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0-64中医小药方二十四(一百首)

10-64中医小药方二十四(一百首)

1.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不是表证,发一下汗热也就能去;是寒逆,里急,阳脱于外了:四逆汤主之。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下利亡阳了),四逆汤主之。伤寒脉促,手足厥冷,可灸之(并非阳虚,是阴凝的侯),如灸涌泉,引血下趋。伤寒脉滑而厥,里有热也:很多说这是错的,滑脉是痰,怎么会热呢。太阳病里风阳之症:有脉浮滑;这里说的也是热厥,无形之热挟痰;没有热结,不用攻下,清一下热:都用白虎汤主之。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热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而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厥阴肝胃上逆)。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寒水凌心),当用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不一会儿),水渍入胃,必作利也。(一利水,从心胃脘口进到胃肠了,下利了)。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冷,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咽喉不利,吐脓血热逼浊阴不降(厥阴热厥上攻喉痹),可:从上而下还一派虚寒:清火吧一下就虚脱了,温补呢还怕热厥加重,所以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后世很多说这方是错的,药味太多,衍文增补,不是仲景本义。经方一般药味少的药量大,药味多的药量一般很小,这个是难治症:麻黄升麻升举下陷之寒湿外散;当归补血(缓解的),黄芩清胆火,知母石膏清胃热(止吐脓血),萎蕤天门冬润肺(咽喉不利),白术干姜芍药桂枝茯苓甘草:解水分寒湿,增营分之热,通利血脉,寒水去营热增,手足厥冷自解矣。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肚子痛有寒凉要拉了;赶紧温之,庶可无害,不要让他拉肚子伤阳。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中宫就寒,再吐下更寒),寒格(上热为下寒所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黄连黄芩清热燥湿,干姜温中,人参以补胃气(纠正吐下错误,应该清热温中:升降阴阳用药)。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上有郁热呢,可是下虚;这个上热不用用药,冒汗出自己就解了),病人必微厥(微有热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下利清谷者,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一般都说阴盛格阳于外,我自己认为承接上文:外热自己解就行了,主要这个寒厥),通脉四逆汤主之。下利而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肺肾不固;阳脱出来,不藏纳了)。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睟时脉还(一天转了一圈,阳气回来了;没到半夜12点亡阳,大限),手足温者升生,脉不还者死。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再攻其表(表里夹杂个症,传变这里虚寒为主),(治法)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服四逆下利腹满消;仍有头痛,项强,脉浮等和这里说的身体疼痛,桂枝汤主之)。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虚寒为主,发汗亡阳下利更重了)。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虚症脉当沉微弱,今反实;脉症不符,反常了:温则生燥,热厥深了还不能攻下;不死何待)。下利微热而渴,脉弱者(脉弱为虚,微热而渴是好转之象),自愈。下利,脉数而渴者(热症见渴,脉症相符),自愈(下利自愈),设不差(病没有好),必是脓血(刚才是清谷,现在热症下利不好,必定是热逼下利脓血)。下利脉数,而微热,汗出(气机能升腾,鼓动上来),自愈,设复紧为未解(就是说:热蒸汗从上散完了,下焦寒症没解,阳气没提升起来;病就是未解了)。

2.张海瑞厥阴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可是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肝主血,阴寒所;又克制脾胃,脾胃主四肢:四肢浑身凉厥了,所以不欲食而下利不止。可是风木之气在上,风火相煽,气上撞心,心中就疼热。湿土当中能生虫,风木之气给虫以氧分。一进食物吐酸水儿,蛔虫儿出来了:就是这么回事的。厥阴中风,就是说太阳中风传至厥阴。脉浮者,邪未陷里而复升,欲愈;不浮者,为未愈。厥阴病,欲解时;本经之旺,从丑至卯上(夜间一点至早晨五点)。厥阴病,阳气乍复,津液不及运承;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不管是热实厥逆导致中下虚寒,逆冷;还是虚家的虚寒;都不可下。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手足逆冷是也:阴阳不能顺接,专指这个手足逆冷的寒厥。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不能食,今反能食(欲灭而复明,回光返照,转瞬即灭);此名除中,必死。伤寒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恐为除中,食以素饼,不发热者(不能食),知食欲不好,胃气尚在,没有脱出;必愈。恐(的是)暴热来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诊察),其热续在者,期(期望)以之旦日夜半愈(从早到夜半是该愈了);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逆的侯相应了:故期旦日至夜半愈:就是今天半夜的事,不是死就是活了。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减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并非除中,是胃阳郁遏),必发为痈脓也。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者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厥阴热厥,上攻喉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者,便脓血者,其喉不痹(厥阴热厥,下攻脓血)。伤寒二三日至四五日者,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热深厥也深,厥微热亦微(热,厥;同长同消,破阳扶阴法治);而反发汗者(误汗,津液伤)必口伤烂赤。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热厥同步),不厥者,(热,厥)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也)五日,故知自愈。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胃肤冷,其人烦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真阳虚极,四肢厥冷,上逆腻烦),非蛔厥也(胃本身冷了,不是肝厥吐蛔了)。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为藏寒(内脏虚寒,胃寒,腻烦),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而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痢;这儿呢,温补收涩,附子理中汤加粟壳等就为合适。(有人说,经方;乌梅丸一个就能杀虫,治了蛔虫痢疾?真是神药。就不用争辩这。传变到这里了:肝胃上逆,肝脾又郁结;湿生虫,而禀厥阴风木所化。这个蛔虫:酸则静,辛则伏,苦则下;乌梅丸:乌梅酸涩,配川椒把它杀下去;黄连,黄柏苦下;附子,干姜,细辛,桂枝:温中散寒;人参,当归和下肝脾。自古就这么流传的)。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躁(腻烦),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热除了有点寒厥,能食胃气恢复是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病愈了,热厥不在胸中。是热深入中宫,使之不宣,胃气还凝滞着呢;热入阴络,故知:热去后,应:厥阴热深厥深下便脓血)。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在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三日传经已尽,热多阳复,能抗邪了);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复传变阴经一圈,热还不去,入阴络),必下便脓血。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伤寒发热,下利厥逆,燥不得卧者,死(寒逆隔阳,外脱了)。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发热而厥,不七日下利的,难治(下利寒厥为主,但没上面严重,故说能治难治)。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忽然)发热而利(不能下利,今反一刻间利了:阴盛,一点子阳气郁闭着呢),其人汗出,死,有阴无阳故也(一点子阳气一出汗也没了)。病人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是冷结于膀胱关元也(手足厥冷,小腹痛:寒结于下,不结中上)。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此亡血,下之死。手足逆寒,脉细欲厥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当归四逆汤加吴萸生姜汤主之(手足厥冷:阳微阴盛,四逆汤症;热深厥深白虎汤症;阳气郁遏,四逆散症;此处血虚寒郁,不荣于脉,四肢寒厥,当归四逆汤)。四逆散是调肝脾,郁结的四肢厥冷;四逆汤是暖水温土,从下至上内而外;逆转乾坤,救寒逆四肢厥冷的。

3.张海瑞少阴病欲解,从本经,能胜邪时:子至寅上(夜11点至凌晨5点)也是真阳升起来时。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虽脉数,然为里症,协火内动阴虚,脉沉细微;不可发汗,发汗则亡阴。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外阳邪没了,内正气还不衰:为欲愈。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强汗血液被夺,神昏谵语小便难等;都是火在上劫之症候。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少阴寒邪化本经热了,肾移热于膀胱: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指的移热至迫血妄行:轻者猪苓汤,重者黄连阿胶汤。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眼出者,是名:厥上竭下,下厥上竭,为难治(阳在上,阴在下;阳先竭于下,阴先竭于上;上为热逆迫血,下为寒泄陷气):这里指的前者。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心中烦,不得眠卧(虚烦扰眠),黄连阿胶汤主之(滋肾阴就是制心火)。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阴寒阻截了,桃花汤主之就对症。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虚寒下利可以,又有湿热下利的断乎不行)便脓血可刺(也可针刺下就好了):刺哪里呢,足少阴幽门,交信:泄其邪,通经络。少阴病,下利,咽痛,心烦者:少阴协火症,邪热下注下利,虚火上炎咽痛,胸满,心烦:猪苓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甘甜清火缓一下急;不差者,再与桔梗汤:祛下痰热。少阴病,咽中痛:越来越严重了,半夏散及汤主之:半夏开结降痰,桂枝疏风散寒,甘草止痛和中。咽中伤,生疮了,不能言语,声不出者:半夏开结,恐辛燥太过;加鸡子润燥止痛;半夏洗破如枣核,鸡子去黄:二味盛在鸡子壳中,倒入苦酒,放环孔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渣,少少含嚥;合为:苦酒汤方。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上轻下重者:肝气郁结,阳郁于内,不能通达四肢与下,厥冷了;所以放到少阴一章;实是厥阴的病,四逆散主之:柴胡芍药清热解郁,枳实开滞,甘草和中:又柴胡合甘草,解肝胃郁;枳实合芍药,散肝胃结。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阴虚水热互结,渗大肠则利,犯肺则咳,犯胃呕,无津则渴,阴虚阳亢少阴本症心烦不得眠:猪苓汤主之,育阴清热利水。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胃家实,大承气汤主之。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不是虚寒症下利稀薄清冷,是心下痛(胃脘及心包)下利青黑色污水:急下之,大承气汤。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少阴协热导致的胃家实满,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阐释:外邪内水,重在表。寒与水从汗而解,兼以温化。咳而微喘乃水寒射肺,发热不渴是表证未罢,与小青龙汤,发表散水,服汤已渴者,里气温,水气散,为欲解。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阐释:卫虚营和。卫气者,卫外而为固。今不能卫外,故常自汗出,此为营气和,而卫不和。卫为阳,营为阴,今营自和,而卫气不与之和谐,故营自行于脉中,卫自行于脉外,两不相合,宜桂枝汤发其汗,调和营卫之气则愈。自汗伤正,发汗驱邪。复发者,因其自汗,而更发之,则营卫和,则自汗止。自汗一症,即不发热亦可用。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阐释:营卫失和,卫虚营不和。里和表病,汗之则愈。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阐释:误治伤真阳。阳虚阴盛,阴来迫阳之烦躁。用干姜附子,以温寒水,使阳有所附。下之虚其里,汗之虚其表,既下又汗,则表里俱虚。虚不胜邪,正邪交争,故昼日烦躁不得眠,夜阴为主,阳虚不能与之争,是夜则安静,不呕不渴者,里无热,身无大热者,表无热,又无表证,而脉沉微,知阳气大虚,阴寒气胜,与干姜附子汤,退阴复阳。

干姜附子汤方

干姜一两(炮)附子一枚(破八片,炮)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阐释:茯苓四逆,固阴以收阳;干姜附子,固阳以配阴。二方皆从四逆加减,而有救阳救阴之异。茯苓四逆,比四逆为缓,固里宜缓。姜附者,阳中之阳,用生附而去甘草,则势力更猛,比四逆为峻,回阳当急。一去甘草,一加茯苓,而缓急自别,加减之妙,见用方之神。

仲景一百十三方,用附子者二十一,熟用者十有三,必佐麻黄桂枝大黄黄连黄芩细辛辈。生用者八,姜附汤,四逆汤,白通汤,白通猪胆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汤,四逆人参汤,茯苓四逆汤。必方中皆用干姜,但不用熟附佐干姜。

张氏医通:腰痛属寒者,其腰如冰,其脉必紧,得热则减,得寒则增,本方加肉桂杜仲。和剂局方:姜附汤,治暴中风冷,久积痰水,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一切虚寒,并皆治之。

4.从张锡纯用黄芪得到的启示

张锡纯喜用黄芪配知母治疗虚热。曾论:“凡遇阴虚有热之证,其稍有根柢可挽回者,于方中重用黄芪、知母,莫不随手奏效。黄芪温升补气,乃将雨时上升之阳气也;知母寒润滋阴,乃将雨时四合之阴气也,二药并用,大具阳升阴应,云行雨施之妙,膏泽优渥烦热自退,此不治之治也。”从这段论述我们可以看出,黄芪配伍知母似乎是简化的大青龙汤法,黄芪类似于麻桂杏甘姜枣,知母类似于石膏,因无发表作用,可以说适合治疗“内伤的大青龙汤证”。对于大小青龙汤方名有很多不同的解释,由张锡纯的启示我们又可以得出一个新的解释:大青龙汤证因内有郁热,患者烦躁不安。古人心中解决天气闷热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下一场雨。可是要想有雨首先应该有云。大青龙汤中麻黄汤加姜枣起到一个升腾云气的作用,麻黄汤无疑有升的作用,加姜枣补益中焦是为了有水源。这样天空中有了云以后就可以“人工降雨”了。现代人是在云里洒碘化银,使水蒸气凝结成水,古人治病就在药方里加寒性的石膏,我们常说云翻雨覆,云首先要翻,雨才能覆,“翻”是指有一个转折,石膏这里让上升的药势转折向下,起到了翻云的作用。这样云升雨降的过程就算完成了。因此大青龙汤重视的是一起一落,但不是简单的一起一落,更确切的说法是一起一翻。仅说“起落”是注重了两个独立的过程,用“翻”字可以突出起落的转折过程。所以说只知道起落还不够细化,能够降下的药物很多,为什么单选石膏呢,牛膝行吗,有人说牛膝虽然下行,清热力量不够,所以不行。那栀子呢?栀子既能下行,又能清热,引热从小便而出,而且对烦躁也很对症,既然这么合适,我们师仲景意,创一个新大青龙汤,把石膏换成栀子行吗?效果当然不会太好。为什么呢?因为栀子是往下拉,而不是往下翻。降雨是一个自然天成的过程,硬往下拉能降雨吗。石膏色白质重性寒凉味辛,种种都是金象。象锅盖一样,凝结在上面的水滴,靠自身的重力自然的落下来。栀子显然不具备这种性质,因为栀子的降是“水性”的降,不是“金性”的降。所以古人组的方不是我们容易仿造的。或有人问:栀子豉汤也是一升一降,为什么用栀子来降呢?首先说,栀子豉汤已经和“龙”和“雨”没什么联系了,不再强调降雨的过程了。另一方面,大家不难发现栀子豉汤是水火的升降;大青龙汤是金木的升降。水火升降类似于北京上海各发一辆车对开;金木升降类似于从上海发一辆车,到北京拐个弯回上海。再比如说我们打出右拳时,左拳一般回收,这是水火升降的例子,这种升降注重维持平衡;而打出一个拳头,这个拳头不停顿的收回,这是金木升降的例子,它注重的是一个顺利的转折。所以中医里一般水与火配对;金与木配对。如果交叉一下,把石膏放在栀子豉汤里,或把栀子放在大青龙汤里,肯定疗效不会太好。有人说,体内的气机是木→火→金→水,完成一个循环,以对应春夏秋冬,这里为什么要分为金木与水火两对呢。首先说,机体的气机运行是复杂的,不可能一个圈就完全概括;其次,木火金水这个完整的循环或许是反映了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而治病时如果再这么按部就班的进行,就会有些呆板,所以说治疗时需要更直接一些的,这样就把一个大循环分为两个,在外围的大圈是金木循环,在里面有一个近似于直上直下的圈是水火循环。在古方中如栀子豉汤、交泰丸等是调整水火的,周慎斋常用补中益气汤加麦味,无疑是调整金木的。可见古人治病也是经常把这两个循环分开的。而基本上没有方子把木火金水全照顾到。我们需要注意一个事实,傻瓜相机照相的效果永远比不上手动专业相机,因为傻瓜相机的适用范围太广了,方剂可能也是这样,想创出一首面面俱到的方子肯定是不明智的。我们继续讨论大青龙汤,在三大内家拳之一的形意拳中,有一个术语最能体现大青龙汤的作用趋势:“起落钻翻”。“起落”是说总的走向;“钻翻”是具体的说明怎样起落。凑巧的是,形意拳中恰好有一个龙形,龙形就是先往上窜,是一个升劲,然后把劲一翻,用劈劲劈下来,正好是一起一落,一钻一翻,可见这种起落之势反映了古人对龙的认识,看民间的舞龙表演,总是在起落翻腾。我们暂且这么认为:大青龙汤证,体内本没有水饮,通过大青龙汤的一升一降,竟然形成了“降雨”,是龙的一个完整“作业”过程,因此叫“大”;小青龙汤本有水饮,通过小青龙汤的散,将水饮除掉,只是半个“作业”过程,因此叫“小”。这种解释不太严密,聊备一说吧,主要是为了说明大青龙汤的这种“机势”,古方特别是经方,不象现代医家的方子,它不斤斤计较于每味药对机体的具体作用,而是更注重药物组成的“阵法”,组成这种阵法之后会在体内产生什么样的作用趋势,因此个人认为分析大青龙汤不能只重视麻黄石膏这个药对。张锡纯黄芪与知母的配伍可以说非常类似大青龙汤法,因为他自己就作解释说:大具阳升阴应,云行雨施之妙。只是因为没有外邪,他巧妙的用了一味黄芪。凑巧的是,现代医家治疗消渴经常用到黄芪知母两味药,张锡纯的这段论述可以说为这样用药提供了理论根据。

5.加减玉女煎精选医案,值得借鉴!

玉女煎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牙龈炎、糖尿病、急性口腔炎等胃热阴虚者,而加减玉女煎是清代中医温病学家吴鞠通在玉女煎基础上改造而来,其性能更加灵活。本文精选本方医案,可以了解一下加减玉女煎的独特之处。

【药物组成】

生石膏一两,知母四钱,玄参四钱,细生地六钱,麦冬六钱。

【煎服方法与服用宜忌】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钟服。本方寒凉清泄,若大便溏泄者,忌用本方。

【主治病证】

温病,气营两燔者。高热口渴,心烦躁扰,肌肤发斑,或吐血,舌红绛,苔黄燥,脉数。

【方歌】

太阴温病已非轻,气血燔时两不平,

玉女煎方原可变,石膏知母地玄冬。

【方证源流】

加减玉女煎是由吴鞠通在张景岳玉女煎基础上变化而来。《温病条辨》曰:“太阴温病,气血两燔者,玉女煎去牛膝加玄参主之。”吴鞠通曰:“气血两燔,不可专治一边,故选用张景岳气血两治之玉女煎。去牛膝者,牛膝趋下,不合太阴证之用。改熟地为细生地者,亦取其轻而不重,凉而不温之义,且细生地能发血中之表也。加玄参者,取其壮水制火,预防咽痛失血等证也。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辛凉合甘寒法)。”

张秉成曰:“玉女煎,石膏、熟地各五钱,麦冬二钱,知母、牛膝各一钱半,治水亏火盛,六脉浮洪滑大,少阴不足,阳明有余。烦热、口渴、头痛、牙痛、失血等证。夫人之真阴充足,水火均平,绝不致有火盛之病,若肺肾真阴不足,不能濡润于胃,胃汁干枯,一受火邪,则燎原之势而为似白虎之证矣。方中熟地、牛膝滋肾水,麦冬以保肺金,知母上益肺阴,下滋肾水,能治阳明独胜之人,石膏甘寒质重,独入阳明,清胃中有余之热。虽然理虽如此,而其中熟地一味,若胃火炽盛者,尤宜斟酌用之,即虚火一证,亦宜改用生地为是。在用方者神而明之,变而通之可也”(《成方便读》)。

【方义阐述】

本方乃张景岳玉女煎加减化裁而成。方中生石膏重用,清肺胃之热,配知母呈白虎汤之义,有清热生津之功,清泄气分邪热,玄参、生地、麦冬三药相伍,即成增液汤,滋营阴而清营热。诸药合用共奏清气凉营、养阴生津之效。

【临床应用】

本方具有气营两清之功效,凡因温病病邪入里,气热未罢,而营热又起的两燔之证均可应用。若热毒炽盛者,可酌加金银花、连翘、黄连、黄芩、犀角等。出血者,合用犀角地黄汤或加蒲黄、侧柏叶、茜草、白茅根等增强凉血散血作用。

现代运用治疗牙周炎,加大黄、丹皮凉血消肿,泻火通便以釜底抽薪引火下行,助黄连、连翘清热散结消肿,泻大肠之热,淡竹叶清火利尿使火热之邪自小便而出;辅以白芷、细辛疏风止痛;白蒺藜疏肝郁,散肝风,平肝止痛;全蝎、蜈蚣息风解痉,通络止痛;白芍敛阴、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与白芍相伍,缓急止痛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等。

【医案精选】

案一: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李某,男,12岁,1986年2月21日就诊。

主诉:高热,头痛,肌肤斑疹2天。

患者昨日无明显诱因突发高热(40.5℃),剧烈头痛,项强,全身皮肤多处红色斑疹隐现,心烦谵语,经物理降温而热不退,今来就诊。现症见:壮热(41.5℃),口渴喜冷饮,饮不解渴,头痛叫喊不休,躁扰不安,查:肌肤斑疹隐现,色暗红,咽扁桃体不红肿,脑膜刺激征阳性。舌红绛,苔黄,脉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脑脊液涂片和化验符合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之诊断。

本证为温热病邪入里,炽盛于气营。治法:清气凉营解毒。方药: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加味。

生石膏15g,知母10g,玄参15g,生地黄10g,麦冬10g,大青叶10g,丹参10g,紫草10g。3剂病愈。

按:本证为温热病邪入里,炽盛于气营。患者为2月即春季发病,初起即见里热证,病属春温。气分邪热炽盛则高热,头痛,口渴引饮,苔黄,脉数;邪热内迫营分则见斑疹隐现,躁扰不安,舌绛;总属邪热入里,气营两燔之证。

案二:气营同病

鄂某,女性,19岁。

患者7天前曾有畏寒发烧,疲乏无力。3天前旅游回来,自觉口干苦,饮冷水后,当晚有寒战高烧,体温39.6℃不降,1976年10月23日以高烧待查收住院。查体温39.8℃,神清、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全身皮肤未见皮疹及出血点,颈软,心界不大,心率120次/分钟,律整,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两肺呼吸音正常,腹部平软,右上腹有压痛,肝在右肋下可及,神经反射正常,舌苔白厚腻,脉象弦数。查:肝功能异常。

暑热伏于气营之证。治则:气营两清。方从《温病条辨》玉女煎去熟地牛膝加细生地玄参方加味治之,少佐苦寒以燥湿,药用:

生石膏二两,知母四钱,玄参四钱,细生地八钱,麦冬六钱,淡竹叶三钱,金银花一两,连翘四钱,黄芩四钱,黄连面(冲)一钱。

服药两剂后,体温退至38℃,汗出,口苦饮冷等症好转。乃投白虎汤加减,增入解肌之柴葛及辛凉之品,以图清泄气分之邪热。药用:

生石膏二两,知母四钱,葛根四钱,柴胡三钱,薄荷(后下)二钱,淡竹叶四钱,金银花一钱,连翘一两。

服上方3剂后,体温降至37℃,又投三剂,体温为36℃,病向告愈,虑及余邪未尽,尚有复发之变,辛凉之品应当酌情增入,药用:

金银花五两,连翘五钱,淡竹叶三钱,麦冬三钱,沙参三钱,细生地八钱,薏苡仁一两,山药五钱,扁豆四钱。

服上方五剂后,热未再发,纳谷大增,二便通畅,夜寐亦酣,精神舒畅。血培养(-)。住院共19天,肝功能恢复正常。

按:中医辨证,初起有寒热,舌苔白腻,脉象弦数,有湿热见症。继则寒战高热汗出,形如疟状。目前但热不寒,口干唇燥,大渴喜凉饮,面赤,口苦黏腻,胸腹扪之灼手,大便日行一次,黏滞不爽,溲黄而热,脉象滑数有力,苔根部黄腻,舌质红绛。证属伏暑。系夏令感暑湿之气,至秋夏加新凉而发。观其病程变化苔由白腻转为黄褐,乃暑热在气分之证。舌质红绛,则为热在营分,故用加减玉女煎。两剂后,小溲转清,大便通畅,精神转佳,苔由黄褐转为薄黄,舌质由红绛变为淡红,脉来细数,此属营热转气,病有缓解之势,乃投白虎汤加减,增入解肌之柴葛及辛凉之品。三剂后,唯伏暑之邪伤及胃阴,治当益胃养阴,虑及余邪未尽,尚有复发之变,辛凉之品应当酌情增入,故而病愈。

6.【咳嗽医案(表寒里热)】男,48岁,教师,初诊:咳嗽1月余,缘于患者1月前外感发热,咳嗽,经治疗外感证愈,仅余咳嗽症,因工作忙未继续服药。近半月咳嗽不减反剧,咳声不断,夜间更甚,咳剧时头痛,颈及背部发凉,伴痰多色黄而结,口苦大便结,经服中西药不效求诊。刻下症如前述,舌红,苔稍黄,脉浮紧。症乃表证未解,入里久郁化热,为表寒里热症。治宜宣肺解表清里,佐以化痰止咳。拟三坳汤加减。处方:麻黄5g,苦杏仁,桔梗,前胡,桃仁,桂枝各10g白芍,瓜蒌皮各15g,车前子12g(布包),生石膏(先煎)50g,甘草6g。3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二诊:服药1剂,咳嗽顿减,余症亦减,尽剂各症顿失。仅少许咯痰,后拟陈夏六君子丸善后,未在复诊。【杏林迷悟】体会:本例咳嗽乃外感未清,久郁入里化热,表寒里热之证。仿大青龙汤表里俱解之意,方中麻黄,桂枝宣肺气,解表寒,石膏清泄里热共为主药,苦杏仁,前胡,桔梗止咳化痰,瓜蒌皮肃降肺气,酌加白芍助桂枝解肌以调营卫,兼制桂枝之性燥,车前子止咳化痰导热,久咳必有瘀,故以桃仁祛瘀亦润肠通便,与车前子合用导邪从下而解;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解表宣肺,导热下行之功,故数剂而廖。

7.浅谈呕吐泄泻小风波

医院里好多小伙伴们都经历了发热、呕吐、或者泄泻的痛苦,我的小身板也跟着中枪了,先不论原因如何,在这里我想谈一下,发生在我身上的这次小风波(我是以呕吐为主)......

晚饭和平时一样,到了睡觉的点也乖乖去睡觉休息,可到了半夜身体不妙,从腹部到胃部,整个消化道像是翻江倒海,摸一摸身上,烫手,而且头昏脑胀,整个人像是漂浮着,就这样折腾了一个晚上,早晨8点起床后,感觉胃部有气向上冲,顿时,泛呕,接着昨晚吃的食物原封不动的都吐了出来,身体像是瘫软了,身上仍然很烫,体温计一测:38℃。因为没有力气行走,便喝了两包正柴胡饮颗粒,喝完大约两个小时,身上微微出了一些汗,胃部也舒服了好多,但头仍然昏昏沉沉,无食欲,中午接着又喝了两包,身上继续出汗,头部和胃部症状较以前明显减轻,只是仍感乏力,食欲好转,晚上继续口服正柴胡颗粒,当天晚上睡眠很好,第二天醒来,除乏力外其余症状基本消失,继续口服,到了下午所有症状基本消除,乏力明显好转。正柴胡饮颗粒在这其中的治病机制是怎样的呢?

正柴胡饮颗粒组成为:柴胡、陈皮、防风、甘草、赤芍、生姜。

此方是痛泻药方加减而成。痛泻药方为:白术、白芍、陈皮、防风。此方为痛泻药方减白术加柴胡、生姜而成。柴胡,半表半里,升阳散热;陈皮,理气健脾;陈修园曰“大病必顾脾胃”“病转必和肝脾”。防风,辛能祛风解表,辛能散肝,甘能和脾,培土以和木气;赤芍,合柴胡,平肝,使木得条达;生姜、甘草既能解表,又能护中,调中解郁。在此方中,柴胡、白芍、防风入肝,恢复肝之疏泄,疏土泻木,祛邪外出;陈皮、防风、生姜、甘草护中,防止外邪伤中。柴胡,辛温发散少阳经之半表邪气,少阳经,为沟通表里之半表半里的位置,《伤寒论》谓:“阳明病,胁下鞭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成无己为本条作了下列的注解:“阳明病,腹满不大便,舌上苔黄者,为邪热入腑,可下;若胁下鞭满,虽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为邪未入腑,在表里之间,与小柴胡汤以和解之。”故我的症状,此方合体。

8.我治糖尿病

糖尿病的病理是气阴两虚,病及五脏,以脾肾为重点。气虚责之于脾。脾虚的形成与饮食直接有关,还和缺少运动与体力劳动、精神紧张压抑有一定关系。

脾虚者形盛气弱,痰湿内盛,血行迟缓,常见表现有疲倦乏力、肥胖等。

阴虚责之于肾。中老年的阴虚,多为肾阴亏耗(年幼的糖尿病患者,则为先天不足),可由五脏六腑虚损引起。这就是张介宾说的“久病不已,穷必及肾,害必归阴”。阴虚则阳亢无制,水火失衡,五内燔灼。肾阴虚表现为渴而多饮多尿,夜尿多,头晕目眩,腰酸脚软,体重骤减等。

基于糖尿病缘于气阴两虚及兼挟瘀血、痰浊的认识,我治糖尿病,常用自拟“四桑汤”为基本方(桑叶、桑椹、桑白皮、桑寄生)加减治疗。

方中桑叶甘寒微苦,古方如桑杏汤、清燥救肺汤都用它来治疗燥热伤肺。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其所含脱皮固酮能促进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可降血糖。

桑椹甘寒,滋肝肾,补阴血,润肠道。《本草经疏》云:“甘寒益血而除热,为凉血补阴之药,”唐以前即用它治疗消渴。

桑白皮性寒凉,有清泻肺火之功,《别录》说它能疗“热渴”,宋人方书中常用以之治疗消渴。

桑寄生苦而甘平,除了可祛风湿、补肝肾、降血压、抗病毒外,还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经十多年使用,初步验证了此方对降低血糖、改善症状有一定作用。后来,我又在方中加用了苦瓜,是谓“四桑苦瓜煎”。

苦瓜不仅可降糖,也能降压、降脂,苦而不燥,凉而不凝,可用鲜者榨汁,1次1~2根,1日2次服用,怕苦者以之入煎剂中。

气虚者加黄芪、黄精、山药、白术、苍术(二术用来健脾助运化);

阴虚者加生地、熟地、麦冬、天冬、枸杞子、玄参、女贞子、五味子、仙人杖;

燥热者加石膏、黄连、天花粉、知母、地骨皮、功劳叶;

血瘀者加丹参、鬼箭羽、葛根、赤芍、川芎、当归、益母草或茺蔚子;

血脂高者加泽泻、干荷叶、虎杖、草决明、首乌、山楂。

2型糖尿病患者若能坚持服药2~3个月,可停用西药降糖药,血糖恢复正常,症状也相应得到改善。治疗过程中,应适当地控制主食、戒酒,适当体育运动也很重要。

曾治李某,男,52岁,2000年7月23日初诊。既往有高血压、哮喘、冠心病病史,近两个月来体重骤减,乏力,口干,常有饥饿感,大便干,尿多。查空腹血糖15mmol/L,餐后血糖24mmol/L,面色黯黑,舌红,脉滑数。

拟养阴益气、清热活血方:生地15g,黄连6g,天花粉15g,知母10g,丹参15g,益母草20g,僵蚕10g,山药30g,黄芪30g,党参12g,桑白皮30g,川芎10g,赤芍10g,鬼箭羽15g,石膏30g,五倍子10g,12剂水煎服。另用苦瓜汁,1日2杯。

2诊:药后空腹血糖下降到8.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为17.9mmol/L,舌净红,口渴减轻,上方加麦冬、枸杞子、五味子,12剂水煎服。苦瓜汁1日2杯。

3诊: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分别为5.7mmol/L和13mmol/L,舌净,口不渴,无他苦。原方加葛根30g,玄参12g,12剂水煎服,苦瓜汁照服。

4诊:疲乏,舌红,眼眶周围黯黑,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分别为5.7mmol/L和13.9mmol/L,口已不干,腹部受凉后腹泻,此时重点改为治气虚:黄芪50g,枸杞子15g,黄精15g,丹参15g,鬼箭羽30g,葛根30g,益母草25g,苍白术各10g,熟地12g,石斛30g,煅牡蛎30g,党参20g,五倍子10g,山药30g,赤芍10g,桑白皮30g,12剂水煎服,苦瓜汁照服。

5诊:精神、体力见好,大便次数减为1日1~2次,脉转缓柔,舌红,眼眶黑渐退,空腹血糖4.3mmol/L,餐后血糖7.7mmol/L。上方加桑椹20g,桑寄生15g,鸡血藤20g,继续服药80剂,血糖已恢复至正常水平。

停汤药及苦瓜(因时已冬季,苦瓜较贵),服六味地黄丸,早晚各服9g。随访至本文成文之时,血糖稳定,精神、体力好,体重亦稳定。

又治闫某,男,60岁,2002年2月12日初诊。病人患糖尿病多年,口渴,面色灰滞,舌质红,舌体胖大,大便干,夜尿多。查空腹血糖10mmol/L,甘油三脂3.7mmlo/L,胆固醇6.9mmlo/L,自述血压高(不详)。

自发现糖尿病后,体重减轻十余斤,但形体仍较胖。辨证属气阴两虚,挟热及痰浊瘀滞,治宜从本,兼顾其标,药用:黄芪30g,山药15g,生地30g,玄参15g,丹参30g,桑白皮30g,益母草30g,葛根30g,黄连6g,苍白术各12g,泽泻30g,干荷叶30g,苦瓜一根。

4月14日复诊:上方已坚持服至55服,未用降糖、降脂、降压西药。空腹血糖5.9mmol/L,餐后血糖6.4mmol/L,血压160/90mmHg,血脂未查。诊脉匀滑,已无明显临床症状,面有光泽。易方用六味地黄丸加荷叶、桑椹、桑白皮、桑叶、桑寄生、黄精、枸杞子、丹参巩固疗效。

5月26日3诊:最近查空腹血糖5.3mmol/L,血脂正常,口不渴,不乏力,面有光泽,夜尿仅每夜一次,因工作劳累而腰酸。予四桑汤加续断、杜仲、黄芪、枸杞子、葛根、生熟地、菟丝子、山药、山萸肉、泽泻、丹参,治疗至今仍坚持每日生吃苦瓜1~2根,血糖稳定。

9.大陆名老中医秘方大公开!(四)

朱良春

朱良春主任医师,客座教授,汉族,1917年7月3日生于[

江苏省丹徒县]。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同年取得医师执照悬壶于南通,由于善用重剂,屡起沉,声誉雀起,近悦远来。

朱良春主任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作育英才。他擅治内科杂病,尤其对痹证、肝病、脾胃病、肾病研究深邃,诊治自成体系,经验丰富,疗效卓著,并擅

用虫类药治疗疑难杂症,独具匠心,有「虫类药学家」之称。著述、讲学、科研颇多创见,主要着作有《章次公医案》《虫类药的应用》《现代中医临床新选》

(日文版)《朱良春用药经验》等10余部,曾先后2次应[

日本]东洋医学国际研究财团等三个医学团体之邀,前往东京、札幌、西尾等地讲学,载誉而归。曾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科技进步奖。

1987年[

中央卫生部]授予他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国务院]批准为「杰出高级专家」,暂缓退休,1991年获[国务院]

颁给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健脑散】

〔组成〕红人参15克(参须30克可代)、地鳖虫、当归、甘杞子各21号、制马钱子、川芎各15克、地龙、制乳没、炙全蝎各12克、紫河车、鸡内金各24克、血竭、甘草各9克。

〔主治〕凡脑震荡后遗症出现头晕而痛,健忘神疲,视力减退,周身酸痛,天气变化时则更甚;有时食欲不振,睡眠欠佳,易于急躁冲动;面色黧黑,舌有瘀斑,脉多沉涩或细涩者,均可用之。

〔用法〕马钱子有剧毒,需经炮制,一般先用水浸一日,刮去毛,晒干,放麻油中炸,应掌握火候,如油炸时间太短,则内心呈白色,服后易引起呕吐等中毒反应;如油炸时间过长,则内心发黑而炭化,往往失效,所以在炮制中可取一枚切开,以黑面呈紫红色最为合度。

〔典型案例〕李某,男,42岁,军人。

在检查施工过程中,突然从上落下之铁棍击于头部而昏倒,当时颅骨凹陷,继则出现血肿,神智不清达20余小时,经抢救始苏,半年后曾在某地检查,脑组织萎缩

1/4,整日头昏痛,健忘殊甚,记不得老战友姓名,有时急躁易怒,失眠神疲,面色晦滞,苔薄腻,舌边尖有瘀斑,脉细涩。予健脑散治之,服药一周后,头昏痛

即见减轻,夜寐较安,精神亦略振,自觉爽适。坚持服用2月,症情平稳,续予调补肝肾,补益心气之品善后。

方药中

方药中,生于1921年,[

四川省重庆]人。现为[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学科评议组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方氏1940年从师于著名中医陈逊齐先生,1952年在[

北京医学院]医疗系学习5年。方氏长期从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临床研究工作和中医高级人材培养工作。

先后发表论文百余篇,代表性论著有:《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辨证论治研究七讲》《医学三字经浅说》《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其产生的物质基础》《论中医学对急性传染病的一般认识兼评伤寒与温病学派之争》等。于1989年被列入英国国际名人录中。

【升麻甘草汤】

〔组成〕升麻30克、甘草6克

〔主

治〕本方为治疗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之辅助方。一般与后面所述之加味一贯煎、加味异功散、加味黄精汤合用。适用于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肝功能损害严重,转

氨酉每长期持续在高限,中医辨证属于毒盛者,恒合用该方。〔用法〕常合入加味一贯煎、加味异味散、加味黄精汤方中同煎,煎服法亦同上。

〔典型病例〕郭某,女,30岁,1969年5月初诊。

患者确诊肝炎已10年。经中医药物治疗,10年来转氨

一直持续在500单位以上始终不降,麝浊10单位,百治无效。就诊时,患者肝区疼痛,波乏无力,纳差,舌红,脉弦细滑数。根据上述症征,辨证为肝肾阴虚,

波及脾胃,邪毒炽盛。拟养肝助脾疏肝,佐以解毒为法,予加味黄精汤合升麻甘草汤治疗。升麻最大用量为45克。服药两周后,症状明显好转。一个月后症状基本

消失,复查肝功,转氨酉每、麝浊均下降至正常值,仍宗上方继续治疗两个月,每月复查肝功均保持正常值,诸症消失。停药一年后复查肝功仍在正常范围。

1983年患者因它病来诊,述自1969年治疗取效后,10余年来肝功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其中只有一次因外出劳累,转氨

曾一度升高,患者自服原方20剂,再调恢复正常。

10.瘀血阻络。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活血化瘀,理经消斑。内服处方:桃仁12克,红花12克,当归10克,生地18克,川芎6克,赤芍10克,牛膝12克,桔梗6克,柴胡10克,枳壳6克,炙草6克,葱白三节(节长寸许),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7日为一个疗程,月经期间停服。

11.治以滋阴补肾疏肝,方用滋水清肝饮,处方:熟地24克,山药18克,山茱萸18克,茯苓9克,丹皮9克,泽泻9克,佛手9克,山栀9克,龟板12克,知母9克,共10剂,每日一剂,水煎分二次服。外涂方如前不变。二诊时腰膝酸软大减,黄褐斑消失50%以上。

12.小儿疳积:鸡矢藤150克鸡内金50克炮山甲50克研粉。每次3-5克一日三次。

13.胆囊炎来势汹汹,高手出招轻松搞定!

陈某,男,49岁。

右胁痛伴右背部肩胛区隐痛一个月,加重三天。

患者一个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胁胀痛,伴右背部肩胛区隐痛,口苦,咽干,双手轻度发黄,进食油腻有恶心感,在当地医院检查肝功能正常,病毒性肝炎标志物阴性,肝胆脾B超结果:胆囊内壁毛糙。诊断为慢性胆囊炎,予以抗生素治疗一周,病情未能明显缓解,寻求中医治疗,就诊时症状同前,齿痕舌,舌尖红,苔薄黄而腻,左关郁浮。

中医诊断:胁痛。

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

方药:玄参20g,生牡蛎20g,柴胡15g,枯芩15g,川楝子12g,延胡索15g,茵陈蒿20g,生大黄15g(后下),枳实12g,金钱草15g,生白术20g,小伸筋草15g,甘草8g。3剂,水煎内服,日一剂。

复诊:患者服药3剂后复诊,胁痛消失,背部隐痛亦消失,舌苔由黄转白,齿痕舌仍存,双手黄色减轻。自述服药后小便特黄,食欲增加。

原方去大黄,加醋鳖甲10g,继续服用5剂善后。嘱每日规律早餐,少吃蛋类以及油炸类食物,半年后随访,诸证未再复发。

由于生活不规律,过食油腻食物,工作压力过大,加上物欲横流,所欲不遂,现代人患慢性胆囊炎的人越来越多,此病虽称之为“炎症”,但大多并非感染性炎症,属刺激性炎症,运用抗生素治疗效果很一般,服用常规药物“消炎利胆片”,也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而中医的辨证治疗,确有非常独特的疗效,值得总结学习。

胆囊疾患的总体治疗原则,可以概括为调理胆的藏与泻,而能够形成慢性胆囊炎,多与胆腑通泻失常有关,所以调畅气机,通泻胆腑为此病的主要思路。

内壁毛糙,背痛,胁痛,口苦,恶心……这些临床表现,配合一些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即可起效。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即所谓“十一脏皆赖胆气以为和”。

人体是一个升降出入、气化运动的机体,肝气条达,气机调畅,则脏腑气机升降有序,出入有节,则阴平阳秘,气血调和。胆为阳木,肝为阴木,阳主阴从,胆气顺降,则肝气自疏,故谓“十一脏取决于胆”。

所以慢性胆囊炎看似小疾,其实关系五脏六腑的功能,此病不可不重视也。

14.国医大师朱良春:巧用蜈蚣治顽疾,揭秘蜈蚣大功效!

