愈频,上月发病后医治休息均无效,并有咽痛感,患者经水每月提前

4~5天,量少色如秽水,二天即净,音哑与月经周期有关。初始给予玄麦甘桔汤治疗,服

2剂音出,服第3剂音又哑,语声难扬。舌略红,脉细。咽喉检查无异常。 

[治则]补肾调经,养阴利咽。 

[方药]茺蔚子9克,丹参9克,当归15克,柴胡4.5克,熟地15克,白芍9克,枸杞

子12克,桃仁9克,北沙参15克,桔梗6克,青果9克,蝉蜕6克,甘草3克。服2剂后

经水量转多,色鲜,行经四天净,汗出,语音清亮,喉略干,欲饮水。继投以养阴药,方为北

沙参15克,麦冬12克,玉竹9克,天花粉9克,枸杞子12克,阿胶9克(烊化),生地12

克,熟地12克,白芍9克,桔梗6克,桃仁9克,甘草3克,青果9克,蝉蜕6克。服3剂

而愈。随访四月未见复发。(见《新中医》1979年第6期) 

[评析]患者音哑由月经不调所致,声音之发以肺气为主,但以肾气为本,其所以易

发及经行时加重,是因为肾主冲任,其脉循少腹上至胸至喉系于舌,患者经水提前经行

不畅,似乎经气循经脉上逆于喉,阻碍声道,而致发音不扬。故以补肾调冲任为主,养阴

利咽为辅,调经而音自清。初始治之则罔效,只用养肺阴利咽喉之药,而无补肾调冲任之

品,故无效的道理亦在此。(李祥云) 

经行音哑(二) 

[病案]彭某,女,26岁,已婚。经行时音哑,经净后恢复声响,平时无咳嗽,经水每每

提前来潮,经行胸闷胁胀,腰酸少腹坠痛,经行量少色淡,平时头晕目花,面色萎黄,咽干

口燥,舌淡、苔少,脉沉弱带弦。检查:头发枯干脱落,乳房萎小。 

[治则]滋润肺阴,疏肝固肾。 

[方药]党参9克,当归6克,熟地9克,玄参6克,白芍6克,香附9克,川芎4.5克,

巴戟肉9克,麦冬6克,茯苓9克,炒首乌9克,玉蝴蝶0.9克,金果榄9克。服2剂药后

经水已行,声音稍响,与上次经行时相比大有好转,下次经行前再用上方加减,以后声音

未再哑,病愈。(见《朱小南妇科经验选》,人民卫生出版社) 

[评析]咽喉是肺脏呼吸经过的部位,音哑与肺关系密切。音哑分外感与内伤两种,

外邪侵肺,肺气壅塞不宣,即平时所指的“金实不鸣”,内伤多因肺阴虚损,即所指的“金

破不鸣”。本病例经来音哑,肺阴亏损之故,故有咽干口燥。《素问·奇病论》曰:“络者

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肾气亏损亦会导致音哑。今患者音哑与经行有关,且

经行量少,故治疗应滋润肺阴。用生脉散,去酸敛之五味子加玄参、麦冬、党参,另考虑

落发腰痛,乳房萎小为肾气虚弱之征,故用巴戟肉壮肾气,当归、熟地补肾阴,还有胸闷

胁胀,经行不畅,此为肝郁气滞,故用香附、乌药、川芎、白芍疏肝行滞、调经止痛,玉

蝴蝶、金果揽为治失音之专药,全方配伍适度,故能收效。(李祥云) 

经行失音(舌瘖) 

[病案]汤某,女,20岁。1963年5月29日初诊。三年前适值经行,突然舌胀,不能

言语,嗣后每逢经期或过度劳累则发作。舌红,苔黄,脉细。 

[治则]清心祛痰,滋肾养阴。 

[方药]南沙参9克,大麦冬9克,川黄连1克,炙远志5克,九节菖蒲2克,法半夏6

克,北细辛1.5克,鲜生姜1片,细木通3克,生甘草3克。服上药2剂后已能言语,但仍

舌謇语涩,口有粘痰难出,经行未尽。原方加减,南沙参9克,大麦冬9克,法半夏6克,

炙远志5克,石菖蒲1克,北细辛1克,紫丹参9克,细木通3克,鲜生姜1片。另用:天

王补心丹,每次5克,每日二次,调理之,服药十天病愈。(见《张泽生医案医话集》,江苏科学技术

出版社) 

[评析]经行失音中医称为舌瘖,临床颇为少见。辨证从心肾二经入手,盖“舌为心

之苗”,足少阴肾经系舌本。痰热阻窍,加之感寒入络,而致失语。故用沙参、麦冬清养

心肾之阴;远志、半夏,菖蒲化痰开窍,交通心肾;木通,黄连、甘草清泄心火,细辛佐

生姜之辛散,可祛足少阴肾经之寒,病奇而立法亦巧。(马荫笃) 

经期口唇紫肿 

[病案]于某,女,26岁,未婚。1980年3月11日初诊。半年来每当经期来潮,环唇

青紫肿胀痒痛,甚至起泡,影响言语及纳食,唇肿半月不消,方有好转,下次经行又复发,

近三月来更甚。月经周期正常,色紫黑量少有抉,少腹冷坠绞痛,面色紫黯,齿龈紫黑,舌

质紫黯。舌边有瘀斑、苔薄白,脉沉细涩。 

[治则]温经活血,散瘀止痛。 

[方药]小茴香3克,干姜6克,肉桂3克,没药6克,川芎6克,延胡10克,全当归6

克,蒲黄10克,五灵脂10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服3剂,环唇肿胀痛痒

消除,继服9剂,诸症均除,月经亦正常。以后随访,未见复发。(见《新中医》1981年第10期) 

[评析]冲为血海,为十二经脉之海,能调节十二经之气血,任主胞胎。《灵枢·五音

五味篇》云:“冲脉任脉,皆起子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

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素问·骨空论》:“任脉者……上颐循面入目。”冲任寒凝,瘀

血内阻。血瘀于口唇而致环唇青紫肿痛,血瘀肌肤则皮肤发生紫印,故临床上有“血瘀

牙床紫”、“血瘀紫印脸”之说。今佣少腹遂瘀汤加味,温经活血散瘀止痛,使经络流通,

以达任脉逼,冲脉盛,月事正常,诸症皆除而治愈。(李祥云) 

月经周期性口糜 

[病案]吴某,女,30岁。每于月经来潮前一星期即出现口唇粘膜溃疡疼痛,糜烂面如

黄豆大,呈白粥样糜烂疼痛,经净后八天糜烂面会自愈,病情反复发作一年余。患者经水

每每落后四天来潮,量多色紫夹血块,少腹作胀,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数。诊断为月

经周期性口糜。 

[治则]清热养阴,清泻肝火。 

[方药]丹皮9克,栀子9克,柴胡9克,炒积壳9克,赤芍9克,生甘草6克,生地12

克,熟地12克,黑玄参12克,麦门冬12克,天花粉12克,连翘12克。服3剂,口糜自愈

时间缩短至四天,继服上药15剂,病愈。以后随访未见复发。(见《江西中医药》1983年第1期) 

[评析]患者口糜与月经周期有关,经行则发,经净则愈,此乃肾水亏虚,肝郁化火,

火气上炎熏灼口腔所致。本患者服用四逆散加丹皮,山栀等,使肝气疏,冲任调,郁热清,

口腔不被火气上灼,故病愈。(李祥云) 

经期垂涎症 

[病案]唐某,女,42岁。1977年10月某日就诊。十年来每次经期垂涎甚多,如流水

样,稍带泡沫,经净后自止。患者形体消瘦,面色不华,性急易怒,两乳作胀,时喜叹息,纳

少泛恶,口干不欲饮,舌质红、苔少,脉细弦。 

[治则]疏肝解郁,健脾化湿。 

[方药]当归10克,炒白芍10克,柴胡10克,茯苓15克,炙甘草3克,煨姜3克,薄

荷3克,焦白术10克,郁金10克,益智仁12克。服5剂口涎消失,其他诸症均见好转。

下次经前三天再服原方至月经净止,病愈。随访一年半未见复发。(见《江西中医药》1981年

第1期) 

[评析]经期流口涎,此症罕见。古人有“口涎为脾液”的说法,此属脾虚所致。脾

主运化,为气血化生之源,肝藏血主疏泄,肝血赖脾的资生,脾虚则肝郁,故有乳胀、性急

易怒,时喜叹息等症。又因肝郁不能疏脾土,脾虚肝郁则水湿内生,停聚中焦,聚湿而为

口涎,经行肝郁更甚,愈致肝木克脾土,故经期垂涎量多,状如流水,呈泡沫状。今用逍遥

散加减,并加益智仁摄敛涎唾,诸药合用疏肝解郁,健脾化湿乃病愈。(李祥云) 

经前泄水 

[病案]徐某,女,28岁。1980年9月8日诊。患者于2月初行输卵管结扎,术中思

想恐惧,复受寒冷,术后八天经来,色黯量减,三天净。此后渐致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腹

胀疼痛,头晕心悸,大便溏薄,腰坠肢冷,面色不华,四肢乏力。数天后泄水,不能自立,日

三四次,每次约250毫升,无色无臭;二天后自行断水。此次经前先泄水,如崩似漏,一

昼夜十余次,苦难名状,顷致慌张。某院观察,一周,诊断不明,药无效果,送省城某院住

院二旬,无效而自动出院。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治则]暖肾健脾,化气消水。 

[方药]淡附片6克,白术9克,白芍9克,泽泻9克,山药12克,巴戟天12克,茯苓

12克,生姜3克。5剂后,一昼夜泄水二三次。量减,浮肿消退,大便成形。前方去生姜,

加薏苡18克。续服5剂,腰膝得温,纳增,泄水若失,舌苔白,脉缓软。前方去泽泻,加党

参12克,肉苁蓉12克,炒芡实12克,3剂,以巩固疗效。直至10月15日,经来量多淡红,

经后泄水一次,继则带下,头晕腰坠,苔白,脉濡软。投健固汤加味:党参29克,炒薏苡

18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巴戟天12克,山药12克,杜仲12克,当归12克,川芎6克,5

剂。以后曾因带下多复诊二次,均以完带汤获效。观察二年,再未复发。(见《浙江中医杂志》

1983年第1期) 

[评析]《傅青主女科》曾有“妇人有经未来前必泄水”的记载,然临床所见亦有经

后、经期、经闭泄水者。本例因术中恐惧,术后失养,复受寒邪,致肾气先伤,少阴虚寒,

不能化气行水,内聚而侮脾,症见一派脾肾虚象。首先真武汤加益肾壮阳之巴戟天、肉

苁蓉等药以消阴翳,治重在肾而兼顾脾土,冀炊阳鼓动,火能尘土,水有所归。浊流既彻,

投健固汤加味,治重在脾而兼顾肾水。俾脾肾健固,血海充实,水循常道,以臻泄水可除,

月事得复。(吕志连) 

经前便血 

[病案]刘某,女,27岁。1981年8月24日诊。每于行经前二天大便下血已半年,下

血一日二次,量多,色鲜红,经期如常,经来量多色黑有块,少腹疼痛,经后便血自止。婚

后三年未孕,素感胁胀痛,口苦咽干,胸闷纳呆。前以痔疮、肛裂治之罔效。舌质红、苔

薄白,脉弦细数。 

[治则]疏肝清热,凉血调经。 

[方药]丹皮13克,柴胡8克,炒白术10克,生山栀10克,炒乌贼骨30克,当归10

克,炒白芍10克,茯苓10克,荆芥炭10克,炙甘草6克。服2剂血止,胁胀减轻,经水来

潮,量少有块。原方去荆芥炭、乌贼骨、加红花10克,丹参13克。又服2剂。9月24

日就诊时述经水应潮而至,经前无便血,经行胁胀消失。半年后随访,未发作,已孕二月

有余。(见《江西中医药》1985年第6期) 

[评析]经前便血,临床少见。本例属肝经血热,气滞血瘀,经前便血乃一派肝郁之症

显见。因肝经血热,热伤血络而大便下血,故以丹栀逍遥散加减疏肝凉血,共服6剂而病

愈。(吕志连) 

经行尿多(月经期尿崩症) 

[病案]叶某,女,34岁。患者于1980年开始,月经前三四天起及月经期这段期间,

每五六分钟即小便一次,尿清长,经净后逐渐自愈。伴有小腹下坠,腰酸乏力,经前乳胀,

经量减少,渐消瘦,口干但不多饮。患者生一孩,现已6岁。面色灰黯,舌淡胖、苔薄白,

脉细。妇科检查:除宫颈轻糜外,余无特殊发现。诊断:月经期尿崩症(经行尿多)。 

[治则]补肾益气。 

[方药]党参12克,生黄芪12克,覆盆子12克,菟丝子12克,枸杞子12克,淮山药

15克,煨益智9克,台乌药9克,五味子3克,逍遥丸(包)12克。原方服至21剂时,精神

好转。月经再转时小便已正常,再服14剂以资巩固。四个月后随访,一切都正常。(见《上

海中医药杂志》1982年第3期) 

[评析]经行尿多,西医诊断为经行尿崩症,尿崩症的发生与垂体分泌抗利尿素的缺

乏有关。本例无外伤及内科肾病史,每次发作均与月经有关,中医认为肾司开合,主二便,

肾气虚损开合失职而致尿崩,故辨证为肾气亏损,下元不固。用补肾益气,以固下元,则

病愈。(黄宣能) 

经前阴痒 

[病案]贾某,女,28岁。1964年12月22日诊。18岁初潮时,劳动后洗澡,因水不温,

遂致经停。以后曾阴部肿脓出血,经妇科调治而愈。但此后每经汛前十天左右必感阴部

及会阴外湿痒难忍,久治不效。婚后二次怀孕及哺乳期间,因无月经,阴痒未曾发作,断

乳经行,恙发照旧,近三年来症情加剧。伴纳退寐不安,肢酸乏力,溲赤便艰,带下色白,

清稀无臭,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则]升阳举陷,调气胜湿。 

[方药]党参12克,茯苓12克,白术9克,泽泻9克,白芍6克,黄芪6克,陈皮6克,

姜半夏6克,防风6克,升麻1.2克,桔梗1.2克,胡黄连1.2克,柴胡1.2克,羌活1.2

克,独活1.2克,嘱每月经前二周进行调治。复诊(1965年1月16日):上月药后,经行

量多色鲜,阴痒减轻,原方加神曲12克,玉蝴蝶10对、2月22日诊:阴痒减,神情爽,带

稀清冷,脊凉腹坠,脉沉细,苔自薄,用壮肾固带法:升麻3克,桔梗3克,莲须3克,艾炭

6克,地龙6克,白术12克,白芍12克,豨莶草12克,独活1.2克,羌活1.2克,白金丸

1.5克。4月3日诊:上方加细辛1.2克,茅术6克,黄柏6克,去地龙、葛根、白金丸。

随访五个月,月经如期,阴痒已除,带下也愈。前后调治四个月,共服药40剂。(见《浙江中

医杂志》1966年第4期) 

[评析]每经前定期阴痒,临床少见。本案前阶段益胃升阳,从冲任蕴湿,经气陷下着

眼,调气胜湿。后阶段壮督固带以收功,盖督脉贯脊,与冲任同起异行,带脉绕身一周,约

束冲任,督脉阳气壮盛,带脉约束有力,则冲任之客湿与本经之气陷均可消除,阴部不湿

则阴痒止。(吕志连) 

经前阴痛 

[病案]邱某,女,37岁。1978年11月11日诊。数年来,每经前七八天开始阴内似

撕裂疼痛,痛势较剧,步履艰难,直至经净痛止,伴头昏腰酸,倦怠乏力,经期尚准,经量

一般。舌淡红,苔薄白,脉小弦。 

[治则]养血疏肝,健脾和胃。 

[方药]党参9克,白术9克,茯神9克,当归9克,焦白芍9克,黄明胶9克,制狗脊9

克,柴胡3克,鸡血藤12克,夜交藤15克,炙龟版15克。5剂后,诸症好转,前方去黄明

胶、狗脊、柴胡、夜交藤、龟版。加焦谷芽9克,淡附片3克,炙甘草3克,炮姜炭3克。

服5剂而愈。尔后随访,经前阴痛未曾复发。(见《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79年第5期) 

[评析]本案为脾虚肝郁,下焦火衰,胞脉寒凝,尤以寒气滞于足厥阴肝经,阴部为肝

经所过,肝经火衰,温煦不足,又塞气滞于肝经,肝经为寒所困,阴部寒凝气血不畅则疼

痛。治疗仿附子理中汤之意,俾阳气振复,冲任和调,阴寒消散,则经前阴痛之疾而愈。(吕

志连) 

经行尾骶骨痛 

[病案]张某,女,24岁,未婚。1980年5月23日初诊。半年来每于经前二三天即尾

骶骨端胀痛,经期加重,胀痛难忍拒按,二阴坠胀,不能正坐,经净后胀痛亦随之消失。患

者经期正常,经量少夹血块,带下色黄量多伴臭味,口苦咽干,小溲短赤,大便如常。舌质

黯有条纹瘀斑,苔黄腻,脉沉弦。曾服用血府逐瘀汤加减40余剂及强的松等罔效,疑有

骨骼问题,行X线摄片及肛诊检查均未见异常。 

[治则]利湿清热,活血祛瘀。 

[方药]龙胆草10克,栀子10克,木通6克,川芎6克,泽泻12克,当归12克,柴胡9

克,红花9克,土茯苓30克,川牛膝20克,茺蔚子20克,炒五灵脂20克。服4剂则经量

增多,尾骶胀痛大减,但小便仍不利,故原方加萆薢15克,石苇15克,继服10剂病愈。

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之物。以后随访至今未见复发。(见《湖北中医杂志》1983年第4期) 

[评析]本病中医称经行尻痛,临床少见。脉症合参,属湿热下注,湿热阻遏胞中,故

二阴坠胀,尾骶骨胀痛。今非血瘀阻滞之故,故服用血府逐瘀汤罔效。阴部为肝经所过,

故清利肝经湿热用龙胆草、栀子、木通、泽泻、土茯苓、萆薢、石苇等;又配用当归、

川芎、红花、牛膝、茺蔚子活血通络,加用柴胡、五灵脂琉肝理气止痛,因而湿热清,脉

络通,气血流畅,奇病乃愈。(李祥云) 

经前脱屑症 

[病案]李某,女,36岁。1986年5月16日就诊。半年来每次月经来潮前半月即开

始全身脱屑,经行脱屑减轻,经净脱屑停止,近几月来有遂月加重之趋势,若触摸皮肤、

颜面等部位,则脱屑如下雪,皮肤无瘙痒,无其他不舒。体检无其他异常,舌尖红,少苔,

脉沉细。 

[治则]滋补肾阴,调和冲任。 

[方药]生地15克,熟地15克,山萸肉15克,山药15克,丹皮20克,茯苓10克,泽

泻10克,红花6克,桃仁6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柴胡10克。经前始有

脱屑即服,服3剂脱屑愈,下月经前再服3剂,脱屑消失。以后随访未见复发。(见《山东中

医杂志》1992年第3期) 

[评析]经前期脱屑之症极为罕见,原因不明。中医有“肺主皮毛”的理论,皮肤脱

屑当责之于肺,肺与肾从中医五行生克理论来分析,是母子关系,因肾是藏精之脏,主骨

生髓,如果肾亏则殃及子脏,导致肺阴不是,阴亏则不能濡养肌肤,皮毛不润泽,致出现

皮肤干燥脱屑。今用六味地黄汤加味,可滋肾阴充肾水,并滋养肺阴,润泽肌肤,同时方

中加入桃红四物汤,可养血活血。调理冲任,两方合用使肾水充,冲任调,肌肤皮毛得以

濡养滋润,故脱屑之症治愈。(李祥云) 

经行疱疹 

[病案]沈某,女,29岁,未婚。每于经行前一周,两手先起红色斑疹,继则发疱,满布

肘关节以下,瘙痒难忍,经净后三四天疱疹自行消退,瘙痒亦止,留下紫褐色斑痕。然未

等斑痕消退,下期经水将行,疱疹再发。如此往复,已历两载余。自述起自插秧劳动,先

手部发痒,以后病情加剧。多次请皮肤科诊治,均未见效。因疱疹发作每与月经有关,故

前来妇科诊治。月经正常,刻下经将临期,肘以下已满布红色斑疹,奇痒,苔薄,脉细。 

[治则]活血化瘀,清热祛风。 

[方药]当归9克,亦芍9克,红花9克,丹皮9克,地龙9克,僵蚕9克,炒荆芥9克,

刺猬皮9克,连翘9克,生地12克。于经行前至经行期内服,经净后斑疹不退,再加紫浮

萍9克,西河柳9克。同时,用香樟木100克煎汤外洗,一天二次,十天为一疗程。治疗

两个月,患者不再发疱疹,亦不作痒。鼬访半年,未见复发,皮肤恢复正常。(见《上海中医药

杂志》1983年第4期) 

[评析]女子以血为本。患者疱疹发作每与月经有关,故选用四物汤加味养血活血,

取祛风先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疱疹起因于插秧时,为风寒侵袭,气血凝滞日久化热,

瘀热阻于肌肤所致,放于四物汤加丹皮、连翘,红花以清热活血祛瘀,加僵蚕以祛血中之

风;刺猬皮行气化瘀,紫浮萍,西河柳解表适疹,驱邪外出。同时外用香樟木煎汤冼,更

起活血止痒,清热退疹之效。(黄宣能) 

大疱型月经疹 

[病案]周某,女,21岁。1982年2月10日入院。全身瘙痒三年,口唇,阴唇,四肢远

端起红斑大疱一年,久治不愈。患者于18岁月经初潮,每于月经前一周左右,全身瘙痒,

搔抓后起红斑,呈风团样皮损,同时伴腹、胁疼痛,月经量少且不定期。曾用抗组织胺类

药物、激素及中药等治疗,能控制或减轻症状。但近一年多来效果不佳,严重时延及咽

喉,口腔粘液均出现红斑,大疱,精神十分痛苦。入院检查:发育正常,未发现器质性病

变。皮肤科检查:口唇、口腔、大阴唇粘膜可见红斑、水疱吸收后之脱屑。手、足背,

指、趾背及侧缘可见1~5分硬币大小红斑,色暗红,呈环形或椭圆形,边缘整齐,境界清

楚,压之退色,并有数十个散在的1~2.5厘米大小之厚壁大疱,疱液清亮,部分破溃显露

鲜红潮湿肉芽面,右足中趾与第四趾间有浸渍、糜烂损害。皮肤划痕试验(+)。诊断:

大疤型月经疹。入院后给予脑益嗪、扑尔敏、维生素等治疗,皮疹及自觉症状渐有减轻。

至2月22月晚(距末次月经后15天),四肢,口唇及阴唇红斑明显加深,搔痒加重,伴左胁

肋下及小腹胀痛,心情郁闷,善叹息,口苦。舌深红、边有瘀点、苔白,脉弦数。于2月

25日停用一切西药,改用中药治疗。 

[治则]舒肝理气,活血化瘀,佐以清热。 

[方药]柴胡6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丹皮10克,栀子10克,红花6

克,甘草6克。益母草30克,桃仁10克,香附10克,青皮6克。连服5剂。服完2剂后,

腹、胁疼痛消失(既往腹、胁疼痛要持续到月经来后方止),未见新起皮疹,痒感减轻,继

服上方。于3月1日晚月经来潮,行经4天干净,一般情况均好,仅每于下午,晚上身觉

烦热,原皮疹处微痒。舌红,苔白,脉细数,此为血虚内热之象,继守上方加生地15克,丹

参15克,紫草10克,白蒺黎12克,另选用阿胶养血精口服,并去桃仁,红花、青皮,服药

一月余。此后诸症悉平,红斑消退。观察二个月经周期,未再起红斑、大疱,腹不痛,月

经正常,于4月23日痊愈出院。(见《中医杂志》1982年第6期) 

[评析]月经周期身起红斑大疱是一种少见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西医一

般认为与内分泌性腺激素有密切关系。祖国医学虽无专门论述,但据其临床特点和皮疹

发作情况,类似经来瘾疹范畴,多责之于肝肾不足,冲任不调,复感外邪。治疗上首先要

分清虚实。一般急性者多属实症,常为外邪所侵,治风则是重点,再按邪的属性酌情配以

清热、散寒之品,慢性者多为正虚或虚实兼夹之症,治以补肝肾,调气血,酌配祛风、清

热、化瘀之品。(马荫笃) 

经行瘾疹 

[病案]于某,女,19岁,未婚。1975年7月12日初诊。两年多来,每因汗出侵风后

发风疹,经期发作尤剧,发作时周身风疹瘙痒无度,烦闷堆忍,常持续数天至十数天,经

服用抗过敏药可减轻,下次经潮又复如是。此次就诊时正值经期,风疹已发作三天,四肢

驱干及头面部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风团块,周围红晕,伴恶心、胸闷、纳差、便

秘、溲黄等症状。月经每每先期来潮,量较少,色红,苔白薄腻.舌边尖红,脉弦细数。 

[治则]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疏风止痒。 

[方药]荆芥穗6克,防风6克,苦参9克,银花15克,生地15克,鲜茅根30克,徐长

卿9克,紫浮萍9克,紫荆皮9克,地肤子9克,苍耳子6克,亦芍9克,丹皮9克,川军6

克(后下),甘草3克。服2剂药后疹块消退大半,大便畅行,仍头晕恶心,皮肤微痒,故用消

风止痒,平肝和胃之法,方为:荆芥穗9克,防风9克,钩藤9克,菊花9克,白藓皮12克,

苦参6克,徐长卿9克,紫荆皮6克,陈皮6克,赤芍9克.丹皮9克,淡竹茹9克,甘草3

克。服药3剂后诸症悉除,月经于15日净,带多,乏力纳差,故给予理脾胃、益气血、和

营卫之法调理之。另用蛇床子9克,吴萸3克,黄柏6克泡水薰洗。下次月经来潮前三

天仍服用初诊时之方药3剂,患齐风疹愈。观察半年未见复发。(见《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评析]患者经行发风疹癌痒无度,便秘胸闷,月经先期为湿热内蕴,风疹多在经期

发作者,此乃经血下脱,肌腠空虚,风邪外袭,郁于肌肤之故。初始用清热利湿、凉血解

毒、消风止痒之剂,用治标缓解症状,待风疹除后用理脾胃、益气血、和营卫以抗病除

邪,防共反复。方中苍耳子有小毒,治一切风湿病,用于过敏性皮肤病,常有较好的疗效,

但用量不宜过大,亦不宜久服。(李祥云) 

经行昏厥(一) 

[病案]李某,女,22岁,未婚。1977年4月20日初诊。自诉四个月来每值月经临潮,

即发作抽搐昏厥。发时先觉胸闷,心中烦乱,随即手足抽搐,拘孪,牙关紧闭,两手握拳,

前阴下坠,自觉有凉气自小腹上冲及咽至颠顶,随即昏厥不省人事,移动时方醒。西医诊

为经前期紧张症。月经先期量少,色深红无块,经前两乳及小腹胀痛,平日性急易怒,睡

中多梦,口干苦不嗜饮,疲乏无力,心悸气短,白带量多质浓,舌苔薄黄、舌质淡红少津,

脉沉弦滑。 

[治则]疏肝和营,熄风豁痰。 

[方药]柴胡9克,清半夏9克,茯苓9克,竹茹9克,枳壳9克,黄苓9克,白芍9克,

香附9克,栀子9克,元参15克,合欢皮15克,夜交藤15克,珍珠母30克(先煎),生龙骨

15克,牡蛎15克(先煎)。服3剂后于当月月经临潮时未发作抽搐昏厥。5月份抽搐但不

甚,且时间短暂,腹痛诸症也减,惟月经量少,自觉心中空荡,脉沉弦细,拟养血柔肝,兼

予理气清痰。处方:当归12克,地黄12克,阿胶珠12克,女贞子12克,桑寄生12克,

芍药9克,丹皮9克,清半夏9克,茯苓9克,竹茹9克,柴胡9克,夜交藤30克,合欢皮

15克,甘草3克。服3剂病愈。半年后追访来复发。(见《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第9期) 

[评析]经行昏厥临床少见,患者素体肝郁血虚,故见经前两乳及小腹胀痛,性急易

怒,心悸多梦,月经量少等症,气短无力,白带量多,乃因肝克脾土,脾失健运之故。经潮

时由于血聚于下,肝血骤虚,肝木失养,血不荣筋,肝风内动,因而手足抽搐,拘孪,肝气

失调,气机闭塞,肺气不宣,故见口噤握拳。又因肝脉绕阴器,抵少腹,贯膈入胃,循咽喉,

上会督脉与颠顶,由于肝气升发太过,中挟相火、痰浊,循肿脉上冲,神明被扰,故患者自

觉前阴坠感,凉气上冲,并致昏厥。初诊治以疏肝和营,熄风豁痰,重在祛邪安正,药以柴

胡,枳壳、芍药、甘草、香跗,玄参琉肝理气,和血调脾,茯苓、竹茹、山栀、黄芩清热

利痰;生龙骨、牡蛎、珍珠母、夜交藤、合欢皮镇肝熄风安神。俟症状得戢,即以当归、

芍药、地黄、阿胶珠、女贞子等,养血柔肝,扶正祛邪以巩固疗效。(马荫笃) 

经行昏厥(二) 

[病案]韩某,女,2l岁,未婚。1974年12月16日初诊。患者自1968年起月经失调,

周期一~三个月,六天净,量不多色淡,行经期间小腹作痛,突然昏倒,冷汗淋漓,全身有

下沉感,大小便困难,近来曾昏倒三次,每发于经前,发作后即经行。末次月经11月28

日,行经六天净,经期情绪不宁,急躁欲哭,纳差少寐,大便干结,二三天一解。舌苔淡黄

腻、质红,脉沉迟。 

[治则]养血平肝,调气解郁。 

[方药]地黄12克,白芍9克,川芎3克,远志6克,合欢皮12克,郁金6克,制香附6

克,白薇9克,丹皮9克,鸡血藤12克。服6剂情绪较宁,纳食增加。经期将临,拟养血

调经,熟地15克,当归9克,白芍9克,川芎3克,制香附6克,牛膝9克。又服6剂,12

月30日患者述昨晨少腹剧痛,冷汗淋漓,胸闷泛恶,自觉全身下沉无力,但未昏厥,一小

时后月经来潮,量不多经色黯红无血块,今日腹痛已止,感腰酸,大便干结,苔灰黄厚腻。

以后给予疏肝益肾、清热和胃、益气养阴、平肝理气之剂,如党参、山药、扁豆、川断、

桑寄生、石斛、知母、川楝子、龙骨、牡蛎等药调理之,月经于1月30日来潮,以往经

行诸症均已消失,昏厥未作。如此调治二月余患者愈。(见《钱伯煊妇科医案》,人民卫生出版社) 

[评析]患者平素血虚肝郁,郁则生火,经行之际肝血不足,遂致气火亢逆而发生昏

厥。故治疗宜养血平肝,调气解郁,使气血调和,肝有所养,月经渐趋正常,以后再益气养

阴,使阳亢得平,最后以养血平肝理气清热调治,经治二月余,诸恙消失,昏厥治愈。(李祥

云) 

经行嗜睡 

[病案]梁某,女,17岁。1984年3月20日就诊。经行多寐已四年。患者13岁初潮,

经期提前,量色正常,经行无明显不舒症状,仅每次行经期间昼夜嗜睡,呼能唤醒,醒后

复睡,约持续五天,经净嗜睡消失,曾多方治疗,药后无效,诊断为“发作性睡病”。患者

形体肥胖,常感疲劳,头昏身重,胸闷痞塞,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苔白厚腻,脉沉濡缓。 

[治则]健脾燥湿,化痰开窍。 

[方药]姜半夏20克,胆南星10克,橘红10克,枳实10克,茯苓10克,菖蒲10克,

党参25克,益智仁5克,甘草6克,麻黄5克,生姜3片,红枣3枚。服3剂,适值经行,

虽有欲睡之状,但已能自我控制。原方去党参、麻黄加藿香10克,香附10克,苡仁15

克,橘络5克,砂仁5克。服4剂后,患者嗜睡未作,以后用二陈汤加苍术、白术10剂调

理之,患者病愈,随访两年未复发。(见《北京中医杂志》1987年第5期) 

[评析]古人有“怪病多从痰起”的说法,患者嗜睡,表现有痰湿内阻的症状。湿困

中焦,脾阳不振,经期湿阻更剧。今治拟涤痰汤加减,醒脾利湿,化痰开窍,以后又用二陈

汤燥湿健脾化痰畅中以善其后,中焦无湿所困,故四年顽疾速愈。(李祥云) 

经行抽搐 

[病案]何某,21岁,未婚。三年前因寒夜起床大便,感受冷气昏倒,此后每次月经来

潮时,即麻木抽搐,经后始平,腹痛量多,夹有紫血块,久治未效。舌苔正常,脉虚弦。 

[治则]调和营卫,祛风活络。 

[方药]当归6克,桂枝6克,吴萸2.4克,细辛2.1克,黄芪9克,白芍9克,防风4.5

克,川芎4.5克,桑寄生12克,生姜3片,火枣3枚。7剂后,下月行经即无抽搐,但麻木

未除,仍用前法。经净后,即停汤剂,早晚各服十全大补丸6克。再至下月,诸症均减,仍

服汤剂,经后早服十全大补丸6克,晚服虎骨木瓜丸6克。数月后病愈。(见《蒲辅周医案》,

人民卫生出版社) 

[评析]本案乃本体血虚,风冷之气乘虚而入,邪气附着于内,营卫失和,以致经期抽

搐。治疗以调和营卫、祛风活络为法,方中桂枝、白芍、生姜、大枣为桂枝汤的主要组

成,起调和营卫、解肌发表之功;黄芪、防风是玉屏风散的主要组成,二者相配走体表

而御风邪,并无留恋外邪之弊,易逐散寒邪,细辛、桂枝散寒解痉止痛,配桑寄生活经络

止疼痛,吴萸性温大热除肝经之寒痛,全方配伍逐风散寒,调营活络。因本病由感受风寒

所致,故用汤剂与丸药交替服用治疗,调营祛风活络则病愈。(吕志连李祥云) 

经期夜游症 

[病案]邵某,女,19岁。自1980年5月起,每次月经来潮则感心烦不安,夜梦纷纭,

甚准以入眠,如入眠后,突然起床到屋外行走,良久又回床而卧。经净后恢复如常。至今

已有三四个月。每至经行感口苦乏味,头晕,四肢无力,神倦,心情不舒,小腹作胀,便干。

苔薄黄,边有齿印、尖红,脉细弦带滑。 

[治则]养心安神,理气和营。 

[方药]淮小麦30克,炙甘草3克,大红枣6枚,当归4.5克,川百合9克,炒白术9

克,麸炒枳壳9克,合欢皮9克,紫丹参12克,夜交藤12克。服4剂后,余症改善,唯夜

游症未除。予原方去当归,加琥珀多寐丸9克,分3次吞服。服4剂后,第二次月经来潮.

夜间已能酣睡,虽有惊醒但片刻又能安眠,晨起略有头晕心烦。续用琥珀多寐丸,一日3

次,每次3克,连服四天。此后又连服该丸药七天。1981年5月随访,未复发。(见《中成

药研究》1982年第2期) 

[评析]本案在现代医学中似属神经官能症一类疾患。患者每次经行时感心烦不安,

口苦、舌尖红,此为心阴不足、心火旺的表现,故用淮小麦,炙甘草、大红枣,百合滋养

心阴清心火,小腹作胀,头晕、乏力神疲,此为气血不和的表现,用当归、丹参、白术,枳

壳调和气血,夜寐不安,难以入眠,用合欢皮、夜交藤后加琥珀多寐丸以安神定志。全方

共奏养心阴、清心火、理气和营、安神定志的作用。(黄宣能) 

经期狂笑 

[病案]董某,女,18岁。17岁初潮时,临经受惊,以后每次行经神志不清,胡言乱动,

狂笑喊叫,饮食起居不能自理,四肢厥冷,时吐涎沫,约发作一周,经期过后自行恢复。舌

红,脉弦数。 

[治则]养阴镇静。 

[方药]鲜生地30克,牡蛎30克,鲜沙参9克,磁石9克,龙骨18克,钩藤12克。4

剂后,神志清朗。次月行经,未现神志不清等症状。(见《浙江中医药》1978年第5期) 

[评析]凡妇人经期诸症,当以调气血、理冲任为主,这是大法。本案先有经水,血室

空虚,后受惊悸而神明扰乱,系因营阴不足,阴亏火旺,火燔神明而作狂。故治疗以鲜生

地、鲜沙参养阴血,用磁石、龙骨、牡蛎镇静安神,钩藤镇痉熄风,如此治疗则获显效。

(吕志连李祥云) 

经行精神失常 

[病案]张某,女,24岁。1974年4月20日就诊。1973年9月因月经过多而用大量

雌激素治疗后经净,继以“人工周期治疗”三个月,月经转为正常,但每到经前即出现睡

眠不佳,且逐渐加重。经中西药物多方治疗无效且病情日趋严重,每到经前一二天,则胸

闷烦躁,精神兴奋,昼夜不眠,话语不绝,所问能答,经净后一二天又转沉默少言。曾试用

避孕药,致人工闭经后精神如常。待停药月经来潮,则精神症状如故。平时头晕腰酸,便

干难解,面红口粘,形体稍胖,苔黄厚腻、质有紫点,脉细数滑。 

[治则]清化痰浊,活血化痰。 

[方药](1)礞石滚丸5克,每日3次,月经期暂停,大便转正常后,其药量改为5克,

每日2次。(2)苍术10克,白术10克,竹沥10克,半夏10克,郁金10克,胆南星10克,

黄芩10克,桃仁10克,丹参10克,牛膝10克,全瓜萎15克,连服15剂。在经前期,上

方去桃仁、丹参、牛膝、黄芩,加夜交藤30克,柏子仁10克,硃茯苓10克,合欢皮10

克。经净后仍服前方。连用三个月。病情是:5月15日经潮,经前几天自觉话多,但能

入睡,经净后发呆沉默,亦较前好转。7月18日经行时一切正常,未发精神病。以后每到

经前服前方数剂,巩固三个月。于1978年5月因经前口角,旧病复发,仍按上法治疗三

个月病愈。随访三年,未再复发。(见《江苏中医杂志》1981年第5期) 

[评析]每当经行精神失常,这种周期性精神病,现代医学认为,可能是间脑、垂体系

统机能失调,内分泌紊乱,形成不排卵性月经。中医认为,本病与七情虽有一定关系,但

由于患者曾患有“功血”,其脏腑气血失调,致血不归经,瘀阻络脉,使津液不能输布周

身,外营躯体,内养奇经;又因痰浊内扰心神,导致神志失常。其病机转与《伤寒论》中

血与热搏结,痰热挟瘀,出现“其人如狂”的症候颇相似。因此使用化痰宁神、活血祛

瘀之法治之,因活血化瘀能使津液输布,气血调和,血能归经,月经正常,化痰宁神使痰

浊不迷心窍,精神恢复正常,如此治疗则病愈。(马荫笃) 

经行癫狂 

[病案]王某,女,38岁。患者1966年流产后恶露二月方净。此后每次月经前情绪急

躁,夜不能寐,乱跑,并吵闹不休,至经净后自愈,但感乏力嗜睡。两年来曾在某医院诊治

未效。月经超前,量中等,色红有块,无腹痛,大便干,神志清。舌体胖有齿印深、边瘀点

多、色黯苔薄黄干,脉虚弦。妇科捡查:无特殊发现。诊断:经期精神狂躁症(经行癫

狂)。 

[治则]益气化瘀,通络安神。 

[方药]黄芪15克,桃仁24克,柴胡9克,香附6克,木通9克,赤芍9克,半夏6克,

大腹皮9克,青皮6克,陈皮9克,桑白皮9克,苏子12克,甘草15克。于每次月经前十

天开始服。药后月经再转时乱跑已止,但仍烦躁不眠。第二次经转时能睡且多梦。第三

次经转时病情基本正常。如此加减服药半年,五年后随访,病未再发。(见《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2年第3期) 

[评析]王清任认为:此“乃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不接,如同作梦一样”。本案当经

行时发生癫狂,经净后自愈,如同作梦一样。患者经行有块,舌质胖有齿印,色黯边有瘀,

乃是气虚血瘀的表现为此用《医林改错》中“癫狂梦醒汤”益气化瘀祛痰安神定志,加

黄芪15克以助其益气之力而收效。(黄宣能) 

经期癫痫大发作 

[病案]鞠某,女,25岁。1975午6月2日就诊。近四年来每当月经前后即发作性抽

搐,近来发作更频,发作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噤目闭,吐白沫,抽搐时间长短不定,醒

后如常人。末次月经于5月24日来潮,抽搐发作症状如上述,舌尖红,脉弦缓。 

[治则]养血缓肝,清热化痰。 

[方药]当归9克,炒白芍12克,川芎4.5克,生地12克,麦冬9克,玄参9克,钩藤9

克,半夏9克,栀子9克,莲子芯9克。药后收效不显,故在6月20日服用下方:当归9

克,炒白芍9克,生地12克,川芎6克,白蒺藜9克,蔓荆子9克,木贼草9克,清半夏9

克,生甘草9克,淮山药12克,服7剂后月经于6月24日来潮,癫痫未发作。因平时性

急,目干尿黄,舌红,故上方加天花粉9克,黄芩9克,以巩固疗效。(见《刘奉五妇科经验》,人

民卫生出版社) 

[评析]《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患者在月经前后发作癫痫,主要是由

于血虚肝旺,结痰不化所致。经前期充任旺盛,肝气偏亢,往往可以引动内风,经后期则

阴血亏虚,血不养肝,肝急风动,故治疗上应抓住养血缓肝这一环节。治疗足以四物汤为

主方来养血柔肝,加化痰熄风平肝之剂而收效。至于方中蔓荆子、木贼草、白蒺藜之药,

作者认为,三药合用不但能清热,凉血熄风,而且有养肝血的作用,三药入肝经血分,祛

瘀生新以养肝血,疏肝解郁以熄内风。全方配伍合理,仅服药14剂就使患四年之久的经

期癫痫未再发作。(李祥云) 

排卵期发热 

[病案]张某,女,40岁,已婚。1987年5月2日就诊。每于月经净后九~十一天,即

排卵期发热,在38~39.5℃,自感全身发热,头晕不舒,心烦易怒,少腹隐痛,带下突增,

每次发热持续三天左右,热退后无任何不舒,病已十年。发热时及未发热前曾用青霉素、

庆大霉素、吡哌酸、强的松等治疗无效,即使不治疗,热亦自退。患者经期正常,经行量

多,色紫夹小血块,经行不畅,胸胁乳胀,头眩便结,夜寐不安,曾行妇科检查及其他检查,

均未见异常。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涩。 

[治则]疏肝解郁,泻火化滞。 

[方药]白芍20克,当归20克,丹皮15克,山栀10克,柴胡12克,香附12克,黄芩

10克,郁金15克,茯苓15克,白芥子12克,甘草6克,女贞子12克,早莲草10克,赤芍

12克。在月经中期尚未发热时即服,共服15剂至经行,该月无发热。随访一年未复发,

病愈。(见《山东中医杂志》1990年第3期) 

[评析]患者为教师,长期思虑,忧怒伤肝,肝郁气滞,郁而化火,肝之郁热顺经络下

行至胞宫血海,因而出现周期性排卵期发热。今用宣郁通经汤加减,有疏肝解郁、清热

泻火化滞之功,加女贞子、早莲草增加养阴凉血之力,阴复火敛,发热自退。(李祥云) 