药性:味辛,性微温,入肝、心经。《别录》谓其有小毒,事实其毒液有毒,但干品其毒液已氧化,并无毒害,但个别体质过敏者,有时会出现动物异体蛋白质过敏现象,即应停用,或加徐长卿、地肤子等以脱敏。

功效:①息风定痉:凡风动抽掣,口眼斜,手足麻木,顽固头痛,诸药无效者,增用本品,多奏佳效。②开瘀解毒:对于肿瘤及疮疡痈毒,皆有消坚化毒之功,尤善解蛇毒,为解毒蛇咬伤之要药;对肺结核之潮热,亦有化解之功。③舒利关节:对顽痹之关节变形,拘挛不利者,有化瘀、散结、定痛之功,可舒利关节。④杀灭孕卵:《别录》曾提到其有“堕胎,去恶血”之功,今用之于宫外孕之孕卵未终绝者甚效,可以相互印证。⑤益肾助阳:本品有益肾助阳之功,历代文献均无记述,但临床配伍施治,确有温肾强壮作用,对阳痿、劳倦有效。

用量:一般内服。煎剂,5~8g。研末,每次1~1.5g,每日2~3次,冲服或装胶囊吞服。散剂之效,较煎剂为强。服蜈蚣应以常用量为宜,无反应者始可渐加,以知为度。

禁忌:阴虚血燥、孕妇禁服。过敏体质可从小剂量试服,如无不适,再适当增加。如有肤痒、红疹者,即应停服。

按语:蜈蚣,味辛,性微温,有小毒,入肝、心经。蜈蚣是一味功效多样的药物,既能息风定痉,搜风通络,又能开瘀解毒,消肿缓痛,尚有益肾壮阳,振奋精神之功,故临床应用甚广。凡风动惊厥、抽搐拘挛、僵肿硬结、疼痛难忍,均可参用。与全蝎同用,有协同加强作用,重症危候多兼用之。蜈蚣与全蝎之功,同中有异,不尽相同:全蝎以定惊、缓抽搦见长;蜈蚣则以开瘀解毒之功为著。故风动惊厥用全蝎,如为热盛生风者,以有“热毒肆扰”,伍用蜈蚣,其效更彰。而外科解毒消痈,则蜈蚣独擅其长,尤善解蛇毒。蛇医季德胜治蛇毒咬伤中毒之严重者,每先予蜈蚣粉3g内服,然后再行施治,多收佳效。凡惊厥而见眼斜视、上视、昏厥不醒者,以全蝎为要;见躁狂烦乱者,则蜈蚣见胜。恽铁樵曾指出蜈蚣与全蝎之异同:“此数种虫药之中,亦有等级,蜈蚣最猛,全蝎最平。有用全蝎、蝎尾不能制止之风,用蜈蚣则无有不制止者。然而有宜有不宜。惊风撮口最为强烈,非蜈蚣不能取效;寻常抽搐,则全蝎足以济事,不宜蜈蚣也。”确系经验之谈。蜈蚣除有息风定痉之功外,又擅开瘀、消癥、解毒、镇痛,故凡痈毒肿瘤之瘀结不解者,均可用之。近年来肿瘤发病率日见升高,在辨治基础上,参用蜈蚣,每收佳效,不仅止痛,且能消癥,增强体质,是一味颇有前途的抗癌药,值得进一步探索、观察。至于用量,一般入煎剂可用8~12g,散剂每次2g,一日2次。孕妇忌用。阴虚血燥者,应伍以养血滋阴之品。凡过敏体质慎用,或先用小量,如有肤痒、皮疹者,则应停用。有时加用徐长卿15g,地肤子30g,则可防止过敏现象。

15.清代名医徐大椿:治疗急危重症有奇招!(屡试屡效)

《洄溪医案》中记载了不少急危重症的治疗经验,至今在临床治疗中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兹选择徐大椿诊疗某些急危重症的医案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1.洞察入微,辨证精准

《洄溪医案》所载多为急危重症,或昏厥遗尿,或不省人事,或气方绝,或已办后事,或阳越之证等。面对这些病证,徐大椿往往胸有成竹,细心诊察,随证处方用药,使病人转危为安,关键就在于他面对病人时能够洞察入微,辨证精准,且能力持己见。

如《洄溪医案·中风》中“运使王叙揆中风”一案。此公平日即体胖而痰多,一日忽昏厥遗尿、口噤手拳、痰声如锯,其他医生认为这是脱证,主张进服人参、附子、熟地黄等药,药煎成而未服。徐大椿诊其脉洪大有力,面赤气粗,再结合病人平素的体质及饮食习惯,认为此乃痰火充实,诸窍皆闭,若服参附立毙,而以小续命汤去桂附,加生大黄3g为末,并且将生大黄假称他药纳之,恐旁人疑骇。服药5剂后病人能言,然后以消痰养血之药调之,1个月后步履如初。从此案可以看出,徐大椿在诊病时极善于洞察患者的平素体质、饮食习惯等情况,再结合病发之时的症状冷静地辨证分析,找出疾病的症结,准确作出诊断,此在病者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尤显重要。另外,徐氏在治疗时能坚信自己的判断,并机智地将大黄称作他药使用,以防外人阻拦,可谓用心良苦。

再如《洄溪医案·产后风热》中“西濠陆炳若妇人产后风热”一案。患者产后感风热,瘀血未尽,当时医生均拘于产后属虚寒一说,治以干姜、熟地黄,患者服药后汗出而身热如炭,唇燥舌紫,却仍用前药。徐大椿认为此证属阳明之盛火,非石膏不解,用竹皮、石膏等药,2剂则愈。由此可见,徐氏诊病必以患者的症状、体征为据来判断,并不拘泥于某种说法,真正做到了辨证论治。而医者群以为怪,是不知此乃古人定法,唯服干姜、肉桂则必死。

徐大椿对于亡阴、亡阳二证,更是辨别入微。如苏州沈母,寒热痰喘,大汗不止,先有一名医生辨为亡阳之证而用人参、附子、熟地黄、干姜,处方之后即离去。徐大椿随后而至,诊其脉洪大、手足不冷、喘汗淋漓,辨为亡阴之证,急用浮小麦、大枣煎汤服用而汗顿止。当此危急时刻,亡阴、亡阳一旦误辨,用药相反,将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徐大椿特别指出了亡阴亡阳的具体辨别及在治疗时的注意事项,他说:“亡阳亡阴,相似而实不同,一则脉微,汗冷如膏,手足厥逆而舌润。一则脉洪汗热不黏,手足温和而舌干。但亡阴不止,阳从汗出,元气散脱,即为亡阳。然当亡阴之时,阳气方炽,不可即用阳药,宜收敛其阳气,不可不知也。亡阴之药宜凉,亡阳之药宜热,一或相反,无不立毙。标本先后之间,辨在毫发,乃举世更无知者,故动辄相反也。”(《洄溪医案·痰喘亡阴》)

2.把握全局,灵活施治

徐大椿具有渊博的中医理论知识,在对中医的经典著作《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研究的基础上,均有建树,这是非常难得的。徐氏在扎实的中医理论指导下,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临证经验,通过《洄溪医案》即可明显地反映出来。从书中验案可见,徐氏论治各种病证的病程发展、服药后的反应及疾病的预后转归都了然于胸,并根据病程的变化及时调整治法。

如《洄溪医案·肠痈》之“南濠徐氏女肠痈”一案。诸医俱云不治,徐大椿诊后认为患者瘀血为痈,已经成脓,必自破,破后必有变证,宜急治,即与外科托毒方并丸散。两日后果脓出升余,脉微肤冷,阳随阴脱,急以人参、附子两味煎汤灌之,气渐续而身渐温,然后以补血养气之品,兼托脓长肉之药,内外兼治,两月而瘘口方满,精神渐复,月事以时。上述可见,随着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徐氏先后使用了托毒外出、回阳救逆、补血养气兼托脓长肉的治法,并且准确地预见到服药后的反应,若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肯定不能如此处置,诚如王世雄所赞:“然其穿穴膏肓,神施鬼设之伎,足以垂医鉴而活苍生。”(《洄溪医案·序》)

再如《洄溪医案·乳疖》中“刘夫人乳疖”一案。由于前医治不得法而使其乳疖将转为乳劳,于是请内外二科聚议无定,群以为不治矣。徐大椿诊后明确指出此非不治之症,而是因为治不如法,病仍可治愈,但需时100天。治疗90日尚未见明显效果,加之患者柔弱怕痛,不敢于乳下别出一头,而脓水从上注下,总难出尽,有传囊之患。有鉴于此,徐氏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法,用药袋一个,放乳头之下,用帛束敷之,使脓不能下注,外以热茶壶熨之,使药气乘热入内,又服生肌托脓之丸散,于是脓从上泛,厚而且多,7日而脓尽生肌,果然百日痊愈。此案可见,徐氏在诊病时不但对疾病的病程发展心中了然,而且能根据病证具体情况灵活地变通治法以切合病情的需要。

3.内外结合,治法巧妙

徐大椿在治疗各种病证时,并不仅仅拘泥于“汤方”,常常根据病情需要而内治外治相结合,灵活使用各种剂型。正如他所说:“凡病只服煎药而愈者,唯外感之证为然,其余诸证,则必用丸、散、膏、丹、针灸、砭镰、浸洗、熨拓、蒸提、按摩等法,因病施治。”(《慎疾刍言·治法》)

如《洄溪医案·胎中毒火》一案中,南门陈夫人怀妊3个月,胎气上逆,舌肿如蛋,粒米不能下。徐大椿用珠黄散及解毒软坚之药,屡涂其舌,肿渐消而纳食,又用清凉通气之方内服治之。再如《洄溪医案·项疽》一案,郡中朱姓患项疽,大彻痛心,时时出血。延医施治,漫肿滋甚,神思昏迷,束手待毙。徐氏急用围药裹住根盘,敷以止血散,饮以护心丸,而痛缓血止,神安得寝。疮口已定,乃大托其脓,兼以消痰开胃之品,两月而愈。《洄溪医案·刖足伤寒》一案,徐氏急用外治之法熏之、蒸之,又用丸散内消其痰火,并化其毒涎从大便出,而以辛凉之煎剂,托其未透之邪,3日而安。在以上3则病案中,徐氏治疗时内治法和外治法相结合,并使用了散剂、煎剂、丸剂等多种剂型。

徐大椿特别强调,医生治疗急危重症,必须预先备好常用之成药,用以救急。他在《慎疾刍言·治法》中指出:“为医者,必广求治法,以应病者之求,至常用之药,一时不能即合者,亦当豫为修制,以待急用。”

徐大椿用药治病还非常注重药物的煎服方法,他在《慎疾刍言》的“煎药服药法”及《医学源流论》的“煎药法论”“服药法论”中进行了专门论述。《洄溪医案·痰喘亡阴》中“毛翁痰喘”一案,徐大椿诊为上实下虚之证,用清肺消痰饮,送服人参小块3g,2剂而愈。毛翁却认为人参切块之法是徐氏故弄玄虚,一年后其病复发,照前方以人参煎入,却喘逆愈甚,徐氏嘱其仍然用块服下,亦2剂而愈。徐氏如此处方是取清肺消痰之功先行,人参补下之力后发,而病获痊愈。由此可见徐氏用药之巧妙。

综上所述,《洄溪医案》虽然仅载案91则,且篇幅短小,但由于所选病案很有代表性,或示人以治法,或切中时弊,特别是对急危重症的诊疗较为系统,非常值得现代临床医家借鉴。我们应该吸取其精华,为中医诊疗急危重症提供参考。

16.女患,44岁,诉腰痛来诊。去年腊月腰痛牵扯右腿,前几天开始疼痛加重,腿凉,近两天左腿也轻微疼痛。腰椎ct示:L4-5膨出伴钙化,L5-S1间盘突出,腰椎骨质增生。大便不成形,一日1-2次,尿不频。饮不多,有食欲。月经有时提前3-4天,经后期腹痛腹泻,有块,色黑。平时带下多,黄粘,异味不大。舌偏淡苔白跟微腻,有齿痕。脉细偏沉。广东~赤脚中医白术附子汤。医圣传人,真武汤加地龙,山楂,川穹;

17.绝招治痔疮无一例复发

今天就忍痛割爱,把这个祖传的痔疮偏方送给大家,有病治病、无病防身!同时呼吁几个私人诊所,得到我的方子后,也不能赚黑心钱,其实配药花不了多少钱,要注重医德,人生之中谁能不生病?谁能没有困难,如果都拿别人的困难来赚钱的话,相信社会上困难的人更多、没钱的人更困难、困难的人更没钱!就此打住,废话少说!先把方子发出来吧!

儿茶5克、黄莲5克、冰片0.5克(以上三味中药店有售),再买西药扑尔敏1片、强地松1片,把这些中药、西药放在一起研成末,用金霉素眼药膏调匀备用。在每次大便后,用淡盐水清洗患处,再涂上药膏。一般连用3-7天,内外痔都可治好。提供方子的好心人讲:在用药期间一定不能多吃辣椒、喝酒、生冷食物莫食!切记!

这位老人的方子是她爸爸的爷爷流传下来的,家人视为珍宝,以前农村人很保守,祖传的东西绝对不外传,到她这辈,儿孙都不从医,只有自己爱好偏方,但大家都相信医院,所以轻易也不给配药!据这位老人讲,这方子出奇的好,曾经大便带血如女人来月经的,两天就止住了!说来神奇、只有让患者亲身去验证吧!

但也不是说偏方适合所有人,有的效果还不太明显呢!反正没有副作用,就算我送大家一份礼物了,呵呵!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在我空间留言,尽量不打我电话,因为还要上班!望各位多包涵了!

每天都有最新走访收集的偏方与大家分享,保证真实有效,如果您有困惑,如果您身体不适,如果到处求医无果,我可以给您提供别人治好病的偏方,不收任何费用,直至痊愈!!

18.药到痰出喉咙不再有痰

桑树皮10克,甘草、竹叶各5克,洗净入锅,加水适量煎服,能治疗多痰症,尤其是清晨多痰。

19.大陆名老中医秘方大公开!(六)

李介鸣

李介鸣,1916年生,男,字伯鹏。主任医师。祖籍[湖南省?新宁县],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曾任[北京?中医学院]名誉教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中医内科学会]顾问委员会委员;[中西医结合会]名誉理事。先生行医57载,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学术上主张中西医结合,总结出「升降结合,燥润合用,气血并调」的治疗原则。晚年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提出了「气血」应列为心脏血管疾病总纲之独到观点,治疗尤擅调达气血。先后发表了「施今墨先生学术思想与临床简介」「关于胸痹的治疗」「心肌炎的辨证论治」等几十篇学术论文。

1992年7月23日,李介鸣先生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享年75岁。

【温阳益气复脉汤】

〔组成〕人参15克黄耆20克北细辛6-15克制附片10克炙麻黄6克麦冬12克丹参18克五味子12克桂枝10克甘草10克

〔主治〕心肾阳虚,心阳不运所致脉象迟滞结代、心悸怔忡、胸憋气短等症。包括现代医学的病窦综合征以缓慢为主者,及窦性心动过缓(单纯性)。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各服1煎。

〔加减〕1.有房颤者加珍珠母、百合、琥珀末安神敛气,去附子、麻黄、桂枝、减细辛用量;2.心痛者加元胡、生蒲黄、檀香活血行气;3.胸憋者加瓜蒌、薤白宣痹通阳,或用菖蒲、郁金解郁理气;4.头晕者加菖蒲、磁石开窍通阳;5.气喘者加重人参用量,补元固脱。

〔典型病例〕粟某,男,57岁,住院病人。病史:患者9年前出现胸憋,心悸,届时心率变慢,且眩晕欲仆,日益加重,于1982年9月14日入院。入院检查,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Ⅰ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40次/分。阿托品试验:阳性,西医诊断:病窦综合征。1982年9月20日初诊,胸憋时痛,气短怔忡,头晕阵作,面色光白,精神倦怠,舌质胖淡暗,苔薄白,脉沉迟间结。经用【温阳益气复脉汤】治疗1个月后,平时心率均在55次/分。阿托品试验阳性,自觉无明显不适,故带方出院。

(注:本方细辛用量较大,最大量可达30克,据观察,一般服药一个半小时即可见心率增加,4小时后逐渐下降,服用大剂量细辛只要用法得当,除少数人有一过性面红潮热外,未见有不良反应。)

周仲瑛

周仲瑛,男,1928年生,汉族,[江苏?如东县]人,现为[南京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省教委确定的中医内科急症重点学科带头人,1990年荣获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曾多次被国外选入《世界名人录》,是全国著名的中医内科学专家。临床44年,对中医内科和疑难急症造诣殊深。先后承担国家级、部级、省级课题14项,获省级以上奖4项,其中「中医药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研究」曾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滋胃饮】

〔组成〕乌梅肉6克炒白芍10克北沙参10克大麦冬10克金钗石斛10克丹参10克生麦芽10克炙鸡内金5克炙甘草3克玫瑰花3克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或溃疡病并发慢性胃炎,久而不愈、胃酸缺乏者。临床以胃脘隐隐作痛,烦渴思饮,口燥咽干,食少、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为主症。其病机为:胃痛日久不愈,或气郁化火,迫灼胃阴,下汲肾水,而致胃液枯槁。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服。

〔加减〕1.口渴甚,阴虚重者加大生地10克;2.伴郁火,脘中烧灼热辣疼痛,痛势急迫,心中懊恼,口苦而燥,加黑山栀6克、黄连5克;3.舌苔厚腻而黄,呕恶频作,湿热留滞者,加黄连、厚朴、佛手各3克;4.津虚不能化气或气虚不能生津,津气两虚,兼见神疲气短、头昏、肢软、大便不畅或便溏者,加太子参、山药各10克。

〔典型病例〕卜某,男,38岁。胃痛5-6年,时时发作,此次发作持续两周不已。上腹脘部疼痛,痛势烧灼如辣,有压痛,自觉痞闷胀重,纳食不多,食后撑阻不适,口干欲饮,头昏,舌质光红中裂,无苔、脉细。是属胃阴耗伤,胃失濡润,而致纳运不健,胃气失和。治予酸甘化阴,调和胃气。【滋胃饮】加减,药用生地、麦冬各12克,白芍10克,乌梅肉5克、山楂10克、玫瑰花3克,每日一剂,分早晚煎服。药入三剂,脘痛灼热痞胀等症均止,舌苔新生,惟入晚脘部微有闷感,原方再服三剂,症状消失。

20.人大陆名老中医秘方大公开!(五)

董廷瑶

著名中医儿科专家董廷瑶主任医师,汉族,1903年生于浙江鄞县儿科世家。抗战避难迁沪,悬壶上海,专擅幼科,名噪遐迩,享誉国内外。曾任[静安区中心医院]

中医科主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长、[上海市中医门诊部]顾问、[市中医儿科学会]顾问、[上海市高级科技职称评委会]

委员、[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现任[上海市文献馆]名誉馆长。1991年获[国务院]

颁发「特殊津贴」。先生寝馈岐黄,孜孜不倦,行医70载,诊治病儿达百万人次。出版儿科专著《幼科刍言》及《幼科撷要》,并获[市中医研究院]

的著作二等奖。「董廷瑶独特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的临床疗效及机理探讨」科研课题已于1992年通过专家鉴定,该研究在国内外尚未见有报导,具有实用性及良好社会效益。

【温脐散】

〔组成〕

肉桂1.5克公丁香1.5克广木香1.5克麝香0.15克

〔主治〕小儿肠麻痹

〔用法〕本方共研细末,熟鸡蛋去壳,对剖去黄。纳药末于半个蛋白凹处,覆敷脐上,外扎纱布。2小时后如能肠鸣蠕动,矢气频转,则为生机已得,便畅腹软,转危为安。如未见转气,可再敷一次,必可见功,屡用屡验。

〔典型案例〕陶某,男,11个月。因脾常不足,泄利6天,脾更虚惫,腹部胀满,西医诊断为肠麻痹症。高热干渴,恶心呕吐,气促如鼓,叩之

,舌红口燥、药入即吐。此属脾气虚惫,症情危急,急于外敷【温脐散】,希获转机。2小时后肠鸣连连,矢气频转,腹部稍软,续敷一次,次日复诊,患儿气机舒缓,便

下稀溏而通畅,腹部柔软,形神转佳,热度退净,舌质转淡,苔薄腻。但泄利尚多、小溲短少,睡时露睛。是为脾阳虚衰,即予附子理中汤主之。药用米炒党参5克、土炒白朮6克、炮姜2克、焦甘草3克、淡附片4.5克、广木香3克、茯苓9克、车前子9克(包),二剂。三诊时泄利已

,腹软溲长,便仍溏软,舌淡而洁。中焦阳气未复,尚须温扶。药用米炒党参5克、土炒白朮6克、炮姜2克、焦甘草3克、煨木香3克、炒石榴皮6克、淡附片4.5克、炒扁豆9克,三剂。药后便下转原、纳和神振,

续以温扶而安。

锺一棠

锺一棠主任医师,汉族,1915年6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其曾祖、祖父、父亲及兄长为五代世医,名噪莆城诸县,家学渊源,幼承庭训,又攻读[上海中国医学院]

,于1933年夏毕业,从其兄一桂见习2年,尔后自行悬壶。于1977年9月创办[宁波市中医医院]任院长。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

第一届理事,[浙江省中医学会]分会副会长。现任[宁波市中医院]内科主任医师、业务技术顾问、[宁波市中医学会]理事、[宁波市政协]

常委、[宁波市科协]顾问、[宁波市农工民主党]

名誉副主席。锺氏涉足杏林近60年,平素治学严谨,理论基础典定,临床经验丰富,他的学术观点是:「应吸收历代名医之精华而反对一家言;对于现代医学亦应

取其长而补我之短,可以洋为中用,而不可西化」。着有《无我斋内科疾病证治》《诊余随笔》《内科厥、热、痛、血四大急诊》《中药学补充教材》等。

【沙参银菊汤】

〔组成〕南北沙参各15克

银花20克菊花10克薄荷6克(后下)杏仁10克清甘草2克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伴感染等。症见发热恶寒,头痛口干,喉痒咽痛,咳嗽或气急,舌质偏红,脉数。

〔用法〕每剂煎2次,头汁用冷水约500毫升先浸泡20分钟,然后煮沸5-6分钟即可;二汁加冷水约400毫升煮沸5分钟,勿过煮。亦可将药物放入热水瓶中,用沸水冲泡1小时后茶饮服。

〔加

减〕1.咽喉肿痛者去杏仁,加元参20克,桔梗6克,蝉衣10克;2.肺热偏盛、体温较高可加重沙参、银、菊用量,或改用野菊花15克,或加黄芩15克、

蒲公英30克;3.咳嗽较剧去薄荷加前胡15克、象贝15克;4.气急较甚去薄荷、加枇杷叶(包)15克、地龙10克;5.宿有痰饮去薄荷,加半夏20

克、茯苓18克、芦根20克。

〔典

型病例〕包某,男,3岁,1991年11月6日初诊。患儿平素容易感冒发热,常需注射青、链霉素或氨

青霉素等一周以上方能控制。近二日又发热咽痛、咳嗽频作,稍气促,今呕吐一次,不思食,舌尖红、脉细数。因哭闹不能打针而求治中医。查:咽峡充血,左侧扁

桃体Ⅰ大,测体温39.6℃。诊断:急性气管炎。证属风热咳嗽。治宜疏风散热,清肺止咳。处方:北沙参10克、银花8克、野菊花8克、薄荷3克、黄芩8

克、前胡8克、生甘草2克。4剂。嘱将药置热水瓶中沸水泡服。11月13日复诊,患儿母诉,服药2剂热即退至37.8℃,

心除。4剂药后即不发热,咳嗽大减,胃纳增。又自服原方3剂,诸症皆除,惟晚间偶有余嗽,舌洁、脉细,上方去野菊花、薄荷,加南沙参10克、麦冬8克,3

剂以巩固。

21.太阳亦称巨阳,《素问,热论》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这说明太阳经阳气旺。惟其如此,故能主一身之表,为诸经藩篱,又统摄营卫,而有卫外功能。凡风寒之邪袭表,则太阳首当其冲,而出现风寒表证,属于外感疾病的早期阶段。惟其风寒在表,故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太阳病提纲。换言之,凡见此脉此证者,即可称为太阳病。太阳虽然主表,但是病邪循经入里,仍可出现里证,故太阳一经复有表里之分。太阳表证依病者体质不同,而有中风和伤寒两大类型。如发热恶风寒,头项强痛,自汗,鼻鸣干呕,脉浮缓者,称为太阳中风证。其病机为风寒袭表,腠理疏松,营卫不和。若见发热,恶风寒,头项强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者,称为太阳伤寒证。乃风寒束表,腠理致密,卫郁营遏所致。上二者,以其有汗无汗,脉浮缓,浮紧之不同,而将太阳中风证称为表虚证;太阳伤寒称为表实证。太阳里证有蓄水、蓄血之分,习惯上称为太阳腑证。若太阳表证不罢,外邪乘机深入膀胱之腑,以致膀胱气化失职,水气蓄留而不得下行,故有脉浮发热,烦渴,或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少腹里急等,名曰蓄水。若外邪乘机深入下焦膀胱部位,化热而与瘀血相搏者,则见少腹急结,或少腹硬满,其人如狂或发狂,小便自利等,是为蓄血。太阳病程中,随感邪轻重,脏腑阴阳偏盛偏衰,或宿疾等因素,而证候常有兼挾或传变。若病以太阳为主,而又兼某证者,即称太阳兼证,如太阳中风兼喘,兼汗漏不止等。有因误治失治,或病情自身发展,而变为某证者,称为太阳变证,如结胸、痞证、火逆等等。

22.葛根汤是兴奋剂。

“葛根汤”的特征,那就是精神萎靡,不愿意讲话。如果突发性耳聋,葛根汤加川芎!就是有内服的“高压氧仓”。

23.【足根痛医案】女,49岁,农民。初诊,双足跟痛3个月。近3个月来患者无明显原因出现双侧足跟痛,开始以左侧为重,后双侧受累。X线摄片检查无异常。曾服多种中西药并施以针灸,理疗均无效,不能坚持日常活动。查:双足跟皮肤外观无异常,局部无压痛,轻微叩击痛,余(一)。处方:米醋50ml,白芷、白术、防风各10g,草乌15g。将一块砖头中间捣一凹窝,放置火中烧热,上4药用布包好,水中浸泡20分钟待用。将醋倒入烧热的砖窝中,待醋蒸气产生后将药包放上,此时将足跟踏于药布上(不可触及砖头,以免烫伤)。1日2~3次,每次20分钟。患者用药1次后,自觉症状好转,用药5日后疼痛全消,行走自如,半年后随访无复发。【杏林迷悟】体会:足跟隶属于肾所主,足跟痛用培补之法,取效甚微,利用药物之气通经活络,祛风散寒止痛,加之酸化而软收,辅以热气为透析而发挥作用。

24.其症恶风有汗,脉浮,头痛,鼻塞声重,咳嗽痰多,或憎寒发热。惟其人卫气有疏密,感冒有浅深,故见症有轻重。…凡体实者,春夏治以辛凉,秋冬治以辛温,解其肌表,风从汗散。体虚者,固其卫气,兼解风邪。…如初起兼寒,宜辛温发表,郁久成热,又宜辛凉疏解。忌初用寒凉,致外邪不得疏散,郁热不得发越,重伤肺气也。

25.深圳黎医生经常疲劳:泡山茱萸水喝

文源:天祥阿比甲当嘎

如果说一个人实在疲劳得缓不过来,那我今天要告诉你一味单方,效果非常好。有一味中药叫山茱萸,它的味道很酸,入肝经、肾经,可以养血。一代名医张锡纯先生认为:山茱萸好就好在它能补肝肾,但是又不留瘀浊。而且,在补的过程中,它还能疏通血脉,一药两用,事半功倍。我曾用山茱萸150克治疗过一个特殊的病例。他是一家企业高管,在长期极度的高压力环境下,出现了失眠、头昏脑胀、精神不振、腰酸腿疼等一系列情况。这个人来找我看病,说:“傅医生,工作累得我都要趴下去,但我又不得不去做,不得不去熬怎么办?我也吃人参了,但吃完后火气很大,老上火。”而且,他的腰很酸,酸得连整条腿抬都抬不起来。用他的话来形容,“现在走一个台阶都恨不得能用电梯把我抬上去”,他就虚到了这种程度。看到这样的患者,我内心很难受,追逐名利的生活真的太累了。后来,我就跟他说:“你用山茱萸150克泡水,代替茶水喝,先试试看吧。”喝完第二天,他就给我打电话说:“傅医生,非常管用!喝完之后,我当天晚上就睡着了,好多年都没这样睡下去了。早晨醒来,我?发现这个腰酸的症状也显著缓解,腿上原来火辣辣的灼痛感也消失了。”过几天他来复诊,他脸上的虚火都降下来了,精神状态改善了许多。于是,我让他把山茱萸的剂量减少到50克,每天坚持泡水喝。后来,他就照我说的去做,工作起来像变了个人似的,感觉轻松多了。当然,这个例子有点特殊。但我经常会在临床中碰到疲劳过度的朋友,用三关定位法一测,发现很多人都是因为肝血不足造成的,肾精也透支了。那么,我建议你就用一味山茱萸50克泡水喝。记住量一定要大,少了无效。泡山茱萸水时,你把它用开水一冲,盖住杯子一会儿就能喝了。初尝这个山茱萸水,你会发现味道有点儿酸,但是不苦。如果你实在不喜欢这种酸味,那加少许蜂蜜调调味也行。我个人认为,“一味山茱萸,胜过人参当归”。因为它用量比较大,所以不但可以强筋壮骨,还能很好地抗疲劳。我在临床上对这个方法屡试不爽,没有什么副作用。而且你经常喝山茱萸水的话,可以显著地补充体力,改善睡眠,简直棒极了。山茱萸泡水尤其对因长期疲劳引起的头昏脑胀、视物干涩,觉得脑子不够用、头痛(特别是偏头痛,像闪电一样的疼痛)、腰膝酸软、下肢无力有特效,甚至还能改善男性阳痿。

26.白术附子汤1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组成】白术6克附子10克(炮,去皮)甘草3克(炙)生姜4.5克(切)大枣6枚

【用法】上五味,以水1.2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

【功用】祛风除湿。

【主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大便坚,小便自利者。

白术附子汤2

【来源】《外台秘要》卷十五引《近效方》。

【组成】白术9克附子10克(炮)甘草6克(炙)桂心12克

【用法】上四味,切,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为三服,一日三次。初服得微汗即解。

【功用】补脾胃,益精气。

2

主治

风虚头重,目眩,不知食味,风湿相搏,骨节疼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身体微肿者。

【禁忌】服药期间,忌食海藻、菘菜、猪肉、生葱、桃,李、雀肉等。

27.顽固性头痛辨证论治及大黄、附子应用体会

一、常见慢性头痛的辨证论治

1、长久头痛为神经内科常见疑难病,为什么久治不愈呢?本人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配方不合理,用药不当,头痛的治疗要从脑火顽痰分析用药,因头为诸阳之汇,怪病多痰。

(2)缺乏有效引经药,即使配方很好,但无有效引经药,方也效差。本人常用头部引经药:石菖蒲、鱼脑石、桔梗,桔梗载药有舟楫之能。大家都是研究肿瘤的,引经药对于脑部肿瘤的治疗加入对症的方药中,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还有一种顽固性头疼,为枕神经卡压所致。

(4)头疼和失眠并存。

2、常见慢性头痛分为:颅外型和颅内型。

(1)颅外型常见有三型:

1)火热型。临床表现火旺诸症:舌红赤,脉数等。本型病人性格多急躁,形瘦,本人常用处方如下:川芎、白芷、藁本、甘草各10g,红参10g、生石膏块120g,伴失眠者加黄连、石菖蒲、鱼脑石、炒枣仁等;伴有阴亏者加生地、麦冬、玄参。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生石膏用量比较大,因为生石膏甘寒清热保津。

2)痰湿型或痰湿热型。多见于体胖的人,此型比较顽固,临床表现:头沉重、舌胖、或舌腻、或舌边有齿痕,脉弦滑。本人常用良方如下:川芎、白芷、藁本、防风各10g、生山楂、焦山楂各20g、陈皮10、半夏10、云苓15、甘草6、香附10、白芍10、黄芩10、鱼脑石10、制鳖甲30、木瓜10薏苡仁15、何首乌10、女贞子15、生姜,伴有湿重者面目虚浮或肿胀、全身沉重、头痛如裹,可加泽泻、白蔻仁、通草以加强利水湿的功效。

在这值得一提的是,胖人和瘦人的发病各有其特点。瘦人一般多阴虚内热或气阴两亏;胖人多痰湿或痰湿郁久化热形成脂肪肝、结石、痛风.多患心脑血管病。

3)枕神经卡压性头痛。学习过小针刀的医生都知道这个病,首先从诊断上先明了。大家都知道,枕部有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详细解剖大家都知道。枕大神经支配后枕部和头顶部的感觉,枕小神经支配耳后及颞部的感觉。

这种病形成的病因:长期睡眠姿势不正确,工作紧张,长期低头工作,寒冷潮湿或者外伤,或者寰枢关节半脱位,使局部炎性渗出,刺激了周围的肌肉,发生痉挛,筋膜紧张,挤压神经,从而使得局部变性、粘连、结疤。症状有后枕部木力痛,跳痛,有时牵至头顶部,甚至前额及眼眶,有的患者患侧视力下降。这种患者,耳后喜按压,按摩后头痛马上减轻。

检查方法:枕大神经在枕骨隆突下一横指旁开62.5px,枕小神经在枕骨隆突下旁开125px。治疗:常用的一个就是小针刀微创术治疗,效果还可以;再一个就是推荐皮针,效果良好,操作简单,安全,痛苦少。皮针的进针部位:不要从痛点进入,要从痛点的远端,刺入皮下,做扇形摆动,留针24小时取出。这个皮针刺入皮下后,摆动后痛疼即可以立即见效,且效果持久。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头痛,一般长久。单用一个办法,有时远期效果不够理想,所以要配合方药,方药就是前面讲到的两个方剂,参考用药。

(2)颅内型头痛,是在头痛的基础上扩大引深,分型一个就是肝热阴亏火旺型,此型常见于高血压三高综合征,临床症状错综复杂,舌红赤,舌苔厚黄,脉弦,或滑数,或细数,多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变化,常加夏枯草、生赭石、土鳖虫、丹参、槐米、三七、黄连、水牛角(甚至羚羊角)、生石膏、人参、龙骨、牡蛎、柏子仁、炒枣仁。

此方首先治疗头痛,而且对高血压三高综合症引起的脑中风、心梗预防非常重要。方中夏枯草平肝阳、治痰核、而治目珠夜痛,它可以刷掉血管内形成的代谢产物;赭石性寒清肝气之冲逆而重镇且能止血;槐米凉血止血,可改善动脉硬化,改善心肌缺血,有良好的降压作用;用后脑内阴阳得以平衡,血管弹性得到恢复,瘀血得到清除。上面药物较多,可以灵活加减。

本症如果伴有痰湿偏盛,加入罗布麻、泽泻、浙贝母、半夏等以泻水湿;半夏我们一般用旱半夏,因旱半夏药源少价格较贵但疗效好,市面上的半夏多为水半夏,药效赶不上旱半夏。

再一个就是肝肾阴亏脊空型,特点是伴有很多的临床症候群,如头痛、头晕、头响、脱发、白发、失眠,五心烦热、便秘、纳差、倦怠、性欲低下,甚至骨质疏松、可伴有轻度的脑萎缩,当然这个多见于年龄在70岁左右的人,脑萎缩来的比较早。

治疗常用六味地黄汤加味,加二至丸、知母、黄柏、五味子、制龟板、枸杞子、石菖蒲、丹参、三七、土鳖虫、黄芪、西洋参、铁皮石斛、蒲公英、金银花、半枝莲、何首乌、桑葚等;治疗大法:补肾活血解毒。方剂的最大特点是:补不上火。为什么很多肾虚患者,有许多肾虚症状,稍补即容易上火呢?这个方剂最大的特点就是补不上火,服药后达到大便通、饮食佳、睡眠好。人体健康三大标志:能吃、能睡、能拉。此方用药后很多形瘦患者体重增加、面色改善,女性脸部的黄褐斑、蝴蝶斑都可以退掉。

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可参照本大法即补肾活血解毒。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六味地黄丸,我们常说六味地黄丸是男人的加油站、女人的美容院,但是我多年的临床体会,六味地黄丸给小儿用效果不错,但用于成人疗效平平,或者说当时用3-5天可能有效,如若继续服用,可能没效,为什么呢?这与中老年人的身体变化特点有关,中老年人血管硬化,导致血管管腔变窄、血管弹性降低,血管内壁发毛甚至有斑块形成,这个方子中加入许多活血化瘀药,活血化瘀药起到了载体,可以载着六味地黄汤的三补和枸杞子等补肾诸药周行全身,直达病所、脑髓、骨髓,益气补肾的效果。

常说的补肾就是补脑补骨髓,因为肾主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以上所讲都是常见证型,其他类型需要我们临床对证加减,不再此赘述。

二、中药四大天王(人参、地黄、大黄、附片)之大黄附片的临床应用

1、大黄的功效:大黄功效极多,四句话可以概括:损阳和阴、攻擅下行、化瘀逐陈、利血中之滞。可以退黄、可以排石、可以减肥。对于肾衰的患者,可以降低肌酐、尿素氮效非常好。对六腑有强大的补通作用。常说六腑以通为补。

大黄临床病例:

(1)膈肌痉挛:用大黄10克,甘草10克。泡茶徐徐咽下,因大黄功擅下行。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别看膈肌痉挛是小病,不一定每个医生都有良方妙策。

(2)便秘:便秘发病的人很多,可以单独发病,也可合并他病。人们常说:大便拖一天,如吸三包烟,欲得长生,肠中常清。可见便秘对人体伤害有多大。肠道周围都是免疫系统的驻军。

寒性便秘:辨证要点:舌淡胖,舌面上津液较多,脉迟缓,病人面部垢腻,畏寒。本人常用大黄15-25g、芒硝5-10g、附片10g、木香20g、甘草10g、败酱草30g、红参10生地15g、黄柏10g。这个方子的主药是附片大黄和人参,寒性便秘,附片可以驱寒温通,大黄下行推动之力较强,其他药物是围绕着附片和大黄服务以减少它们的副作用。大黄降肌酐、尿素氮,肾衰患者出现肌酐、尿素氮居高不下,在对证的处方中加入大黄30g,大黄炭30效果非常好,临床病例也比较多,也可用大剂量大黄和附片煎汤保留灌肠透析。

(3)精神分裂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大黄对精神分裂症有奇效。本人命名为黄金汤,处方如下:大黄30-120g(从30g起步,50g,80g,100g,前期泻下,后期就不再泻下了)、郁金15g(行气活血利胆开心窍,痰浊瘀血阻塞心窍导致发病)、山栀子、枣仁、丹参、生铁落、黄芪、天冬、胆南星、远志、浙贝母、半夏。生铁落重镇心肝,坠痰下气,偏治癫狂善恕;郁金与浙贝母远志相配,可以开心窍、化痰浊;再辅以胆南星、天冬、半夏祛痰之力更强。此方治疗的优点是:用中药治愈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愈后可以恢复到病前的状态,这样的临床实例比较多。

2、附片的临床应用体会

前面几位教授讲的很祥细:如黄老师: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枇杷清肺饮、五味消毒饮治疗青春痘,痤疮,我临床体验后效果非常好。对一些疙瘩连片,痘痕斑块的效果非常不错,总之附片此味天王之药,真寒症非它莫属,温通功猛,用之得当,事半功倍,否则劫阴。

讨论:

1.用木瓜治疗头痛的机理是什么?

答:辨证为痰湿型或痰湿化热型,木瓜可以舒筯活络、和中化湿、通络。

2.治疗高血压的辨证思路

答:高血压的发病特点: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三高三低的特点,即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的特点,高血压病人最恐惧是发生脑中风,所以苦寻良方,但良方甚少,大多用对症的方法治疗。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神经调节剂能降血压,但对病人症状控制不够理想,不能根本解决病人心肝脑火旺的病邪,使中风每每发生,大多数高血压病人的根本病因是心肝脑火旺,长期火旺、火灼,虚火煎熬导致血液粘性增加,血管内壁受损,弹性降低,随之渐渐形成冠心病、高血糖,终成高血压综合症,形成临床症状群,比如头痛失眠、心烦易怒、便秘、头胀、头昏易出汗等。本人通过30年不断探索,总结出新思路,运用中医理论,养阴清脑降压法,使上症大大改善。对于早期高血压可以治愈;中晚期患者,平稳降压,调节阴阳平衡,彻底预防脑中风和心梗。中医治疗,绿色保健,中风贵防,以免致残。

28.张海瑞关于火神派: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壮火比如外来之邪热入与阳明争,燥热相合,不急扑灭,真阴灼尽,所以有:人参白虎汤,大小承气等。大黄,芒硝等必须用到;少火不足时候,姜附必须用到;不会烧干肾水:气有余是火,气不足是寒;急待启水上腾;火旺阴亏,寒盛阳衰:阴阳至理。这是阳虚证,又与阴虚证:少阴:六味地黄汤,麦味地黄汤,厥阴鸡子黄连阿胶汤:用到熟地,阿胶,麦冬,五味子,芍药,吴萸,山药等:存阴敛阴,真水一足,龙雷之火不会上腾。这时候不光姜附不能用,一切辛燥品都不能用。包括儿科病:纯阳之体不敢用热药(神经过敏之谈),阴虚的按阴虚治,阳虚的按阳虚治,有火的清火,有水的逐水:总不外六经阴阳辩证。母亲妊娠过食寒凉,或先天不足后天喂养不好,发于不行面色苍白,额青口唇青白,声音都哭不出来,舌白腻青黑,久病或错用药伤阳:还能不让人家用姜附了呢。伤寒论:113方用姜附的就有33个。所以看到些人盲目崇拜,一些学习者甚至部分专家:满口他是”火神派“的,姜附天天挂到嘴上;以及很多人一听这个词神经过敏,抗议。都十分得讨厌!

29.张海瑞内外发热:发热身疼外感自汗桂枝汤,无汗麻黄汤。发热身不疼,饱闷吞酸,内伤食:平胃散加消食行气药。发热身疼不恶寒,舌黄饮冷热伤里:白虎汤加桂枝干葛。发热身疼,恶寒,口不渴,少阴麻黄附子细辛汤。素禀不足,无故身大热,舌青欲饮极热:吴萸四逆汤。小儿发热气粗口热:人参败毒散加芩,连,枝自。发热出气微温,口不热,大小便清长而利,宿疾元气不固的:理中汤,六君子类。

30.降糖汤治糖尿病

方药组成:生黄芪30克,生地黄30克,人参10克,山药30克,天花粉30克,石斛10克,葛根15克,鬼箭羽15克,虎杖15克,肉桂3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3次服。本方系贵州名医石恩骏所撰,为其治疗糖尿病之常用方。

糖尿病一疾,病因虽多,总以禀赋不足、气阴两虚为内因,过食肥甘、情志刺激、劳欲过度、形体肥胖、六淫邪毒为外因。其基本病机虽为气阴两虚,然有二种病理需重视,一为瘀血,一为热毒。瘀血者,盖气虚者血必瘀,阴虚者血必滞;热毒者,乃六淫邪毒入侵肌腠,致局部经络阻塞,气血凝滞,郁久化热,因热生毒。石氏立降糖汤,即基于上述认识。

方中黄芪补脾益气,升清阳,止下陷,固腠理;生地黄滋阴凉血,补肾益精;人参益气生津;山药益气健脾;天花粉、石斛益肺胃之阴,生津,清肺胃之热;葛根、鬼箭羽生津止渴,祛瘀生新,能降血糖。尤其是鬼箭羽一药,味苦性寒,有破瘀行血、活络通经之功,故能改善糖尿病并发的一系列心、脑血管和肾脏、眼底及神经系统病变;虎杖微酸而略苦,又略有辛气,治诸般火热毒邪,又善活血化瘀,于此方非常重要;三消源本于肾,肾为水火之脏,阴阳之宅,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阴得阳升则源泉不竭,故本方在众多滋阴药中加入少剂辛润之肉桂,正符合《内经》“少火生气”之旨,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且肉桂或兼具降血糖之功,但仅能少量,多则助火伤阴。

烦渴引饮,加知母、生石膏;阴虚火旺,加知母、黄柏;小便频数,加桑螵蛸、山茱萸;大便干燥,加麦冬、玄参;手足心热,加知母、地骨皮;腰膝酸软,加熟地黄、枸杞;肢体麻木,加三七、赤芍;口干心热,加黄连、麦冬;眼底改变,加枸杞子、决明子;皮肤瘙痒,加白蒺藜、地肤子等。病情稳定后可改汤为丸,继服6~12个月,以冀康复。

31.小建中汤,此方重用芍药名建中者,中气生于相火,相火降于甲木故也。相火降则中气运,中气运则相火降,交相为用,其机至速。

芍药专降甲木而敛相火。性寒味苦,如不与饴糖,姜,枣,桂枝甘温之味同用,将苦寒之性化合,必伤土气而败相火。

造化之气,地面之上的少阳相火,降于土下,藏于水中,远为一年之根,近为中气之本,人身亦犹是耳。故降甲木以敛相火,为治虚劳之大法,为建中气之关键。胆经与相火关系全身,可谓大矣。人身腠理,为气血流通之关键,质系油膜,为胆经相火之所司。虚劳病气血不通,即腠理油膜干涩之故。小建中汤,最通腠理。血痹身体不仁,功效尤著。如左腹似痛非痛,芍药,冰糖补身之右之阴即愈。右降则左升也。胆经之阴,降入肝经,则肝阳和也。饮食入胃,先变化程饴糖,储于胃壁后方,以运输于各个脏腑及全体。胃壁后方,即五脏六腑皆系于脊之处。此处饴糖存储者多,身体必状。存储者少,身体必衰。胆管由十二指肠下降,为全身升降匙。《内经》谓十一脏之气,皆取决于胆。言胆经由十二指肠下降,全身的升降乃通也。小建中汤多用饴糖,重用芍药,酸甘化阴,使左尺脉加多,建中又能补水。左尺脉加,白芍降胆经之能事也。饴糖愈多愈妙,桂枝愈少愈妙。

32.小建中汤治疗疾病医案汇集分享:

小建中案1:腹痛

刘渡舟医案:李妇,38岁。产后失血过多,又加天气严寒,而腹中疼痛,痛时自觉肚皮向里抽动。此时,必须用热物温暖,方能缓解。切其脉弦细而责,视其舌淡嫩,苔薄。辨为血虚而不养肝,肝急而刑脾,脾主腹,是以拘急疼痛,而遇寒更甚。

为疏:桂枝10克白芍30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7枚,当归10克,饴糖40克(烊化)。

此方服3剂,而腹痛不发。转方用双和饮气血两补收功。

按语:本案为典型的虚寒腹痛、由血虚不能养肝,肝急刑脾所致,以腹中急痛,喜温喜按,脉弦而细为特征。小建中汤在补益脾胃之中兼能平肝胆之气,又能缓解筋脉之拘急,用于本案正中其机。据刘老经验,治疗脾气虚弱,肝胆气急腹痛,可先服小建中汤,然后再用小柴胡汤去黄苓加芍药,效果更佳。

33.张海瑞外邪传太阳经以后,不解就会传至阳明经阳明多血多气之腑,传至这儿寒邪自己就解了,而化为燥邪。阳明经病不解,就会传入少阳经,正气不足时候传过来的,正邪相争:正胜邪,客邪就会从阳明太阳鼓出去;邪胜正,客邪就会传至太阴:进入三阴界地。传经不传腑,传腑不传经:太阳与少阴为表里,不传阳明就会传至少阴:少阴又上连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所以有经症,协火症,协水症之分:而脏腑的传变:就有赖于肾中一阳升发使二水上交于心(肾中一阳变为心之二阳,二水化为心之一阴);心中一阴下降使二阳下降于肾(心中一阴变为肾之一阳,二火化为肾中一阳)。水升火降,气血循环,周流不息,阴平阳秘,精神乃至:五脏的生生化化包罗其中。又太阳主皮肤而统营卫为一身之纲领,太阳与少阴为表里:正是肾中一点真阳寄于其中(所以太阳伤阳也是伤肾中之阳)。膀胱之气化使水精上升,滋润皮毛,六邪传变经症也是先从这个皮毛而入;腑症而又有:蓄尿症,蓄热症,蓄血证,癃闭症。所以,伤寒传变:是经症与腑症的传变,和你学校学到的:把经络和脏腑分开,加上五行生克是不一样的。所以有些人学了三年五年了,甚至有的都能辩证开药,上了临床:用五行生克他给你解释经络,牛头不对马嘴;回头称伤寒论不行,太模糊笼统:连仲景的大门也没入。连老百姓都知道的:心脏病胳膊就麻木不能动,干不了重活了;肝病小腹阴囊会受牵连,胃病半边脸都起红痘等。对于来说:怎么都是不可思议的解释了。

34.张海瑞大病好后,劳复发者:枳实桅子豉汤主之(宿食,房劳等)枳实宽中理气,开滞;桅子豉汤启下水上腾,清上热(正气复,邪火降)。宿食者,加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伤寒好后,更发热(半表半里少阳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外感风寒),以汗解之,脉沉实者(里实),以下解之。大病好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牡蛎软坚行水,泽泻渗湿利水,蜀漆祛痰逐水,葶苈子宣肺泄水,商陆,海藻润下行水--让水从小便斗排出来肿胀水气就消了,括蒌根止渴生津使水气津能复还)大病好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胃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病好后,清痰清唾沫,清鼻涕:理中丸微和一下)。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感冒,关节疼痛等:风寒散了以后,病刚好温温欲吐的常有,津液伤了胃气恢复在上逆么),竹叶石膏汤主之。竹叶石膏汤就是人参白虎汤加减方:竹叶,石膏清热除烦,人参甘草益气生津,麦冬梗米滋养胃阴,半夏降逆:合之,益气生津,清热养阴(气血:虚的给它提起来。逆的给它降下来,热症:清热养阴主治兼备)。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所以说,什么病到刚好的时候,千万不能因为好了能吃了就死命的吃,脾胃气还没恢复过来,吃多了浑身不自在困乏;慢慢来吃点米粥什么的,菜菜。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就是说病刚好后行房:男传给女,女传给男),(有的说传染病,有的说不是传给对方,是自己病了:其实是有这种病的,你的病刚好自己都不浑身难受,和它行房,它也感染了这种气息但能散掉没那么严重)(新病初愈,余邪未尽:男女行房,淫火外越,余毒随气鼓荡也就从打开的津窍传给对方了),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气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不管它是热毒,寒毒:总之伤津耗气,让对方少气懒言浑身困重,头目温熨昏沉,感染了痢疾菌似的拉肚子,小腹阴筋里还牵拽着上扯而疼),烧裈散主之(过去人不是穿的裤衩子,丝绸布料那种一围就行了,可以说是大裤衩;就是那近隐处丝布烧成灰:余毒停留或泄出去,可克制这个毒的正气就余滞那里了)(现在没人用这办法了:一般都桂枝加牡蛎汤或者回阳加些养阴的;回阳后引阳药,或者拘急类过去人用的也是童子便:效果也好)。

35.治疗湿热病的体会(转帖)

我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湿热病湿邪的多少,阻滞程度将其分为湿阻、凉遏、寒凝、冰伏四个阶段,用药治疗常取得较好的疗效。兹简介如下:

一、湿阻

湿热之邪犯人,初起多阻滞气机,病在上焦。若太阴脾虚内湿之人,则邪归太阴,而以湿邪阻滞中焦为主。

湿郁于上,初起湿热之邪困阻肌表,营卫失和,故周身困重酸楚;湿热之邪蔽阻清阳,清阳不升,而头晕且沉,即《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之谓。若湿热之邪壅遏肺气,肺失宣降之常,则胸闷、咳嗽、喘息。舌苔滑润,脉象濡软,为湿邪犯人之明征。

治宜轻扬宣郁化湿。肺为华盖,其位最高,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湿热之邪上受,肺必先伤。肺受邪则郁闭,其气化不利,湿邪留滞。治宜先宣肺气。正如吴鞠通所说:“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宜大豆卷、炒山栀、前胡、杏仁、浙贝母、芦根等,或以三仁汤、藿朴夏苓汤、藿香正气等方加减选用。俾肺宣湿开,而热随湿去。

若湿阻于中,脾胃受病,则气机升降失司。章虚谷说:“三焦升降之气,由脾鼓动;中焦和则上下顺。”中焦和,即脾胃和。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升则健,胃降则和。所以中焦和,脾胃升降适度,则心肺在上,行营卫而光泽于外,肝肾在下,养筋骨而强壮于内,脾胃在中,传化精微以溉四旁,人体保持正常的气机升降运动,是为无病。

脾主湿,以升为主。若脾为湿困,脾气不升,则胃气不降,可见胸脘痞闷,大便溏滞不爽;湿热中阻,可见倦怠乏力,四肢沉重,面色光亮而淡,头晕且胀。舌苔白腻,脉濡而软。

湿热阻滞中焦,治宜和中化湿为主,药如半夏、陈皮、厚朴、杏仁、大腹皮、黄连等,使脾气得升,胃气得降,则湿开而热去,虽有热邪,亦不可过投寒凉。正如章虚谷所说:“脾气弱则湿自内生,湿盛而脾不健运,浊壅不行,自觉闷极,虽有热邪,其内湿盛而舌苔不燥,当先开泄其湿,而后清热,不可投寒凉以闭其湿也。”

二、凉遏

感受湿热之邪,恣食饮冷,或贪凉过度,或误服寒凉之剂,或感受湿热之邪,而湿重热微者,因寒凉凝涩,遏阻中阳,脾胃升降之机为寒凉湿浊阻滞,则全身气机不畅。

证见:胸脘痞闷,憋气堵胀,叹息,全身酸楚,大便溏,小便不畅,面色淡黄,苔滑而腻,脉缓软,或沉缓且濡。治宜苦微温法,开湿郁、畅中阳以利三焦,湿邪凉遏一解,气机宣畅,热邪即随湿而去,药如半夏、陈皮、杏仁、白蔻仁、苍术、木香、草蔻等。

若凉遏偏于上焦,卫气不疏,阳气不通,唇红不渴,常欲叹息,憋闷者,可选用白芷、苏叶、藿梗、防风等,辛以开郁。俟湿郁开,再议清热,如藿朴夏苓加草蔻之类。

三、寒凝

素体中阳不足,复感湿热之邪,邪从湿化而归太阴。又因过分饮冷,或过服寒凉滋腻,则湿盛阳微,湿属寒水之类,遇寒则凝泣,而使气机涩滞。证见,胸脘痞满,堵闷异常,喘息腹痛,大便稀,小便清白,舌淡苔白腻而滑润,脉沉软而涩或沉涩。

寒凝涩滞,非温不能驱寒开凝通闭,药如:桂枝尖、苏叶梗、草蔻、生姜。用辛温之品治热,因寒凝于中,为权宜之计,可暂而不可久,待脉缓渐起,苔化寒凝开(中病)即止,不可久服,防其增热。

四、冰伏

冰伏较寒凝更甚,并非湿热病一去寒凉即成冰伏。其多见于素体阳虚的湿热病人,暴进冷饮或过服寒凉重剂。寒冷入胃,中阳重伤,湿盛阳微,湿热之邪为寒凉所凝,至冰冻之势而深伏于内,气机为寒凉所遏滞,阴阳不相顺接,阳不能达于四末。

证见:面色苍白,胸脘痞闷加重,四肢厥冷,少腹绞痛,舌质淡润多液,大便溏稀,小便清长,脉沉迟或沉伏。此非辛温燥热之品,不能缓解冰伏,散寒开郁而通闭。急用四逆、理中法。常用药物如:桂枝、肉桂、生姜、干姜、川椒、草蔻等。冰解、寒散、舌苔化、面润即停服,不可过用,防其热势加重。

附病案举例

一、湿阻

张某男65岁1936年8月11日

雨后天晴,暑热湿动,起居不慎,感邪致病。今觉身热头晕,胸脘满闷,周身酸楚乏力,微有恶心,胃不思纳,小溲不畅,舌苔白腻,脉濡数略滑。

病属暑热外迫,湿阻中、上焦,气机不畅。法当芳香宣化,辛开苦泄。

鲜佩兰(后下)10克,鲜藿香(后下)10克,大豆卷10克,半夏10克,制厚朴6克,陈皮6克,川连3克,六一散(布包)10克,一付。

二诊,1936年8月12日。药后遍体小汗,身热渐退,头晕已减,身酸楚亦轻。但中脘仍闷,略有恶心,舌白苔腻,脉象濡滑,再以前方增损。原方加草蔻1克、杏仁10克,服三付而愈。

二、凉遏

周某女57岁1941年9月3日

平素脾胃虚弱,内停蕴郁之湿,复感暑热之邪,身热头晕,胸脘满闷,口渴,医不察内湿蕴郁遂进白虎。服后即觉胸院满闷异常,少腹因之不舒,舌苔白滑而腻,脉象濡软力弱。素体阳气不足,辛凉重剂戕伤中阳,中焦运化失灵,腹中隐隐作痛。辛微温以化湿邪,佐芳香兼以缓痛。生冷皆忌。

苏叶6克,藿香梗(后下)10克,大豆卷10克,半夏10克,厚朴6克,白蔻仁3克,煨姜2克,木香5克,茯苓皮10克,二付。

二诊:前进芳香疏解、辛微温以化湿之后,中脘满闷渐解,腹中隐痛未作,脉仍濡软,力量略增,再以芳香疏调,治在中焦。

苏藿梗6克,半夏曲10克,陈皮6克,厚朴花6克,白蔻仁3克,鲜煨姜3克焦麦芽10克,二付而愈。

三、寒凝

鲍某男21岁1947年8月25日

连日炎热,突然患感,身热头晕,心烦口渴,暴吃冰棍六、七支,又吃过多生冷瓜果,移时觉胸中堵满,憋闷,呼吸粗促,腹中胀,小便短少,少腹作痛,遂来应诊。面色青暗,舌淡苔滑腻,脉沉涩不畅。

此暑热外受,暴进生冷,阳气郁遏,湿为寒凉凝涩,寒凝之证,宜先以辛香微温,宣郁缓痛,温解寒凝。使寒化、凝开、湿去,再行清化方法。

陈香薷(后下)5克,藿苏梗10克,白芷6克,煨姜6克,桂枝尖2克,草豆蔻3克,木香6克,白蔻仁2克,半夏10克,二付。

二诊:1947年8月27日,药后遍体小汗出,身热头晕皆减,胸满、憋气堵闷之证见轻,呼吸粗促已解,面色略暗,小便甚畅。舌淡苔腻,两脉已渐转滑利。前方去陈香薷、桂枝尖、草豆蔻,又服二付而安。

四、冰伏

张某女40岁1948年8月23日

近日患感,觉头晕、身热、恶心、胸闷、全身酸软无力。昨日自服安宫牛黄丸二丸,次日即胸闷异常,呼吸气粗,下肢浮肿,全身无力,四肢逆冷,面色苍白且浮,切诊两脉沉伏,按之涩而不畅,舌白质淡,苔滑润液多,小便不爽,精神萎靡。以暑湿蕴热,过服寒凉,邪被冰伏于中。急以辛温通阳,芳香祛湿,化解冰伏,祛散寒邪,开郁通闭。

桂枝10克,干姜6克,香薷6克,半夏10克,厚朴6克,草蔻3克,炒川椒6克,生姜6克,一付,水煎服。

二诊:1948年8月24日

药后遍体小汗,身热已退,胸闷大减,呼吸正常,面目四肢浮肿皆退,两脉渐起,脉象濡滑,四肢转温,舌润质略红。此寒去冰解,改用芳香宣化方法。

藿香10克,半夏10克,厚朴6克,草蔻3克,陈皮10克,苍术6克,生姜6克,茯苓10克,冬瓜皮20克,又服三付而愈。

收起

2015年4月30日来自Android评论转发更多

我也说一句

杏林迷悟(1755288663)

杏林迷悟

八卦山人名老中医许玉山,治疗痛经有妙招!

气血滞于胞中血府逐瘀主通

肝气不舒,血不得随气而疏泄,冲任经脉不利,经血滞于胞中,而见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经色黑有块,行经量少,胸胁作胀,舌质紫,脉沉弦或沉涩。血府逐瘀汤加减治之。

方药:

当归12克,川芎8克,赤芍10克,红花10克,桃仁8克(去皮尖炒),香附12克,广木香5克,枳壳10克,泽兰叶12克,元胡12克,川牛膝10克,甘草5克。

若气滞夹寒者加乌药、小茴香,散寒暖下元而止痛;如血瘀夹寒者加紫油桂、炮干姜、艾叶,行血暖胞宫,但紫油桂用量宜少;如兼食滞者加神曲(炒)、麦芽(炒);肥人痰多者加半夏(姜炒)、橘红、茯苓。

如滞而兼热者,凉血调经汤治之。

方药:

当归川芎生地川黄连粉丹皮郁金元胡炒桃仁红花白芍香附丹参

患者寇某,女,20岁。

近年每经前三五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有时阵发疼痛如刀割,卧床休息或服止痛药暂时缓解,经量少,滴沥不畅,血色紫黑有块,胸胁作胀,憋闷不适,舌质紫暗,脉沉弦而涩。宜调气活血、行瘀止痛之剂。

处方:

当归12克,川芎9克,红花5克,鸡血藤12克,泽兰叶12克,丹皮9克,赤芍12克,桃仁8克(炒),元胡12克,香附10克,枳壳10克。

上药于经前10日服之,每日1剂,连服2月。药后第1月痛轻,至第2月疼痛若失矣。

寒湿客于胞宫温经除湿勿久

久居潮湿阴寒处或经期涉水感寒,寒湿伤于下焦,客于胞宫,经血为寒所滞,则于经前或行经时小腹冷痛,按之愈痛,经量少,色黑有块或如黑豆汁,舌质紫,苔白腻,脉象沉紧。温经除湿汤主之。

方药:

当归12克,白芍12克,吴茱萸6克,赤苓9克,苍术9克,桂枝6克,党参12克,川芎6克,泽泻9克,猪苓9克,粉丹皮9克,川牛膝9克,甘草5克。

本方温而不燥,攻而不伐,补而不滞,用之得当,甚有良效。如经量多加杜仲炭,去牛膝、粉丹皮。

患者尹某,女。

4年前经期冒雨涉水,感受寒邪,后每逢经期小腹冷痛,喜温喜按,痛时牵引腰部,不能工作,月经后期,量少,色紫有块。痛时腰腿憋胀不舒,腹冷,舌质紫暗,脉象沉涩。予温经散寒、祛瘀止痛之剂。

处方:

桂枝5克,乌药10克,吴茱萸5克,香附10克,当归12克,川芎9克,红花6克,泽兰叶12克,川断12克,枸杞12克,杜仲10克。

嘱于经前1周服上方5剂,复诊腹痛较前明显减轻,月事30日来潮,量尚可,色红稍带血块,舌质紫暗渐有回转,脉沉细尚有涩象。再拟温经调气祛瘀治之,服3剂,寒邪散,气血行,痛经告愈。

血弱绵绵之作痛补益更以疏通

素日气血不足或久病大病之后,气血两亏,阳气不振,胞脉失养,即于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喜按,面色苍白,四肢倦怠,懒言音低,月经色淡量少而质清,舌胖大而淡,苔薄,脉虚软。宜补益气血、理气止痛之剂治之。

方药:

黄芪12克,人参6克,当归12克,川芎8克,熟地12克(砂仁水炒),白术12克,茯苓10克,广木香3克,香附10克,白芍12克,生山药12克,杜仲10克,阿胶12克,炙甘草5克。

血海空虚责之肝肾

禀赋素弱,或房事过多,肝肾亏损,致精亏血少,冲任不足,血海空虚,见经后小腹虚痛,经来色淡量少,腰膝酸胀,舌淡红,苔薄,脉沉细无力。益肾调肝汤治之。

方药:

当归12克,白芍12克,熟地12克,阿胶12克,山萸肉12克,生山药12克,巴戟肉10克,何首乌12克,乌药10克,甘草5克。

若腰痛甚加炒杜仲10克,川断12克;腹两侧痛加小茴香10克(炒),橘核12克(炒),胡芦巴8克;两胁胀痛加青皮10克,元胡10克;夜尿多加桑螵蛸12克,益智仁12克,川断12克;气虚者加黄芪12克,党参12克。

另有验方:

理气活血汤:用治行经前腹痛,腰酸困而沉,经水色黑有块。

元胡9克,制香附9克,乌药9克,红花6克,桃仁6克。

水煎服,日2次,4剂痛可止。

收起

2015年04月30日来自小米评论转发

2015年4月30日来自Android评论转发更多

我也说一句

杏林迷悟(1755288663)

杏林迷悟

八卦山人名老中医许玉山,治疗痛经有妙招!

气血滞于胞中血府逐瘀主通

肝气不舒,血不得随气而疏泄,冲任经脉不利,经血滞于胞中,而见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经色黑有块,行经量少,胸胁作胀,舌质紫,脉沉弦或沉涩。血府逐瘀汤加减治之。

方药:

当归12克,川芎8克,赤芍10克,红花10克,桃仁8克(去皮尖炒),香附12克,广木香5克,枳壳10克,泽兰叶12克,元胡12克,川牛膝10克,甘草5克。

若气滞夹寒者加乌药、小茴香,散寒暖下元而止痛;如血瘀夹寒者加紫油桂、炮干姜、艾叶,行血暖胞宫,但紫油桂用量宜少;如兼食滞者加神曲(炒)、麦芽(炒);肥人痰多者加半夏(姜炒)、橘红、茯苓。

如滞而兼热者,凉血调经汤治之。

方药:

当归川芎生地川黄连粉丹皮郁金元胡炒桃仁红花白芍香附丹参

患者寇某,女,20岁。

近年每经前三五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有时阵发疼痛如刀割,卧床休息或服止痛药暂时缓解,经量少,滴沥不畅,血色紫黑有块,胸胁作胀,憋闷不适,舌质紫暗,脉沉弦而涩。宜调气活血、行瘀止痛之剂。

处方:

当归12克,川芎9克,红花5克,鸡血藤12克,泽兰叶12克,丹皮9克,赤芍12克,桃仁8克(炒),元胡12克,香附10克,枳壳10克。

上药于经前10日服之,每日1剂,连服2月。药后第1月痛轻,至第2月疼痛若失矣。

寒湿客于胞宫温经除湿勿久

久居潮湿阴寒处或经期涉水感寒,寒湿伤于下焦,客于胞宫,经血为寒所滞,则于经前或行经时小腹冷痛,按之愈痛,经量少,色黑有块或如黑豆汁,舌质紫,苔白腻,脉象沉紧。温经除湿汤主之。

方药:

当归12克,白芍12克,吴茱萸6克,赤苓9克,苍术9克,桂枝6克,党参12克,川芎6克,泽泻9克,猪苓9克,粉丹皮9克,川牛膝9克,甘草5克。

本方温而不燥,攻而不伐,补而不滞,用之得当,甚有良效。如经量多加杜仲炭,去牛膝、粉丹皮。

患者尹某,女。

4年前经期冒雨涉水,感受寒邪,后每逢经期小腹冷痛,喜温喜按,痛时牵引腰部,不能工作,月经后期,量少,色紫有块。痛时腰腿憋胀不舒,腹冷,舌质紫暗,脉象沉涩。予温经散寒、祛瘀止痛之剂。

处方:

桂枝5克,乌药10克,吴茱萸5克,香附10克,当归12克,川芎9克,红花6克,泽兰叶12克,川断12克,枸杞12克,杜仲10克。

嘱于经前1周服上方5剂,复诊腹痛较前明显减轻,月事30日来潮,量尚可,色红稍带血块,舌质紫暗渐有回转,脉沉细尚有涩象。再拟温经调气祛瘀治之,服3剂,寒邪散,气血行,痛经告愈。

血弱绵绵之作痛补益更以疏通

素日气血不足或久病大病之后,气血两亏,阳气不振,胞脉失养,即于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喜按,面色苍白,四肢倦怠,懒言音低,月经色淡量少而质清,舌胖大而淡,苔薄,脉虚软。宜补益气血、理气止痛之剂治之。

方药:

黄芪12克,人参6克,当归12克,川芎8克,熟地12克(砂仁水炒),白术12克,茯苓10克,广木香3克,香附10克,白芍12克,生山药12克,杜仲10克,阿胶12克,炙甘草5克。

血海空虚责之肝肾

禀赋素弱,或房事过多,肝肾亏损,致精亏血少,冲任不足,血海空虚,见经后小腹虚痛,经来色淡量少,腰膝酸胀,舌淡红,苔薄,脉沉细无力。益肾调肝汤治之。

方药:

当归12克,白芍12克,熟地12克,阿胶12克,山萸肉12克,生山药12克,巴戟肉10克,何首乌12克,乌药10克,甘草5克。

若腰痛甚加炒杜仲10克,川断12克;腹两侧痛加小茴香10克(炒),橘核12克(炒),胡芦巴8克;两胁胀痛加青皮10克,元胡10克;夜尿多加桑螵蛸12克,益智仁12克,川断12克;气虚者加黄芪12克,党参12克。

另有验方:

理气活血汤:用治行经前腹痛,腰酸困而沉,经水色黑有块。

元胡9克,制香附9克,乌药9克,红花6克,桃仁6克。

水煎服,日2次,4剂痛可止。

36.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越来越重了)。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发汗而喘者(前是阳明肌腠犯肺心,这波及肺了),麻黄汤主之。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太阳膀胱肺经与阳明胃肺,外证)。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主之(麻桂合方加减,加石膏)。伤寒脉浮缓(紧变缓,入里了),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症者,大青龙发之。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桂枝汤加麻黄,细辛,半夏,五味子)。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心下水停,麻辛桂;小青龙主症)。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自汤(继续解;加提提气,平平喘)。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之,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发汗了,风阳还在;不汗就血了)。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寒化燥)。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拂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解热熏寒)。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拂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烦躁,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热有客邪呢,还卫虚;病情较深,发汗仍不彻),更以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也。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阳复),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阴血虚)。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病人藏(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不管风阳血溢,还是卫阳不足:汗出,总之桂枝汤就协和营卫)。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传阳明)。其小便清者(太阳膀胱),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里实要下,外证要解;风衄解肤,寒衄解肌)。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若亡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亡阴)。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开始亡阳)。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不呕不渴,无热;昼日烦躁也是心肾阳虚津液不上承,逐渐加重了)。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慢慢就:气血俩亏了),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俩人参三俩新加汤主之(妇女产后常用这个)。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汤:无汗而喘;麻杏石甘汤:有汗而喘)。发汗过多,其人手叉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温心阳)。发汗后,其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发汗后,腹胀满者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气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经动,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心脾俩虚,兼制下)。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阴阳俩虚,下阳虚为主)。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姜附扶肾阳,茯苓人参护心阴)。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膀胱不利,胃有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水停)。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一个五苓散,气化逐水;连中风渴也治了)。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俩耳聋无闻也(振聋发聩:振在肺聋在肾)。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若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桅子豉汤主之(升阳鼓水,清火);若少气者,桅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桅子生姜豉汤主之。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气逆抢心),桅子豉汤主之。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桅子豉汤主之(继续原方)。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桅子厚朴汤主之(病位靠下了)。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桅子干姜汤主之(火郁上,虚变寒)。凡用桅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桅子汤变症)。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掣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汗出亡阳了)。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亡血)。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血脱了)。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温胃散寒,涩肠止泻)。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逆。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总结上文;又承上启下,更深入叙)。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不愈),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温经解表办法已过,现在里症)。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卫表:阳虚津液自复,阴盛出而自解)。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风邪者,宜桂枝汤。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满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者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太阳经连接胸胁少阳地面,太阳主开解外,阳明主阖攻下,太阴主陷泻下:少阳小柴胡,二阳一阴之中枢;扭转枢机,三经自解)。血弱气虚,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食,藏(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太阳传少阳地面,兼上合阳明下合太阴)。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解了少阳证后;燥就治阳明,湿就治太阴)。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以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则秽(太阳阳明传变,兼少阴上传太阴和厥阴胸满;反正不是少阳证,叙出柴胡汤的禁忌)。伤寒四五日,身热恶寒,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这是太阳传少阳)。伤寒,阳脉涩,阴脉弦(肝气下陷: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后泻肝)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抓主症)。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症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辩证:假设分类,倒装押韵,埋陈伏笔:句式病症一脉贯通)。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日下之,后四五日,柴胡症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下之则愈。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脯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症,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柴胡症还出现下利,下之太过)。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鞭(前利后就鞭),而反下之,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下之太过)。若自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一个是误下利,一个利有和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蓄血症),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少腹上了胸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兼:龙骨牡蛎汤收敛心神)。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弦脉),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饮冷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从上,从下而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纵犯脾,横犯肺)。太阳病,二三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传阳明了:以太阳病治,屡次误治),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阳明腑热结:就振栗下解),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鞭,小便当数(后鞭,前该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一般说是上热结,发展到虚;一直寒化热加重;我觉得:火劫,阴也耗损,下也不得汗加重,大便鞭小便也不出,耗损严重,阳明热结便完更头痛,心与小肠表里:足心热)。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俩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燥,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燥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剩点汗也是虚汗了,剂颈而还代表髓里肾精,膀胱尿液也竭了;小便利,津液能复)。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主之(这是火劫亡阳:辩证)。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浮弱脉当汗,当寒症火灸,更劫津了)。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不出汗必是血)。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火实血虚,还要去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用实追虚),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内热再加上火灸),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汗出而解外,误治火入里结),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所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让它自己出来就好了)。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火灸以后,那块儿皮肤有的死了,有的红肿一小块儿:火热去了招了寒了)。气从少腹上冲心者(有点寒气,但不严重),灸其核上各一壮(艾灸柱子,一个烧完就行),与桂枝汤更加桂二俩也(桂枝多加二俩)。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火逆这个证:下结了重而痹,心肾阳是不能上承,通身都火津液也竭,在上躁动不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火疗迫汗,亡阳竭阴,焦骨伤筋;仲景早就知道这:可见足疗完了,又火疗;啥流行来啥:流弊无知之深,浮躁轻狂之甚)。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伤津,脾胃脉没了;误吐,太阳外邪陷里无表证了)。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有点胃气,但阳也吐伤了;脾胃之阳衰败);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此为小逆(吐伤阳逆上,加重了)。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邪陷太阳病罢了不恶寒,吐伤津内倒烦)。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太阳传阳明经热,非胃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虚冷是主症),故吐也。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微下兼和)。若不尔者(没有吐的?还是,非热结症?),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症,以呕故知极吐下也。调胃承气汤(吐导致呕?还是,吐完可以下药?)。太阳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鞭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小便能出来,好现象;热结血瘀,大小便便血都是好转)。所以然者,太阳随经,淤热在里故也,抵挡汤主之。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热结无血)。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血证谛也,抵挡汤主之。伤寒有热(不发狂,不身黄;有点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挡丸(不用汤剂)。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渴欲饮水者,当少少与之);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五苓散)(承接前面)。

37.张海瑞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风阳疏泄;血汗外溢,脉缓)。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身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燥烦,脉数急者,为传也(寒化阳明燥)。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阳在外,疏泄汗出灼热)。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自身汗解)。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伤少厥阴血)。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瘲(阳明经胃心燥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易辞》生数: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成数:地六生水,天七生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地十成土;水火成数:阳数七,阴数六)。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顺其势针之,使勿传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太阳病自解时,从巳至未上(上午9:00--下午:3:00;本经旺时)。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传经完没客邪,自愈)。病人身太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酒客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者不喜甘(枣草)故也。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有的人就是服桂枝汤恶心,呕吐;禁服,否则先五谷后脓血)。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气血俱损:附子温经;扶阳为先,固阳也能摄阴)。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心胸寒盛,去芍药)。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辩证加减)。得之八九日,如疟状 ,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一日二三度发(热多汗少太阳中风,可是不呕便清二三度发:热也不是,寒也不是)。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肯定现在是浮紧的);脉微而恶寒者,此为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刚才是寒热交杂,现在是俱虚);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桂枝麻黄各半汤(这个风寒兼症的,辩证主方)。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风阳之症兼寒),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略传阳明症)人参白虎汤主之。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邪气或解未解,正气或耗或未复;表寒而内热),不可发汗,桂枝二越脾一汤(桂枝 芍药 麻黄 甘草各十八钱,炙;大枣四枚,切;生姜一俩二钱,切;石膏二十四钱,碎,棉裹)。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水饮内停,不是表寒,去桂加茯苓白术补土兼治下水)。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微恶寒也是风阳疏泄,血汗外泄)。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先复其已厥之阳,阳运化则津液行);若厥愈(阳气不下陷了)足温者(肝胃没有寒厥),更作芍药甘草汤(柔下肝腹)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微和而下之);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不用辩,寒热再交杂也定会伤阳了),四逆汤主之。

38.张海瑞 太阳中风,阳浮阴弱。发热汗出恶寒,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葛根汤主之。下之后其气上冲者(风阳邪),桂枝汤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酒客者不可与桂枝汤。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发汗,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急,难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下完了解表,下后伤阳胸满去芍药)。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八九日如疟状,热多寒少,不呕,清便自可,桂枝麻黄各半汤(风不风,寒不寒)。服桂枝汤,烦不解,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服桂枝汤脉洪大者,与桂枝汤。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桂枝二麻黄一汤。服桂枝汤,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人参白虎汤主之。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桂枝二越脾一汤(外有寒,内有郁热(一步更深一步)。服桂枝或下之,头项强痛,发热无汗,心下满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水饮病不是风阳表症了)。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与桂枝,得之便厥(这时候不能桂枝,诸加减汤剂);(应该怎么变方呢?):咽干,烦躁,吐逆,作甘草干姜汤主之(阳明热结),厥愈,芍药甘草汤主之,其脚伸(厥愈,敛一下筋腹:芍药甘草);若胃气不和,谵语者,调味承气汤,微溏(便溏就热结降下来,谵语也止)。若重发汗,加烧针(忌症与误症,辩证;重汗下伤阳为主),四逆汤主之。

39.冯世纶:六经八纲守病机,方证对应最尖端[一]

冯世纶,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教授、当代杰出的经方临床家、教育家。1938年出生于河北晋州,1965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受胡希恕学术思想影响而专注于经方研究,出版《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胡希恕伤寒论通俗讲话》、《中国汤液经方——伤寒杂病论传真》、《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胡希恕病位类方解》、《冯世伦经方临床带教实录》、《解读伊尹汤液经》等专著。

我走向中医之路,特别是走向六经辨证的经方道路,有着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我学医并不是由于自己出生于中医世家,而是与小时候我体弱多病及一段让我伤心的往事有关。我小时候生在农村,老百姓生活困苦,一般都看不起病,病得特别重了才去看。我生下来不到半岁就因患中毒性消化不良而差点夭折。我始终不能忘记的是,我的妹妹患麻疹合并肺炎,我母亲抱着她步行十几里地找医生看病,但进门后医生的家人却说大夫不在家,结果母亲白跑一趟,只能无奈地又把妹妹抱回家。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那个医生一来对这种病没有把握,二来也知道我们家穷,就索性不给看病。我母亲把妹妹抱回家没几天,妹妹就死掉了,母亲悲痛不已,半夜的哭声,给当时年幼的我留下刻骨铭心的回忆。我妹妹的病,如果放到现在,吃几剂药就好了。但当时对于农村的村医,却是棘手的疑难重症。当时让我深受刺激:哎呀,求医真难!太难了!那时就开始朦胧地想:如果自己懂医该多好呀!

后来,等到我快考大学的时候,记得那是1957年,我得了一次流感,所有患流感的同学都被隔离在由校图书馆改建的病房里。校医用西药治疗,老让我们出汗,汗出得连铺板都湿了。经过一星期的隔离治疗,不烧了,算是好了吧,但身上却一点劲儿也没有,而且还严重失眠,过了好长时间,仍是汗出多又睡不着觉。过了几天,我偶然从一本旧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介绍中医治疗感冒比西医有优势,于是我就萌生了学中医的愿望。中学毕业选择志愿的时候,我就选报了北京中医学院。

国策兴中医有幸步入经方之道

我终于有机会进入北京中医学院学习中医。能够学中医是很幸运,但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医教育刚刚开始,各方面经验在不断地摸索、积累、改进。当时我们的大学教育是中西结合的,很多老一代中医专家都非常重视中医,提出加强中医教育,如有名的“五老上书”,提出加强中医基础教育。这样,我们就多学了一年中医基础课。老一代中医前辈还发出“早临床早实习”的呼吁,实践证明,这对学习中医是很有益的。曾记得在第一次中医实习的时候,宋孝志老师就放手让我用小青龙汤治疗咳喘,结果疗效卓著,让我喜出望外,我写下了我的第一篇论文“小青龙汤治疗咳喘体会”,现在看来,这篇文章颇显幼稚,但却埋下日后我对经方的执著。

我通过在北京中医学院的课程学习和毕业实习,打下了中医、西医的扎实基础,学习了内、外、妇、儿、针灸等各科临床技能。我有幸跟随赵锡武、方药中、焦国瑞、郭士魁等名老中医学习,感受到中医的博大精深,为进一步学习中医和弘扬中医打下了基础。更幸运的是,我毕业参加工作后,所在单位——东直门医院也强调中医继承工作,当时是国家给安排的,现在想起来真是太幸运了!不过,当时年轻的我尚未明确继承的意义。工作期间,我有幸参加了继承工作,先后师承董建华、赵绍琴、张志纯等名老中医,后来又师承胡希恕先生,学了不少老中医的经验。各位名家的临床经验、学术流派,丰富了我的中医知识,开阔了我的临床视野,现在回想起来是非常有益的。与此同时,我还学习了西医临床知识,有幸跟随呼吸病专家佟宝乃教授学习,并参与了教学、科研工作,可以说除了中医,我也算对西医学有所了解。这个时期,我还参加了教材编写工作,发表了一些论文和专著,如“中药治疗中叶肺不张5例小结”、“治疗男性不育经验”、“党参五灵脂治疗慢性气管炎32例”、《古今延年益寿方汇萃》、《古今养生法500例》等。坦率地说,我那时是“半瓶子醋晃荡得欢”,曾时时冒出“中西医结合医者”的自豪感。后来,通过长期的临床与实践,尤其是胡希恕先生带我进入经方之门后,我才真正感到中西医的博大精深,深感每个人进入一个小小的领域都是不容易的,亦认识到中医学术研究问题之多、发展之难,有许多问题需不断探索、研究。

40. 名老中医:一方在手,荨麻疹不用愁!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突发的局部或全身大小不等的风团,表面突起,剧烈瘙痒,搔抓后风团增多、加大。风团起落迅速,此起彼伏,消退后不留痕迹。严重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胸闷心悸、面色苍白、四肢冰凉、呼吸困难等全身症状。根据发病时间的长短,一般把发病急、病程在3个月以内者称为急性荨麻疹;风团反复发作超过3个月者称为慢性荨麻疹。

荨麻疹,中医学称为“瘾疹”,其发病多与素体禀赋不耐,加之风、湿、热诸邪侵犯皮肤有关。或外感风寒、风热;或饮食不节,伤及脾胃;或肺卫肌表不固,风邪乘虚而入;或体弱血虚,风从内生,均可导致本病发生。一般急性荨麻疹多为实证,慢性荨麻疹多为虚证。

刘复兴主任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治疗荨麻疹六证的六法六方,现总结如下:

1.风热型(多见于急性荨麻疹)

证候:全身或暴露部位出现风团样皮疹,稍高于皮面,呈红色或粉红色,剧痒,兼见头痛、发热、心烦口渴、大便干、溲赤等症,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辛凉解表,疏风止痒。

方药:自拟荆芩汤加减。

荆芥15g,炒黄芩15g,生地黄30g,牡丹皮15g,赤芍30g,紫草30g,九里光30g,昆明山海棠30g,刺蒺藜30g,制何首乌30g,生黄芪30g。

2.风寒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

证候:全身泛发粉白色、粉红色风团样皮疹,作痒,遇风、遇冷加剧,或兼有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不渴等症,苔白,舌质淡或淡红,脉浮紧。

治法:辛温透表,疏风止痒。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荆芥15g,防风30g,茯苓30g,川芎15g,羌活15g,独活15g,生柴胡15g,前胡15g,炒枳壳15g,桔梗15g,九里光30g,昆明山海棠30g,刺蒺藜30g,制何首乌30g,生黄芪30g,乌梢蛇30g。

3.卫表不固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

证候:裸出部位易发皮疹,疹色淡微红或见苍白,吹风着冷、两手洗冷水亦起,舌质淡,苔白,脉浮弱。

治法:益气固表,御卫止痒。

方药:玉屏风散加减。

生黄芪45g,白术15g,防风30g,桂枝15g,杭芍15g,白鲜皮30g,地肤子30g,刺蒺藜30g,制何首乌30g,蜈蚣2条。

4.血虚生风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

证候:皮疹反复发作,多见午后或入夜加重,而午前或后半夜则轻。兼见头晕、头重、腰酸、体倦、失眠、多梦等症,舌质淡或红润而净,无苔,脉沉细而缓。

治法:益气养血,息风止痒。

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荆芥15g,防风30g,当归15g,杭芍30g,川芎15g,生地黄30g,刺蒺藜30g,制何首乌30g,生黄芪45g,蜈蚣2条。

5.气虚血瘀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

证候:皮疹反复发作,常见于腰围束带或手腕表带等处,受压处易起,舌质紫暗或现瘀斑,苔薄白,舌下脉络迂曲,脉细涩。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止痒。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生黄芪60g,当归15g,桃仁(冲)15g,红花10g,赤芍30g,川芎15g,刺蒺藜30g,制何首乌30g,水蛭10g,九里光30g,昆明山海棠30g。

6.脾失健运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

证候:身发风团,胃痛腹胀,大便溏泻,甚至恶心呕吐,舌质淡,苔白腻,脉濡。

治法:健脾燥湿,祛风止痒。

方药:平胃散加减。

陈皮10g,苍术15g,厚朴15g,茯苓30g,猪苓30g,竹茹6g,刺蒺藜60g,制何首乌30g,生黄芪30g,白鲜皮30g,地肤子30g,九香虫10g。

刘复兴主任告诫我们:急性期千万别用虫类药,否则会加重病情。因虫类药富含蛋白质,据现代研究证实,蛋白质食品在没有被彻底消化之前,以胨或多肽形式被吸收,而碱性多肽是组胺释放物,可引起荨麻疹。慢性期则可辨证用之。另外,饮食宜忌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一定要详细地告之病人。

41. 国医大师裘沛然:治疗慢性肾炎有讲究,诊治经验与众不同!

对慢性肾炎的治疗,目前尚无较满意的方法。裘老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对此别有新意,认为本病属纯虚纯实、纯寒纯热者极少,多数表现为表里寒热虚实错综夹杂,临床治疗以补气摄精,祛毒利尿为大法。现概要介绍其诊治经验。

1.基本病机:脾肾气血亏虚与风邪、水湿、热毒、瘀血相夹杂

关于慢性肾炎的病机,中医学有“其本在肾,其制在脾,其标在肺”之说。从临床看,调治肺脾肾虽能取得一定疗效,但往往不尽如人意。从本病的临床表现分析,绝非水肿证所能概括。先生指出:

(1)表里夹杂

慢性肾炎除表现为面色淡白、浮肿、腰酸、神疲、眩晕等里证外,常因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而致急性发作或加重病情,此与中医学的“外感引动伏邪”之说相符,故临床常见表里夹杂的症状。

(2)寒热错综

慢性肾炎病邪久羁,阳气被戕,阳虚而生内寒,故临床有面色淡白、肢冷神倦、脉迟、苔白等寒象;但另一方面应注意余邪热毒蕴结未清,盘踞下焦,这一重要病理因素。从临床表现分析,常见的咽痛、小便混浊、尿少、血尿、血压偏高、头痛、鼻衄等,均属火热内蕴之征象。近代临床医生对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氮质血症,用大黄附子汤治疗而获效,也足资证其寒热错综的病机。

(3)虚实并存

慢性肾炎病邪久恋,正气被伐,肾不藏精,长期蛋白流失,人血白蛋白下降;脾不统血,血尿频频,严重贫血。因此,气血精皆匮乏,此属本虚。由于脾肾亏虚,气化失司,导致水饮痰浊稽留,严重的出现氮质血症等,此属邪实。《内经》原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先生则认为“邪之所蕴,其气更虚”,“虚之所在,受邪之地,如果正气不能驱邪,也可反从邪化,故津液可以酿成湿浊,血滞导致瘀血,出现正气愈虚则邪气愈实的情况”。故慢性肾炎的病机可概括为:脾肾气血亏虚和风邪、水湿,热毒,瘀血相夹杂,是其基本特点。

2.治疗大法:表里合治、寒热兼施、利涩同用、补泻并投

(1)表里合治

慢性肾炎常随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而诱发、加重,故临床既有畏寒、发热、咽痛等外感表证,又有浮肿、高血压、腰酸、眩晕等里证,治疗可采用表里合治法。先生常选用羌活、白芷、紫背浮萍、苍耳草、蝉蜕、黄芪、黄柏、漏芦、半枝莲、生白术、生甘草、仙灵脾、土茯苓、黄芩等药物治疗。方中既有辛散祛风之品,又集解毒、泄浊、健脾、利水诸药,对慢性肾炎因感冒而急性发作者,有一定疗效。其中羌活一味,入太阳、少阴二经,与黄芪相伍,对预防感冒效胜玉屏风散。现代研究证明,辛散祛风药如蝉蜕、苍耳草、白芷等,不仅可疏解表邪,且能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有抗过敏作用,可减轻或抑制感染后变态反应性损害,消除蛋白尿等。故即使表邪已解而蛋白尿未除者,仍可沿用一段时间,其与解毒泄浊、健脾利水药相合,可表里双解,标本兼顾,相得益彰。

(2)寒热兼施

慢性肾炎长期有蛋白尿及血尿者,肾精亏耗,阴虚则阳亢,而见头晕、头痛、鼻衄、高血压等症状,水湿逗留,最易损伤阳气,故又多脾肾阳虚之证,而出现畏寒肢冷、夜尿多、脉沉细弦等症,呈阴阳两损、上盛下虚等病机,因此采用寒热并调之法尤其对本病中高血压型者更为适宜。先生常用生熟地黄、巴戟肉、山茱萸、肉苁蓉、茯苓、麦冬、五味子、炮附子、肉桂、生姜、大枣、黄柏、知母、仙茅、仙灵脾、当归等。如果血压明显升高,可加夏枯草,防己、钩藤、牡蛎等药,这些药物经现代药理研究,多具有降压作用;另外如党参、黄芪、附子等,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故寒热兼施法不仅可改善临床症状,而且对改善肾功能有一定帮助。

(3)利涩同用

慢性肾炎的临床表现,一般以水湿痰浊逗留为多,而实验室检查中又以长期蛋白尿、血尿、管型等肾精失固为主要表现。对前者应予化湿、利水、泄浊等通利之法,对后者则须用固肾涩精之法,通利与收涩并投,为治疗本病的又一法则,适合于混合型患者。通常用生薏苡仁、茯苓、猪苓、汉防己、大黄、玉米须、生白术、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涩精常用覆盆子、芡实、金樱子、五味子、乌梅肉、补骨脂、菟丝子、肉苁蓉、楮实子、牡蛎等。在治疗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不独固肾涩精方药对控制蛋白尿有效,即使是清利水湿的玉米须、生薏苡仁、茯苓、猪苓等,也有消除蛋白尿的功效。这可能是邪去则正安,水湿不除则肾气不能化精,精气流失也就难以控制。因此,通利水湿与固摄肾精,两者不可偏废。

(4)补泻并投

慢性肾炎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宜补益,标实应攻泻,是以补益攻泻法为标本同治之法,尤其对慢性肾炎出现肾功能不全患者尤为切用。

慢性肾炎经过较长时期的病理演变,正气衰惫,邪气留恋,水湿痰浊滞留更甚,出现氮质血症。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嗜卧、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呃逆,甚至昏迷等症,呈现正气不支,浊邪弥漫之势,严重的还可出现动风之证,故治疗必须熔补益脾肾气血阴阳和攻泻湿浊、水气、瘀血于一炉。先生常选用黄芪、党参、巴戟肉、仙灵脾、黑大豆、炮附块、干姜、黄柏、土茯苓、泽泻、牡蛎、生大黄、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漏芦、白蔹、益母草、丹参、桃仁、红花等,一般用量偏重,中病渐减其制。本病至此,已入险途,应引起注意。以上治疗方法当相机参合应用,不可拘执,方不致以偏概全。

3.简验方:黄芪、牡蛎、巴戟肉、黄柏、泽泻、土茯苓、黑大豆、大枣

上方乃先生在对慢性肾炎的长期探索中,在备尝甘苦之后总结出来的经验方。方中黄芪,先生谓其为补气圣药,大剂黄芪功盖人参,其有补气、固表、摄精、祛毒、和营、利尿之功,且无留滞之弊。仲景所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洵非虚语。一般剂量用30~60g,巴戟肉与黄柏相伍,一阳一阴,皆为补肾要药。前者温而不热,益元阳、补肾气。君者苦寒,滋益肾阴,李东垣云其有“泻热补水润燥”之功。元代名医以一味黄柏制剂,称大补丸,良有深意。上二味与黄芪相合,补气健脾益肾,为治本之图。牡蛎为水生动物,性寒属阴,生用有利水气之功,且能潜阳,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煅用敛精,对长期蛋白流失者颇为适用。黑大豆入脾肾二经,《本草纲目》载其“治肾病,利水下气,制诸风热,活血解毒”,明代张介宾亦有“玄武豆”之说法。先生融会前贤精粹而用于治疗肾炎,对消除蛋白尿及纠正低蛋白血症有一定功效;土茯苓清泄湿毒,泽泻善利水湿。全方标本兼顾,补泻合治,有补气健脾益肾、利水泄浊解毒之功。临床应用本方时尚须根据证情,随机变化。先生循此法用治多种类型的慢性肾炎,应验者甚多。

42. 追忆胡希恕先生(刘渡舟赵绍琴等六名医会诊故事)[下]

门里人都知道,在中医四部古典医著中,《伤寒论》是最硬最难啃的一块骨头,它是衡量一个中医水平能力的一把尺子。自宋金成无己首开其端为《伤寒论》作注解以降,历代医家趋之若鹜,大致分类有三:维护旧论派、错简重订派、辨证论治派。据粗略统计,为《伤寒论》作注解者,不下500家。从学术繁荣的角度看,可以说蔚为大观。但从临床学以致用的角度看,则大失仲景本意。使一部活泼泼的《伤寒论》变得扑朔迷离,雾障重重。

我们都说中医的精神实质在于辨证论治,如果不能将《伤寒杂病论》有效地应用于临床,那么中医就彻底失去了它的阵地,辨证论治四个字就是形同虚设的空架子。

胡老在病逝二十几年后,又被中医界同道缅怀并造势宣传,除了证明老人家学术上的货真价实外,也凸显出胡老的理论勇气和中医教育家的过人才华。他对《伤寒杂病论》的深透领悟,并建立起自成体系的学术思想,不能不说是对仲景学说的历史性贡献。

比如中医的脉学,自晋朝太医令王叔和的《脉经》问世以来,历代奉为圭臬,迨至明朝李时珍父子《濒湖脉学》问世,虽以四言诀、七言诀的形式易学易诵,朗朗上口,但与临床脱节,壅赘繁琐,较之仲景脉学已属南辕北辙。胡老在研究《伤寒论》的同时,结合数十年的丰富临床经验,认真系统地研究了张仲景脉法,撰写出《脉学概论》一稿,老人家秉长沙遗风(注:张仲景曾做过长沙太守),返博为约,执简驭繁,质朴实用,惟求实效,同时又有很强的理论性、思辨性。他身在学院,却没有学院派的某些陈腐气,而是推陈出新,别开生面而鹤立鸡群。有学者甚至评价为:胡希恕先生是继清朝伤寒大家柯韵伯之后200年来,又一位有着独特理论体系的伤寒界经方大家。

如果说刘老在学术上使他的学生脱俗变质、由石变玉的话,那么胡老则是把这玉雕琢成器。两位中国现代的伤寒大家是我终生缅怀的恩师!