经期多食 

[病案]王某,女,32岁。1973年12月4日诊。口苦心烦,急躁易怒,久之经期食量

增多,日进五餐,每餐400克,月经后二三日食量渐减如常。诊见面色晦滞,心情抑郁,经

色紫黑,舌尖边红、苔黄厚,脉弦数。 

[治则]疏肝解郁泻热。 

[方药]当归10克,柴胡10克,白术10克,丹皮10克,白芍20克,生地20克,石膏

50克,甘草5克。经前七天开始服药,连服七天,食量渐半。下次经前,再服7剂而愈。

随访二年,未复发。(见《四川中医》1991年第1期) 

[评析]本例情志不遂,肝失条达,郁火上逆与阳明之气相结,化热积于胃,故消谷善

饥。治拟逍遥散加味疏肝解郁,药证合拍,仅治二次痊愈。(吕志连) 

老年经水复行 

[病案]沈某,61岁。1980年3月15日就诊。患者月经初潮18岁,5l岁绝经。1980

年3月8日突然阴道出血,初淋漓而下,继则逐渐增多,质稀色淡,无血块,伴腰酸乏力,

面色萎黄,头晕心慌,食纳减少。妇产科检查无异常发现,宫颈刮片未见癌细胞。舌质淡

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调复冲任,滋肝肾,补脾气。 

[方药]党参30克,黄芪30克,大熟地30克,土炒白术15克,当归15克,山萸肉15

克,阿胶(烊化)15克.荆芥穗5克,甘草3克,香附子15克,贯众炭15克,木耳炭10克。

服5剂药,血止,诸症悉减,仅感头晕心慌,腰酸乏力。再进原方5剂,巩固疗效。随访一

年未复发。(见《中医杂志》1982年第2期) 

[评析]绝经后如有阴道出血要注意是否与癌症有关,现检查未见癌细胞,分析原因

是肝脾肾皆虚,冲任脉失固所致。所以方用安老汤加减。本方以党参、黄芪、白术补气

摄血,当归、熟地、阿胶以养血,山萸肉合熟地滋补肝肾,安固冲任,佐香附以行血分之

气,荆芥穗、木耳炭、贯众炭,既能引血归经,又兼收涩止血;甘草通行十二经脉,配合

诸药以补气和中。诸药共奏补益肝脾,补益气血,使冲任起固摄之责,则血止病愈。(马荫

笃) 

绿带 

[病案1]毛某,女,35岁。1981年8月15日初诊。一年来带多色绿,质粘稠,有秽气,

时有阴痒,检查白带找不到病原体。患者经常胁肋胀痛,胃脘隐痛,口苦嗳气,呕吐涎沫,

溲黄短少,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数。 

[治则]泻肝清热止带。 

[方药]龙胆草6克,黄柏6克,通草6克,甘草6克,柴胡10克,栀子10克,茯苓10

克,车前草10克,生地10克,当归10克,苡仁12克,丹皮8克,红花5克。服6剂绿带

明显减少,秽气除,又服3剂绿带止。因体虚乏力,后用健脾益胃之剂以理善后。 

[病案2]马某,女,38岁。1982年10月15日就诊。素有慢性盆腔炎史,带下色绿,

质地粘稠,气味腥臭难闻,脘腹痞胀,面色晦暗,头晕心悸,口苦食少,时欲叹息,经水落

后,经色紫夹血块,苔薄微黄,脉细弦。 

[治则]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药]柴胡6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生地12克,川芎6克,红花6克,桃仁10

克,枳壳6克,山药15克,桂枝6克,川牛膝10克,绿萼梅6克,甘草6克。服6剂绿带

减,胃纳渐增。在上方基础上有所增减,处方为柴胡6克,绿萼梅6克,当归10克,赤芍

10克,生地1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川牛膝10克,川芎6克,红花6克,

桃仁6克,甘草6克,淮山药15克。服10剂绿带止,经期转正常,感头晕腰酸,以后用健

脾益气和胃消导之剂以理善后。(见《辽宁中医杂志》1983年第12期) 

[评析]病案1为肝胆火旺,以致湿热互结,湿热下注带脉而致绿带。治疗用龙胆泻

肝汤,以泻肝清热止带而病愈。病案2为肝经湿热,肝郁侮脾,脾虚气亏,瘀阻脉络,伤及

冲任,带脉不同而为带下。治疗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之剂,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使肝

气疏,郁阻消,脾气健,绿带止而病愈。二者同为绿带,兼症各异,故治疗亦不甚同,辨症

得当,同病异治均能独奏奇功。(李祥云) 

黑带 

[病案]张某,女,56岁。1964年5月6日初诊。带下量多色黑已有三十载,质粘稠,

常伴五心烦热,小腹隐痛,时有面赤口干,小便色黄。舌红、苔薄黄,脉沉数。 

[治则]清泄下焦火热。 

[方药]龙胆泻肝丸(成药),每次6克,每日二次,服药一周,带下减少,共服药丸500

克而愈。随访至今未发。(见《辽宁中医杂志》1986年第3期) 

[评析]傅青主曰:“夫黑带者,乃火热之极也。或疑火色本红,何以成黑?渭为下焦

之极或有之。殊不知火极似水,乃假象也……。”故黑带之症,系湿热蕴结,下焦血热伤

及冲任,火结于下而不爽于上也。治以泄火为主,火热退而湿自除。本案黑带,五心烦热,

溺赤口干,湿热内盛,竟达三十载,热极似水而成,故用龙胆泻肝丸清利下焦湿热,药达

病所,此症乃除。(马荫笃) 

锦丝带 

[病案]沈某,28岁,已婚。1962年1月某日初诊。经期素来不准,经水每每落后,经

净后二十天常有锦丝带出现,带色透明晶莹,细长如银丝,具有韧性,可拉长而折不断,

长度寸余,甚则尺长,常伴同腰酸而下,小溲或大便后可随草纸揩出。平时小腹有虚冷感,

稍有隐痛,性欲淡漠,精神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则]温肾暖宫,填补冲任。 

[方药]鹿角霜9克,紫河车6克,淡附片6克,肉桂2.4克(后下),当归9克,熟地9克,

山萸肉9克,仙灵脾9克,菟丝子9克,杜仲9克,金樱子9克,陈皮6克。经上方加减调

理后诸症均改善,以后又长期服金匮肾气丸,巩固疗效。(见《朱小南妇科经验选》,人民卫生出版

社) 

[评析]锦丝带是因冲任虚寒之故,所以多伴有腰酸小腹冷痛,宫寒不孕等症。今患

者小腹虚冷,为冲任虚寒,以血肉有情之品如紫河车、鹿角霜峻补胞宫,再用暖宫之附桂

解除由寒而引起的小腹隐痛,用当归、熟地养血调经,仙灵脾、杜仲补肾壮腰膝,用山萸

肉、菟丝子,金樱子补冲任止带下,陈皮健脾和胃,诸药配伍温肾暖宫,填补冲任,而使诸

恙改善。(李祥云) 

白崩(一) 

[病案]雷某,女,48岁。1975年3月10日初诊。患者八日前突然从阴道内流出大

量豆浆似的白色脂液,将内裤浸透,察看该白色膏液状,有大小不等的油珠,无其他颜色

夹杂其中,至今仍多量流出。伴有腰部酸痛,头目眩晕,四肢怕冷,气短乏力,面色苍黄,

平时有带下但不多。先给患者服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固冲汤加附子、阿胶,6剂

无效,改用他方亦无效。苔薄白、舌质淡红,脉细微。 

[治则]健脾补气,固摄止带。 

[方药]白术60克,土炒黄芪120克,醋炒三七9克,五倍子6克,人参精(因缺人参)

二瓶分三次冲服,连服二剂,白崩止。为巩固疗效,将鹿角胶15克,鹿角霜15克,三七15

克,菟丝子15克,沙苑蒺藜15克,黄芪30克,肉桂15克,制为蜜丸,每日三次,每次6克,

人参精每天三次,每次3毫升,连服三料,身体康健,观察二年半未见复发。(见《新中医》1979

年第1期) 

[评析]白崩系奇经空虚,带脉不束,冲任不固所致。先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

固冲汤无效,分析原因系妇人血衰,气虚之极不能生也,气虚不能摄精血,故改用《辨证

奇闻》中的助气敛血汤、闭血汤合而用之,以达固崩之目的,因奇经之虚欲固疗效必须

加补精之味,故采用内补丸加人参精、三七等,如此治疗收到显效。(李祥云) 

白崩(二) 

[病案]王某,女,63岁。患者三天前腰部痛坠,继之白带淋漓不断,今晨突然白崩而

下,色白如清稀涕样带下,面色苍白,心慌气短,眩晕不敢开目。脉沉细无力,皮肤润湿。 

[治则]固真元,止崩带。 

[方药]红参10克,熟附片10克(先煎),黄芪20克,熟地12克,鹿角胶12克,(烊化冲),

白术12克,炙甘草5克,升麻3克,芡实10克,牡蛎30克,龙骨15克。服2剂药后心宁

神安,带下减缓。于原方加怀山药一味,连服5剂;带下止,腰痛除。继服补中益气丸,

六味地黄丸以善其后,随访一年,带下病从未复发。(见《江苏中医杂志》1982年第3期) 

[评析]前贤有训:白崩是带下之重症,白崩甚于赤崩,盖白崩者,气不能摄耳,故方

以红参、熟附片、黄芪、鹿角胶、熟地为君固真元,龙骨、牡蛎、芡实固涩为臣止带下,

白术、炙甘草健脾为佐,升麻升提为使。全方共奏补益止崩带之功,故病速愈。(马荫笃) 

白崩(三) 

[病案]赵某,女,40岁。白带甚多,自述一蹲到厕所就能流一碗之多,带色白有臭味,

并伴有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腰膝如折,四肢不温,阴部瘙痒,面色晦黯等症状,舌质淡、

苔白,脉沉迟而弱。 

[治则]健脾补肾,清热利湿。 

[方药]熟地15克,山萸肉10克,淮山药15克,茯苓21克,车前子15克,芡实21克,

焦山栀10克,黄柏10克,龙骨12克,牡蛎12克,陈皮10克,白果15克,桑螵蛸10克,

党参10克,川断15克,杜仲15克,甘草6克。服3剂诸症大减,药见效机,依前方又服7

剂病愈。以后随访多次未见复发。(见《辽宁中医杂志》1983年第l期) 

[评析]白崩临床上较为少见,对机体的危害性又较白带甚之。白崩多因脾肾虚损所

引起,患者出现一派脾肾不足之症状,同时还伴有阴痒带臭之湿热之象。故用健脾补肾、

清热利湿,固涩止带之剂,药症相投,仅服10剂即能治愈。(李祥云) 

白浊 

[病案]文某,女,48岁。1977年8月12日就诊。二十余年来小便淋浊不断,如米泔

水;稍劳累则甚,小便冷如冰块,状如膏脂,但无涩痛;神疲乏力,面色咣白,多方求治服

药无效。舌胖嫩、苔白面腻,脉濡软无力。 

[治则]补中益肾,清热利湿。 

[方药]生晒参18克,生北芪4.5克,白术30克,白茯苓30克,当归身15克,广陈皮

3克,升麻4.5克,柴胡4.5克,黄柏12克,牛膝9克,炙甘草4.5克。服药时忌辛辣、荤、

腥、油腻等物。连服10剂,则小便如冰块状已止,但仍有乳白色,腰脊酸痛。上方加乌

药6克,益智仁9克,萆薢9克,阿胶15克(烊化),生苡仁15克。连服15剂后小便转清,

面色红泽,皮肤转润,各症已愈。又续服15剂以善其后。随访一年余,平日虽劳未复发。

(见《新中医》1979年第4期) 

[评析]白浊多因湿热所致,本病例病延已久,反复发作,致脾肾虚损,脾虚则中气不

足,脾阳失运,肾虚不能分清别浊。故方以补中益气汤加味,并加大剂量应用,补中益肾

固摄以治本,清利湿热以治标,标本兼治而获良效。(李祥云) 

老年淫浊 

[病案]李某,女,60岁。1979年1月3日就诊。患者自20余岁即失偶寡居,于1978

年8月突然白带增多,欲念倍增,每每如有与偶交媾之念,曾用甲基睾丸素、三合激素等

治疗无效,且病情日趋严重,夜不能寐,服安眠药后只能朦胧二小时许,醒后即欲念难忍,

自觉羞耻几度寻死,被人救起,追问死因,方知真情,以后发展至不避亲疏,公开要求交

媾以快其心,日夜有人看守以防不测。诊见患者烦躁不安,口出不逊之言,形体消瘦,颧

红唇赤如涂丹,舌深红,无苔,脉细弦而数。 

[治则]滋阴降火,交通心肾,佐疏肝之品。 

[方药]盐知母10克,盐黄柏10克,细生地20克,粉丹皮10克,女贞子12克,净萸

肉12克,软柴胡6克,焦山栀5克,淡竹茹10克,炒枣仁30克,泽泻10克,肉桂2克(后

下),硃砂2克(冲服)。服6剂后烦躁轻,欲念薄,睡眠亦好转。上方加夜交藤15克。共

服18剂,患者愈,唯睡眠欠佳。以后仅服用百合15克,炒枣仁30克,夜交藤15克,以理

善后。(见《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第1期) 

[评析]《张氏医通》云:“小便白淫、白浊,皆由劳伤于肾,故心肾不变泰,水火不

升降…故有淫浊之症。白淫者,或一时放白水,孀尼多有此疾,乃郁火也。”患者寡居四

十多年,情怀每每不畅,肝郁化火,日久伤其心肾,心肾不交,相火偏旺,故发本病。方中

知母、生地、女贞子、山萸肉、黄柏滋阴降火,山栀、竹茹除烦清膈热,肉桂交通心肾,

柴胡疏肝解郁,枣仁、硃砂安神定志,全方可滋阴降火,交通心肾,使病愈。(李祥云) 

鬼胎(葡萄胎) 

[病案]苏某,女;25岁。1964年12月27日就诊。患者于1964年9月中旬停经,10

月份出现早孕反应,又过月余,阴道有不规则出血,小腹内有茶碗样大硬块,似有胎儿跳

动感,以后身体日益消瘦;饮食减少,阴道流血不止,兼有少量透明膏状物,且腹部逐渐

增大如妊娠5~6个月状,腹部疼痛,在某医院检查诊断为葡萄胎,劝其刮宫,患者拒绝遂

找中医诊治。患者面色咣白,四肢浮肿,闭目呻吟,大便数日不解,腹痛剧拒按,舌质淡、

苔中黄,脉沉滑。 

[治则]逐瘀消癥,益气扶正。 

[方药]雷丸30克,大黄30克,红花20克,冬葵子20克,桃仁20克,麝香0.3克(冲

服)。另用红参10克;桂圆10枚煎汤间服。服1剂药后,阴遭排出如蛙卵状膏液物约

二面盆。继则用桂枝12克,茯苓2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雷丸10克,

红参10克。服2剂,每天仍有少量膏状物排出,腹内已无积块和不适,精神好转,浮肿消

失,但仍感神疲乏力。以后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扶正调理二月余,体质康复如初。三年

后随访未见复发,且生一子。(见《新中医》1983年第1期) 

[评析]葡萄胎为西医病名,祖国医学无记载,所下之物如古称之“鬼胎”、“虾墓胎”。

明·王肯堂《女科证治准绳》有“初下清水,次下虫如马尾状无数,病剧者下蛇虫,或如

虾墓卵、鸡子或如白膏,或如豆汁,其病即愈”的记载。今患者为邪盛正虚,非大剂攻伐

不可,故采用《傅青主女科》的霹雳散加减,方中雷丸苦寒功专杀虫破积,桃仁、红花活

血逐瘀,冬葵子逐积水,麝香芳香通窍,以消症结,大黄荡涤邪浊,诸药配伍药效勇猛迅

速,故1剂即奏效,并进服人参桂园汤邪去正安,以后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调补气血,

使病愈。(李祥云) 

急性羊水过多症 

[病案]刘某,女,21岁。1977年9月13日就诊。妊娠六月余。近二十天来自觉腹

部突然肿胀,小便不利,腹大如临产状,心慌,气促,不能平卧,时有头晕。产科检查:腹

围97厘米,宫底在耻骨联合上34厘米,相当于九个月妊娠大小,胎方位与胎心音均不清

楚,有胎动,x线摄片胎儿颅骨完整,诊断为急性羊水过多,收治住院。由于患者不同意引

产,曾用双氢克尿塞等治疗一周无效。要求转中医治疗。证见面色浮黄,唇颊青紫,头眩

而重,心悸,口中淡腻,腹胀大如鼓,胸闷气促,胁痛暖气,足胫肿胀,步履艰难,舌质淡、

苔白润,脉沉滑。 

[治则]健脾利水,行气消胀。 

[方药]云茯苓15克,焦白术12克,泽泻9克,猪苓9克,广木香6克,广陈皮6克,

大腹皮9克,紫苏梗6克,川芎6克,宣木瓜9克,炒枳壳9克,苦葶苈4.5克。服3剂后,

尿量增多,腹胀减轻,足胫肿轻。妇产科检查:胎方位已能触清,并能听到胎心音。又服

2剂后,诸症均有明显好转,胎心音可听清,宫底在剑突下三指,脉呈滑象已不沉。上方去

苦葶苈、枳壳,服3剂后,已无异常,足月顺产一女婴。(见《中医杂志》1983年第3期) 

[评析]妊娠六七月后,全身浮肿,腹部胀满,小水不利者为予满。予满乃由平素脾肾

阳虚,不能制水,水停胞中,六七月后胎体已大,影响气机升降,以致水湿停聚于内,泛溢

于外,遂致遍身俱肿,腹胀喘满之病。方中焦白术、泽泻、猪苓为四苓散,能健脾行水,

广木香、广陈皮、苏梗醒脾理气,大腹皮、枳壳消胀行水,木瓜行气除湿,当归、川芎和

血脉而护胎元。予满者,腹胀甚,枳壳之行气消胀之力最大,而兼束胎达生,故选用之,待

腹胀减轻即弃之。苏叶疏肺理气之功逊于苏梗,且苏梗又善安胎,故选用苏梗。如果只

顾利水行气,而不和血固胎,非但肿胀不能尽消,且水渍胎元,其胎易致损坏,故须用当

归、川芍和血脉,固胎元,使肿胀易消,胎元易长,达到足月分娩,胎儿生长正常的目的。

(马荫笃) 

羊水过多(一) 

[病案]沈某,女,30岁。1974年7月8日初诊。妊娠六个半月腹部胀满特甚,达剑

突部如九个月妊娠状,气喘促,多汗,坐卧不宁,两足明显浮肿巳一月余,尿少纳呆,曾去

某医院检查诊断为“羊水过多”,并住院治疗二十余日无效。舌质淡胖、苔白,脉沉滑。 

[治则]健脾燥湿,行气利水。 

[方药]白术25克,苍术6克,白茯苓30克,茯苓皮30克,陈皮6克,生姜皮9克,大

腹皮15克,泽泻15克,杏仁12克,生牡蛎25克(先煎)。服4剂,尿量稍增,腹胀明显减轻,

水肿减退。根据上方加减:白术25克,茯苓30克,茯苓皮30克,陈皮6克,生姜皮6克,

大腹皮15克,芡实30克,桑寄生15克,苏叶9克。服7剂,肿满完全消除。为巩固疗效,

再原方服7剂,病愈。后足月顺产分娩,正常,胎儿重3.25公斤。(见《罗元恺医著选》,广东科

技出版社) 

[评析]胎水肿满多为脾虚不健运,水湿内停所致。今用全生白术散加减,方中必须

重用白术意在健脾,配苍术效更佳;茯苓兼用茯苓皮加强利尿作用,并且配用其他利尿

药增强效果;因患者喘促,加杏仁肃降肺气,通调水道,牡蛎镇摄,使上逆之气趋于平复。

药后病情减轻,故用芡实健脾固肾,桑寄生养血益肾安胎,以健脾为主佐加益肾,脾肾得

益,能获显效。(李祥云) 

羊水过多(二) 

[病案]熊某,女,24岁。1967年3月17日初诊。婚后已二次受孕,每孕后四个月余,

腹部增大超过正常妊娠腹围,至五个月腹大倍增,几如足月,呼吸困难,小便短涩,然均

以未及五月而胎死。现经水二月未行,经妇科会诊,已为早孕。舌苔薄白润滑,脉虚滑带

数。 

[治则]健脾益肾,行气利水。 

[方药]黄芪12克,当归9克,白术9克,茯苓12克,椒目6克,防己9克,桂枝4.5

克,川芎4.5克,大腹皮9克,泽泻9克,菟丝子12克,砂仁4.5克,巴戟天9克。嘱服4

剂,以后每月递增2剂,至产前方止,共服40余剂未予更方,足月平产。(见《湖南医药杂志》

1976年第2期) 

[评析]羊水又称胎水,妊娠后期正常羊水为1000毫升左右,若超过一倍以上,即为

羊水过多症,其预后多不良,易造成胎儿先天畸形,胎死率亦高。此病症与《金匮要略》

“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妇人伤胎怀身,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有水

气状”的记载颇为相似。本病为水液停聚,系脾肾功能衰退,气失运化所致。今胎儿成

长需赖脾肾的滋润,现脾阳虚不运化,则吸收元权;肾阳虚不布,则温化少力。故本案治

以健脾温肾为法,以防己茯苓汤为主,去甘草之壅滞,合当归芍药散、白术散,去芍药、

牡蛎之酸涩,加菟丝子、巴戟天以补肾安胎,砂仁、大腹皮宽中利水。全方共奏补养气

血、温运脾肾、渗利水湿之功。(吕志连) 