43.追忆胡希恕先生(刘渡舟赵绍琴等六名医会诊故事)[中]

胡老的传授让我实实在在地学会了“读经典”的思维方法,知道什么叫“读书”了。如此坚持了一年,直到1983年夏秋之交,胡老病重住院为止。

胡老先生密切结合临床讲解《伤寒论》,每发真知灼见,我时有振聋发聩之感!老人家已近85岁高龄,但思维敏捷,颇有口才。讲《伤寒论》的篇章结构,气势高屋建瓴;而具体到每一条,甚至每一个字,又毫发毕现,细致入微。真的太精彩了!

试举一例:

《伤寒论》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译成白话就是:感冒出现的表证,如果出现脖颈后背发僵不舒展,加上没有汗怕风的症状,用葛根汤治疗。

就这17个字,胡老讲:葛根汤的组成即桂枝汤加麻黄、葛根,为何以葛根名汤?是张仲景为了突出“项背强”这一主要症状,再从葛根汤的用量上,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依次主治项背强、无汗、恶风,与经文先后顺序一致。这是一层意思。

第二层意思:?冠以“太阳病”是提醒医家此病还处在感冒的表证阶段,类型可以是“伤寒”,也可以是“中风”。但太阳病见“恶风”,又颇像桂枝证,然桂枝证是“汗出”,此是“无汗”,何意?本条经文以“恶风”代替太阳病的恶寒,反映出表证有化热苗头(风为阳邪),但尚未形成热象。

第三层意思:无汗与恶风相连,含义深邃,这是表证渐趋化热的动态描述。同时,首揭“太阳病”,煞尾用“葛根汤主之”,恰是太阳病将入阳明病(或者阳明里证外合太阳表证)的一个过渡阶段。

总之,张仲景这17个字告诉医者:此三个症状,“项背强”是为突出主证而设,故列为一;“无汗”反映出病起于“伤寒”或者说属麻黄证,但病势在变化,已渐渐失去表“寒”之典型征象,而出现化热之“恶风”,想必张仲景在此动了一番脑筋,故起首曰“太阳病”,而不曰“伤寒”。这是经文的含义。

运用到临床上,大凡项背僵直不柔和的病人,如颈椎病、颈性头痛、眩晕、背痛等,都可以考虑用葛根汤为主加减治疗……

一部《伤寒论》,398条,基本上条条如此,老人家就是这样讲的。

胡老才华横溢,一专多能。早年毕业于北京通才商业专门学校(即北京交通大学前身),后担任哈尔滨市电力公司会计股股长,市政局公署营业股股长。还在辽宁省立中学担任过英文教师。1936年到北京,凭借早年拜师学的中医,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与陈慎吾等名医共同办学,传授中医学术,填补了这一阶段我国中医教育史的空白。

胡老一生淡泊名利,治学非常审慎,他的大量医学手稿总是根据临床所得一遍又一遍地反复修改,生前没有出版过一本论著。然而唯一在60年代发表的一篇题为《伤寒的六经论治与八纲的关系》的论文,给了医学界一个不小的震动,人民日报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历代医家缺乏论述的难题”。

胡老于1984年初春病逝。

在他病逝十五年后,他的大量手稿由老人家的弟子们陆续整理出版问世,他的独特又自成体系的学术观点大大震撼着中医界。

44.追忆胡希恕先生(刘渡舟、赵绍琴等六名医会诊故事)[上]

曾经跟随刘渡舟、胡希恕、许振寰三位名家学习中医的单志华先生,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如此追忆胡希恕先生:

在跟随刘老(编者按:即刘渡舟先生)攻读中医经典著作期间,1982年初夏,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结识了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的另一位名老——胡希恕老先生。

记得父亲(编者按:作者的父亲单玉堂先生,北京中医学院针灸名家,著有《伤寒论针灸配穴选注》)当时患肺心病住院,病情发展出现肾积水,导尿失败,其中一位名老提出用麝香外敷肚脐,借其芳香开窍之力或许有效,于是院方派人去山西讨回一点上好的麝香给父亲用上,果然尿液点滴而出,可是也就这样了,终未能解决问题。

父亲病情在恶化,高烧、神智昏迷、大小便闭塞不通,已出现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院方邀请中医学院的六位名老中医(包括董建华、王绵之、我老师刘渡舟、胡希恕、赵绍琴、杨甲三)会诊,有位名老提出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当以扶正为主,先保心肾控制住病情。

84岁的胡老诊完舌象脉象后,提出一个与众人截然不同的“峻剂攻下”法并处方案,还说:“小大不利治其标”,必须先解决大小便问题——这就是救人,态度非常果断。众名老念其年事最高,便都依了。但大家都捏着一把汗。服药到第二天,奇迹发生了:大便五次,开始排尿。到第五天,尿量已达正常,肾积水消失,父亲开始下地活动……

后来刘渡舟老在胡老著作的序言中写道:“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就这样,一周后父亲出院了。为表达谢意,父亲准备了两瓶茅台酒让我送给胡老。老人家那会儿住在东直门医院宿舍——一个小两居室,采光也不太好。

记得那是一个午后,大约3点半的时间,估计老人家午睡已醒,我携礼登门致谢。胡老连连摆手说:“你父亲就是太客气,没这个必要嘛!”我说这是家父的一点心意,还请胡老笑纳。

落座后,我见桌子上摆着围棋盘还有布局的棋子,便问胡老:“您在跟谁下棋?”胡师母在一旁回答:“他是自己跟自己下。”

有这等下法?我感到奇怪。

胡老问我会下围棋吗?

我说只学了一点点,谈不上会。

胡老说:祖宗发明的围棋不仅是娱乐,也是医生看病不同阶段的一种演示,我自己跟自己下,考虑的是用药如用兵,怎么开局、怎么落子、布阵,这里头辗转腾挪,显尽机巧,是为轻灵一路;另一面,走坚实一路,步步为营,渐展威风。棋局经常会纷繁缭乱,但心绝不能乱。看病如下围棋,要有识有胆,胆识俱备。

我痴痴地听着,这不就是陆游所说的“工夫在诗外”吗!

当胡老了解到我在学中医时,便说:我现在每周末给内科医生们还有留学生讲《伤寒论》,你如果愿意,就来听听吧。我跟他们说一声就是了。

于是我每周末去听胡老讲课,带一个日本产的松下“板砖式”录音机,连听带录,回到家就整理笔记——整整记录两大本,这真是我意料之外的又一大收获!

45.枳实芍药散在妇科临床中的运用

一、方剂来源及效用

枳实芍药散出自《金匮》,由枳实、芍药二味组成,服药时用麦粥送下。枳实乃脾胃二经气分药,性味苦辛微寒,辛能开,苦则降,因而功擅消痞破气,行痰,性善下达,药力峻猛。朱丹溪称其能冲墙倒壁,张仲景治“水饮所作”的“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者,以枳实、白术二味主治,名之为枳术汤。于此可见枳实消散功力之雄。

芍药为肝脾二经血分药,性味微苦、微甘、微酸、微寒。苦者泄,酸善收,甘能补能缓,故芍药之功在于柔肝泻木,补脾,和营,敛阴,缓痛。芍药有赤白之分,两者功效各别。

成无己曾概括地指出:“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李时珍更具体地说:“白芍益脾,能于土中泻木;赤芍散邪,能行血中之滞”。此说颇为中肯。枳实与白芍配用,则一气一血,一散一收,一开一合,一补一泻,而成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互制互济,相反相成的方剂,以之治阴血不足,气机郁滞之证,甚为合拍。枳实与赤芍为伍,则一消气滞,一行血滞,相辅相成,用于气滞血瘀之证颇验。由于血虚气滞患者,亦常有血瘀见证,此刻枳实又当与赤白二芍同用。

二、在妇科临床中的应用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篇指出:“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用枳实白芍药散治血虚气滞之产后腹痛,用枳实赤芍药散治血瘀气滞之产后腹痛。服药时用有和肝、养心、益脾的麦粥送下,又具有安内与攘外并举之妙用。本方药虽仅两味,但同时作用于气分与血分,这就决定了它的运用广泛,其适应证并不局限于产后腹痛。

通过配伍用药,可扩大其适应范围。如病位在上而胸胁痛者,配柴胡、郁金、当归、川芎;病位在中而脘痛者,配木香、砂仁、延胡索、丹参;病位在下而腹痛者,配小茴香、乌药、牛膝、红花。

1、经前乳胀

多见于青年妇女,其次为已产育中年妇女、未婚少女,老年女性则偶见。由于乳头属肝、乳房属胃,以及女子有余于气、不足于血等说,医家对病机的认识,除阴虚、阳弱两类机制而分别采用育阴、助阳治法外,一般多倾向于肝胃气滞。然而逍遥散对于迁延不愈的经前乳胀,疗效并不理想。疏肝理气和胃法运用欠效,乃治其然而未治其所以然之故。《内经》谓“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此类患者肝用之所以太过,实由于肝体之不足;前贤有“肝为刚脏,非柔不克”的指导意见,于是用白芍配山萸肉以养肝阴,柔肝体,乙癸并调,用枳实配郁金以疏肝用,消气滞,土木兼治。

上述四药,我称之为加味枳实芍药散,其中白芍与枳实的用量为6 ∶1,即白芍一日量为30~60克,枳实为5~10克。这一手法,旨在重以养体,轻以疏用,养肝体即所以疏肝用。近年来,我用此方治疗肝郁气滞、少苔、薄苔的经前乳胀患者,尽管尚有复发者,但近期疗效已大为改观。

2、经后脘痛、胁痛

脘属胃分,胁为肝野,因而脘胁疼痛,每从厥阴,阳明论治。其中因于血虚者,用枳实白芍药散配归身、熟地以养血,复入甘草又成芍药甘草汤,以酸甘化阴,缓急止痛,掺以延胡索,助枳实消气滞,寓消于补,以冀通则不痛;若因于气血瘀滞,经后或经行期间脘胁痛者,用枳实赤芍药散配丹参饮、金铃子散以疏泄肝胃。

3、少腹疼痛

这里所说的少腹,包括脐腹下胞宫所居,以及肝经“循少腹”一脐腹下两侧部位。而少腹疼痛,乃指女子胞、胞脉及女子先天的肝经病变后所形成的并排除内科六腑疾患及外科内痈的少腹疼痛。实践证明,这一疾病的多数患者,多因肝气郁滞本经,不通则痛,或湿热久蕴胞宫、胞脉,以致气血阻滞而痛的实证者居多。

因此,治疗上我多着重疏导气血,清泄湿热,分别以枳实赤芍药散配合金铃子散、失笑散、小茴香、红花,或配合红藤、败酱草、乌药、牛膝、三棱、莪术等。至于虚性疼痛,又当用加味枳实芍药散主治。

4、经期神志异常

神志方面疾患,医者第一印象多为痰迷,其次为郁怒,很少考虑到血瘀。时至晚清,虽有傅青主在其女科一书中谈及“不语”时指出:“乃恶血停蓄于心,故心气闭塞,舌强不语”但仍未引起临床家们的重视。对此,本人亦深有体会。

回忆1958年夏,当时我任教于河北中医学院(现河北中医药大学),暑假返里时正值医院诊务繁忙季节,我主动趋家父前襄诊。有一少妇,患经期癫疾,经后即恢复常态。经多力求医,已取二陈、黄连温胆,乃至天王补心丹,礞石滚痰丸等罔效。

当即向家父请益,老人指出:“此证眼目处在经期发作,以往诸同道均置此关键处不顾,无怪其不能奏功也。须知女子经期非血虚,即血实,或兼而有之。今患者经初必腹痛且胀硬而拒按,舌下经脉色紫,右畔近根处有一瘀斑。此证属血瘀气滞夹痰上犯,君主被蒙而致癫也”。并口头授方:①黄连温胆可以续用;②投枳实赤芍药散以行气血,复加川芎以上窜,牛膝以下达,务使瘀血流通,乘经行之际外出。

此方初诊服10剂,复诊时主诉本次经期神识明慧,无任何意识障碍,亦未出现腹痛云。该病例距今已34载,但却历历在目,声声在耳,如若隔宿事。此后数十年的诊疗工作中,亦见过类似疾患,从痰瘀论治颇验,特记此以备一格。

三、案例

朱某,女,32岁。结婚八载余未孕,经汛或先或后,量偏少,色先淡后鲜,质较稀。经前乳胀已十年余,婚后胀势有增无减。近两年来两乳硬块增大,拒按,乳头又痛。平昔沉默寡言,胸痞太息,时而胸胁胀痛。脉濡细,舌正红有紫气,苔薄白。证属肝血亏虚,气滞夹瘀。至若眩晕目涩,亦肝血有亏,虚风上扰耳。夫肝体宜柔,肝用宜疏,又“虚者补之”,“结者散之”经有明训,当遵之。

仿加味枳实芍药散合养精种玉汤意立方。药用杭白芍60克,山萸肉15克,甘枸杞12克,熟地黄15克,当归身10克,枳实10克,黄郁金10克,桑菊各10克,牡蛎30克,路路通15克。服10剂。汛期将至,乳胀痛应剧而反缓,胸痞胁肋胀痛亦有减势,原方加红花3克,续服5剂。此方服至第2剂,月水即先期三日而潮,诸恙渐除,以后月经前旬日继续服此方,调理近三个月共服汤药35剂,而十载痼疾遂瘥。

按:我临证48载,对于不少经前乳胀患者,采用疏肝开郁,滋水涵木,益肾温阳,清泄,通络,开结,化瘀,祛痰,软坚诸法,奏效者仅十之三四;后来我采用枳实、白芍、山萸、郁金四药,名之曰加味枳实芍药散。其中白芍用30~60克的大剂量,治疗厥阴阴血亏虚,体失柔而用独亢的经前乳胀患者,疗效较为满意。即以本案朱姓患者为例,该病员罹经前乳胀痛十载,多方求治罔效,我以本方合养精种玉汤以养肝经阴血,重柔其体而轻疏其用,药证相对,仅服35剂而愈。

46. 李振华-香砂温中汤

 李振华主任,名巨镔,号醒齌,1922年生于河南省文安县一个中医世家,自幼受家庭的熏陶,对中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曾祖父李大椿精通医术, 善用验方治病,效如桴鼓,颇有名气。先生在其祖父的指导下研读《内》《难》《伤寒》《本草》《脉学》诸书,平日侍诊,耳提面命,尽得真传。先生为求深造, 于1938年考入北京国医学院,曾从师于孔伯华等中医名流,于1941年毕业并经考试合格,悬壶于天津,时年20岁。现任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 理事、天津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中医学会常委、天津市中医医院技术顾问、《天津中医》杂志副主编、天津市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等职。李师在学术上,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精于辨证,不囿一家之言,50余年中,在中医内、妇、儿诸科均累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治疗 脾胃病,承东垣学说,强调后天之本的作用,临证倡燮理中焦、理气宽中之大法。对慢性胃病炎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有着深入的研究,并独具匠心,采用整体用药与 局部灌肠法治疗慢性结肠炎,曾获天津市科技进步成果奖,同时曾主编了《中医秘方验方汇集》,中医内、外科、针灸等教材,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香砂温中汤

〔组成〕:(1)党参12克 (2)白朮10克 (3)茯苓15克 (4)陈皮10克 (5)半夏10克(6)木香6克 (7)砂仁8克 (8)厚朴10克 (9)干姜10克 (10)川芎10克(11)丁香5克 (12)炙甘草3克

〔主治〕:适用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返流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等病。症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遇冷加重、腹胀纳差、暧气泛吐清水、大便溏薄、倦怠乏力、神疲懒言、畏寒肢冷、形体消瘦、舌质淡、舌体胖大、苔薄白、脉沉细无力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气虚、阳虚者。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服。

〔加减〕:(1)兼肝郁甚者,加香附10克、乌药10克。

 (2)兼血瘀,加丹参15克、元胡10克。

 (3)湿盛泄泻者,加薏仁30克、泽泻10克、桂枝5克。

 (4)湿阻呕恶者,加苍朮10克、藿香15克。

 (5)食滞不化者,加焦山楂、神曲、麦芽各12克。

 (6)阻虚甚者,加制附子10克。

 (7)气虚甚者,加黄耆15~30克。

〔典型病例〕:王某,男54岁,干部,1987年4月13日初诊。患者自述10年前因饮食不当致胃脘疼痛,10年来虽经中西药治疗,病情时轻时重,每因饮食失 宜、情志不遂则症状加重。1987年10月经胃镜检查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活检:胃粘膜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上皮生化。病人恐惧癌变,前来请李氏诊治。

 诊视中见:胃脘隐痛,喜嗳喜按,遇冷痛甚,脘痛时连及两胁,腹胀纳差,肢倦乏力,大便溏薄,日行2~3次,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质淡,舌体胖大,边见 齿痕,脉弦细。证属脾胃阳虚,兼肝郁气滞。治宜温中健脾,疏肝和胃。方用〔香砂温中汤〕加香附10克、乌药10克,水煎服。二诊:上方服用18剂,胁痛消 失、胃痛大减、纳食增加,仍便溏,日行2次。方中去香附、乌药,加薏仁30克,以增健脾袪湿之力。三诊:上方又服18剂,大便正常、胃痛消失,仍感身倦乏 力、食后腹胀。方中去薏仁,加焦三仙各12克,继服。上方前后共服3月余,精神饮食好,大便正常、诸症消失、面色红润、体重增加。后覆查胃镜及胃粘膜活 检,胃粘膜轻度浅表性炎症。一年后追访,知其身体健康,正常生活工作。

47.大陆名老中医 秘方大公开!(九)

何 炎 燊

 何炎燊,主治医师,汉族,广东省东莞市人。幼从宿儒习古文,考入高中后丧父失学,乃发愤自学中医,21岁以术问世,不久即享盛名,迄今50余载,除坚持临床第一线外,还殚精竭虑,先后培养中医新生力量5批共200余人。现任东莞市中医院名誉院长、广东中医学院兼职教授。197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1986年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国务院批准为有突出贡献专家学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何氏精勤于学,至老不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他钻研伤寒温病数十年,主张寒温合流、对外感热性病的理于法、方、药都有所创新,并在实践中取得显著疗效。

 著述甚多,已在省级以上医刊发表论文51篇,其中三篇分别被译成俄文、日文,在国外医刊发表,专著有《常用方歌阐释》《竹头木屑集》。

〔加减清海丸〕

〔组成〕:(1)熟地24克(2)淮山药12克(3)山萸肉12克(4)丹皮9克(5)北沙参15克(6)阿胶12克(7)麦冬12克(8)白朮9克(9)桑叶9克(10)白芍15克(11)石斛12克(12)龙骨24克(13)女贞子12克(14)旱莲草12克。

〔主治〕:室女崩漏。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服。服至5~7剂后,崩块之热得减者,去桑叶、丹皮,加龟板、鳖甲、牡蛎。愈后每月经前服4~5剂,病根可除。

〔典型案例〕:柴某,学生。因阴道出血淋漓不断,孩提年令有一定的恐惧感,有此症状避而不谈,但经问诊可知,其血色鲜红,心烦想哭、夜间盗汗、手心脚心发烧、腰痛及足跟痛、舌质红、少苔、脉细数。于是处方为:熟地24克、淮山药12克、山萸肉12克、丹皮9克、秦艽9克、白薇6克、地骨皮9克、白朮9克、石斛12克、麦冬12克、龙骨24克、龟板24克,上服三剂后,已见效果,阴虚症状明显改善,且下血量亦日趋见少。为巩固疗效计,嘱其每月经前按上方服三剂,后追访半年未见覆发。

董 漱 六

 董漱六,男,1916年生。江苏省丹阳市云阳镇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董氏1937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毕业后师从海上名医秦伯未先生继续深造。1938年由秦伯未先生委任上海市中医疗养院总院门诊部主任。历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评审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上海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上海市卫生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第二届执行委员等职。

 董氏多年来曾发表「霍乱治疗专集」「麻疹通论」「咽喉病之研究」「麻黄治哮在临床上的配伍应用」哮病的临床经验」「中医药治愈内科急症举例」「肝硬化腹水治验二例」「病毒性脑炎昏迷57天治验一例」「神犀丹治愈肝昏迷一例」等学术论文40余篇,并编着《秦伯未先生膏方选集》一书,畅销国内外,获较高评价。

〔麻杏射胆汤〕

〔组成〕:(1)净麻子5克 (2)大杏仁10克 (3)嫩射干9克 (4)玉桔梗6克(5)杜苏子9克 (6)净蝉衣4.5克 (7)炒僵蚕9克 (8)制半夏9克(9)广陈皮4.5克 (10)生甘草4.5克 (11)鹅管石12克(缎、杵) (12)江枳实6克 (13)指胆星6克。

〔主治〕: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症见咳嗽痰多、咯吐不爽、胸闷气急、喉痒作呛有哮鸣音,夜间不得平卧,乳蛾肿胀、苔薄白腻、脉浮滑数。中医辨证为风寒客肺、痰浊内阻、肺气失于宣降者。

〔用法〕:根据药剂大小,先将冷水浸过药面,约半小时再加水少许,煎沸后再煎10分钟左右,头煎取汁一碗,接着加水煎熬二煎,取汁大半碗,把头煎、二煎药汁一同灌入热水瓶内,分2次顿服。如小儿可分3-4次服,当天服完。

〔加减〕:本方为急性支气管炎慢性喘息性气管伴有肺气肿等疾病的有效方剂。

 (1)如有口渴烦燥、痰粘、舌红苔黄者,上方可去半夏、陈皮,加石膏30克、知母12克、贝母12克。 (2)如形寒肢冷无汗、痰白呈泡沫状、舌苔白滑者,可去蝉衣、僵蚕、桔梗,加桂枝4.5克、细辛3克、干姜2.4克。

(3)如咽红乳蛾肿痛、痰稠、舌红脉数者,可去半夏、陈皮,加银花9克、连翘9克、炒牛蒡子12克、生麻黄改用水炙麻黄5克。

(4)如溲黄便秘舌红者,可去桔梗、甘草,加黄芩9克、桑白皮12克。生麻黄改用蜜炙麻黄5克,制半夏改用竹沥、半夏9克,广陈皮改用广橘络5克。

(5)如咳喘气逆、腹胀胁痛者,去桔梗、甘草,加菜菔子9克、白芥子9克。

(6)如脘腹痞胀、口粘纳差、苔白腻者,去蝉衣、僵蚕,加厚朴4.5克、焦六曲12克。

(7)如有头胀头痛、鼻塞多涕者,可去半夏、陈皮,加辛夷9克、苍耳子9克。

〔典型病例〕:吴某,男,13岁,学生,1989年7月10日初诊。有奶癣史,咳嗽反复发作,日久发展为哮喘,每逢秋冬之交必发,已达四五年之久。今感时寒,咳嗽随起,痰吐不爽,胸闷气急,喉间有哮鸣音,夜卧不得安枕,舌苔薄白、脉浮滑数,拟〔麻杏射胆汤〕连服3剂,哮喘得止,咳减痰亦少,夜寐已安,仍口干咽燥、舌红、苔薄黄、脉象滑数,上方去半夏、陈皮,加桑白皮9克,再服3剂,咳平,痰鸣、哮喘未作,因大便干结,上方去半夏、陈皮,加全瓜萎12克、浙贝母12克、净麻黄改用蜜炙麻黄,迄今年余,哮喘未见覆发。

 董氏多少年来在日常诊疗工作中,咳喘病人较多,单属寒型或热型不少,而寒包热型者属多数。临床上常用宣上寻下法,以〔麻杏射胆汤〕加减,既可宣肺达邪,又能清热寻痰,对证下药,咳喘病每多获得良好疗效,这是董氏临床辨证经验之处。

48.寒疝医案】男,9岁,初诊,右腹股沟及阴囊反复出现肿块1个多月,有时感觉疼痛。卧床休息后肿块可消失,但活动后又出现。诊见阴囊部肿胀,扪之异物,并感疼痛,局部欠温,右腹股沟拘紧,面色略青,精神倦怠,舌淡红,苔薄白,脉缓略弦,大便正常,尿清。证属肝经虚寒,中气下陷,内脏下坠所致。拟吴茱萸汤加味,处方:吴茱萸,干姜,当归,荔枝核,黄芪各6g,红栆3枚,红参,升麻3g,水煎服,每日1剂。服3剂后,疝物及疼痛消失,但右侧腹股沟仍有胀感,继服上方10剂,胀感消失,改投补中益气汤调理善后痊愈。【杏林迷悟】体会:吴茱萸汤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栆组成。具有温肝暖胃,降逆止呕之功效。原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的脘腹作痛,巅顶头痛以及少阴吐利之证。(厥阴肝木寒极无阳,以致胆胃皆寒。故干呕、吐涎沫、头痛,吐利、肢厥、烦燥欲死。胆肝皆寒,木气拔根,中气大虚,故烦躁欲死。吴茱萸温降木气,生姜降胃,参栆补中)。足厥阴肝经,其脉络阴器,上入少腹,肝主筋,虚寒侵袭肝经,阻滞于少腹阴囊,则发为寒疝。治当暖肝散寒,益气升提。方选吴茱萸汤加味,吴茱萸,干姜暖肝温里散寒;红参,黄芪、红栆、升麻补中益气,升提举陷;荔枝核散寒行气止痛,待肝经寒邪去后,以补中益气,培元固本之补中益气汤调理,以竟全功。

49.常见的感冒可分为以下25种:1、什么叫风寒表实感冒(太阳伤寒证)?风寒表实感冒是感受了风寒之邪,其病变部位主要在肌表皮毛。表实是指感邪较重,并以寒邪为主,正邪激烈 相争于肌表,造成皮毛闭塞、卫阳被遏、气血不利的特殊病理变化,其典型症状为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等 。以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为主要表现的感冒中的一个具体证候。2、什么叫风寒表疏感冒?是感受了风寒邪气而病的初期阶段,是表疏,而不是表实。 临床表现以汗出为特点,常兼有恶风、发热、脉浮等。表疏证是风邪伤人,肌表有邪气,风性开泄,令肌肤腠 理毛窍疏松故汗出。全身正气不虚,并不属虚证,仍属实证的范围。所以不可误认为风寒表疏感冒为虚证。有 些医书将本证称为风寒表虚证,是不确切的。3、什么叫风寒表湿感冒?风寒表湿感冒是风寒湿三种邪气侵犯人体所导致的感冒。多系淫雨季节风寒夹湿犯表,或劳力汗出、淋雨受凉 ,或汗出当风或久坐湿地、卫阳被困,均可导致恶寒发热、头重如裹、肢体酸痛或一身尽痛、舌苔白、脉浮濡 为特征。风寒湿邪相搏,郁于肌腠,营卫失和,则见恶寒发热;湿为阴邪,重浊粘腻,湿邪外困,则见头重如 裹,肢体酸痛,或一身尽痛;邪犯表卫,肺气失宣,则可见鼻塞流涕,或咳嗽。风寒表湿之证可见苔白、脉浮 濡。4、什么叫表寒肺热感冒?表寒肺热感冒,是风寒客于肌表,热邪壅肺所致的表寒里热证候。或因肺热内蕴、复感风寒,或因表寒未解、 入里化热、肺热为表寒所遏而形成。多以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痰黄粘稠、烦躁为主症。5、什么叫风热感冒?风热感冒,是风热之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以发热重、恶寒轻或汗出不畅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外感病,以春 季更为多见。临床多见合邪为患,尤以风热合邪更为常见。6、什么叫暑湿感冒?暑湿感冒,是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复感暑湿之邪而引起的以身热不扬、微恶风寒、微汗、头身困重、胸脘痞 满、纳呆、苔腻、脉濡数等为主要症状的外感病。暑湿感冒发生于夏季多雨季节。暑性大热,毛窍开泄,加之 贪凉饮冷,以致暑湿为风寒所遏而发本病。由于暑湿感冒的病因是夏季感冒夹湿冒寒,所以又称为“寒伏暑” 或是“夏日伤寒”7、什么叫暑热感冒?因本证发生于盛夏暑热季节,其证候属性为阳热,故名曰“暑热”。在大部分情况下,汗多患者感受暑热之邪 在发病之初即见一派里热症状,没有明显的肌表受邪征象,即温病学家所言“夏暑发自阳明”。出现以发热、 微恶风寒、汗出热不退、心烦、口渴为主症的证候。8、如何诊断凉燥感冒?深秋时节,燥与寒邪合而为患,即是凉燥,又谓之“次寒”。凉燥外束肌表,卫阳被遏,经气不舒,则可见发 热恶寒;若腠理闭塞则无汗;燥邪上犯清窍,则发头痛;燥气内应于肺,肺气失宣,肃降失司,则生咳嗽; “燥胜则干”,津气内伤,则有鼻燥咽干、唇燥、皮肤干燥之症。燥而寒,则口干不渴;邪在卫表故苔白脉浮 。9、什么是温燥感冒?温燥感冒多见于秋季,秋阳以曝、久晴无雨之时。是感受燥热之邪为病的感冒实证,性偏热。 以燥热犯肺而致口、鼻、唇、咽等清窍津液受损、干燥为主要见症。10、什么是少阳感冒? 少阳病代表着感冒病在发展过程中邪气已离太阳之表,尚未深入阳明之里,正处在表里之间的过渡阶段,属于 感冒病的一种特殊证候。所以少阳感冒多见于素体虚弱之人,或妇女经期产后等正气不足之时,或感冒日久失 治误治,正气损伤,邪气内传。11、什么是太阳少阳并病感冒?太阳少阳并病证,是指感冒太阳之证未罢,又波及少阳,出现少阳证。临床以发热微恶风寒、肢节烦疼、微呕 、心烦、心下支结为主症的病证。12、什么叫太阳阳明合病感冒? 太阳阳明合病感冒,是指太阳阳明二经同时感受外寒,以恶寒发热、头项强痛、下利或呕不能食为主症的合病 证候。感冒初起,若表证已罢,复传于里,单见下利呕吐者,不属本证范围。13、什么是三阳合病感冒?三阳合病证,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同时受邪,导致三阳俱病的证候。其病机为外邪直犯三阳,使太阳阳气郁 遏,阳明燥热内炽,少阳枢机不利,故三阳症状俱见。临床以发热头痛、腹满而痛、胸胁苦满,甚则谵语为主 症。14、什么是脾气虚感冒? 病人平素脾气虚弱,复感风寒,而出现的一种本虚标实感冒证候。脾气虚感冒,多因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或 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年老体衰,卫气失护;或大病初愈,调养失慎等,以致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气血生 化不足,卫外功能减弱

50.温胆汤方出自《千金要方》,由半夏、枳实、陈皮、竹茹、甘草、生姜六味药组成,主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并且指出其病因是“胆寒故也”。寒者温之,故方中生姜、陈皮用量独重。

宋代陈无择《三因方》中温胆汤凡“三见”,其中,见于“虚烦”和“惊悸”的两方用药相同,即用《千金》原方加茯苓、大枣,生姜则由原来的四两减为五片。指证不再说是“胆寒”,而说是“气郁生涎(痰),变生诸证”,主治也扩充为“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详,或异象惑……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三因方》这一调整,遂使温胆之性由温而平,临床运用也更广泛了,后世所沿用温胆汤,也大都为《三因方》的温胆汤。

历代医家由于未能搞清这一嬗变关系,所以不免曲为之说。如吴崑说,为什么叫温胆?是因为胆为甲木,阳中之少阳,少阳以温为常候,所以叫“温胆”。吴谦《医宗金鉴》说:命名温者,是温和的温,不是温凉之温。罗东逸甚至说,和就是温,因此“温之者实凉之也”。吴、罗所说的温胆汤,都是《三因方》的温胆汤。他们不知《三因方》虽沿用《千金》温胆之名,但已经部分地改变了原方性质,成为平调胆胃之剂,主治也由“胆寒”而移至“痰涎”和“气郁”变生的诸证上了。

而正因为《三因方》的温胆汤不偏热,也不偏寒,中正平和,所以临床用它较多。如神经官能症、内耳眩晕症、胃炎、气管炎、冠心病、高血压病、尿毒症早期、妊娠剧吐等凡属七情所伤,气机紊乱,痰多呕逆而苔腻、脉滑者,投之辄效,而且可随寒热虚实等具体病情加减变化。如偏寒者可加大生姜、陈皮之量,即恢复《千金》方法;偏热者可加芩、连,即《医宗金鉴》中风门的清热化痰汤法;单加黄连则名黄连温胆汤,见《六因条辨》;虚则减竹茹,加熟地、人参、五味子、枣仁、远志,是为十味温胆汤,见《世医得效方》及《证治准绳》。俞根初《通俗伤寒论》更收温胆汤减去姜、枣,加青蒿、黄芩、碧玉散,变为清泻胆火,和胃化痰之方,治疗伤寒病在少阳,胆火内炽,湿热阻遏三焦而见寒热如疟,胸痞作呕者。他干脆连方名也改了,这就是有名的蒿芩清胆汤。

王孟英见温热病颇多邪热入里,重灼津液为痰,以至痰热留恋三焦,气机窒闭,而见寒热,胸闷,脘闷不食,眩晕,呕恶,二便不畅,苔黄白而腻者,此病已离表,无汗之之理;病在气分,但又非白虎、承气证,于是他针对上述邪留三焦的病理变化提出:“所谓清气者,但宜展气化以轻清的治法,师温胆汤之意而变通之。常用药如栝楼、薤白、旋覆花、杏仁、贝母、紫苑、竹茹、枳壳、桔梗、川楝子、淡豆豉、海蜇、芦松、苡仁、花粉、栀子、郁金、黛蛤散、滑石、通草之属,平淡而远温燥,转枢机而开痰路。肺不受痰热之扰,则肺气清宁,治节复矣,气化行矣。我们读王氏医案,有许多湿热重证及内科杂病之属痰热互结的患者,经用上述方药,每收良效。孟英心思灵动,不拘于方,他曾经讥笑过吴鞠通、章虚谷辈“拘守其迹,岂是心传!”从他的用药来看,就基本上找不到温胆汤的影子了。神化无迹,此之谓乎?

51.大陆名老中医 秘方大公开!(八)

张镜人

 张镜人教授,名存鉴,1923年6月生于上海市。张氏家世业医,以擅治热病而称着于江南,由明末相传至今。张镜人教授为第12代传人。深研灵素经文,探索仲景奥秘,遍览历代名著,集思广益。学识日进。治热病服膺叶、吴二氏,于染病颇崇景岳、东垣。尝谓治学当厚古而不薄今,师法而不拘方。变化在我,讲究实效。擅长治疗外感热病、慢性胃炎、慢性肾炎、心肌炎后遗症、冠心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他主张临床与科研相结合,对萎缩性胃炎的研究曾获国家级科研进步奖。曾发表论文数十篇,并参加《辞海?中医学科》《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等书的编写工作。

 现任上海市卫生局顾问、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上海医科大学教授、、上海中医药学会理事长、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安中汤】

﹝组成﹞:(1)柴胡6克 (2)炒黄芩9克 (3)炒白朮9克 (4)香扁豆9克 (5)炒白芍9克(6)炙甘草3克 (7)苏梗6克 (8)制香附9克 (9)炙延胡9克 (10)八月札15克(11)炒六曲6克 (12)香谷芽12克。

﹝主治﹞:脘部涨满、疼痛、口苦、食欲减退、或伴嗳气泛酸、脉弦、细弦或濡细、舌苔薄黄腻或白腻、舌质编红。

﹝用法﹞:水煎,分二次,饮后一小时温服。

﹝加减﹞:

(1)疼痛较甚,加九香虫6克。

(2)胀满不已,加炒枳壳9克。

(3)胃脘灼热,加连翘9克(包),或炒知母9克

(4)嗳气,加旋覆花9克、代赭石15克。

(5)泛酸,瓦楞15克、海螵蛸15克。

(6)嘈杂,加炒山药9克。

(7)苔腻较厚,加陈佩梗9克。

(8)苔红苔剥,去苏梗,加川石斛9克。

(9)便溏,加焦楂炭9克。

(10)伴腹痛,再加炮姜炭5克、煨木香9克。

(11)便结,加全瓜萎15克、望江南9克。

(12)腹胀,加大腹皮9克

(13)X线示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加凤凰衣6克、芙蓉叶9克

(14)胃粘膜活检病理示肠腺化生,加白花蛇舌草30克。

(15)腺体萎缩,加丹参。

俞慎初

简介见大陆名老中医 秘方大公开(一)

52.【止咳定喘汤】

﹝组成﹞:(1)蜜麻黄6克 (2)光杏仁5克 (3)炙甘草3克 (4)紫苏子10克 (5)白芥子6克(6)葶苈子6克(布包) (7)蜜款冬6克 (8)蜜橘红5克 (9)结茯苓10克 (10)清半夏6克

﹝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或轻度肺气肿。尤对风寒咳喘痰多者有较好的疗效。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加减﹞:

(1)若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表证明显者,可酌加荆芥、防风、紫苏叶等。

(2)痰粘稠、咯吐不爽者,加桑白皮、浙贝母

(3)胸闷不舒者,加瓜萎、郁金。

(4)如痰黄之咳喘者,可加条黄芩、桑白皮、浙贝母等。

﹝典型病例﹞:患者素有哮喘症,多年来经常发作。近日不慎受凉,咳嗽不已,且见喘促气急,胸闷,痰多色白,脉细缓,舌质淡红苔白。证属外邪引动内饮致肺气不喧之喘咳,治直宣肺平喘,止咳袪痰,予[止咳定喘汤]加味。处方:蜜麻黄6克、光杏仁5克、炙甘草3克、蜜款冬6克、浙贝母10克、盐陈皮5克、结茯苓10克、清半夏6克、紫苏子10克、白芥子6克、葶苈子6克(另包),水煎服。服五剂后,咳喘明显减轻,仍胸闷,上方加干瓜萎15克,再进五剂后,诸症悉平。

53. 怎样正确使用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是治疗寒饮咳喘的一张名方。张仲景用它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以及“咳逆倚息不得卧”的寒饮之证。然而应该指出,此方乃辛烈走窜的峻剂,具有伐阴动阳之弊,如果用之不慎,往往会发生问题,反而促使病情加重。为此,必须掌握小青龙汤的辨证,其辨证的关键,在于抓以下几个环节:

一、辨气色

小青龙证,为水寒射肺,或寒饮内伏。寒饮为阴邪,必羁縻阳气,而使心胸之阳不温,如是则荣卫之行涩,而不能上华于面,故患者面部呈现黧黑之色,我们管它叫做“水色”;或两目周围呈现黑圈,互相对称,我们管它叫做“水环”;或者,在患者的头额、鼻柱、两颊、颏下的皮里肉外显现黑斑(如同妇女妊娠蝶斑),我们管它叫“水斑”。

二、辨脉

小青龙证为寒饮之邪,故脉见弦,弦主饮病;抑或脉浮紧,则为表寒里饮俱实之徵;如果寒饮内伏,浸循日久,其脉见沉,沉主水病。然须注意的,凡尺脉迟,或尺脉微,抑或两寸濡弱无力,是为心肾先虚,荣气不足,血少故也。这样,就不要滥用小青龙汤而发虚人之汗。

三、辨舌

小青龙证为水饮凝滞不化,肺寒津凝,故舌苔多呈水滑;舌质一般变化不大,惟阳气受损以后,则舌色淡嫩,此时用小青龙汤必须加减化裁,而不能原方照搬不变。

四、辨痰涎

小青龙汤治肺寒金冷,津凝气阻之证,所以,咳嗽必然多痰,痰咯较爽。 因系寒性水饮,故痰涎清稀不稠,形如泡沫,落地则顷刻化水。然亦有咳出之痰,明亮晶彻,形同鸡蛋清状,亦属寒凝津聚,必冷如凉粉,口舌感凉而为辨。

五、辨咳喘

小青龙证在咳喘方面,有三种情况,临证时务须分清。一种是咳重而喘轻,如《伤寒论》第41条所说“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指咳嗽为重,而气喘反微的证情;另一种是喘重而咳轻,如《金匮·痰饮咳嗽病》说的“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是指喘息为重,而咳嗽为轻的证情;第三种是咳喘皆重的证候,如《痰饮咳嗽病篇》说的“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晡剧,必有伏饮”,是说咳与喘同时俱重的病候。尽管咳喘有重有轻,但治疗的方法皆应以小青龙汤温寒蠲饮为主。

六、辨兼证

小青龙证为水饮之证,除咳喘外,由于水邪变动不定,而有许多兼证出现:如水寒上犯,阳气受阻,则兼“噎”;水寒中阻,胃气不和,则兼呕;水寒滞下,膀胱气化不利,则兼“少腹满而小便不利”;若外寒不解,太阳气郁,则兼“发热”,头痛等证。

以上六个辨证环节,是正确使用小青龙汤的客观依据。如果我们把“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精神用于小青龙汤证也是适宜的,所以,六个证候环节也不必悉具,但见其中的一两个主证而无讹误,便可使用小青龙汤治疗。

小青龙汤是麻黄汤的变方,即麻黄汤去杏仁,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芍药而成。《医宗金鉴》认为“表实无汗,故合麻桂二方以解外,去大枣者,以其性滞也;去杏仁者,以其无喘也,有喘者仍加之;去生姜者,以有干姜也,若呕者仍用之;佐干姜、细辛,极温极散使寒与水俱得以汗而解;佐半夏逐痰饮,以清不尽之饮;佐五味收肺气,以敛耗伤之气……。”

然而此方虽为外解表寒,内散水气,表里两解之方。然亦治无表证的寒饮内伏,或喘或咳之证亦有疗效。由此言之,小青龙汤与大青龙汤虽皆有表里两解之功,但服大青龙汤未有不发汗者,而小青龙汤则有发汗与不发汗之异。这是因为寒饮之证,因寒而饮凝,小青龙汤能内散寒邪,温行水饮,故不需达表为汗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现举病案两则,证明小青龙汤临症的疗效,并指出过服小青龙汤的流弊。

以前有一张姓工人,年40余,每次来诊,只是让我处方“百喘朋”,而不让我诊治。以后患者喘得较重,又让开“百喘朋”,余言何以不服汤药,患者云服过中药未效,故而仍服“百喘朋”暂缓一时,后经说允,改服汤剂一试,经诊切其脉弦,视其舌水,观其面色黧黑,遂辨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的小青龙汤证。为疏: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6克,五味子9克,半夏9克,白芍9克,甘草9克。

此方连服两剂,咳喘衰其大半,后以苓桂杏甘汤加干姜五味子又服三剂,喘咳基本控制。

第二例是治一寒饮作喘患者,余予小青龙汤两剂,咳喘颇为见效。患者得效乃自接连不断地服了十二剂小青龙汤,感觉头晕眩瞑,未几而发鼻衄,血流不止,乃到某医院急诊。诊治后鼻衄虽停,然因失血过多,而体疲无力,心悸气短,又延余诊治而始得其情。显而易见这是由于过服小青龙汤导致伤阴动血的缘故。

《伤寒论》对于大青龙汤的禁忌证,有所论述,如第38条的“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然对小青龙汤的禁忌,不象大青龙汤说的那样具体。对此,余常引以为憾。后读《金匮·痰饮咳嗽病篇》,始发现仲景对小青龙汤的治疗禁忌,以及误服本汤所发生的各种变证……指出相应的治疗方法,大有“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意义,使人为之一快。现引其文如下以供参考: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主之;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然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个人认为这些记载说出了小青龙汤的禁忌证,尤在泾对此条也作了很好的说明,他说服青龙汤已,设其人下实不虚,则邪解而病除。

若虚则麻黄、细辛辛甘温散之品虽能发越外邪,亦易动人冲气。冲气,冲脉之气也。冲脉起于下焦,挟肾脉上行至喉咙,多唾口燥,气冲胸咽,面热如醉,皆冲气上逆之候也。寸沉尺微,手足厥而痹者,厥气上行而阳气不治也。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冲气不归,而仍上逆也。”这就不难看出,尤氏认为下虚之人误用了小青龙汤,才出现了拔肾根,动冲气的种种后果,其说是符合仲景之精神的,可见小青龙汤对虚人是禁忌之例。因为本方麻桂并用,又配细辛则发散之力为强,所以,对年老体弱以及心肾虚衰患者,切不可猛浪投用,而导致变生叵测。

曾观《临证指南》在喘门中,叶香岩有两张治喘的方子,一张是用麻黄而不用细辛,另一张是用细辛而不用麻黄,叶氏把麻黄、细辛分而用之的理由,也是为了避免发散太过的缘故吧,为此,余在临证使用小青龙汤只在喘急必需之时一用,一旦病情缓解,即改用苓桂剂类,温化寒饮,则疗效理想亦无流弊可言。

苓桂剂,指的是以苓桂术甘汤为代表的加减诸方。这些方子是符合仲景治痰饮用温药之旨的。所以在苓桂剂中再加上仲景治寒饮惯用的干姜、细辛、五味子,在某种程度上讲能治疗小青龙汤所不及的一些寒痰冷饮疾患,也是不可偏废之法。

因为干姜、细辛之辛可温散肺胃水寒之邪,而五味子入肺,又可收敛上逆之肺气,一收一散,则正邪兼顾,故治寒饮内伏之证十分得力,况又有茯苓利水消饮,桂枝下气通阳,白术运化水湿,甘草顾护正气,故为小青龙汤之姊妹方有相得益彰之效。因此,在使用小青龙汤冲锋陷阵以后,便用此方剿抚相兼,方能有始有终使治疗井然不紊。

至于小青龙汤的加减方法,《伤寒论》亦有明训,恕不一一重复。根据个人临症来讲,余在此方基础上加杏仁、茯苓、附子、射干等药,取得了理想的疗效。然其中很值得一述的则是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此方见于《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是治疗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心下有水等证。一般皆知大青龙汤有石膏,不知小青龙汤亦有加石膏用法。而且,小青龙汤加石膏的治法,又和越婢加半夏汤有所不同。

尤在泾为此注曰:“此亦外邪内饮相搏之证,而挟烦躁,则挟有热邪,麻桂药中必用石膏,如大青龙之例也。又此条见证,与上条颇同(指越婢加半夏汤),而心下寒饮,则非温药不能开而去之,故不用越婢加半夏,而用小青龙加石膏,温、寒并进,水热俱捐,于法又为密矣。”

据此,余认为凡小青龙证的寒饮内伏,若阴郁化热,而见烦躁,或见其它热象,如脉滑口渴,或舌红苔水,而又确属寒饮之证的,此方具有寒热兼顾之能。

总之小青龙汤是一张名方。其药味峻厉,发散力强,虽有五味子芍药之酸敛,而有伤损正气的一面,故不可恃之而无恐。为此,提出辨证用方的六个环节,做为临症论治的客观依据,如果因其有效而过服,或辨证不明而误服,则有动冲气、伤阴血等流弊。故此,又提出若效果已奏,即当用苓桂姜味等温药治饮,而正邪兼顾方为上策。至于本方的加减,仲景已示人以规矩,应一隅三反,方有灵活运用之妙。

对于小青龙加石膏汤,为寒饮内郁,日久生热而设,临证之时,须注意观察,方知其效。

余不敏,行医数十年,见用小青龙汤后,头痛如劈者有之;心悸汗不止者有之;气冲头面与衄血不止者亦有之;每叹此道不易,如何做到正确使用,实有研究必要。为此,不揣肤浅,爰就所见,做为是言,其中错误难免,敬希同道们指教。

54.张海瑞 厥阴病下利,寸脉反浮数? ,?尺中有自涩者(上亢下虚):阴虚阳亢之验,厥阴热深厥深(厥阴纲目:上攻为喉痹,下攻为脓血);这个下利呢不是虚寒下利了,成了热逼下利。所以有:必清脓血。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沉在里,弦是厥阴肝胆挟寒;肝肾下陷了,肾主二便便多,脾胃还好:量少):以及很多里急后重,便多但量少;欲便不便,就是指的这种情况:下坠感重。脉大者为未止(沉弦而大,寒实所以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微弱的脉,亦象征寒邪已去;脉数而阳气来复,也就是好转的征兆);虽发热,不死(这种发热是不怕的)。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白头翁:清热活血止腹痛;黄连,黄柏:清湿热,厚肠胃,泻下焦火;秦皮:苦寒收涩;合治:清热平肝而止痢);现在用于些:细菌性痢疾,热性下痢,胃肠感染功能紊乱等症。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热伤津液传变的,不是虚寒症里的:中土失职,下利至津液不能上承了)。下利谵语者,以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厥阴篇里的阳明胃实症,实也是肝传的胃热;不脱纲要)。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不是小承气汤痞实的症了,心下濡软:下利下虚了,上生虚烦;上热下寒,心肾不交),为虚烦也,宜桅子豉汤主之(桅子:清包络胸膈之热,豆豉:鼓肾脏寒水之阴津上交)。呕而发热(厥阴少阳:肝胆表里;必兼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等少阳症),小柴胡汤主之。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四肢厥),难治(便利,厥逆都是下焦虚寒;呕而脉弱为虚寒上逆)(厥阴的纯阴症),四逆汤主之。干呕,吐涎沫,头痛者(不是因为上下不交桅子豉汤症,不是肝胆实热柴胡汤症,不是肝胃热结承气汤症,更不是寒厥四逆汤症;是:肝胃寒邪上逆的症),吴茱萸汤主之(吴茱萸9克 人参9克 生姜18克 大枣4枚:吴萸辛温,降逆补肝,逆气降吐不作,即能缓中。肝得补木气畅达,不侮土,与生姜之辛温同声相应,合大枣之甘,能调胃阳,复得人参甘寒,专滋养脾阴。二土得补,皆具生机,转运复行,烦躁还能止)(用于脾胃虚寒或肝经寒气上逆,而见吞酸嘈杂,或头顶痛、干呕吐涎沫,舌淡苔白滑,脉沉迟者)(现在的教材,后来又出了个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他们也懂这;但有的把出处忘了,还诽谤经典经方:数典忘祖,浪子忤逆没有良心)。呕家有壅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不是寒症逆呕,止呕就好了,热壅痈脓:越止越壅住了。止呕药一般都辛燥的多,更热壅了;这里应该用:辛凉开结,苦泄排脓,甘寒养正,脓尽呕自止:排脓汤加减)。

55.张海瑞 厥阴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可是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肝主血,阴寒所;又克制脾胃,脾胃主四肢:四肢浑身凉厥了,所以不欲食而下利不止。可是风木之气在上,风火相煽,气上撞心,心中就疼热。湿土当中能生虫,风木之气给虫以氧分。一进食物吐酸水儿,蛔虫儿出来了:就是这么回事的。厥阴中风,就是说太阳中风传至厥阴。脉浮者,邪未陷里而复升,欲愈;不浮者,为未愈。厥阴病,欲解时;本经之旺,从丑至卯上(夜间一点 至 早晨五点)。厥阴病,阳气乍复,津液不及运承;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不管是热实厥逆导致中下虚寒,逆冷;还是虚家的虚寒;都不可下。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手足逆冷是也:阴阳不能顺接,专指这个手足逆冷的寒厥。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不能食,今反能食(欲灭而复明,回光返照,转瞬即灭);此名除中,必死。伤寒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恐为除中,食以素饼,不发热者(不能食),知食欲不好,胃气尚在,没有脱出;必愈。恐(的是)暴热来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诊察),其热续在者,期(期望)以之旦日夜半愈(从早到夜半是该愈了);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逆的侯相应了:故期旦日至夜半愈:就是今天半夜的事,不是死就是活了。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减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并非除中,是胃阳郁遏),必发为痈脓也。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者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厥阴热厥,上攻喉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者,便脓血者,其喉不痹(厥阴热厥,下攻脓血)。伤寒二三日至四五日者,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热深厥也深,厥微热亦微(热,厥;同长同消,破阳扶阴法治);而反发汗者(误汗,津液伤)必口伤烂赤。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热厥同步),不厥者,(热,厥)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也)五日,故知自愈。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胃肤冷,其人烦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真阳虚极,四肢厥冷,上逆腻烦),非蛔厥也(胃本身冷了,不是肝厥吐蛔了)。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为藏寒(内脏虚寒,胃寒,腻烦),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而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痢;这儿呢,温补收涩,附子理中汤加粟壳等就为合适。(有人说,经方;乌梅丸一个就能杀虫,治了蛔虫痢疾?真是神药。就不用争辩这。传变到这里了:肝胃上逆,肝脾又郁结;湿生虫,而禀厥阴风木所化。这个蛔虫:酸则静,辛则伏,苦则下;乌梅丸:乌梅酸涩,配川椒把它杀下去;黄连,黄柏苦下;附子,干姜,细辛,桂枝:温中散寒;人参,当归和下肝脾。自古就这么流传的)。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躁(腻烦),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热除了有点寒厥,能食胃气恢复是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病愈了,热厥不在胸中。是热深入中宫,使之不宣,胃气还凝滞着呢;热入阴络,故知:热去后,应:厥阴热深厥深下便脓血)。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在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三日传经已尽,热多阳复,能抗邪了);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复传变阴经一圈,热还不去,入阴络),必下便脓血。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伤寒发热,下利厥逆,燥不得卧者,死(寒逆隔阳,外脱了)。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发热而厥,不七日下利的,难治(下利寒厥为主,但没上面严重,故说能治难治)。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忽然)发热而利(不能下利,今反一刻间利了:阴盛,一点子阳气郁闭着呢),其人汗出,死,有阴无阳故也(一点子阳气一出汗也没了)。病人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是冷结于膀胱关元也(手足厥冷,小腹痛:寒结于下,不结中上)。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此亡血,下之死。手足逆寒,脉细欲厥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当归四逆汤加吴萸生姜汤主之(手足厥冷:阳微阴盛,四逆汤症;热深厥深白虎汤症;阳气郁遏,四逆散症;此处血虚寒郁,不荣于脉,四肢寒厥,当归四逆汤)。四逆散是调肝脾,郁结的四肢厥冷;四逆汤是暖水温土,从下至上内而外;逆转乾坤,救寒逆四肢厥冷的。

56.张海瑞 少阴病欲解,从本经,能胜邪时:子至寅上(夜11点 至 凌晨5点),也是真阳升起来时。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虽脉数,然为里症,协火内动阴虚,脉沉细微;不可发汗,发汗则亡阴。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外阳邪没了,内正气还不衰:为欲愈。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强汗血液被夺,神昏谵语小便难等;都是火在上劫之症候。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少阴寒邪化本经热了,肾移热于膀胱: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指的移热至迫血妄行:轻者猪苓汤,重者黄连阿胶汤。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眼出者,是名:厥上竭下,下厥上竭,为难治(阳在上,阴在下;阳先竭于下,阴先竭于上;上为热逆迫血,下为寒泄陷气):这里指的前者。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心中烦,不得眠卧(虚烦扰眠),黄连阿胶汤主之(滋肾阴就是制心火)。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阴寒阻截了,桃花汤主之就对症。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虚寒下利可以,又有湿热下利的断乎不行)便脓血可刺(也可针刺下就好了):刺哪里呢,足少阴幽门,交信:泄其邪,通经络。少阴病,下利,咽痛,心烦者:少阴协火症,邪热下注下利,虚火上炎咽痛,胸满,心烦:猪苓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甘甜清火缓一下急;不差者,再与桔梗汤:祛下痰热。少阴病,咽中痛:越来越严重了,半夏散及汤主之:半夏开结降痰,桂枝疏风散寒,甘草止痛和中。咽中伤,生疮了,不能言语,声不出者:半夏开结,恐辛燥太过;加鸡子润燥止痛;半夏洗破如枣核,鸡子去黄:二味盛在鸡子壳中,倒入苦酒,放环孔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渣,少少含嚥;合为:苦酒汤方。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上轻下重者:肝气郁结,阳郁于内,不能通达四肢与下,厥冷了;所以放到少阴一章;实是厥阴的病,四逆散主之:柴胡芍药清热解郁,枳实开滞,甘草和中:又柴胡合甘草,解肝胃郁;枳实合芍药,散肝胃结。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阴虚水热互结,渗大肠则利,犯肺则咳,犯胃呕,无津则渴,阴虚阳亢少阴本症心烦不得眠:猪苓汤主之,育阴清热利水。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胃家实,大承气汤主之。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不是虚寒症下利稀薄清冷,是心下痛(胃脘及心包)下利青黑色污水:急下之,大承气汤。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少阴协热导致的胃家实满,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57.张海瑞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正气不足,虚寒盛),但欲寐(阳主开为寤,阴主合为寐;阳虚阴盛表现),心肾阳虚,一片阴霾。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热在表呢;脉沉者,寒在里。太阳少阴合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以麻黄解太阳少阴之寒,细辛附子温少阴之经。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不干渴),其背恶寒者:看似太阳表寒似的,其实是阴寒盛极溢到太阳表面了:当灸之(膈腧,关元等穴),附子汤主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症,故微发汗也:初病不见吐利,逆冷等时;麻附辛发汗,去细辛辛散,加甘草微和一下就行。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肾气下泄不能上充。属少阴。虚,故引水自救(欲吐不吐,把秽浊当阴液了)。总之厥逆上虚热呢;除自利渴外,又小便色白(色黄就是热证,色白就是实寒了)下有实寒。白通汤温肾引蒸气上腾,降心之蒸腾归于下阴;交通上下。稍加猪胆汁童子便(苦咸引阳归舍)。病人阴阳脉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少阴病上吐下泻(阴盛之证),还有汗出(虚阳外脱,出汗),虚阳上浮咽痛。白通汤主之,加猪胆汁童便,回阳固脱。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血也虚了,气血俩虚;复不可下之(不能攻阳,更不能开结药伤阴)。可以附子汤类略加养阴等。少阴病,下利者,若利自止者,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就说下利之阴寒止了,阳气还在,开始恢复;可治。四逆汤主之。少阴病,恶寒而蜷;可是: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阳欲外亡,而尚未出躯壳,出入与阴争为可治:麻黄附子细辛汤,寒去阳自胜还。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寒邪已去阳欲恢复,正复邪退所以说病欲解也;虽烦下利,是抗邪的表现,必自愈。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阳气虚,阴凝之气滞而不行,流于经脉骨节:麻附辛等力弱,附子汤同取温经祛寒之意。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少阴寒邪犯胃,吐则亡阳利则亡阴,越吐泻越烦躁,心肾都不交了:专治中焦,兼治肝肾寒厥:吴茱萸是对症主方。少阴下利,下元火衰,主白通汤:通调一身阳气。少阴病,下利脉微者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阴盛格阳,相当严重了):白通加猪胆汁汤(引阳归舍);服后脉暴脱者死,微续者(阳回来了)可生。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水气(其人活咳,或小便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白术茯苓补土制下水;芍药不至伤阴,柔肝腹;生姜附子温阳散寒)。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了:比四逆汤症脱阳的更严重了,通脉四逆汤主之(四逆汤,加重附子,干姜的量)。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四逆辈。少阴病,饮食入口即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当吐之:瓜蒂散;白矾溶入水中,饮者即吐痰涎(屡试屡效)。若膈上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当温之,四逆辈。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大便次多,量少):下利阳衰于下,上阴血不足热盛协痰湿不下:下利又不严重,温针就可以:当温其上,灸之(百会穴,又有下病取上升阳作用,又有交通阴阳:降逆作用)。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阳气来复,能回能出:手足温还没亡阳外脱,不死者:灸少阴经循行路线,顶七个艾炷:通阳复脉。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尚未汗出息高,急投以四逆汤加人参或者不死。吐利烦躁了,四逆者:死症(即使用理中,四逆,白通等;也治之不愈之症转为烦躁,四肢厥逆了;死症)。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就是说阴血竭了,阳脱已极;时时自冒:眼睛昏黑了。死症。四肢逆,恶寒身蜷,脉不至了,烦而燥者,死。(通脉四逆等以尽人事)。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肺肾之气不固欲从上脱了,死症:通脉四逆加收固肾气药。这就是说到最后几天,个把礼拜这个人出现的症状了。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也不烦了(阳气外亡),自欲吐(阴邪上干),至五六日自利(先上后下,阳亡阴寒盛了),复烦躁不得卧寐者(亡阳,阴液也省这点;烦躁这点子阳气外散,大限也就到了),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少阴属水太溪脉,趺阳脉在胃经:土足制水,病就可以转危为安。我们说的有口气就能活,胃气在呢。

58. 【桂枝甘草汤证解析】药物组成:桂枝,甘草,发汗过多,心悸欲得按。汗泄肾阳,木气拔动,风动而冲于上也。风木之气即肝木之阳,肝阳下陷则肝风上冲,肝阳上升则肝风自平。桂枝升肝阳,炙甘草补中气,肝风冲到上部,中虚极矣。心悸得按,奔豚之渐也。

59. 痛经(膜样痛经)(彭艺丛医案):李某,女,30岁,1990年2月15日初诊。痛经10余年,逐年加重,行经前1—3天,小腹呈阵发性剧痛或胀痛,难以忍受,直至经行2—3天排出膜样物后疼痛方减。伴有乳房及胁肋胀痛,西医诊断为膜样痛经。刻下经期将至,腹痛剧烈,患者以头撞壁,心情不佳,少腹胀,脉弦迟,舌黯苔白,尺肤欠温。检视前医之方,多是归、芍、桃、红之类以活血化痰者;又有逍遥散之类舒肝解郁者。问知患者素小腹冷胀,肢冷畏寒,白带多而清稀,经色黯有块,经期感寒则腹痛增剧,少腹温熨则略减。此寒结太阳之府膀胱是也,宜麻黄汤加味治之:麻黄10克,桂枝12克,杏仁10克,炙甘草6克,水蛭4克(焙干研末冲服),3剂,水煎冷服。服药1剂,痛减经行。3剂服讫,经畅无痛。嘱常服附子理中丸,并于每次经行前服3剂麻黄汤,调理半年病愈,至今未见复发。按语:本案痛经,为寒与血凝,结聚于太阳膀胱之府。前医化痰、行气之不效者,未散寒之故也。用麻黄汤以散太阳府寒,寒去则经通,经通则痛止。于此诚信仲景之方,不我欺也。

60.冯老与来访的德国青年经方学者一场深刻的谈话(一)

前言

娄莘杉:狄特马先生从德国特意来拜访他所崇拜的冯世纶老师,现在我们在冯世纶老师的家里,接下来进行一些采访。因为狄特马学中医也已经有二十来年了,他在德国拥有自己的诊所,学《伤寒论》的过程中因为他是比较特殊——不懂中文(基本上都不懂的),但是他是通过一些朋友或者是通过英文版的著作来学经方,中间也可能有曲折的道路,中间也有很多困惑和迷惑。

冯老:都一样。

娄莘杉:他现在就是过来想要请教冯老一些他一直存在的、《伤寒论》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好,现在我们开始采访。

娄莘杉:狄特马说他非常荣幸能够到这里来,有机会向冯老师您来请教。

冯老:哎!非常高兴你的到来,来传经送宝。

娄莘杉:狄特马说,在德国冯老师您非常有名,很多人都很喜欢您,也早就听说过您的名字,他的一些朋友——学经方的医生,可能也跟着您去学过。

冯老:对对对!但是我也叫不上名字来,2014年到这儿来,那是杨洁德老师组织的这个班。2013年吧,2013年。

娄莘杉:狄特马说,在学习过中,他也是一辈子在学的:曾经接触过汉方,后来遇到黄煌老师,又遇到了我爸爸,然后现在,他说有机会遇到冯老师您,觉得非常开心,说能够有机会跟着您去学习。

冯老:非常感谢啊,你们这种国外的,没想到国外对经方,就是说经方医学学习这么热情、这么努力,是我非常感动的。

问题1:六经-八纲系统的介绍

狄特马:听朋友讲,知道您有自己的一个系统六经与八纲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系统,我不是特别理解,能不能请您做下解释?

冯老:这个不是我的系统,这是我总结我老师胡希恕先生的一个研究成果。他是得出这么一个结论。

因为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吧,有个误读传统,简单的说有个误读传统,所以《伤寒论》的六经啊,好多看法是这,一千多年来争论不休,不知道他那个六经的实质是什么。胡希恕先生呢,通过艰苦的研究,当然他这个研究也不是他一个人的成果,是好多人的研究成果,他结合在一起,终于明白了《伤寒论》的六经跟《内经》的六经不是一回事儿,而是由八纲变化来的。所以他就提出来了,《伤寒论》的六经是来自八纲。他不是《内经》的六经,那个是经络六经。所以说,不是六经和八纲结合,而是什么,这个六经是来自八纲。怎么回事呢,实际上这个明白以后很简单,我在他那个基础上也学习嘛,因为我们跟狄特马一样,走过弯路,但是学习以后,学了胡希恕先生的一些书籍、他的著作以后,终于明白了,中医经方的发展,它是从八纲开始的。

因为经方起源的什么,中国医学起源很古啊,就那个《易经》也是,而是起源于在上古的神农时代。上古神农时代距现在是公元前五千年。所以当时治病的条件非常艰苦,没有什么基础,没有先进的科学依据,就是根据什么?得了什么证,用什么药:在表或是在里;是个寒证,是个热证……这都是八纲的概念。

这个八纲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得这个病吧,在表,感冒了,用发汗的办法,吃生姜和大葱,葱白啊,发汗,好了,这就是什么,在表,用发汗的办法,这是什么?八纲的理念!

有的人经常的大便干、大便不通、很干燥,口也干,所以这个病在哪?在里,用什么治疗?用大黄。一吃大黄,好了。这是什么概念?在里,用下法。

所以在古代,开始的时候就是一味药,一个证,是单方方证。

娄莘杉:单方方证?

冯老:单方方证!

所以单方方证用的什么理论呢?八纲对应——在表、用发汗;在里、用下法;那就是八纲。

所以说,中医的辨证论治,产生在什么时候啊?最近有一篇文章说,“辨证论治是在最近的事情”,这是不对的。中医在古代,就是上古神农时代,就是用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用什么?用八纲!

所以这些单方方证,用大黄、生姜、大葱、花椒、薄荷,等等,这些药,一个单方一个单方的、证的积累,逐渐逐渐发展。看单方不好用,用两味药、三味药、复方方证,发展到复方方证治病,这方子就越来越多。

这些单方方证、复方方证的用药积累,经过了几代、几十代,几百年、几千年的经验积累,越来越多,这样经验的积累,逐渐由八纲产生了六经。

这个八纲怎么变成六经呢?我刚才说了,就是由用方证——单方方证、复方方证,用方证经验的积累,逐渐发现这病有在表的,有在里的,逐渐逐渐的发现了还有在半表半里的。所以,发现了不是两个病位,而是三个病位。

所以这样呢,原先是,病在表,不好,入里,治里就好了,是两个病位,现在变成了三个病位。三个病位有两种病情,就是一个病位上有阴证、有阳证。表有阴证、阳证,里有阴证、阳证,半表半里有阴证、阳证,这样合在一起,这是两个病位,六种病情,所以说就产生了六经。

所以简单的来说,就是六经来自八纲。它不是八纲加六经,相结合、相加,不是相加,它是由八纲变成了六经,六经是由八纲变化来的。

61. 【刘渡舟】对小柴胡汤的理解与应用探微

 刘老临证喜用经方,擅用经方,对小柴胡汤的应用尤为得心应手,并加减出了一系列柴胡类方和“古今接轨方”(注:刘老把仲景方与后世方结合应用的方剂称之为古今接轨方),临床应用频率之高,令人叹为观止,并有意想不到的疗效。

1 尊经旨 阐“升降出入” 广“推陈致新”

 小柴胡汤在《伤寒论》中是治疗少阳病之主方,具有和解少阳的作用。后世发挥其用,广泛施治于临床各科,究其原因,不外乎本方具有解郁功能。刘老认为,《伤寒论》治郁之法甚多,如栀子鼓汤治疗火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水郁;茵陈蒿汤治疗湿热郁;瓜蒂散治疗痰郁等。然而,以上治郁之法皆就事论事而比较局限,故其使用较隘。惟小柴胡汤之治气郁,纵横捭开,升降出入,无所不包。

 升降出入是人体气机运动的基本形式,《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帝曰,不生化乎?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天地相召的“生化”之气,主宰着物质的运动,在人与动物,则为生长壮老已,在植物,则为生长化收藏。物质运动的目的,用现代语言讲,就叫做“新陈代谢”,生化正常,则气机的升降出入有序,新陈代谢旺盛,人体就健康,若病亦易于恢复;反之,人体即发生疾病。

 对于柴胡的功能,《神农本草经》明确提出了其具有“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的作用。刘渡舟教授认为,研究仲景《伤寒论》,论其药性时当以《神农本草经》为准,不可以后世本草之论强释仲景之方。后世虽然认定柴胡有和解少阳、升举阳气和疏肝解郁三大作用,然《本经》明言“推陈致新”,其实际意义也就是能够推动人体的新陈代谢。基于以上两经之论,刘老提出了柴胡治疗疾病的三大特点:第一,它能开郁畅气,疏利肝胆,通利六腑,推陈致新,调整气机的出入升降;第二,对木郁则能达之,火郁而能发之;第三,独具清热退烧的特殊功能。所以,柴胡治疗疾病,既适用于外感,又能治疗多种内伤杂病。既能治疗肝胆疾病,也广泛适用于它脏之恙,此亦《内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之内涵所在,也是刘渡舟教授临床喜用柴胡类方的原因所在。

2 临证时 主但见一证 擅灵活加减

 刘老喜用柴胡,擅用柴胡,充分体现了其为医上溯岐黄之经,精通神农之药,中合长沙之论,下逮诸家之说,并有自己数10年之临床体会。对于小柴胡汤的应用,外感病重其和解少阳,疏利肝胆,通达内外之功;内伤杂病则倡其开郁调气,以利气机升降出入之枢。临证之时,主张“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处方时,以原方为多,但也提倡灵活加减,并创系列柴胡类“古今接轨方”,使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范围大大扩展,为经方治疗现代疾病提供了一种新模式,值得后人借鉴。

 在应用小柴胡汤时,刘渡舟教授仅仅抓住本方是少阳病主方之特点,只要见到“口苦”一证,必用柴胡类方,此笔者侍诊3年之心得。问之,先生则曰“小柴胡汤,少阳病主方也。少阳诸证,以口苦为第一证。”思之,此刘老从少阳病提纲证“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悟而得之。又阅读《伤寒论十四讲》,在书中第三讲“试论六经为病提纲证的意义”一文中,刘老写道:“少阳病的提纲证,而以口苦在前,咽干,目眩在后,反映了口苦在辨证中的重要性。《内经》说:‘火之味苦’。然它经之火,甚少口苦,唯肝胆有火,则多见口苦,故口苦反映少阳的邪热有现实意义。”所以,以笔者之见,刘渡舟教授论“但见一证”,当以口苦为先。

 刘渡舟教授常用之小柴胡汤加减系列方甚多,如治疗外感发热的柴胡石膏汤(柴胡、黄芩、半夏、党参、炙甘草、生石膏、连翘、枳壳、桔梗、生姜、大枣),本方退热其效如神,3剂之内多能热退病愈,刘老称之为中药的“阿司匹林”。而在内伤杂病的治疗中,其应用于肝病最多,以小柴胡汤加减出了一系列治疗肝炎的方剂,如治疗肝病气分湿热毒邪的柴胡解毒汤(柴胡、黄芩、土茯苓、凤尾草、草河车、半夏、土鳖虫、茜草、苍术、海螵蛸、叶下珠),治疗肝病血分的柴胡活络汤(柴胡、黄芩、土鳖虫、茜草、红花、泽兰、当归、白芍、草河车、茵陈、凤尾草、白术、海螵蛸),治疗肝脾肿大的柴胡鳖甲汤(柴胡、黄芩、党参、甘草、半夏、生姜、红花、茜草、鳖甲、牡蛎、干姜、土鳖虫)等,均经临床验证疗效颇佳,体现了刘渡舟教授重视气机升降出入的学术思想。

3 倡合方 创古今接轨 尽柴胡之功

 刘渡舟教授于《伤寒论》研究方面,颇具功底,堪称当今研究仲景学说的泰斗。晚年有古今接轨论、方证相对论、火证论、水证论、湿证论问世,被称为其老年五大论。以余之见,五论之中,以古今接轨论为其最得意之作,其临床实践也最成功,尤其是柴胡类古今接轨方甚多。与后世方的接轨应用,大大扩展了小柴胡汤的临床使用范围,使本方的临床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致,此刘老深研仲景学悦,境界之所至。现略举数例,以资说明。

 3.1 小柴胡汤与越鞠丸接轨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方: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炙甘草、大枣。功能和解少阳,治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妇人热入血室,及疟疾等证。越鞠丸,出自《丹溪心法》方:苍术、香附、川芎、神曲、炒栀子。能治疗气、血、痰、火、食所致之郁结,消化不良,胸脘痛闷等证。导师刘渡舟教授认为:小柴胡汤善治两胁苦满,能疏理肝胆之郁,而侧重于“横’;越鞠丸畅气舒胃,善治胸脘痛闷,而侧重于“纵”。两方接轨,则互相为援,而有纵横捭开,疏肝和胃,解郁开结,畅行三焦滞结,无往而不利,为接轨方最理想之法也。临床用于治疗郁证、胃病疗效惊人。

 3.2 小柴胡汤与平胃散接轨

 平胃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此方功能燥湿运脾,行气导滞,平胃中之腐,消脘腹之胀满,对嘈杂反酸,恶心呕吐,心下痞满,凡舌苔白厚腻者,其疗效如神。小柴胡汤与平胃散接轨,古人亦有先例,叫做“柴平煎”。小柴胡汤善治肝胆气火之郁,平胃散以利气消满、苦温燥湿为长,两方接轨,则疏肝和胃而使肝胃两顾,临床治疗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属于肝胃不和型者效佳。

 3.3 小柴胡汤与霍香正气散接轨

 霍香正气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霍香、大腹皮、白芷、茯苓、紫苏、陈皮、苍术、白术、厚朴、桔梗、半夏、生姜、大枣。本方治疗风寒暑湿杂邪,山岚瘴气,内伤饮食,憎寒壮热,头痛呕逆,胸满腹胀,痰嗽气喘,霍乱吐泻,疟痢,不服水土等证。两方合用,对于肝胆气郁而见舌苔异常厚腻,湿浊胶着者,有立竿见影之效。临床治疗肝炎、胃炎符合上述病机者。

 3.4 小柴胡汤与温胆汤接轨

 温胆汤,出自《千金要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炙甘草、茯苓组成。本方清胆和胃,除痰止呕,治痰热扰动之心烦不寐、胸满、口苦、惊悸等证。两方接轨,既能疏解气郁,又能清热化痰,对于气郁痰火所致的失眠、精神病等均有较好疗效。

 3.5 小柴胡汤与黛蛤散接轨

 黛蛤散,出自宋代民间验方:服壳蛤、青黛研成细末,每服9-15g,布包,水煎服。此方治疗木火刑金,咳痰带血,咽喉不利,头晕耳鸣,胸胁作痛,每见于妇女,服之多效。木火者,肝胆之郁火也,小柴胡汤疏肝利胆,肝胆舒畅则郁火不生,乃治本之法也;黛蛤散清泄肝肺二经之火,为治标之法也。两方接轨,则标本兼顾。

 3.6 小柴胡汤与三甲散接轨

 三甲散,出自《瘟疫论》方:鳖甲、龟板、穿山甲、蝉蜕、牡蛎、当归、白芍、甘草、土鳖虫。此方脱胎于《金匮要略》之鳖甲煎丸,具有软坚消癥,治疗肝脾肿大,两胁痞坚,络脉瘀阻,气血瘀滞等证,须久服而方有效。两方接轨,一者理气郁而畅肝气,一者行血瘀而消癥瘕,合用则对肝病由气及血,肝脾肿大有明显疗效。本方也是刘老柴胡鳖甲汤之前身,临床多用于治疗肝硬化。

 3.7 小柴胡汤与四磨饮子接轨

 四磨饮子,出自《济生方》:人参、槟榔、沉香、乌药。此方功能下降逆气,顺气扶正,治疗正气素虚,而又肝气横逆,上犯肺胃而见气逆喘息,胸膈不舒,烦闷不食等证。导师治疗肝胆气郁疾患,又见气之上逆甚为猛烈,或呃、或喘、或呕、或胸满不食等证,乃用“柴磨接轨”之法,用之多效。

 3.8 小柴胡汤与四物汤接轨

 四物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当归、川芎、白芍、熟地。此方有补血养肝作用,治疗妇女血虚造成的月经不调,头目眩晕,偏头作痛,脐腹疼痛,崩中漏下。肝藏血,以血为体,以气为用。如果属于肝胆气郁,气郁火生的口苦胸满则用小柴胡汤,小柴

62. 怎样正确使用小青龙汤(转帖)

小青龙汤是治疗寒饮咳喘的一张名方。张仲景用它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以及“咳逆倚息不得卧”的寒饮之证。然而应该指出,此方乃辛烈走窜的峻剂,具有伐阴动阳之弊,如果用之不慎,往往会发生问题,反而促使病情加重。为此,必须掌握小青龙汤的辨证,其辨证的关键,在于抓以下几个环节:

一、辨气色

小青龙证,为水寒射肺,或寒饮内伏。寒饮为阴邪,必羁縻阳气,而使心胸之阳不温,如是则荣卫之行涩,而不能上华于面,故患者面部呈现黧黑之色,我们管它叫做“水色”;或两目周围呈现黑圈,互相对称,我们管它叫做“水环”;或者,在患者的头额、鼻柱、两颊、颏下的皮里肉外显现黑斑(如同妇女妊娠蝶斑),我们管它叫“水斑”。

二、辨脉

小青龙证为寒饮之邪,故脉见弦,弦主饮病;抑或脉浮紧,则为表寒里饮俱实之徵;如果寒饮内伏,浸循日久,其脉见沉,沉主水病。然须注意的,凡尺脉迟,或尺脉微,抑或两寸濡弱无力,是为心肾先虚,荣气不足,血少故也。这样,就不要滥用小青龙汤而发虚人之汗。

三、辨舌

小青龙证为水饮凝滞不化,肺寒津凝,故舌苔多呈水滑;舌质一般变化不大,惟阳气受损以后,则舌色淡嫩,此时用小青龙汤必须加减化裁,而不能原方照搬不变。

四、辨痰涎

小青龙汤治肺寒金冷,津凝气阻之证,所以,咳嗽必然多痰,痰咯较爽。 因系寒性水饮,故痰涎清稀不稠,形如泡沫,落地则顷刻化水。然亦有咳出之痰,明亮晶彻,形同鸡蛋清状,亦属寒凝津聚,必冷如凉粉,口舌感凉而为辨。

五、辨咳喘

小青龙证在咳喘方面,有三种情况,临证时务须分清。一种是咳重而喘轻,如《伤寒论》第41条所说“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指咳嗽为重,而气喘反微的证情;另一种是喘重而咳轻,如《金匮·痰饮咳嗽病》说的“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是指喘息为重,而咳嗽为轻的证情;第三种是咳喘皆重的证候,如《痰饮咳嗽病篇》说的“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晡剧,必有伏饮”,是说咳与喘同时俱重的病候。尽管咳喘有重有轻,但治疗的方法皆应以小青龙汤温寒蠲饮为主。

六、辨兼证

小青龙证为水饮之证,除咳喘外,由于水邪变动不定,而有许多兼证出现:如水寒上犯,阳气受阻,则兼“噎”;水寒中阻,胃气不和,则兼呕;水寒滞下,膀胱气化不利,则兼“少腹满而小便不利”;若外寒不解,太阳气郁,则兼“发热”,头痛等证。

以上六个辨证环节,是正确使用小青龙汤的客观依据。如果我们把“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精神用于小青龙汤证也是适宜的,所以,六个证候环节也不必悉具,但见其中的一两个主证而无讹误,便可使用小青龙汤治疗。

小青龙汤是麻黄汤的变方,即麻黄汤去杏仁,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芍药而成。《医宗金鉴》认为“表实无汗,故合麻桂二方以解外,去大枣者,以其性滞也;去杏仁者,以其无喘也,有喘者仍加之;去生姜者,以有干姜也,若呕者仍用之;佐干姜、细辛,极温极散使寒与水俱得以汗而解;佐半夏逐痰饮,以清不尽之饮;佐五味收肺气,以敛耗伤之气……。”

然而此方虽为外解表寒,内散水气,表里两解之方。然亦治无表证的寒饮内伏,或喘或咳之证亦有疗效。由此言之,小青龙汤与大青龙汤虽皆有表里两解之功,但服大青龙汤未有不发汗者,而小青龙汤则有发汗与不发汗之异。这是因为寒饮之证,因寒而饮凝,小青龙汤能内散寒邪,温行水饮,故不需达表为汗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现举病案两则,证明小青龙汤临症的疗效,并指出过服小青龙汤的流弊。

以前有一张姓工人,年40余,每次来诊,只是让我处方“百喘朋”,而不让我诊治。以后患者喘得较重,又让开“百喘朋”,余言何以不服汤药,患者云服过中药未效,故而仍服“百喘朋”暂缓一时,后经说允,改服汤剂一试,经诊切其脉弦,视其舌水,观其面色黧黑,遂辨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的小青龙汤证。为疏: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6克,五味子9克,半夏9克,白芍9克,甘草9克。

此方连服两剂,咳喘衰其大半,后以苓桂杏甘汤加干姜五味子又服三剂,喘咳基本控制。

第二例是治一寒饮作喘患者,余予小青龙汤两剂,咳喘颇为见效。患者得效乃自接连不断地服了十二剂小青龙汤,感觉头晕眩瞑,未几而发鼻衄,血流不止,乃到某医院急诊。诊治后鼻衄虽停,然因失血过多,而体疲无力,心悸气短,又延余诊治而始得其情。显而易见这是由于过服小青龙汤导致伤阴动血的缘故。

《伤寒论》对于大青龙汤的禁忌证,有所论述,如第38条的“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然对小青龙汤的禁忌,不象大青龙汤说的那样具体。对此,余常引以为憾。后读《金匮·痰饮咳嗽病篇》,始发现仲景对小青龙汤的治疗禁忌,以及误服本汤所发生的各种变证……指出相应的治疗方法,大有“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意义,使人为之一快。现引其文如下以供参考: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主之;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然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个人认为这些记载说出了小青龙汤的禁忌证,尤在泾对此条也作了很好的说明,他说服青龙汤已,设其人下实不虚,则邪解而病除。

若虚则麻黄、细辛辛甘温散之品虽能发越外邪,亦易动人冲气。冲气,冲脉之气也。冲脉起于下焦,挟肾脉上行至喉咙,多唾口燥,气冲胸咽,面热如醉,皆冲气上逆之候也。寸沉尺微,手足厥而痹者,厥气上行而阳气不治也。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冲气不归,而仍上逆也。”这就不难看出,尤氏认为下虚之人误用了小青龙汤,才出现了拔肾根,动冲气的种种后果,其说是符合仲景之精神的,可见小青龙汤对虚人是禁忌之例。因为本方麻桂并用,又配细辛则发散之力为强,所以,对年老体弱以及心肾虚衰患者,切不可猛浪投用,而导致变生叵测。

曾观《临证指南》在喘门中,叶香岩有两张治喘的方子,一张是用麻黄而不用细辛,另一张是用细辛而不用麻黄,叶氏把麻黄、细辛分而用之的理由,也是为了避免发散太过的缘故吧,为此,余在临证使用小青龙汤只在喘急必需之时一用,一旦病情缓解,即改用苓桂剂类,温化寒饮,则疗效理想亦无流弊可言。

苓桂剂,指的是以苓桂术甘汤为代表的加减诸方。这些方子是符合仲景治痰饮用温药之旨的。所以在苓桂剂中再加上仲景治寒饮惯用的干姜、细辛、五味子,在某种程度上讲能治疗小青龙汤所不及的一些寒痰冷饮疾患,也是不可偏废之法。

因为干姜、细辛之辛可温散肺胃水寒之邪,而五味子入肺,又可收敛上逆之肺气,一收一散,则正邪兼顾,故治寒饮内伏之证十分得力,况又有茯苓利水消饮,桂枝下气通阳,白术运化水湿,甘草顾护正气,故为小青龙汤之姊妹方有相得益彰之效。因此,在使用小青龙汤冲锋陷阵以后,便用此方剿抚相兼,方能有始有终使治疗井然不紊。

至于小青龙汤的加减方法,《伤寒论》亦有明训,恕不一一重复。根据个人临症来讲,余在此方基础上加杏仁、茯苓、附子、射干等药,取得了理想的疗效。然其中很值得一述的则是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此方见于《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是治疗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心下有水等证。一般皆知大青龙汤有石膏,不知小青龙汤亦有加石膏用法。而且,小青龙汤加石膏的治法,又和越婢加半夏汤有所不同。

尤在泾为此注曰:“此亦外邪内饮相搏之证,而挟烦躁,则挟有热邪,麻桂药中必用石膏,如大青龙之例也。又此条见证,与上条颇同(指越婢加半夏汤),而心下寒饮,则非温药不能开而去之,故不用越婢加半夏,而用小青龙加石膏,温、寒并进,水热俱捐,于法又为密矣。”

据此,余认为凡小青龙证的寒饮内伏,若阴郁化热,而见烦躁,或见其它热象,如脉滑口渴,或舌红苔水,而又确属寒饮之证的,此方具有寒热兼顾之能。

总之小青龙汤是一张名方。其药味峻厉,发散力强,虽有五味子芍药之酸敛,而有伤损正气的一面,故不可恃之而无恐。为此,提出辨证用方的六个环节,做为临症论治的客观依据,如果因其有效而过服,或辨证不明而误服,则有动冲气、伤阴血等流弊。故此,又提出若效果已奏,即当用苓桂姜味等温药治饮,而正邪兼顾方为上策。至于本方的加减,仲景已示人以规矩,应一隅三反,方有灵活运用之妙。

对于小青龙加石膏汤,为寒饮内郁,日久生热而设,临证之时,须注意观察,方知其效。

63. 【胃脘痛(十二指肠溃疡)医案〈温中健脾祛寒法〉】治疗方法:基本方药:黄芪、党参各20g,白芍15g,山药、元胡各10g,大栆5枚,肉桂(焗)3g,甘草、香附、砂仁(后下),各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病甚加熟附子、高良姜;呕吐清水加吴茱萸、半夏,反酸多加海螵蛸、煅瓦楞子。男,58岁,患者有胃痛病史13年,曾屡用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近3年来胃痛频繁发作,分别在上级医院经胃镜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多发性)。现见胃脘隐痛,嗳气返酸,纳少神疲,手足欠温,大便溏,舌淡,苔薄,脉沉细。处方:黄芪、党参各20g,海螵蛸、白芍各15g,山药、元胡各10g,砂仁(后下)、香附、甘草各5g,大栆5枚,肉桂(焗)3g。每天1剂,分2次温服。服药8剂后,胃痛症状减轻,手足欠温好转,续予8剂,各种症状日见消失。为巩固疗效,根据上方稍为加减续服1个月,并嘱患者注意饮食的调摄,增强脾胃功能,防止溃疡病反复发作。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杏林迷悟】体会:顽固性十二指肠溃疡,是指多发性、反复发作性或溃疡病灶长期不愈合。顽固性十二指肠溃疡,属于中医的“胃脘痛”范畴,西医认为是消化功能障碍中医认为,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脾主运化,如果素体脾虚,或劳倦过度,或久病脾胃受伤均可导致中焦虚寒而发生胃痛。因此运用温中健脾去寒法治疗本病,效果甚佳。方中黄芪、党参、山药、大栆益气健脾;肉桂温中祛寒;白芍缓急止痛养阴以防肉桂温性太过;香附、砂仁行气止痛;甘草有调和脾胃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党参、大栆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黄芪、党参还有调节胃肠运动、抗溃疡、抑制胃酸分泌作用。肉桂中提取的桂皮油能增强消化机能,排除消化道积气,缓解胃肠痉挛性疼痛,白芍所含的芍药甙有较好的解痉镇痛镇静作用。元胡、香附能减少抗酸和缓解平滑肌痉挛作用。诸药合用,确能切中病机,故而能获得良效。

64.张海瑞 病有结胸,有藏(脏)结,其状如何?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实热),名曰结胸也。何谓藏(脏)结?答曰:如结胸状,欲食如故,时时下利(不热结于上厌食,协热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热结伴虚寒)舌上白苔滑者,难治(脏结:协热还能下,虚寒了:不下还结着,一下就完蛋了)。藏(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不在胸胁)。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结在下),不可攻也。病发于阳(表实),而反下之,热入(热邪陷里)因作结胸;病发于阴(里虚),而反下之,因作痞也(寒邪上逆)。所以成结胸者,下之太早故也(表未解不可下,里太虚不可下)。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热蒸水干),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结胸症,其脉大者(表未解),不可下,下之则死。结胸症悉俱,烦躁者死(掩阳了:补还热结,攻下就完蛋)。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 (风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风热伤里)头痛发热,微盗汗出(刚入里),而反恶寒者(表未解),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误下,热邪陷里;风热去,寒尚未化燥),膈内拒痛(正邪相拒)。胃中空虚(误下,空了)。客气动膈(热邪陷),短气躁烦(热结水气),心中懊恼,阳气内陷,心下因鞭,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郁伏在里),小便不利(还不下泻),身必发黄(憋屈的)。大陷胸汤主之。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鞭者(结胸三症),大陷胸汤主之。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似少阳证);但结胸无大热者(太阳胸胁,没传少阳),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热郁微汗,不大汗),大陷胸汤主之。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误汗,误下):不大便五六日(伤津生燥),舌上燥而渴,日脯所小有潮热(似阳明症,但不大热燥)从心下至少腹满而痛(阳明是绕脐痛,现在是满腹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心胃略满痛),脉浮滑者(不紧),小陷胸汤(黄连 半夏 括蒌实)主之。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寒结),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表邪初解,脉不紧了)。反下之(误下),若利止,必作结胸(利止,邪陷里),未止者,四日复下之(还下);此作协热利也(表邪先入胸结,现在加重:泄下下去了)。太阳病,下之,其脉促(浮),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未结内,当外解)。脉浮(促)者,必结胸。脉紧(细数),必咽痛。脉弦者,必俩胁拘急。脉细数(紧),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滑数)者,必下血。(还倒装句,辩证)。病在阳(表),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撰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水闭热),弥更益烦,肉上栗起(红痘点),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欲饮不得饮),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文蛤散症:热结水而上渴,五苓散症:水停下而上渴)。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主之(葛根,巴豆,贝母:泄泄水就行)。

65. 珍珠汤治多动症 [方剂] 白芍、天麻、珍珠母(先煎)各10克,枸杞子、女贞子、夜交藤、柏子仁、生牡蛎(先煎)各15克,大枣5 枚。 [加减] 若疲倦乏力、纳少便溏者,加白术、茯苓、党参各10克;若阴血不足、面色萎黄者,加鸡血藤、全当归、熟地各10克;若夜寐不安者,加远志、炒枣仁各10克。 [制用法] 将上药水煎3次后合并药液,分早、中、晚3次口服,每日1剂。10剂为l个疗程,直至痊愈为止。 [验证] 用本方治疗儿童多动症患者80例,均获得痊愈。其中,用药1个疗程治愈者乃例;2个疗程治愈者32例;3个疗程治愈者23例。治疗中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66. 付济华医案-----子宫肌瘤

 尹XX,女,39岁,已婚十余年,无子。半月前B超检查出子宫肌瘤两个分别是30mmx40mm和50mmx70mm因畏惧手术前来就诊。

 观其体胖,苔厚,脉滑而知证属痰湿阻滞胞宫。药用:陈皮9克半夏9克生姜3片茯苓9克苍术6克胆南星9克枳壳6克神曲6克香附9克川芎9克海藻30克昆布30克山慈菇9克夏枯草15克牡蛎30克三棱9克莪术9克。服药60余剂,一天病人来说经期已过十余天而未至,诊其脉滑利两尺脉有力,嘱其尿检,次日病人欣喜来报言已怀孕,后来又查B超肌瘤全消。 按:痰阻胞宫一证在叶天士女科中已有阐发,叶公为之创方苍附导痰丸治疗此证亦属良方,因痰湿粘腻不易速去,一般治疗时间比较长。(本药方为付济华中医师原创首发)先翁付山在傅青主女科亦针对此证创立启宫丸,两方同属化痰之剂,苍附导痰丸比启宫丸多当归一味,启宫丸比苍附导痰丸多神曲一味,然我更喜用启宫丸,所以然者,乃因当归属阴柔之品不利燥湿化痰,而神曲即可消导陈积,又可缓消症块。启宫丸实属不替之方也!