羊水过多伴死胎 

[病案]张某,女,25岁。1976年6月20日诊。妊娠五个月,腹大超过足月,未见胎

动,其形喘不能平卧,全身肿满,坐立不安。妇检:未闻及胎心音,诊为急性羊水过多症。

曾服利水消肿剂而罔效。脉沉弦有力。 

[治则]攻逐水饮。 

[方药]煨甘遂10克,大戟12克,芫花12克,大枣10枚。2剂后,呕吐2次,泻下3

次,已觉舒畅。原方加牛膝50克,红花20克。傍晚服药,半夜腹微痛,前后二阴徐徐下

水约半小桶,两个女死胎同时掉下,夜卧甚安。原方再服半剂,再无恶血,续服香砂六君

子丸及饮食善后调理半月,一切正常。(见《陕西中医》1982年第1期) 

[评析]本案为急性羊水过多,根据“急则治标”的原则,以十枣汤攻逐水饮,因羊水

过多胎死腹中,故加牛膝、红花大剂量下其死胎,使垂危重症迅速转安。方中甘遂、大

戟、芫花均有毒,常规用量是3克,故应用时应慎重。(吕志连) 

妊娠皮肤发黑、瘙痒 

[病案]林某,27岁。1970年8月初诊。妊娠第一胎已五月余,近二周来始起足趾搔

痒,以后发展到四肢奇痒难忍,上下肢皮肤渐呈枯黑色,似烧焦木头样。苔薄白,脉弦滑。 

[治则]清热养血安胎。 

[方药]稽豆衣9克,赤小豆9克,绿豆衣9克,生甘草9克,地肤子9克,苍耳子9克,

忍冬藤12克,生地12克,钩藤12克。共服12剂,皮肤发黑部分全部消退,皮屑脱落,瘙

痒亦止。产后母子健康。(见《浙江中医药》1979年第10期) 

[评析]妊娠色素沉着与内分泌有关。中医认为妊娠色素沉着多系胎火旺,热毒熏灼

皮肤则色黑,又血虚生风,窜扰肌肤则瘙痒。所用方剂为扁鹊三豆饮(绿豆、橹豆、赤豆、

银花、甘草)加减。本方原治小儿天花痘疮遗留下之斑痕,以后己故名医朱小南用此方

治妊娠皮肤发黑获得良好疗效。目前对于妊娠及产后面部色素沉着,服避孕药及人流后

月经量多或面部及手部色素沉着,习惯性流产等多以此方加减治疗之。方中又加用生地,

地肤子、忍冬藤等清热凉血止痒,如此双管齐下则病愈。(吕志连) 

妊娠皮肤瘙痒 

[病案]顾某,女,31岁。1978年2月10日初诊。妊娠七个月,肌肤瘙痒已近半月,

无皮疹,平素易患感冒,咳嗽无痰,舌质绛红,脉弦滑。 

[治则]清肺祛风,益气固表。 

[方药]荆芥1.2克,防风1.2克,地肤子9克,紫草6克(后下),北沙参9克,太子参12

克,玉竹12克,桑寄生15克,桑白皮9克,知母9克,白藓皮9克。服3剂,肌肤瘙痒基

本消失,有胸闷,咳嗽无痰,再从润肺化痰为治。方药为炙前胡9克,炙苏子4.5克,化橘

红4.5克.紫草6克(后下),知母9克,炙牛蒡9克,地肤子9克,北沙参9克,甜杏仁9克,

又服3剂病愈。(见《裘笑博妇科临床经驻选》,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评析]妊娠皮肤瘙痒是一种皮肤病,病因不详,一般在分娩之后即自愈。今患者易

患感冒,肺合皮毛,肺卫素虚,风邪易侵入肌表,致瘙庠,故治疗应清肺祛风,因平时体虚

而易患感冒,故应加用益气固表之剂,标本兼顾。方中荆芥、防风、桑寄生解表祛肌中

之风,北沙参、太子参、玉竹补益气阴,扶正达邪,地肤子、白藓皮祛风止痒,加紫草清营

凉血,故药后奏效,瘙痒除。因胸闷咳嗽,是痰热未清之故,给予清热润肺化痰之法,诸恙

均除,病愈。(李祥云) 

妊娠早期抽搐颤抖 

[病案]王某,女,25岁。1976年5月8日诊。妊娠五月,近二月来四肢频频颤抖,不

能自主,阵阵牙关紧闭。刚停经时,常感头晕目眩,视物模糊,心悸气短,失眠,曾多次经

内妇科诊治罔效。红细胞1.85×109/L(185万/立方毫米),血钙9.5毫克%,尿常规正常。

舌淡、苔少,脉弦细. 

[治则]养血熄风,补气生血。 

[方药]熟地20克,白芍12克,当归10克,川芎9克,黄芪30克,党参30克,茯苓20

克,白术10克,砂仁6克,五味子10克,炙甘草3克。共服10余剂后,病势大减,抽搐停

止。续用此方月余,诸恙悉减。妊赈足月顺产。(见《四川中医》1984年第2期) 

[评析]妊娠早期并发四肢抽搐颤抖不多见。一股认为妊娠并发抽搐多与晚期妊娠

中毒或低血钙有关。本例血钙正常,又为早期,不能以此解释。根据症状辨证,是血虚生

风之故,治疗用养血补气之药,使血充风灭,疗效满意。(吕志连) 

妊娠指甲下渗血 

[病案]郭某,女,26岁。1984年8月7日诊。一周前感少腹刺痛,一日痛五六次。

妊娠二月余,为第二胎。二天前,突然十指指尖痛不能触物,翌日甲下渗血,涔涔不止,直

至血满布甲下,疼痛剧烈,如针刺刀割。伴头昏乏力,小腹疼痛,面色萎黄,舌淡、苔白、

边有瘀点,脉弦细涩。 

[治则]益气养血,活血化瘀。 

[方药]黄芪40克,党参10克,益母草10克,当归30克,熟地30克,白芍30克,丹

参30克,丹皮10克,红花10克,乌药10克,川芎10克,桂枝10克。3剂后诸症即逝,

唯胃纳欠佳,以归芍六君子汤调理善后。(见《陕西中医》1987年第11期) 

[评析]本例为第二胎,妊娠二月余,头昏乏力,面色萎黄,为气血虚亏之征,小腹刺

痛,舌有瘀点,为内有瘀血。气血瘀滞乃血失常道而渗于指甲下。故以益气养血,活血化

瘀之剂而愈。(吕志连) 

妊娠汗症 

[病案1]刘某,女,24岁。1972年8月5日初诊。妊娠八个多月,十天前因感冒发热

(40.5℃),曾服止痛退热之西药,半小时后始见汗山,渐至大汗,热虽退头痛止,但见头

晕,动则易汗出,且汗出不易止,一昼夜更换数次衣服,曾住院及用中西药物治疗无效出

院。目前症状是脸色苍白,精神萎靡,腰痛,四肢酸软,不思食,口渴喜热饮,饮一小杯水

即见汗出,微恶风,小便少,大便数日不行,口唇淡白,舌质淡、苔薄而干,脉虚。 

[治则]益气和营,固表止汗。 

[方药]桂枝9克,白芍12克,党参30克,玉竹24克,牛黄芪30克,当归12克,桑椹

子15克,麻黄根10克,炙甘草9克,大枣6枚。服1剂后即不见汗出,口已不渴。2剂后

汗出已止,寝食如常,精神转佳。以后服用参苓白术散加减3剂以巩固疗效,患者愈并足

月分娩,母子健康。 

[病案2]何某,女,22岁。1976年7月10日初诊。妊娠六月余,某天在农田劳动汗

出当风即感怕风,全身不适,身微汗出初不介意,日甚一日,汗出一日内需更换数件衣服,

头发均被汗湿,已缠绵半月。患者能食善饥,得食则安,胸闷不渴,每夜12时后心烦不寐,

善太息,舌质淡、苔薄微黄,脉细缓无力。 

[治则]养心益气,调营固表。 

[方药]桂枝6克,黄芪30克,当归12克,白术10克,麦冬12克,黄芩9克,浮小麦

15克,麻黄根10克,防风10克,煅牡蛎30克,炙甘草10克,素馨花9克,大枣5枚。服

l剂后汗出大减,当夜睡至天明,胸闷心烦已除,服2剂后诸症消失。为巩固疗效,以左归

饮加健脾补肾之淮山药、桑寄生、太子参、黄芪等服3剂,病人告愈,三个月后病人足月

分娩,母子健康。(见《新中医》1981年第11期) 

[评析]妊娠之后聚血养胎,若体质虚弱,易受风邪侵袭,或病后用药汗、利、下太过

则酿成不良后果。病例1素体虚弱因发汗太过,气阴两伤肌腠松弛,营卫失和卫阳不固

至汗出不止。汗为心液,汗多影响心血,心阳受累经脉失养,邪阻经络血行阻滞,则见腰

痛四肢酸软,汗多伤阳,阳虚则胃中虚寒,汗出津液伤则口干喜热饮。方用桂枝汤调和营

卫,党参、黄芪益气固表;合当归、桑椹子、玉竹养血祛风益气生血而安胎,麻黄根收

涩止汗,故病愈。病例2乃体虚汗出当风,风邪伤卫开阖失常,肌腠不固则汗出。受邪日

久,郁而化热,伤及胃阴,且热能消谷,故知食善肌,心主血.心血虚衰不能下滋于肾,肾

精亏乏,肾水不能上济于心,遂致心肾不交,而见汗出心顾少寐,心肾两亏,肝失所养,肝

郁不舒则胸闷,善太息。选方为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减,合当归、麦冬以鼓舞心阳,养心

血以和营,合黄芪、煅牡蛎和卫固表,收敛止汗,黄芩入胃而能清胃热,素馨花长于疏肝

行气而不伤阴,诸药合用,能起益气养血、固表和营、疏肝敛汗之功,故收捷效。(李祥云) 

胎萎不长 

[病案]徐某,女,27岁,已婚。1962年5月21日初诊。患者末次月经为1961年11

月,在孕三个月时患急性阑尾炎住医院行阑尾切除术,术后胎儿发育不良,不见长大,现

孕五月余不感胎动,腹部亦不见膨大,去他院检查,怀疑胎儿已死于腹中,现胸闷纳呆,

精神不振,腹痛阵作,但无下坠感,舌淡、苔薄腻,脉虚弱带滑。 

[治则]健脾益气,补肾安胎。 

[方药]潞党参9克,川芎2.4克,丹参9克,白术9克,陈皮6克,苏梗6克,木香4.5

克,杜仲9克,桑寄生12克,菟丝子9克,狗脊9克。服2剂药后腹痛已止,症候好转。

在前方基础上加消导药,方为:潞党参9克,黄芪9克,丹参9克,熟地12克,砂仁2.4

克(后下),茯苓9克,焦白术6克,川断9克,狗脊9克,鸡内金6克,谷芽9克,麦芽9克。

服8剂后胎儿渐见增大,已感胎动,但在孕六个月时阴道漏红,腰酸腹胀。改用补肾安胎

止血之剂,方用太子参9克,生地18克,白芍6克,淡子芩6克,阿胶珠12克,炒藕节12克,

杜仲9克,桑寄生12克,菟丝子9克,苎麻根12克。服2剂药后漏红止,但胎儿仍小,虽

孕八个月,但仅有六个月大小,故仍以健脾益气、补肾安胎之剂调理之。以后超过预产

期而分娩,母子平安。数年后随访,孩子发育良好,身体健康。(见《朱小南妇科经验选》,人民卫

生出版社) 

[评析]胎萎不长又名胎弱症,宋陈白明《妇人良方》记载:“夫妊娠不氏者,因有宿

疾,或因失调,以致脏腑衰损,气血虚弱,而胎不长也。”就临床观察禀赋衰弱,难以养胎,

或孕后跌补损伤,或房事不节以致胎漏下血,均可影响胎儿发育。本患者在孕三月时行

阑尾手术,气血受损,胎气亦伤,故胎儿不长,用健脾益气补肾安胎之剂,药见效机。后因

阴道出血,胎儿受震,故改方补肾安胎止血,使病转危为安,以后再改为健脾益气补肾安

胎之剂,健脾使生化有源,气血得充,能滋养胎儿,补肾可安胎,使胎脉系于肾,故经调治

后,胎儿正常娩出,且发育良好。(李祥云) 

妊娠偏瘫 

[病案]刘某,女,34岁。患者于1979年9月25日晚,因暴怒而致全身发冷,头痛,

继而四肢发麻,舌本强,语言不利,则上床休息,次日晨起右半身不遂,当即送某医院住

院治疗,诊断为栓塞。经治一周无效,遂来中医科治疗。患者面色晄白,右侧偏瘫,言语

不利,神志清楚,睡眠不安,心慌气短,舌淡无苔,脉象弦缓无力,血压

16.0/10.6kPa(120/80毫米汞柱)。是时值妊娠三月余。 

[治则]益气养血,活血通络。 

[方药]黄芪60克,赤芍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丝瓜络10克,鸡血藤15克,

枸杞子18克,淫羊霍12克,葛根12克,玉竹30克,熟地30克。服3剂后,患侧手足已

能伸屈,语言较前清楚。连服6剂,已能执杖行走,手能握物,心慌气短未再发生。又服6

剂,行走正常,能写字。前后共服30剂,诸症悉除。后来产一男孩,母子均健康。(见《江

苏中医杂志》1982年第4期) 

[评析]本例正值孕期,血聚于胞宫养胎元,气血本为不足,复加大怒,血随于气并走

于上,阻滞于“精明之府”,致成中风偏瘫。《政和经史证类本草》曰:淫羊藿可“治偏

风、手足不遂”,枸杞子滋肝肾,益精气,强筋骨。患者妊娠偏瘫,血压不高,不必用平肝

潜阳之剂,因妊娠聚血养胎,气血相对不足,今用补阳还五汤为基础方加减变化,药量重

用,并加淫羊藿、枸杞子等,共奏补气养血、祛瘀通络之功,故病愈。(马荫笃李祥云) 

妊娠乳泣(一) 

[病案]郭某,女,23岁。初孕三月,先右乳后双乳均自行溢出清稀乳汁,淋漓不断已

有数日。乳房不胀,面色晄白,气短神疲,头晕心悸,平时多汗,手足不温,舌淡、少苔,脉

虚细。 

[治则]健脾益气补血。 

[方药]炙黄芪30克,党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熟地9克,白芍9克,当归6克,

芡实9克,五味子9克,炙甘草3克。连服3剂即愈。(见《新中医》1976年第5期) 

[评析]乳汁为气血所化,气血来源于脾胃,乳房属阳明,阳明胃气不固摄纳无权,则

乳汁自溢,脾胃虚弱则化源不足而致血虚,故患者出现一系列气血不足的症状。方用八

珍汤加减,并重用黄芪以达健脾益气补血之目的,同时稍佐以固摄之品,方药合度,故收

显效。(李祥云) 

妊娠乳泣(二) 

[病案]张某,女,32岁。1977年5月8日初诊。自述于妊娠四个月时乳房胀痛,每

觉胀甚即有乳汁溢出,现已三个月。患者心烦急燥易怒,精神抑郁,烦怨欲哭,诸症日益

加剧。近半月来乳汁自流不止,多方求医不效。舌红、苔薄黄,脉弦细。 

[治则]疏肝解郁清热。 

[方药]当归10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栀子10克,柴胡6

克,蒲公英12克,甘草6克。服5剂后头脑觉爽。心烦易怒略减,但乳汁仍外溢。上方

加香附10克,五味子6克,又服5剂。乳汁偶有外溢,诸症均减。又续服10剂,患者痊

愈。(见《辽宁中医杂志》1980年第1期) 

[评析]乳房属胃经,乳头属肝经,肝主藏血,性喜条达,该患者脾胃虚弱,固摄无权,

加之忧郁忿怒,损伤肝气,气郁化火,乳头为热所迫而外溢,肝失条达则精神抑郁,乳房

胀闷,热邪内扰则烦燥易怒。本方以丹栀逍遥散加减,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调

肝养血,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使脾运而肝气调畅,丹皮、山栀清热除烦;蒲公英

清热散结,助丹皮、山栀以清热,佐香附理气解郁,助柴胡之解郁,佐五味子以收固。全

方共奏疏肝理脾、解郁清热之功,故使乳泣止而获痊愈。(李祥云) 

产后尿潴留 

[病案]范某,女,27岁。1980年1月17日就诊。患者1980年1月11日上午分娩,

因第二产程延长,发生尿潴留,当即导尿排出小便约300毫升,产后下午即回家,小便排

不出,腹部胀急难忍,次日膀胱充盈到脐下二指,即刻导尿约达1000毫升,并肌注青霉

素、新斯的明,小腹部热敷、按摩,服荠菜花及通大便药,仍小便不能自解,故而放置导

尿管保留导尿三天,嗣后仍不能自解小便,遂请中医会诊。症见面色萎黄,精神疲惫,气

短懒言,头昏盗汗,恶寒,恶露量少色紫暗,舌胖、苔白滑,脉濡细。 

[治则]益气温阳,通利小便。 

[方药]生黄芪30克,炒白术10克,陈皮4.5克,升麻6克,柴胡6克,党参20克,炙

甘草6克,当归15克,丹参15克,炙桂枝4.5克;茯苓10克,车前子10克,木通10克。

服药1剂即欲小便,以后霍然通畅。又服1剂,小便排量正常,精神较佳,盗汗止。恶露

转多,病愈。(见《新中医》1982年第6期) 

[评析]患者临床表现一派气虚症状,产程延长,中气虚弱,膀胱气化无权,致小便潴

留。治疗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方中党参、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当归、甘草

为补中益气汤组成可益气升提健脾补中,桂枝、茯苓暖下焦膀胱,温阳化气,车前子、木

通利尿行水,当归、丹参活血化瘀,黄芪益气固表止盗汗并助活血祛瘀。全方配伍益气

温阳,使膀胱气化得利,又有行水通利之药,故病愈。(李祥云) 

阴道壁血肿致尿闭 

[病案]王某,女,36岁。1964年3月10日住院。患者于3月1日顺产第三胎,新法

接生,产后第三天自觉下身不适,小腹胀痛,小便不通。经服用合霉素二日无效,又经导

尿及注射青霉素等治疗,自觉症状有所减轻,但小便仍不能自解。诊见症状为小便点滴

不畅,小腹急结胀痛,头晕,不行导尿则痛楚万分,呻吟不已,彻夜不眠。用扩阴器检查阴

道,发现有大血肿堵塞阴,血肿白阴道左侧壁至穹窿部并向左侧子宫韧带及腹壁处向上

蔓延至肾区,腹部触诊,于左侧肾区处向腹股沟可触及条形肿块,质软稍有压痛,心肺(-),

舌润无苔,脉沉细略数。 

[治则]用化瘀破结法。 

[方药]桃仁6克,大黄12克,朴硝6克(此二味后下),桂枝9克,甘草3克,当归9

克,红花6克,西党参9克,三七9克。水煎二次,分二次服,连服2剂(于18小时内服完)。

患者服后下瘀血块约二市升余,小便亦随之而通,诸症消失痊愈。(见《中医杂志》1965年第10

期) 

[评析]本症虽有严重的小便不利,但已目睹阴道局部血肿,则为下焦瘀蓄之诊断,

血肿瘀血压迫膀胱则致尿闭。“桃仁承气汤”在证为伤寒化热、热蒸瘀结膀胱时即可选

用之。以此观之,小便不利,与此蓄血有关。总之,不管其小便利与不利,也不论是外感

或是内伤,只要辨证确有下焦瘀蓄症的存在,就可选用破瘀方剂,因此选用化瘀破结之

桃仁承气汤治之,收效。(马荫笃) 

产后尿频 

[病案]曹某,女,24岁。1981年7月25日初诊。患者素体弱,产后第二天下午即小

便十余次,夜间又尿二十余次,初始不介意,以后每天小便多至四十余次,不能静卧休息,

身体困倦异常,先按西医尿路感染治疗不效,因而来请中医治疗。患者系产后半月,精神

疲惫,言语无力,面色无华,半月来昼夜不宁。头晕心悸,饮食无味,口稍干,小便频数但

量少无溲痛,舌质淡、苔薄稍干,脉细浮略数。 

[治则]补气养血,升提固脬。 

[方药]党参12克,覆盆子12克,黄芪10克,桑螵蛸10克,益智仁10克,当归10克,

白芍9克,茯神9克,柏子仁9克,升麻2克,炙甘草5克,猪脬为引。服2剂症状大减,

又服2剂病愈。(见《新中医》1983年第3期) 

[评析]产后小便频数其因有三:一因热,二因寒,三因虚。如《胎产心法》曰;“凡

人下焦如渎,所以主潴泄也,产后气血虚脱,沟渎决裂,潴蓄不固,水泉不止,散数而遗而

不禁耳。”《张氏医通》云:“产后小便数,乃气虚不能制水。”今观患者诸症分析之,此

乃产后气血俱虚。用固脬汤加减,方中党参、黄芪、升麻补气升提;当归、白芍、炙甘

草滋阴养血;茯神、柏子仁养心安神,覆盆子、桑螵蛸、益智仁、猪脬补肾固脬缩尿。

全方配伍,药症相投,故收效甚捷。(李祥云) 

膀胱阴道瘘 

[病案]刘某,女,28岁。1964年4月6日就诊。一月前因难产而行产钳助产,误致

膀胱阴道瘘,不断有尿液自阴道流出,初置导尿管二十余日症状未减,拔除导尿管后尿

液依然自阴道不断流出,西医意见行膀胱阴道瘘修补手术,患者拒绝,乃请中医诊治。患

者面色苍白,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胃纳欠佳,乳汁稀少,分娩时出血较多,舌淡、苔白,脉

沉细。 

[治则]益气补血,祛瘀生肌。 

[方药]党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黄芪30克,阿胶2克(烊化),当归12克,

川芎6克,桃仁9克,红花9克,益母草12克,血竭6克,白芨15克。服药期间并行保留

导尿,服30剂后拔除导尿管,尿液未见流出,说明瘘管已闭合。为巩固疗效,再服10剂。

随访未复发,1972年又生一孩,安然无恙。(见《河北中医》1986年第2期) 