注:此方中因有昆布、海藻含碘量高的药物,甲亢患者禁服。孕妇禁服。

67.咽痛一案

陈某,女,24岁,2012年3月16日诊。

病史:咽痛、右下颌痛数日,服消炎,清热药无效,口淡不渴,余无不适,查右侧扁桃体二度肿大,舌暗淡,苔少,脉沉细微。

辨证:寒凝阳衰:

麻黄9g、细辛6g、附子12g、桂枝15g

半夏15g、桔梗9g、炙甘草15g

 三付,药房代煎为6袋,日三次。

随访:服一剂痛大减,可进流质饮食,三剂尽疼痛基本消失,舌转红,无明显不适,药过温燥,嘱多饮水少熬夜。

患者告第一次服药后有汗出,后再服则出汗不明显。

少阴咽痛,麻黄附子细辛汤+半夏散及汤+桔梗甘草汤。

顽固咽痛无效案,后求冯老三剂而愈。

病人是我母亲,60岁。

4月4日

晨起口苦、往来寒热、汗出、恶风、头疼1天、剧烈咽痛2天、指关节疼、头沉、脖子疼、肩疼、耳痒、苔淡、脉细

桂枝10、白芍10、柴胡12、党参10、清半夏15、黄芩10、生甘草6、生石膏45、桔梗10、生姜10、大枣4

4月5日

晨起口苦往来寒热头疼减、咽痛剧烈、晨起大便后心下痞痛、嗳气后舒适

柴胡12、党参10、清半夏15、黄芩10、生甘草6、生姜10、大枣4、生石膏45、桔梗10

4月6日

口苦已、往来寒热、头沉、仍咽痛、大便少不干不稀、脚冷、脉细

柴胡12、党参10、清半夏15、黄芩10、生甘草6、生姜10、大枣4、生石膏45、桔梗10(原拟加升麻1

4月7日

往来寒热、头沉、咽痛(左上颚)剧烈、大便正常、脚冷、脉细

柴胡12、党参10、清半夏15、黄芩10、生甘草6、生姜10、大枣4、生石膏45、桔梗10、升麻10

4月8日

晨起手脚出汗、咽痛(左上颚)剧烈、太阳穴疼、大便正常、脉弦细

柴胡12、党参10、生半夏12、黄芩(同仁堂)10、生甘草6、生姜10、大枣4、生石膏45、桔梗10、升麻10

4月9日 咽痛剧烈,他证不明显。考虑换方。

生半夏10、桂枝10、炙甘草6、桔梗10

服后咽痛不减,遂求冯老诊治,服药三剂后痊愈,至今无反复。冯老医术令人叹为观止.冯老诊治:一周来咽痛、早起半夜重,咽痒、咳不多、纳可、便调、恶寒、早起手足心汗出、苔白、脉弦细。

肉桂30、清半夏60(或生半夏15更佳)、炙甘草10、桔梗10,三剂,煎药15分钟,嘱汤成少凉,徐徐咽下。

选用生半夏15克,前两日日服一剂,咽痛渐减,但常因一口咽下太多,感食管及胃部不适。后将药液装入小瓶,随身携带,不时含极小一口滋润咽喉,不致刺激食管和胃,但觉咽痛部位发麻。第三剂煎得较多,三日后方服完,咽痛全消。

68. 天王补心丹

【主治】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心悸失眠,虚烦神疲,梦遗健忘,手足心热,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组成:酸枣仁12 柏子仁10 当归10 天冬9 麦冬10 生地15 人参10 丹参9 玄参10 云苓12 五味子8 远志肉9 桔梗8

唐朝道宣律师勇猛精进,某日经行,心劳犯病,忽然毗沙门天王前来,供养补心之方,就是后来传世的“天王补心丹”。

律祖不仅戒行高洁,而且定力精深。贞观四年,在清宫精舍,焚功德香,行般舟定,满90天,感得群龙化人形,前来礼觐听法。般舟三昧,在连续90天的时间内,但行但立,不眠不坐不卧,持名念佛。般舟三昧译为“佛立”,以行此三昧可得诸佛现前之故。常人一生中行1次,能够坚持下来,都属希有难得,而律祖一生中前后共行了21次。在相关的记载中,是行般舟三昧最多的一人。

69.【小儿癫痫医案】男,11岁,初诊,患癫痫已2年。初起发作尚轻,3~4个月发作1次,以后逐渐加重,少则10余日一次,多则三五日一次,每次昏倒约3分钟左右,有时昏倒时间长达10余分钟。每次则突然昏仆,两眼上吊,手足抽搐强直,口角流涎沫,喉中漉漉痰鸣。平时精神萎顿,食欲不振,稍微过食或偶进油腻则大便溏烂。患儿面色少华,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脉细缓无力。患者长期服用苯妥英钠及中药麝香,蜈蚣等类。初则尚控制,久服则效愈差。祥审此证,属脾虚痰盛,壅遏气机,扰乱心神,治宜健脾益气,豁痰熄风。处方:党参、陈皮、郁金各6g,白术,法半夏各12g,茯苓,石菖蒲各15g,朱砂(冲服)0.5g,琥珀(冲服)1g。水煎服,日1剂,配合每日服安宫牛黄丸1/3丸,1个月后明显好转,共治疗3个月其病获愈。【杏林迷悟】体会:“痰痫需顾本,扶脾乃上策”。“无痰不作痫”,小儿癫痫主要病机责之于痰。痰是造成痫证的中心环节,而脾虚不能运其津液,又是痰产生的主要根源。“痫由痰致,痰自脾生,脾虚痰伏”乃是小儿痫证的主要病理基础。因此,理脾是治痰的根本之法,若能使脾渐充,则痰将不治自去。癫痫病儿,大都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并延时久必然伤其正气,从而更导致脾运不健,升降气化失司,临床则表现为面恍神疲沉默寡言。所以虽有抽搐痰鸣,也不能单以清热镇惊,或镇肝熄风,取效于一时而治其标,应考虑小儿痫症乃“本虚标实,痰气上逆”这一特点,在治标之时不忘治本,健脾扶正,以杜生痰之源。

70.张海瑞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少阳热郁),微恶寒(太阳表证),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鞭(阳明腑结),脉微细者(表阳虚),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半表半里少阳证)。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热闭蒸汗于外),假令纯阴证(寒邪郁闭),不得复有外证(热闭),悉入在里,此为半表半里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不传标经),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汗是三阳头顶病),今汗出者,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热结胃肠,泄下就好了)。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 ,而以他药下之(误下),柴胡证仍在者(少阳未陷),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头汗出)。若心下满而鞭痛者,此为结胸也(前有太阳经在胸,此有误下而结胸),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水痞),柴胡汤不中与之(会导致下利),宜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甘补)。脉浮而紧(表未解),而复下之(误下),紧反入里(邪陷),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尔(无形痞)。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胃肠水泛),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津津汗出,发作有时(少阳),头痛,心下痞鞭满者(饮停胃肠),引胁下痛(水停胸),干呕短气(肝胃肺),汗出不恶寒(表解)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胸膜炎都省了抽水)。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表难解),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结),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 ,无阳则阴独(阳微阴盛点),复加烧针(误下邪陷,泻心汤证用了烧针:热结加重),因胸烦,面色青黄,胃掣者(肝胃寒凝),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脾胃阳复),易愈。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脾胃脉)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主之。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外寒内热,上热下寒)者,附子泻心汤(三黄消痞,附子久煎扶阳)。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非热结水于上了,实水停下气化不利),五苓散主之。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鞭,干嗳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饮在中),生姜泻心汤(调中散饮)。 伤寒中风(外未解),医反下之(误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鞭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寒逆的),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鞭也,甘草泻心汤(黄芩黄连,干姜半夏,参草枣)。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鞭。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虚寒非下法,辩证),医以理中汤与之,利益甚(水脱于下,理中逐中水更于下)。理中者,理中焦,此利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女娲石补天破水)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清浊不分,五苓散:小便不利大便溏,小便利大便鞭)。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鞭,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筋脉动惕者(阳微,水停:津液不化),久而成痿。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症状轻微点)心下痞鞭,嗳气不除者(肝脾胃不和,痰气上逆),旋覆代赭汤(旋复花:疏肝脾,代赭石:降肝胃;参枣草:温脾胃,生姜半夏:降胃肺)主之。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陷里了),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太阳无表证,热里壅肺)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热也陷了),利下不止,心下痞鞭,表里不者(误下:里虚,表还没解更虚),桂枝人参汤(人参汤=理中汤:甘草,白术,人参,干姜。加桂枝一味,后煎)。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误下,邪陷里),恶寒者(表未解),表未解也。不可攻痞(不能再下),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协和营卫,令自汗解),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鞭(不在表,在里),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不光少阳,但见心下痞或胸胁烦满:兼呕吐,都能枢转下枢机)。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鞭,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中有寒(痰)(痰阻胸阳,发于表似桂枝汤证:寸脉浮为欲吐侯)。当吐之,宜瓜蒂散。病胁下素有痞(厥阴寒结,脾阴盛下),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者(牵掣),此为藏结,死。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外热不解),热结在里(传阳明热),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人参白虎汤主之。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风阳疏泄汗溢),人生白虎汤主之。伤寒脉浮,发热(热表)无汗(寒里),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邪陷里:寒者更寒,热者更热)。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独阳明证),人参白虎汤主之。太阳与少阳合病(半表半里),自下利者(邪入里),与黄芩汤(少阳腑症主方);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芩汤主之(上热下寒,兼呕;与心下痞:半夏泻心,生姜泻心,甘草泻心,附子泻心等不同;去黄芩,就一味黄连,不加大黄而是加桂枝甘草人参大枣,降逆止呕生姜半夏)。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烦疼,不呕,不渴,脉浮虚而啬者(风湿于太阳),桂枝附子汤(固表)。若其人大便鞭,小便自利者(风湿于阳明肌蕴藉,不在太阳膀胱),去桂加白术汤主之。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风湿于关节蕴藉)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白术,桂枝)主之。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太阳阳明表里热,挟寒还未伤津),白虎汤主之。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心脏病就是结代脉),炙甘草汤主之(心之阴阳气血俩虚;炙甘草汤,养心方:外行人有的都知道)。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缓停下复来),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脉跳一下,突停),更来小数(小动慢来),中有还者反动(努一下小促欲回)名曰结,阴也(结代都是阴脉)。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停了,不回来了),因而复动者(心电图滴滴滴平展了,突然起伏下)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71. 恶露不绝验案

产后恶露持续20天以上仍有淋漓不断者,称为“恶露不绝”,又称“恶露不尽”。首见于《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产后恶露不绝发生的机理,主要是冲任为病,气血运行失常所致。因冲为血海,任主胞胎,恶露为血所化,而血源于脏腑,注于冲任。若脏腑受病,冲任不固,则可导致恶露不绝,其病因有气虚、血热、血瘀之不同。证属气阴不足,冲任不调,治宜益气养阴,和胃畅中,佐以止血活血为法。俾脾胃调和,气阴充足,热清血静,冲任得调,则恶露自清,诸症自除。

 方药:西洋参(先煎)10克, 生黄芪15克,功劳叶15克,麦冬12克,火石斛12克,生山药15克,炒白术12克,侧柏叶12克,阿胶珠6克,艾叶6克,炮姜8克,炒三仙各12克,醋元胡10克,醋香附9克,炒白芍12克,炙甘草6克,伏龙肝10克,先煎水过滤,再煎上方,10剂水煎服,日1剂。

 茶饮方:红参(先煎)6克,小麦30克,玉竹10克,绿萼梅8克,百合15克,莲子肉15克,仙鹤草15克,旱莲草12克,三七粉(冲服)2克,炙甘草3克,代茶饮,2日1剂,7剂。

 二诊: 服上方后,患者恶露减少,腹痛、腰膝痛、四肢关节疼痛,偏头痛均消;汗出、胃脘部胀痛减;纳可、眠安,二便调,望其面色转泽,精神转佳,舌体胖、舌质淡红、苔薄白,诊其脉细。效不更方,继进14剂,茶饮方同上。后复诊,患者诸症皆愈。

72.【臌胀虚实辨】

颜德馨临床五十余载,擅治难证,现将其治臌胀之独特经验简介如下:

(一)【湿热臌胀,选用小温中丸】

颜老认为,臌胀虽有气臌、血臌、水臌、虫臌之分,然论其因,常由情志郁结,饮酒过多,或感染虫毒,黄疸日久,湿热壅结,肝脾同病所致。表现为腹大坚满,脘腹胀急疼痛,纳差,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赤涩,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治宜清热利湿,抑肝扶脾。尝谓:“本病发展缓慢,初起不易觉察,迢至腹大如鼓,则已进入晚期,肝脾皆伤,不易痊愈,若徒用攻下则正气受戕,病更难愈,用药宜取丸剂缓图,汤剂仅可暂服。临床常用丹溪小温中丸,方以黄连、苦参清热燥湿;白术、陈皮、生姜健脾运中;钢针砂抑肝祛湿,大得《内经》“土郁夺之”之旨。凡湿热内壅,肝脾损伤之臌胀,不论有无腹水,均可投之。

(二)【寒湿臌胀,宜用禹余粮丸】

寒湿停聚,脾阳不振,水蓄不行,则见腹大脐凸,畏寒无热,二便涩少,舌黯不荣,脉细涩迟缓,当斡旋中阳,祛除寒湿。颜老常用禹余粮丸,每服三、五十丸,日二服。服后腹水减后可减量,每日一服,兼用调补脾肾、补益气血等汤药,以次复原。王晋三曰:“统论全方,不用逐水之药,不蹈重虚之戒,斯为神治也”。此方之义重在调和肝脾,熔通气活血,壮阳祛寒,除湿行滞等法于一炉,为治寒水臌胀之无上佳方。

(三)【瘀滞臌胀,宜于活血搜络】

初病在气,久病入络。盖臌胀日久,隧道壅滞,气血互结,表现为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腹攻痛,面色黯黑,头颈胸臂有血痣,手掌赤痕,舌现紫斑,脉象细涩、颜老认为,血滞乃臌胀必现之证,故当活血化瘀,但血络阻滞日久,非纯用草木药可去,须配虫蚁搜络法去其阻塞,民间治疳积腹胀有采用蟑螂及茅屋虫等,焙干研末,调入粥内服用。也有用将军干一对研末吞服,治肝腹水有效。活血能络,原取法于仲景之大黄遮虫丸、鳖甲煎丸。

(四)【臌胀虚证,法当补而不滞】

臌胀一证,病延稍久,肝脾日虚,进而肾脏亦虚,肾阳不足,命火式微,火不生土,则肝脾益虚。表现为腹胀,畏寒、面色苍白、下肢浮肿,脘闷纳呆,此时颜老常用温阳利水,崇土健脾之法,方用苓桂术甘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尝谓,臌胀为壅滞之病,虽见虚须补,然须补而能通,才合法度,若投呆补,滞而不通,反使气机闭塞,胀满更甚。

73.  小儿发烧案

冯女,19个月。2013年1日9日初诊:该女从9个月大起,即因咳嗽感冒几次服余中药,不愿意上医院打滴流。母亲电话求诊:昨晚与爸爸玩耍受惊吓,夜半忽惊叫哭闹,呕吐几次,发热38,6度。服美林2次,又服小青龙汤几次,发热不退。现发热38,1度,无神,一天都在扒着。无汗,小便清。因曾几次为其看病,熟识她体质,虽未见人亦可处治。揣摩太少两感,无神——提示阳气不足;无汗——提示表邪未清,治当温阳开表,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开方:

麻黄10g,附子20g(先煎半小时),细辛10g,姜半夏20,炙草15g,生姜10,大枣10,葱白1个。3剂。每剂煎一次,煎约200ml,每次服60ml,2小时后如未见汗,再服一次,直至出汗热退。注:余治小儿病一般均用成人剂量, 如法煎制,但每次口服药量以50 ml左右来体现小儿剂量,这样做省却换算麻烦。

次日特意电话告称,服药3次,第二天早晨热退身凉,玩耍如常。其父抓药,走了三四个药房,俱嫌附子、细辛量大有毒而不敢抓。有一家还嫌药费太贱,3剂药才30多元钱,“多给点钱”,总算给抓了。

按:如此小儿发热,能用麻黄、附子、细辛等温药治疗的儿科医家恐怕不多。一般而论,俗医一见感冒开方就是板蓝根、大青叶等凉药,说能抗病毒;遇发烧就是黄芩、黄连、双花、连翘苦寒之类,谓能清热泻火;再不就是静脉滴注抗生素,说是消炎,总之见热退热。如果真是实热,这么治没问题。关键是很多情况下,小儿发热并非实热,而是由阴寒引发出来的假热、假火,规范点儿说,是阴火。寒是真寒,热是假热,假热而用治实热的方法治疗,那就是方向性错误,说白了就是治反了,坦率地说,这种情况太多见了。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其源盖出于不识阴阳寒热的分辨,“明于阴阳,如醉之醒”。

本案小儿虽然发热,但精神萎靡,“一天都在扒着”,小便清。仅凭这两点,虽未看着病人,就可以断定患者阳气已虚,小便清也提示并无里热,可以说,没有一个内有实热者会是小便色清的。

74. 葛根汤:太阳温病,主证:脉浮紧,无汗(汗孔怎么动怎么闹都一点汗都没有),怕风,后脑勺僵或者喉咙痛。

葛根的药症是后颈或后脑勺会僵硬,那感冒的时候,听到有这条症状就加点葛根下去。

葛根, 它的作用是把水从肾那里抽上来沿着后背这条足太阳膀胱经送上去,去邪的同时身体

亦得到津液补充。 所以用到葛根的时机是, 太阳经津液有损失的时候得到的感冒。 比如小孩子跑来跑去出一身大汗,津液损失了,这时候被风一吹得到感冒,就会喉咙痛,那就要用到葛根汤了。 (所以春季很容易发生葛根汤证,天气稍暖,出去广场上跑一下玩一下,出汗了脱件外套,回来就发葛根汤证了,发烧的时候有喉咙痛,怕风,后脑或后颈痛,看到这三个证,就赶紧用葛根汤可以了,别等烧到痉挛了才动手。)所以这个葛根汤,春季也是居家必

备的良药。哪个孩子气温变暖不要出去走走跑跑的?特别是容易感冒的孩子,出去玩回来了,

摸摸身上汗孔还开,就把麻黄拿掉先喝一贴预防都可以。葛根的药性比较轻,症状严重的时候用量要大点。

75.冯世纶:六经八纲守病机,方证对应最尖端[二]

有幸于继承认识胡希恕经方学术

我于1967年开始跟胡希恕老师学习,刚开始跟其抄方的时候就感到特别奇怪,胡老一上午诊治30多名患者,每次四诊完后胡老皆谓:“此患者为某某方证”、“此患者为某某方证合某某方证……”因为我熟悉了用教材所讲的脏腑经络辨证,而似乎胡老不用这些常规的辨证方法,跟别的老师不一样。故我好奇而大胆地问:“胡老你怎么不辨证论治啊?”胡老笑着说:“怎么不辨证论治啊?等我慢慢给你讲吧!”于是胡老就利用星期六、星期天的休息时间为我和其他几位学生讲课,先讲《伤寒论》的辨证施治概念,然后讲方证的应用,当时因为是业余讲课,大家有空就去,没空就间断了。那时候,因为特殊事情,有时候听几天就间断了,只好匆匆忙忙抄录胡老的笔记,以便前后讲课内容能够串在一起。虽然胡老所讲的内容当时未能全部消化,但我听过之后就立刻受到胡老学术观点的影响,随诊虽然不到三个月,但感到收获颇大。三个月以后,我参加了医疗队,住在北京延庆县棒水峪,经常巡诊到西拨子、石峡各村。在那里应用胡老讲过的方证概念,临床治病中小试牛刀,就感到了经方的有效和神奇。我记得非常清楚的是:出诊看一个11岁的小姑娘,高烧、恶心呕吐、胃脘疼、卧炕不起,西药用抗菌素等治疗不效。我一看像是大柴胡汤证,那时也并无多大把握,但反复思考后,确信就是大柴胡汤证,即大胆开一剂。第二天,我们去巡诊,一敲门,当当当!小姑娘跑出来了,“我好啦!”小姑娘面带笑容,我真是喜出望外。过几天,我又治疗一位60多岁的老农,他患有尿潴留,前面的几个医生连续导尿,总保留着导尿管,让这位老农深感不便。我看了以后,按照胡老的思路,辨认是五苓散证。于是,我就给他开了五苓散,结果两剂见效。当时的农民无钱买药,为了节省用药,我骑着自行车跑到五里地之外的西拨子,把五苓散的中药压成面,这样,比汤剂疗效好而省钱。结果,五苓散的药面还没吃完,这位老农的尿潴留就好了,导尿管也就拔掉了,再也不需要导尿了。那时候,我在惊喜之余,特意给胡老写了一封信(唯一的一封信),说老师讲的方证经验在临床上非常好使。

以前我在临床上都是用脏腑辨证,我跟随方药中老师实习的时间最长,非常熟悉脏腑辨证。后来,自从我跟胡老学习后,就大多用经方六经辨证了。由于当时的工作关系,我没有机会系统地听胡老再讲。大概过了十年,我才开始又听胡老讲课。那时我担任教学工作,教材不断地改革、改编。我负责中医内科的呼吸系统,如咳嗽、喘、感冒等。传统的教科书,一般把感冒分为风寒、风热、暑湿等证型,而我在编写教材的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开始受到胡老学术思想的影响,就有意识地把六经的方证或者六经辨证的内容加进去,并开始在临床教学上应用经方。但是,坦率地说,这个时候自己体会并不深透,加之还有其他繁多的任务、工作,我没有专心精学《伤寒论》。

直到1978年,胡老又开始系统讲课了,我于是有机会系统听讲。当时,我看到胡老身体已经不太好了。那时,恰巧国外友人提供了一台当时还很罕见的录音机,于是,我利用这个机会,给胡老的这次系统讲课做了全程录音。很多学者曾经感慨:幸亏有这个录音,让伤寒界人士能够有机会仔细学习胡老研究伤寒的学术思想。那时候,因为胡老的学术观点和“正统派”有较大差异,所以,胡老的论文、论著在当时出版起来非常困难,以至于胡老的一篇论文写完后,某杂志编辑硬要胡老附上“西医式”的对照组的数字统计,否则就不予刊发。而学术专著的发表更是比登天还难。胡老生前仅仅正式发表过一篇论文,说实话,这既有胡老严谨认真,不愿轻易发表论文、论著的原因,也有当时的学术环境、出版环境,无法给胡老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有关。后者的原因,除了胡老身边的学生几乎无人知晓。但胡老对此并不气馁,抓紧一切业余时间给学生们讲课,以便传播经方学术思想。当时,我就想到要把老师的学术成果记录、出版,于是,我就工工整整地把胡老的讲课笔记抄于稿纸,胡老讲课的内容,原本原样地记录、整理出来,等待出版的机会,让后人学习、研讨。但是,我曾经联系过很多家出版社,在当时的环境下没有出版社能够出版。所幸的是,在这个时期,我整理了几篇胡老的学术经验论文,如“黄汗刍议”、“胡希恕老中医治疗肝炎经验”、“胡希恕老中医治疗哮喘经验”等,发表在几家刊物上。

76. 腰椎间盘突出症,看中医如何治疗!

李某,男,56岁,2003年5月16日初诊。

自诉腰骶部及右下肢走窜性麻痛3年,加重3天,疼痛放射至右臀、小腿外侧及足背,剧痛时,腰部活动受限,行走困难,咳嗽、喷嚏、腹部加压时疼痛加剧,卧床时疼痛稍有缓解,舌苔淡白,脉沉细。腰部曾有外伤史。查:下腰段有不同程度侧凸,向患侧凸者为多。L4~5、L5~S1棘突右旁1~50px处有明显压痛点。右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右小腿外侧及足背有感觉障碍区,右跟腱反射减弱。右小腿肌肉轻度萎缩。屈颈及足趾背屈检查均为阳性。X线检查:①腰椎轻度侧凸,生理前凸消失;②椎间隙变窄;③椎体后缘有骨质增生;④椎间盘上缘可有凹陷。CT检查示:L4~5椎间盘右侧突出,L5~S1椎间盘膨出。

西医诊断:椎间盘突出症(L4~5)。

中医诊断:腰腿痛。

证型:肝肾亏虚,筋骨失养。

治法:补益肝肾,强筋壮骨,活血化瘀,散寒止痛。

方名:骨痹1号方加减。

处方:独活15g,桑寄生15g,续断15g,当归15g,杜仲15g,威灵仙15g,丹参15g,红花9g,枸杞子15g,羌活15g,秦艽15g,茯苓15g,防风15g,细辛9g,制全蝎9g,蜈蚣2条,怀牛膝15g,甘草6g。水煎服,每日服2次,每剂服2天,6剂为1个疗程。

二诊:2周后,疼痛症状减轻,体征改善,右小腿外侧仍有麻痛不适。前方加乌梢蛇10g,白芷15g,每日服2次,每剂服2天,水煎服,6剂为1个疗程。

三诊:疼痛症状减轻,体征改善,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过劳后稍有不适。

按语:腰腿痛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多因多果的难治性疾病,其特点是病程长,反复发作,病情缠绵不断,因而造成治疗上的困难。李永康教授认为,对于腰腿痛疾病应从瘀、虚、损三方面进行分析。一是瘀,因邪气流连,病久入深,或着于筋脉,或着于肌骨,荣卫凝涩不通,气血运行不畅而气血瘀滞,瘀是一切痛症的根本,无论新伤还是旧伤、关节僵硬还是关节不利,均是由瘀所致。二是虚,因瘀而久之,肝肾失养,气血失荣,致使气血不畅,经脉壅滞,再加邪滞经络及筋脉,形成痹证,从而出现腰酸背痛,腰膝软弱无力,甚则屈伸不利等症状,缠绵难解。三是损,腰腿部是机体活动最频繁的部位,因而极易在劳动中损伤,局部组织积劳成伤,血脉经络阻滞,即不通则痛,不通则痹。故气虚血瘀是治疗腰腿痛的立法依据,治宜补益肝肾、养血生精、强筋壮骨、活血化瘀、散寒除湿止痹痛。

方中独活善祛下焦和筋骨之风寒湿邪;防风祛风邪以渗湿;秦艽除风湿而舒筋;桑寄生、威灵仙祛风湿而补肝肾;杜仲、续断、牛膝、枸杞子补益肝肾、生精增髓以壮精骨;丹参、红花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茯苓渗湿利水;当归补血活血止痛;羌活祛风湿,止痹痛;全蝎、蜈蚣取其性善走窜,长于行气止痛之效;细辛祛风散寒,温经止痛;甘草调和诸药。方中特点之一是加以较大剂量的细辛。细辛味辛性温,入肺、肾经,具有祛风散寒止痛、温肺化饮宣窍等功效,可治头痛湿痹、寒饮喘咳、鼻炎、齿痛。《本经》载其主治为“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细辛其气芳香走窜,宣通络脉,可上行巅顶,下温肾气,旁达百骸。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具有镇痛、抗炎、解热、麻醉、解痉、抑菌等作用。大剂量细辛入煎剂具有显著的镇痛效果,其镇痛强度与氨基比林相当。用其挥发油注射或灌胃给药,均能明显抑制各种致炎剂引起的肿胀反应,并明显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以及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渗出、游走。上述研究为临床应用较大剂量细辛治疗腰腿痛提供了药理学依据。

77.一个70岁的女病人,甲状腺肿大反复发作七八年了,一直治疗,中西药吃过很多了,时好时坏,最近病情加重,肿块比原来大了很多,疼痛影响进食。去我们这里的人民医院看,医生建议她手术治疗,靠西药已无法控制,病人害怕手术,经人介绍找到了我这里,问我有没有办法治疗,其实我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但看到病人愁容满面,痛苦不堪,也不忍拒绝!就安慰她说:“你先不要太担心,我尽量会帮你治疗,我虽然对治疗甲状腺肿大的经验不多,但我的老师连甲状腺癌都有办法治好,对你你这个甲状腺肿大的病应该不成问题,到时我会帮你请教的。”病人听了情绪马上好转,就像找到了救星一样激动。

病人平时体虚易感冒,眼脸浮肿,面色苍白,贫血貌。颈部左侧甲状腺肿大有鸭蛋那么大,疼痛吞咽食物也要受影响,病人说自己整个人感觉肿胀得像僵尸一样,硬邦邦的不灵活,口干口苦,腰酸膝软,小便频数,大便软,失眠心烦,舌苔白腻,脉弦细。

 诊断:甲状腺炎,少阳厥阴合病

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

柴胡24黄芩10桂枝10炒白芍15干姜15天花粉10牡蛎10当归15川穹10泽泻15白术30茯苓30鸡血藤30益母草30夏枯草15五天

2015-5-7今天病人来复诊,眼脸浮肿已退,她说整个人轻松多了,甲状腺肿块小了一半,睡眠和小便频数已好多了,口干口苦还有,大便还是软。原方再开了七天。

78.三拗汤

三拗汤只用三味药,可变化应

用很巧妙。为了便于背诵,有一首

歌诀加注如下:

“ 三拗麻、草、杏,宣肺平喘灵;

兼发散解表,湿痹水肿行。”

注:“ 三拗汤” 的方名,虽源出于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实三味药的运用,早在晋代的《肘后方》中就有记载:麻黄( 不去根节) ,杏仁( 不去皮、尖) ,甘草( 生用) 。三者俱不加工炮制,拗碎煎汤服,故名“ 三拗汤”。麻黄善于发散外邪、宣肺平喘为主药,配上杏仁宣降肺气,生甘草清养,二昧为辅助药。三者相合,能加强宣肺平喘

作用,适用于感受外邪,肺气闭塞,

失于宣通,发为咳嗽、气喘之症。能

使肺气宣畅,咳喘自平。不论肺寒、

肺热,以及湿痹、水肿、黄疸、痒疹

等病,都可加减变化应用。

“ (无汗配桂枝;五拗加桔、荆)”

注:追其源,三拗汤是由《伤寒

论》的麻黄汤减去桂枝而成,麻黄

不去根,发汗力小。张仲景用麻黄

汤治太阳病,发热恶寒,无汗而喘,

脉浮紧者,为伤寒表实证,故以麻

黄配桂枝,着重于发汗解表,同时

也有宣肺平喘作用。凡遇咳喘、无

汗、口不渴,舌苔白者,甚为合适。

《证治准绳》在三拗汤基础上,又加荆芥( 不去梗) 、桔梗( 蜜拌炒) ,名五拗汤。治疗感受风寒,及形寒饮冷,痰嗽咳逆连声者。荆芥能散风解表,加强麻黄的宣散作用。桔梗能利咽化痰,助杏仁、甘草降气化痰。比三拗汤加强了发散风寒化痰的作用。与麻黄汤相比,发

散之力稍为平和,却有化痰之功。

“ (肺热膏、桑、芩)”

注:《伤寒论》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药同方名) 治邪热壅肺,发热,咳嗽,气喘,甚则鼻翼扇动,口渴,有汗或无汗,脉浮滑而数者。实由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而成,为清肺热、平喘咳剂。近常用于急性气管炎、大小叶肺炎见肺热咳喘之证。又《增补万病回春》有五虎汤即在上方中加桑白皮、茶叶,治伤寒喘急者,增强了清降之力。又《摄生众妙方》的定喘汤即由三拗汤加黄芩、桑白皮、苏子、半夏、款冬花、白果而成,用治痰热内蕴,咳痰、哮喘证。近常用治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见肺热证候者。

“ (肺寒椒、姜、辛)”

注:《伤寒论》有小青龙汤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用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芍药、炙甘草,能温肺化饮。近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病,见咳嗽、气喘、痰白清稀、舌苔白者。原方无杏仁,临床上多加上去的。哮喘有寒、热之分,热哮选定喘汤,寒哮选小青龙汤,正好一对。《古今录验》麻黄汤用麻黄、杏仁配干姜、川椒、细辛,治年久寒冷,咳嗽上气,温肺之力尤胜。《外台秘要》引《小品方》的射干汤治四季寒冷咳嗽,曲拘不得息,喉鸣失声,干咳无唾,喉中如梗者,由三拗

汤加射干、干姜、肉桂、吴萸、半夏、

陈皮、当归、紫菀、独活而成,实为

张仲景的射干麻黄汤加减方。温宣温化之力特强。

“ (气逆合三子,痰多合二陈)”

注:《韩氏医通》有三子养亲汤用苏子、白芥子、莱菔子三味煎汤代茶饮,治疗老年人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舌苔腻,脉滑者。原注云:“ 气喘,咳嗽,以苏子为主;痰多,以白芥子为主;食痞兼痰,以莱菔子为主。” 从方名上可以看出:这是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久服缓调方。性甚平稳,可以常服。气逆盛者,还可加葶苈子。亦可用治百日咳,痰多声嘶者。急性发作期,宜与三拗汤配合同用。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有二陈汤,

用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四味药组

成,传统作为化痰的基础方。原书“ 治

痰多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

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

生冷、脾胃不和等症。” 临床上不论是

咳嗽痰多,或者呕吐痰涎清水,以及

眩晕、惊悸、肥胖等症,均可用之。

呼吸系统咳嗽气喘痰多者,治宜宣肺、降气、化痰三法合用。三拗汤侧

重于“ 宣” ,三子汤侧重于“ 降” ,二陈

汤侧重于“ 化” 。“ 宣” 、“ 降” 、“ 化” 是治疗呼吸系统病变的三大方法。上海中

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有“ 三三二”的成方编号,即由此三方综合而成的。在实际应用时,还可随肺热与肺寒的辨证结合,再与“ 温” 、“ 清” 二法相配合。这样掌握可谓得其要领矣。

“( 疹、肿,蝉、翘、豆;湿痹苍、苡

仁)”

注:《伤寒论》治郁热在里,小便不利,身发黄者,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即由三拗汤加连翘、赤小豆、生

姜、梓白皮而成。近人用治荨麻疹、肾

炎水肿等病症有良效。《金匮要略》有

麻黄加术汤治外感寒湿,一身烦疼。即由麻黄汤加白术,其实临床多用苍术。用治风湿痹痛,有祛湿散寒止痛

之功。《金匮要略》又有麻黄杏仁薏苡

甘草汤(药同方名),用治风湿在表,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如果遇

上发荨麻疹的人,于三拗汤中加上蝉

蜕、防风、甘草等药都有很好的脱敏作用。

79.【六经病治则】六经病证治则,此处仅作概略说明。从总的精神来说,治疗原则不外扶正与祛邪两方面,而扶阳气、存津液的学术思想,始终贯穿于各种措施之中,从而达到祛邪正安的目的。《伤寒论》的治法,实际包含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太阳病为风寒外袭而表浅,故宜发汗。又随无汗或自汗之不同,而分为调和营卫、解肌祛风和辛温发汗二法。蓄水、蓄血,虽列入太阳变证中,实与膀胱腑,或膀胱所处之小腹部位有关,习惯上亦称太阳腑证。其蓄水者,宜化气行水;蓄血者,宜活血祛瘀。阳明为燥热证,有经、腑证之分,经证用清法,腑证用下法。少阳为半表半里证,既不可发汗,又不可清下,因其枢机不利,邪正相争,故法宜和解。太阴病以脾虚寒湿为主,故宜温中散寒祛湿。少阴寒化证,以回阳救逆为主;热化证以育

阴清热为主。厥阴病证候复杂,治法未可一律,大致有寒以治热,热以治寒,或寒温并用等法。在疾病过程中,有表里证混同出现者,须以表证卫主的精神,如葛根汤治疗太阳表实为主而兼下利的病情便是。先里后表,是治疗的变法。适于表里同病,而以里证为重的病情,因为此里证的发展,决定着病势的吉凶、病人的安危,故须急予治里,待里证解除以后,再视表证如何,相机治表。如少阴病,下利清谷,兼有表证时,则先予四逆汤救里,后予桂枝汤治表便是。表里同治,是表里证同时治疗的方法,因为当表里证相对均衡时,单治其表,里证不除;纯治其里,则表证不解,故须同治。如柴胡桂枝汤治少阳兼太阳之证相对均衡者;小青龙汤治太阳病兼水饮咳喘者。有时从一般来看,表证尚属相对均衡,但若仔细分析,于均衡之中,仍有所侧重。如桂枝人参汤,则侧重治太阴虚寒(里证),兼治太阳之表;大青龙汤侧重治太阳之表,兼清里热等,是其例证。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其中每一经又分手足二经,因而它总领十二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六经辨证,就是以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精神津液的生理和病理变化,进行辨证论治。六经辨证来源于《素问.热论》,而高出其上。六经病证变化无穷,然各经必有其主证,这是为各经病变性质所决定的。如太阳病以发热恶寒,脉浮、头项强痛为主证,其余各经主证宜应熟悉。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十分密切,二着应相互补充。一般说来,三阳病为阳证,三阴病为阴证。凡邪在皮腠、经络、卫气者属表;邪入脏腑、骨骼、营血者属里。凡形寒肢冷,喜温而病势沉静者为寒;身热恶热,病势亢奋者为热。虚者正气虚,实乃邪气实。然而六经病证又各有寒热虚实,应作具体分析。六经根于脏腑,故六经辨证必须结合脏腑辨证来看,如何具体结合,固然较为复杂,但是将各经及其所系脏腑视为统一整体,则是讨论这一问题的一般规律。六经病有传、变、合病、并病、直中等,虽各有一定的涵义,但是它们都是研究疾病演变规律的,因而不可相互割裂。疾病的传变与否,决定于三个因素:一为正气强弱,一为感邪轻重,一为治疗当否。六经病证治则,不外扶正祛邪两方面,而扶阳气、存津液的学术思想,始终贯穿于各种处治过程中。治则是通过治法体现的。如太阳病宜用汗法;阳明病宜用清下之法;少阳病当予和解;太阴病当温中散寒祛湿;少阴寒化证以回阳救逆卫治,热化证以育阴清热为法;厥阴病较为复杂,须根据病情,寒者热之热者之,汗热错杂者,寒热并用。

80.  【经前遗尿医案】女,26岁,教师。初诊,每逢经前3~4天遗尿,已1年余,白昼2~3次,量不多,夜寐次数多,常醒来内裤已湿,经净后自止。已婚半年,渐与其夫及婆母不谐,常因琐事争执怒骂,乃致情怀郁闷,忿恚不舒,经带亦变,月经周期(15~2 3天),经期(3~5天),色红,时夹血块,量多,伴经前及来潮时胸乳少腹胀痛。平素心烦易燥,失眠多梦,带下量多黄粘味臭,小便色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细数。经B超、检验尿常规均未见异常。曾自服氟哌酸、呋喃呾啶,分清止淋丸、金匮肾气丸等药不效而来诊。综析诸症,辨为肝火偏亢,开合失司,水液不摄之遗尿证。治宜清肝泻火,拟逍遥散加减。处方:甘草6g,淮山药、山栀子各12g,白芍、龙胆草、夏枯草、生地黄、合欢皮各15g,柴胡、丹皮、枳壳、黄芩、郁金各10g,薄荷(后下)3g,生龙骨、生牡蛎各30g(先煎),制大黄(后下)8g。水煎服,日1剂。10日后复诊:月经来潮,量少,提前1周,经前3~4天,白昼偶有遗尿,睡中次数亦减,余症皆轻,舌苔薄白,脉弦细缓。肝火渐渐泻,疏泄渐趋复常。上方去龙胆草、黄芩、制大黄,加五味子12g,桑螵蛸、覆盆子各10g,6剂,嘱期经前1周服用。三诊:本次月经于3日前来潮,经前无明显胸乳胀痛,未见遗尿,带下减少,睡眠及情绪转佳。即停汤剂,令服加味逍遥丸及龙胆泻肝丸半月以善后,并嘱其忌忿怒、调情志。【杏林迷悟】体会:遗尿症临床多责之于脾肾亏虚,以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常见。然此例患者正值青春体壮,经前遗尿起于情怀郁忿,肝火偏盛,疏泄太过。盖肝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主疏泄条达,肝脉络阴器而主宗筋,为冲脉之所系。经水将潮之时,冲脉气旺,相火动于内,如平素肝阳偏盛,则风火交炽煽动,必波及脾肾,乘克脾土,则不能运化水湿,子夺母气,则肾失封藏,开合无权,故发小便自遗。治以清肝泻火,使其疏泄之职复归于常,不用固涩而遗尿自止。

81.  六经的传变规律(合病、并病、直中)六经病证的传变,在《伤寒论》中是一个重要问题。六经病既是脏腑经络的病理反映,而脏腑经络之间,又是彼此联系和影响着的,故一经病变,常会涉及另一经或多经,因而出现相互传变,或合病、并病等。传、指传经,是病情循着一般规律的发展,由一经传到另一经,如太阳病传为阳明病或少阳病等。变,是指疾病不循一般规律的发展,由一经传到另一经,如太阳病传为阳明病或少阳病等。变,是指疾病不循一般规律发展,而起性质变化,如太阳病变为坏病,阳证变为阴证等。传和变又有密切联系,故常传变并称。六经病证的传变,须凭脉证以作判断,不能计日传经,如270条“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就说明这一问题。柯韵伯更说的清楚:“旧说日传一经,六日至厥阴,七日再太阳,谓之在经。自此说行,而仲景之堂,无门可入矣。”可见六经病的传变,不依日程而定,而是决定于以下三个主要因素:一为正气强弱,一为感邪轻重,一为治疗当否。情形虽然较为复杂,但仍有一定规律可循,即在一定条件下,病证既可传变,亦可不传变。若发生传变,以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而重为逆;反此为顺。凡两经或三经证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如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阳明少阳合病、三阳合病即是。凡一经证候未罢,继而又见一经证候者,谓之并病,如太阳少阳并病等。凡素体虚弱,感受外邪,病证不经三个阶段,直接出现三阴证候者,名为直中。

82. 孙玉信三仁汤经验

孙主任医师是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张磊主任医师的高徒,熟读《温病条辨》,深领三仁汤方义,临证善于把握三焦辨证论治要领,灵活运用三仁汤治疗内科杂证取得良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 汗证

汗证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分自汗、盗汗两类,临床多见气虚自汗、阴虚盗汗,但也有湿热内蒸,津液外泄之汗证,此类患者多见口苦、舌苔黄腻,孙师常用三仁汤加减治疗。

案例1:患者,男,30岁,2006年8月30日初诊。患者平素嗜酒,1年来自汗出,稍动则大汗淋漓,心烦、口苦,腰背酸麻,二便正常,舌质黯红,苔黄腻,脉沉弦。证属湿热内蕴脾胃,外郁肌肤,迫津外泄。治以宣上畅中利下、分利湿热。方用三仁汤加减。药用:杏仁10 g,生薏苡仁30 g,白豆蔻(后下)10g厚朴10g通草6 g,半夏10 g,滑石30 g,冬瓜仁30 g,桃仁10 g,桑叶15 g,萆薜15 g,芦根30 g。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药后汗出大减,继以上方加减,连服20剂,汗止病愈。

按:本例患者长期饮酒,内生湿热,蕴于脾胃,郁滞于里,上扰于心,出现口苦心烦;湿热弥漫,阻滞气机,郁于肌肤,腠理开合失度,则自汗;舌质红、苔黄腻乃湿热之象。以三仁汤宣上畅中利下,加桑叶、芦根宣肺清肺,使肌肤郁热消散,腠理开合有度:萆薜分清泌浊,利下焦膀胱,引湿邪外出;冬瓜仁涤浊化痰,推陈致新。全方宣通上下、化湿清热之功,不止汗而汗自止。

2 黄疸

黄疸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其病机关键是湿,《金匮要略?黄疸病》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湿阻中焦,依病体阴阳偏盛之不同,寒化者发为阴黄,热化者发为阳黄,夹毒者发为急黄。对临床湿郁化热、蕴结肝胆、弥漫三焦之证,孙师多用三仁汤宣畅气机、分利湿热。