[评析]本方系由《傅青主女科》之完胞饮加阿胶、血竭所组成,方中党参、黄芪、

白术、茯苓健脾益气补血;当归、川芎、阿胶活血补血,桃仁、红花、益母草祛瘀生新;

白芨、血竭生肌敛口,修补瘘管。患者体虚,气血不足,尽管分娩后初置导尿管二十余日

亦未见好转,今扶助正气,气血旺盛,加用生肌敛口之中药,利于瘘管的修复。阴道膀胱

瘘是难治之症,病之初期,瘘管较小,中药可以修复,如果治疗无效,还应采用手术治疗。

(李祥云) 

产后头痛 

[病案]李某,女,成人。1959年1月7日初诊。患者产后三周。于产后二周时感冒,

发热头痛,两天即愈。尔后经常头痛,夜间尤甚,但不发热,无泛恶呕吐,口干不欲饮,自

汗甚,恶露量少,苔薄黄,脉沉细。 

[治则]补气养阴,以制阳亢。 

[方药]生黄芪15克,当归9克,白芍9克,生龙齿15克,生牡蛎15克,沙苑子9克,

枸杞子9克,浮小麦12克,荆芥炭6克,大枣4枚。5剂药后头痛消失,唯感精神恍惚,

汗出减少,畏热口干,以后再用育阴潜阳健脾和胃之剂调理巩固疗效。(见《钱伯煊妇科医验》,

人民卫生出版社) 

[评析]患者产后气阴两虚,气虚则卫疏,故自汗甚,阴虚则阳亢,故头痛,头痛至夜

尤甚,夜属阴,故阴虚更甚。采用补气固卫、育阴潜阳之法,使气阴复阳不亢,故诸恙渐

安。(李祥云) 

产后颠顶冷痛 

[病案]张某,女,28岁。于1984年1月9日诊。患者于1983年8月5日顺产一男

婴,因无人侍奉,仍操劳家务,洗涤衣物,产后十一天感头顶发冷,怕风,遇热则舒,常用

围巾掩盖头部,未及时治疗。以后颠顶发凉,怕风逐日加剧,发展到冷痛难忍,痛时伴呕

吐。曾用西药及中成药治疗无效。刻下:头裹三层围巾,外戴皮帽,痛苦面容,表情淡漠,

面色咣白无华,声音低微,动则气短、心慌,舌质淡、舌体胖嫩、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治则]暖肝散寒,益气升阳,和胃降逆。 

[方药]吴茱萸12克,人参10克,生姜5片,大枣5枚,川芎10克,细辛6克,藁本10

克,升麻5克,柴胡10克,羌活12克。2剂后,已去掉帽子,只用一条围巾护盖头部。颠

顶冷痛大减,欲呕已止,其余诸症减轻。上方继服3剂。颠顶冷痛、欲呕已消除,稍有心

慌、气短。以后服补中益气丸,一日二次,每次2丸,连服十天巩固疗效。追访多次未有

复发。(见《河北中医》1985年第3期) 

[评析]患者产后气血两亏,脉络空虚,加之操劳家务触冒风寒,风寒之邪乘虚而入

直犯颠顶。肝经循额与督脉会于颠,风寒之邪循经上犯颠顶,阴居阳位,故发冷痛难忍。

阴寒之邪挟浊阴之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故痛而欲呕。方用吴茱萸汤加味,方中吴茱

萸、人参、柴胡暖肝补气散寒,使气血温和,细辛、藁本、川芎行气血散风寒治颠顶痛,

升麻有载药上行之力,生姜辛温宣散,和胃降逆止呕,桂枝温经散寒;白术、大枣健脾和

胃。辨证准确,药到病除。(马荫笃) 

产后遍身痛 

[病察]张某,女,32岁。1973年春就诊。患者为第二胎分娩,临产时流血较多,满月

后恶露仍淋漓不净,因无他苦不以为然。近来全身疼痛,四肢关节疼甚(但不红不肿),身

无寒热,初始认为外感风寒,给予疏散解表及药酒之类药物,服药十余日病势不减,反关

节疼痛加甚,昼夜不息,四肢拘急,屈伸不利,失眠善惊。面色咣白颧赤,语言低微,舌干

无苔质淡,脉细无力。 

[治则]滋阴补血,通利关节。 

[方药]当归9克,熟地9克,怀牛膝9克,川断9克,桑寄生12克,白芍9克,龙骨15

克,牡蛎15克,杜仲9克,木瓜9克,狗脊9克。服药7剂,四肢关节能屈能伸,疼痛减轻

大半,睡眠得安。上方加龟版、女贞子、又服数剂,半月后就诊,云:诸恙均愈。为巩固

疗效,上方续服几剂。(见《百灵妇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评析]本例因产后失血过多,致阴血大亏,百骸空虚,筋脉失养而致关节疼痛,四肢

拘急。初始用疏散解表之剂耗阴更甚,故症情更为加剧。今用滋阴补血之剂,使阴血充

沛,关节濡润,屈伸得利,故遍身疼痛得止。以后方中加龟版、女贞子更育阴扶正,利于

病情恢复,故能取得速效。(李祥云) 

产后肢体冷痛 

[病案1]林某,女,28岁。1981年8月某日就诊。冬季分娩,当时用冷水洗衣,指尖

麻木发凉,渐至四肢麻木酸痛,遇冷则甚,经治半年无效。现就诊时值夏季,仍穿夹衣,头

包方巾,肢体活动不便,肢体欠温,动则气急,易汗出,面色咣白,形体消瘦,胃纳欠佳,舌

淡、苔薄白,脉沉缓。 

[治则]益气养血,温经通络。 

[方药]黄芪60克,桂枝30克,白芍15克,当归30克,乌蛇肉15克,木瓜15克,白

术15克,全蝎10克,防风10克,生姜3片,大枣7枚。3剂药后肢体麻痛稍减,因恶寒,

桂枝改为45克。服3剂药后汗出如洗,桂枝改为20克。前后共服120剂,病愈。随访

至今未复发。 

[病案2]马某,女,34岁。1982年11月25日就诊。今年8月份在流产时被电风扇

所吹,随即全身寒冷,肌肉紧缩,十天后洗浴乘凉又受寒,当晚即全身重着酸痛,肢体麻

木,活动不便,渐至手指、足尖麻木,扶物有触电感,关节有冷气感,遇寒酸痛更甚,曾用

抗风湿灵、强的松、炎痛喜康,无显效。二便如常,肢体欠温,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缓。

化验检查:血常规,血沉均正常,类风湿因子阳性,抗“O”833单位。 

[治则]温经散寒,通阳止痛。 

[方药]麻黄l0克,黄芪30克,桂枝20克,白芍15克,木瓜15克,天麻12克,全蝎

10克,乌蛇肉12克,薏苡仁30克,川乌10克,干姜10克,防风10克。服5剂药后肢体

痛减,共服60剂,体暖。以后用黄芪60克,薏苡仁60克,木瓜30克,天麻15克,大枣15

枚煮粥食之。并配以人参再造丸,前后共治疗三个月,病愈。(见《山东中医杂志》1986年第3

期) 

[评析]产时百节空虚,腠理不密,气血虚弱,易感受风寒之邪,临床症状为肢体关节

麻木酸痛,恶风怕冷。产后肢节酸痛是常见病,但难治,某些药物,尤其西药会通过乳汁

又影响婴儿,故用药困难。今病案l以麻木酸痛为重,在益气补血重用当归、黄芪的同

时又用大量桂枝温通透达营卫,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取得显效。病案2以恶风

怕冷为主,寒湿凝滞为重,在益气养血的同时加用川乌、干姜,以乌头汤加减治疗,温经

散寒,通阳开腠理,如此治疗寒湿散,脉络通,故病愈。(李祥云) 

产后血晕 

[病案1]方某,女,36岁。1958年3月4日入院。第一胎足月顺产,产后约一小时,

自觉头晕眼花,胸闷气逆,小腹阵痛拒按,恶露不多,顷刻神昏口噤,不省人事,面色紫黯,

四肢厥冷。用压舌板启口望舌,质呈紫色,脉弦涩。测血压14.6/8.0Kpa(110/60毫米汞

柱)。 

[治则]活血行血祛瘀。 

[方药]血竭3克,没药4.5克,失笑散6克。用陈酒烫热分两次送服,须臾恶露下,

腹痛胀减轻,神清肢暖,面色转润,血压上升为16.0/10.6kPa(120/80毫米汞柱),病情转

危为安,继用生化汤3剂以理善后。 

[病案2]郦某,女,28岁。1960年4月10日入院。第三胎,预产期十月底,自觉腰酸

腹胀痛,下坠感。检查:宫底脐上四横指,有宫缩,测血压13.3/9.31kpa(100/70毫米汞

柱),收入院待产,次日上午10时顺产分娩,产后阴道出血颇多,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

悸恶心,胸闷,冷汗淋漓,四肢厥冷,渐至昏厥。测血压8.0/5.3kPa(60/40毫米汞柱)。

经补液及宫缩剂后病情无好转.急请中医会诊。舌质淡红,脉微细。 

[治则]益气补血止血。 

[方药]别直参9克煎汁温服,患者苏醒,继服当归补血汤加味,处方为当归21克,黄

芪30克,鹿茸1.5克,生姜3片,红枣12克。服2剂患者愈。(见《裘芙梅妇科临床经验选》,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评析]产后血晕分闭与脱两种。闭为实症,阴道出血少,小腹胀痛,舌质紫黯,脉弦

而涩,病案1即属之。方用夺命丹加失笑散,意在行气活血祛瘀,使血下行。脱为虚症,

阴道出血量多如崩,无腹胀痛,脉微细或浮大,舌质淡红,病案2即属此。用独参汤大补

元气,使无形之气速固,而卫有形之血不耗,得以固摄。上述两病案虽同为产后血晕,但

症型不同,故用药有异,因两病例均处理得当,故取得速效。(李祥云) 

产后郁冒 

[病案]魏某,女,28岁。1975年6月12日诊。分娩时,胎儿大,产程长,产后出血过

多,经紧急处理后即发眩晕,神志昏迷不语,以后醒来又晕,不知人事,面色苍白,舌尖淡

红,脉左浮右涩。 

[治则]补血行气。 

[方药]先服鹿角胶30克,阿胶30克,隔水蒸化,童便冲服。服后二小时眼能半张开

而头不昏晕,想进食,服蛋花汤后自觉心舒气平,但恶露不下,小腹疼痛。继而服红参10

克,生黄芪30克,丹参10克,炒北五味10克,槟榔3克,炒五灵脂12克,炒蒲黄10克,

生龙齿10克,桔梗10克,砂仁3克。服药后恶露渐多,腹痛已止.神情清醒,知饥饮食。

此时改方为行气补血祛瘀,方用当归身10克,生黄芪30克,阿胶珠10克,炒五灵脂10

克,炒蒲黄10克,潞党参20克,槟榔10克,金樱子60克,砂仁3克,琥珀末6克(布包煎)。

服3剂药患者即能下床处理杂务,乳汁足,病愈。又服3剂巩固疗效。(见《王谓川妇科治疗

经验》,四川人民出版社) 

[评析]产后郁冒是“产后三病”之一。“郁冒”一般是阴虚于下,阳浮于上。该患

者产后失血过多造成血虚,又因患者腹痛恶露不下,故患者为虚中夹实。先服第一方补

血而救急,继而用红参、黄芪益气,丹参、槟榔行气导滞,再以失笑散化瘀;桔梗辛开苦

泄排液,推动恶露下行而祛瘀,五味子宁心,龙齿潜阳,全方补虚化瘀略予镇静潜阳,迅

速收效。(李祥云) 

产后败血冲心 

[病案]刘某,女,20岁。1981年10月19日夜首胎足月,顺产一孩,产后约三小时突

然神志不清,烦躁不安,全身抽搐,二眼上吊,口吐涎沫,唇面青紫,舌体外伸,二便失禁,

反复发作。经当地卫生院治疗后抽搐停止,余症仍在。体温36.9℃,脉搏105次/分,呼

吸25次/分,血压12.0/8.0kPa(90/60毫米汞柱),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口唇干燥,腹壁

反射消失,膝腱反射亢进,白细胞28.6×109/L(28600/立米毫米),中性89,中毒性颗粒

廿;血培养(-)。诊断:1、产褥热。2.产后精神病。经补液、抗生素、激素、镇静剂

等治疗无明显改善,转中医治疗。症如上述,大便三日未行,恶露极少,脐下满硬拒按,舌

质淡红,苔黄干焦燥,脉微而涩。 

[治则]祛瘀通腑,镇静安神。 

[方药]桃仁10克,桂枝10克,熟大黄10克,五灵脂10克,蒲黄10克(包),赤芍15

克,磁石15克(先煎),石菖蒲6克,远志6克,石决明18克(先煎),甘草3克。1剂后,神志

转清,躁扰减轻,唯喜笑,大便道调,并下瘀血少许;舌苔黄微燥,脉沉涩。继以上方加减:

桃仁10克,泽兰10克,赤芍15克,益母草15克,当归6克,川芎6克,黑姜6克,红参6

克(另炖),蒲黄6克(包煎),五灵脂6克,荆芥穗3克,甘草3克。服2剂后,大便日二次,

色黑而结,躁扰已除,饮食稍进,夜寐欠佳,舌苔转薄,脉细弱。瘀血已去,心脾两虚,治宜

补益心脾,镇静安神,用归脾汤加减服10剂后,病情好转而出院。(见《福建中医药》1983年第

1期) 

[评析]产后败血冲心是“产后三冲”(冲心、冲肺、冲胃)之一。主要由于产后元

气亏损,败血上冲所致。本案主要用桃仁承气汤祛瘀通腑,加用失笑散增强祛瘀之力,以

后又加用清魂散,取其祛瘀并镇静安神,如此使瘀去而神安,再用归脾汤加减收功。(黄宣

能) 

产后狂躁 

[病案]李某,女,28岁。1964年3月31日诊。平素心境不舒,新产十八天,自哺乳,

恶露甚少。旬日前因争吵,突然神态失常,乱语,打人,不眠不食,口渴引饮,大便不解,目

光呆视,语声宏亮,舌尖瘀红,苔薄黄中浊,脉大且实。 

[治则]活血祛瘀,清涤府气,佐以理气解郁。 

[方药]桃仁24克,当归9克,生大黄9克,元明粉9克,制香附9克,辰茯神9克,五

灵脂6克,枳壳6克,柴胡6克,郁金6克,川芎3克,川朴2.5克。药后便解一次,恶露

增多,间有安静之时。原方去元明粉、川朴、积壳、柴胡,加延胡索9克,生枣仁9克,

熟枣仁9克,代代花4.5克,佛手3克。2剂后神清,偶有多语,恶露色量正常。继以益气

血、安心神、疏肝郁、清邪热:党参9克,当归9克,远志9克,生枣仁9克,熟枣仁9

克,制香附9克,乌药9克,桃仁24克,川芎3克,代代花3克,佛手3克,生大黄6克,五

灵脂6克,琥珀1.5克。服2剂,仅撼疲乏嗜睡,投归脾汤加味数剂而愈。《见《浙江中医杂志》

1965年第2期) 

[评析]本案为产后情志气郁,气滞则血瘀,兼府实不通所致之狂症。患者虽产后气

血虚弱,但仍应遵“急则治标”之原则,先祛瘀、通府,然后再益气血、补心脾。如拘泥

于产后血虚忌攻,则病难速效。(吕志连) 

产后惊骇 

[病案]李某,女,21岁,已婚。1990年4月15日就诊。患者因连生两女孩后受家人

责难,内心惊怯不安,精神不振,目光呆滞,多疑善虑,心悸而烦,时常妄见狰狞鬼怪迎面

扑来,心惊胆颤,不敢睁目,蒙头裹面,缩成一团,昼轻夜重,常诉口苦、口干,胃纳欠佳,

舌红少苔,脉细数。多方求治无效。 

[治则]滋阴降火;镇惊安神。 

[方药]黄连10克,生地15克,当归15克,知母10克,麦冬20克,茯苓15克,磁石

45克(先煎),珍珠母45克(先煎),生龙骨30克(先煎),生牡蛎30克(先煎),肉桂3克(后下),柏

子仁10克,另将硃砂1.5克冲服。服6剂药后惊骇之症大减,再续服3剂病愈。又服5

剂巩固之,随访未复发。(见《山东中医杂志》1990年第6期) 

[评析]《素问》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又云:“心者,五脏六

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患者连生女孩,所愿不遂,忧思伤心,阴血耗伤,心火独亢,

神机被扰,神失所舍,故致惊骇胆怯。今用殊砂安神丸加减,养心补血,滋阴降火,镇静安

神,神有所舍,神明不乱,则病愈。(李祥云) 

产后乳汁过多 

[病案]吕某,女,27岁。1979年5月25日初诊。产后六天,在产后二天下乳,乳汁

多而浓,两乳胀满牵引两胁,胸部刺痛,两乳如疮疖跳脓样疼痛,必须用吸奶器吸出才能

缓解,一昼夜可吸出乳汁约1600~2100毫升,否则胸胁胀痛难忍,不能入眠,伴恶寒,心

烦易怒,口苦咽干,纳谷不香,大便秘结,小便赤,无恶露。检查:两乳房胀满而硬,皮色

不红,胸部及两乳房静脉怒张,体温不高,血白分正常,苔白厚微黄,舌质微红,脉虚弦。 

[治则]平肝降逆,清热散结。 

[方药]生白芍10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代赭石15克,黄芩9克,蒲公英30克,

大麦芽30克,青皮6克,郁金6克,香附6克,川牛膝6克。服6剂,乳胀痛减轻,昼日仅

吸出乳汁500~1000毫升,夜间不吸已能忍受,感口渴。故上方去麦芽、青皮,加天花粉

12克,五味子9克。服3剂,乳汁变稀,胸胁痛止,已不需吸乳,夜能安眠,唯气短神疲,

口渴引饮,面色咣白,为气阴两虚之故,以后给予益气养阴之剂5剂调理之。1980年3月

随访患者一切正常。(见《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第3期) 

[评析]乳汁为血之化生,赖气以运行。肝必藏血,主疏泄,肝气有升发透泻的作用,

调节全身气机,今患者疏泄失调,升发太过,血随气升,化为乳汁,故而乳汁过多。新产之

妇阴血骤虚,血海空虚,肝血亏乏,而肝气相对有余,根据“逆者平之”、“结者散之”的

原则用平肝降逆,清热散结之法。方中生白芍、生地、熟地滋阴养血以柔肝,代赭石平

肝降逆,蒲公英、黄芩清热散结,青皮、郁金、香附疏肝气散郁结;大麦芽下气回乳,消

乳房胀痛,川牛膝引血下行,故药后有效。后因口干,故去麦芽、青皮以免破气回乳太过,

加用天花粉、五味子生津滋养肺肾,故而病愈。因患者气阴两虚,给予益气养阴之剂以

理善后。(李祥云) 

产后溢乳不止(一) 

[病案]毛某,女,28岁。1981年6月诊。足月平产后;即少量乳汁自溢,且日渐加

剧,以至每日更衣十多次,却无奶喂养婴儿。妇科检查:轻度子宫下垂。伴食欲不振,乏

力口干,面色无华,掐神萎靡,舌淡、苔薄微黄,脉虚。 

[治则]补中益气。 

[方药]黄芪15克,白术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党参15克,当归10克,甘草3

克。5剂后,症减,纳增。续服15剂而愈。随访三个月,喂养正常,妇科检查已恢复正常。

(见《湖南医药杂志》1983年第3期) 

[评析]治病不能见症治症,应洞察其致病之机理。溢乳不止系中气亏虚而不能统摄

乳汁所致,故用东垣补中益气法使气足能摄乳,故病愈。若单用固涩,非治本之法,恐难

速效,或罔效。(吕志连) 

产后溢乳不止(二) 

[病案]赖某,女,26岁。1976年4月12日入院。患者系初产妇,于1976年1月3

日足月分娩一女婴,产程较长。婴儿出生后八天因便血而死亡,当时情绪悲痛,婴儿死亡

五天乳胀痛,诊断为“乳腺炎”,曾用中药退奶,红外线照射,乳房胀痛消失,但乳汁不停

地滴出,每日流出约2000毫升以上,曾用皮硝外敷,麦芽及豆豉煎服无效,若饮水则乳汁

更多。入院后体检及妇科检查,乳房检查,头颅X线摄片均无异常发现,诊断为乳汁溢出

症。给予丙酸睾丸酮每天50毫克,肌肉注射,淡豆豉每天45克,煎服,并加压包扎乳房,

治疗五天无效,于是改用中药煎剂治疗。 

[治则]平肝降火,理气散结。 

[方药]当归尾6克,牛膝6克,红花6克,赤芍6克,橘核15克。服1剂后即乳汁明

显减少,服2剂后痊愈,溢乳止,乳房也不胀痛。再服4剂巩固疗效,以后出院。(见《新中

医》1978年第2期) 

[评析]患者因婴儿死亡,情志不舒,精神抑郁,肝郁化火以致乳汁自溢。方中牛膝滋

补肝肾,引血下行,平降虚火,归尾、红花、赤芍可活血散瘀,橘核理气解郁,散结退奶,

全方配伍有平肝降火理气解郁散结之功,故而治愈。(李祥云) 

流产后乳汁自涌 

[病案]范某,女,30岁。1985年2月25日入院。自人工流产后十天,乳汁自行流出,

量日渐增多,一日内涌乳约一万毫升左右(一面盆),乳房胀满疼痛,有时痛引胸背;每夜

乳胀,需多次挤压乳房,使乳汁流出才能入睡。曾在院外用过阿托品、乙蔗酚及多种中

草药无效。症见消瘦声弱,气短乏力,时时汗出,双乳胀大,右侧更甚,按痛,无红肿,不断

流出黄白色乳汁,溲黄便干,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无力。检查乳汁未发现细菌。 

[治则]益气补血,舒肝理气,回乳。 

[方药]生麦芽60克,生石膏50克,芡实30克(冲),蒲公英30克,牛膝30克,黄芪

60克,焦白术15克,香附10克,车前子20克,陈皮10克,竹茹15克。1剂后涌乳量少,

乳胀痛减轻,以此加减共服12剂,3月14日治愈出院。(见《云南中医杂志》1986年第2期) 

[评析]本例少见。根据《医宗金鉴》“产后乳汁暴涌不止者,乃气血大虚……。”

故以益气补血为主治之,兼以舒肝,再以大剂量生麦芽回乳,故仅服12剂治愈。(吕志连) 

未孕乳泣(一) 

[病案]朱某,女,28岁。1979年5月28日诊。婚后三年未孕,半月前与爱人吵架一

次,尔后双侧乳房胀满,乳汁自出,滴之不尽,时口苦咽干,面色红润,精神旺盛,口粗气

壮,双乳臌大,按之滴甚。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则]舒肝清热。 

[方药]当归12克,白芍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柴胡20克,丹皮10克,焦山

栀10克,生地10克,益母草10克,薄荷4克。2剂后,乳汁大为减少,连服6剂而愈。(见

《陕西中医》1981年第1期) 

[评析]素体有热,每遇精神刺激后即冲动,肝气郁结,因肝失疏泄,出现乳房胀满,

肝郁化火,肝火上炎则口苦咽干、心烦,肝火盛则伤乳络,逼乳外溢。此皆为肝热使然。

故采用丹栀逍遥散加生地、益母草治疗,如此使肝气舒,肝火降,肝火不伤乳络,则乳汁

不外溢。病愈。(吕志连) 

未孕乳泣(二) 

[病案]沈某,女,45岁。1974年2月18日诊。一年来两乳房微胀,乳汁滴沥外溢,

举手或垂肢时更多,乳汁淡黄,伴形瘦神乏,头晕耳鸣,心悸惊惕,经少带多,舌质淡嫩,

脉弦细。 

[治则]补益心脾。 

[方药]党参12克,炙黄芪12克,龙骨12克,牡蛎12克,当归10克,川芎6克,熟地

9克,白芍9克。10剂后,乳溢未见好转,仅诸症略减,脉沉细。前方去川芎、白芍,加萸

肉9克,茯苓9克,破故纸9克。续服10剂,乳溢明显减少,再以党参12克,炙黄芪12

克,麦冬12克,枣仁12克,熟地12克,破故纸12克,山药12克,锁阳9克,山萸肉9克,

当归9克,五味子6克,进15剂而愈。(见《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74年第2期) 

[评析]乳汁为血所化,气虚不摄亦能外溢;本案为气血亏虚之象,故初诊用圣愈汤

加龙骨、牡蛎,补气血,益心脾。症状略减,说明补益之力不足,以后增加养血扶脾温肾

之品补血益精,精盛化血,使精血充足,又加用枣仁、五味子养心安神。心脾得养,气血

充盛,故摄乳不外溢。(吕志连李祥云) 

未孕乳泣(三) 

[病案]吴某,女,40岁。1976年8月4日诊。三年前放节育环后,经量增多,此后漏

乳,至今不愈,诊断为泌乳症(乳汁自出)。并伴低热,浮肿,乏力,头重,四肢无力且沉重,

腹胀便溏,面色萎黄,两目少神,舌淡胖、苔腻,脉濡。未婚前亦有漏乳,曾去外科检查,

未发现病变。 

[治则]益气健脾化湿。 

[方药]生黄芪30克,炒白术9克,厚朴花3克,茯苓皮15克,鲜藿香9克,鲜佩兰9

克,蔻仁3克,生苡仁12克,滑石9克,泽泻12克,五味子6克,青蒿9克。服7剂后,面

浮渐退,低热好转,大便已成形,仍有漏乳。原方加当归9克,再服7剂后肿退,低热除,

漏乳停,月经量亦正常。一年后随访,未复发,面色红润。(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年第3期) 

[评析]古人曰:“产后乳汁自出,胃气虚也,宜补药以止之。”现代医学已知垂体前

叶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受丘脑下部释放因子控制,溢乳症发病机理是下丘脑生乳素释放

抑制因子受抑制,以致垂体生乳激素继续发挥作用,引起长期泌乳。患者未婚前已有漏

乳,说明其丘脑子部生乳素释放抑制因子病变,又加放环后月经过多,形成失血性贫血,

脾为后天之本,是水谷精微之海,气血津液皆由脾气转化而成,故用益气健脾化湿之药,

使脾气健,气血充,脾气盛能摄乳汁,则病愈。(黄宣能) 

乳衄 

[病案]莫某,女,40岁。1974年9月25月初诊。患者一年前患肝炎,现已好转,仍

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胃纳不佳。在八天前因与爱人争吵,突然昏倒,醒后发现左乳头有

鲜血流出,经某医院肌注仙鹤草素、维生素K和C等治疗无效,以后请中医治疗,用荆芥

炭、地檎炭、荷叶炭等止血之剂仍无效。患者形体瘦弱,面色咣白,两目无神,左乳头鲜

血渗溢,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数。 

[治则]疏肝解郁,凉血止血。 

[方药]柴胡10克,川楝子10克,白芍10克,生地15克,丹皮10克,茅根12克,茜

草根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甘草5克。服2剂出血大减,又服2剂乳衄止,食欲

转佳,但感头晕倦怠,故去茜草根、丹皮、生地、茅根,加何首乌20克,枸杞子15克,党

参20克。服5剂,诸恙均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见《广西中医药》1981年第5期) 

[评析]乳衄多因肝脾两伤,肝火亢盛,迫血妄行所致。《疡医大全·乳衄门主论》云:

“乳衄乃属忧思过度,肝脾受伤,肝不藏血,脾不统血,肝火亢盛,血失统藏,所以成衄

也。”今患者患过肝炎,又因过分忿怒悲伤,造成肝脾两伤。因乳头属肝,肝脏受损,失血

潜藏,旁走横逆从乳头而出。方中柴胡、川楝子、白芍疏肝解郁,生地、丹皮、茅根、

茜草凉血止血,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首乌、枸杞子补血滋肝肾。全方共

奏疏肝解郁、凉血止血、健脾养血之功。肝得疏泄,脾能统血,故乳衄得止。(李祥云) 

喂乳发痉 

[病案]周某,女,22岁。1987年7月18日诊。自产后一周每次喂乳时自觉心慌,畏

惧,随即四肢抽搐,甚则口噤,角弓反张,待休息十多分钟后恢复。诉产后恶露淋溧一月

余,时时头目晕眩,舌淡,脉虚细。 

[治则]补益气血。 

[方药]黄芪45克,党参45克,熟地20克,白术20克,茯苓20克,大枣20克,当归

12克,柴胡12克,白芍12克,钩藤12克,天麻12克,川芎12克。3剂后症状大减。续

服3剂,症状消失。一月后复访,余症亦愈。(见《四川中医》1989年第9期) 

[评析]产后喂乳发痉,临床极为少见。本例产后失血伤津,心肝血虚,筋脉失于濡养,

久则气亦虚,气加两虚而发痉。故治疗当气血双补,以补中益气汤为主加减,仅服6剂痊

愈。(吕志连) 

阴吹(一) 

[病案]李某,女,24岁。1978年8月8日初诊。十天来阴道中时时有簌簌之声,声

如放屁状,坐立、行走皆有声,有时连续不断,仆有头昏肢倦,胃脘发胀,小腹下坠感,苔

薄白,脉细迟。 

[治则]益气健脾,润便止阴吹。 

[方药]太子参15克,头发60克(用碱水洗净),猪板油150克,大枣30克。将猪板油

煎熬去渣,其他药物全部放入,用文火熬至头发溶化,再捞出药渣和枣核,盛放碗内成膏,

放入食物内溶化服用,一日二次,二天服完。服完药后便泻二次,阴道之声减少,五天后

即愈。一年后随访阴吹未发。(见《辽宁中医杂志》1980年第9期) 

[评析]阴吹又名“正喧”,临床罕见。《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云:“胃

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导之。”本症多因气虚下陷,大便无力运行,

或因血虚肠中津液缺乏,大便秘结所致,或因水饮停积中焦,以致阳明浊气不后行,逼走

前阴而致阴吹。方中参枣益气补虚,油膏润之,俾肠中津液充足流行,使浊气仍归后阴而

出,治愈。(李祥云) 

阴吹(二) 

[病案]于某,女,38岁。1973年7月12日初诊。阴吹声如矢气,日数次至数十次,

发时连续不断,已三月余。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腰膝酸软,气短声微,便溏溲频,带下清

稀量多,脉沉细无力。 

[治则]健脾补肾,益气升提。 

[方药]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9克,陈皮6克,炒杜仲9克,川续断9克,当归9

克,炮姜炭6克,乌贼骨9克,绿升麻4.5克,软柴胡4.5克,炙甘草4.5克。外用:蛇床

子9克,黄柏6克,吴茱萸3克,布包池水坐浴洗。患者服3剂药后阴吹减,又服3剂而

愈。守方服至20余剂并坚持外用薰洗药,带下亦止,精神恢复,以后未见复发。(见《哈荔

田妇科医案医话选》,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评析]阴吹是指有气从阴道中排出。《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曰:“胃

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导之。”尤在泾曰:“谷气实者,大便结而不

通,是以阳明下行之气,不得从其故道,及别走旁窍也。猪膏发煎润导大便,便通气自归

矣。”阴吹有虚实之分。实者多因热结肠胃,煎熬津液,致使大肠津枯,血脉不利,络中血

瘀,大便不下,肠腔变窄,以致胃中浊气不行不畅,别走旁窍,发出声音,遂成阴吹而正

喧。方用猪膏发煎滋润通便,利血脉,以促使肠胃机能的恢复。虚者多由于素体脾弱,不

慎卫生,复因操劳过度,房室不节,以致气血亏虚中气下陷所致,方用十全大补汤益气养

血,升提中气。本病例阴吹属虚,症状表现属脾肾两虚,中气下陷之故,予以补中益气汤

加补肾之味,并配用外用薰洗药资助疗效,方药合理;故能奏效。(李祥云) 

阴吹(三) 

[病案1]刘某,女,2l岁。1976年6月5日初诊。病始之感冒,发热恶寒,咳嗽,头身

疼痛,服解表剂而愈。继则情志不遂,两胁作胀,不思饮食,渐至腹胀,阴中作响有气排出,

夜寐不安,大便秘结,溲清短少,病已十余日。检查:面白体胖,腹胀似孕五月之大,舌淡

红、苔滑腻,脉弦滑。 

[治则]温阳行气,逐饮通结。 

[方药]半夏15克,枳实9克,陈皮9克,桂枝15克,茯苓30克,干姜7.5克,莱菔子

30克,黑白丑15克,酒军7.5克。服2剂,溲多清长,频转欠气,腹胀渐消,阴吹消失。但

不思食,嗜卧,后服六君子汤3剂,健脾养胃调理之。 

[病案2]颜某,女,17岁。1977年8月3日初诊。夏月劳动,饮冷解渴,遂致头晕,

胸脘痞闷,纳差腹胀,阴部抽痛,排气有声,大便秘结,小溲短赤,舌质红、苔黄微燥,脉滑

数。 

[治则]清暑化湿,通腑导赤。 

[方药]生地9克,木通7.5克,黄芩9克,黄连4.5克,大黄7.5克,香薷4.5克,川

楝子12克,荔枝核12克,灯芯7.5克,六一散18克。服2剂病去大半,二便通利,上方

去大黄、香薷加藿梗又服2剂,阴吹止,感口干欲饮,纳差,故改用竹叶石膏汤加黄芪、

白术、又服3剂以理善后。(见《南郑医案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评析]阴吹最早记载见于《金匮要略》:“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膏

发煎导之。”然《温病条辨》又曰:饮家阴吹,脉弦而迟,不得固执《金匮》法,橘半桂

苓枳姜汤主之。”病案1即属此类型,此为感冒之后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留

中焦,久聚成饮成痰,阻碍气机,大便不通,气不后行逼走前阴;故用橘半桂苓枳姜汤以

温阳行气逐饮,加用莱菔子、黑白丑、大黄以通腑泻浊,痰饮得化则病自除。病案2并

非胃肠津液不足之阴吹,亦非饮家之阴吹,而是暑湿交阻灼津化燥,腑气不通发为阴吹,

故方中用香薷、六一散清解暑湿,木通利尿;生地养阴通便,大黄、黄连、黄芩泄热通

腑,佐以川楝子、荔枝核疏肝行小腹之滞气,全方配伍可清暑湿,通腑气,使气走后不走

前,阴吹乃愈。尽管同为阴吹,不同病因,有不同的治疗,同病异治,足见中医辨证论治之

重要。(李祥云) 

梦交、乳汁自溢 

[病案]刘某,女,52岁。1975年11月就诊。患者于二十年前生一对孪生子,其后一

直未育。近一年来,自觉两乳日益增大,且时时有乳儿吮乳之感,常乳汁自出,晚上较重,

有时竟将被褥渍湿,间或白日亦可污湿衣衫。年逾半百,反有青春心理,性欲亢进。月经

仍应期而至,伴见经前乳房胀疼,经色殷红量多。常心烦躁急,夜梦纷纭,时有梦交,羞与

人言,五心烦热,体重日减,尚不足45公斤。他无异常。舌边尖红、舌苔略薄黄,脉弦。 

[治则]凉肝解郁。 

[方药]丹皮10克,栀子12克,柴胡10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薄荷5

克,甘草5克,盐知母10克,黄柏10克,玄参15克,人工牛黄0.5克,服10剂,自觉心烦

溢乳已有好转,梦交未再发生,但仍多梦。嘱照方继续服用25剂,诸症悉除,身体亦渐丰

润,体重增至100斤。因虑其再患,遂处以逍遥丸服用月余巩固之,病获痊愈。后随访,

至今病未再犯。(见《河南中医》1983年第2期) 

[评析]本案患者年逾半百,经血仍应期而至,且欲火不潜,时有梦交,实为命火偏炽,

上扰心君,神无所护而荡浮之征,溢乳者,若乳之溢出,不在哺乳期,非气虚失固,即肝热,

肝火;致疏泄太过而使然。本症属后者。据脉审症,本案之病机,正如傅青主所云:“夫

妇人至七七之外,天癸已竭,又不服滋阴补阳之药,如何能精满化经,一如少妇?然经不

宜行而行者,乃肝不藏脾不统之故也,非精过泄而动命门之失火,即气郁甚而发龙雷之

炎。”傅氏之说正道出了本病之根蒂。其致病之由一当责之于肝经郁火,一当责之于命

门火炽,二火交并,于是变生诸症。故治用丹栀逍遥散解郁凉肝,以制肝之疏泄太过,使

肝复其条畅之常,乳不受迫,溢乳可自止。方中酌入盐知母、黄柏、玄参,人工牛黄,意

在泄相火宁君火,以护心神。命火得潜,水复上济,君火能得以下交,神自无荡浮之理,不

安神而神自安,梦交之症亦可扫除矣。(马荫笃) 

梦交、白淫 

[病案]高某,女,29岁。患者素来健康,生两孩,于1965年患肺结核,愈后性欲亢进,

致其爱人于1963年患阳萎之疾,其后进发梦交,液体不断从阴道中流出,越来越多,甚则

顺腿而流,无臭味,初时一夜梦交一次,继则一夜梦交三四次,甚则午睡亦会梦交一二次,

以后病情发展到有幻觉,常有男人伴随形影不离,甚为痛苦。伴有头昏,神疲乏力,五心

烦热,口干咽燥,饮水下多,纳谷不香,溲黄便干,舌质红而干,无苔,脉细数无力。 

[治则]滋阴降火,清心宁神,固涩止淫。 

[方药]生地60克,盐黄柏30克,苎麻根30克,黄连9克,黄芩9克,知母9克,麦冬

9克,地骨皮12克,硃茯神12克,炒枣仁12克,炒远志9克,山萸肉12克,石莲肉12克,

金樱子12克。上药服12剂后全身症状大减,精神转佳,梦交已减,淫水亦少,再服原方

12剂,梦交除,白淫止,其他症状亦愈。(见《辽宁中医杂志》1981年第5期) 

[评析]《素问·痿论》曰:“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驰纵,

发为筋痿,及为白淫。”《女科旨要》曰:白淫乃思想无穷,所欲不遂,一时放白,寡妇尼

姑此症居多,乃郁火也,”梦交与白淫其病理多为思念太过,情欲不遂,相火妄动,心火炽

盛,精血被灼,心肾失养,神不守舍,肾失闭藏,故睡则梦交,交则淫水自流。今患者原患

肺结核,肺燥阴伤,阴虚阳亢,君相二火俱盛,肾失闭藏,心抑不守所致。方用知柏地黄

汤、清心莲子饮、黄连清心饮三方化裁,方中生地、黄柏,苎麻根养阴清热,黄连,茯神、

远志、枣仁清心宁神;知母、黄芩、麦冬、地骨皮养阴清虚热;山萸肉,石莲肉.金樱

子酸敛收涩,止白淫。如此标本兼顾,相辅相成,故收显效。(李祥云) 

梦交 

[病案]艾某,女,29岁。1971年3月15日初诊。素体虚弱,家务繁劳,夫妻失洽,夜

寐欠佳,心慌气短,半年来夜有梦交,几元虚夕,日益加甚,形神萎顿,面萎无华,纳少便

溏,带下淋漓,经期不准,量少色淡,舌淡、苔薄腻,脉沉细无力。 

[治则]益心健脾,安神定志。 

[方药]野党参18克,炒白术9克,硃茯神9克,炒枣仁12克,首乌藤15克,九节菖

蒲6克,秦当归9克,龙眼肉9克,广木香4.5克,炙甘草4.5克,生龙骨18克,生牡蛎18

克,嫩小草6克,生银杏15克(连皮打)。另外用:蛇床子9克,川黄柏6克,淡吴萸3克,

桑螵蛸9克,布包泡水,坐浴熏冼。上方服用6剂后梦交减少,带下大减,精神转佳。上

方加莲须6克,女贞子9克,菟丝子9克。外用药同上。再服6剂后精神振,梦交止,以

后上午服人参归脾丸,晚临睡时服殊砂安神丸,共服十天以巩固疗效。 

[病例2]相某,女,28岁。1973年8月13日初诊,患者离婚三年未再嫁。近一年来

夜寐不佳,晨起感头晕耳鸣,心悸不安近半年来月经超前,量少色黯,形消神颓,五心烦

热,面白颧红,午后潮热,腰膝酸软,寐少梦多,夜寐梦交,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滋肾水泻心火,宁心安神。 

[方药]大生地15克,大元参15克,麦门冬9克,五味子6克,川黄连6克,云茯神9

克,嫩小草9克,紫丹参9克,柏子仁12克,炒枣仁12克,首乌藤15克,炙鳖甲15克,地

骨皮12克,淡青蒿6克,硃砂粉1.5克,琥珀粉1.5克(冲服)。另临睡前用热水泡脚十

分钟,拭干后搓两足心(涌泉穴)。服4剂药后梦文减,眩晕亦减。在前法基础上略有出

入,处方为当归15克,大生地15克,杭白芍9克,润元参12克,麦门冬9克,硃茯神9克,

嫩小草9克,柏子仁9克,砂枣仁9克,女贞子9克,旱莲草9克,紫丹参9克,莲子心6

克,五味子6克,首乌藤15克,硃砂粉15克,琥珀粉15克(冲服)。另泡脚。搓脚心仍同

上。上方共服6剂梦交止,食眠转佳,经水于8月22日应期来潮,量转多。以后每上午

服归芍地黄丸,晚睡前服硃砂安神丸,共服半月以巩固疗效。(见《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天

津科技出版社) 

[评析]《金匮要略》云:“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

汤主之。”男子遗精,女子梦交,其发病机理相同,多为五脏功能失调,神失其常所致,以

虚者俱多。病例1为劳伤心脾,抑郁伤肝,又因失血,精血损伤,神失所养而梦交频作,其

症状表现皆为心脾不足之症。用归脾汤化裁补心脾,使气血充足,神安其宅,则梦交止;

二诊加菟丝子、女贞子补益肝肾,肝藏血,血舍魂,肾气充足,志意调和,则梦交不再发。

病例2心情不畅,心火内炽,心火上亢,阳不入于阴,则神摇魂荡,夜寐不安,若心火下汲

肾水,阳强不能固阴则精不能内守,故梦交频作。今用滋水泻火,镇心安神之法,使水火

相济,心肾相交,神安其宅,梦交自止,病愈。(李祥云) 

同房发痉症 

[病案]苏某,女,25岁。1977年4月13日初诊。近三月来每逢同房时患者突然出

现不省人事,颈项及四肢强硬,呼之不应,待片刻可自行缓解,未行治疗。患者结婚近二

年,自产后出现同居发痉症,自述对同房无恐惧感。平素饮食,睡眠及二便如常。观患者

形体消瘦,面色少华,舌淡嫩,苔薄白而滑,脉沉细略弦。 

[治则]补血养肝。 

[方药]党参15克,黄芪15克,当归10克,茯神木10克,炒枣仁15克,远志10克,

杭白芍12克,熟地18克,白术9克,木香6克,陈皮6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6枚。

嘱服药期间禁房事,服6剂后精神较前好,饮食增加。原方又服10剂,以后改服人参归

脾丸,早晚各服一粒。随访半年,前症已消失,未再复发。(见《新中医》1981年第4期) 

[评析]患者病起于产后哺乳期,属心肝血亏,心血不足则出现神无所主,肝血不足

则筋脉失于濡养,故发痉症。本方药为归脾汤所组成,可健脾养心补益气血,加白芍、熟

地养肝补血,气血足,肝以得养,筋脉溢润,故病愈。(李祥云) 