案例2:患者,男,44岁,2006年9月30日初诊。患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3年。证见目黄,小便黄,口干口苦,右胁痛胀,昼重夜轻,乏力,纳差,食后腹胀欲呕,大便溏,每日2~3次,舌质红,苔腻,脉细。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210 u/L,谷草转氨酶(AsT)186 U/L,总胆红素(T-BIL)67.5 μmol几,直接胆红素(D—BIL)39.6 μmol/L,总蛋白(TP)75 g/L,白蛋白(ALB)40 g/L。诊断为黄疸,证属湿热蕴结肝胆脾胃,弥漫三焦。治以清热利湿、通利三焦。方用三仁汤加减。药用:杏仁10 g,生薏苡仁30 g,白豆蔻(后下)10 g,厚朴10 g,通草6 g,半夏10g,苍术lO g,茵陈30 g,茯苓30 g,猪苓15 g,陈皮15g,甘草6 g。水煎服,每日1剂。5剂后,呕恶、纳差好转,上方加减,再进30剂,黄疸渐退。肝功能复查示:ALT 62 u/L,AST 47 U/L,T—BIL19.4 μmol/L,D-BIL 9.6 μmol/L,TP 69 g/L,ALB 42 g/L。

按:本案患者感受湿热疫毒之邪,由表入里,内阻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交蒸于肝胆,不得通利而弥漫三焦,出现目黄、小便黄、口干口苦、右胁痛胀。若以苦寒清利湿热之法,易伤脾败胃,致纳差、腹胀、便溏加重;以苦温燥湿,则助热伤肝。故以三仁汤化湿清热、通利三焦为主,加苍术、陈皮、甘草以燥湿和中;加茵陈、猪苓、茯苓以利湿退黄。诸药配合,可使三焦宣畅、湿热得泄、黄疸得除,诸症获愈。

3 眩晕

眩晕的发病原因及其治疗历代医籍论述颇多。《丹溪心法?头眩》有“无痰不作眩”的主张,指出“治痰为先”;《景岳全书?眩晕》强调“无虚不能作眩”,在治疗上认为“当以治虚”为主。尽管本病临床常见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浊中阻4类证型,但在物质生活比较丰富的当今社会,湿浊郁阻型眩晕则更多见。

案例3:患者,女,36岁,2006年6月12日以反复眩晕1年余初诊。证见头重如蒙,手足心汗出,不思饮食,心烦,身燥热,舌质淡黯,苔黄腻,脉滑。中医辨证:湿浊郁阻,上蒙清窍。治以化湿涤浊。方用三仁汤加味。药用:杏仁10 g,生薏苡仁30 g,白豆蔻(后下)lO g,厚朴10 g,半夏10 g,通草6 g,滑石30 g,竹叶6 g,郁金10 g,桃仁lO g,冬瓜仁30 g,甘草6 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3剂后复诊,眩晕明显好转,上方加荷叶30 g,再服5剂,眩晕愈。

按:本例属湿浊郁阻,遏而化热,上蒙清窍则头晕,中阻脾胃则不思饮食,热扰心神则心烦、手足心汗出。湿浊与痰浊相似,但其病性不尽相同,治疗方法也有区别。针对湿浊郁阻之眩晕,应以三仁汤加桃仁、冬瓜仁等,芳香苦辛,轻宣淡渗,化湿涤浊,清气得升,浊邪得除,则眩晕可愈。

4 咳嗽

83.张海瑞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郁火上炎)。少阳中风,俩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少阳经脉循行)者,不可吐下(经病不能用吐下),吐下则悸而惊(伤津波及少阳经,兼中风)。伤寒脉弦细(肝胆脉,细陷了,头痛发热(尚在太阳)者,属少阳。少阳(经)不了发汗,发汗则谵语(发太阳汗传阳明胃,非解少阳正法),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伤津)。 本太阳病不解,转属少阳者,胁下鞭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本经证),尚未吐下(未误治),脉沉紧(本经脉),与小柴胡汤。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太阳到阳明),但欲眠睡,目合则汗(传少阳郁热)。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烦躁(表病入里),此为阳去入阴故也(少阳枢机不利,太阳传入阳明)。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少阳从燥,不从湿化:不传三阴),此为三阴不受邪也。伤寒三日(三日阳经尽),少阳脉小(不弦,不大了)者,欲已也。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本经旺时)。

84.张海瑞 病有太阳阳明(寒化燥:小便渗必大便鞭;胃实燥热,脾为约) ,有正阳阳明(本经化燥),有少阳阳明(少阳不解郁热:汗利伤津,化胃燥)。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太阳举例:伤津胃燥,阳明本证)。不更衣(不上厕所),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问曰:阳明外证云何(问传变了)?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寒罢化燥)也。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阳明证传:有的为啥发寒)?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表罢入里)而恶热也。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二日传经),此为阳明病也。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表入里),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传里),而反汗出濈濈然(阳明手足津津)者,是转属阳明也。伤寒三日,阳明脉大(热实,白虎汤)。伤寒脉浮而缓(太阴热湿),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热湿闭束),若小便自利者(湿泄),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鞭者(不溏而鞭),为阳明病也。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手足津津)也。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热与水结),发热恶寒,脉浮而紧(和太阳风寒不同,阳明:经热腑实),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不解表而误下:热结陷里伤津)。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鞭后溏(濈然汗蒸:先鞭;中寒:小便不出,大便必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小便不利,大便溏)故也。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寒结),大便自调(不在肠),其人骨节疼(寒湿于表),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正邪交争),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胃气复),与汗共并,脉紧(汗出)则愈。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本经旺时)上。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蓄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做谷瘅(上不去,下不出;憋的)。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虚损)。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蠹行皮中状(阳明肌虚)者,此久虚故也。阳明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阴邪下盛上逆)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小便利则),头不痛。 (吴茱萸汤证)。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热眩),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胃热上蒸腾于肺) 。若不咳者,咽不痛。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恼者(憋屈的),身必发黄。阳明病,被火(火灸),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从上蒸出来了),必发黄。阳明病,脉浮(表热)而紧(里实)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能咽(热结咽喉),此必衄。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过了),病已差(已好),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必鞭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鞭。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三四行,今日再行(变俩行了),故知大便不久出(小便不出,大便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胃肠),故知不久必大便也。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呕证当吐,别用下攻)。阳明病,心下鞭满者(胃脘,不在肠)(大柴胡汤,五苓散,桂枝人参汤,泻心汤,旋覆代赭汤证;就是不见承气汤证)不可攻之。攻之遂利不止者死,利止则愈。阳明病,面色合赤(热在经表,当汗),不可攻之,必发黄(攻之邪陷里必发黄)。色黄者,小便不利也(下不来了)。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调胃承气汤(甘草 芒硝 大黄:和降于胃热结)阳明病,脉迟(入里),虽汗出不恶寒(表未解,邪入里;寒化燥),其身必重(汗出),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里热),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鞭也(传于里了),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出,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不是里面出来的),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阳明病,潮热(辨别:大小承气证;就在潮热,濈然汗出这儿)大便微鞭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鞭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有屁)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鞭,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腹胀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腑结证成了)者,必大便复鞭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小承气:大黄 厚朴 枳实;大承气有芒硝,慎用)。夫实则谵语(错乱),虚则郑(重)声。郑声者,重语也(与谵语对比)。直视谵语(胃热入肝肾),喘满(热入肺)者死,下利(热入肠)者亦死。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太阳表未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脯所发潮热者,不恶寒(传阳明),独语如见鬼状(热入肝血)。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脉啬者死(存一分津液,有一分生机)。微者,但发热谵语(阳明热实搞的)者,大承气汤(救急)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有人说:经方尽是先试药,不对症再变方!那你就狭隘小人心,度量君子腹了:它是辩证用药基础上,服用当中仍辩证)。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鞭,鞭则谵语;小承气汤(未见大承气潮热)主之;若一服语止者,更莫复服。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潮热但还不实),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量应大点),腹中转失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失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啬(阴阳俩虚)者,表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约略词);若能食者,但鞭(潮热但见鞭证)耳,宜大承气汤下之。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肝之暮穴),虽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表解)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表邪陷里),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伤寒五六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下法误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三阳合病,腹满(阳明)身重(太阳),难以转侧(少阳),口不仁(阳明绕唇,麻木),面垢(枯)。谵语遗尿(上热下虚)。发汗则谵语(伤阴)。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伤胃阳)。若自汗出者(汗也不行,下也不行;就能解个阳明,阳明一解,三阳还同解),白虎汤(清热生津)主之。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津津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阳明病,脉浮而紧(有表证),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发热(传阳明了),身重。若发汗则燥(误汗),心憒憒反谵语。若加温针(误成太阳伤寒法治),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还不能下),客气动膈,心中懊恼,舌苔胎者(就在胃脘那儿热结),桅子豉汤(吐出来)主之。若渴欲饮冷水,口干舌燥者(胃中热结),人生白虎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热结下肠),猪苓汤主之。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伤津),以汗出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阴盛格阳的),四逆汤主之。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脉浮发热,口干鼻燥(热在经),能食者则衄。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经未解,误下),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恼,饥而不能食(仅结胃脘),但头汗出者,桅子豉汤主之。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胃家未实,而在胸胁),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阳明病,胁下鞭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胁满而呕,白胎未黄)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湿热黄疸憋的),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阳明中风,邪壅少阳:三焦水道不通)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则三焦通利)。脉但浮,无余证者,(解肌)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黄疸不消)者,不治。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鞭不可攻之,当须自(不勉强攻)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知。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阳明病,脉迟(汗出),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阳明病,脉浮(汗不出),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越出来了),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上下不通),渴引水浆者(热闭)此为淤热在里,必身发黄(憋的),茵陈篙汤主之。阳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久有淤血,故令喜忘。屎虽鞭,大便反易,其色必黑(热烘血润,黏滑硬块儿一下就出来了),宜抵挡汤下之。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恼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鞭后必溏,不可攻之。若燥屎者,宜大承气汤。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胃经绕脐)痛,烦躁(胃经过额,烦躁皱眉),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病人烦热,汗出则解(热于表),又如疟状(协汗,热去则冷),日脯所发潮热者(热协汗从里出),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大下后(继续下),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本就有)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病人小便不利(大便该利),大便乍难乍易(欲利欲不利在上:胃),时有微热,喘冒(胃肺)不能卧者(烦躁),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食谷欲吐,属阳明也,吴茱萸汤(止呕)主之。得汤反剧者(不能温:非寒,是热在上),属上焦也。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阳明中风,水停心),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中风还胃弱),不呕(不传少阳),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误下)。如其不下者(没有下过),病人不恶寒而反渴者(真传阳明胃燥),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鞭,不更衣(不上厕所)十日,无所苦也(脾越证)。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另治)。渴者,宜五苓散(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燥,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脱汗),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发多了),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阳陷入里),亡津液,大便因鞭也。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表阳陷里)。趺阳脉浮而啬,浮则胃气强(气升),啬则小便数(水降),浮啬相搏,大便则鞭(津液没了,其脾为越),麻仁丸主之(阳明润下)。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传入里),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鞭者(胃家实:加重了),与小承气汤和之愈。得病二三日,脉弱(传里了),无太阳(太阳),柴胡症(少阳),烦躁,心下鞭(传阳明)。至四五日,虽能食(但鞭),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证不去深了),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又加重一层),小便少者,虽不受食(虽热水互结),但初头鞭后必溏(因小便少大便必溏),未定成鞭,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鞭,乃可攻之(小承气看转失气否定量,大承气看尿的多少)。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热已经入肝肾了),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阳明病,发热汗多者(热盛汗多),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发汗不解(汗多还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腹满不减(症状也见减轻),减不足言(没减多少),当下之,宜大承气汤。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木克土虚),其脉不负者(胃气胜),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胃气败)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淤血(热湿于上),宜抵挡汤。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热淤下),必协热便脓血也。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热湿于中),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温中除湿)。伤寒七八日,身如橘黄色(热湿于里),小便不利,腹微满者(憋的),茵陈篙汤主之。伤寒身黄发热,桅子蘗皮汤主之(热湿于上)。伤寒淤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轺赤小豆主之(热湿兼外了)。

85. 三甲复脉汤合猪苓汤治疗肝硬变腹水

鳖 甲30g、 龟版30g 、 白芍、 阿胶、 麦冬 、 生地、 滑石各 10g, 生牡蛎30g 、 猪 苓、 茯苓、泽泻各 20g , 甘草 6g。

加减: 腹水量大加白茅根 、 大腹皮 、 车前子 ; 合并气虚加黄芪、 白术。

高某, 男 , 59 岁 , 干部 。主诉间断

性腹胀、 尿少 3年 , 加重伴胸闷、 气短 2 月。 3 年来反复多次出现腹水 , 用安体舒通、 速尿等治疗, 腹水不能完全消失。2 月前 出现腹水、 胸水, 用丁尿胺等约 1月 , 效不佳 。 腰酸、 大便干 、 口干 。 舌质红少津苔少, 脉弦细。 面色苍黄, 精神差。 B 超: 门静脉 1. 5cm, 诊断 : 肝硬变腹水并右侧大量胸水 。肝功: A / G32. 6/ 34. 1。 诊断: 中医臌胀 (肝 肾阴虚、 血瘀水停) 西医: 肝硬变并大量胸、 腹水。用三 甲复脉汤合猪苓汤加桑白皮 30g , 葶苈子 15g 。 14 剂后腹胀 消失, 胸 闷明显好转 , 1 月后无 明显 自觉症状, 3 个月后复查 : 肝功 A / G39. 6/ 27. 1。B 超 : 肝硬变少量胸水(无腹水) 。

本病属 中医臌胀 , 为四大难症之

一,病机复杂 , 虚实夹杂 , 若见肝肾阴虚之证 , 则清热滋阴则助湿, 温阳利水则助热 , 更属难治。西医认为肝硬变腹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门脉高压和肝功能损害导致的低蛋白血症。

三甲复脉汤始见于吴鞠通《 温病条辨 · 下焦篇》 , 治温热病后期阴血亏损, 肝风内动, 手足心热 , 手指蠕动 , 痉厥 , 可滋阴软坚, 柔肝熄风。猪苓

汤见于张仲景《 伤 寒论 》, 治阳明津伤 , 水热互结 ,可育阴润燥, 清热利水 。 两方合用而治臌胀肝肾阴虚型, 可滋 阴潜 阳、 柔肝凉 血、 散瘀软坚、 清热利水。 使利尿而不伤阴, 滋 阴而不敛邪。 不用竣剂逐水, 免伤脾 胃之弊 , 亦不过用活血破血之剂 , 使柔肝散瘀而不伤脉络, 免出血之虑 , 源清而流畅, 臌胀虽苦胀急, 然不可以利药图快 , 盖破水逐瘀最伤正气 , 用之不当反致病深。丹溪主“王道之治” , 不图近效而远功 自建。

鳖 甲、 龟版、 牡蛎为血肉有情之品 , 可滋阴潜阳, 软坚散结 , 现代 医学认为具抗肝纤维化, 改善肝脏微循环作用;白芍 、 阿胶可升高 白蛋白;麦冬 、 生地养阴生津 、 清热凉血 , 能降球蛋白、 降低浊度 ; 猪苓 、 茯苓 、 泽泻渗湿利尿 ,滑石清热通淋, 利 尿; 甘草补脾益气、 润燥,缓和药性 , 可保 肝、 抗肝损伤。上方可增强免疫力, 改善肝脏微循环 , 符合

现代医学治肝硬变腹水当升高 白蛋 白, 利尿 , 提高胶体渗透压 , 增加水钠排出的观点。

86. 鸡眼的家传方

 红花100克,地骨皮100克,共研为散。外覆患处,用胶布固定,一般7天到半月,无有不效的。可免刀割火烧之苦,且无瘢痕,屡试不爽。

87. 厥阴主风木,下连少阴寒水,上乘心包相火,同时厥阴与脾胃,有木土相克关系,故厥阴病较为复杂,有些证候相当危重,多出现于外感热病的末期。厥阴病可归纳为上热下寒,厥热胜复,以及厥、利、呕、哕四大证候。厥阴病提纲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此实为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之证候。又有蛔厥证;呕吐下利,饮食入口即吐证;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证,均属此类。厥热胜复,多是厥阴寒证中出现的阴阳争胜现象,其特点为手足冷(下利)与发热交错出现,若阴邪胜则厥利,阳气胜则发热。由于阴阳胜复未定,故厥利与发热时间互有短长,一般可从二者时间孰长孰短,加以比较,以推测阴阳消长,邪正胜负,从而判断其预后。如厥热相等,或热多于厥,是阳气来复,阴寒消退,正能胜邪之佳兆。若厥多与热,是邪胜正衰,主病进。若厥回之后发热不止,是阳复太过,可转化为下利脓血或喉痹等热证。若发热之后,复厥不止,是阳复不及,阴寒转重。厥阴篇中以手足厥逆为多见,其病机为“阴阳气不相顺接。”其表现为手足冷,轻者仅十指(趾)清冷,重者则手冷过肘,足冷过膝。引起阴阳气不相顺接的原因很多,故厥逆亦有多种,如脏厥、蛔厥、寒厥、热厥、水停致厥、痰实致厥等,各随其证而治之。厥阴下利,证候不一,有寒利、热利、寒热错杂之利。呕有下焦阳虚,阴寒上逆之呕;有肝气挾浊阴上逆之呕;有厥阴转出少阳之呕发热。哕证亦有虚寒、实热之分,均应审证求阴,审因论治,各得其宜。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包括手、足太阳二经和膀胱、小肠二腑,与手少阴心、足少阴肾为表里。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络脑,下项,挾脊,抵腰,络肾属膀胱,下行至足。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小指外侧,循臂至肩,下行络心,属小肠,支脉上循面颊。膀胱主藏津液,化气行水。小肠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太阳主外。”因太阳居六经之首,统摄全身营卫,为诸阳气所属,故太阳主一身之表,有卫外的功能。这种功能的强弱,取决于卫气的盛衰和营卫的协调。此外,由于肺主气、外合皮毛,故太阳的卫气功能与肺亦有密切关系。由于太阳主表,为六经之藩篱,故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太阳受邪,营卫失和,卫外失职,正邪交争于表,便会发生以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等为特征的太阳病。太阳病属表,为外感病的初期,故《伤寒论》把太阳病列为六经证治之首。张仲景把太阳表证的基本特点概括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其病理机制已于上述。由于人体有强弱,腠理有疏密,外邪有轻重,故其病情、病机亦有所别,因而太阳病有不同的证候类型。主要有三种:其一,以发热、头痛、汗出、恶风寒、脉浮缓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病机为外感风寒,腠理疏松,营卫不调,即“营弱卫强”,或“阳浮而阴弱”,称为太阳中风证。其二,以恶风寒、发热、头痛、无汗、脉浮紧、身体骨节疼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病机为风寒外束,腠理致密,卫阳被遏,营阴郁滞,称为太阳伤寒证。其三,太阳表证较久,邪气渐轻,然因无汗或汗出不彻而留连不解,以发热恶寒、热多汗少、如虐状、头痛、脉浮等主要临床表现,称为表郁轻证。太阳变证一般比较轻浅,但若治疗不当,则变化迅速,其中若表邪不解而又兼有其他证候,称为太阳病兼证,如小青龙汤证是太阳伤寒兼水气内停等;若因误治失治,使太阳表证虽罢凡出现新的病证,称为太阳变证,如太阳病发汗或攻下后而致邪热壅肺,汗出而喘的麻杏石甘汤等。必须指出,太阳病篇论述了许多变证,但变证是病情已有实质性变化,不属太阳病范畴。列入太阳病篇,是为了强调对太阳表证要早期正确治疗,以防发生传变。此外,某些病证如十栆汤证、瓜蒂散证、风湿证等,它们本属杂病,但在其发病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类似太阳病的表现,故称为太阳病类似证,这些病的实质也不是太阳病。太阳表证的治法是辛温解表,其中太阳中风证治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太阳伤寒证治以辛温发汗、宣肺平喘,方用麻黄汤;太阳轻证治以辛温小发汗法,方如桂枝麻黄各半汤。太阳病兼证的治疗原则是在主治方中随兼证加减。对于变证则应根据变化的病情,重新辨证,然后依证定法选方。

88. 巧治腰痛收奇效,揭秘四两拨千斤之妙!

无论何种原因导致之腰痛,肾虚均为致病原因,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无肾虚,虽感寒湿,亦甚少出现此病,故中老年人或体弱者多见之。治疗即当补肾强腰为主,随证施治。

寒湿腰痛补肾温阳

患者李某,女,中年,工人。

因操持家务过重,常以水为事,冬季又与冷水接触过多,日久即感腰部重着不适,每遇寒冷、阴湿气候易于复发而增剧,以腰背拘急、腰以下冷痛为主。转侧不便,腰部有酸胀感,静卧疼痛不减,反而加重。病已1年余,口不作渴,小便自利。舌淡,苔白略腻,脉沉迟。证属肾阳不足,寒湿内阻,寒凝血滞。治以补肾温阳,散寒除湿,活血养血。

·处方

桂枝8克,炮附子5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木瓜10克,威灵仙6克,苍术10克,薏苡仁12克,川牛膝10克,生杜仲12克,川断12克,桑寄生12克,菟丝子12克,生姜4片,甘草5克。

腰痛之病,阳虚不足、少阴肾衰是其本因,故用附子、桂枝温经散寒助阳;川牛膝、川断、杜仲、桑寄生、菟丝子补肾益肝,强筋壮骨;威灵仙、木瓜祛其在内之寒湿;血见热则通,寒凝则停着,故以当归、白芍和营养血;苍术、薏苡仁健脾除湿;生姜散表寒;甘草调和药性。

服上方10剂,寒去湿除阳复,肝肾得益,诸症悉解。

【按】程钟龄云:“腰痛有风、有寒、有湿、有热、有瘀血、有气滞、有痰饮,皆标也,肾虚其本也。”腰为肾之府,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主表,行人身之后,腰在经则属太阳,在脏则属肾,病者腰痛盖为内伤房劳而得,肾虚则膀胱亦虚,外邪乘虚侵袭,经所谓“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是也。故治之之法,唯补肾为先,而后随邪之所在以施治,以治本为主,或祛邪为先,抑或标本兼顾而治之。初痛宜疏邪滞,理经隧;久痛则补真元,养气血。有大法,通权变,而后治病无失。本例病者,劳伤真元,不避寒湿,久之酿成腰痛。寒湿之邪,侵袭腰部,阻塞经络,气血不畅,故见腰部冷痛重着,腰背拘急,有酸胀感;湿性趋下,故腰以下为重;湿性黏滞,静卧则湿邪易于停着,故静卧疼痛不减反而加重;阴雨寒冷加重者,阴得阴助,其阴益甚也;小便清利者,肾阳不足也;口不渴,苔白腻,舌淡,脉沉迟,均为肾阳不足、寒湿内停之象。许老取独活寄生汤之意化裁治之,根据邪之多少,正气之盛衰,减其祛散之性,益其补元之能,盖病久则重在补虚养益为主耳,故能收显效。

肾虚腰痛补肾强腰

患者崔某,53岁,炊事员。

腰痛酸软,绵绵不断,遇劳加剧,病已20余年,平时尚能坚持工作,1周前因疲劳过度,腰痛突发,摇转不得,俯卧疼痛稍减。食欲尚可,二便正常,面色暗晦,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无力。证属阳气不足、少阴肾衰之劳损腰痛。治以滋肾补阳,强腰壮筋,佐以止痛。

·处方

熟地15克,淫羊藿15克,鹿衔草15克,杜仲12克(炒),川断12克,骨碎补12克,菟丝子10克,川芎9克,没药10克,威灵仙8克。

劳损日久必致阴阳俱虚,故当双补之。熟地、鹿衔草滋补肝肾;炒杜仲、川断、菟丝子、骨碎补补脾肾温中而壮阳,强腰脚,壮筋骨,治肾损劳伤;淫羊藿性温气辛,补肾壮阳;川芎、没药、威灵仙通行气血,活络止痛。

二诊:服药3剂,腰可伸直,稍能活动。又经X线检查,诊为骨质增生症。仍宗上方加减服之,配用外熨法治之。

外熨法:醋糟750克,锅内炒热,装入长8寸、宽5寸之口袋内扎紧,热熨腰部,每晚依法熨之。若醋糟已干,可加醋炒热复用。20天为1个疗程。

三诊:服药15剂,与外熨法同进,疼痛遂止,腰部摇转如常人,恢复工作。

【按】《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本例腰痛,悉因劳役过度,损伤腰肾,积年既久,阳气不足,少阴肾衰,故见腰痛酸软,绵绵不断。病本于劳,故劳则病发;腰痛不得转摇者,肾将惫矣;面色暗滞者,肾家之色;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皆为劳伤肾损之征。

凡症见腰痛悠悠戚戚,屡发不已,积久肾惫,突发腰痛如折,此病腰痛而肾虚无邪者也,治唯补肾而已。药则柔中用刚,刚柔相济,阴中求阳,兼而顾之。如此,病即易愈。凡肾虚久病者,阴阳俱虚也,虽见症不显,治当双补之,或补阳之中兼益阴,益阴之中兼补阳,此景岳之苦口也。又,许老在临床时结合外熨法治所谓“骨质增生症”,及同类之腰痛,疗效尚可,且方法简捷易行,可以试用。

89. 国医大师朱良春:治顽痹有奥秘!

朱良春老师擅治痹证,其临床经验在中医刊物上发表甚多。今拟其要予以介绍。

1治顽痹注重益肾壮督

对于痹证的治疗,若只从关节肿痛这一表象着眼,而片面地采用祛风、散寒、燥湿之法,殊欠理想之效果,尤其对顽痹疗效更差。朱老通过几十年的临床探索,治顽痹重视益肾壮督,是其特点之一。盖肾为水火之脏,督统一身之阳。若肾督亏虚,则卫阳空疏,屏障失固,致风寒湿诸邪乘虚而入。肝肾精亏,肾督阳虚,使筋挛骨弱而留邪不去,痰浊瘀血逐渐形成,必然造成痹证迁延不愈,最后关节变形,活动受限,顽痹成矣。“益肾壮督”,大抵包括补益肝肾精血和温壮肾督阳气两个方面。朱老临床常选用熟地、当归、仙灵脾、肉苁蓉、巴戟天,有时用紫河车、鹿角胶、补骨脂、鹿衔草、骨碎补等药,温柔通补,而慎用刚愎之品。盖精血已亏,刚药虑其劫阴。朱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用益肾蠲痹丸,即是益肾壮督与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涤痰化瘀、虫类搜剔诸法合用,标本兼顾。通过益肾壮督,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使正胜邪却,此即所谓“不治之治,正妙于治也”。另外,蠲痹通络之品多辛温宣散,走而不守,药力难以持久,而与益肾壮督之品相伍后,其药力得以加强,药效得以延长,所以疗效明显提高。益肾壮督法不仅适用于顽痹稳定期、恢复期的治疗,即使在起病期、发展期也可采用,前人也不乏在痹证早期用温肾助阳法驱邪外出之例,临床运用,贵在灵活。

2用虫药巧与他药相伍

朱老临床喜用虫药,这是他治疗顽痹的又一特点。他认为:“痹证日久,邪气久羁,深入经隧骨骱,气血凝滞不行,湿痰瘀浊胶固,经络闭塞不通,非草木之品所能宣达,必借虫蚁之类搜剔窜透,方能使浊去凝开,经行络畅,邪除正复。”朱老应用虫药治疗顽痹,一方面根据各药的性味功能特点,以发挥其特长;另一方面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与其他药物密切配合,协同增效。例如:寒湿盛用乌梢蛇、晚蚕砂祛风渗湿,并配以制川乌、薏苡仁;化热者用地龙泄热通络,并配以寒水石、葎草;夹痰者用僵蚕除风化痰,并配以胆南星或白芥子;夹瘀者用土鳖虫破瘀开结,并配以桃仁、红花;四肢关节痛甚者用全蝎或蜈蚣(研末冲服)搜风定痛,并配以延胡索或六轴子(剧毒药,入煎剂用2g);背部痹痛剧烈而他处不痛者,用九香虫温阳理气,并配以葛根、秦艽;关节僵肿变形者,合用蜂房、僵蚕、蜣螂虫透节散肿,并配以泽兰、白芥子;病变在腰脊者,合用蜂房、乌梢蛇、土鳖虫行瘀通督,并配以川断、狗脊。此外,紫河车配制黄精、枸杞子用于身体尪羸;鹿角片用于脊强而痛;穿山甲治疗拘挛疼痛忽作忽止;水牛角配赤芍、丹皮治疗环形红斑或皮下结节等。

由于虫药多燥,朱老常根据具体情况,在应用时配以地黄或石斛等养血滋阴之品,以制其偏性。实践证明,合理应用虫类药,确能逐顽痹、起沉疴,收到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3重辨证,亦重辨病论治

朱老告诫后学“临床之际,必须详审辨证,药随证变,才能收到预期的疗效。”由于辨证论治是动态地诊察、治疗疾病,所以要针对疾病每一阶段的主要矛盾而采取相应的措施。顽痹初期,风寒湿邪阻滞经络,关节肿痛,朱老常用川乌、桂枝、乌梢蛇、徐长卿、青风藤、薏苡仁等,祛风散寒,除湿通络,蠲痹止痛,辅以仙灵脾、鹿衔草、鸡血藤等,益肾壮督,养血祛风。顽痹中期,痰瘀阻络,致使关节僵肿变形,朱老常用桃仁、红花、土鳖虫、蜣螂虫、僵蚕、白芥子等,祛痰化瘀,辅以巴戟天、骨碎补、蜂房等,益肾壮督,以助通经散结之力。病至晚期,正虚邪恋,骨弱筋挛,活动严重受限,朱老常用生熟地黄、当归、紫河车、肉苁蓉、鹿角胶、补骨脂等,益肾壮督,荣筋健骨,辅以虫类搜剔、祛风除湿之品,冀顽痹得除,功能恢复。在顽痹演变过程中,风寒湿邪郁久化热,关节热痛者,朱老常用川乌、桂枝、当归等,辛通痹闭,配以生地、知母、地龙、忍冬藤、虎杖等,清化郁热。若进一步发展为瘀热浊毒之证,关节热肿痛剧,兼见环形红斑或皮下结节者,朱老常用寒水石、水牛角、赤芍、丹皮、地龙等,清化瘀热,配以大剂量土茯苓、萆薢、生薏苡仁等,降泄浊毒。

朱老辨证用药,切中肯綮。如寒盛者喜用川乌配桂枝,而鲜与麻黄相伍。考乌头辛而大热,除寒开痹,力峻效宏,桂枝辛温,通阳散寒,入营达卫。两者合用,既可散在表之风寒,又可除里伏之痼冷,使气温血暖,卫和营通。麻黄虽可宣痹解凝,但有发越阳气之弊,当为之权衡。对湿盛者,朱老用大剂量薏苡仁以利湿除痹。若大便调则用生薏苡仁,大便溏则用熟薏苡仁,若关节肿甚而便溏,又非大剂量不为功者,则生熟薏苡仁合用,此中亦有分寸。治热盛者,朱老喜用寒水石而鲜用石膏。两药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相似,然寒水石味咸,入肾走血,不但能解肌肤之热,又可清(血)络中之热,较石膏功效有异。对关节积液不易消除者,朱老除辨证用药外,常加用泽兰、泽泻这一对药。泽兰活血祛瘀见长,泽泻利水渗湿功胜,两药合用,活血利水。盖“瘀血化水,亦发水肿”(《血证论》),用此对药,既使已有之积液得以渗利,又使经脉血畅,积液难以再生,故有卓效。

顽痹,包括现代医学中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增生性关节炎,以及痛风性(尿酸性)关节炎等多种疾病。每个病都有自身的病理特点,即使辨证为同一证型,其临床特征也不尽相同,治疗用药应当有所差异。朱老认为:“辨证与辨病密切结合,研究疾病和证候的关系,探索临床诊治的规律,必能相得益彰,从而扩大治痹思路。”如类风湿关节炎属自身免疫性疾病,朱老常用仙灵脾、露蜂房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痛风性关节炎属代谢障碍性疾病(尿酸生成过多,排泄减少),朱老常用大剂量土茯苓、萆薢降低血尿酸指标。增生性关节炎是关节软骨退行性变性,继而引起新骨增生的一种进行性关节病变,朱老常用骨碎补、鹿衔草、威灵仙延缓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抑制新骨增生。同时,对颈椎增生者加用大剂量葛根(30g),腰椎增生者加用川断,以引诸药直达病所。强直性脊柱炎由于椎突关节狭窄,椎间盘外环纤维化,以及椎体周围韧带钙化,使脊柱强直畸形,朱老常用鹿角、蜂房、蕲蛇,活血通督,软坚散结,除痹起废。这些辨病用药规律是朱老通过多年临床实践不断探索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90.冯老与来访的德国青年经方学者一场深刻的谈话(之三)

5:免疫系统疾病

狄特马:在我的诊所里面,经常会碰到一些病人,属于免疫系统疾病类的病人,想请问一下冯老师,您对这一类疾病是怎么看的?一般通常您又是如何处理的?

冯老:嗯,免疫性疾病常见,这个像那个现在的一些诊断,免疫性疾病,风湿、类风湿、自免肝啊,过敏性疾患啊,这个红斑狼疮啊……这免疫疾病很多见的。所以经方治疗啊,还是根据症状,根据症状反应,辨六经,辨方证,这么治疗。

狄特马:请问您一下,这种免疫系统的疾病它有没有什么共同之处?举个例子,比如说有一个妇女啊,比较敏感,今天没睡好以后,第二天就出现很多症状:全身乏力,然后好像体内一点力气都没有了,对于这类疾病,您有没有这方面的类似的病啊,或者是经验之类的?

冯老:哈哈,这个病太多了。这个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在一起的一些病,互相影响吧。还是实际这个六经辨证,还是根据他的症状特点啊,先辨六经,就是在表、在里,还是在半表半里。

娄莘杉:先辨六经?

冯老:先辨六经,辨了六经以后,再根据他的特点来辨一下方证。

娄莘杉:先辨六经,然后再根据特点去辨方证,是这样吧?

冯老:对。

狄特马:有一个病人就是这样子:有一个女的,刚前面讲的症状,这样一系列症状,给她服用葛根汤,喝了以后就好一点,但是呢,不吃了又好像又这样似的,就是又是类似的症状出来,又没有力气了,又睡不好就这样子。可是呢,我有一个疑问,她同时倒也吃西药,也在吃西药的,她总不能就这样一辈子吃葛根汤吧?

冯老:当然了,他就说葛根汤有它的症状特点。就是呃,有太阳的表,表阳证,就是太阳病啊,有表阳证,有项背强几几,有恶寒发热这一些症状,一些阳性在表的症状,才能用葛根汤啊。

娄莘杉:她腿也不舒服。

狄特马:我非常担心就是这样长期这样用麻黄在里面会不会有影响?

冯老:不应该长期用麻黄,因为项背强几几啊,有桂枝加附子(证)、有小柴胡(证)、有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好多证。

娄莘杉:有那个刚说那个什么方?

冯老:柴胡桂枝干姜汤,桂枝加苓术附……这不一定再用葛根汤。

6、表阴证与少阴病

狄特马:表阴是少阴吗?

冯老:对,对,对对,表阴是少阴。

狄特马:我对这个表阴就是少阴,“表阴”这个词,是刚知道这样一个词,觉得非常新鲜,您能不能分享一点这个。

冯老:嗯,我刚才说了,三个病位,病位是表,里,半表半里三个病位,这个知道不?

狄特马:是,知道。

冯老:这个三个病位,有两种病情,这个病就是什么?阴证和阳证,所以在表证也是有阳证,表现一些阳性症状啊,反应厉害啊,热、痛啊,厉害的、明显的这就是阳证太阳,对,就是太阳病。

发热,恶寒,身疼痛,这就是发于阳也,就是说一些阳性的反应。

还有一种情况在表的症状,无热恶寒,光是恶寒,没有发热,那就是少阴。

实际上它不是经络嘛,它就是一个八纲的概念:在表的阳证——太阳,在表的阴证——少阴。

7、风湿类疾病论治

狄特马:德国可能气候比较冷的原因有很多风湿病,这一类的病问一下您是怎么看的?(这类疾病)很多疼痛,可能用的比较多的是太阳跟少阴的方剂,想请您讲讲。

冯老:类风湿,这个中医叫痹症,痹症,这个痹症是疼痛呀,疼痛一般是在表的多,但也有合并的里证,有时候完全在里的也有。也有半表半里的,所以以少阴病最多见,因为伤寒论第20条它就是,发汗以后吧,因发了大汗吧,身热不止,是出汗出得太多,他原先也是太阳病在表的阳证,发汗太多伤津液以后呀,虽然发汗过多但是没有入里,还在表,出现什么就是四肢微急,关节活动受到限,而且疼的比较厉害难以屈伸,所以这就是少阴病了,这就常见于各种的关节炎,都见到啊。

对,关节疼痛也有在太阳的,太阳病本身就是又发热又疼痛,桂枝汤证也好,葛根汤证它都有治疗关节疼痛的作用,这个麻黄汤、麻黄加术汤它都是治疗关节痛的。

所以有一些类风湿因为是慢性的一些痹症关节炎,啊,它经常的合并一些症状,为什么?它因为各种原因出现的里证,啊,大便稀、这个下肢寒呀、小便多呀,这就合并了里证了,所以往往就合并了太阴,加上苍术、茯苓这些利湿的药,这就是少阴太阴合病。

这是合并里证了,还有的,这个慢性关节炎时间长了以后,表证不太明显了,以半表半里为主,就是刚才说的柴胡桂枝干姜汤,他出现项背强,脖子疼呀,还有口苦咽干,刚才说的是大便硬啊,手足凉呀,上热下寒这种关节炎,你再用桂枝加附子就不行了,再也不能发汗了,这就是要用和法了,用小柴胡加减或者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还有完全是按里证治的,什么情况下,一是关节疼得很厉害,他是呀这个里虚寒得很厉害,像92条他是身热,头疼,脉沉得不得了,就是病不差,就是身疼痛,关节疼呀,这种关节疼在临床也常见的,尤其是有这些关节疼,拉稀呀,拉肚子呀,里虚寒得厉害,这时候再也不能用桂枝呀、麻黄这些发汗了,只有急则救其里,用什么?用四逆汤治疗啊,这就治疗关节炎了,用四逆汤之类的。

实际上要严格的说,治疗痹症呀,也是六经证都可以有,哈哈。

娄莘杉:六经证都可以有。

冯老:但是以少阴病的为多,所以胡希恕先生说过他的这样体会:这个痹症呀始终不离少阴,所以少阴证的多一些。

8、心脏病、肝病与肾虚

狄特马:我的诊所里经常会碰到一些有内脏疾病(的病人),比如说肾虚啊、心脏病啊、肝病啊之类的很多啊,当然你可能前面讲了这么多,您肯定会说要辨六经、辨方证啊,但是我还是想要听您谈一下,尤其是针对肾虚的一些病人,他可能会有浮肿、会有血糖很高,这样一些症状的人,谈谈这方面的一些经验或者是想法。

冯老:所以肾虚是脏腑辨证的一个概念,这个肾虚很不确切,这个虚啊,是脏腑辨证。时方派,这是医经派的肾虚,这个症状,它可以有什么症状?我们认为他可以是厥阴病,可以是太阴病,也可以是太阳病,也可以是半表半里的阳证,少阳病,都可以的,所以我们治疗的时候不能认为,我们用的八纲辨证,就不用它的《内经》的概念,不要这个概念,这个概念不确切。

狄特马: 我有一个病人,是一个农民,大概63-65岁之间,他非常的虚弱,中药刚开始给他吃,浮肿比较明显,腹部的肌肉也是比较松软的,无力的压下去,脸色比较暗,下肢呢也很冷,脉呢是沉的,给他用的是真武汤加黄芪、茵陈蒿,还不知道效果怎么样,因为我现在到这里来了,还不知道吃了药怎么样。

冯老:他这个人是虚弱的,整体的是虚弱的,但是啊就是虚弱的时候啊有里虚寒厉害的,有里虚寒还有上热的,还有半表半里,有上热下寒的,半表半里的热的,这是属厥阴或者属少阳的,这都有可能,所以这得看六经啊,用八纲六经分析它。

这个病人要问他的具体症状了,有口干没有口干,有口苦没有口苦,虽然看上去是非常虚弱,很虚寒的,但是他有上热的时候,有口干口苦啊,这些症状啊你一定要问到了。

所以好多是讲肾虚的,往往是阳明病,因为伤寒论,你看320条,少阴病,原先是个少阴病啊,在表的一个阴证,是个虚寒证,但是过了两三日,就出现了口燥咽干,就变成什么呢?用急下之,用了大承气了,所以后世认为这个是心肾阴虚了,心肾虚证,那叫肾虚吧,心肾都虚,但是他为什么用大承气啊?他往往解释的时候是急下存阴,但是在临床实际见到的这些症的时候啊,他就按肾虚治了,再也不敢用大承气了,所以这里头他判断和治疗上他不会结合起来,容易产生误差,

狄特马:跟前面讲的一样,要去辨六经跟八纲?