性交腹痛 

[病案]李某,女,30岁。1987年5月8日初诊。一年前顺产一男婴后即行输卵管结

扎术,术后小腹经常隐隐作痛,尤以经前期明显,经色紫黯有块,血块下后痛稍减。性交

时阴户及小腹刺痛较剧,因此不愿合房。伴见头晕,胸胁乳房胀痛。舌紫黯、苔薄白,脉

细涩。 

[治则]行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小茴香2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没药3克,干姜3克,延胡10克,官挂3

克,赤芍10克,五灵脂6克,生蒲黄10克,川牛膝10克,丹参10克。10剂药后,腹痛儿,

性交时疼痛也明显减轻。继服11剂后,至月经来潮时,腹部仅有轻微胀痛感,月经色稍

紫,无血块,三日即干净。经后以原方去五灵脂,生蒲黄,加红花6克,鸡血藤10克以养

血活血。继服15剂后,腹痛消失,性生活恢复正常。(见《辽宁中医杂志》1988年第4期) 

[评析]女子阴疾并非少见,仅羞涩难言,报道不多,故不应当只重视研究男性之阳

萎,而忽视女性之阴萎病,以往在探讨女性性功能疾病时,常将房事不节,纵欲过度作为

主要致病因素,而不去研究女性房事不能,性欲减退的发生机理。今患者阴萎系瘀血内

阻下焦,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故用少腹逐瘀汤加味,使瘀阻消,阴部气血流畅,故性交疼

痛消失。(马荫笃) 

房劳危症——寒结症 

[病案]吴某,女,35岁。1983年8月5日就诊。患者昨晚8时许房事后又因天气热

而食冰淇淋,嗣后又食西瓜,食毕再饮冷茶,晚11时许腹部微痛,其丈夫按摩之,渐渐腹

痛加剧,痛不可支,腹部拒按。诊见患者狂躁,就地滚爬,脉迟数无定,结代脉。检查右下

腹触及有半个西瓜大小质硬如石的块物。诊断为寒结症。 

[治则]温通攻下。 

[方药]巴豆霜0.6克,冰片0.5克,雄黄4.5克,广郁金6克共捣为泥,入蜂蜡3克

化合为丸,制作如豌豆大小,再以广蜡10克包其外,取其不在胃中聚化,直达肠腔,分二

次服,每次服16丸,红糖姜水送下。药后二小时即泻下三次如牛粪状大便,腹痛即止。

因精神萎顿,以后又服4剂十全大补汤调补之。(见《北京中医》1987年第5期) 

[评析]房事后肾气受损,复因食冷,阴寒凝结,脾肾阳虚,阴寒更剧,寒结于肠,故腹

痛质硬拒按,非温通攻下不可,以巴豆霜为君,药性猛烈,温通攻下,去除寒积之要药,雄

黄辛温,有毒,有解毒止痛之功。全方具有温通峻下之力,阴寒凝结除之,则危急之症得

以治愈。(李祥云) 

月交症 

[病案]刘某,女,28岁。1973年3月10日诊。于1971年6月因流产后半月性交,

次日自觉精神疲倦,头晕乏力,继而小腹胀痛,食欲大减,形寒,口渴饮冷,逐渐午后潮热,

骨蒸,盗汗,全身不适等。曾在某医院住院治疗,服中西药数月无效而出院。刻诊面色萎

黄,形体消瘦,舌质红、苔微黄少津,脉两尺洪大。 

[治则]益气除蒸,佐以活血祛瘀。 

[方药]黄芪12克,五加皮9克,沙参9克,玉竹参15克,茜草3克,折骨丹12克,地

骨皮15克,隔山香12克,龙骨12克,伸筋12克,乌药9克,摇竹消9克,岗梅15克,白

茯苓30克。嘱禁食辛辣、酸物,忌性交。3剂后,精神好转,食欲增加,形寒、骨蒸潮热

已消失。上方去摇竹消、茯苓、加黄精30克。连服6剂,诸症消失,一切正常,嘱忌性

交三月。追访一年,健康如常。(见《湖南医药杂志》1977年第1期) 

[评析]月交症俗称月宫痨,系产后身体尚未恢复,男女交欢而得。其症常可表现为

精神倦怠,小腹胀痛,形寒肢冷,经闭,骨蒸潮热,口渴喜冷饮,纳不佳,面浮,消瘦,自汗

或盗汗等,一般以益气清热兼以活血之法可获痊愈。(吕志连) 

阴痛 

[病案]欧某,女,29岁。婚后三年未孕,夫妻不睦,易怒多郁,阴中经常疼痛,近来尤

甚,四肢烦热,月经不调,经行先期,每次提前七八天。脉弦数。 

[治则]疏肝解郁。 

[方药]丹皮10克,山栀12克,白芍18克,当归12克,柴胡12克,茯苓10克,白术

10克,甘草3克,薄荷3克,香附10克,生姜3片。服6剂后疼痛已止,烦热已除,惟见腰

膝酸软。乃肾精亏损,治宜滋补肾精,兼以疏肝。处方:熟地18克,柴胡12克,白芍12

克,淮山药12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山萸肉6克,白薇10克,甘草3克。

服上方6剂,病告痊愈,经期亦如常。(见《湖南老中医医案选》,湖南科技出版社) 

[评析]本例因夫妻不睦,情志抑郁,肝失疏泄,以致肝郁血虚而烦热,肝络阴器,气

机郁结故阴痛,《医宗金匮》称此为“小户嫁痛”。肝郁压火,冲任受热,故经血先期而

下。本病例方选丹栀逍遥散加减,有疏肝解郁清热之功。郁解气畅则阴痛止,肝疏热清

则烦自除。肝血不足,亦可导致肾精亏损,腰为肾之府,肾精亏则腰膝酸软。故阴痛消失

后方选六味地黄汤补肾精之不足,加柴胡、白芍、白薇乃寓疏肝解郁热之意,肝肾同治,

诸症悉平。(马荫笃) 

会阴刺痛 

[病案]王某,女,30岁。1978年5月20日初诊。患者产后一月,分娩时曾行会阴切

开术,现感会阴刺痛,下坠感,恶露净后又复行,大便干结。舌质淡红,脉细弦。 

[治则]祛风疏肝,补肾润肠。 

[方药]荆芥穗4.5克,防风1.2克,柴胡9克,薄荷1.2克,续断9克,狗脊9克,火

麻仁9克,柏子仁9克,青皮4.5克。服5剂恶露止,玉户刺痛、下坠亦除,唯便干腰酸。

继以养阴补肾。方药为制首乌15克,制黄精12克,火麻仁9克,柏子仁9克,牛膝15克,

制续断9克,炔狗脊9克,荆芥穗4.5克,防风2.4克。又服5剂诸症均愈。(见《袭笑梅妇

科临床经验选》,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评析]产后玉门刺痛,起因于手术之创伤,阴器为足厥阴肝经所过,风寒客于玉门,

手术创伤致气滞血瘀,瘀滞脉络不通则痛。故用荆芥、防风、薄荷疏散风寒,柴胡、青

皮疏肝理气;续断、狗脊补肾固腰;火麻仁、柏子仁润肠通便,全方配伍祛风舒肝补肾

润肠,肝疏络通,疼痛乃止。以后因便结腰酸,故用养阴补肾之剂调治,因而诸症皆愈。(李

祥云) 

会阴闷胀 

[病案]葛某,女,36岁。1990年3月10日就诊。会阴闷胀一年余,站立时闷胀尤剧,

并有下坠感,精神抑郁,忧思多虑,腹胀痛,拒按,曾多方检查均未见异常。舌红、苔黄,

脉弦。 

[治则]疏肝理气,解郁清热。 

[方药]丹皮10克,山栀10克,当归12克,白芍15克,柴胡12克,茯苓10克,白术

10克,香附10克,薏米仁12克,地龙10克,赤芍10克,甘草6克。服4剂诸症大减,又

服3剂病愈。(见《山东中医杂志》1992年第1期) 

[评析]阴部为肝经所过,肝气郁滞,轻则闷胀,重则疼痛。患者肝郁气滞,则小腹胀

痛,气滞日久则郁热。今用丹栀逍遥散加减,加用银花、地龙、赤芍等共奏疏肝解郁、

清热化瘀之功,肝气得舒则病愈。(李祥云) 

阴周剧痛 

[病案]刘某,女,21岁。1975年3月23日诊。半月来感外阴周围皮肤疼痛,不痒,

无红肿热,伴小腹下坠。五日前局部剧痛,呈针刺样,腹坠尤甚,并有胸肋胀痛,头痛目眩,

耳鸣,烦躁,纳少乏力,舌淡、苔薄白,脉弦大无力。妇科检查未见异常。 

[治则]补虚升陷,舒肝解郁。 

[方药]炙黄芪60克,当归12克,川芎6克,柴胡5克,生乳香10克,生没药10克,

山萸肉12克,龙骨18克,知母10克。4剂后,诸症消失,续服逍遥散加减3剂以善其后。

(见《陕西中医》1982年第4期) 

[评析]本症少见。据脉症分析,当属肝气郁而不舒,导致脾气虚而下陷。方用清代

名医张锡纯之升肝舒郁汤加味,方中重用黄芪补气升气,柴胡舒肝升陷;当归,川芎、乳

香,没药养血活血,山萸肉味酸敛而其性条达,龙骨收敛元气,重镇安神,知母滋阴清热。

症药合拍,故收效显著。(吕志连) 

吊阴痛 

[病案]朱某,女,52岁。1970年8月就诊。绝经已三年,阴内吊痛感亦已三年,一周

来突然吊痛颇剧,持续至今不缓解,两脚不能步履,起卧亦受牵制,精神萎顿,心烦胸闷,

咳嗽多痰,苦薄黄,脉弦细。妇科检查未见异常。 

[治则]疏肝理气,温中止痛。 

[方药]川棟子9克,小茴香3克,桂枝6克,川芎4.5克,当归9克,细辛2.4克,乌

药9克,枳壳3克,煨木香4.5克,吴萸肉2.4克,陈皮6克。服3剂后疼痛消除,步履轻

松,精神见振,仍胸闷咳嗽。故上方去当归、川芎、乌药,加旋复梗3克,全瓜蒌12克,

郁金9克,甘松4.5克,巩固疗效,兼治他症。(见《朱小南妇科经验选》,人民卫生出版社) 

[评析]吊阴痛在经行时有的妇女可能发作,绝经后妇女少见。该患者已绝经三年,

吊阴痛始终存在,现吊阴痛加剧,此乃冲任溅衰,血涸血滞所致,故治疗拟疏肝理气,温

中止痛。方用《竹林女科》中之川楝子散加减,方中以川楝子为君药,小茴香、木香、

乌药加强理气作用,细辛止痛,当归、川芎养血活血,桂枝温通血脉,吴萸温中散寒,陈

皮、枳壳理气疏通,全方配伍既养血活血,温通血脉,又疏肝理气,温中止痛,故使痛势立

减,病愈。(李祥云) 

阴道痛(小户嫁病) 

[病案]王某,女,48岁。1983年4月就诊。患者生育四胎,又人工流产二次。在1977

年第二次人流后,自觉子宫空疼下坠,阴道内疼痛难忍,屡治不效。近一年来,月经周期

不准,超前错后,量少色淡,阴道痛连肛门有牵引下坠感,不敢直腰,亦不敢活动,抚腹蹲

下后约二十多分钟才能缓解。月经后期疼痛明显。伴有畏寒、眩晕、倦怠、纳呆。见

面色黄白虚浮,口唇淡红,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无力。妇科检查正常。诊为小户嫁病。 

[治则]补脾益肾,温煦冲任。 

[方药]炙黄芪25克,炒白术15克,陈皮10克,升麻5克,柴胡7克,白参15克,炙

甘草10克,当归15克,肉苁蓉15克,肉桂3克,炙鳖首1个(研末冲服);五倍子2克(研

末冲服)。连服14剂获愈。(见《辽宁中医杂志》1984年第5期) 

[评析]阴道痛又称小户嫁病,在中医妇科学上没有专门阐述,《医宗金鉴》载,其病

多由情志不遂,内有郁热,损伤肝脾,湿热下注所致。现分析病情,若湿热下注为患,当有

赤白带下或阴道瘙痒等症。但临床所见,此患很少。妇科检查均未见异常。本病多由产、

乳过多损伤气血或孕后多次人流使冲任受损所致。冲、任二脉同起于会阴,内系于胞宫。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脉乃血气之所从生,而胎之所由系。产、乳过多,人流频数,气血

不固冲任受损。气虚则无以化,血虚则无以荣,气不化血;血不养气。外不能荣于形体,

内不能灌溉于脏腑,下不能濡养于冲任,冲任因而失荣。加之过劳,急行,气血奔流四肢,

经后血去,内枯竭乏,疼痛就会立见。盖外任之荣以血为本,气血化源以脾为先,故用补

中益气汤补气化血,加鳖首咸平敛阴收气;五倍子酸收;苁蓉填精益肾,肉桂温养下元。

药症相合,故收效甚速。(马荫笃) 

阴道涸干吊痛 

[病案]邹某。女,27岁。1962年2月11日就诊。小腹虚冷而阴内枯干吊痛,性欲

淡漠,同房时深感干涩不舒,平时阴道缺乏分泌物。患者产后十六个月,哺乳期经水未转,

面色萎黄,头晕目花,腰酸肢软,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微弱。 

[治则]壮命门,滋肾水。 

[方药]淡附片9克,肉桂3克,巴戟天9克,仙灵脾12克,紫河车9克,紫石英9克(先

煎),当归9克,山萸肉9克,女贞子9克,狗脊9克,肥玉竹9克。服7剂药后精神稍振,

同房已有分泌物,疼痛亦瘥,现感下部虚冷,腰酸。用温补冲任法,方药为:淡附片6克,

肉桂2.4克,鹿角霜9克,仙灵脾12克,紫石英9克(先煎),巴戟天9克,五味子4.5克,

制冬术6克,肥玉竹9克,制首乌9克,狗脊9克。服5剂药后诸恙均瘥,性欲业已恢复,

阴内已无干涩感,下肢转温,精神转佳。再以上方略有加减,加杜仲、川断、菟丝子、金

樱子温补肾气。巩固疗效。(见《朱小南妇科经验选》,人民卫生出版社) 

[评析]患者性欲淡漠,小腹及下胜虚冷,此乃命门火衰,阴内涸枯,肾阴不足,初诊

用温命门,滋肾水之法。周子闲口:“自古命门治法,亦惟温补肾阴而已,别无他法也。”

今用附片、肉桂、巴戟天、仙灵脾、狗脊等温肾助阳,复用当归、山萸肉、女贞子、玉

竹以滋润肾水,并用紫河车填补损伤的胞宫。服后肾阴已复,阴内分泌物增加,但仍下部

虚冷,故二诊时加用血肉有情之品鹿角霜温补冲任,患者愈。以后又依据上方加减变化

巩固疗效。(李祥云) 

阴道干涩 

[病案]谢某,女,32岁。1986年10月22日诊。近半个月来自感阴道干涩,骑车时

阴道、阴唇痛感,房事困难灼痛。妇科检查未见异常。刻诊畏寒肢冷,经量少,色略淡,

常迁延十数日始净。舌淡,苔薄白,脉细。患者1981年曾行剖腹产,但无大出血史。 

[治则]益阴养血,滋肾育肝。 

[方药]熟地20克,黄芪20克,女贞子15克,早莲草15克,太子参15克,山萸肉10克,

山药10克,当归10克,茯苓10克,杜仲10克,肉桂10克,炙甘草6克。连服12剂,阴

道干涩大减,仍觉性欲淡漠。原方加苁蓉10克,仙灵脾10克,减肉桂、太子参,茯苓,续服

6剂,痊愈。续予两仪膏、当归养血糖浆调理善后。随访四个月,未见复发。(见《四川中医》

1987年第12期) 

[评析]本例病机为肝肾精血亏虚,阴液不足,而阴失濡,致成阴道干燥涩痛。故治疗

主以大剂地黄配女贞子、早莲草、当归,山萸肉复肝肾之阴血精液,辅以太子参、黄芪、

杜仲、肉桂、山药助阳益气。于此阴生阳长,气旺血充,方症合拍,乃收是功。(吕志连) 

交接头痛 

[病案]李某,女,24岁。1975年6月20日初诊。婚后半月,每当夫妇交接时即感头

痛,阴户灼热,无法忍受,曾在当地县医院妇产科检查正常,服西药安定、谷维素、安乃

近无效。患者15岁初潮,经期正常,外貌健康,舌红、苔薄,脉弦数。 

[治则]滋肾清火。 

[方药]地黄12克,白芍10克,当归6克,黄芩6克,知母6克,黄柏6克,柴胡5克,

香附5克,生甘草3克。服15剂后,诸症消失,夫妇生活和谐,嘱停药。随访半年未再复

发。(见《福建中医药》1981年第2期) 

[评析]此症属肝肾阴虚,阴虚火旺,肝火随气上下,上升至头则为头痛,下趋则为阴

户灼热。治当以生地、白芍、当归以滋肝肾之阴;黄芩、知母、黄柏而泄厥阴之相火,

柴胡、香附以疏泄肝经之气逆,火清无以干扰,则诸症均愈。(黄宣能) 

同房发热 

[病案]阎某,女,26岁。1984年2月19日就诊。婚后三年,每次房事后发热,热度

在38~39℃之间,持续约1~2小时,不服用任何药物热度可自退。婚后不孕,月经正常,

多次检查未见异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 

[治则]泻火养阴。 

[方药]龙胆草10克,栀子10克,柴胡10克,当归15克,玄参15克,泽泻10克,丹

皮15克,何首乌15克,蝉蜕20克。服3剂药后同房发热即止,停药一周复发如故,再原

方进服3剂同房发热又止,不久即怀孕。1985年生一女孩,健康,二年来夫妇性生活正常,

无发热。(见《山东中医杂志》1991年第l期) 

[评析]同房发热,本病罕见。现代医学报道有精于过敏症者房事后会发热。今患者

发热系因冲任火旺,热积胞中而致。方中龙胆草合栀子清肝火泻冲任;丹皮合玄参清热

凉血除胞热;蝉蜕、泽泻清肝肾之余热;当归、首乌养血补阴,柴胡舒肝理气。全方共

奏泻火养阴之功,火热除,冲任和,故同房发热止,并能受孕有子。(李祥云) 

房事瘫软排液 

[病案]倪某,女,26岁。1957年3月l6日初诊。结婚三年,夫妻感情好。婚后两性

一接触阴道即排泄大量液体,性交时全身抖动不能忍耐,甚至意识艨胧全无知觉,性交

后气息奄奄,全身瘫软,二三天不能起床。故而以后避免房事,但病情继续发展,以后发

展到夫妻一有拥抱、亲吻阴道即会排出大量液体,继而全身瘫软,数日不能工作。平时

头晕目眩,腰酸体倦,不能耐劳,经行色淡量少,形体消瘦,面色咣白,舌质淡、少苔,脉

弱。 

[治则]温补命门,填固下元。 

[方药]生龙骨18克,生牡蛎18克,熟地15克,山萸肉10克,山药15克,茯苓10克,

炙附片6克,肉桂3克,巴戟天10克,菟丝子10克,仙灵脾10克,远志10克,五味子6

克。服10剂后精神转佳,体力增加,再行房事以及接吻拥抱时未再出现排液现象,房事

后亦无全身瘫软现象。为巩固疗效,续用生龙骨60克,生牡蛎60克,熟地45克,山萸肉

30克,山药45克,茯苓45克,炙附片20克,肉桂10克,仙灵脾30克,巴戟天30克,菟丝

子30克,鹿角胶30克,覆盆子30克,紫河车30克,共研细末,炼蜜泛丸,每丸10克,每

次1丸,早晚服。一年后随访,身体健壮,性欲正常。(见《中医医案医话集锦》,甘肃人民出版社) 

[评析]房事瘫软与排液,临床罕见,在女性称为阴萎。阴萎与男性阳萎早泄相同,性

欲一冲动随即排液不能耐受,并出现全身颤抖。肾藏精,今患者之症状系命火不足,下元

虚惫所致,命火不足则阴萎不兴,下元虚惫则精关不固出现早泄。方以附桂八味丸去寒

凉泻下之丹皮、泽泻,纯补命门之火;仙灵脾补肾温阳,壮阴萎之兴,菟丝子、巴戟天壮

元阳补肾固经;远志、五味子强心肾敛阴精,龙骨、牡蛎益肾固精。全方配伍补命火、

固下元,使阴萎振,早泄止,病愈。为巩固疗效,以该方为基础加减制成丸药,以理善后。

(李祥云) 

外阴抽痛 

[病案]苏某,女,49岁。外阴及小腹向上抽痛,历时月余,日趋加重。近日来艰于入

厕,蹲久则剧痛难忍。几经妇科检查,均无异常发现。一年多来,月经三个月至半年一行,

量少色暗,经临小腹胀痛,并伴轻度乳胀。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缓。 

[治则]理气解郁,养血舒肝。 

[方药]熟地18克,白芍15克,当归12克,黄芩9克,川楝子9克,柴胡6克,川芎6

克,白芥子6克,枳壳6克;炮姜3克。并用大粒食盐500克炒热后熨小腹,每晚1次。

服药3剂,热熨2次后,痛势明显减轻,但仍腹胀。此气分药力不及,仍步原意,更扭下方:

橘核15克,橘叶15克,白芍15克,合欢皮12克,川棟子12克,当归12克,郁金12克,

小茴香9克,乌药9克,吴茱萸9克,陈皮9克,炒枳壳3克,肉桂3克,木香3克。用法

同前。又服3剂,阴痛病除,腹胀止。(见《辽宁中医杂志》1986年第5期) 

[评析]外阴为足厥阴肝经循行之处,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失其条达之性,或寒邪凝

滞肝经,肝失疏泄,气机不得流畅,均可导致外阴作痛。本案见阴户小腹抽痛,又有经行

乳胀,症属肝郁气滞无疑。施治针对病机而立法遣药,并辅以热盐熨敷,计日即收全功。

《药性论》:“妇人阴病,青布裹盐熨之。”实践证明,内外治疗并用,收效颇为显著。(马

荫笃) 

子夜外阴抽缩 

[病案]周某,女,56岁。1984年4月14日诊。三天前凌晨1时左右,阴户收缩,拘

紧内引,同时自觉心和双手也随之抽搐牵引,约三分钟后复常。以后每夜到时又发。面

色白,舌淡,脉细弱。 

[治则]温肝散寒。 

[方药]吴萸15克,当归12克,肉桂5克,党参15克,荔核15克,橘核15克,小茴香

12克,乌药12克,艾叶12克,木瓜15克,甘草6克。1剂后诸症减轻,续服1剂痊愈。(见

《四川中医》1986年第11期) 

[评析]妇人阴缩,临床少见。然其病理与男子同,乃为寒客厥阴。总属下焦阳虚寒

甚,故用温肝散寒之剂而效。(吕志连) 

外阴内缩症 

[病案]魏某,女,45岁。1958年冬天气严寒,在农田干活,汗出减衣,回家后即感寒

冷不适,晚饭未吃即入睡,以后特别寒冷,半夜发生抖颤不已,继则手足厥冷,不能伸屈

自然,小腹拘痛,恶心呕吐,约半小时之后突然感阴户收缩,拘紧内引,自觉阴户形成空

洞,有冷气冲出,小便时出,汗出如洗,言语如常,身体疲惫,苔白润,脉微细。 

[治则]温阳散寒,通和血脉。 

[方药]当归24克,桂枝15克,细辛6克,木通9克,酒芍药15克,甘草9克,大枣10

枚,生姜9克,吴茱萸9克,水煎,清酒兑服。一日服3次。连服2剂阴缩止,手足厥回,

病愈。以后未见复发。(见《广东中医》1960年第6期) 

[评析]外阴内缩症又称为缩阴症。缩阴症可发生在男子,也可发生在女子。发生在

男子是阴茎向腹内缩入,又可称为缩阳症。缩阴症有的表现为乳房向胸部收缩,有的表

现为阴户内缩,此例即如此。该病多因平素肾元虚损,贼风侵袭,或房事后新感寒邪所

致。《内经》云;“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故治疗应温阳补肾散寒,通和血脉。今选用当

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当归四逆汤重在沮和血脉,吴茱萸温厥阴经,生姜祛寒

达邪于表,故寒怯脉络通,阴户不再拘紧收缩,病愈。(李祥云) 

仰卧性快感 

[病案]张某,女,45岁。1983年3月15日就诊。每性欲冲动发作则仰卧床上,两目

闭合,两腿紧密并拢,继而全身高度兴奋,并有少量粘液自阴道流出,其性快感甚于与丈

夫同房之程度,全过程约2~3分钟,嗣后自感乏力,小腹隐痛,约4~5分钟痛止。病已

十年,初始多发于夜间,以后白天亦有发生,每天约2~3次,经常出现全身麻木而胀痛,

胸闷心烦,纳呆,气急,夜寐少眠,腰膝酸痛,时时感觉自下而上热气蒸腾不舒,形体消瘦,

多方求医。治之无效。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则]养阴清热,交通心肾。 

[方药]黄柏18克,知母20克,熟地30克,龟版20克,炒枣仁18克,香橼皮15克,

生麦芽20克,甘草10克。服6剂性快感停止,又服24剂诸症均止。后又服知柏地黄丸

巩固之,随访至今未复发。(见《山东中医杂志》1991年第5期) 

[评析]本病罕见,既非梦交,又非鬼交。性欲亢盛,肾精竭乏,肾水不足,相火偏旺,

心肾不交,治当养阴泻火,交通心肾。先用大补阴丸填精泻火,加枣仁安神,并加生麦芽,

香橼皮、甘草疏肝健脾开胃,气血生化有源,肾精得充。继用知柏地黄丸相火乃平,故病

愈。(李祥云) 

阴蚀 

[病案]刘某,女,32岁。阴痒三年,奇痒难忍,甚则溃破流水,痛如火燎,坐卧不宁,

夜不能寐。曾用抗过敏药,中药龙胆泻肝汤及外冼方无效,多方求医,阴痒如故,阴部溃

烂成片流水。 

[治则]清热利湿,解毒杀虫。 

[方药]苦参20克,黄连10克,木通10克,菊花13克,生甘草6克,泽泻10克,防风

10克,玄参13克,荆芥10克,地肤子13克,土茯苓15克,白藓皮15克,蜂房8克,苍术

10克。每日服1剂,服药期间忌辛辣,节房事。服5剂阴痒减轻,蚀面缩小,服至20剂痒

止,阴蚀愈,又服10剂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见《江西中医药》1981年第2期) 

[评析]阴蚀又名阴疮,多因湿热下注,郁久生虫,虫蚀阴中,或湿热毒邪腐蚀肌肉,

日久溃蚀而致。以往虽用龙胆泻肝汤之类,多因用药偏于清热利湿,病重药轻,药不及病,

故未愈。今用清热解毒,除湿止痒,佐杀虫之剂,药中病机,故病愈。(李祥云) 

气胎 

[病案]王某,女,44岁。1977午7月20日初诊。患者结婚二十五年未孕,月经周期

正常,量中色紫夹血块,经前乳胀。有痛经史。丈夫于1974年因冠心病而死亡。1976年

6月又再次婚配,现在的丈夫健康,但家庭不睦,心情不畅。末次月经1977年元月10日,

行经五天净,量中如以往,嗣后经闭二月未行,并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全身乏力不适感,

之后腹部逐渐增大,现闭经四月余,自觉腹部出现胎动,腹部膨大,怀疑双胎而来医院就

诊检查胎位。目前仍感胸闷胁胀,性情急躁,时欲叹息,夜寐不佳。检查:形体肥盛,面

色黄黯,腹壁肥厚,未触及胎儿及肿块,但站立时腹部膨隆,似妊娠八个月大小。妇科检

查:宫体后位,小,其他无异常发现。舌质紫红有瘀斑、苔薄黄,脉弦略数。诊断为气胎。 

[治则]理气行血开郁。 

[方药]当归15克,白芍15克,柴胡20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生地15克,五灵

脂10克,蒲黄10克,香附15克,陈皮15克。服3剂排气较多,胸闷及胃脘胀满减轻,睡

眠仍不佳,故上方加远志15克,枣仁15克,又服3刑。为巩固疗效又服3剂,病愈。(见

《辽宁中医》1979年第5期) 

[评析]气胎临床罕见。《续名医类案》曰:“因当经着气伤肝,久郁冲任血海,似怀

胎而无形,此名气胎。”该患者因家庭不睦,情绪忧结,肝气郁结,气机运行不畅,导致气

滞血结,凝滞于胞宫,胞脉闭塞,经血不能下达,故经闭腹大,状似怀孕而无形,甚则出现

恶阻反应,并感胎动。今用逍遥散加减理气行血开郁,仅服9剂中药即病愈。(李祥云) 

血腹(黄体破裂) 

[病案]刘某,女,16岁,未婚。1982年2月21日入院。患者月经周期不准,每每落

后,经行腹痛,色红量多,今停经三十三天。腹痛剧,拒按,面色咣白,心慌神疲,大便二日

未解,见腹部微隆,行右下腹穿刺,抽出不凝之血液。患者无外伤史,无性交史,验血常

规:血红蛋白80克/L(8克%),红细胞2.8×10”/L(280万/立方毫米),白细胞11.8×

10/L(11800/立方毫米),中性细胞80%。淋巴细胞19%,单核细胞1%,诊断为黄体破裂出

血。建议手术,患者拒绝,请中医会诊。舌质淡红,苔薄黄欠润,脉浮弦数。 

[治则]活血祛瘀,益气止血。 

[方药]红花10克,生蒲黄10克,大黄10克,丹参12克,益母草15克,香附15克,

党参15克,阿胶15克(烊化),蒲公英25克,白芍30克,麦冬30克,急煎一日分三次服。

服2剂后腹痛骤减,原方再进服2剂,腹痛止,食欲增加,精神振,苔薄黄,大便不下。故

原方加草豆蔻6克,又服4剂,大便下,诸恙均愈,出院。(见《湖北中医杂志》1983年第3期) 

[评析]患者素来月经过期,今又过期,腹痛拒按,面色晄白,无外伤史,无性交史,下

腹部穿刺抽出不凝之血液,故诊断为“黄体破裂出血”。一般是主张手术,但患者拒绝,

要求中医治疗。因腹腔内出血,系血不循经,血瘀小腹,故用活血祛瘀之剂,兼用清热凉

血、养血行气之品,攻中有补,阴阳调和,病愈。(李祥云) 

顽固尿失禁 

[病案]谭某,女,49岁。1980年12月20日初诊。患者在1953年产后三天喝了过

咸的猪蹄汤,又暴饮过量温热茶水,当日二便不通,腹大如鼓,以后虽经治疗二便得利,

但此后却留下下腹坠胀、小便失禁之症,屡经治疗至今二十二年罔效。证见:面色晄白,

形体消瘦枯槁,神疲乏力,言语低微,腰酸腿软,膝下凉,畏寒身冷,食欲不佳,口不渴,胸

腹胀气,大便溏薄,小便不断遗出。舌质淡红、苔白滑,脉沉细无力。尿常规检查无异常。

血红蛋白65克/L(6.5克%)。 

[治则]温肾补脾,填精补髓。 

[方药]熟地30克,山药20克,茯苓18克,泽泻12克,丹参12克,益智仁12克,肉

桂12克,山萸肉15克,白术15克,党参24克,附片10克。服4剂腹胀好转,尿次减少,

饮食增加,因病程长,故改为丸剂以图缓效,方药为:熟地100克,山药60克,茯苓30克,

远志30克,益智仁30克,补骨脂30克,红参30克,白术30克,鹿角胶30克,山萸肉50

克,泽泻20克,丹皮20克,肉桂20克,附片20克,五味子20克。共研细末,以蜜泛丸,

每丸9克,每日三次,每次1丸.1料服完,小便即正常,饮食亦增,精神转佳,气色好转。(见

《湖北中医杂志》1983年第5期) 

[评析]本病产后多瘀多虚是其特点,今患者饮食不节,又因前医误治致脾胃损伤,

后天之脾病久影响先天之肾,肾虚气化无权,开阖不利,小便失禁。《内经》云:“饮入于

胃,游溢精气,上归于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膀胱气化正常则小

便得利,今患者脾肾阳虚,影响膀胱气化功能,故小便失禁。先拟重剂附桂地黄丸加味,

仅服4剂,病见效机,故汤剂改为丸剂温补脾肾。脾肾足膀胱气化功能正常,久病治愈。

(李祥云) 

阴挺、脱肛 

[病案]刘某,女,26岁。患者于1982年3月顺产一男婴,产后五十余日,因挑担小麦

百余斤,即感下腹坠痛。次日出现阴中不适,如有物阻,大便秘结,解便后肛门脱出,须用

手推入肛内,下次便时亦同前。阴中之物与裤相擦,疼痛甚剧,不能行动。遂请中医诊治。

见其面色不华,形瘦,气短自汗,神疲,子宫突至阴道口外约3厘米许并脱肛。舌质淡,苔

薄白,脉右细弱,左关微弦而缓。此属阴挺,脱肛合病。 

[治则]益气;升陷。 

[方药]黄芪50克,党参15克,升麻15克,白术15克,续断15克,炙甘草10克,枳

实50克(炒),乌梅30克,金樱子15克,鱼腥草30克,水煎服。卧床休息。服2剂后,诸

症明显好转,守方再进5剂,子宫已收,便时肛不外出,已能行动。嘱其前往妇检,已全复

位,唯白带较多。于前方内加炒白芷、盐水炒黄柏,山药以治其带。服药一月余,病告愈,

随访至今未发。(见《四川中医》1983年第6期) 

[评析]阴挺、脱肛同时并见者较少见。病因在于脏气虚,“用力太过,其气下陷”,

患者平素白带较多,复因产后劳重,损及冲任,使元气下陷,带脉不约,导致阴挺,脱肛。

根据《内经》“其下陷者,升而举之”和“散者收之,损者益之”的治疗原则,重用举元

煎甘温益气升陷,乌梅、金樱子收敛因涩耗散之气,续断益肾固冲,约带止痛,反佐一味

枳实,其意不在消痞险满,而在于增强子宫直肠的收缩,加速其复位:鱼腥草清热解毒以

止带。诸药相伍,在辨证施治的同时结合运用现代药理知识,所以收到满意疗效。(李祥云) 

精神失常(热入血室) 

[病案]刘某,女,21岁。1976年7月3日初诊。一周前曾患外感,发热恶寒,适逢月

经来潮,以后寒热止,但自觉胸胁胀满,心烦意乱,耳中如闻异声,眼中如见鬼神,狂言乱

语,惶恐不安,入夜尤甚。曾去他院诊断为精神失常(癫狂),给予中西药物治疗无效,反

觉口渴思饮,病情加剧。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则]和解少阳,泻肝清热。 

[方药]柴胡12克,清半夏9克,黄芩9克,党参9克,生赭石30克,灵磁石30克,当

归12克,白芍12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3枚。针刺:期门、百会、风池、阳白、

印堂、内关、神门等。服2剂药后神志已定,夜能入睡,恐惧之状大减,唯感头晕头痛,

口渴喜冷饮,心中烦乱,舌质红、苔黄燥,脉洪数。考虑他院医生已误用攻下,津伤液耗,

故用大剂白虎汤,方药为:生石膏90克,知母9克,元参30克,丹皮15克,柴胡9克,当

归12克,白芍12克,甘草6克。服3剂病人告愈。(见《新中医》1979年第1期) 

[评析]热入血室《伤寒论》有论述:“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夜则谵

语,如见鬼状,此为热入血室……。”患者病初感受外邪,适逢经行,邪热乘血室空虚因而

内陷,表邪入里,阳热内郁。血属阴,气属阳,血为热扰,气分无病,故昼轻而夜重。此病

不在表和胸膈,故不可汗、吐,病不属阳明腑证,故不可攻下。只有以小柴胡汤驱内陷之

邪热,用当归、白芍以活血化瘀,磁石、赭石宁心以安神,又可防柴胡之升举太过。针刺

期门、风池等穴以散风达邪、泻肝清热。复诊见津枯热盛,用白虎汤清热,知母、元参

养阴生津,丹皮佐当归、白芍荡血室之瘀,柴胡泻肝经之热,故邪退热除。(李祥云) 

厥证(神经官能症) 

[病案]张某,女,63岁。于三十四年前,产后受寒,致寒热往来,小腹胀滞,恶露漏下

不止。经中医诊治,下瘀血块而漏止。但自此后,每年入夏必发病一次。起病初如感冒,

见发热恶寒,头项强痛,鼻塞体痛,干呕呃逆,右肋下隐痛,小腹作胀,腹呜腹泻,日2~3

次。数日后,每至晚上9时左右,初觉体表发烫,灼如燔炭,欲裸露上身,或用冷水檫浴后

稍感舒适。继则胸脘满闷,每隔数分钟惊悸抽搐一次,神昏谵语,烦躁不宁,有欲死而后

快之状,持续4~5小时之久。至半夜1时许,患者神疲乏力,连续呵欠数分钟,惊悸渐止,

始能安睡。如此之状,每日发作,病延三十余年,多处求治未效。 

[治则]和解少阳,镇静安神。 

[方药]软柴胡12克,仙半夏5克,黄芩5克,制川军6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生

姜4片,大枣6枚,川桂枝10克,茯苓10克。1剂后患者即觉症减:2剂药后,诸症大减;

3剂药后症状消失。几十年之奇病顽疾,3剂即愈,其效神速。(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年第

2期) 

[评析]本病略似《伤寒论》第107条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症:“伤寒八,九日,下之,

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本病属三阳均受邪扰.太阳受邪,故

见恶寒头痛,鼻塞体痛,阳明受邪,故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少阳受邪,故见胸肋隐痛

等症。虽三阳俱病,但主要应治少阳,兼以泻热镇惊,故用柴胡龙牡汤主之取得疗效。本

方治神经官能症及精神分裂症均有一定疗效。(黄宣能) 

脏躁 

[病案]杨某,女,29岁。两年前因产后失血过多,气血虚弱,近又因惊吓致精神失常,

悲伤哭泣,狂笑无常而住院,给予镇静剂及针灸治疗无效,仍频发不止,且四肢抽搐,昏

厥不省人事,伴怔忡不眠,自汗,烦躁眩晕,自言自语,口干不思饮。苔薄质绛,脉弦细。 

[治则]舒肝解郁,开窍镇静。 

[方药]当归12克,生白芍12克,淮小麦30克,生甘草6克,橘皮6克,橘络6克,龙

齿15克,石菖蒲9克,远志9克,合欢皮9克,柏子仁9克,大枣10枚。每次发作时加针

灸刺人中。服3剂药后每日仍发5~6次,但苏醒较以前快,纳食能进,但每夜仅睡1~2

小时,多梦。以后在上方基础上根据症状变化进行加减,加服琥珀多寐丸3克,白天服镇

心丸1粒。方药用党参12克,黄芪12克,首乌12克,牡蛎30克,莲心5克,珍珠粉0.3

克(晨起空腹吞服),琥珀粉3克(晚上临睡时服)。如此治疗一月余,心神已定,睡眠亦安,

精神转好,食欲恢复正常,病愈出院。出院后按上方加减又行巩固之,以后恢复工作,随

访未再发作。(见《何子淮女科经验集》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评析]脏躁多因心血不足,情志失常所致。《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曰:“妇

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因心静则神宁,若七情

所伤,心不得宁,故烦躁,神志失常。母令子实,心病影响肝,肝病风动,四肢抽搐,频发不

止。今患者先是产后大出血,致气血虚弱,近又惊吓,故治疗以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和

中缓急,加开窍镇静调理治之一月余,病愈。(李祥云) 

卵巢囊肿、输卵管积水 

[病案]唐某,女,35岁。1970年6月20日初诊。结婚十年未孕,半年来小腹隐痛,

腰酸痛,带下增多,色黄有味,经医院检查:诊断为右侧卵巢囊肿(5×5×6厘米),左侧输

卵管积水(4×3×3厘米),曾嘱其手术,患者不同意。患者平时胃纳不佳,心烦易怒,苔白

腻,舌质红,脉沉弦。 

[治则]清热利湿,行气豁痰。 

[方药]瞿麦12克,篇蓄9克.木通3克,车前子9克,滑石15克,黄芩9克,乌药9

克,茸薢12克,半夏9克,礞石15克,木香3克,砂仁6克。服药15剂后,自觉腰痛腹痛

减轻。按上方5剂量做成蜜丸,每丸9克,日服2丸。一月后检查卵巢囊肿已消失,左侧

输卵管积水呈条索状增厚。上方加茯苓9克,继服20剂,另用5剂做成蜜丸,服法同上,

以巩固疗效。1972年7月复查一切情况良好,妇科检查:附件阴性。(见《刘奉五妇科经验》,

人民卫生出版社) 

[评析]卵巢囊肿或输卵管积水与祖国医学所指的“肠覃”相类似。《灵枢·水胀篇》

曰:“肠覃……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疮

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共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

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本病多因寒凉伤于卫气,水湿积聚不散所致,病程日久,

寒湿化热,煎熬水液,则逐渐粘稠如痰所致。本病例为湿热下注痰凝络阻,故用八正散加

减,方中瞿麦、篇蓄、车前子,滑石、木通、黄芩清热利湿,木香,砂仁、乌药行气泻水;

半夏、礞石豁痰散结。因病情缓慢,故制成丸药久服,取其性缓而药力持久,使本病愈。

(李祥云) 

肠覃癥积(卵巢囊肿) 

[病案]梅某,女,40岁。1977年3月7日初诊。腹部有一肿块已有五年,现渐至增

大,曾于1977年2月去某医院检查:腹部隆起,可触及平脐大小之包决。妇科检查:后

穹窿饱满,球行包块不易推动。后住院进行手术,剖腹后见右侧卵巢有如兰球大小之囊

性包块,占满下腹腔,前壁光滑,后壁与后腹膜及腹主动脉粘连,因剥离困难,未行摘除

即关闭腹腔,诊断为“卵巢囊肿”。尔后请中医会诊,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细。 

[治则]破血祛瘀,益气健脾。 

[方药]当归12克,三棱9克,莪术9克,川芎9克,桃仁9克,红花9克,炮山甲9克,

白术9克,党参15克。服15剂后,包块逐渐缩小,但手术伤口未愈合,流清水,神疲乏力,

倦怠头昏,纳差,故上方加黄芪30克。又服半月,腹部包坎缩小至拳头大,伤口仍愈合不

好,肢体困倦,故养血活血同治,处方为:当归9克,川芎9克,丹皮9克,赤芍9克,桃仁

9克,红花9克,白术9克,白芷9克,红藤30克,苡仁30克,冬瓜仁30克。又服10剂。

4月27日行妇科检查:包块消失。仍感头晕,食欲不振,伤口仍未完全愈合,给予益气补

血、理气健胃消导之剂,方用八珍汤加减5剂以理善后。一年半后复查;包块未见复发,

身体完全恢复健康。(见《新中医》1982年第7期) 

[评析]肠覃癥积相当于现代医学所指的卵巢囊肿,该病一般多采用手术治疗,今患

者卵巢囊肿较大,手术中因粘连不易剥离,故用中药治疗。采用破癥消结之三棱、莪术、

桃仁、红花、炮山甲、川芎攻伐力强;党参、白术、当归益气补血,因刚动过手术,正

气亏损不耐攻伐,故加黄芪30克益气。以后因癥瘕大减,手术伤口迟迟不愈合,故加红

藤、白芷,苡仁,冬瓜仁清热解毒,利水渗湿,可促进伤口愈合。包块消失之后,用八珍汤

益气补血以理善后。(李祥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23】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42】
中医妇科专辑
如何治疗经行乳头痒痛?
妇科疾病
名老中医治黄褐斑的好方:化瘀消斑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