冯老:对。

91.名医名方 何任-补益冲任汤

何任教授,汉族,1921年1月11日生于浙江杭州市,其父何公旦乃江浙名医,幼得庭训,精研医典,尤崇「仲景之学」,深得医道之真谛。 1941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后,悬壶于故里,名声日噪。1959年筹建成立浙江中医学院后长期从事医、教、研工作。曾先后任杭州市中医协 会会长、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校长、浙江中医学院院长、中国报社社长、浙江省四届政协委员、五、六届省人大常委、七届人大代表,现为 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中医学会会长、浙江中医学院顾问。何教授认为,中医事业发展之根本在于中医本身的提高,而中医本身之提高,关键 在于提高临床疗效与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之特色。因此,其从医50余年来,临诊治病注重实效,对疑难杂证、肿瘤病的诊治均有独到之处,屡起沉。同时,长期致 力于《金匮要略》的整理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继承和发展仲景学术思想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曾应邀赴日本做学术讲座,其《金匮要略解说》在日本出版。为了发展中医事业,近时投资成立何任中医基金会任会长。

补益冲任汤

〔组成〕:

(1)小茴香3克(2)炒当归9克(3)鹿角霜6克(4)女贞子12克(5)沙菀蒺藜9克(6)党参15克(7)淡苁蓉9克(8)补骨脂12克(9)淡竹茹15克(10)紫石英12克(11)枸杞子9克(12)旱莲草9克。

〔主治〕:

崩漏久治不愈(包括经西医妇科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或人流后出血量多如崩或淋漓不净,或疑似子宫内膜异位致崩等)。

〔用法〕:

崩漏一般以塞流止血为多,摄止以后,即服本汤以补益冲任,以覆其正,连服一、二个月,每日煎服一剂,崩漏即不再覆作。

〔典型案例〕:

曹某,45岁,工人。不规律出血10个月,有时量多,有时淋漓不断,血色淡。畏冷,6月中旬夜眠尚需棉被,没有气力,总想躺着,吃不下东西,腰 酸腿痛,每晨5点左右,准有大便,为不成形便,舌质胖,苔薄白,脉沉细,尺脉尤甚。妇科检查,除子宫略大,别无阳性发现,宫内膜病理检验结果为增生期子宫 内膜增殖现象。

诊断:功能性子宫出血,冲任虚寒性崩漏。治当温补肝肾、调理冲任奇经。方以上为基础,加熟附片3克、肉桂6克、艾炭10克、炮姜炭10克,用药3周后,血止又来月经5次,分别为5/23天、5/28天,每次用纸一包,自觉症状完全消退。追访一年无覆犯。

92. 经方治急性肾衰竭

跟师胡希恕名家研究室冯世纶老师学习,亲历其熟练运用六经-八纲-方证体系论治疾病,愈疾无数。今整理冯老师经方速愈急性肾衰竭验案一则,与同道共学习。

李某,男,55岁,2014年11月2日初诊:

主诉:阵发性右上腹胀痛1周。患者于2014年10月26出现阵发性右上腹胀痛、右腰痛,无排便,就诊于北京某著名三甲医院,查肾功:尿素9.24mmol/L,肌酐114.8umol/L,尿酸501 umol/L,血糖12.5mmol/L,糖化血红蛋白24.6mmol/L,脂肪酶353U/L;血常规:白细胞12.44×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8.8%(-);尿常规:尿糖28.00mmol/L,尿酮体1.00mmol/L,血66/Ul,红细胞40.5Ul,红细胞(高倍视野)7.3/HPF。肝胆胰脾肾B超示:脂肪肝,胆囊壁欠光滑,腹腔气体较多,右肾盂分离约25px。既往糖尿病病史5年余。予头孢地尼控制感染,腹痛未缓解。

2014年10月29日,查体墨菲氏征可疑阳性,右肾区压痛阳性,查肾功:肌酐252.0umol/L,尿酸596 umol/L,血糖4.96mmol/L,考虑胆囊炎。2014年11月1日,查肝肾功:尿素13.60mmol/L,肌酐238.7umol/L,尿酸489umol/L,血糖6.49mmol/L,脂肪酶1006U/L,血淀粉酶107IU/L;肝胆胰脾肾B超示:脂肪肝,右肾积水并右上段输尿管扩张。考虑“急性肾衰竭肾后性右肾积水”,建议查泌尿系三维CT,以明确原因。治疗上予尿毒清颗粒,金水宝胶囊,奥硝唑,拉氧头孢钠,大黄碳酸氢钠,泮立苏,甘油灌肠剂,聚乙二醇4000散剂灌肠,疼痛未见缓解。遂经人介绍来诊。

刻诊:阵发性右上腹胀痛,右腰痛,伴恶心,无呕吐,身冷,四逆,口干,口苦,大便1周未行,苔白腻,脉沉弦细。

六经方证分析:患者腹胀、腹痛,口干,一周未排便,为阳明里实证;恶心,口苦,为少阳;偏侧痛,且痛处固定不移,为瘀血之征,考虑患者整体情况偏于实、偏于热,此身冷、四逆目前考虑为疼痛剧烈、瘀血阻滞不通所致,故辨六经为太阳阳明合病夹瘀。治宜和解少阳,同时下阳明里热,兼祛瘀血,故辨方证为大柴胡合桃核承气加丹皮汤证。

处方:柴胡12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桃仁10克,丹皮10克,大黄10克,芒硝12克(分冲),炙甘草6克。1剂水煎服。

二诊(2014年11月3日):腹胀无,腹痛减,大便仍未行,仍口苦,身冷,四逆,后背及下肢凉,腰痛,小便不多,纳少,食欲可。苔黄厚腻,脉沉细。

患者大便仍未行,考虑阳明里实已重,须以大承气汤攻下,故上方去甘缓之炙甘草,增大黄12克,加厚朴18克,加强攻下、消胀之力。1剂水煎服。

三诊(2014年11月4日):泌尿系三维CT结果回报:右输尿管末端结石,伴右侧肾盂及输尿管积水扩张,诊断为“急性肾衰竭肾后性右肾结石、右肾积水”,建议住院治疗,患者拒绝。刻诊:大便通三次,口苦不显,纳增,右腹痛减,下肢凉减,小便不畅,口干不思饮,食饮汗出,苔白腻,脉细。

六经方证分析:大便已通,腹痛减,纳增,大承气汤峻下,不可再服。患者口干不思饮,小便不畅,汗出,轻腰痛,为外邪里饮,饮郁化热之象,辨六经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为五苓散证,加鱼脑石、海金沙利尿排石。

处方:桂枝10克,茯苓12克,猪苓10克,泽泻18克,苍术15克,鱼脑石10克,海金沙10克。2剂水煎服。

四诊(2014年11月7日):复查肾功能:尿素10.28mmol/L,肌酐233.0umol/L,尿酸434umol/L。刻诊:右腹痛减,口干轻,下肢凉,小便不畅好转,大便正常,苔白腻,脉细。

六经方证分析:患者痛已不明显,仍有下肢凉,考虑此为太阴虚寒之象;仍口干,为饮郁化热,故辨六经同前,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但以生白术易苍术,并加大用量、加附子,以加强温里之力;加生苡仁清热利尿,加蒲黄祛瘀利尿。

处方:桂枝10克,茯苓12克,猪苓10克,泽泻18克,生白术18克,生苡仁30克,川附子18克,生蒲黄10克。3剂水煎服。

五诊(2014年11月10日):复查双肾输尿管B超:未见异常,右肾积水阴性。

刻诊:右腹痛已,口干轻,下肢凉不明显,饮水则尿频,量不多,小便后尿道微痛,大便头干,苔白腻中剥,脉细弦。

六经方证分析:诸症已不明显,右肾积水消失,但余小便不利,为外邪里饮,又小便微痛,轻口干,为轻微饮郁化热之象,故辨六经同前,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治以五苓散解表利饮,兼以清热,因热象不重,故减泽泻为12克,合赤小豆当归散养血利水,故辨方证为五苓散合赤小豆当归散方证。

处方:桂枝10克,茯苓12克,猪苓10克,苍术10克,泽泻12克,赤小豆15克,当归10克。6剂水煎服。

六诊(2014年11月18日):复查肾功能:尿素8.63mmol/L,肌酐126.0umol/L,尿酸424umol/L。刻诊:近两日咽痛,鼻塞,颈部起疹痒,右腰痛,小便正常,大便偏干,苔白腻,脉细。

六经方证分析:患者新起咽痛,多在少阳阳明,又鼻塞、腰痛,身痒起疹,为太阳表证,苔白腻,仍太阴饮象,故辨六经为三阳太阴合病夹饮。治疗以小柴胡合苓桂术甘汤加荆防桔梗生石膏,三阳同治,兼以温中化饮。

处方:柴胡12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桔梗10克,生石膏45克,桂枝10克,茯苓12克,苍术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生姜3片,大枣4枚。3剂水煎服。

七诊(2014年11月28日):复查肾功能:尿素7.01mmol/L,肌酐132.0umol/L,尿酸358umol/L,尿肌酐8.4mmol/L,尿微量白蛋白15.20mg/L,NAg酶25U/L,ACR16.00 mg/L,NAg /UCREA比值26.31U/L。尿常规:尿蛋白(-),血(-),尿糖(++)。刻诊:咽痛已,痒疹已,鼻塞已,微咽哑,腰痛不明显,左腰胀,左腹微胀,口不干,唇稍干,足凉,大便干,小便正常,苔白,脉细。

六经方证分析:患者咽痛已,痒疹已,腰痛已不明显,口不干,三阳之象已不明显;患者大便干,但未在三阳,故属太阴津液亏虚之大便干,又足凉,更为明证,故辨六经为太阴病,辨方证为肾着汤,加桔梗利咽,针对咽哑。

处方:干姜18,生白术30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桔梗10克。6剂水煎服。愈。

冯老按:本案为肾结石引发肾积水、急性肾衰竭,病属急重症,用纯中医药治疗,并较快治愈,显示了经方的科学性。经方的科学体系,是其六经辨证方证理论体系,胡希恕先生提出:“六经来自八纲”,是见证于仲景书中内容,亦见证于临床实践。本案即根据症状反应先辨六经,继辨方证,做到了方证对应,治愈疑难重证。

本案虽说辨证仔细,用药谨慎,治愈较速,但回顾治疗过程,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第一诊,据症状反应见右上腹痛、恶心、口苦、大便一周未行等,辨六经为少阳阳明挟瘀似是正确,但服大柴胡合桃核承气一剂,效不显著,二诊去炙甘草后大便始通。又,四诊时查觉到太阴证明显,因加附子而使症状迅速好转。今总结经验教训:第一诊有右上腹痛、恶心、口苦、大便秘结,属少阳阳明,另还见四逆,苔白腻,脉沉弦细,当属太阴,故六经辨证为少阳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当为大柴胡合大黄附子汤证,效果当更佳。是否如此,与同道商讨。

93.冯世纶:六经八纲守病机,方证对应最尖端[三]

入室潜心学切磋探讨经方之理

我系统总结胡老的学术思想,重点放在整理他的讲课笔记,整理抄方记录,书稿整理出来了,由于各种原因十多年间未能出版,胡希恕先生的学术观价值几何?胡老只是一位经方临床家,还是一代经方思想家?说实话,我也是心里无底,毕竟当时中医界无人作出任何评价。等了十几年之后,这才在1994年出版了《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经方传真》出版两年后,不断有经方爱好者前来切磋,中医界开始渐渐认同胡老的学术观点。前来学习的读者,有在校大学生、临床中医师,还有不少港、澳、台学生和韩、日、法等国留学生,他(她)们对经方的热爱、对学术的追求,给了我很大鼓励。我越来越感受到,他(她)们是经方的传承者,是未来新一代的“张仲景”。有一位广州的博士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其中问到:《伤寒论》第28条到底是去桂还是去芍?我当时按胡老的注解回答,即认同《医宗金鉴》的观点。但事后仔细再读原文,联系到胡老有关“外邪内饮”的论述及“津液与六经病变关系”的论述,认为去桂较为合理。这算是我在继承胡老的学术观点的基础上,开始独立思考和认识经方学术体系。我还从......

94.真武汤与实脾饮的文章如下:

寒湿重用真武汤和实脾饮,从表面来看,实脾饮更适合,但仔细再分析一下:实脾饮适用于寒湿困脾,真武汤适用于肾虚导致的脾虚引起的寒湿。

真武汤

〖方源〗 《伤寒论》

84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组成〗 茯苓 三钱[9g] 芍药 三钱[9g] 白术 二钱[6g] 生姜 三钱[9g]

附子 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g]

〖用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主治〗

1.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

2.太阳病发汗过多,阳虚水泛。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

〖功用〗 温阳利水。

〖病机〗 本证是由肾阳虚导致脾阳虚,水湿不运内聚而生;肾阳虚是本,脾阳虚水湿内停是标。

实脾饮

实脾饮(《证治准绳·类方》卷二) 实脾散《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白术12克、厚朴6克、木瓜6克、木香3克、草果3克、大腹子(即槟榔)6克、茯苓15克、干姜6克、制附子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

【功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用于脾阳不足,水湿内停,而见尿少浮肿下半身尤著、腹泻便溏、胸腹胀满,或身重肢冷。舌苔白腻而润,脉沉迟者。本方与五苓散合用也可治疗慢性肾炎水肿、心脏病水肿或肝硬变腹水之轻症而属于脾阳虚者。

方 名:实脾饮(利湿之剂)

总 结:阴水

组 成:大腹皮6g、茯苓5g、白术12g、炙甘草3g、木瓜6g、附子6g、黑姜6g、草豆蔻3g、木香3g、厚朴6g

主 治:治肢体浮肿,色悴声短,口中不渴,二便通利。

两药看起来相似,其实有别.一,苔白,舌淡胖,用真武汤.苔厚腻,用实脾饮.二,脉沉细或沉迟无力,用真武汤.脉沉迟用实脾饮.三,治疗范围也有不同,

实脾苓术与木瓜 甘草木香大腹加

草果附姜兼厚朴 虚寒阴水效堪夸

[组成与用法] 厚朴去皮、姜制炒 白术 木瓜去瓤 木香不见火 草果仁 大腹子 附子炮去皮脐 白花苓去皮 干姜炮各30克 甘草炙15克 共为粗末,每次12克,加生姜五片,枣子一枚,水煎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功效与主治] 温阳健脾,行气利水,主治阴水。身半以下肿甚,胸腹胀满,身重食少,手足不温,口中不渴,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沉迟者。

[说明] 水肿一病,大体可分为阳水、阴水两大类。阳水属热属实,阴水属寒属虚。本方所主乃脾肾阳虚,水气内停所致三阴水证。《内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至真要大论》)。脾阳虚弱,土不制水,水湿泛溢,故肢体肿重;水为阴邪,其性下趋,故水肿以身半以下为甚。脾阳不振。运化不健,反为湿困,故食少;水湿内停,三焦不畅,故胸腹胀满。水渍肠间,清浊不分,传化失常,故大便溏薄;脾病及肾,气化不行,故小便不利,脾肾虚寒,阳气不能达于四末,故手足不温。治当温阳健脾,行气利水。方中干姜、附子、草果温肾暖脾,扶阳抑阴,白术、炙甘草、生姜、大枣健脾补虚、扶土制水,使土实则水治,阳复则水化。寒水既停,三焦气滞,必兼行气利水,使气行水行,其效方捷,故又以厚朴、木香、槟榔、茯苓行气消胀,导水下行。又温燥渗利太过每易伤阴,所以更佐一味酸温的木瓜,敛阴护津,使水去而阴津不伤,与仲景真武汤用白芍异曲而同工,虽无白芍育阴之效,却有化湿和胃之用,涩津而不虑恋湿,实较白芍为优。诸药合用,使阳所复,运化健,气行水去,诸症自除。

本方为治疗虚寒阴水的主要方剂,方名“实脾”者,是“治阴水先实脾土”之意。但综观全方,温阳行气之力有余,而益气扶正之力不足,故对阴水寒湿气滞者最为相宜。若见气少声微者,须酌加参、芪之属。《医宗金鉴》主张配合理中丸,重用茯苓,温补元气以行水,可以取法。若尿少肿盛者,也可与五苓散合方化裁;便溏者,去槟榔。近代临床应用本方治疗慢性水肿腹水等属于阴水者,每可取得一定疗效。

95.柴桂姜和归芍散

狄特马:昨天我们在诊所看到冯老师您给好几人都是用柴胡桂枝干姜加当归芍药散。上寒下热,就是说柴胡桂枝干姜汤属于厥阴。在《伤寒论》中,写的是太阳篇的。

冯老:147条,是吧?

狄特马:能不能请您来谈谈柴胡桂枝干姜汤这个方,为什么把它放在太阳篇里面?

冯老:这个问题啊,《伤寒论》的写作方法不是像现在这写小说啊,这一章,名字叫什么,它这一内容都是一样的,它不是这种写法。因为古代啊,这一本书经过好多人的整理,原先是什么样,现在不知道,但是他就是这么记录下来了,所以太阳篇里头有好多,就是六经证它都有了,有太阳病,有少阴病,有太阴病,有阳明病,呃,也有少阳病,也有厥阴病,反正六经证它都有。

这个为什么放在这儿,弄不太清楚。但是有一个可以肯定的,就是它跟太阳病有关系,就是由太阳病变成了厥阴病。147条是这样讲的,说“伤寒”,伤寒是什么?太阳病。太阳病的表实证嘛;“伤寒,五六日”,就是说过了五六天了,它这个原先是伤寒,过了五六天以后要变化了,经过各种治疗啊;“已发汗,复下之”,结果用了发汗的办法,就是治表啊,太阳,伤寒是应该用发汗的办法,为什么用下?就是没好,所以用下法下,所以出现了什么症状呢?“胸胁满微结”,出现了这些症状,原先是伤寒,经过治疗没治好,还有这个胸胁满微结,下边还有好多症状,最后一句他说什么?“此为未解也”。他说这个病还没好,这个病没好,因为伤寒用汗法在太阳病,用发汗法应该好的,不好啊,入里了,入里了用下法,就应该好啊,所以呢,在古代呀,在表用汗法,在里用下法,所以一般病都好了,所以逐渐逐渐发现,没好,“此为未解也”,说这里头就又出现了问题了,就思考这个为什么不好。

冯老:四五日。

娄莘杉:最后一句是?

冯老:此为未解也。

所以,这个未解,他用什么治疗啊?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所以就是说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这个未解。

这一条说明了什么?柴胡桂枝干姜汤是治疗不在表、不在里,而在半表半里的,所以这个“半表半里”的概念产生了。

所以在前面,97条已经说了,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结于胁下”,这个病啊,就是说,它是进入半表半里的,是少阳病小柴胡汤的治疗方法,一个症状。

娄莘杉:97条是讲?

冯老: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结于胁下”,这就是97条讲的,所以讲的就是病理变化。小柴胡汤是治疗半表半里的阳证。它的主要症状是什么呢:“口苦、咽干、胸胁苦满”,这不是有四大证嘛,它是半表半里的阳证。

这个147条为什么不用小柴胡,而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呢?就是因为它比小柴胡汤更津虚。里、下,下的寒更厉害,上热下寒,小柴胡汤是上热下寒,但是它上热比较明显,下寒不明显,这个柴胡桂枝干姜汤了,是下寒明显了。

所以这个柴胡桂枝干姜汤就是由小柴胡汤变来的,怎么的变来的?它是把这个人参、半夏去掉,生姜、大枣还有,而是加了什么?加了干姜和桂枝,主要是加了干姜,把生姜去掉,换了干姜。

为什么换干姜呢?就是因为下寒的厉害,就是说明了小柴胡和柴胡桂枝干姜汤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它用干姜治疗下寒。

所以这个柴胡桂枝干姜汤它就治疗半表半里的阴证,也就是厥阴病。柴胡桂枝干姜汤这个对它的认识也是比较困难,就是因为误读传统造成的,胡希恕先生十年一个变化,他不是一下认识到的。

这一个我专门整理过一个胡老的一篇文章,就是关于柴胡桂枝干姜汤这个方证,有空可以看一下,你拿去可以给他翻译看一看,所以它讲起来太长了。

娄莘杉:太长了,一下子讲不完。

冯老:就是啊,胡希恕先生主要功绩、最可贵的地方,在做到了什么?就是说,他最后,在1983年才认识到,1984年他去世了。我们那个红皮儿的,《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那个录音,这个录音里头啊,还是,啊,他是,不是那么讲的。

娄莘杉:不是这么讲的?

冯老:对,到了1982、1983年,他就改了,所以对于柴胡桂枝干姜汤,他主要改的是什么?是认为148条那是小柴胡汤,给予小柴胡汤,那不对,应该是柴胡桂枝干姜汤。

娄莘杉:148吗?

冯老:148条。

因为,1983年,胡希恕对于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注解,完全改了,改的主要是148条,他改的是什么,他是认为148条就是注解147条的。

娄莘杉:啊,不是原文?

冯老:唉,他主要是解说了,清楚的解释了什么叫阳微结。因为这个阳微结,147条的“胸胁满微结”,他漏了一个“阳”字,唉,所以好多人对这个“阳微结”吧,像日本人也好,这个陆渊雷也好,他就认为是水结,最初啊,胡希恕先生也认为是水结在这儿,心下微结,后来胡希恕先生1983年完全变了,(认为)这个“阳微结”是指的大便硬。

因为148条讲的什么叫阳微结,它说的很明白,就是“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这是说得非常清楚的,但是好多人都不理解,什么叫阳微结啊,就是认为阳气结在里了,后世多是这么解释,实际上,阳微结就是指的这这个情况,就是上热下寒的时候,下寒的厉害出现的大便硬。

所以,后面的用小柴胡汤,那就不对了,因为前面已经说了,那个“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这个,原来是少阳病嘛,经过发汗、下之以后津液伤的厉害了,里虚寒的厉害,津液伤的厉害,所以出现了大便硬,他是这么讲的。

娄莘杉:少阳噢?

冯老:原先是少阳啊。

娄莘杉:少阳。

冯老:唉,已经又。

娄莘杉:五六日以后。

冯老:唉,再伤津液就是造成了下寒的,不是少阳,是厥阴了。

娄莘杉:厥阴了。

冯老:所以说,它不是少阳,那当然不能用小柴胡了,所以给予小柴胡那就是错了,应该是柴胡桂枝干姜汤。

所以,《伤寒论》、经方,关于论述柴胡桂枝干姜的条文啊应该是《伤寒论》是147条,148条。

还有一条是《金匮要略》,那个疟证篇的一个附方。那个复方说的很简单,这是疟疾。

娄莘杉:疟疾,疟疾英语怎么说,就是寒热交替的,噢。

冯老:对,现在非洲好多疟疾,原先北京有。

冯老:对,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疟疾非常好,经常用到啊。

娄莘杉:非常有意思,哈哈。

问题3、柴胡类方

狄特马:对于日本汉方,他们把柴胡桂枝干姜汤还有柴胡龙牡汤这两个方它的区别,他觉得比较像,主要日本人他是从体质上去鉴别,体质比较好的他们会用柴胡龙牡,比较差的,比如比较虚弱的他就会用柴胡桂枝干姜,对于他们这种说法你有什么意见?

冯老:柴胡加龙骨牡蛎,加龙骨牡蛎呀,它是少阳阳明合病,当然是比较实,实热的证,柴胡桂枝干姜汤呢,它是虚寒的,是半表半里的虚寒,人体啊是比较虚弱的。

娄莘杉:........

冯老:不不不,它这个柴胡桂枝干姜汤它是比较虚的,整体来说是比较虚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整体是比较实,这是对的。

问题4、胡老和日本汉方

狄特马:我听说胡希恕老师受日本汉方的影响肯定也比较大,他们哪些方面对他的影响比较大?

冯老:这个受影响啊,这是个相对的,这是互相影响嘛,哈哈。

但是,胡希恕先生,我知道的,他最称赞什么,最称赞《皇汉医学》,它那本书里头有好多那个关于病案的记载,他跟我讲课说过,说这里头啊,整理了积累了一些病案,说在中国人咱们搞得很少,没人搞这个病案,所以他对这个病案,认为搞得比较好,所以他曾经让我借过一本书,原先我不知道什么意思,借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后来我才知道,我们出书的时候,他那个《金匮约言录》、《伤寒约言录》,那里头的方子、验案都是那里头的,实际上陆渊雷也从他那里头转来了不少,好多病案是《皇汉医学》的。所以这样,他是认为他们有些做的好的地方。

对于日本汉方界,他们不用脏腑、五行这个辨证,它是存在的,从吉益东洞开始他就不用五行,不用这个经络脏腑辨证,他只用八纲,这他是称赞的。

但对于汤本求真,他们是在《皇汉医学》里说,这个半表半里是两大腔间,这个他是同意的,是半表半里,什么叫半表半里的概念,是胸腹两大腔间,这是他俩是认识是一致的。

但是啊,日本的汉方界对于六经的实质没弄清楚,没有提出来是六经来自八纲,有的就是用八纲辨证,但是六经的实质是什么,都没讲清楚。

娄莘杉:到现在都没弄清楚?

冯老:对,还没明确。

所以说,胡希恕的六经来自八纲,这是他经过反复的思考、学习古今文献,他自己提出的一个概念。

胡希恕只是看了这些书,并没有受其他的,因为他跟日本人交流的机会没有,所以受它的影响啊(不太大),他看到的资料啊,实际上,受的影响不太多。

娄莘杉:不太大。

冯老:啊,不多的。

嗯,还有人说,胡希恕(先生)跟朱壶山(先生)学过,实际上,都是一个传说,就误传,朱壶山(先生)是经络脏腑,朱壶山(先生),是山西的有一个人啊,所以,他到北京来了,到北京来了以后,可能当时啊,陈慎吾(先生)啊,跟他们有一定的接触吧,有一定的交往,但是,朱壶山(先生)是经络脏腑解释六经,他还是受那个经络派的影响。

娄莘杉:他受我们影响,他受胡老师的影响?

冯老:不是不是不是,朱壶山(先生)在前头啊,他是那种经络脏腑解释六经,胡希恕(先生)跟他完全不一样,所以,他没受他的影响。

娄莘杉:陕西的?山西啊?

冯老:朱壶山(先生)啊,是,他家好像河南的,后来到河南,还是这,原先是在哪儿啊,我记不清了。

96.熊继柏诊治“四肢灼热麻木案”

 湖南中医药大学 熊继柏教授

袁某,男,38岁,2005年6月就诊。患者自诉两个月前四肢感到发热,上肢自肩至肘乃至手指,下肢自股至胫乃至足底,肌肤感到灼热,宛如涂抹了辣椒水,其火辣之状昼夜不减,用体温表测量正常。兼四肢麻木,入夜麻木尤甚。但其胸腹及腰背等躯干部位并无灼热麻木感。诊见四肢皮肤不红不肿,肌肉略显松弛。询曰四肢疲乏无力,伴低热、口渴、尿黄、自汗、畏风。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一个年轻小伙子,出现一个怪病,四肢灼热麻木。他说他的四肢发烧,手脚发烧,用体温表去测,不烧,人家去摸他的皮肤不烧。他怎么描述的呢?他说我的这个手和脚啊,就跟那个抹了辣椒水是一样的,火烧火燎的,就好像水烫了一样。但皮肤不红,一点都不红,整个四肢的皮肤都是正常的,只是肌肉比较松弛。一个30几岁小伙子,肌肉比较松弛,慢慢觉得四肢乏力、麻木。他最大的感觉就是发烧,我说你其他地方烧不烧?不烧,就局限手和腿,从腋窝一直到手,这个大腿根部然后往下走,典型的四肢发烧,就这么一个病。我们《内科学》上面没有这个病啊。临床上啊,有许许多多的病,不一定是古人有记载的。

是不是古人没看到呢?也不是。我琢磨另外一个道理,一个现象,天天搞临床的人,临床特别忙的人,他不一定有时间写啊,我自己就是其中一个,我没时间去记录,这是一个因素。第二个因素,搞临床的尽管他是临床高手,不一定有文字功夫,他写不出来,这个情况也有吧?他不是文人,文笔并不好,那文笔好的他不一定会搞临床,是不是?这也是一个附带因素。第三个附带因素,他就是有记载写了书,书不一定出得来的,我们现在出书也要钱啊,那古人出书谈何容易啊?不像我们现在有电脑有打字机,有复印机,有光盘,古人没有啊,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写,写了还要木板字刻呀,刻了再去印刷。那比我们现在难度要大得多啊,他出的来不?出不来。像这样的一些因素都是要考虑的,因此从这个角度去认识问题,那么我们中医学很多大量的东西不一定都传下来了。为什么叶天士那么大一个聪明人,那么大一个临床家,没有写书呢?他写的书都是学生写的,带了一帮学生平时跟扯淡一样的,随便讲几句,学生记录,那个学生倒是蛮不错,记下来了,原话记下来了,然后又整理成一个书,都是一条一条地讲的,并没有系统化,为什么呢?因为叶天士特别特别忙,而且我估计这个叶天士的性格,可能不像我这么勤奋,他比较懒,那门诊一看完,那病人一看他玩去了,我现在不是逼着我写,我也不想写。我看了七八十个病人,我睡觉了以后我只想玩呢,我经常讲这么好的天气啊,钓鱼是最好的,不要去看病。你不逼着我写我愿意写?我写它干嘛?古人不像我们现在,逼着这个老师写文章,一定要任务完成才能评职称,一定要写了书才能评职称,他没有这个玩意儿,他不需要这么干啊,是不是?

我们中医在历史上有很多的名家并没有流传后世,有很多真正的有本事的人,他并没有为我们所知,为什么呢?他没有文字记载,我们就不知道。从这个角度来看啊,有大量的病人,古人看到了他不一定记载下来。所以我们所接触的书上,有许多病是没有看到的。像我在临床上看到好多病,书上就没有。那书上没有,不一定古人比我差诶,而是古人看了以后没有记录下来,没有传下来。我们在书本上看不到,那该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我们在临床上不断地加以解决。怎么解决?按照古人的理论原则,按照古人的思维方法,去分析去研究去解决,这才是真正的中医。绝不是说你看到过没有啊,有些人问这个病你看到过没有啊,我没看到,没看到你就治不下啦?我说你是个木匠这个盆子你做过没有?没做过。没做过做不出来啊?他不是这样的啊。因为中医它是凭脑筋凭思维的。像这个病,我们《内科学》上面就没有记载。在古代的医案里面,我也看了大量的医案,我还没有发现有这个阳虚失眠的典型案例,这是一个疑难症。这个四肢麻木灼热又是第二个疑难症,这是个特殊的病。这个病人的辨证,哪里有依据呢?有依据。《内经》有一个病,叫“肉烁”,这么一个特殊的病。“肉烁”是一个什么病呢?四肢发热,遇到风以后如炙如火,而且久而久之,四肢的肌肉消瘦,是因为阴虚阳热太甚,烧灼肌肉,它的病机就是这么一个病机。《素问·逆调论》讲得很清楚,“人有四肢热……阴气虚,阳气盛,四肢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逢风而如炙如火者,是人当肉烁也。”说这个人是因为阴虚阳热太甚,“四肢者,诸阳之本”,四肢是阳气之本,是阳气化生的部位,这个话怎么理解啊?你怎么理解四肢是阳气化生的部位?四肢者,诸阳之本也,四肢就是阳气之本,这话很好解释,但是为什么把它作为阳气之本呢?人的阳气难道就从四肢发生的吗?不是啊,是出自内脏啊。那为什么《内经》讲“四肢者,诸阳之本呢?”这是从经脉的角度讲的。我们讲经络学的时候提到过,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足之三阳,从头走足。手三阳,从手走到头,然后足三阳从头走到足,手和足是手足三阳经循行的主要部位,这不就是“四肢者,诸阳之本”吗?这个“诸阳”后面应该有一个“经”字,可是《内经》作者没有讲这个经字,所以我们后来理解的时候产生很多疑点,其实就是讲阳经经脉为之本,阳经的经脉循行在手和足。这个病人由于阴虚,阳热太盛,病情发生在四肢,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病位在手三阳经、足三阳经。《灵枢经》形容得很好啊,“四肢热……如炙如火”,这个病人讲手和腿上就像抹了辣椒水一样的,这个形容跟我们《内经》的形容不一个意思么?这病就是“肉烁”。

那肉烁怎么治呢?《内经》里面没有方,这个要靠我们自己去想了。阴虚阳热太旺,旺在哪儿呢?旺在四肢的三阳经,手足三阳经,出现的主证是四肢自觉有灼热感,加上肌肉痿软松弛麻木。如果继续发展就会出现萎缩。大家帮我想想该用什么方,针对他的阴虚阳热太旺,针对这个病机去开方。处方是当归六黄汤,为什么要用当归六黄汤?这是阴虚盗汗吗?没有盗汗。为什么要用呢?因为它养阴清热,黄芪为主药,能益气,可以到四肢,还加了两味药,一味知母退蒸热,另外一味是防风,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病人有恶风的症状,而且内经里面讲“逢风而如炙如火”,说明它还有一个外因“风”。这个病人始终用当归六黄汤加知母、防风进行治疗,大概半个月开了两次方就彻底好了。

97.|医案分享】治疗帕金森症伴随大脑萎缩案例

【病例介绍】

患者男,69岁,患帕金森症数年,西医检查大脑萎缩。头摇,手抖,手部肌肉发僵;夜间精神好,不寐。

2015年4月初诊,左脉关、尺极弱,几不可得;右脉寸、关大,中取和沉取皆有水湿停滞之象;舌体红,舌中部和根部苔厚,左侧前部有瘀血点。通过问诊,了解到患者生性要强,做事勇猛精进;吃饭从来吃十分饱。

为拟下方:

龟板胶细粉15(冲服),鹿角胶细粉15(冲服),生白芍60,生山萸肉20,制首乌30,钩藤10(后下),木瓜15,生鹿角20,巴戟天20,生杜仲20,党参30,炒白术30,生苡仁30,茯苓20,赤芍15,川芎10,郁金15,蜈蚣两条,清水全蝎6只,地龙15,石菖蒲30,白僵蚕15,清半夏15,柴葛根30。十五剂。

吃到第十剂时反馈:头部抖动减轻,但每次服药后两个小时,头和手都会剧烈抖动;夜间每隔两个小时,手都会抖动一次,极度影响睡眠。于是在原方中加入荆芥10克、桂枝10克,服药后上述症状消失,睡眠质量极佳。

十五剂吃完,感觉所有的症状都减轻了三分之一,精神振奋,信心大增。守方再进,以求全功。

【病机方药】

帕金森症病机及方药详解

帕金森症的主要病机有二,一是肝肾阴虚,二是瘀血阻滞。

此例中,患者一生操劳,伤阴耗血,证见左脉关尺不足。

肝阴不足则虚风内动,发为头摇、手抖、失眠;

阴血不足再加上情志不遂,很容易生产瘀血,证见舌左侧(肝的反射区)有瘀血点。瘀血亦生内风。

肝肾之阴不足,补以首乌、龟板胶,敛以山萸肉;

阴虚及阳,补以鹿角胶、杜仲、巴戟天。

头摇、手抖乃是风证,既得自肝阴虚,故平以大剂白芍,补以制首乌,此是治风之本;息以钩藤,搜以蜈蚣、全蝎,此是治风之标。

手部肌肉发僵,是风郁于内,发为拘挛,故舒以木瓜。

肝内有瘀血,破以郁金,化以地龙,散以赤芍,通以蜈蚣,行以川芎。

大脑萎缩病机及方药详解

再说说大脑萎缩。脑为髓海,若肝肾不足则髓海渐空;患者舌苔厚、右关大兼有湿象,说明湿阻中焦,直接影响肝肾精气上济于脑。右寸大兼有湿象,湿气滞于上焦,极大地影响脑部气血循环,加重大脑萎缩。

肝肾不足,补以龟鹿二仙胶、首乌、杜仲;巴戟色紫且质地濡润,可补肾中精血,体长且中空,可疏通深层精气通道,使肾中精气上供于脑;鹿角既可让肾气上达天庭,又因质地坚硬且味咸,可化除督脉中的淤浊。

中焦为湿浊阻碍,故以党参、白术、茯苓、苡仁、半夏健脾去湿;上焦湿浊过重,治当以健脾胃、运中焦为本,并以大剂石菖蒲开之,白僵蚕、地龙化之,大剂柴葛根行之(不可以南方常用的粉葛根替代),苡仁、半夏泄之,以求清升浊降。

【按语分析】

从正治来说,全方至此已无死角,但却忽略了一点:肝虚生内风,风气当外泄。若患者身体虚弱,则肺气不得宣发,表气向内塌缩、收束,最终风气不得外泄,壅滞于经脉之中,一遇白芍、山萸肉等收敛之品,则收泄交争,故头摇、手抖反而更加剧烈。荆芥、桂枝开肺气,兼搜肝风,让风气有开泄出去的途径,所以加上这两味药以后,收到了满意的疗效。

98.名老中医李可回答有关【大小续命汤】的问题

李可:

关于【大小续命汤】在历史上流传的时间在2000年以上,是古代治疗中风的一个经方。现代药理认为:其中附子、麻黄、桂枝有升高血压的弊病,基本就被禁用。我曾经和力红谈过,我要给【大小续命汤】平反,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大小续命汤】中间差不多,【大续命汤】多了一个生石膏。

我这次6月份在深圳中风以后,当时右侧麻木,舌头发硬,讲话困难,回去就开始吃这个药,半个月就基本恢复,恢复到目前程度,最近有点累,昨天又冬至,冬至阳生,古人讲交节病作,伏邪外出,有点不舒服。休息了一晚,就度过去了,吃了点儿【苏合香丸】。

下面介绍这两个方子

续命煮散

《千金卷八诸风门》,这个方子是在孙思邈老人家近100岁时写的,他自己中风了,整天被病人包围,劳累了。然后就病倒了,这个病有些什么表现呢?

吾尝中风,言语强涩,四肢朵颐,出此方,(他自己开的,让她弟子给他煎好)日服四服,十日十夜服之不绝,得愈。

古代写书的,还没有谁自己得了病以后写出来,所以这个病,孙思邈最有发言权。

【主治】

诸风无分轻重,节至则发,比【大小续命汤】更广泛,可以治急中风,慢中风,中风后遗症。

【处方】

麻黄-川芎-独活-防己-甘草-杏仁各三两、肉桂(紫油桂较好)-附子(生附子比较好,我这次就用的生附子)-茯苓-升麻-辽细辛(原来只有细辛,我感觉辽细辛还是比普通的细辛效果好)-人参-防风各二两,透明生石膏五两,白术四两(一两等于十五克)

【使用方法】

打成粉,一天14g,绢包,煮出来的汤如白开水,药出不来,我就改成两层纱布,我考虑绢包,是但取其气,不让药末漏到汤里,但是我感觉漏出一点来问题不大。加生姜45g,1000ml水煮到500左右,一天分四次服。3小时一次,如果病很重,就可以加倍。24小时不断药。

对于出现中风的预兆,或手指麻木,或肌肉跳动抽搐,比较重的麻木,就可以用它预防。

急性期用此方也有效,需要加减,先用【三生饮】生南星、生半夏、生川乌,用150g蜂蜜,适量水煮好后加九节菖蒲30g,麝香0.5g把病人救醒以后再用这个方子来纠正四肢偏瘫。

大续命散

【主治】

主八风十二痹。(包括类风关,甘肃流拐子病,最后人完全不能动。)偏枯不仁,手足拘挛,疼痛不得伸屈,头眩不能自举,或卧,苦惊如堕地状。盗汗,临事不起(阳痿),妇人带下无子,风入五脏,甚则恐怖,见鬼来收录,或与鬼神交通等等的这些毛病。

【处方】

麻黄、乌头、防风、油桂、甘草、川椒、杏仁、石膏、人参、芍药、当归、川芎、黄芩、茯苓、干姜等分,研末,酒服方寸匕(方寸匕2.7g左右),3g,bid(每日两次,早晚分服),不知稍加,加到以知为度。

出现一些轻微反应为度,口舌麻木,不至于引起其他问题。

可治:中风后遗症,类风关,癔病,各种精神神经症状(与鬼神交通,鬼来收录),男子阳痿,女子宫寒无子,各种抑郁症(可以使肝阳升发,少阴的阳气得到升发)。

我治100多例抑郁症,基本就是四逆汤,逐日加附子量,到一定程度,出一身臭汗,就有说有笑了,这个很奇怪,而且得病的大部分是大学生,家庭比较困难,环境压力比较大。我还计划用这个方子,试用于运动神经元疾病(这是个顽症,这个东西不但外国人治不了,我们也治不了),这个方子加等量制马钱子粉,看看会不会对这个病起到一定的效果。

麻黄桂枝附子在高血压中能用不能用?

在南通会议时我写过一篇文章,《从麻黄汤治愈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暴盲引发的思考》我扼要的讲一讲,关键点:麻黄桂枝附子在高血压中能用不能用?用了后有什么后果?破疑解惑,如果这个解决不好,谁也不敢用。

【典型案例追踪】

2000秋,我一年轻弟子,治了一个农村农妇20多年高血压,其夫为煤矿老板,有钱在外边胡作非为,女的就生气,突然蛛网膜下腔大量出血,出血后不久,双眼什么也看不到了。这种暴盲,按照六经辨证,属寒邪直中少阴,当时用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出了大汗,血压就好了,第二天,可以看到人影。人也醒过来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麻辛附按照现在医学观点,是升高血压的,为什么能治出血,而且对20年的高血压有这么好的疗效。

当时我有这么一段话:麻桂升压已成定论,近百年来列为脑血管病的禁药。而【麻黄汤】却能治愈高血压岂不成了千古奇谈?用了药出大汗后,第二天所有的症状都解除。当时弟子中医根底不深,学眼科的。解释不了。那个书印刷时印错了,印成我的病案了。

古代治疗中风,【大小续命汤】,收录在《古今录验》。是个古代验方。孙思邈在唐代就注明,流传时间很长,《金匮要略》也收录,可见效应毫无疑问,就是机理,为什么大汗出后,血压下降?脑水肿减轻?小便也多了,病好了后,8年时间,血压稳定,一劳永逸。当时考虑的是暴盲,少阴直中,他没有想到这么好的效果。

刘力红:

大家欢迎(掌声)刚才做了一个介绍,因为时间的关系,更详细的应用我们期待下次再展开。

我的感受,李老要为【大小续命汤】平反,是他切身的感受,因为他自己中风,腔隙性脑梗塞。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治疗的。现在我们有这样一个误区,麻桂升散,血压高、脸红好像也有升散,因为有这样的关系,血压高就只懂得平肝潜阳,镇肝熄风!不知道辛温的东西可以起效。

麻桂还有这么好的效果,我在思考中医里也谈到这个问题,血压为什么高?实际上就是机体有阻滞,机体是非常奥妙的,因为有阻滞,需要高的压力,才能够供养末端,这是个物理的道理。一般的药达不到末端,用西医的方法终身的服药,你高了我不给你高,使机体末端始终处于缺血的状态。末端这个指令,我这边不够吃了,赶快给我送吃的,这样一个指令始终存在,所以药要不停地用。现在出了一身臭汗,这个就好了。

这些阳药,卢老师也讲了:扶阳就是两个,宣通和温补,这其实就是宣通,把阻滞拿掉,不需要那么高的压力就可以灌溉了,所以我们要去读懂机体这个系统。对高血压,我们向李老给我们的启示,再次表示感谢。

99.名老中医李可回答有关【大小续命汤】的问题

李可:

关于【大小续命汤】在历史上流传的时间在2000年以上,是古代治疗中风的一个经方。现代药理认为:其中附子、麻黄、桂枝有升高血压的弊病,基本就被禁用。我曾经和力红谈过,我要给【大小续命汤】平反,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大小续命汤】中间差不多,【大续命汤】多了一个生石膏。

我这次6月份在深圳中风以后,当时右侧麻木,舌头发硬,讲话困难,回去就开始吃这个药,半个月就基本恢复,恢复到目前程度,最近有点累,昨天又冬至,冬至阳生,古人讲交节病作,伏邪外出,有点不舒服。休息了一晚,就度过去了,吃了点儿【苏合香丸】。

下面介绍这两个方子

续命煮散

《千金卷八诸风门》,这个方子是在孙思邈老人家近100岁时写的,他自己中风了,整天被病人包围,劳累了。然后就病倒了,这个病有些什么表现呢?

吾尝中风,言语强涩,四肢朵颐,出此方,(他自己开的,让她弟子给他煎好)日服四服,十日十夜服之不绝,得愈。

古代写书的,还没有谁自己得了病以后写出来,所以这个病,孙思邈最有发言权。

【主治】

诸风无分轻重,节至则发,比【大小续命汤】更广泛,可以治急中风,慢中风,中风后遗症。

【处方】

麻黄-川芎-独活-防己-甘草-杏仁各三两、肉桂(紫油桂较好)-附子(生附子比较好,我这次就用的生附子)-茯苓-升麻-辽细辛(原来只有细辛,我感觉辽细辛还是比普通的细辛效果好)-人参-防风各二两,透明生石膏五两,白术四两(一两等于十五克)

【使用方法】

打成粉,一天14g,绢包,煮出来的汤如白开水,药出不来,我就改成两层纱布,我考虑绢包,是但取其气,不让药末漏到汤里,但是我感觉漏出一点来问题不大。加生姜45g,1000ml水煮到500左右,一天分四次服。3小时一次,如果病很重,就可以加倍。24小时不断药。

对于出现中风的预兆,或手指麻木,或肌肉跳动抽搐,比较重的麻木,就可以用它预防。

急性期用此方也有效,需要加减,先用【三生饮】生南星、生半夏、生川乌,用150g蜂蜜,适量水煮好后加九节菖蒲30g,麝香0.5g把病人救醒以后再用这个方子来纠正四肢偏瘫。

大续命散

【主治】

主八风十二痹。(包括类风关,甘肃流拐子病,最后人完全不能动。)偏枯不仁,手足拘挛,疼痛不得伸屈,头眩不能自举,或卧,苦惊如堕地状。盗汗,临事不起(阳痿),妇人带下无子,风入五脏,甚则恐怖,见鬼来收录,或与鬼神交通等等的这些毛病。

【处方】

麻黄、乌头、防风、油桂、甘草、川椒、杏仁、石膏、人参、芍药、当归、川芎、黄芩、茯苓、干姜等分,研末,酒服方寸匕(方寸匕2.7g左右),3g,bid(每日两次,早晚分服),不知稍加,加到以知为度。

出现一些轻微反应为度,口舌麻木,不至于引起其他问题。

可治:中风后遗症,类风关,癔病,各种精神神经症状(与鬼神交通,鬼来收录),男子阳痿,女子宫寒无子,各种抑郁症(可以使肝阳升发,少阴的阳气得到升发)。

我治100多例抑郁症,基本就是四逆汤,逐日加附子量,到一定程度,出一身臭汗,就有说有笑了,这个很奇怪,而且得病的大部分是大学生,家庭比较困难,环境压力比较大。我还计划用这个方子,试用于运动神经元疾病(这是个顽症,这个东西不但外国人治不了,我们也治不了),这个方子加等量制马钱子粉,看看会不会对这个病起到一定的效果。

麻黄桂枝附子在高血压中能用不能用?

在南通会议时我写过一篇文章,《从麻黄汤治愈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暴盲引发的思考》我扼要的讲一讲,关键点:麻黄桂枝附子在高血压中能用不能用?用了后有什么后果?破疑解惑,如果这个解决不好,谁也不敢用。

【典型案例追踪】

2000秋,我一年轻弟子,治了一个农村农妇20多年高血压,其夫为煤矿老板,有钱在外边胡作非为,女的就生气,突然蛛网膜下腔大量出血,出血后不久,双眼什么也看不到了。这种暴盲,按照六经辨证,属寒邪直中少阴,当时用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出了大汗,血压就好了,第二天,可以看到人影。人也醒过来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麻辛附按照现在医学观点,是升高血压的,为什么能治出血,而且对20年的高血压有这么好的疗效。

当时我有这么一段话:麻桂升压已成定论,近百年来列为脑血管病的禁药。而【麻黄汤】却能治愈高血压岂不成了千古奇谈?用了药出大汗后,第二天所有的症状都解除。当时弟子中医根底不深,学眼科的。解释不了。那个书印刷时印错了,印成我的病案了。

古代治疗中风,【大小续命汤】,收录在《古今录验》。是个古代验方。孙思邈在唐代就注明,流传时间很长,《金匮要略》也收录,可见效应毫无疑问,就是机理,为什么大汗出后,血压下降?脑水肿减轻?小便也多了,病好了后,8年时间,血压稳定,一劳永逸。当时考虑的是暴盲,少阴直中,他没有想到这么好的效果。

刘力红:

大家欢迎(掌声)刚才做了一个介绍,因为时间的关系,更详细的应用我们期待下次再展开。

我的感受,李老要为【大小续命汤】平反,是他切身的感受,因为他自己中风,腔隙性脑梗塞。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治疗的。现在我们有这样一个误区,麻桂升散,血压高、脸红好像也有升散,因为有这样的关系,血压高就只懂得平肝潜阳,镇肝熄风!不知道辛温的东西可以起效。

麻桂还有这么好的效果,我在思考中医里也谈到这个问题,血压为什么高?实际上就是机体有阻滞,机体是非常奥妙的,因为有阻滞,需要高的压力,才能够供养末端,这是个物理的道理。一般的药达不到末端,用西医的方法终身的服药,你高了我不给你高,使机体末端始终处于缺血的状态。末端这个指令,我这边不够吃了,赶快给我送吃的,这样一个指令始终存在,所以药要不停地用。现在出了一身臭汗,这个就好了。

这些阳药,卢老师也讲了:扶阳就是两个,宣通和温补,这其实就是宣通,把阻滞拿掉,不需要那么高的压力就可以灌溉了,所以我们要去读懂机体这个系统。对高血压,我们向李老给我们的启示,再次表示感谢。

100. 早泄组方:桂枝15克、生白芍15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生黄芪30克、桑螵蛸30克、红枣20克、甘草10克。上药共为一剂,服用方法:生龙骨、生牡蛎先煎10至15分钟然后加入其他药物煎汤服用,日服二次,饭前服用,每日一剂。凡年满30岁以上者加淫羊藿30克,服药5至6天见效,一般15天痊愈。吃药期间忌房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治疗伤寒汗下之后 柴胡桂枝干姜汤
<伤寒论>条文选录:小便不利服桂枝汤,
伤寒论 总结
【天天送药方】28期 柴胡桂枝干姜汤(干姜甘草 柴芩 瓜牡 桂)
[转载]但头汗出,需要怎么考虑下?
《脉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